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白雲酒樓裏來了兩位客人,一男一女,四十歲上下,穿著不俗,男的還拎著一個旅行包,看樣子是一對出來旅遊的夫妻.

 

服務生笑吟吟地送上菜單.男的接過菜單直接遞女的,說:"你點吧,想吃什麽點什麽."女的連看也不看一眼,抬頭對服務員說:"給我們來碗馄饨就行了!"

 

服務生一怔,哪有到白雲酒樓吃馄饨的?再說,酒樓裏也沒有馄饨賣啊.她以為自己沒聽清楚,不安的望著那個女顧客.女人又把自己的話重複了一遍,旁邊的男人這時候發話了:"吃什麽馄饨,又不是沒錢?"

 

女人搖搖頭說:"我就是要吃馄饨!" 男人愣了愣,看到服務生驚訝的目光,很難為情地說:"好吧.請給我們來兩碗馄饨."

 

"不! " 女人趕緊補充道,"只要一碗!" 男人又一怔,一碗怎麽吃?女人看男人皺起了眉頭,就說:"你不是答應的,一路上都聽我的嗎?"

 

男人不吭聲了,抱著手靠在椅子上.旁邊的服務生露著了一絲鄙夷的笑意,心想:這女人摳門摳到家了.上酒樓光吃馄饨不說,兩個人還只要一碗.她朝女人撇了撇嘴:"對不起,我們這裏沒有馄饨賣,兩位想吃還是到外面大排擋去吧!"

 

女人一聽,感到很意外,想了想才說:"怎麽會沒有馄饨賣呢?你是嫌生意小不願做吧?"

 

這會兒,酒樓老板張先鋒恰好經過,他聽到女人的話,便朝服務員生招招手,服務生走過去埋怨道:"老板,你看這兩個人,上這只點馄饨吃,這不是存心搗亂嗎?"

 

張先鋒微微一笑,朝她擺擺手.他也覺得很奇怪:看這對夫妻的打扮,應該不是吃不起飯的人,估計另有什麽想法.不管怎樣,生意上門,沒有往外推的道理。

 

他小聲吩咐服務生:"你到外面買一碗馄饨回來,多少錢買的,等會結帳時多收一倍的錢!"說完他拉張椅子坐下,開始觀察起這對奇怪的夫妻.

 

過了一會,服務生捧回一碗熱氣騰騰的馄饨,往女人面前一放,說 :"請兩位慢用 ."

 

看到馄饨,女人的眼睛都亮了,她把臉湊到碗面上,深深地細了一口氣,然後 ,用湯匙輕輕攪拌著碗裏的馄饨,好像捨不得吃,半天也不見送到嘴裏.

 

男人瞪大眼睛看者女人,又扭頭看看四周,感覺大家都在用奇怪的眼光盯著他們,頓感無地自容,恨恨地說道:"真搞不懂妳在搞什麽,千裏迢迢跑來 ,就為了吃這碗馄饨?"

 

女人抬頭說道:"我喜歡!"

 

男人一把拿起桌上的菜單:"你愛吃就吃吧,我餓了一天了,要補補." 他便招手叫服務生過來,一口氣點了七八個名貴的菜.

 

女人不急不徐,等男人點完了菜.這才淡淡地對服務生說:"你最好先問問他有沒有錢,當心他吃霸王餐."

 

沒等服務生反應過來,男人就氣紅了臉:"放屁!老子會吃霸王餐?老子會沒錢?"他邊說邊往懷裏摸去,突然"咦"的一聲:"我的錢包呢?"他索性站了起來,在身上又是拍又是捏,這一來竟然發現手機也失蹤了.男人站著怔了半晌,最後將眼光投向對面的女人.

 

女人不慌不忙地說道:"你別再瞎忙活了,錢包和手機我昨晚都扔到河裏了."

 

男人一聽,火了:"你瘋了!"女人好像沒聽見一樣,繼續緩慢的攪拌著碗裏的馄饨.男人突然想起什麽,拉開隨身的旅行包,伸手在裏面猛掏起來.

 

女人冷冷說了句:"別找了,你的手錶,還有我的戒指,咱們這次帶出來所有值錢的東西,我都扔河裏了.我身上還有五塊錢,只夠買這碗馄饨了!"

