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隨境轉業由生,
心空境寂業不萌,
修道本應在修心,
一念清靜念念淨。
試論「修行的態度與行為的表現」及「智、仁、勇三德」。
對於修行而言,一切的習性,既已入修門持修,就要用心來學習如何轉化,而智、仁、勇三德,正是修行轉化自我所要修習的目標途徑之一,
這三德在中庸一書中謂之為「達德」,意即能修行至圓滿,即成聖成佛了。
有了修習的目標,就要落實在生活中的每一行為、每一念頭,練習修正偏差的心行。
觀照念頭,將舊有不善的念頭一次次練習轉向清淨的善念,進而將一念只執於我的念頭,轉成迴向大眾的善念,此即修行三德的「智」與「仁」。
生活中,每一環節,甚至每一念頭皆是「心」的潛移默化,這是發願入門修行者應領悟與覺醒之處,
覺醒境外之象無道,皆是無常之幻化,道唯向內求,向心的深處發展,開發內心無限潛能,也拓展心量寬廣,
這種修習著力點,大如在思考各人的前途未來,小如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斬除一切不善的念頭,堅持不懈的內煉,從心自然流露出一股清淨的芬芳,這才是修行中的「勇」者。
修行,需要領悟修行的觀念、修行的方法,除了自己依道奉行之外,更應有修己渡眾的宏願,
在生活中,在生命裡,學習以慈悲來關懷人、事、物,以智慧來處理事,以古哲聖道潛移默化自己,以行動感動周遭有緣眾生,
當心念改變,所引發之身口行為也跟隨著改變,當自身清淨,便能普及於周遭,從一念的清淨到念念清淨,從一己清淨到人人清淨,
唯有「心」的改變,才能存蓄了脫生死及行菩薩道的資糧。
修行,不在於別人的稱讚為何,而是在於自己內心的澄淨程度,
因此,須不斷的檢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舉止,是否用慈悲心關懷眾生,是否用智慧在處理事物,是否堅持不懈的斷除不善之念,
這就是「智、仁、勇」三德的修行,透過省思、觀照才能看見真正的自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