close


方士
   
方士就是方術士,或稱為有方之士,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持有方術的人。一般簡稱為方士或術士,後來則叫做道士。宋玉《高唐賦》以羨門、高溪、上成、郁林、公樂、聚谷等人為 “有方之士”、《史記·始皇本紀》秦始皇說:“吾悉召文學、方術士甚衆”。以上有方之士及方術士指的都是方士。道士之稱始于漢代、《漢書·五行志》中說:“道士始去,茲為傷。”《許曼傳》也說:“行遇道士張君巨。”是東漢以來,始將方士叫做道士。晉代以後,方士之稱漸不通行,而道士之稱大著。

方士的起源

起源于戰國時燕、齊一帶瀕海地區,從戰國末年,即齊威宣王時候,這些人便已經有了他們自己的傳授系統,《史記》中將他們叫做 “方仙道”。同時還提到了其中的幾個典型人物,宋無忌、正伯僑、充尚和羨門子高。
 
秦漢後漸盛。如秦之徐福;漢文帝時“望氣取鼎”的新垣平;漢武帝時主張祠竈的李少君等。道教承襲了方士煉丹采藥之術,作為修煉方法之一。《史記.秦始皇本紀》:“悉召文學方術士甚衆,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新唐書.李德裕傳》:“帝方惑佛老,禱福祈年,浮屠方士,出入禁中。”《元史.釋老志》:“元興,崇尚釋氏,而帝師之盛,尤不可與古昔同語,維道家方士之流,假禱祠之說,乘時以起,曾不及其什一焉。”

方士的由來,事實上更早于此,如我國古代傳說的篯铿、容成、西王母、素女等,也應當說是一些方士。篯铿相傳是堯時人,是我國最早的養生家之一,《莊子·刻意篇》說: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之所好也。”這裏所說彭祖,就是縫铿。《楚辭·天問》中也說:“彭铿斟雉帝何飧,受壽永多夫何長久?”孔子也曾經說:“竊比于我老彭,述而不作。”肯定我國古代是曾經有過這一號人物的。容成是黃帝時人,以研究房中而得名。《後漢書·方術傳》說:“冷壽光行容成公……法。”《列仙傳》也說:“容成……能善補導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發白變黑,齒落更生。”關于西王母的傳說更多,相傳他和黃帝也曾經有過一些瓜葛,《山堂肆考》引《黃帝出軍訣》說:帝討蚩尤,西王母以符授之。帝寤,立壇而請,有玄龜銜符,從水而出。”他並認為這是道家符箓之始。素女也是黃帝時候的女方士,晉張衡詩:“明燈巾粉卸,設圖枕衾張,素女為我師,天教老軒皇。”《抱補子》中也說:“黃帝論導養,而質之玄、素二女。”我國類似這樣的傳說,可以說是數不甚數;由于這些傳說甚囂塵上,還曾經深深引起了孔子的反感,所以他“不語怪力亂神。”但由此可以看出,方士和其神仙的思想,確乎是由來甚早的。
 
我國舊習,從來吳楚之人多信神鬼,《楚辭》中也經常談到什麽 “雲中君”、“湘夫人”之類的神仙人物。《楚辭、遠遊章》說:“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澄清兮,精氣入而粗穢除。”更清楚地敘說了他們吐納服氣的思想。所以我們也應當認識到,某些地區的民族神仙思想也有可能給予這些方士們以一定的影響。
 
此外還有墨子的鬼神思想。墨子是和孔子差不多同時的人,《淮南子》高誘注說,他是魯人,一曰宋人,曾做宋大夫。墨子書中鬼神思想特別濃厚。他在《明鬼篇》中說: “生民以來者,亦有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則鬼神何謂無乎?”首先肯定了鬼神是確有其物的。《天志篇》中說,自古以來的明王需要“上事天、中事鬼神、下愛人”這又說明了他對鬼神的崇拜、認為一定要善事鬼神。同篇中還說:“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利無所不利”、說明了善事鬼神的利害。《非命篇》中說,“率其百姓,以上尊天事鬼:是以天鬼富之。”更暴露了他神道設教的思想。當然他的鬼神思想和方士們的神仙家思想是不一樣的,但它和早期道教的“三官考校”思想如出一轍。五鬥米道利用符水請禱,行三官手書之法;後來的天師道因襲其事,又産生三官考校的說法。尤其魏晉方士,廣行符咒,對于墨子所遺留下來的《墨子五行記》最為推崇。

