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世愚痴今不悟,
來生煩惱還如故,
人身難得今已得,
福慧勤修莫虛度。


修行在於知其「道」,依「道」而行,才是真正修行。


所謂「大同世界」,這亦即佛家所言「人間淨土」,


然,無論是大同世界或人間淨土,最重要的是眾生要能懂得「感恩與包容」,透過修行,從每個人的心中出發才能有此境界。


沒有修行,不讓自己的思緒沉澱,就不能體會真正的「感恩」是什麼?也不知什麼是「包容」。


一切的感恩與包容若不是從心底出發,其表現只是一種表象。


語云:「恩將仇報」,人往往將怨恨牢記在心頭而將恩澤拋之腦後,輕易的遺忘,對於恩惠記住得少,但對怨恨卻記多多,


這種心胸,這樣的對待,世間怎能有「大同世界,人間淨土」?因此,修行在於體悟消除怨懟的方法,就是多存感恩之心。


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使人永遠不能感受什麼是滿足,


也許父母盡一切來撫育,但為人子女卻認為這是應該的,只是一味貪取,只希望別人付出而自己獲得,沒有感恩心就不知滿足,就沒辦法出現人間淨土,


修行,就是讓每個人懂得每一天都是感恩的開始,每一刻都應發揮愛的良能,相互依存的人世間,樣樣都須靠許多人的智慧及力量,


因此人人應彼此知恩,互相感恩,這樣的思維與行為才能感受到人間的幸福,


以知足感恩的心包容一切逆境,以歡喜心廣結善緣,消除怨懟,這樣才能成就「大同世界,人間淨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在瞬息萬變的今天,很多事都不是我們所能預料與掌控的,當逆境出現時要如何面對而脫困都是我們每個人要學習的課程,若能常存和平寧靜的心境,則能接受突來的困境,


要使生活充滿幸福,要如孟子說的:「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每個人要經得起逆境的考驗才能得到安定與幸福。


一個人遭受困頓的時候,正是造成宮殿或陋室的分歧路口,能堅忍,掌握自己,都是宮殿的建造者;否則就會隨著污濁環境,隨波逐流,迷失自我。


‘留埃斯’說:「個性是由境遇造出來的,用同一種的材料,有人造出了宮殿,也有人造成了陋室。」


能克服逆境,才能創造生命的光輝;無論環境變遷,世事流轉不定,皆能無畏無懼,充滿信心、毅力與耐力,必能突破困頓,走向成功之路。


智者能忍耐一切逆境,困厄的後面,即是甜美的果實。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忍耐是苦的,但它的果實是甜的。」能忍耐逆境,雖當時苦不堪言,但等到事過境遷的時候,樂趣卻是無窮的,


因為這種喜悅是戰勝逆境的喜悅,是自己具足耐力與毅力所嚐到的甜美果實,所以是無窮的樂趣與燦爛的人生。


有人認為忍耐是看個人的個性,是一種天賦也等於天才,其實這個天才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從涵養中得到。


為了要使我們生活的有樂趣、幸福,我們都應學習忍耐,修養自己,把眼睛看遠一點,則世界自然寬大,心中自然開朗。


我們常說:「天無絕人之路」,但人生之路阻礙重重,似如一連串的試題在歷煉、考驗,多少的拂逆與不順,常在四周出現,問題在於個人是怎樣的去面對它。


隨遇而安,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知道人力不能改變逆境的時候,不如提起勇氣,面對現狀,盡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發掘生命之樂章。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天無絕人之路,全看自己的耐力與毅力來選擇宮殿或陋室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帝相難逃無常召,
庶民豈能脫死道,
紅塵消雲幾多載,
觀照相空塵網超。


萬教齊發,廣渡眾生返本來,是故,一切法為一切眾生所生,世間每一種法門的存在,都有其因緣與使命,只要有堅持,只要有心,都能成就道業,


今,修者有緣既入修門求道學佛,目的在求解脫煩惱得証菩提,然,萬法歸一,道門佛門都能得証,唯在求道者本心之誠與精進的態度了。


「靈山不遠,眼前即是」。


道,不用遠求,在每個發願求道者本身上就存在的,內心有道,道即存在己身,俯拾即得,所以說不用遠求。


悟之:愈是往外求道,道就愈求愈遠。其結果是愈修愈苦、愈迷惘;世人總是執著,所以會迷惘。


是故,修道首要學「放下」,放下對「對」的執著,才能真悟「道」之出處。


觀今之世塵,許多修行者,常為以前所學的見解所困,此為「所知障」,


懂愈多,讀愈多,障礙愈多,因為有了偏執,不好的習氣已根深蒂固,反而成了一種突不破的障礙,


思緒「純粹」不起來,便無法得真知、真見,當然就無法解脫煩惱,修到終了,就迷失了,反而是陷入苦惱之迷惘中。


因此,修道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有所住,有所執之人就不能見真誠之心。


有所住,有所執則易衍生諸多煩惱,就不能得清淨心,不得清淨心,則離道就遠矣。


但盼一切有緣者真悟「放下」萬象萬緣,不執著一切有無才能跳脫境象之束縛。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礁慈濟祖宮,位于福建省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供奉保生大帝,是閩南保生大帝廟宇的祖廟。


吳本(吳真人),宋太平興國4年(979年)3月15日出生于同安縣積善裏白礁村。


宋仁宗景佑四年,歲次丁醜(公元1037年),白礁父老為紀念吳真人生前慈濟救世,自發籌款建庵,命名“龍湫庵”,雕塑真人形象,尊奉為“醫靈真人”。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年,歲次庚午(公元1150年),高宗皇帝啓國庫,派大臣在白礁社建造三重宮殿式廟宇,賜名“慈濟廟”。


南宋孝宗幹道元年,歲次乙酉(公元1165年),孝宗皇帝將“慈濟廟”改為“慈濟靈宮”,亦稱“慈濟祖宮”。


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提督福建全省水師軍務,統轄台澎水陸官兵世襲王志等捐資重修祖宮正殿。


清光緒四年,歲次戊寅(公元1878年),道銜青雲等向海外漳泉鄉親籌金重修白礁慈濟祖宮前殿。


民國12年,歲次癸亥(公元1923年),由白礁社王尼姑、王長根等人倡起,蒙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董事李光前、陳雲使和槟城華商總會莊來福、王自成等發動資助重修白礁慈濟祖宮。


公元1984年,由福建省文物處、漳州市台聯會及各地分靈廟宮和慈信籌資數萬元重修慈濟祖宮後殿。


公元1990年,台灣省竹市鎮安宮陳坤火等在台籌資合人民幣12萬元創建白礁慈濟祖宮山門牌坊。


公元1989年,台灣省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周大圍等在台組織發動籌募人民幣120多萬元和黃金箔35萬張重修白礁慈濟祖宮。


現存的白礁慈濟祖宮,建于南宋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總面積為1915平方米。宮為三進皇宮式殿宇,依山遞築,兩側配殿,就塵而列。前殿為五門二層宮樓,正門上懸“慈濟祖宮”橫匾,正中大門一對紫銅色石獅,雙獅戲球的石刻浮雕,以及中殿正中石階下的祭壇獻台、台緣的飛天仙女石雕均屬建宮時的原物。獻台前置威猛雄健的國母獅,系明成祖朱棣文皇後為感神恩所賜。相傳永樂十七年,皇後病笃,有道士托名醫慈濟真人把她醫好,成祖遂賜吳真人為“萬壽無極保生大帝”。皇後則特賜這只石獅。

 

宮裏天井中的“龍泉井”,井水清澈,水質甘淳,久旱不涸,無數信徒到此“請回聖水”,祈求“消災滅病”。傳是吳真人生前為患者洗滌傷口的泉水,建宮時開鑿為井。天井西邊配有遊廊,上置鍾、鼓樓。大殿正中,精美的木神龛奉祀著保生大帝塑像。頂部中間結構,為“雞罩頂”藻井,由衆多的木鬥拱壘疊而成。大殿兩側前有石階,通往奉祀“聖父聖母”神像的後殿。前殿門廊六根蟠龍石柱,是清嘉慶21年重修時台灣同胞獻置。正殿門廊四根朝天蟠龍石柱系宋代建宮遺留下來之物。還有兩根方形石柱,上刻竹葉體筆迹對聯,聯曰:“慈心施妙法,濟衆益良方”、“保我德無量,生民澤利長”,系先賢所書,筆迹不凡,意味頂深遠。殿頂鬥拱朱漆,景物彩繪描金,兩壁遍布故事繪畫,正中為吳真人生像。屋頂琉璃瓦蓋,飛檐高翹,格排頭,雕花鑲鳥,修飾十分美觀。


白礁慈濟祖宮建築布局奇特,造型雄偉。在垂檐複宇、翼角甍飛之間,名人題詞和曆史故事、山水禽獸花木為題材的石刻、木雕、壁畫、剪粘等藝術作品星羅棋布,均屬上乘佳作,形成一座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的藝術寶庫,被譽為“閩南故宮”。


白礁慈濟祖宮是閩南人文景觀的精華,是台灣與大陸血脈相連的見證。明永曆十五年(公元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閩南沿海渡海收複台灣,部分忠貞軍特地從白礁慈濟祖宮迎請保生大帝神像,作為保護神隨軍東渡,于農曆三月十一日在台灣台南學甲鎮頭前寮將軍溪安全登陸,以後部分忠貞軍在此定居。並建“學甲慈濟宮”奉祀保生大帝神像。三百多年來,每年的三月十一日,台灣各地保生大帝廟宮都要聚集學甲慈濟宮,舉行規模盛大的“上白礁”谒祖祭典活動。如今,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台灣各地善信到白礁慈濟祖宮谒祖進香。白礁慈濟祖宮已成為谒祖進香和旅遊觀光勝地,正放光彩。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本】


