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v 17 Thu 2011 04:06
輕鬆看孔子與女子
在孔子的一生中,女子似乎總跟他過不去。
一是無奈離魯。
司馬遷的《史記》,對孔子的政治才能曾大為讚賞。如記載孔子任中都宰時,“一年,四方皆則之”,又記載孔子參預國政三個月,穩定了物價,而且還出現了“道不拾遺”的和諧社會中的場景。
此外還有我們熟知的齊魯夾谷之會上孔子的出色發揮:面對妄自尊大、恃強凌弱的齊國君臣,孔子大義凜然地與之針鋒相對,有勇有謀,臨危不懼,維護了魯國的利益。
孔子牛刀小試的實踐,說明他若能繼續在魯國從政,必能使魯國雄踞一方,這也應是孔子所希望的。誰知孔子卻於關鍵時刻不得已而悄然離魯,開始了漫長而艱苦的周遊列國的生涯。
孔子離魯,其原因雖有異說,但《孔子世家》和《論語》都記載了“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齊國人贈送女子樂隊,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舉行朝禮,孔子於是離開魯國)。
《孔子世家》還記載了孔子的臨別感嘆:“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聽信婦人之言,賢人將無法容身,接近寵幸婦人,可以招致國家的敗亡)。
據此可以得知孔子不得已離開心愛的政治舞台,“女樂”、“彼婦”當是原因之一。
二是不得仕衛。
孔子離開魯國後所到的第一站,是魯國的兄弟之邦衛國。因為衛國不僅有孔子好友蘧伯玉,還有高足子路的當權姻兄顏讎由。衛靈公對孔子也頗懷好感,孔子一進衛都濮陽,他就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六萬。
在如此有利的條件下,孔子本人又有了在異鄉他國出仕的願望。但他為什麼最終不得在衛國一顯身手呢?原來,衛靈公妻子南子是個放蕩的女子,她甚至要求靈公從宋國招來她的情夫公子朝。
不但如此,南子還犯有假傳君命妄立太子的僭禮行為。孔子對南子避猶不及,是可以想見的。
但南子千方百計表現自己,為顯示她的高貴,她“使人謂孔子曰:‘欲與寡君(靈公)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南子),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
孔子之可悲,是他雖不齒南子為人,但照自己“為尊者諱”理論,也不能違逆南子的心願,而他又絕不會甘心做南子手中的木偶。更傷心的是,他還要受到子路等學生的誤解。這些矛盾,逼得他只好放棄仕衛的努力而一走了之。
三是妻子不賢。
孔子之妻並非賢妻良母,這一點雖沒有直接的證據,但是從史料所載的種種跡象看,這個結論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
《漢書》及先秦子書中列出了許多前賢的妻名,但孔子之妻的姓名卻隻字不提,這可理解為班固等因孔子之妻不賢,出於“為尊者諱”而故意不書。
《禮記》記孔子指責伯魚週年哭祭亡母,斥之是太過份了。由此足見孔子與夫人之間確有矛盾。
孔子是偉人,但更是個悲劇人物。最能反映他思想的《論語》,沒有一處記他頌揚婦女。這跟女性對他的頻頻打擊或許是分不開的。他在如此逆境中偶爾發出“女子難養”的牢騷,似乎也是可以理解和原諒的。
- Nov 17 Thu 2011 04:04
意守下丹田的奧秘
下丹田指臍後脊前,前七後三的命門處,亦稱炁穴,是一個虛在的腔體。
我們先看下丹田的生理解剖位置。下丹田這個體腔的分層空間,左右是輸尿管;左右偏上是腎臟和腎上腺,再往上,左上方是胃和脾,右上方是肝和膽;正下方是小腸;再往下是膀胱;膀胱再下則是睾丸和附睾;下丹田體腔的平衡位置是橫結腸,臍上一點是胰臟,左下方是降結腸,右下方是升結腸,十二指腸在此竅穴的右方縱穿而過;再往前的分層空間是動脈和靜脈的交叉處,下丹田的後分層空間,是太陽神經叢及性腺神經的部位;最後面的分層空間正對位是腰椎骨,下部則是骨盆。
由於它所處的特殊的生理解剖位置,使意守下丹田有助於全身各部位、各層次的相互內部聯繫,能促使全身各部位協同動作,從而大大激發了生命力。
人體下腹部是太極神經叢及性腺神經的部位,人體許多植物神經集中在太陽神經叢中,意守下丹田必然引起腹部神經的活潑,腹至近腰部毛細血管也將隨之活躍,而且很快吸收神經末梢中的廢物,經肝、腎、大腸排出體外,這對人體具有重要意義。
又因此部位在生理上與腎、胰、肝、延髓均有植物神經聯繫,性腺還與腦垂體發生連鎖性的條件反射,活躍性腺功能。又能反饋到下丘腦的植物神經中樞,故可增進植物神經功能。
下丹田附近有腎腺、性腺等內分泌體,所以意守下丹田可強化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特別是性腺受到良性激惹,精液充盈,功能增強,增加人體代謝、免疫能力以及應急應變能力。
從中醫和道家的角度看,下丹田對人體活力的關係最為密切。下丹田是任脈、督脈、沖脈經絡行始的起點,是“十二經脈之根”,是“呼吸之門”,是“三焦之源”,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男子養精、女子護胎的處所。所以,意守下丹田,可收到強身、防病、治病的效果。
下丹田部位前通臍(胎兒在母體中賴以吸收的根蒂),後通腎(人之精、命之本處)。意守此處,一吸百脈皆合,一呼百穴皆開。呼吸往來,增強了元氣,調動了經脈,所以下丹田又被稱為中宮和炁穴。
元氣積蓄於丹田,逐漸充盈後,就會自然流向全身各個經絡,產生通經走氣的現象,氣暢血和,流注自如。
肚臍又稱命蒂,也叫神闕,是人體能量從先天轉化後天的樞紐。肚臍內含著人天相應和運化的奧秘。
下丹田是調整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的中心部位,意守此處有發動內氣、貫通經脈之效,而“通則不痛”。
概括上述,下丹田為元氣所聚、積蓄之處,是生命活動的樞紐,是人體生命活動中心,意守下丹田可以後天呼吸之氣接蓄先天元氣,所以,意守下丹田可以治百病,可強壯下元,尤為老年人或破體之人添油接命功效突出。
意守下丹田可糾正“上盛下虛”的現象,平衡陰陽,另外意守下丹田由於強化了肝臟的功能,還可增強排毒、解毒的作用。自古以來守竅之法雖多,但初學者莫不以意守下丹田為本。
- Nov 14 Mon 2011 04:12
日課與化煞 (善通)
選擇日課就是選擇吉日良辰。擇吉術是隨著術數興起而興起的,幾乎與各種術數同步。人們都盼望選擇一個好的日子,使所辦的事得以成功!不管如何,通過擇吉,給予人們有一種心理寄托,使人們對辦事增強信心,成功的可能性增大,但實際上,選擇日課就是人為地造一個命,這對改造先天命運來說,很有幫助。
擇吉,不分貧賤富貴,小到平民,大到國家總統均有擇吉的行為和嚮往。小到婚娶營造,大到開國大典,均要擇吉。所以,有些“正人君子”寧願不信有命運存在,亦要在辦大事的決疑時,擇個吉日良時去把事情辦成功!