方士的思想

他們的中心思想就是講求長生,認為服食、淫祀可以成為神仙。司馬遷說他們是 “形皆(解)銷化,依于鬼神之事”。班固將他們叫做“神仙家”,《漢書·藝文志》說:“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遊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蕩平心意,同生死之域,而無怵惕于心中。
 
他們這種神仙思想的根源,曆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在中國古籍上最早談到長生的是《老子》。《老子·守道篇》中說: “是謂根深蒂固,長生久視之道”。《韬光篇》中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人所以外其身和後其身,則完全是為了取法天地,認為天地就是這樣取得長生的。因為必須後其身和外其身,也就是要不自生,然後才能一夠身先和身存,身先與身存就是長生之道。此外,他還談到不少有關長生的方法,如“守中、抱一、無為、不爭”等等。最早具體描繪神仙的,則是《莊子》,他所說的“藐姑仙人”和“列子禦風”即都是有關神仙的故事。
 
但方士的神仙思想,我們不應當單純地認為是脫胎于老莊,根據史籍,我國最早的方士是和老子時代相仿的苌弘。《史記 ·封禅書》:”苌弘以方事周靈王(公元前571年——545年),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設射狸首。狸首者,諸侯之不來者。諸侯不從,而晉入射殺苌弘。”這種設射狸首的方法和兩漢以來的魇勝之術頗多相似;和後來“喇瑪教中的咒人術,更如出一轍,顯然這是我國古代巫術中的把戲。這說明方士亦源于巫觋。《漢書、藝文志》陰陽家二十一家中有《苌弘》十五篇;《史記》和《漢書》中也都說過,著名的方士羨門則是陰陽五行家鄒衍的弟子,這又說明了方士和陰陽五行家的關系。
 
方士的方

1、“方”就是“道”。這在前面已經談到,“方士”就是“道士”《莊子·天下篇》說:“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唐成玄英疏說:“方,道也”。《秋水篇》說:“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成玄英疏又說:“方,道也”。所以“治方術者,”就是治道術者;“大方之家”指的就是“治道之士”。

2、“方”的另一涵義,就是“方冊”或“方策”的意思,唐韓愈《與孟尚書書》:“聖賢事業,具在方冊。”程大昌《演繁露》說:“方冊雲者,書之于版,亦或書之于竹簡者:通版為方,聯簡為策。”方冊就是方策,《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鄭玄注:“方、版也;策,簡也。”所以方?就是古代的書,也就是秦漢間所流行的“竹簡”。所以廣義的說,方士的涵意,也可以說就是書生,當然也包括了儒生在內。秦始皇時,方士們欺騙了他;他卻遷怒于諸生,將四百六十余人,盡坑之于鹹陽。他兒子扶蘇向他解釋方士和儒士的不同。他盛怒之下,又將扶蘇遠谪于邊地,監軍上郡。這就說明了,當時的方士是包括了儒生在內的,所以我們也無妨概而言之,說方士就是書生。所謂方術,也就是書上曾經記載過的某些方法。
根據以上兩種涵義,我們可以領會到, “方”的內容,應當是非常廣泛的。《史記·武帝本紀》說:“齊人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後來劉向整理《鴻寶萬畢木》時,竟獲方兩萬有奇,其範圍之廣,我們可以想見。《太平經》中,將方叫做“訣”,其內涵之廣,更是無所不包了。
 
《漢書·藝文志》中,將方分為醫經、醫方、房中、神仙四類。《後漢書》華佗、左慈等三十五人的《方術列傳》中則包括了天文、醫學、神仙、占蔔、相術、命相、遁甲、堪輿等等更多的方術。
 
其實,在我國古代除了六書:禮、樂、書、數、射、禦而外,其它的一切都叫做百工技藝,它們也都可以叫做方術。
 
方士們的 “方”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的,除了前面所說的求仙藥和淫祀而外,《史記》、《漢書》中也有不少其它的記載:
 