    明正統道藏本。二卷七十則。


【作者】


    舊題劉向撰。應系僞托。


【簡介】


    中國流傳下來的第一部神仙人物傳記著作,宋以來傳本共敘述了七十位神仙的姓名、身世和事迹。

 
【評價】


  《列仙傳》是宣揚道教神仙信仰著作之一。舊題為西漢劉向撰。然《漢書·藝文志》只錄劉向《說苑》、《新序》、《列女傳》等,獨無此書。《隋書·經籍志》始著錄,有《列仙傳贊》二卷,題劉向撰,晉郭元祖贊。又雲“劉向典校經籍,始作《列仙》、《列士》、《列女》之傳,皆因其志尚,率爾而作,不在正史。”晉葛洪《神仙傳序》亦稱此書為劉向所作。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謂此書不類西漢文字,必非向撰。但書中鄭交甫遇江妃二女的故事已在曹植《洛神賦》中用為典故,故成書不會太晚。今人多疑其為漢魏間文士所作而托名劉向。


【地位】


  《列仙傳》是我國最早且較有系統的敘述神仙事迹的著作,記載了從赤松子(神農時雨師)至玄俗(西漢成帝時仙人)七十一位仙家事迹,時代跨度較大。傳記體例仿《列女傳》,首為衆仙傳記,記後各有四言贊語,篇末總贊。《列仙傳》一開始出現並非道書,有人認為是志怪小說,也有人看作雜史雜傳,但它後來被收入《道藏》(138冊),成為道書。道教追求得道成仙,通過熱烈迷狂的想象構築了一個較完整的神仙譜系,而《列仙傳》中出現的衆神仙成了這個神譜的重要組成部分。


【思想】


  《列仙傳》認為修道成仙是不論身份高低的,經過一定的修煉或有了某種機遇,人人都可脫胎換骨、超凡飛升。所以,傳中出現的衆多神仙有各種不同的層次和身份。有中原部落聯盟首領(黃帝)、道教教主(老子)、太子(王子喬)、王公舍人(琴高)、掌制陶器的官員(甯封子)、大夫(彭祖)、采藥者、賣藥者(安期生、瑕丘仲)、道士(稷丘君、黃阮丘、昌容)、賣珠者(朱仲)、沽酒婦(女丸)、乞丐(陰生)等。顯然,無論貴賤,從帝王至乞丐都有得道成仙的可能,這無疑對鼓勵衆多民衆求仙問道起了推動作用。


【成仙方法】


  《列仙傳》提到了一些修道成仙的方法,後出道經提到的成仙術多以此為藍本,或具體化,或取其重點。歸納起來有這樣幾種。


  一、服食養生。


  多為食用神果仙花,金丹妙藥和神泉。巴人赤斧,能煉丹砂和硝石,服之身輕,而毛發盡赤。赤須子,秦穆公時人,主魚吏也,好食松實,齒落再生,發墮再出。赤將子輿,黃帝時人,不食五谷而吃百草,至堯時為木工,能隨風上下,日行百裏,一歲十易皮,後仙去。,唐堯時人,槐山采藥者,本人好食松實,形體生毛,兩目正方,行走如飛,能逐奔馬。以松子送堯,堯無暇服用。時人服之,也獲長壽。犢子,少采松子伏苓服之至數百年,時壯時老,時好時醜。商丘子胥,漢高邑人也,好收吹竽,年七十不娶婦亦不老,但食術與菖蒲根,飲水而已!不饑不老,三百余年。


  二、服氣養氣。


  因神仙以氣為形之本,故服氣是修養要法。服氣,即吐納之法也。彭祖,“帝颛顼之孫,陸終氏之中了。曆夏至殷末,八百余歲。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邛琉則因“能行氣煉形,煮石髓而服之”,結果得到成仙。


  三、行善積德。


  木羽之母嘗助産兒,一兒産下便開目,視母大笑,母大怖!暮夢大冠赤帻者守兒,言此兒司命君也,當報汝恩,後母生木羽,至十五歲,夜有車馬來迎之,呼“木羽!木羽!為我禦來!”遂俱仙去。


  四、有時除自己修行外,還需得人點化或異人相助。


  服闾,常止莒,往來海濱。寓祠中遇三人,令擔瓜數十顆,使瞑目。及覺,乃在方丈山上。後往來莒,取方丈山上珍寶珠玉賣之,久矣。後年貌更壯,不知所終。呂洞賓,武後時兩舉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其父強命赴試。至長安酒肆,遇鍾離權祖師以黃粱夢點化之,授予長生之術。初居終南山,後權又傳以上真秘訣。呂祖既得道,乃遊曆天下,行化度人,後乃升仙去。女丸,陳市上沽酒婦人也。作酒常美,遇仙人過其家飲酒,以素書五卷為質。丸開視之,乃養性交接之術。乃更設房室,納諸少年飲酒止宿。三十年顔色更少。仙人複來,與之俱去,莫知所之。《列仙傳》中所敘述的成仙方法,大體概括了道教宣揚的得道升仙的途徑,後來成為道書之一也就理所應當了。


【怪誕離奇的世界】


  《列仙傳》以巨大創造力構築了一個怪誕離奇的世界,其中羅列的神仙們的仙迹異行紛繁不一。黃帝死後葬于橋山,山崩棺空,屍首無存。嘯父,西周市上補履,數十年人不老,好事者求其術,不得也。一日列火數十,從火中上升,後邑人多奉祀之。姜子牙(呂尚)壽二百而化,葬之無屍,唯有玉韬六篇在棺中。寇先,宋人,以釣魚為業,居睢水旁百余年。宋景公召而問道,不告,殺之!後十年,先距宋城門上鼓琴,數十日乃去,宋人遂家家祀之。呼之先,漢中關下蔔師,老壽百余余,夜有仙人持茅狗一,呼騎之,乃龍也,遂上升。瑕丘仲,賣藥者,遇地動屋敗,仲死,人取仲屍棄水中,收其藥。仲起,披裘取藥,棄屍者懼,叩頭求哀,仲乃去。後數十年複來,人稱谪仙。王方平,漢散中大夫,後學道,得仙術,逆知吉凶。曾題宮門四百余字,皆言未來事。帝惡之使人削之,外字去內字複現墨深透木。後失方平所在。


【文章風格】


  《列仙傳》文章古雅簡潔,敘事細致生動。作為我國神仙傳記的前驅,有些神仙人物為後出仙傳征引,而另一部分人神戀愛和遊仙故事則被文人演為小說戲劇或成為典故。如蕭史弄玉、江妃二女、邗子隨犬入山的故事等。


【成為禁書】


  《列仙傳》被視為道書較晚,在北周禁道經時,大概未曾波及。到元世祖至元年間,元世祖先頒布了一批應禁的道書名單,其中包括《西升經》等,卻還未包括《列仙傳》和《太上感應篇》等書,但不久禁書範圍擴大,凡是道書一律禁止,于是《列仙傳》也就不可幸免了。

 
【原文內容】


  赤松子
  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往往至昆侖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時,複為雨師。今之雨師本是焉。
  眇眇赤松,飄飄少女。接手翻飛,泠然雙舉。縱身長風,俄翼玄圃。妙達巽坎,作範司雨。
  甯封子
  甯封子者,黃帝時人也,世傳為黃帝陶正。有人過之,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封子積火自燒,而隨煙氣上下,視其灰燼,猶有其骨。時人共葬于甯北山中。故謂之甯封子焉。
  奇矣封子,妙禀自然。铄質洪爐,暢氣五煙。遺骨灰燼,寄墳甯山。人睹其迹,惡識其玄。
  馬師皇
  馬師皇者,黃帝時馬醫也。知馬形生死之診,治之辄愈。後有龍下,向之垂耳張口,皇曰:“此龍有病,知我能治。”乃其下口中,以甘草湯飲之而愈。後數數有龍出其波,告而求治之。一旦,龍負皇而去。
  師皇典馬,廄無殘驷。精感群龍,術兼殊類。靈虬報德,彌鱗銜辔。振躍天漢,粲有遺蔚。
  