擇吉,曾經得到官方的高度重視,清初乾隆年代,官方曾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研究擇吉術。據統計,擇吉術的派別非常之多,形成一個龐大的系統。據不完全統計,擇吉術有一百二十多家之多,使人們不知道哪一家為真,哪一家為謬!
社會上用得較多的有:五行、命理、紫白訣、建除、叢辰、曆家、天人、太一、風角、奇門、六壬、七政、元氣、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專、須臾、孤虎、禽星、祿命、梅花、六爻、河洛理數、星相、太乙、斗首等等,不一而足。
擇吉術,是由占星術發展起來的,不管那一家,均難以理解和神秘莫測,亦使學習擇吉者頭昏眼花,心煩意亂。什麼太歲、歲破、天德、月德、天赦、歲煞、歲刑、三煞、死符、大煞、喪門、吊客、天乙、天官、太極、福德、福星‧‧‧等等,何止一百二十位?
擇吉術中,有的過於簡單,不符合實際,而大部擇日家只從日課本身論吉凶,找出一大堆神煞來分析,是吉神多還是凶神多,來定吉凶,這樣的方法實在是脫離了實際,雖然繁雜和神秘,但很不實用。
我個人認為,擇吉,不能脫離開人的因素而單以日課本身來定吉凶。試想一想看,同是一日一刻,有的人吉有的人凶,有人歡笑有人哭,有人發財添丁,有人家破人亡。所以說,擇吉的對象應該是人,離開了人的作用,所謂的吉日良辰都是空的,虛無的。
人的要素是什麼?有的人說是生肖,有的人說是年命,有的人說是出生年的納音,有的說是三元命卦,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至今還沒有得出一個統一的答案。但我認為,所謂的年命,不能代表具體的一個人,因為一年出生幾百萬人,什麼樣的人沒有?
我研究命理多年,曾反對過年命、納音、神煞、命卦來論一個人的吉凶,我認為,四柱是一個人的信息載體,應以四柱本身的五行生剋制化,來論一個人的吉凶禍福,這種理論用於擇吉上亦是相通的,我認為,擇日的主要目的是補主事人命理的五行(即用神)不足。
學習日課,必須俱備以下知識:
一、陰陽五行學說:五行有正五行、天干五行、地支五行、八卦五行、九宮五行、河圖五行、中針五行、縫針五行、洪範五行、斗首五行等等。這些五行,分門別類,用於不同場合之中。
二、太極八卦:包括河圖、洛書、先後天八卦等內容。
三、四柱八字:四柱八字是日課學的基礎,沒有四柱八字知識,最好先學八字,再學日課,否則,學了日課亦難學得深透。日課與八字是相通的,八字叫做“命”,有貧、賤、富、壽、夭、吉、凶、聰、愚、健、病、強、弱、殘、疾等,從一個八字可以評出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日課,俗稱“造命”,也就是說,人為地造出一個“命”,這個四柱亦與一個人的八字命運是等同的。
四、地理風水:擇日是對事對人。對人,就是主事的八字命運,對事,就是指辦某件事,多多少少涉及風水,特別是陽宅的動土、起基(落腳)、立柱(現為砌磚角)、上樑(現為灌製樓面)、安門、安灶、挖井、進入學等。陰宅的破土、起鼓、轉柩、安葬、立碑、進金、謝土等,均涉及到地理風水的吉凶方位問題。
五、建除:即日課中的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等十二客。可作參考。
六、紫白星:日課的年、月、日、時的九星入中,排出九宮紫白星,看其紫白星飛到何方。陽宅風水,當旺令星及紫白星必須飛到坐、向、大門等方位。結婚鋪床時日課必須讓一白、六白、八白及三碧星飛到床位所在之位,則主旺丁。陰宅則要扶山補龍。
七、星宿:即二十八星宿之吉凶。可作參考。
八、黃黑道:查出黃道、黑道線。旺局不避,衰局可儘量避之。
九、神煞:以太歲為頭,共有一百二十位之多,日課之主要神煞數幾十個,吉凶莫名其妙。有時間可細查之,作為參考之有用。
擇吉之文獻最多,堆積成山,清乾隆時官方編纂的《協紀辯方書》最具代表性,是日家(擇日先生)必修課本。此外,還有《楊公擇日秘旨》、《陳子性》、《江公擇日全書》、《選擇宗鏡》、《玉匣記》、《天寶曆》、《選擇正宗》、《擇吉寶典》等著作。
我學日課和學八字一樣,刪繁就簡,用正五行論日課的吉凶。選擇日課必須論事和人。陽宅風水,先論宅命盤,立得旺山旺向,室外形勢吉者,宅吉。用日課來起動旺丁旺財局。如宅命完善,用來補財或補丁不足。
同時,對於宅主,日課補其宅主八字用神,應補的份量,由宅主的八字的旺衰而定。為了宅命及主命皆能兼顧,除了查出黃黑道值日外還須排四柱或六壬課。
陰宅風水,首論龍、砂、水、穴、向五大要素,日課之八字正五行要扶山、補龍、補祭主之用神,若能兼顧,則為上吉之日課。對於建除、星宿、黃黑道、神煞等等,有時不論,有時可作為參考,能避之則避,不能避,看局之旺衰,旺局則不忌。
日課中有言:“若要旺,犯五黃;若要發,犯三煞;若要貴,犯太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當然大多數人均想求得平安的日子,而不想去冒風險。這就是國人特具的“明哲保身”的原則。
日課學之神煞之多,令人頭昏眼花,幾乎每年每月每日每時,既有吉神又有凶神,此吉彼凶,互相矛盾,幾乎六十甲子的二十六萬時辰,沒有一時可以做事的。即使偶爾得吉多凶少,又不符合納音和主事有的年命,叫人難以取捨。所以,我們學習日課之學,不能拘泥於神煞。
時代在變遷隨著時間的推移,又產生了很多形式的日課之學。如用六爻斷事吉凶定日課,把日課化成六爻卦,取子孫爻,財爻(有時棄之)旺相則吉。又如用河洛理數起卦斷事,方法與六爻差不多,只是起卦的方法不同,用八字納數,由數變卦,以卦用爻之旺衰斷事而擇用。