 

男人的臉刷地白了,一屁股坐下來,憤怒的瞪著女人:"你真是瘋了,你真是瘋了!咱們身上沒有錢,那麽遠的路怎麽回去啊?"

 

女人卻一臉平靜,不慍不火地說:"你急什麽?再怎麽著,我們還有兩條腿,走著走著就到家了."

 

男人沈悶的哼了一聲.女人繼續說道:"二十年前,咱們身上一分錢也沒有,不也照樣回到家了嗎?那時侯的天.比現在還冷呢!"

 

男人聽了這句,不由的瞪直了眼:"你說,你說什麽?"女人問:"你真的不記得了?"男人茫然的搖搖頭.

 

女人歎了口氣:"看來,這些年身上有了幾個錢,迩就真的把什麽都忘了.二十年前,咱們第一次出遠門做生意,沒想到被人騙了個精光,連回家的路費都沒了.經過這裏的時候,你要了一碗馄饨給我吃,我知道,那時候你身上就剩下五毛錢了......"

 

男人聽到這裏,身子一震,打量了四周:"這,這裏......" 女人說:"對,就是這裏,我永遠也不會忘記的,那時它還是一間又小又破的馄饨店 ."

 

男人默默地低下頭,女人轉頭對在一旁發愣的服務生道:"小姐,請給我再拿只空碗來."

 

服務生很快拿來了一只空碗,女人捧起面前的馄饨,撥了一大半到空碗裏,輕輕推到男人面前:"吃吧,吃完了我們一塊走回家!"

 

男人盯著面前的半碗馄饨,很久才說了句:"我不餓. "女人眼裏閃動著淚光,喃喃自語:"二十年前,你也是這麽說的!"說完,她盯著碗沒有動湯匙,就這樣靜靜地坐著.

 

男人說:"你怎麽還不吃?"女人又哽咽了:"二十年前,你也是這麽問我的.我記得我當時回答你.要吃就一塊吃,要不吃就都不吃,現在,還是這句話!"

 

男人默默無語,伸手拿起了湯匙.不知什麽原因,拿著湯匙的手抖得厲害,舀了幾次,馄饨都掉下來.最後,他終於將一個馄饨送到了嘴裏,使勁一吞,整個都吞到了肚子裏.當他舀第二個馄饨的時候,眼淚突然"叭嗒`叭嗒"往下掉.

 

女人見他吃了,臉上露出了笑容,也拿起湯匙開始吃.馄饨一進嘴,眼淚同時滴進了碗裏.這對夫妻就這和著眼淚把一碗馄饨分吃完了.

 

放下湯匙,男人抬頭輕聲問女人:"飽了麽?"

 

女人搖了搖頭.男人很著急,突然他好像想起了什麽,彎腰脫下一只皮鞋,拉出鞋墊,手往裏面摸,沒想到居然摸出了五塊錢.他怔了怔,不敢相信地瞪著手裏的錢.

 

女人微笑的說道:"二十年前,你騙我說只有五毛錢了,只能買一碗馄饨,其實呢,你還有五毛錢,就藏在鞋底裏.我知道,你是想藏著那五毛錢,等我餓了的時候再拿出來.後來你被逼吃了一半馄饨,知道我一定不飽,就把錢拿出來再買了一碗!" 頓了頓,她又說道,"還好你記得自己做過的事,這五塊錢,我沒白藏!"

 

男人把錢遞給服務生:"給我們再來一碗馄饨."服務員沒有接錢,快步跑開了,不一會,捧回來滿滿一大碗馄饨.

 

男人往女人碗裏倒了一大半:"吃吧,趁熱!"

 

女人沒有動,說:"吃完了,咱們就得走回家了,你可別怪我,我只是想在分手前再和你一起餓一回.苦一回!"

 

男人一聲不吭,低頭大口大口吞嚥著,連湯帶水,吃得乾乾淨淨.他放下碗催促女人道:"快吃吧,吃好了我們走回家!"

 

女人說:"你放心,我說話算話,回去就簽字,錢我一分不要,你和哪個女人好,娶個十個八個,我也不會管你了....."

 

男人猛地大聲喊了起來:"回去我就把那張離婚協議書燒了,還不行嗎?"說完,他居然號啕大哭,"我錯了,還不行嗎?我腦袋抽筋了,還不行嗎?"