  赤將子輿
  赤將子輿者,黃帝時人。不食五谷,而噉百草花。至堯帝時,為木工。能隨風雨上下,時時于市中賣繳,亦謂之繳父雲。
  蒸民粒A熟享遐祚。子輿拔俗,餐葩飲露。托身風雨,遙然矯步。雲中可遊,性命可度。
  黃帝
  黃帝者,號曰軒轅。能劾百神,朝而使之。弱而能言,聖而預知,知物之紀。自以為雲師,有龍形。自擇亡日,與群臣辭。至于卒,還葬橋山,山崩,柩空無屍,唯劍舄在焉。仙書雲: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于荊山之下,鼎成,有龍垂胡髯下迎帝,乃升天。群臣百僚悉持龍髯,從帝而升,攀帝弓及龍髯,拔而弓墜,群臣不得從,望帝而悲號。故後世以其處為鼎湖,名其弓為烏號焉。
  神聖淵玄,邈哉帝皇。蹔莅萬物,冠名百王。化周六合,數通無方。假葬橋山,超升昊蒼。
  偓佺
  偓佺者,槐山采藥父也,好食松實,形體生毛,長數寸,兩目更方,能飛行逐走馬。以松子遺堯,堯不暇服也。松者,簡松也。時人受服者,皆至二三百歲焉。
  偓佺餌松,體逸眸方。足蹑鸾鳳,走超騰骧。遺贈堯門,贻此神方。盡性可辭,中智宜將。
  容成公
  容成公者,自稱黃帝師,見于周穆王,能善輔導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養氣者也。發白更黑,齒落更生。事與老子同,亦雲老子師也。
  亹亹容成,專氣致柔。得一在昔,含光獨遊。道貫黃庭,伯陽仰俦。玄牝之門,庶幾可求。
  方回
  方回者,堯時隱人也。堯聘以為闾士,煉食雲母,亦與民人有病者。隱于五柞山中。夏啓末為宦士,為人所劫,閉之室中,從求道。回化而得去,更以方回掩封其戶。時人言,得回一丸泥塗門,戶終不可開。
  方回頤生,隱身五柞。咀嚼雲英,棲心隙漠。劫閉幽室。重關自廓。印改掩封,終焉不落。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陳人也。生于殷,時為周柱下史。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轉為守藏史。積八十余年。史記雲:二百余年時稱為隱君子,谥曰聃。仲尼至周見老子,知其聖人,乃師之。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函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道一生死,迹入靈奇。塞兌內鏡,冥神絕涯。德合元氣,壽同兩儀。
  關令尹
  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常服精華,隱德修行,時人莫知。老子西遊,喜先見其氣,知有真人當過,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授之。後與老子俱遊流沙,化胡,服苣勝實,莫知其所終。尹喜亦自著書九篇,號曰《關令子》。
  尹喜抱關,含德為務。挹漱日華,仰玩玄度。候氣真人,介焉獨悟。俱濟流沙,同歸妙處。
  涓子
  涓子者齊人也,好餌術,接食其精。至三百年乃見于齊,著《天人經》四十八篇。後釣于菏澤。得鯉魚腹中有符,隱于宕山,能致風雨。受伯陽《九仙法》。淮南山安,少得其文,不能解其旨也。其《琴心》三篇,有條理焉。
  涓老餌術,享茲遐紀。九仙既傳,三才乃理。赤鯉投符,風雨是使。拊琴幽岩,高棲遐峙。
  呂尚
  呂尚者冀州人也。生而內智,預見存亡。避纣之亂,隱于遼東四十年。適西周,匿于南山,釣于溪。三年不獲魚,比闾皆曰:“可已矣。”尚曰:“非爾所及也。”已而,果得兵钤于魚腹中。文王夢得聖人,聞尚,遂載而歸。至武王伐纣,嘗作陰謀百余篇。服澤芝地髓,具二百年而告亡。有難而不葬,後子葬之,無屍,唯有《玉钤》六篇在棺中雲。
  呂尚隱釣,瑞得赪鱗。通夢西伯,同乘入臣。沈謀籍世,芝體煉身。遠代所稱,美哉天人。
  嘯父
  嘯父者,冀州人也。少在西周市上補履,數十年人不知也。後奇其不老,好事者造求其術,不能得也。唯梁母得其作火法。臨上三亮,上與梁母別,列數十火而升西,邑多奉祀之。
  嘯父駐形,年衰不邁。梁母遇之,曆虛啓會。丹火翼輝,紫煙成蓋。眇企升雲,抑絕華泰。
  師門
  師門者,嘯父弟子也,亦能使火,食桃李葩。為夏孔甲龍師,孔甲不能順其意,殺而埋之外野。一旦,風雨迎之,訖,則山木皆焚。孔甲祠而禱之,還而道死。
  師門使火,赫炎其勢。乃豢虬龍,潛靈隱惠。夏王虐之,神存質斃。風雨既降,肅爾高逝。
  務光
  務光者,夏時人也。耳長七寸,好琴,服蒲韭根。殷湯將伐桀,因光而謀。光曰:“非吾事也。”湯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湯曰:“伊尹何如?”曰:“強力忍诟,吾不知其它。”湯既克桀,以天下讓于光,曰:“智者謀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遂之!”光辭曰:“廢上非義也,殺人非仁也,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吾聞非義不受其祿,無道之世不踐其位,況于尊我,我不忍久見也。”遂負石自沈于蓼水,已而自匿。後四百余歲,至武丁時,複見。武丁欲以為相,不從。逼不以禮,遂投浮梁山,後遊尚父山。
  務光自仁,服食養真。冥遊方外,獨步常均。武丁雖高,讓位不臣。負石自沈,虛無其身。
  仇生
  仇生者,不知何所人也。當殷湯時,為木正三十余年,而更壯。皆知其奇人也,鹹共師奉之。常食松脂,在屍鄉北山上,自作石室。至周武王,幸其室而祀之。
  異哉仇生,靡究其向。治身事君,老而更壯。灼灼容顔,怡怡德量。武王祠之,北山之上。
  彭祖
  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籛名铿,帝颛顼之孫陸終氏之中子,曆夏至殷末八百余歲。常食佳芝,善導引行氣。曆陽有彭祖仙室,前世禱請風雨,莫不辄應。常有兩虎在祠左右,祠訖,地即有虎迹,雲後升仙而去。
  遐哉碩仙,時唯彭祖。道與化新,綿綿曆古。隱倫玄室,靈著風雨。二虎嘯時,莫我猜侮。
  邛疏
  邛疏者,周封史也。能行氣煉形。煮石髓而服之,謂之石鍾乳。至數百年,往來入太室山中,有臥石牀枕焉。
  八珍促壽,五石延生。邛疏得之,煉髓餌精。人以百年,行邁身輕。寢息中嶽,遊步仙庭。
  介子推
  介子推者,姓王名光,晉人也。隱而無名,悅趙成子,與遊。旦有黃雀在門上,晉公子重耳異之。與出居外十余年,勞苦不辭。及還,介山伯子常晨來呼推曰:“可去矣。”推辭母入山中,從伯子常遊。後文公遣數千人,以玉帛禮之,不出。後三十年,見東海邊,為王俗賣扇。後數十年,莫知所在。
  王光沈默,享年遐久。出翼霸君,處契玄友。推祿讓勤,何求何取。遯影介山,浪迹海右。
  馬丹
  馬丹者,晉耿之人也。當文侯時,為大夫。至獻公時,複為幕府正。獻公滅耿,殺恭太子,丹乃去。至趙宣子時,乘安車入晉都,候諸大夫。靈公欲仕之,逼不以禮,有迅風發屋,丹入回風中而去。北方人尊而祠之。
  馬丹官晉,與時汙隆。事文去獻,顯沒不窮。密網將設,從禮迅風。杳然獨上,絕迹玄宮。
  平常生
  谷城鄉平常生者,不知何所人也。數死複生,時人以為不然。後大水出,所害非一。而平辄在缺門山頭大呼言:“平常生在此!”雲複水雨五日必止。止則上山求祠之,但見平衣帔革帶。後數十年,複為華陰門卒。
  谷城妙匹,谲達奇逸。出生入死,不恒其質。玄化忘形,貴賤奚恤。暫降塵汙,終騰雲室。
  陸通
  陸通者,雲楚狂接輿也。好養生,食橐廬木實及蕪菁子。遊諸名山,在蜀峨嵋山上,世世見之,曆數百年去。
  接輿樂道,養性潛輝。風諷尼父,谕以鳳衰。納氣以和,存心以微。高步靈嶽,長嘯峨嵋。
  葛由
  葛由者,羌人也。周成王時,好刻木羊賣之。一旦騎羊而入西蜀,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山。綏山在峨嵋山西南,高無極也,隨之者不複還,皆得仙道。故裏諺曰:“得綏山一桃,雖不得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數十處雲。
  木可為羊,羊亦可靈。靈在葛由,一致無經。爰陟崇綏,舒翼揚聲。知術者仙,得桃者榮。
  江妃二女
  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遊于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謂其仆曰:“我欲下請其佩。”仆曰:“此間之人,皆習于辭,不得,恐罹悔焉。”交甫不聽,遂下與之言曰:“二女勞矣。”二女曰:“客子有勞,妾何勞之有?”交甫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漢水,將流而下。我遵其旁,彩其芝而茹之。以知吾為不遜,願請子之佩。”二女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令附漢水,將流而下。我遵其旁,彩其芝而茹之。”遂手解佩與交甫。交甫悅受,而懷之中當心。趨去數十步,視佩,空懷無佩。顧二女,忽然不見。
  靈妃豔逸,時見江湄。麗服微步,流盻生姿。交甫遇之,憑情言私。鳴佩虛擲,絕影焉追?
  範蠡
  範蠡,字少伯,徐人也。事周師太公望,好服桂飲水。為越大夫,佐勾踐破吳。後乘舟入海,變名姓,適齊,為鸱夷子。更後百余年,見于陶,為陶朱君,財累億萬,號陶朱公。後棄之,蘭陵賣藥。後人世世識見之。
  範蠡禦桂,心虛志遠。受業師望,載潛載惋。龍見越鄉,功遂身返。屣脫千金,與道舒卷。
  琴高
  琴高者,趙人也。以鼓琴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術,浮遊冀州涿(一作砀)郡之間二百余年。後辭,入涿水中取龍子,與諸弟子期曰:“皆潔齋待于水傍。”設祠,果乘赤鯉來,出坐祠中。日有萬人觀之。留一月余,複入水去。
  琴高晏晏,司樂宋宮。離世孤逸,浮沈涿中。出躍赪鱗,入藻清衝。是任水解,其樂無窮。
  寇先
  寇先者,宋人也。以釣魚為業,居睢水旁百余年。得魚,或放或賣或自食之。常著冠帶,好種荔枝,食其葩實焉。宋景公問其道,不告,即殺之。數十年踞宋城門,鼓琴數十日乃去。宋人家家奉祀之。
  寇先惜道,術不虛傳。景公戮之,屍解神遷。曆載五十,撫琴來旋。夷俟宋門,暢意五弦。
  王子喬
  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遊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後求之于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嵩高首焉。
  妙哉王子,神遊氣爽。笙歌伊洛,擬音鳳響。浮丘感應,接手俱上。揮策青崖,假翰獨往。
  幼伯子
  幼伯子者,周蘇氏客也。冬常著單衣,盛暑著襦,形貌穢異。後數十年更壯,時人莫知。世世來誡佑,蘇氏子孫得其福力也。
  周客戢容,泯迹泥盤。夏服重纩,冬振輕纨。作不背本,義不獨安。乃眷周氏,佑其艱難。
  安期先生
  安期先生者,琅琊阜鄉人也。賣藥于東海邊,時人皆言千歲翁。秦始皇東遊,請見,與語三日三夜,賜金璧度數千萬。出,于阜鄉亭皆置去,留書,以赤玉舄一雙為報,曰:“後數年求我于蓬萊山。”始皇即遣使者徐市、盧生等數百人入海,未至蓬萊山,辄逢風波而還。立祠阜鄉亭海邊十數處雲。
  寥寥安期,虛質高清。乘光適性,保氣延生。聊悟秦始,遺寶阜亭。將遊蓬萊,絕影清泠。
  桂父
  桂父者,象林人也。色黑而時白時黃時赤,南海人見而尊事之。常服桂及葵,以龜腦和之,千丸十斤桂,累世見之。今荊州之南尚有桂丸焉。
  偉哉桂父,挺直遐畿。靈葵內潤,丹桂外綏。怡怡柔顔,代代同輝。道播東南,奕世莫違。
  瑕丘仲
  瑕丘仲者,甯人也。賣藥于甯百余年,人以為壽矣。地動舍壞,仲及裏中數十家屋臨水,皆敗。仲死,民人取仲屍,棄水中,收其藥賣之。仲披裘而從,詣之取藥。棄仲者懼,叩頭求哀,仲曰:“恨汝使人知我耳,吾去矣。”後為夫余胡王驿使,複來至甯。北方人謂之谪仙人焉。
  瑕丘通玄,谪脫其迹。人死亦死,泛焉言惜。遨步觀化,豈勞胡驿。苟不睹本,誰知其谪。
  酒客
  酒客者,梁市上酒家人也。作酒常美而售,日得萬錢。有過而逐之,主人酒常酢敗。窮貧,梁市中賈人多以女妻而迎之,或去或來。後百余歲來,為梁丞,使民益種芋菜,曰:“三年當大饑。”卒如其言,梁民不死。五年解印绶去,莫知其終焉。
  酒客蕭綷,寄沽梁肆。何以標異,醇醴殊味。屈身佐時,民用不匮。解绂晨征,莫知所萃。
  任光
  任光者,上蔡人也。善餌丹,賣于都市裏間,積八十九年,乃知是故時任光也。皆說如數十歲面顔,後長老識之,趙簡子聘與俱歸。常在桓梯山上,三世不知所在。晉人常服其丹也。
  上蔡任光,能煉神丹。年涉期頤,晔爾朱顔。頃適趙子,縱任所安。升軌桓梯,高飛雲端。
  箫史
  箫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鶴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台,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故秦人為作鳳女祠于雍宮中,時有箫聲而已。
  箫史妙吹,鳳雀舞庭。嬴氏好合,乃習鳳聲。遂攀鳳翼,參翥高冥。女祠寄想,遺音載清。
  祝雞翁
  祝雞翁者,洛人也。居屍鄉北山下,養雞百余年。雞有千余頭,皆立名字。暮棲樹上,晝放散之。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賣雞及子,得千余萬,辄置錢去。之吳,作養魚池。後升吳山,白鶴孔雀數百,常止其傍雲。
  人禽雖殊,道固相關。祝翁傍通,牧雞寄驩。育鱗道洽,棲雞樹端。物之致化,施而不刊。
  朱仲
  朱仲者,會稽人也,常于會稽市上販珠。漢高後時,下書募三寸珠。仲讀購書笑曰:“直值汝矣。”赍三寸珠詣阙上書。珠好過度,即賜五百金。魯元公主複私以七百金,從仲購珠。仲獻四寸珠,送置于阙即去。下書會稽征聘,不知所在。景帝時,複來獻三寸珠數十枚,辄去,不知所之雲。
  朱仲無欲,聊寄賈商。俯窺骊龍,扪此夜光。發迹會稽,曜奇鹹陽。施而不德,曆世彌彰。
  修羊公
  修羊公者,魏人也。在華陰山上石室中,有懸石榻,臥其上,石盡穿陷。略不食,時取黃精食之。後以道幹景帝,帝禮之,使止王邸中。數歲道不可得。有诏問:“修羊公能何日發?”語未訖,牀上化為白羊,題其脅曰:“修羊公謝天子。”後置石羊于靈台上。羊後複去,不知所在。
  卓矣修羊,韬奇含靈。枕石太華,餐茹黃精。漢禮雖隆,道非所經。應變多質,忽爾隱形。
  