選日課,要注意主事家人之情況,最好有言在先,否則會引起不必要之爭訟。如家中有久病而衰極的老人,不管是吉凶日課,只要不是平安日課,都對病人有著衝擊力。特別是上吉日課,旺氣一沖,吉氣沖到病人亦會死亡,不是壞現象,是今後子孫興旺的象徵。如果拘泥於死人則凶,必然引起擇吉是非,其實,久病而痛苦非常的衰老病人的死亡,是一種非常好的解脫,並不為凶。
擇吉術,是一種民族文化現象,在華人的心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們嚮往吉日良辰,追求成功、平安、吉祥、富貴、健康長壽。在有們的心目中,它能達到趨吉避凶的作用。
目前的許多人,不懂日課的分類,亂用一通,形成“拉郎配”,用楊公三合派做內水,不用楊公日課而用斗首日課來擇日怎能獲吉?
正五行日課:是配合命理派風水學而用的,只論正五行的生剋制化、刑沖合害。當然,它不是孤獨的,往往與其它方面結合起來,才能達到理想的程度。
紫白日課:是配合玄空飛星風水學而用的,根據玄空宅命盤需要什麼來定日課,如七運卯山酉向,無論是向首、坐山、中宮均為凶。中宮需要六白來化解九五八合局煞,坐山需要八白來化解二七合化火,向首需要一白或八白來化解三七九合局煞,這就需要用紫白法來選課,使其獲吉。
我在實踐中,把命理與六壬課有機地結合起來,第一看宅主的生辰八字是否行好運,第二看六壬課的旺衰和吉凶,第三看室外形勢是否對住宅形成的影響。在選課問題上,用楊公法還是主要的。
斗首日課:是配合八宅派風水學而用的,南方大部分地區極端仇視八宅派及斗首日課,廣東、廣西、三江、福建等地區,把八宅派叫做“番鬼派”,把斗首日課叫做“番鬼日課”。在北方,八宅派最興盛,特別是河南、河北的平原地區及內蒙的大草原,新疆、西藏的沙漠地區,也許由於這些地區無山龍,用玄空飛星做風水,效果不怎麼好的緣故。
河洛理數日課:雖然發明亦不晚,邵康節時期已運用,但由於難學,難以運用,所以,一直關閉著,直到現代,才有少數擇日師拿出來試一試,效果不錯,它可用於玄空太易卦派,亦可用於婚嫁擇日,上任、出行擇日等。
六壬日課:著重用於出行及人事方面的日課選擇,造葬有人也用六壬日課。有的八宅派風水師,把六壬與斗首結合起來運用,為八宅派風水服務。
奇門日課:用於出兵打仗擇日,現代用於商場上,俗語云:“商場如戰場”。談生意、訂合同、談判、詞訟官時,用奇門日課,應驗如神。一般不用於造葬選課。有時亦用於婚嫁、鋪床選課。但奇門與六壬排法的結果大致相同,六壬的信息大於奇門。
玄空太易卦日課:當然是為玄空太易卦派風水服務的,用於這一派則靈驗,用於其它,則失靈。有的風水師用玄空飛星派佈局而用玄空太易卦擇日,把牛與豬硬拉在一起配對,妄論吉凶。
楊公造命日課:只能用於楊公三合派(形勢派)風水,以地支三合為上吉。但有些東西確實很有價值,值得正五行日課借鑒。此法比較適合本人的風水理論。
“神煞”有沒有用?可以說有用,亦可以說無用。旺者不忌,衰者忌。我在選課時,並沒有按常規進行複雜的考慮。因為我重六壬、楊公日課及命理派風水之學,如果山秘已吉,何需扶山補龍?只需配合宅主八字求出吉課就行了,何需考慮其一百二十多位神煞呢?當然、五黃、三煞、太歲之類主要神煞,還需適當考慮一下,但關鍵的東西還是五行生剋制化。
- Nov 14 Mon 2011 04:11
好德、陰德和陽德 (佛家)
一、好德的重要性
“好德”是五福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一福。一個人有了宅心仁厚,樂善好施的德,這是一生中最幸福,受用不盡的。因為“好德”能贏來長壽、富貴、康寧和善終。因此, 我們可以說,“好德”是一切快樂和幸福的泉源,“好德”是一切好運和福氣的根本。
“好德”需要我們不斷培植,正如長壽、富貴、康寧需要隨時培養一樣。假使我們現在不把“好德”的因繼續種下,那麼一切享受都會變成非常奢侈的“消費品”,因為沒有播種,福報享用完了,必然會貧窮匱乏。
古德曾說:“保藏的東西不一定屬於自己。享用的東西不再屬於自己,只有施捨的東西才真正屬於自己。”
當我們用種種方式把財物貯存或積蓄起來時,我們不一定會再擁有那些財物。譬如你拿錢買股票,股票可能會下跌;買黃金珠寶又可能被盜賊搶走;參加合夥投資,不但有風險,而且萬一被合夥人騙走,那豈不前功盡棄?買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時會賠本,將來萬一遇到敗家子,也會傾家蕩產,難怪《大寶積經》上會說:“一切財物都是天災、人禍、盜賊、官府和敗家子這五家所共有的。”
享受物質就是消耗福報,而且享受五欲的感官快樂,這是很膚淺而又很短暫的,享用過的財物永遠不能再屬於自己。只有把財物施捨在適當的地方(佛經上叫做“福田”)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那麼財物才具有永恆的意義,而不致被天災、人禍、盜賊、官府和敗家子所奪去。
所以古人勸我們要佈施積德:“三寶門中福好求,大富之家前世修。未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秋。一切財產總非真,及早將來施於貧。水火盜官並逆子,五家有份盡來侵。一粒落土百粒留,一文捨出萬文收。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
沒有佈施修德,將來的日子很難挨過,尤其是一旦臨命終時,一切財物、朋友、眷屬、權力都帶不去,只有平生所作的善惡業力跟隨著我們。就這一點來說,修德真是非常實用的。
問題是,我們並不知道死神何時會來。但死神肯定要來。而且隨時都有突擊我們的可能,所以我們還是趁早修德吧!
二、德的種類
德的分類非常多。例如:它可分為“陰德”和“陽德”兩種。陰德的力量比陽德大得多。
《中庸》裏提到智、仁、勇三達德。只有仁愛而沒有智慧,會產生為虎作倀的流弊,有智識而沒有仁慈會危害社會;有智有仁,而沒有勇氣實行,則一切美德成了空談。