 

女人面帶笑容,平靜地吃完了半碗馄饨,然後對服務生:"小姐,結帳吧.",

 

一直在旁觀看的老板張先鋒猛然驚醒,快步走了過來,擋住了女人的手,卻從身上摸出了兩張百元大鈔遞了過去:"既然你門回去就把離婚協議書燒了,為什麽還要走路回家呢?"

 

男人和女人遲疑地看著張先鋒,張先鋒微笑道:"咱們都是老熟人了,你門二十年前吃的馄饨,就是我賣的,那馄饨就是我老婆親手做的!"說罷,他把錢硬塞到男人手中,頭也不回地走了.....

 

張先鋒回到辦公室,從抽屜取出那張早已擬好的離婚協議書,怔怔地看了半晌,喃喃自語地說:"看來,我的腦袋也抽筋了..."

 

 


 

分手時想想以前,那個陪你甘苦與共的人,一路走來..其實你們的故事並不短.. 時間慢慢過去,那些感動卻一點一點封存.. 其實最疼你的人不是那個甜言蜜語哄你開心的人.,也許就是在鞋底藏5元錢.. 在最後的時候把最後一點東西省著給你吃,卻說不餓的人。..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法立堂法則,堂口24主管部門及帥營人員稱謂!四梁八柱的部門分布!

 
掌堂大教主:十位部門分堂教主;掃堂,壓堂,傳堂, 監堂,護堂,坐堂,接堂,圈堂,風水堂,醫堂。

 
二位管理兵營的王;領兵王,收兵王。

 
首席報馬及首席護法; 大報馬,大護法。

 
十位部門分管使者;通天,探地,闖關,探兵,合兵,布陣,圈財,度善,行令,授法。

 
以上是24個堂口主管部門!

 
以下是帥營人員;

 
四位帥營童子常伴大教主左右;執令童子,執印童子,執旗童子,執劍童子!

 
另外還有“八大護法金剛”及護身報馬二位,跑堂童子二位。

 
胡黃蟒常雜鬼醫各堂封“教主”一位。“副教主”二位。“元帥”五位。“將軍”若幹名!

 
堂單最後鬼堂還需封一到五名“通陰童子”!


十位教主;


掃堂;就是把堂內不好的仙家和看完事後留在堂內的外堂仙鬼清出堂外,保證堂內的秩序,屬于治安保衛部門!


壓堂;就是壓陣的部門,屬于堂口的保留力量,壓堂教主屬于比較有威信的,可以陣住鬧事的仙家,保證堂口的穩定!


傳堂;負責傳遞消息于各個山頭洞府,一般都是黃家擔當此職!


監堂;屬于監察部門,查驗堂仙的行為,決定誰上榜誰下榜!


護堂;保衛部門,護法護壇護堂都屬于護堂教主的管轄範圍!


坐堂;又叫看堂,守堂,此部門都是留守于堂上的坐堂仙,屬于堂內的主要中堅力量!

 
接堂;接引新來的堂仙入堂,審核要誰入堂不要誰入堂,有的堂口兵馬以足,不再招堂仙入堂,就改成了封堂教主,把堂門一關,阻止其他雜仙的闖堂!


圈堂;就是負責給堂上圈活的!


風水堂,醫堂不用解釋了,都明白!


領兵王是打仗盤道時的主帥,是很重要的角色,有的也叫刀兵王,有領兵的就有收兵的,收兵王負責召回散兵,保證兵力不流失!


十位使者;


通天;就是負責上天上報事情及上天查事的部門。


探地;就是負責下地府查事及處理事情的部門。


闖關;是負責查事時辦理手續,順利過關卡,走四方的部門!


探兵;黑話叫“踩盤子”的,偵察兵的性質,就是病人沒來之前,探聽好病人的基本情況,這樣弟子才能脫口而出說出病人的事情!


合兵;一個仙堂的仙家不一定都是一個或幾個山頭的,有好多堂口人馬衆多,所以堂仙也是幾百個山頭彙聚成一個大堂的,真正打仗和查大事時,坐堂力量不夠時,就由合兵使者出面,去各個山頭合兵,兵合一處!


布陣;是看事辦事打仗時專管布陣的部門!