1、人主微行方 《史記·封禅書》盧生建議始皇,居處要不令人知,這樣才能得到長生之藥。他說:“方中、人主微行,以避惡鬼,惡鬼避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子神。”
2.祠竈谷道(道即方) 《漢書》、《武帝本紀》:李少君對漢武帝說“祀竈、則可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之。”
3.卻老方 這是李少君騙人的主要方術之一,他曾挾此方偏遊于豪貴之門。《武帝本紀》說:“少君者,故深澤。候人主方,匿其年及所生長;嘗自謂年七十,能使物不老。其遊,以方偏諸侯。”
4.鬥旗方 這是漢武帝給與栾大的考驗。《武帝本紀》說:“于是上先驗小方,鬥旗,旗自觸擊。”栾大以此便取得了武帝的信任。
5.黃帝谷仙術 這是王莽時方士蘇樂的方術之一。《漢書·郊祀志》:“種五梁禾于殿中,各順色置其方面,先鬻鶴髓、璃、瑁、犀、玉二十余物漬種,計粟斛成一金。言此黃帝谷仙之術也”。
6.重道延命方 這是《漢書·劉向傳》所記載的鄒衍傳方。
以上都是《史記》《漢書》中曾經著錄過的著名方術。其中還有一個頗饒趣味的有關 “方”的故事,就是秦漢以來相傳修道之人忌食馬肝。漢武帝于殺死文成之後,又讓栾大替他效忠修方;為了掩飾文成的死,他向栾大說:“文成食馬肝死爾;子誠能修其方,吾何愛乎。”封建帝王和方士之間,互相以“方”愚弄,令人可發一噱。後人有詩雲:“死為文成食馬肝”,就是譏諷漢武帝這一件事的詩。
 
此外許慎《說文》中說: “青蚨還錢”。鄭玄《周禮注》中也說:“陽燧取火、鑒鏡取水、莽草熏魚、牡蛎燒灰去蛎殼”,皆為漢人著述中所曾提到的方。
 
關于以上的方,谷永在上漢成帝書中說: “及此言有仙人服食不終之藥,遙興輕舉,登遐倒景,覽觀玄圃,浮遊蓬萊,耕耘五德,朝種暮獲,與山石無極,黃冶變化,堅冰淖溺,化色五倉之術者,皆奸人惑衆,挾左道,懷詐僞,以欺罔世主。”將當時所謂的方,簡略地做了一個介紹與評價,從這裏,我們可以認識到,所謂方是些怎樣的內容了。
 
關于方的集大成著述,我們知道的有《淮南枕中鴻寶秘書》。《漢書·宣帝本紀》說: “大夫劉更生(向)獻淮南枕中鴻寶秘苑之術。”《劉向傳》中則說得更詳細,它說:“上複興神仙方術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鴻寶苑秘書》,書言神仙、使鬼物、為金之術及鄒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見;而更生父德,武帝時治淮南獄,得其書。更生幼而讀誦,以為奇,獻之。”據葛洪《神仙傳》說,《枕中鴻寶苑秘書》就是淮南王專言黃白之術中篇八章的第三章。《隋書、經笈志》中有《淮南萬畢經》及《淮南變化術》各一卷,《唐書·藝文志》中有《淮南萬畢術》一卷。相傳即為其書,這些書今並不傳。清人孫馮翼、茅泮林曾就古書中的引文鈎輯了一個輯本,名《淮南萬畢術》 (見《叢書集成》初篇)。此外,葉德輝也有輯本(見《觀古堂》二集)。這些雖非全豹,但頗可看出當時所謂方的一鱗半爪。其中有談服食以致不老的方,“曾青為藥,令人不老”,涉水不沈的方,“取蜘蛛與山狗及豬脂置甕中,密以新缣,仍懸室後;百日視之,蜘蛛肥,殺之以塗足,涉水不沒矣”。又一法“取蜘蛛二七枚,內甕中,合肪百日以塗足,得行水上。故曰:“蜘蛛塗足,不用橋梁”。有避鬼疫方,”歲暮臘,埋園石于宅隅,雜以桃弧七枚,則無鬼疫”。類似這一類的方很多,其中有的是古代醫方,如“守官塗臍,婦人無子”,又“青泥殺鼇,得苋複生”,都是曾見于古代醫書中的陳方。也有些是頗合于近代物理的,如“首澤浮針”,注曰:“取頭中垢以塗塞其孔,置水即浮”。又“銅甕雷鳴”,注曰:“取沸湯置甕中,堅塞之;內于井中,則作雷鳴,聞數十裏”。這都是物理的當然現象,本來不足為奇的事;不過古人缺乏科學知識,對此不能理解,于是即視為神奇了。但其中絕大多數則是荒誕不經的。
 