《論語》裏又敘述了溫、良、恭、儉、讓五德。溫和柔軟可以導致心理健康;善良仁慈可以導致長壽善終;誠懇恭敬可以導致平安寧靜;節儉勤勞可以導致財富和身體的健康;謙虛禮讓可以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保住前面四種德行而不致流失。
三、品德的四個層次
品德的層次可分為下列四種:
(一)算計式的道德~以功利主義做出發點,做任何善行,都會仔細地考慮到成本、效用、果報和名利等因素。確實認為划得來,才會開始去做。這種人不會平白無故送你東西,他一定有所企圖。他行善時常希求回報。
(二)“四海之內皆兄弟”式的道德~這種人行善是出於一片同胞般的愛,比較沒有自私心的心機和功利的色彩。他把所有的人都當兄弟一樣,因此,行善較為自然,而且也出於真情。但是因為有我執在作崇,所以仍有人我的分別,不能達到忘我的境界。
(三)愛人如己的道德~因為這種人已破除了我執和煩惱,所以能忘我。而達到愛人如己境界。能這樣做已經是聖人了。但因為他還沒有破除法執,所以行善時,心中仍然存有抽象的觀念(例如:“貧苦”和“功德”等)。因為他有名相的負擔,所以還不能做到絕對地自在。
(四)最完美的道德~行善不但不望回報,而沒有人我的分別,甚至也沒有任何名相的負擔,這種人的慈悲心是沒有條件和無限量的。因為他行善時,連一點負擔也沒有,所以最真誠、最自然,也最快樂。
古人說:“上德不德,下德執德。”意思是說:“品德高的人絕不會執著功德和名利,只有品德不太好的人才會計較功德和名利。初學的人行善,難免會執著善相”,等修養的功夫純熟以後,就可超越名相的束縛和牽累了。
四、修養好壞的六個等級
我們也可以把一個人品德修養的好壞分為下面六個等級:
(一)損人損己~這種人簡直比禽獸還不如,好像虐待狂那樣,只愛用責罵和傷害的方式,來求滿足自己心中的情欲。他們損傷別人,對自己也沒有任何益處。例如:殺人然後自殺。
(二)損人利己~這種人是害群之馬,根本談不上修養。他們為了達到自利的目的,不擇手段,使用欺詐和損害眾生的手段,或者從事殺害動物職業。
(三)不損人、不利己~這種人像行屍走肉一樣的地醉生夢死。譬如只知拼命去做一些無意義的工作,或遊手好閒,專幹無聊的勾當虛度光陰。
(四)不損人、只利己~這是修養最起碼的工夫。又可分為兩類:1、假利己~工作賺錢是假利己。賺來的錢換得物質享受,這是消福,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夢,得不償失。2、真利己~讀書明理以後,自己閉門思過,下功夫修養品德和鍛煉心性。
(五)利己利人~先求利己,站穩自己的腳跟以後,再兼善天下。
(六)捨己利人~捨己不以為苦,利人永不疲勞。犧牲自己,幫助別人,這是菩薩的風範,是難能可貴的。
- Nov 14 Mon 2011 04:09
世上神秘的十大疾病
如今,醫生看病,診斷完了大筆一揮,處方就出來了~拿藥去吧,親愛的患者。可是,有些疾病卻不那麼簡單,橫豎找不到原因。美國《趣味科學網站》給這類神秘病排了一個隊,看看到底是哪些病進入了前十名的行列。
~艾滋病~
這種疾病和危害人們已經很熟悉了,但是治療卻無特效。其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是一種世界性、致死性的傳染性疾病。該病發現已經二十八年了,雖然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可是依然沒有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不過最新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進展,有關黑猩猩的試驗已經結束,準備開始在人體進行試驗。愛滋病仍在各大洲蔓延。目前在全世界,受愛滋病毒感染的人數已經超過四千萬人。
~老年性癡呆症(阿茲海默症)~
老年性癡呆症又稱“阿茲海默症”,但引發這種病的準確原因還不得而知,有效的治療方法也就無從談起。目前所知道的,僅僅是可能與遺傳基因和高血壓等有關。這種病不能與人到晚年好忘事的情況相提並論。它指的是一種持續性高級神經功能活動障礙,即在沒有意識障礙的狀態下,記憶、思維、分析判斷、視空間辨認、情緒等方面的障礙。目前全世界老年性癡呆症,患病人數高達已二千萬,已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病、癌症的第三大殺手。美國前總統雷根在1994年,致美國公民的一封手寫公開信中,首次承認“已經患上了老年性癡呆症,正在走向人生旅途的最後一程”。十年後,老年性癡呆症終於奪走了這位政壇強人的性命。
~普通感冒~
它能排上榜讓人有些不可理解,但是它的確是人類無法徹底治癒的痛。普通感冒俗稱傷風,醫學上稱為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它的主要特徵是病原體複雜多樣,多種病毒、支原體和少數細菌都可以引起感冒,僅主要病原鼻病毒就有一百多種。有估計說,美國每年有十億個普通感冒病例,但是醫生對流鼻涕、引發咳嗽的感冒的原因還知之甚少,而這些症狀的根本原因有成百上千。對這種病有作用的不是抗菌素而是時間和雞湯。
~禽流感~