圈財;不用解釋,給弟子圈財的,相當于自家的財神,但是弟子時運未到時,怎麽求也沒用,弟子時運到時倒會幫助弟子獲得該得的財,而不錯過及流失!


度善;堂口處理鬼邪之事,勢必有的要殺要收,設立這個部門主要是先以佛法度化教誨,能改過自新者放其一條生路,使其重歸正途。


行令;屬于一個執法部門,總堂教主下令處理哪個仙家,或是整治堂內人員時執法的部門!


授法;是弟子的直接老師,負責教弟子心法及其他功法!


四位帥營童子,分別執掌大堂的四樣手續法器,大旗,令箭,堂印,執法劍。


八大護法金剛;是八位堂內最善戰的仙家,負責保護弟子不被暗傷,現在末法時期,各家仙家都有自己的法門,話語不和,或許就會暗地裏傷及弟子,有這八位保護,能夠保證弟子最基本的安全,一般都是四大家族各選一到兩位,雜仙像龍,虎,狼,豹仙也可以!


護身報馬;等同于現在流行的出馬仙小說《通靈》裏的隨身護馬,是和弟子最親密的仙家,時刻隨弟子身,幫助弟子處理及查一些臨時的事情,一般都是胡黃兩家各選一位。


跑堂童子;負責傳遞堂內消息,弟子有何時相求,由跑堂童子傳遞給堂內主要人員,也是胡黃兩家各選一位!


通陰童子;一般都是枉死的鬼或未成年夭折的小孩,成鬼後拜某家仙師而修成鬼仙,負責出入地府,幫助弟子通陰下地府查事等!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怒哀樂由心生,
功名利祿迷本性,
般若修來心澄清,
遠離顛倒出苦境。


「心」的範圍是無遠弗屆的;「心」的力量亦是不可思議的,念力所及一一呈現是心之用也。


人生的喜怒哀樂,人生的過去或未來,都可在心的運作下出現,當病苦、窮苦、勞苦、老苦紛至沓來,可以藉由心的轉變、想法的調整而能忙的快樂、累得歡喜、老得有尊嚴。


換個念頭,選擇積極的一面,用美善與向上的態度,自可去除埋怨心而甘願受,


人生宿世輪迴,皆承業而來,身軀肉體依賴大地萬物以活命,那有不病、不痛之理,


用心體悟此道,就能放下那心頭的不甘願,自然能歡喜勇於面對,有此人生觀,則日日是好日,時時是自在歡喜的。


心經云:「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無罣礙,心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所以說,心可以使之煩惱、憂愁,亦可使之歡喜自在。


人是有情動物,而「有情」中最高尚的是「情操」,是精神層次的提昇,它屬於心靈的光明,包括了人格修養、道德生活、藝術創作、宗教信仰‧‧‧‧‧‧等,


然而,人原本具有這種精神層面的情操,為何生活會是如此的不安,是因被外界物質所污染,


一大堆的垃圾一直往各自的心裡存放、堆積,所以失去了心靈的光明與寧靜,修行就在於找回放失的本心,清除心中的垃圾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誠懺悔革前非,
自我新生不再違,
虛懷若谷化是非,
明心見性本位歸。


人,須要懺悔,懺悔才有讓自己新生的契機,語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過去無憚改,懺悔後才有勇氣知道革新,沒有懺悔心,過則難改矣。


宇宙是一個生命體,人是這個生命體中的一個小體。


生命體的運行,都有一定的軌道,不可逾越,不能有錯,一有錯,必生問題。


人之過錯,就是運行已出軌,必須及時矯正,使之再回到原來的軌道上。


但因積習已深,無法看清自己,不知已出離軌道,所以犯錯成了習性,也因此,修者必當時時的反觀自照,勇於懺悔,才能革新去弊,以脫罪孽造作。


「以前的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的種種猶如今日生。」這是懺悔的原動力,也是歸真見性的開端,