晉葛洪《抱樸子》中對此也記載了不少。
《遐覽篇》: “其變化之術,大者惟有《墨子五行記》。本有五卷,昔劉君安未仙去時,鈔取其要以為一卷。其法用符用藥,無所不作也。”其書傳于墨子;劉安鈔取其要,進行了改編。這是更早于鄒衍的傳方。由此可證墨子的神仙思想,是和方士們有著一定淵源的。
同上《遐覽篇》中說: “其次有《玉女隱微》一卷,亦大術也。其《淮南鴻寶萬畢>>皆無及此書者。”
“又有《白虎七變法》與《墨子》及《玉女隱微》略同。”
《玉女隱微》和《白虎七變法》都是和《淮南鴻寶萬畢》一類的秦漢方書而流傳于魏晉之世的。
又《抱樸子》中還提到了什麽《三皇文》、《五嶽真形圖》之類的符圖典笈和《太清丹經》、《九轉丹經》、《金液經》等丹經書,應當也都是秦漢方士們所留傳下來的方書。不過這些記載,較諸《史漢》所述,則更屬奇突不經。
 
至于魏晉方士們的傳方,《抱樸子·論仙卷》中也曾經談到過,他說: “甘始以藥含生魚,而煮之于沸脂中,其無藥者,熟而可食;其銜藥者,遊戲終日,如在水中也。又以藥粉桑以飼蠶,蠶乃到十月不老。又以住年藥食雞雛及新生犬子,皆止不長。以還白藥食白犬,百日毛盡黑。”其說是否有驗?因方的內容不詳,我們只能姑妄聽之。
 
自秦漢至魏晉,方士不是少數的人;方更不知道有多少 ?裏面固有一些是炫世欺人的把戲,但也有不少是古代研究技藝的人們所遺留下來的原始科學技術,如《莊子》中即曾提到過,越人曾傳“不龜手”方等。我們對此一概予以蔑視,則也是不對的。
 
沒落

秦漢方士的沒落,主要是由于西漢文人的反對與打擊。正當西漢方士挾持方木,遨遊諸侯之門,風頭正健的時候;前面已經談過,張敞向成帝上書,規勸他不要接近方士,這是給予方士們的當頭棒喝。繼之而起是谷永,他更大聲疾聲,批判了方術的虛僞性。此外如黃憲、王充、揚碓等人也都是反對方士與方術的。當時的封建帝王們久受方士的欺騙,鑄方又多不驗,兼以處于多方面輿論的壓力下,日久天長,他們對于方士的信任,自然就會淡泊下去,方士們的登龍之術,也就無從施其伎倆了。
 
與此同時,和方仙道同源異流的黃老之學一時大興。據司馬談說,黃老之學系出于河上丈人。後來由于窦太後和景帝的提倡,進而興盛。西漢的顯宦和學者們,如曹參、陳平、田叔、黃生、鄧章、鄭當、司馬談、嚴君平等即都是治黃老之學的人。當時文人多喜愛黃老而厭惡方仙,黃憲《四難》即痛斥方士,說他們不是老莊流裔,不配和浮屠老子相提並論。王充是崇尚自然的老莊信徒,他在《論衡·道虛篇》中也痛斥方士和方術。揚碓著《太玄賦》深贊老子 “直道不行,其次之曲”的道理,說“執太玄兮,不拘彎兮。”但也反對方士,說他們是“甘饴含毒,難數藏兮。”由于這些人們的攻擊,方士乃不得不予以匿迹,方仙道也就從此不為人所稱道了。
 
繼方仙而出現的就是黃老道。《後漢書·襄楷傳》說,桓帝事黃老道,還在宮中立黃老、浮屠祠。《皇甫嵩傳》說: “初巨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養畜弟子,跪拜首過。”他所奉持的經典則是《太平青領書》。”十余年間,徒衆數十萬”

當黃老道盛興的當時,方仙道逐漸銷沈了。


道士
 
道士的稱謂

道士之名源于戰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之士。道教創立之後,道士則專指從道修行的道教神職教徒。隋唐前後道士,習慣上男稱道士、黃冠;女稱女冠、女真。較晚至今,則分別稱男、女道士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時代奉道之士增多,對在家修持的人,稱為“火居道士”,以區別出家道士。

在曆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謂,擇要簡述如下:
 