禽流感這種神秘疾病的危害不用多說了,它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也能感染人類,感染後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高熱、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數伴有嚴重的肺炎,嚴重者心、腎等多種臟器衰竭導致死亡。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03年以來,H5N1禽流感病毒已經造成一百九十多人死亡。到目前為止,人受感染多半是因為直接接觸了被感染的家禽。最近有一連串的病例似乎涉及到了人際蔓延的問題。醫學界普遍擔心禽流感病毒會出現變異,導致在人類之間互相傳播變成可能,那將引發世界範圍的災難性的疫情。
~異食癖~
被診斷患有異食癖的病人往往有一種無法滿足的衝動,專找一般人不吃的東西吃,比如汙物、紙張、膠水和黏土。過去人們一直以為,異食癖主要是因體內缺乏鋅、鐵等微量元素引起的。目前越來越多的醫生們認為,異食癖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但是對於其真正成因和治療方法,卻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內蒙古的吃土女孩19歲的漂亮女孩“寶寶”,所有的食物對她來說都索然無味,因為她“吃土”成癮,而且頓頓不能少,12年來至少吃了1500多公斤土。
~自體免疫病~
這是一系列病痛的籠統說法,患有這一疾病的患者,將承受各種各樣疾病的困擾折磨,其中包括狼瘡和多發性硬化症。自體免疫病是免疫系統分不清敵我,將患者體內的器官和正常功能當成入侵之敵,可能製造出攻擊自己身體組織器官的抗體,或傷害自己身體組織器官不良免疫反應等。目前的醫學研究雖然無法確定單一病因,除了可能遺傳的某些基因較好發外,還可能和後天的環境有關。自體免疫病屬於慢性病,一旦患上會使人慢慢虛弱。醫生除了減輕某些症狀外,簡直是是束手無策。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狀是,最常見、最難描述、最難做出完整定義的重性精神病,其治療也無特效方法。醫學上也沒有任何明確的試驗可以給出定義。這種病的患者,被剝奪了從邏輯上辨別真實與虛幻的能力,專家認為這是一種最令人費解的心理疾病。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症狀,其中包括妄想、幻覺、言語錯亂、缺少動機或情緒。精神分裂症多發病於青壯年,常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精神活動的不協調。
~克雅氏病(狂牛病)~
這種罕見的腦病也稱為牛海綿狀腦病,俗稱狂牛病。是一種慢性消耗性致死性的傳染病,其主要特徵是引起大腦功能退化,精神狀態失常。其病原至今仍未確定。吃了患狂牛病的牛肉就會患上這種疾病。新型克雅氏病發病急,而且很致命,醫生到現在為止,還無法判斷多數病人發病的原因,更說不上預防了。
~慢性疲勞綜合症~
這是一種典型的醫學無法解釋的體徵。確診只能靠排除法,排除各種可能性。這種病在不同國家有不同名稱,通常帶來各種疼痛,精神恍惚、記憶力衰退、視力障礙、睡眠失調及其他症狀等。如今已知道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對無數的其他病菌,都會產生大量抗體,且無特效的治療方法。中等以上收入人員及低收入者為易發人群,某些特殊群體,如電腦軟件設計人員、醫務工作者、長期生活不規律的人,易患慢性疲勞綜合徵。
~莫吉隆斯症(Morgellonsdisease)~
這種病最近又死灰復燃了,其症狀就像科幻小說一般。患者反映身上好像有蟲子在爬。皮膚會出現一些很難癒合的傷口,從傷口裏還會滲出,一些奇怪的絲狀的藍色和白色纖維物質。有些醫生說,這是心理作用,可是有的醫生說這種情況是確實存在的。於2002年成立於美國的“莫吉隆斯症研究基金會”指出,目前美國超過四千五百名患者遍及各州份,全球患者則遍佈歐洲、日本及澳洲等。
- Nov 14 Mon 2011 04:08
飯後不要馬上吃水果
養生常識:飯後吃水果會“中毒”
在我們日常的食物中,主要成分是脂肪、糖和蛋白質等,而這些食物在胃裏的滯留時間大致為:糖類為一小時左右,蛋白質為二至三小時,脂肪為五至六小時。
當你在餐後馬上進食水果時,消化慢的澱粉、蛋白質和脂肪會影響消化快的水果,這些東西要在胃部停留一兩小時或更長時間,跟消化液產生化學作用,分解後才進入小腸吸收,水果被阻礙前進停滯胃內,在華氏104度高溫之下腐敗。
水果的主要成份是果糖,在胃內的高溫下產生發酵反應甚至腐敗變化,會生成酒精及毒素,出現脹氣、便秘等症狀,給消化道帶來不良影響。引起種種疾病,包括胃灼熱、消化不良、肚痛等。
水果中還含有類黃酮化合物,如果沒能及時地進入小腸消化吸收,被食物阻隔在胃內後,經胃內的細菌作用轉化為二羟苯甲酸,而攝入的蔬菜中含有硫氰酸鹽,在這兩種化學物質作用下,干擾甲狀腺功能,可導致非碘性甲狀腺腫。
健康提示:飯前吃水果最有益
飯後吃水果不好,那麼飯前吃水果呢?專家指出,飯前吃水果其實最有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兒童正處於長身體時期,部分婦女屬於中醫講的“脾胃虛寒”體質,不宜或不適應飯前吃水果。這部分人群可兩頓飯之間加食一次水果。
一、水果中許多成分均是水溶性的,飯前吃有利於身體必需營養素的吸收。
二、因為水果是低熱量食物,其平均熱量僅為同等重量麵食的1/4,同等豬肉等肉食的約1/10。先吃低熱量食物,比較容易把握一頓飯裏總的熱量攝入。
三、許多水果本身容易被氧化、腐敗,先吃水果可縮短它在胃中的停留時間,降低其氧化、腐敗程度,減少可能對身體造成的不利影響。
- Nov 14 Mon 2011 04:07
人生十二悟
一悟:苦也罷,樂也罷,酸甜從來拌苦辣,笑口常開大丈夫,苦也哈哈,樂也哈哈。
二悟:福也罷,禍也罷,福宏何懼災難大,人生坎坷是階梯,福懸當頭,禍踩腳下。