‘顏回’聖人,因不二過而能稱聖,而不二過來自於真心的懺悔,沒有懺悔心就沒有改過的動力,就沒有新生的契機,如無新生,則必自毀也。


懺悔必須懂得將自己忘掉,人之過錯大都起自於自己的傲慢,驕傲最為害人,虛懷若谷方能受人敬重;虛懷者是「忘我」的行為修行。


始終將自己擺在前面,就是自滿,自滿則不能容物,「謙受益,滿招損」之道理如斯也。


人能「忘我」才能顯現其真誠心,


世人應體悟:一個人的阻礙,不是來自外,而是「自己」的傲慢,有云:「人之大患在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所以有身則不免有「我」,因之修道、懺悔就要學「忘我」,忘我才能見「真我」,即是「見性」而「明心」。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事難料變化多,
十之八九多折磨,
知曉修身悟道行,
撥雲見日蓮台坐。


何謂修?修什麼?悟道、行道了生死也。


安逸惡勞乃是今之世人的劣習,誰都想要無憂無慮,沒有挫折的生活,但是,娑婆世界,本是苦海,怎能如願呢?


世人要覺悟,世間事,娑婆中的眾生,都是帶業而來,處處都有崎嶇難行之路,隨時有挫折,這本是人生所難免,所以謂之為娑婆苦海呀!


既如此,既已來到這個娑婆苦海,唯有勇敢的面對、承受,用智慧去突破,才能平順,亦才有雨後晴朗的喜悅與感受。


一棵果樹的成長,必經風吹雨淋日晒的考驗,它才會開花結果。


總之,有快樂就有痛苦,有順利就有困頓,這即是苦樂參半的人生。


修行就在於能參透此理,進而用信心來克服困頓與挫折,用耐心來破繭,不可怨天尤人,亦不要灰心喪志,能一本初發心,精進不懈才能撥雲見日。


三世一世修,考驗更是重重,今生慧性尚存,慧燈不滅才知來入修,


既已往修行之路前進,就必須忍著一切的辛酸苦辣,經過逆境的洗禮,化絆腳石為跳板,自能登上康莊大道果証蓮台。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是一種戒律十分嚴格、富於哲理的宗教,強調通過輪迴轉世來拯救自己。

    
佛教是公元372年高句麗時代由中國前秦時期名叫順道的和尚傳入韓國的。公元384年,摩羅難多和尚由中國東晉將佛教傳入新羅。由於佛教適合充當以佛為單一的崇拜對象和以國王為單一權力象徵的統治結構的精神支柱,佛教受到了三國統治者的支持。

 
在王室的贊助下各地建造了大量寺廟,佛教徒的人數也不斷增長。6世紀時,韓國的僧人和工匠攜帶著經文和宗教器物前往日本,在那裏形成了早期佛教文化的基礎。

 
新羅于公元668年統一了韓半島,此時盡管仍遵循儒教的方針治理國家,但已將佛教奉為國教。由於王室好佛,這一時期佛教藝術和寺廟建築十分繁榮,在新羅首都慶州建造了佛國寺,以及其它佛教建築物。由於貴族沈迷于奢侈的生活,作為國教的佛教開始衰落。 後來佛教創立了禅宗,這一教派主張苦修悟道。

    
繼之而起的高麗王朝的統治者更加熱衷於扶持佛教。高麗時期,由於貴族給予了充分的支持,佛教藝術和佛教建築繼續繁榮。這一時期出現了《高麗大藏經》。


1392年,李成桂起義自立為朝鮮王國開國君主,他努力清除佛教對政府的影響,並採用儒教作為治理國家和維護倫理道德的指導原則。在朝鮮王朝歷時5個世紀的統治時期,任何復興佛教的努力都遭到儒家學者和官員的強烈反對。

 
日本於1910年強佔朝鮮並使之成為殖民地之後,曾試圖用日本的佛教來同化韓國各佛教派別。但是這些企圖均以失敗告終,反而導致韓國人對本國的佛教重新産生了興趣。


在過去的數十年中,韓國的佛教經歷了一種力求使其自身適應現代社會變革的發展過程。有一些和尚來到城市中傳播佛教,但絕大多數僧人仍在深山之中嚴守戒律,坐禅修煉。目前 有一大批僧人在國內外的大學中從事佛教學術研究。


韓國佛教的坐禅入定的修煉方法逐漸興起,很多外國人在全羅南道的松廣寺和漢城以及其它城市的寺院中跟隨韓國僧人學習坐禅入定。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隨境轉業由生,
心空境寂業不萌,
修道本應在修心,
一念清靜念念淨。