  稷丘君
  稷丘君者,泰山下道士也。武帝時,以道術受賞賜。髪白再黑,齒落更生。後罷去。上東巡泰山,稷丘君乃冠章甫,衣黃衣,擁琴來迎,拜武帝,指帝:“陛下勿上也,上必傷足指。”及數裏,右足指果折。上諱之,故但祠而還。為稷丘君立祠焉,為稷承奉之雲。
  稷丘洞徹,修道靈山。煉形濯質,變白還年。漢武行幸,攜琴來延。戒以升陟,逆睹未然。
  崔文子
  崔文子者,太山人也。文子世好黃老事,居潛山下,後作黃散赤丸,成石父祠,賣藥都市,自言三百歲。後有疫氣,民死者萬計,長吏之文所請救。文擁朱幡,系黃散以徇人門。飲散者即愈,所活者萬計。後去,在蜀賣黃散。故世寶崔文子赤丸黃散,實近于神焉。
  崔子得道,術兼秘奧。氣疠降喪,仁心攸悼。朱幡電麾,神藥捷到。一時獲全,永世作效。
  赤須子
  赤須子,豐人也,豐中傳世見之雲。秦穆公時主魚吏也,數道豐界災害水旱,十不失一。臣下歸向,迎而師之,從受業,問所長。好食松實、天門冬、石脂,齒落更生,發墮再出,服霞絕後。遂去吳山下,十余年,莫知所之。
  赤須去豐,爰憩吳山。三藥並禦,朽貌再鮮。空往師之,而無使延。顧問小智,豈識巨年?
  東方朔
  東方朔者,平原厭次人也。久在吳中,為書師數十年。武帝時,上書說便宜,拜為郎。至昭帝時,時人或謂聖人,或謂凡人。作深淺顯默之行,或忠言,或诙語,莫知其旨。至宣帝初,棄郎以避亂世,置帻官舍,風飄之而去。後見于會稽,賣藥五湖。智者疑其歲星精也。
  東方奇達,混同時俗。一龍一蛇,豈豫榮辱?高韻衝霄,不羁不束。沈迹五湖,騰影旸谷。
  鈎翼夫人
  鈎翼夫人者,齊人也,姓趙。少時好清淨,病臥六年,右手拳屈,飲食少。望氣者雲:“東北有貴人氣。”推而得之。召到,姿色甚偉。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鈎,而手尋展,遂幸而生昭帝。後武帝害之,殡屍不冷,而香一月間。後昭帝即位,更葬之,棺內但有絲履。故名其宮曰鈎翼。後避諱,改為弋廟。闱有神祠、閣在焉。
  婉婉弱媛,廟符授鈎。誕育嘉嗣,皇祚惟休。武之不達,背德致仇。委身受戮,屍滅芳流。
  犢子
  犢子者,邺人也。少在黑山,采松子、茯苓,餌而服之,且數百年。時壯時老,時好時醜,時人乃知其仙人也。常過酤酒陽都家。陽都女者,市中酤酒家女,眉生而連,耳細而長,衆以為異,皆言此天人也。會犢子牽一黃犢來過,都女悅之,遂留相奉侍。都女隨犢子出,取桃李,一宿而返,皆連兜甘美。邑中隨伺,逐之出門,共牽犢耳而走,人不能追也。且還複在市中數十年,乃去見潘山下,冬賣桃李雲。
  犢子山棲,采松餌苓。妙氣充內,變白易形。陽氏奇表,數合理冥。乃控靈犢,倏若電征。
  騎龍鳴
  騎龍鳴者,渾亭人也。年二十,于池中求得龍子,狀如守宮者十余頭。養食,結草廬而守之。龍長大,稍稍而去。後五十余年,水壞其廬而去。一旦,騎龍來渾亭,下語雲:“馮伯昌孫也。此間人不去五百裏,必當死。”信者皆去,不信者以為妖。至八月,果水至,死者萬計。
  騎鳴養龍,結廬虛池。專至俟化,乘雲骖螭。纡辔故鄉,告以速移。洞鏡災祥,情眷不離。
  主柱
  主柱者,不知何所人也。與道士共上宕山,言此有丹砂,可得數萬斤。宕山長吏,知而上山封之。砂流出,飛如火,乃聽柱取。為邑令章君明餌砂,三年得神砂飛雪,服之,五年能飛行,遂與柱俱去雲。
  主柱同窺,道士精徹。玄感通山,丹砂出穴。熒熒流丹,飄飄飛雪。宕長悟之,終然同悅。
  園客
  園客者,濟陰人也。姿貌好而性良,邑人多以女妻之,客終不取。常種五色香草,積數十年,食其實。一旦,有五色蛾止其香樹末,客收而薦之以布,生桑蠶焉。至蠶時,有好女夜至,自稱客妻,道蠶狀。客與俱收蠶,得百二十頭繭,皆如甕大。缫一繭,六十日始盡。訖則俱去,莫知所在。故濟陰人世祠桑蠶,設祠室焉。或雲陳留濟陽氏。
  美哉園客,顔晔朝華。仰吸玄精,俯捋五葩。馥馥芳卉,采采文蛾。淑女宵降,配德升遐。
  鹿皮公
  鹿皮公者,淄川人也。少為府小吏木工,舉手能成器械。岑山上有神泉,人不能至也。小吏白府君,請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轉輪懸閣,意思橫生。數十日,梯道四間成。上其巅,作祠舍,留止其旁,絕其二間以自固。食芝草,飲神泉,且七十年。淄水來,三下呼宗族家室,得六十余人,令上山半。水盡漂,一郡沒者萬計。小吏乃辭遣宗家,令下山。著鹿皮衣,遂去,複上閣。後百余年,下賣藥于市。
  皮公興思,妙巧纏綿。飛閣懸趣,上揖神泉。肅肅清廟,二間愔愔。可以閑處,可以永年。
  昌容
  昌容者,常山道人也,自稱殷王子。食蓬根,往來上下,見之者二百余年,而顔色如二十許人。能致紫草,賣與染家,得錢以遺孤寡,曆世而然,奉祠者萬計。
  殷女忘榮,曾無遺戀。怡我柔顔,改華標蒨。心與化遷,日與氣煉。坐臥奇貨,惠及孤賤。
  溪父
  溪父者,南郡墉人也。居山間,有仙人常止其家。從買瓜,教之煉瓜子,與桂附子、芷實共藏,而對分食之。二十余年,能飛走,升山入水。後百余年,居絕山頂,呼溪下父老,與道平生時事雲。
  溪父何欲?欲在幽谷。下臨清澗,上翳委蓐。仙客舍之,導以秘篆,形絕埃 磕,心在舊俗。
  山圖
  山圖者,隴西人也。少好乘馬,馬踏之折腳。山中道人教令服地黃、當歸、羌活(獨活)、苦參散。服之一歲,而不嗜食,病愈身輕。追道人問之,自言五嶽使,“之名山采藥,能隨吾,使汝不死。”山圖追隨之六十余年。一旦歸來,行母服于家間。期年複去,莫知所之。
  山圖抱患,因毀致金。受氣使身,藥輕命延。寫哀墳柏,天愛猶纏。數周高舉,永絕俗緣。
  谷春
  谷春者,栎陽人也,成帝時為郎。病死,而屍不冷。家發喪行服,猶不敢下釘。三年,更著冠帻,坐縣門上,邑中人大驚。家人迎之,不肯隨歸。發棺有衣無屍。留門上三宿,去之長安,止橫門上。人知追迎之,複去之太白山。立祠于山上,時來,至其祠中止宿焉。
  谷春既死,停屍猶溫。棺阖五稔,端委于門。顧視空柩,形逝衣存。留軌太白,納氣玄根。
  陰生
  陰生者,長安中渭橋下乞兒也。常止于市中乞,市人厭苦,以糞灑之。旋複在裏中,衣不見汙如故。長吏知之,械收。系著桎梏而續在市中乞,又械欲殺之。乃去灑者之家,室自壞,殺十余人。故長安中謠曰:“見乞兒,與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陰生乞兒,人厭其黩。識真者稀,累見囚辱。淮陰忘吝,況我仙屬。惡肆殃及,自災其屋。
  毛女
  毛女者,字玉姜,在華陰山中,獵師世世見之。形體生毛,自言秦始皇宮人也,秦壞,流亡入山避難,遇道士谷春,教食松葉,遂不饑寒,身輕如飛,百七十余年。所居岩中有鼓琴聲雲。
  婉娈玉姜,與時遁逸。真人授方,餐松秀實。因敗獲成,延命深吉。得意岩岫,寄歡琴瑟。
  子英
  子英者,舒鄉人也,善入水捕魚。得赤鯉,愛其色好,持歸著池中,數以米谷食之。一年長丈余,遂生角,有翅翼。子英怪異,拜謝之。魚言:“我來迎汝。汝上背,與汝俱升天。”即大雨。子英上其魚背,騰升而去。歲歲來歸故舍,食飲,見妻子,魚複來迎之。如此七十年。故吳中門戶皆作神魚,遂立子英祠。