三悟:富也罷,窮也罷,幸福不是金錢架,豪華恬淡各千秋,富也輝煌,窮也清雅。
四悟:愛也罷,恨也罷,心胸愛恨分闊狹,有緣無緣前生定,愛也該愛,恨也白搭。
五悟:褒也罷,貶也罷,過眼煙雲何足話,君子小人善惡分,褒也是他,貶也是他。
六悟:沈也罷,浮也罷,沈浮榮辱等空花,滄海橫流浪淘盡,沈的是沙,浮的是渣。
七悟:是也罷,非也罷,是是非非爭個啥?河東河西三十年,是的錯啦,非的對啦!
八悟:真也罷,假也罷,假作真時真亦假,紅塵滾滾迷人眼,真的不真,假的不假。
九悟:成也罷,敗也罷,莫以成敗論高下,志壯奮鬥便英雄,成也瀟灑,敗也瀟灑。
十悟:得也罷,失也罷,患得患失誤年華,凡事該做只管做,得了更好,失了沒啥。
十一悟:醒也罷,醉也罷,半醒半醉為最佳,忘物忘我大智慧,醒是聰明,醉也不傻。
十二悟:生也罷,死也罷,生該高興死別怕,在世多做利人事,生的光榮,死也偉大。
- Nov 14 Mon 2011 04:05
錢為何物?錢是一味藥
西晉時期的魯褒在所著的《錢神論》中一針見血地揭露了當時拜金主義及其造成的道德淪喪的社會問題:“錢之為體,外圓內方,有乾坤之象,如同壽和道一樣長久,為世之神寶。世人親之如兄,字曰‘孔方’。洛中朱衣,當途之士,愛我家兄,皆無已已。”
原因是在當時的社會裏“忿爭辯訟非錢不勝,孤弱幽滯非錢不發”。“錢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死生無命,富貴在錢”。“官尊名顯,皆錢所至,有錢可使鬼,況於人乎”。
錢這東西,只這麼一點點,就可以使黑白顛倒,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俗話說的好:人是英雄錢是膽。
唐朝任尚書左丞相的張說曾撰奇文《錢本草》,用醫家記敘中草藥的語氣格式,標本互喻,淺深相濟,把錢的利弊刻畫得入木三分。為世人開治病養生長壽之處方,其文賞讀使人受益匪淺。
文曰:“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解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汙賢達,畏清廉。貪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採無時,採之非禮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役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之道,不以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使無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人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禮,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如此清新高雅的議論,道出了金錢的特殊的功能,以道、德、義、禮、仁、信、智的七術,駕馭金錢,並提倡取之有道,享用適度,積散有序,造福民眾。這高屋建瓴的理性思考,在盛世唐朝乃至今日亦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晚清,有一首名《題錢》的詩文,極其生動活潑,形象的描繪了人為金錢所役的悲慘世界:“人為你跋山渡海,人為你覓虎尋豹,人為你把命傾,人為你將身賣,細思量多少傷懷,銅臭明知是禍胎,吃緊處極難佈擺。人為你虧行損,人為你斷義辜恩,人為你失孝廉,人為你忘忠信,細思量多少不仁,銅臭明知是禍根,一個個將他務本。人為你東奔西走,人為你跨馬行舟,人為你一世忙,人為你雙眉皺,細思量多少閒愁,銅臭明知是禍由,每日家營營苟苟。人為你惹煩惱,人為你夢擾魂勞,人為你易大節,人為你傷名教,細思量多少英雄豪傑,銅臭明知是禍苗,一個個因他喪了。”
好一個錢是禍胎、禍根、禍由、禍苗,刻畫的淋漓盡致、入木三分。自古來,君不見多少人為金錢賣身亡命,忘義負恩,毀譽折節,苟活終身,人格喪失,身敗名裂。
元代,鍾嗣成《一枝花‧自序醜齋》套曲《哭皇天》中載:“饒你有拿霧藝衝天計,誅龍局段打鳳機,近來論世態,世態有高低。有錢的高貴,無錢的低微。”
無名氏雜劇《鴛鴦被》中台詞:“錢可通神,法難縱你。”人情世故之冷暖,世態之高下由此可見一斑。
對那種認為金錢至上的觀念,金錢萬能的膜拜要加以批駁。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幸福的家;錢可以買到藥物,但買不到健康的身體;錢可以買到伙伴,但買不到真心的朋友;錢可以買到小人心,但買不到君子之心。
當今社會“向錢看”物欲橫流,想做到坐懷不亂“視金錢如糞土”,做到超凡脫俗、超然物我,淡泊寧靜、處中不染,實在太不容易了。我人傾向於那種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又是萬萬不能的,還得趕快去賺錢為是。
總而言之,錢是一味藥,藥能治病,亦可致病,服之得法,才能避災去禍,長壽健康,有益身心。
- Nov 14 Mon 2011 04:04
經絡學新說 (張連發)
我們的祖先,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和智慧的結合,創造發明了驚世的經絡學說。現代量子學的出現,對經絡的物質存在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怎樣研究經絡呢?我認為應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及方法論為指導,結合多系統多層次的現代科學,尤其是應從現代量子理論和高階系統論入手,方為正確的途徑。