試論「修行的態度與行為的表現」及「智、仁、勇三德」。


對於修行而言,一切的習性,既已入修門持修,就要用心來學習如何轉化,而智、仁、勇三德,正是修行轉化自我所要修習的目標途徑之一,


這三德在中庸一書中謂之為「達德」,意即能修行至圓滿,即成聖成佛了。


有了修習的目標,就要落實在生活中的每一行為、每一念頭,練習修正偏差的心行。


觀照念頭,將舊有不善的念頭一次次練習轉向清淨的善念,進而將一念只執於我的念頭,轉成迴向大眾的善念,此即修行三德的「智」與「仁」。


生活中,每一環節,甚至每一念頭皆是「心」的潛移默化,這是發願入門修行者應領悟與覺醒之處,


覺醒境外之象無道,皆是無常之幻化,道唯向內求,向心的深處發展,開發內心無限潛能,也拓展心量寬廣,


這種修習著力點,大如在思考各人的前途未來,小如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斬除一切不善的念頭,堅持不懈的內煉,從心自然流露出一股清淨的芬芳,這才是修行中的「勇」者。


修行,需要領悟修行的觀念、修行的方法,除了自己依道奉行之外,更應有修己渡眾的宏願,


在生活中,在生命裡,學習以慈悲來關懷人、事、物,以智慧來處理事,以古哲聖道潛移默化自己,以行動感動周遭有緣眾生,


當心念改變,所引發之身口行為也跟隨著改變,當自身清淨,便能普及於周遭,從一念的清淨到念念清淨,從一己清淨到人人清淨,


唯有「心」的改變,才能存蓄了脫生死及行菩薩道的資糧。


修行,不在於別人的稱讚為何,而是在於自己內心的澄淨程度,


因此,須不斷的檢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舉止,是否用慈悲心關懷眾生,是否用智慧在處理事物,是否堅持不懈的斷除不善之念,


這就是「智、仁、勇」三德的修行,透過省思、觀照才能看見真正的自己。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煩惱,來自於我們對外界事物的不能釋懷;


痛苦,來自於我們對外界事物的放不下。


這一切的煩惱、痛苦則是我們對外界事物起了喜、惡的分別心。


佛陀說:「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和痛苦都源於分別心。」心生則萬法生,心滅則萬法皆滅,這些法之生滅都是現象界中,因人所生的分別心而有。


分別心既為煩惱、痛苦之源,那分別心是否與生俱來?答案是否定的。


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在他那純潔的心靈中本無分別,


但在成長過程中,教之於對事物喜惡之心,久而久之,習慣養成,掩蓋了原有的純真之性,所生喜惡之分別心也就開始困擾著人的一生,日夜相隨,所以煩惱、痛苦揮之不去。


人,一有了分別,便紛然失心,動靜來了,喜惡來了,煩惱也跟著來了,要澈底解脫,就須從無分別心下功夫,要消除分別心須先了解分別心從何而來。


其實分別心是來自於知識,因為當我們生下來的時候,沒有對錯和善惡的標準,而是社會教會了我們這種標準,外在知識學得越多,分別心就越大、越強。


知識讓人起分別心,我們都在知識的領域中迷失了自我,彌勒菩薩如是說:「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


雖然,知識讓我們起分別心,但,我們又不可能不學習知識來適應於生存的社會,從彌勒菩薩言詞中,我們應該可以體認到,要的是用智慧來經營人生,而非用知識,


因此,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起分別心,就需憑藉人的本性來生活,知識之學是外功,而本性則是內煉,


為求拋開煩惱與痛苦,就要息一切分別心,要息一切分別心則需藉由內外雙修,能了解自己,了解「人」,分別心才會隨之消散。


去分別心,那就須培養出欣賞的心,欣賞就是超越分別的,不管好壞,欣賞他;不管美醜,欣賞他;不管是誰家的孩子去欣賞他、愛他。


俗語說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雖一尺之長也有不夠長的時候,雖只有一寸之短,但也有剩餘之時。


人、事、物各有長短處,任何人都有優缺點,為什麼我們不能把眼光放在長處,為什麼我們不能專注的去欣賞別人的優點呢?