  子英樂水,遊捕為職。靈鱗來赴,有炜厥色。養之長之,挺角傅翼。遂駕雲螭,超步虓央C
  服闾
  服闾者,不知何所人也,常止莒,往來海邊諸祠中。有三仙人于祠中博賭瓜,雇闾,令擔黃白瓜數十頭,教令瞑目。及覺,乃在方丈山(在蓬萊山南)。後往來莒,取方丈山上珍寶珠玉賣之,久矣。一旦,髡頭著赭衣,貌更老,人問之,言坐取廟中物雲。後數年,貌更壯好,鬓發如往日時矣。
  服闾遊祠,三仙是使。假寐須臾,忽超千裏。納寶毀形,未足多恥。攀龍附鳳,逍遙終始。
  文賓
  文賓者,太丘鄉人也,賣草履為業。數取妪,數十年,辄棄之。後時故妪壽老,年九十余,續見賓年更壯。他時妪拜賓涕泣,賓謝曰:“不宜。至正月朝,傥能會鄉亭西社中邪?”妪老,夜從兒孫行十余裏,坐社中待之。須臾,賓到,大驚:“汝好道邪?知汝爾,前不去汝也。”教令服菊花、地膚、桑上寄生、松子,取以益氣。妪亦更壯,複百余年見雲。
  文賓養生,納氣玄虛。松菊代禦,煉質鮮膚。故妻好道,拜泣踟蹰。引過告術,延齡百余。
  商丘子胥
  商丘子胥者,高邑人也,好牧豕吹竽。年七十不娶婦,而不老。邑人多奇之,從受道,問其要。言但食術、菖蒲根,飲水,不饑不老如此。傳世見之,三百余年。貴戚富室聞之,取而服之,不能終歲辄止,慢矣。謂將複有匿術也。
  商丘幽棲,韫椟妙術。渴飲寒泉,饑茹蒲術。吹竽牧豕,卓荦奇出。道足無求,樂茲永日。
  子主
  子主者,楚語而細音,不知何所人也。詣江都王,自言“甯先生雇我作客,三百年不得作直,以為狂人也。”問先生所在,雲在龍眉山上。王遣吏將上龍眉山巅,見甯先生,毛身廣耳,被發鼓琴。主見之叩頭,吏致王命。先生曰:“此主吾比舍九世孫。且念汝家,當有暴死女子三人。勿預吾事!”語竟,大風發,吏走下山。比歸,宮中相殺三人。王遣三牲立祠焉。
  子主挺年,理有所資。甯主祠秀,拊琴龍眉。以道相符,當與訟微。匡事竭力,問昭我師。
  陶安公
  陶安公者,六安鑄冶師也,數行火。火一旦散,上行,紫色衝天。安公伏冶下求哀。須臾,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治與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龍。”至期,赤龍到。大雨,而安公騎之東南,上一城邑,數萬人衆共送視之,皆與辭決雲。
  安公縱火,紫炎洞熙。翩翩朱雀,銜信告時。奕奕朱虬,蜿然赴期。傾城仰觌,回首顧辭。
  赤斧
  赤斧者,巴戎人也,為碧雞祠主簿。能作水煉丹,與硝石服之,三十年反如童子,毛發生皆赤。後數十年,上華山,取禹余糧餌,賣之于蒼梧、湘江間。累世傳見之,手掌中有赤斧焉。
  赤斧頤真,發秀戎巴。寓迹神祠,澒煉丹砂。發雖朱蕤,顔晔丹葩。采藥靈山,觀化南遐。
  呼子先
  呼子先者,漢中關下蔔師也,老壽百余歲。臨去,呼酒家老妪曰:“急裝,當與妪共應中陵王。”夜有仙人,持二茅狗來至,呼子先。子先持一與酒家妪,得而騎之,乃龍也。上華陰山,常于山上大呼,言“子先、酒家母在此”雲。
  三靈潛感,應若符契。方駕茅狗,蜿爾龍逝。參登太華,自稱應世。事君不端,會之有惠。
  負局先生
  負局先生者,不知何許人也,語似燕、代間人。常負磨鏡局徇吳市中,磨鏡一錢。因磨之,辄問主人,得無有疾苦者,辄出紫丸藥以與之,得者莫不愈。如此數十年。後大疫病,家至戶到與藥,活者萬計,不取一錢,吳人乃知其真人也。後住吳山絕崖頭,懸藥下與人。將欲去時,語下人曰:“吾還蓬萊山,為汝曹下神水。崖頭一旦有水,白色,流從石間來,下服之。”多愈疾。立祠十余處。
  負局神端,披褐含秀。術兼和、鵲,心托宇宙。引彼萊泉,灌此絕岫。欲返蓬山,以齊天壽。
  朱璜
  朱璜者,廣陵人也。少病毒瘕,就睢山上道士阮丘。丘憐之,言:“卿除腹中三屍,有真人之業可度教也。”璜曰:“病愈,當為君作客三十年,不敢自還。”丘與璜七物藥,日服九丸。百日,病下如肝脾者數鬥。養之數十日,肥健,心意日更開朗。與老君《黃庭經》,令日讀三過,通之,能思其意。丘遂與璜俱入浮陽山玉女祠。且八十年,複見故處,白發盡黑鬓,更長三尺余。過家食止,數年複去。如此至武帝末,故在焉。
  朱璜寢瘕,福祚相迎。真人投藥,三屍俱靈。心虛神瑩,騰贊幽冥。毛赪發黑,超然長生。
  黃阮丘
  黃阮丘者,睢山上道士也。衣裘披發,耳長七寸,口中無齒,日行四百裏,于山上種蔥薤百余年,人不知也。時下賣藥,朱璜發明之,乃知其神人也。地動山崩,道絕,預戒下人。世共奉祠之。
  蔥藹岩嶺,實棲若人。被裘散發,輕步絕倫。含道養生,妙觀通神。發驗朱璜,告遍下民。
  女丸
  女丸者,陳市上沽酒婦人也,作酒常美。遇仙人過其家飲酒,以素書五卷為質。丸開視其書,乃養性、交接之術。丸私寫其文要,更設房室,納諸年少,飲美酒,與止宿,行文書之法。如此三十年,顔色更如二十。時仙人數歲複來過,笑謂丸曰:“盜道無私,有翅不飛。”遂棄家追仙人去,莫知所之雲。
  玄素有要,近取諸身。鼓、聃得之,五卷以陳。女丸蘊妙,仙客來臻。傾書開引,雙飛絕塵。
  陵陽子明
  陵陽子明者,鄉人也,好釣魚于旋溪。釣得白龍,子明懼,解鈎拜而放之。後得白魚,腹中有書,教子明服食之法。子明遂上黃山,采五石脂,沸水而服之。三年,龍來迎去,止陵陽山上百余年。山去地千余丈,大呼下人,令上山半,告言:“中子安,當來問子明釣車在否。”後二十余年,子安死,人取葬石山下。有黃鶴來,棲其冢邊樹上,鳴呼子安雲。
  陵陽垂釣,白龍銜鈎。終獲瑞魚,靈述是修。五石溉水,騰山乘虬。子安果沒,鳴鶴何求。
  邗子
  邗子者,自言蜀人也,好放犬子。時有犬走入山穴,邗子隨入。十余宿,行度數百裏,上出山頭。上有台殿宮府,青松樹森然,仙吏侍衛甚嚴。見故婦主洗魚,與邗子符一函並藥,便使還與成都令喬君。喬君發函,有魚子也。著池中,養之一年,皆為龍形。複送符還山上,犬色更赤,有長翰常隨邗子。往來百余年,遂留止山上,時下來護其宗族。蜀人立祠于穴口,常有鼓吹傳呼聲。西南數千裏,共奉祠焉。
  邗子尋犬,宕入仙穴。館閣峨峨,青松列列。受符傳藥,往來交結。遂棲靈岑,音響昭徹。
  木羽
  木羽者,巨鹿南和平鄉人也。母貧賤,主助産。嘗探産婦,兒生便開目,視母大笑,其母大怖。夜夢見大冠赤帻者守兒,言“此司命君也。當報汝恩,使汝子木羽得仙。”母陰信識之。母後生兒,字之為木羽。所探兒生年十五,夜有車馬來迎去。遂過母家,呼“木羽木羽,為禦來!”遂俱去。後二十余年,鹳雀旦銜二尺魚,著母戶上。母匿不道,而賣其魚。三十年乃沒去。母至百年乃終。
  司命挺靈,産母震驚。乃要報了,契定未成。道足三五,輕驷宵迎。終然報德,久乃遐齡。
  玄俗
  玄俗者,自言河間人也。餌巴豆,賣藥都市,七丸一錢,治百病。河間王病瘕,買藥服之,下蛇十余頭。問藥意,俗雲:“王瘕,乃六世余殃下墮,即非王所招也。王常放乳鹿,憐母也,仁心感天,故當遭俗耳。”王家老舍人自言:“父世見俗,俗形無影。”王乃呼俗日中看,實無影。王欲以女配之,俗夜亡去。後人見于常山下。