一、古人以有無體用研究經絡系統
《內經》是古代醫學、自然科學與哲學結合之作,以樸素直觀的唯物辯證法來研究人體,用系統的觀點來說明天人之間,人的本身內外臟腑百骸之間的整體關係。由於古代醫學、自然科學與哲學的未分化,那麼《內經》研究人體就充份體現了道器、形神等哲學理論,以陰陽、五行、經脈貫穿始終。
作為人體巨系統中的子系統,經絡系統包括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五經脈、孫絡、浮絡、十二經別及十二經筋等內容。《易‧繫辭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德經》說:“有無相生”。
以經絡系統來看,有形者經筋,無形者經絡,前者為體,後者為用,體用一源,無形寓於有形之中,經絡無形,實為先天一元之,以無精為生化之源。在元神有序化的調節制約下,形成一個閉合迴路形式的機體,能調節的反饋性自動控制系統。
經絡這個由元精、元氣、元神合一之物,沿著五體(皮、肉、脈、筋、骨),臟腑及四肢百骸等,後天有形之體的特定軌道出入往來,如環無端,一日一夜五十周而復大會,以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有形人體是基礎,無形經絡是功能。
古人以道器、形神、體用觀來認識世界,那麼當時與哲學尚未分化的醫學,也必然以這種認識論決定它的方法論,不可能只留下一套玄妙的經絡學說,使後人撲朔迷離。
二、用現代量子觀研究經絡系統
古人以有、無、體、用、唯象觀,研究經絡系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有一些誤點:如部份人把肌健、血管、經脈、經筋、韌帶、繫膜等組織,誤認為是經絡,則屬於誤點。但是他們始終堅持,經絡系統及其巨大作用是物質存在的真理。
西方解剖醫學,因為從宏觀細胞組織結構上,找不到經絡系統,就公開否定,經絡系統及其巨大作用的物質存在,公開否定經絡學說。這是個歷史性的錯誤,是學術上、科學上的極大錯誤和誤解。
現代我們應以科學的態度,從微觀量子層次,高階系統整體,以生物電子動態平衡認識論,來研究經絡的實質,陰陽的實質、經氣的實質和氣功的機理。
經絡的形式,是生物電子運動相對較頻繁、電阻相對較低的量子層次通道。可以細胞組織形式存在,但主要經絡並不存在特殊宏觀細胞組織結構。神經是電阻相對較低的生物電子通道,適宜生物電子運行,神經是經絡的一部份。神經是部份原始經絡進化而成,但基本經絡仍以量子層次形式存在。
當生物電子在經絡中運動,相對不平衡由量變發展到質變時,就是中醫所說的“陰陽平衡失調”而呈現疾病。中醫的“陰陽”實質,就是生物電子動態變化相對不平衡的表現。中醫的“辯證施治”,正是辨別和調節,整體微觀生物電子的動態不平衡的情況。
西醫的辨病原理,只是辨別由於生物電子動態不平衡的微觀變化後,而致成的局部宏觀細胞組織的病理改變。可以預見,在二十一世紀新醫學的診治疾病上,必定是既“辨病”又“辯證”,既治療局部,又調理整體。
以系統論整體觀為綱,應用現代物理量子理論,結合高等數學方法,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進行定量動態計算,得出明確數據,針對“協同”處理,以實現防治疾病的中西醫合併,“醫學量子整體化”的“系統量子醫學”。在未來的新的醫學革命中,我們祖先發明創造的經絡學說及其哲學辯證原理,仍將大放光彩。
在經絡中運行的“經氣”,就是生物電子直接或間接的傳輸,經絡的實質就是在經絡中運行 的“經氣”。經絡中如無經氣運行,即失去經絡的實質意義。事實上,決定生命體,生、老、病、死一切變化的,正是經絡中運行的“經氣”的變化,並非是經絡組織形式的變化。
多年來人們一直未能確切的揭示和決定,生命變化、變幻莫測的經絡實質之迷,正是由於將揭示經絡實質的重點,放在細胞層次的組織形式上。現代量子學,更確切的肯定了經絡系統及其巨大作用的物質存在。
三、經絡與氣功的關係
生物電子按其整性、對性、複性、慣性等規律在經絡中運行傳輸,是為了保持整體相對平衡而不停地運行著,本不受意念控制。但是,對高級生命體的人來說,生物電子又同時必須受意念控制著運行。這就是除動作電位和損失電位外的意念電位。
從低階系統研究生物電位,認識生命體存在動作電位和損傷電位,這些都屬“反應性生物電位”。從高階系統以生命體整體來研究高級生命體的人體,認識生命體還存在意念性生物電位、功能性生物電位和平衡性生物電位,尤其意念性生物電位起著主導性的作用。
氣功之“真氣”的物質基礎,就是在經絡中運行的生物電子。氣功即是用意念控制生物電子,按一定規律運行,每個人都存在意念性生物電位。但一般人的意念電位,控制運行的生物電子量不多,且無規律,不能產生能量作功。
而氣功修煉有素之人,才能用意念控制大量的生物電子,按一定途徑有規律的運行,產生能量作功。氣功師的功力、能量大小,決定於其能控制有規律地,運行的生物電子量的大小。
氣功控制著大量的生物電子,按一定途徑有規律地運行,對某些原來生物電子動態不平衡的病灶區,途徑時使其向平衡轉化,所以能治療各種疑難雜症。由於其的“複性”規律,氣功控制的大量生物電子行經病灶時,可對病灶區電子起疏導作用,帶走多餘電子,提供缺少的電子,所以說氣功治病時呈雙相作用,即可治實症,亦可治虛症。
中醫針灸刺激經絡改變電位,亦可調理生物電子動態變化,由不平衡向平衡轉化。中藥以其本身的電子和生物電子增強“經氣”運行改變電位,調節不平衡的生物電子動態轉向平衡,以達治病目的。氣功通過本人的,或者他人的意念性生物電位,調理生物電子動態變化,來治療疾病。其三者的治病原理,在理論上基本是相同的。