欣賞,就是看到尺的價值,也看到寸的優勢,發自肺腑的欣賞是因為內心的愛,欣賞的出發點是珍惜所擁有的因緣,而欣賞的表現方式不是拒絕,而是接納。


欣賞不是爭辯,而是接納對方,從中觀察到別人的優點,且為對方的優點驚喜和讚賞,一個讚賞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更化解了彼此的陌生與隔閡,


就如處在一個欣賞的磁場裡,沒有距離,沒有隔閡,這個世間是美好的,一切都美好,那會有煩惱與痛苦之生惹。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季運行本道化,
塵宇眾生了天機,
世俗功名莫執著,
覺知轉念為真修。


一個修行者,要能體悟不同的心,即便在一種不合理的狀況下,都能接受這個不合理的事實,也許修者或有疑惑,那不就是非不分嗎?


接受是接受那已發生的事實,而非事件的本質,這樣子,自己的慢心、驕氣、習氣、一向習慣的價值觀,就會隨之改變。


一般世俗,習慣用投資的成本概念,而今,眾修者有緣既入修門,立願走在修行路上,就不該心存這個念頭,


如果還是跟未修行者的觀念、心態和行為一樣,那永遠也無法消融自己、感化自己,更不可能去感動別人,渡化他人了。


在逆境之下,大家要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即使在順境,觀念、價值觀也同樣要轉化。


修行,念要轉,要出離內心的牢獄,不是好的事全是自己的功勞,而壞的事全怪在他人身上,好好的想一想:其實自己也常給別人帶來麻煩。


「唯有放下自我,包容一切,接納各種不同的看法,才能去幫助別人,與眾生廣結善緣。」


入修門的修行,不是要脫離人群,而是出離自己內心的牢獄,放下以前的成就,種種對自己的評價,還原本來的清淨,才能明了當下的使命。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虛無寧靜為本有,
奈何慾念起千愁,
習得謙卑與包容,
回歸寧靜見源頭。


早期,世人認為出家人都是苦命、孤苦,所以才會有如此云:「如果命中不犯孤苦,是出不成家的。」


這種認知都是世人從表相看事情的誤解與智迷,能出家是有大福報的人,但,這個大福報的人是屬於真正出家者,何以如是說?


身雖出家,但心卻繫紅塵的榮華富貴,我是人非,放不下它,心並沒出家,這就是非真正出家者,也非大福報之人。


眾修者有緣,今生有此宿世因緣而入修門持修,同樣也是具足大福報之人,但要看是否心已入門來。


入修門,就要覺悟打開心胸,愈能抱持開放的心胸,就愈少煩惱,「所謂打開心胸,就是去除自我包裝的本能,不去害怕自己的缺點暴露在外,也不害怕懺悔、改進。」


入修門須抱持一種謙卑心來修習,體悟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之意函,唯有表裡合一的謙卑才能贏得敬重,唯有表裡合一的包容才能成其大,


在修行過程中可以打破過去一向自認為相當不錯的「自我」,讓自己釋放出向上成長的空間,


時時感恩佛菩薩聖仙神的加持、引導。感恩先進的提攜、教誨,使自己能夠進步。


修門之中,眾因緣和合共聚一處,像是個蓊鬱的叢林,外觀上看,是茂密不分的整體,然而,林中的樹木,既獨立生長,又相互顧及。


成長中的小樹,會因為大樹的屏蔽而不斷地修整自己,逐步茁壯。


假如只有一棵樹,就會毫無忌憚的伸展,甚至超出自己的領地,不受節制,


而今,眾修者有緣共參大道修行,這種因緣和合的條件和環境,正是剔勉自己,要不斷自我修剪枝葉,共參同行,這才是真正的出家人,真正的修行者。


人的心靈本來是虛無寧靜的,又何須修行,只不幸眾生在落入紅塵之後,受到外境事物的誘惑牽動而起心動念,私慾使之蔽塞,失去原有之寧靜,所以須修行,使心靈回復虛靜。


宇宙萬物不斷地生長、活動,從無到有,再由有返無。


萬物儘管變化紛紜,最後還是要回到出發點,萬物回到根源就叫「靜」,而靜是本源,是本性,因之又謂「復命」。


眾修者有緣入修門持修,就是要把心從紅塵中找回來,讓浮動、煩躁之心回到虛靜之地,這就須真誠的修習謙卑、包容,有此覺悟,才是真正的入修門持修,才是具足福報之人。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