  質虛影滅,時惟玄俗。布德神丸,乃寄鹿贖。道發河間,親寵方渥。騰龍不制,超然絕足。


  贊曰:《易》稱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然後有人民;有人民,然後有生死。生死之義著明矣。蓋萬物施張,渾爾而就,亦無所不備焉,神矣,妙矣,精矣,微矣,其事不可得一一論也。聖人仰則觀法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日月運行,四時分治,五星受制于太微,監無道之國,吉凶預見,以戒王者動靜言語,應效相通,有自來矣。天雖不言,然其變化雲為,不可謂之無也。《周書》序桑問涓子曰:“有死亡而複雲有神仙者,事兩成邪?”涓子曰:“言固可兩有耳。《孝經援神契》言,不過天地造靈洞虛,猶立五嶽、設三台。陽精主外,陰精主內,精氣上下,經緯人物。道治非一,若夫草木皆春生秋落,必矣,而木有松柏橿檀之倫百八十余種,草有芝英、萍實、靈沼、黃精、白符、竹、戒火,長生不死者萬數。盛冬之時,經霜曆雪,蔚而不凋。見斯其類也,何怪于有仙邪?”余嘗得秦大夫阮倉《撰仙圖》,自六代迄今,有七百余人。始皇好遊仙之事,庶幾有獲,故方士霧集,祈祀彌布。殆必因迹托虛,寄空為實,不可信用也,若周公《黃錄》記太白下為王公。然歲星變為甯壽公等,所見非一家,聖人所以不開其事者,以其無常。然雖有時著,蓋道不可棄,距而閉之,尚貞正也。而《論語》雲“怪力亂神”,其微旨可知矣。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立仙堂”——就是給這些狐狸等“大仙”寫到一個紙上,然後供奉起來。

 

通常這些“大仙”“立堂子”都必須找法力比自己高強,自己服氣的,其他已經“出馬”的其他的“大仙”給辦理。

 

並且認這個法力比自己高強的“大仙”為師父,有什麽事情,可以請師父幫助。

 

當然,自己的“地馬”也必須拜對方這個法力高強的“地馬”為師父才行。

 

也有例外,比如這個“地馬”堅持不收徒弟,不讓人拜自己為師父,“地馬”之間就可以不拜師。

 

但“大仙”之間的師徒關系卻是確定不疑的。

 

“堂單”就是按照法力和資格的高低,寫著他們等級、權力高低,以及所有(大仙人數不多的堂口)或主要人員(大仙人數多的堂口)名字的紙。

 

這個“堂單”有兩種:

 

一種是紅紙寫的,這種叫“堂口仙”,就是指可以招兵買馬,出馬給人看病的“大仙堂”。

 

這種“紅堂單”裏面分為“總堂”和“分堂”。

 

“總堂”就是由這個“大仙堂”裏法術最高的精靈擔任“總堂教主”。

 

“分堂”就是根據它們動物的類別分成“狐”、“黃”、“長”、“蟒”、“柳”、“白”、“杯子”這些分堂,各個分堂都由自己這個類別裏修行時間最長,法力最高的精靈擔任“堂主”。

 

然後,由“堂主”來根據法力和威望來安排下級的管理人員。

 

(當然,不是上邊說的每個種類的動物在每個“大仙堂”裏都必須具全,“狐”“黃”和“杯子”是必有的,其他的種類就不一定了。這個需要看這個“堂口仙”存在的久遠程度,法力的強弱,修行的高低等等因素。)

 

另外一種是黃紙寫的,叫“保家仙”,這個顧名思義就是保護這個家庭的意思。

 

“保家仙”的“堂單”很簡單,通常就寫上“黃三太爺”“黃三太奶”或“胡三太爺”“胡三太奶”的字樣就可以了。

 

這種“保家仙”,據說是不招兵買馬的。

 

其實不然,只是暫時沒能力“出馬”,暗中找個地方先修行著罷了。

 

——什麽叫“韬光養晦”,他們也是懂得的。

 

至于收不收“保護費”?!

 

通常在它們自稱“保家仙”的時候,人員不多,法力不高,沒能力出馬,這個時候他們是不提“保護費”的。

 

——記住!是“不提”,而不是“不收”,等到他們壯大的時候,演變成“堂口仙”了,那是連本帶利都要收的。

 

“保家仙”也是由于家裏的人生了奇怪的病,醫生看不見效之後,被逼無奈,去找了“大神”——也就是其他的“大仙”給看出來,並且給立起來供奉的。

 

當然了,這些“大仙堂”“保家仙”的供奉都是離不開雞鴨魚肉以及酒的,有的還要求吃活的或是生的。

 

當然,人是非常現實的。

 

無論上邊的那一種“堂子”,立了之後如果真的疾病好了——世俗稱做“好病了”,這個“堂子”的地位在這個家庭穩定了;

 

如果“立堂子”後,沒能夠“好病”,這個家庭的人或者是再找其他的“大神”看,或是直接就把這個東西扔掉了。

 

如果以後再家裏人有奇怪的疾病,醫生無法治療,可能還會再找“大神”可,可能還“立堂子”,當然,可能不好使,還扔掉。

 

有的家庭都這樣進行很多次的這樣的(遊戲)。

 

五大仙


狐仙(狐狸)、黃仙(黃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灰仙(老鼠),民間俗稱「狐黃白柳灰」(或稱「灰黃狐白柳」)為五大仙。

 

民間對動物的崇拜主要體現在對“五大家”的崇拜上,這是一種對妖仙的崇拜,同樣源于萬物有靈的思想。五大家也叫“五大仙”,包括狐仙(狐狸)、黃仙(黃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灰仙(老鼠),民間俗稱“狐黃白柳灰”(或稱“灰黃狐白柳”)。民間普遍認為五大家是與人類長期伴生的,屬于亦妖亦仙的靈異,如果侵犯了它們,使它們受到損害,它們就能以妖術對人類進行報複,使人類受到不同程度災難的懲罰;倘若人們敬奉它們,則會得到福佑。因此,民間許多家庭中都供奉五大家。