幾十年的臨床實踐證明“經絡學說”是科學的。尤其是近十幾年來,結合“經絡學說”,採取中醫氣功綜合治療各種疑難雜症,一萬五千餘例的臨床研究,尤其是對中晚期癌症病例的臨床治療上,療效神速,治癒率極高。中晚期癌症的治癒率達80%以上。最晚期癌症,均能不同程度的延長生命,有的延長生命十三年之久。其他各種疑難頑症,治癒率達98%以上。臨床治療實踐證明,氣功、中醫綜合治療的方法,是科學的治療方法。
下丹田為氣功生熱安爐之地,為煉精化氣之所,下丹田內通十二經絡,奇經八脈,臟腑神經,外通五體、四肢百骸。通過特殊的呼吸修煉方法,安爐生熱和後天之氣的烹煉,能產生大量的生物電子輸送到全身,以增強“經氣”的運行、傳輸和生發力,使經絡更加暢通。經煉精化氣,以補充先天之元。經煉氣化神,使腦神靈更明。經煉神還虛,以壯元神之靈光。
元神靈,對外能吸收宇宙統一場信息和宇宙之靈氣。對內能向大腦神靈,發出更強的能量和指令。腦神明,能高度有序的指揮全身的生物電子,正確有序的運行。元神靈,腦神明,元氣足,經絡暢,諸脈順,生命力強,病從何來呼?何不長壽呼?
- Nov 11 Fri 2011 04:02
仁~施給大眾的愛
儒家從愛親人推廣到愛大眾,從愛大眾又推廣到愛天地萬物。儒家對天地萬物的愛,是對生命的愛,對生生不息的宇宙的愛。這樣一種愛培育了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主張。
為了實現對大眾的愛,孔子提出了兩條原則:一條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另一條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要站得住腳,也要讓別人站得住腳;自己要發展,也要讓別人發展。
第一條是否定地說,第二條是肯定地說。兩條原則實際上是從相反的方向,指示著同一個“仁”的道理: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博愛大眾,共同發展,大家都贏。
這兩條原則初看起來好像很平常,但認真想一想,要真正地落實卻何其艱難?可以說,人和人的一切衝突,是因為違背了這兩條原則;人和人的和諧相處,都是因為遵循著這兩條原則。
如果人們真的都能,按照孔子提出的兩條原則做人做事,人間天堂就建成了,世界大同就來到了。因此,這兩條看似平常的原則,實際上卻具有無比神聖的意義,它們的崇高深厚的道德內涵、社會價值,和任何宗教的金律相比,都毫不遜色。
因此,在一次世界性的討論宗教倫理的大會上,全世界不同信仰的宗教界人士,和學術界人士都一致同意,將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倫理信條,和基督教的“己所欲,施於人”的宗教戒律,並列為人類生活應該遵循的普遍法則。孔子提出的兩條原則,確實是具有永恆價值,和普遍意義的人類的金律。
從對大眾的愛出發,孔子認為實現“仁”的最重要的標準,是大眾的幸福。那麼,什麼是大眾的幸福?怎樣落實大眾的幸福?孔子首先對政治家提出了要求,這要求突出地體現於四個字:“富之教之”。
孔子肯定管仲的話,最著名的有兩段。一段是:“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另一段是:“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孔子樹立的“仁”的標準本來非常嚴格,他絕不輕易地肯定,哪個人達到了“仁”的標準,對自己最得意的學生顏回,他也不過是評價他“其心三月不違仁”(《論語‧雍也》)。但是他卻那樣毫不含糊地,稱讚管仲夠得上仁,特別是這個管仲,還有違反禮的嚴重問題。這說明了什麼呢?
這說明了,孔子認為為大眾造福,是最高的政治道德,這種政治道德甚至超越了仁的標準。
例如他的學生子貢問他:“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回答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意思是說,這哪裏僅僅是仁!應該說是聖了!堯舜都難以做到呢!
對大眾的愛,直接地培育了對人的尊重。在中國古代社會,正是儒家的智慧,高高地舉起人的尊嚴的旗幟。在任何情況下都維護人的尊嚴,成為中國智慧的優秀傳統。
例如《易經》把天、地、人列為“三才”,意味著人的地位可以和天地並立,同樣偉大,同樣崇高。“天地之性人為貴”,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響亮的口號。不僅儒家維護人的尊嚴,道家,例如老子也十分重視人的尊嚴,因此他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西方近代大思想家康德響亮地提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而中國儒家的智慧,卻一開始就堅持這一原則。
儒家從愛親人推廣到愛大眾,從愛大眾又推廣到愛天地萬物。儒家對天地萬物的愛,是對生命的愛,對生生不息的宇宙的愛。這樣一種愛,培育了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主張。實際上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核心觀念~天人合一,也就是宇宙和人類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