天師:指張陵或其嗣號之後裔。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北魏),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
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衆範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為人師表者叫法師。
煉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煉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師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曰祖師;各派傳道的首領稱之為宗師。
真人: 通常尊稱那些體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顔色,稱道士為黃冠。
羽客:亦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谥號、賜號。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衆。
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衆擁戴而選的道士。
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衆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衆,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
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齋醮科儀,善于踏罡步鬥,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
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于《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于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
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
道士也稱道人、羽士、羽客、羽衣、羽人、黃冠等。道士是男女的通稱,女道士也可稱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稱乾道,相對女道士稱坤道;黃冠專指男性道士時,女道士稱女冠。道士的敬稱道爺是男女通用的,而沒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間,則稱道長、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這樣稱呼他們。尊稱學問精深、修煉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稱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頒賜。道士們自己按修行也有尊號。

道士的派別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不出家的又稱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沒有必須出家的道士。金代全真教等創立後,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和正一兩大派。全真派道士為出家道士,不結婚,素食,住在道觀裏。男為道士,女為道姑,皆蓄長發,攏發于頭頂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胡須。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吃葷。大部分為不出家的道士,也稱火居道士,少部分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宮觀裏活動,也有一部分沒有宮觀,為散居道士。沒有宮觀的散居道士,一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為男性,不蓄長發和胡須,發式同俗人相同。他們不穿道裝時,看不出是道士。

全真派和正一派在教法和科儀上有許多不同。比如全真派修煉內丹,正一派道士經忏中用符咒。在科儀、所做法事的側重點和所敬祖師上更差異。比如一個明顯差異是,正一派弟子須經過授箓才成為有資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則需授戒。授箓、授戒均有嚴格規定,儀式非常隆重。

道士的位階

早期道教道士的位階是同軍事、行政組織結合在一起的,如張角的太平道設三十六方,方相當于將軍。張魯的五鬥米道,道士最高位階為師君,其次為治頭大祭酒或祭酒,最低為鬼卒。隨著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的消失,這些位階制度也隨之變化。

《給箓壇靖元科》規定,受戒道士分九階,稱九“品”。必須掌握規定的經箓、達到規定的修行才能授予品位。規定是:
第一品:必須熟悉《大洞真經》和《黃庭經》。
第二至三品:必須精通《三洞五雷經箓》。
第四至五品:必須精通《盟威經箓》。
第六至七品:必須精通《三五都功箓》。
第八至九品:必須勝任舉行科儀的直香和引班。

道士的服飾

道教服飾有樣式規定。道裝有大褂、道袍(或稱得羅)、戒衣、法衣、花衣(或稱作班衣)。大褂、道袍為日常服,戒服在受戒時穿,法衣是做法或宗教大典時高工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時穿的繡花衣。
道士帽稱巾。全真之巾有唐巾、衝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九陽巾等九種。正一之巾有純陽巾、南華巾、莊子巾、荷葉巾、混元巾、九梁巾、諸葛巾、太陽巾、包巾(幅巾)等九種。
道人戴的冠子有黃冠、五嶽冠、蓮花冠、星冠、五老冠等。

道士的職務

道教宮觀從傳法受戒可分為子孫廟和十方叢林兩種。子孫廟可收徒弟,觀主實行師徒世襲制,不接受遊方道士。十方叢林也稱十方常住,接受遊方道士挂單居住,有傳戒特權而不得私收徒弟。在十方叢林中,常住道士都有細致的分工。最高負責人是方丈,或稱住持,即觀主。監院是居第二位的全面負責人。方丈、監院以下有客、寮、庫、帳、經、典、堂、號等八大執事,分頭負責八個方面的事務。

客即客堂,負責人稱知客,負責接待賓客,並協助監院總理事務。寮即寮房,負責人稱巡照,負責勞動事務。庫即庫房,負責人稱庫頭,負責庫房。帳即帳房,負責人稱帳房,負責財務。經即經堂,負責人稱高功,負責誦經。典既是典造(或稱點座),負責人稱典造,負責夥食。堂即十方堂(或稱雲水堂),負責人稱堂主,負責安置遊方道士。號即號房,負責人稱迎賓,負責先行迎接和初步了解遊方道士。

此外還有“三都五主十八頭”。三都為名譽職務。五主和十八頭各司一職,地位低于八大執事。

各大叢林在分工列職方面也不盡相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