 

供奉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在家中的佛堂、祖先堂旁邊供全神像,全神像包括九位神靈,即增福財神、福、祿、壽三星及五大家,分三排順序排列。五大家的形象都是人像,慈眉善目,除白仙被附會為白老太太的女人形象外,其余4位都是男像,穿官服,帶暖帽,顔色為灰藍或石青等。白仙穿裙子,鳳冠霞帔,十分漂亮;另一種供奉方法是在院中角落蓋“仙家樓”,供奉五大家牌位。仙家樓是木制的3尺多寬、2尺多高的廟宇模型。做工與真實廟宇相差無幾,有房脊、溢廊等,前面還有4扇門。五大家的牌位就供在裏面,而且把供品也放在仙家樓裏。人們在仙家樓下做一個木托,高半尺左右,托上部與仙家樓連接處挖有一個圓孔,在托的側面也挖一個圓孔,目的是便于五大家們享受食物供品,出入方便。


在五大家的崇拜中,民間對其中的狐仙、黃仙和白仙更為敬畏,關于他們的靈迹傳說也頗多,將他們附會為胡三太爺、黃二大爺、白老太太。
五大家的信仰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部分消亡。

 

狐仙 即狐狸。中國夏代開始,民間就有大禹治水時曾娶九尾白狐——塗山氏的女兒為妻而生下夏朝第一代君主啓的傳說故事,說明了早在5千年前中國人就已經視狐狸為吉祥動物加以崇拜了。民間普遍認為狐狸有靈性,能作祟作妖,也能成仙。它們精通道術,能報德,能複仇,同人戀愛,還會捉弄人。同時也能為人醫治病痛。許多巫師在進行巫術活動時,也常常說自己是狐仙附體,並以狐仙的名義對病人發號施令,解答問題。舊時,天津在河北建有三太爺廟,天後宮中也有胡三太爺的塑像,常有信徒前去進香朝拜。人們還賦予狐狸一種靈敏機智可愛的性格,喜歡把它想象為善良多情而浪漫的女人,在民間傳說或文人墨客筆下的“狐狸精”多是美妙的風情女郎。當然,也有人將“狐狸精”貶為勾引男人的不正派女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民間對狐仙的崇拜逐漸失去傳承。

 

黃仙,即黃鼠狼,被民間喚作“黃二大爺”,舊時在天後宮中供有其塑像。它被人崇拜,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它同狐狸一樣體態頗為美麗而又性情狡黠,使人感到神秘;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認為它可以左右人的精神世界,與一種精神錯亂的疾病有關。這種精神錯亂的疾病叫“癔病”,民間俗稱“狀克”。人們認為一旦黃鼠狼附了體,就會發生癔病,其中以女性或精神抑郁者為多。這種病症發病時哭哭啼啼,連說帶唱,訴說一些玄妙的事情或生平中的不平之事。有的人還會唱出一些美妙詩句。得癔病者發病時不識家人及親朋,且說話語調也與好時不同。還有人說病者的皮下有滾動的小球,用針將它紮住就能置附體的黃鼠狼于死地,一般用針刺病人的人中就可治療。而且還有一種奇特的現象,傳說只要醫生、巫師或打過黃鼠狼的人在門外一咳嗽,發作立即停止,形同正常人。這種癔病雖然不會留下後遺症,但很難徹底治愈,易多次發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民間對黃仙的崇拜逐漸失去傳承。

 

白仙,即刺猬。對白仙的崇拜,民間說法不一,大部分人將它當作進財、防病的吉祥物,民間傳說的白老太太就是由刺猬演化的神靈,主要是為人治病,而且精通巫術。舊時,天後宮中曾供奉白老太太的塑像。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95年由香客捐款重塑,傳說更加離奇。


蛇仙人們對蛇仙的崇拜也來自遠古,傳說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的神人。蛇常常被認為是龍的化身,因此在十二生肖中若屬蛇的人,則說是屬小龍。人們認為蛇有靈氣,它的形體奇異,能蟄伏潛藏蛻皮變化,而且行動詭秘靈敏,法力比狐狸還要大,也能形成人形,有千裏攝物的法術。由宋元話本《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改編的《白蛇傳》民間傳說故事,將白娘子和青兒描繪成善良可愛的蛇仙。在天津的民間老會、聖會表演中常常出現蛇仙的影子。特別是在高跷表演中,一定少不了這二位蛇仙,白蛇一身素妝,青蛇一身青妝,都佩戴寶劍,模樣俊俏,柔媚中帶有剛毅,令人矚目。


鼠仙 對老鼠的崇拜是因為它晝伏夜出活動于黑暗之中,令人莫測其蹤迹,因而被認為有很高的智慧而被神化。還有的將其視為倉神,在民間填倉節時祭祀。另有認為鼠能預知未來,會算卦,也能使人致富,故又將其視為財神,希求它在黑暗中為主人家運來財寶。民間還把鼠的世界想象同人世間一樣,創造了許多民間故事和藝術作品,其中在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及剪紙等藝術作品中都有《老鼠嫁女》、《老鼠娶親》等作品流傳于世。

 

出馬具體流程: 
1、家鬼通七竅。2、黃仙竄五經六脈。3、各路仙家走五經六脈。4、仙家上身。5、仙家開口說話。 6、找師傅立堂口,這是試用堂,看病不收錢達三個月到三年,各人情況不等,在此期間仙家招兵買馬。7、師傅考道。8、發皇印(在此之前開天目,開了就開了,不開的也就那樣了,要看仙家道力的高低)。9、正式立出馬仙堂,給人看病。
  先提條件:要有此仙緣

 

出馬過程: 
1.教主顯真身在弟子面前!
2.夢裏顯仙堂或仙家告之!
3.請一位點堂師給與立堂(必須要找正宗的點堂師,不然堂口立不對,就白立白花錢了.也會扣你家仙留仙在你家看著,扣你領牌或法器等等)
4.師傅帶你一年教你出馬知識和各種方法.
5.自己修到一定的時候就會托夢告訴你去某些地方接法旨!
6.然後去仙山接法旨,大印,令牌,法器等等!
7.法旨打開出堂日到!就可以看見法旨寫的內容了!
8.正式開堂名揚天下了!
注:不是每一個出馬的弟子都會有法旨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去春來催不待,
東昇西沉人移改,
曇花一現幾時好,
生命無常豈長保。


修身學道莫等待,
昔時好漢今何在,
把握當下勤修行,
莫待凋落空悲哀。


出家在家言修道,
何有差別唯心好,
紅塵煉爐泥不染,
更勝出家居山腰。


人生於世,或許為名為利而奔波勞累,或許為情為愛而操心擔憂,這一切本是眾生相,


唯有修道,了悟自己,用智慧做判斷,而非用聰明行事,才能真正看見自己的本來,懂得放下那些外在的現象,脫離束縛而達了脫。


修道,不是「知」,而是要「悟」。


知者是知其表,而「表」則隨外境事物變遷在改變,當然,人也就隨之起舞沉浮變遷,此非修道之真諦;


修道,就須要「悟」,悟者是知其本質、本性,而此本質是不隨外境而改變的,本質永遠是光明清澈無染。


只因這內在的清澈被一層污泥所掩蓋,塵封光明而不見。


無論是出世或入世,談修道,莫非就是要找回本來之原貌,為達彼岸,當然就要修行學道,將污泥能一層一層的剝離而見本來之清澈無雜原貌。


能在紅塵煉爐中見清澈的本來原貌遠比出世之修道者來得真。


因為入世而能不受外境一切境象之干擾牽纏才是到達覺者之境地,


相反的,遁入山林,與世隔絕之修行,沒有經過一番寒徹骨,一旦踏入紅塵之地,能否仍保有不染之心,都還須考驗,


所以,勸勉修者有緣,身在紅塵而能入修門持修,若能了悟修道的真諦,這將更勝於出世了,好好珍惜,好好修行就能解脫。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一對70多歲的老夫婦走進了律師事務所。顯然地,他們準備到那兒辦理離婚手續。律師對這對年老的夫婦提出要離婚的事感到非常困惑。後來,跟他們交談了之後,他得知他們之間有這樣一段故事:

 

這對夫婦從40年前結婚之日起就一直吵個不停。他們似乎找不到共同點,一切在他們看來都格格不入。

   

由于擔心他們的離婚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良影響,這對老夫婦把離婚的事擱淺到現在。現在,他們的孩子都長大成人了,也有他們各自的家庭了。於是,這對老夫婦再也沒有什麽事可以擔憂的了。他們現在渴望的就是過各自的生活,免受這些年來婚姻帶給他們的種種不幸。正因為這樣,兩個老人都贊同通過離婚解決事情的爭端。

 

律師極其艱難地為他們擬造了一份離婚協議書,因為他覺得,經過婚後40年的相濡以沫現在兩個老人都70多歲了,他就是弄不明白為什麽這對老夫婦仍然堅持要離婚。

 

當他們簽署文件時,老夫人遺憾地告訴丈夫:“我真的很愛你,但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我非常抱歉。”

 

“沒有關係,我理解。”她的丈夫有點悲傷地回答道。看到他們夫婦還有一線挽救的希望,律師於是建議他們三個人一起去吃頓晚餐。就他們三個人,老夫人想道,為什麽不呢,反正他們很快就成為朋友了。

 

餐桌上,這對夫婦沈默不語,尴尬的氣氛頓時瀰漫開來。

 

第一道菜是烤雞。立刻地,老夫人的丈夫夾了一個雞腿給她說道:“嘗嘗這個,我知道你最喜歡吃雞腿了。”

 

見到這種情景,律師心想,他們相親相愛到這個地步本不應該提出離婚的。然而,出奇意料的是,當老夫人接過丈夫所夾的菜時,眉毛卻很不自然地皺了一下答道:“這就是問題所在,你總是自以為是,從來沒有顧及過我的感受,難道你就不知道我很討厭吃雞腿嗎?”

 

她一點也不清楚,這些年來,她的丈夫一直使盡辦法討她開心;她一點也不知道,雞腿是她丈夫最喜愛吃的食物。

 

他一點也不清楚,他的妻子會認為他完全不了解她;他一點也不知道,他妻子討厭吃雞腿,盡管他把自己最喜愛吃的都給了她。

 

那天晚上,兩個老人都睡不著,各自在自己的床上輾轉反側,輾轉反側。掙扎了幾個小時後,老夫人的丈夫終於忍耐不住,他發覺他仍然深愛著老夫人。他的生活不能沒有老夫人,他要她回來,他要親口告訴她,“我很抱歉;”他要親口告訴她,“我愛你。”

 

於是,他拿起電話,開始按老夫人的電話號碼,鈴聲響個不停,但另一邊卻沒人接。儘管對方不接通他的電話,他還是一直不停地在按著重撥鍵。

 

另一方面,老夫人也很傷心,她搞不清楚為什麽經過多年來的相處她丈夫仍然一點都不了解她。事實上,她也非常愛她的丈夫,但她再也不願意跟他一起生活了。電話鈴聲在響,老夫人知道是她丈夫打來的,但她心意已決不再接他的電話。“現在談論還有什麽意思呢?我和你的感情已經結束了。當初,第一次提出離婚的人是我,那我現在也得保持這種現狀。要不然,你會說我反悔,那我豈不是很丟臉。對,對,就這樣下去。”老夫人心想道。電話鈴聲仍然在響,她於是索性把電話線拉開了。

 

悲劇就這樣發生了,她一點也不曾記起,她的丈夫有心臟病。

 

第二天早上,老夫人得知她丈夫昨晚已逝世的消息。她逕直向他的公寓裏跑去,發現死後的丈夫躺在沙發上,手裏仍然拿著電話。那天晚上,當她的丈夫試圖接通她的電話時,心臟病突然發作,他就這樣離開了她。

 

儘管她很悲傷,老夫人仍不得不親自動手清理他的遺物。當老夫人認真細緻地翻著一個抽屜時,她發現了一張保險單。保險日期從他們結婚之日起算起,毫無疑問,保險受益人是她。在這個文件夾裏,還有一份就是她丈夫親手寫的遺囑,裏面說道:

 

“獻給我最親愛的妻子:當你讀著這封遺囑的時候,我確信我已不在人間。我為你買了這份保險。雖然金額總數才區區100英磅,但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繼續履行我們結婚時我所起的照顧你一生一世的諾言。我不能再陪你一起度過你的餘生,但我希望保險金額裏的錢能夠幫助我實現照顧你後半生生活的願望,就像我可以重生的話那樣照顧你。我同時也想讓你知道,我會一直在你的周圍,在你的身邊,保護你關心你,我愛你!”

 

老夫人讀著讀著,淚水如小河流水般奔湧而出。

 

 

 

當你愛著一個人的時候,務必要讓他們知道,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分鐘將會發生什麽事。學會一起生活,學會互愛,不是他們是你的什麽,而是他們是你的誰.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二字夢寐求,
莫把放縱當自由,
心之所用無拘束,
自由自在任遨遊。


試論「自由」二字,從身與心深入了解「自由」的真諦。


「自由」不是只要我喜歡什麼都可以的為所欲為的舉止言行。


凡塵世宇人類,似乎誤解了「自由」二字的真諦,所以社稷動亂,人心不安。


自由不離「道」之運行,離道則亂矣。


道德經言:「有是道,便有是理,有是理,便有是氣,理氣具而造化生,造化生而萬物有,但造化所生,有動靜之機,有陰陽之妙,二氣之交感有時,萬物之變化有序,動不妄動,時至則動,生不妄生,時至則生,‧‧‧‧‧‧。」


自由若離「道」,便無理,無理則大亂,一亂,萬物即苦即滅矣,


是故,動不妄動,時至則動,守分寸,是為自由的基礎,


然,世人不悟,只憑自己喜惡,不該動而動,沒依循「道」而動,放縱自己,任意侵犯他人,傷害他人,造孽尚不知。


所以,眾修者有緣,今既入修門一心持修,不外乎是要激發出藏於內心深處的那一顆良知,用智慧去體悟大地之道,進而享真正的自由。


放縱是身之行為表現,表面是自由的,但這只是假象的自由,因為放縱只是依自己的喜惡表現於外的言行這種外在的言行,


自由是有所約束的,否則將會去傷害或影響他人的生活,有了這一層約束就不是真正的自由了。


孔聖所言:「從心所欲而不踰矩」,一種內心的釋放才是真的自由,唯有心靈的無拘無束才能稱之為自由,真正的無往而不樂,無事而不通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間有文人武士,仙家也有文官武將,世間有陰陽之分,仙家也有男女之別。怎麽能一樣就識破,這就需要多年的實踐和經驗了。仙家來的時候,根據表情舉止,會有些許的不同,由此可以分辨出是那教的仙家。

 
一.   各路仙家籠身的反應:

 
1.蟒常上身的反應;會有一陣陣的涼意(冷),頭皮麻,骨頭節也會都很痛! 打嗝是蟒仙上身,和她有肉身的時候生活習慣有關,他每吃過其他小動物什麽的,就會在一段時間後有類似于反胃的生理狀態。
2.胡黃上身的反應;會一陣陣的熱,愛打喝欠。流鼻涕,眼淚。脖子後面疼,冒風還有有時哭有時笑。
3.鬼仙清風悲王上身的反應;後背疼,惡心,或渾身涼麻。
4.上房仙籠身的反應;基本沒什麽反應,根據個人不同的緣分,于頭的不同的部位(穴位)冒風。
5. 龍仙上身分兩種:
東方的多為水龍(蛟龍)上身一直涼,比蛇蟒上身涼持久。
西方多為火龍,上身發熱。
6‧龜師傅上身後背發沈。


二. 各路仙家上身的表現:

 
1.胡家來的時候:面部表情大氣、慈悲,穩當有氣勢,嘴角向上,略帶笑意。
2.黃家來的時候:性格急躁,亂蹦亂跳,圓瞪雙眼,嘴角向下,怒氣十足。
3.常家來的時候:面部表情木讷,眼圓無神,有時會吐舌,坐的時候喜歡左右活動腰肢。
4.蟒家來的時候:皺眉凝神,雙手緊按腿上,挺胸昂頭,盛氣淩人。
5.鬼仙來的時候:面部表情陰沈,說話高低起伏,陰陽怪氣,怨氣衝天。
6.文仙來的時候:或盤腿、或端坐,氣勢和藹。
7.武仙來的時候:一蹦數尺,張牙舞爪,旁邊若無人侍候很容易出事。
8‧ 貍仙上身後腿愛一下下的抽搐。


看男女仙家,一個是他們自己報的,但有的時候,他們會開玩笑,所以我們看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知道了,男仙來的時候行動大方,女仙來的時候,行動扭捏。以上所述的,我們一看表情就可以看出來,但是也有冒充的,或是來混香火的,沒有本身的也摻雜進來,還有臨時如夥的,還有鬼仙短期就要托生的--------等等,為了防止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按老規矩說,每年都要最少一次點兵排神,排神的時候是每年的正月初一、陰曆七月十五、陰曆十月初一(受敕的堂口,也就是常說的受皇封的堂口)或陰曆的三月三、九月九(普通的出馬堂口),這幾天也是仙家最隆重的日子,排神的時候最好有二老爺參加,因為多了二老爺打神鼓唱神調,會讓仙家發揮的更好。


饞酒


特能喝酒的:胡家,黃家,
  另有一說:蟒仙和常仙,

 


出馬仙專用語言:


1. 黃條:香
2. 哈拉氣:酒
3. 紅梁細水:酒
4. 寶鼎:香爐
5. 羅漢:男性弟子
6. 諸羅女:女性弟子
7. 花容:女孩
8. 草卷:香煙
9. 金童:男孩
10.落馬靴坡:來
11.打馬靴坡:回去
12.幫兵:引領師(大神)
13.紅棗:火炭
14.雪花飄:饅頭
15.小鳳凰:雞
16.迎迎風:酒
17.門簾子:(菜刀)
18.鳳凰蛋:雞蛋
19.扁扁嘴:鴨子
20.悠蕩山:筐(挂在高處的時候的叫法)
21.逛蕩城:筐(放在低處的時候的叫法)
22.接骨山:秫桔垛
23.百草山:草垛
24.半邊山:平房的山牆
25.黃圓圓:桔子
26.黃元寶:香蕉
27.高姓國號:姓名
28.煉仙丹:修煉
29.彎彎腰:大蝦
30.黃土高坡:火炕
31.紅木寶案:桌子
32.磚:地面
33.盤頭女:已婚女性弟子
34.災橫:有病
35.出災:好病
36.弟馬:弟子
37.元寶:錢
38.開個臉:給個面子
39.圓圓:雞蛋
40.跨海:二神
41.海片:燒紙
42.飄揚子:餃子
43.挑龍:面條
44.烏木杆子:煙袋
45.清茶大碗:水
46.清風:男鬼仙的統稱。
47.悲王:鬼仙的頭目,也是清風教主。
48.煙魂:女鬼仙的統稱。
49.悲子:鬼仙的通常叫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