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慧有沒有增長、煩惱有沒有減少?

若是有進步,心地會一天比一天清淨,煩惱自自然然一天天減少,智慧天天增長,這是真修行。
 

二、脾氣有沒有變小?
 
脾氣有多大,業力就有多大,所以,如果你真的懺悔消業了,脾氣一定是小了。
 

三、運氣有沒有變好?
 
正法是福慧雙修的,修的正確,你的運氣一定會變好,家庭成員身體健康,生活、工作、事業樣樣都很順利。
 

四、人際關係是不是更和諧?
 
修行有進步,音聲會變和藹,容貌會變慈祥,眼神會變平和,身上散發出慈悲的氣質。周圍的人對你都很滿意,人際關係和諧融洽。如果不是這樣,你周圍沒有變化,還是跟原來一樣,甚至更不好,那你念的咒語再多,你做的“功德”再多也沒用。
 

五、心胸有沒有變寬廣?心情有沒有變得舒暢愉快?
 
1.遇事不計較。遇到事情,有無所謂的感覺。唉!不用計較了。有人說話你不愛聽,不計較了。別人罵你,不生氣了。

2.我執輕,能隨緣。例如:有人違拗你要這樣作,你會隨緣想,好!就這麽辦。會有這種風度。

3.心近乎平等。以前,看這個人順眼,歡喜心就起了;看那個人不順眼,真討厭,怎麽又遇到他?分別人我是非的心很重。用功久了,和你親近的人,知道,但沒有愛染心;和你不對的人,知道,可是你沒有仇恨心。總是以平等心看待。

4.漸斷貪愛。貪愛減少;名利心減輕;淫欲念先厭後伏後斷。

5.對境不起煩惱。有煩惱境來,不受其干擾,不管好境壞境,心情始終平和愉快,就是清淨心。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錫克教為印度旁遮普地區的民族宗教。

錫克在巴利文或梵文原意均為門徒,因該教信徒自稱祖師的門徒而得名。該教由印度教毗濕奴虔誠派運動,特別是伽比爾宗教思想體系發展而來,也受到伊斯蘭教蘇菲派的影響。15世紀末由第一代祖師那納克創建於旁遮普。

至第十代祖師戈賓德辛格,宣佈以後再無祖師,以前集中於祖師手中的最高宗教和世俗權力,轉交教徒集體即錫克教社團。他還因兩代祖師被莫臥兒王朝殺害,於1699年在阿南德普爾創立武裝組織卡爾沙(原意為純潔)教團。

規定教徒成年時必須參加該教團典禮。典禮由5名首領主持,一面用雙鋒劍攪拌糖水,一面誦唱讚歌。參加者共用一杯輪流飲糖水,象徵消除種姓差別。而後要蓄長髮、夾髮梳、短衫至膝、戴鐵手鐲、佩劍。

在戈賓德辛格領導下,該教團多次打敗莫臥兒王朝和印度土邦的聯軍。1857年在印度民族大起義中,錫克教所控制的旁遮普效忠英國,並在鎮壓中起了作用。

印度獨立後,少數民族特權被廢除,錫克教徒極為不滿。1966年,在錫克教徒的要求下,旁遮普分割為以錫克教徒為主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哈裏亞納邦。旁遮普邦的錫克教徒佔總人口的51%,以旁遮普語為邦標準語。

錫克教的正典《原初聖典》(阿底格蘭特或古魯格蘭特辛格)為第五代祖師阿爾瓊編纂,通用版本在1704年經戈賓德辛格審訂,並要求教徒以後奉該經典為祖師。全書共收3384首讚歌,主要闡述該教基本信仰和哲學思想,記述歷代祖師生平事跡及對他們的頌揚。卷首的晨禱歌,包括38首讚歌和前後兩首引頌,是對教義的概述,為教徒每天早晨所必讀。

該教接受印度教關於輪迴、業報和解脫的教義,但強調神是獨一的造物主,世上萬事萬物都是神的表現,種姓分立和歧視婦女等皆違背神意。神永恒長在,無所不在,但無形象,是人不能理解的真理。只有使個人靈魂與神結合才能獲得最後解脫。

因此,該教禁止繪製和崇拜神像,反對繁瑣的祭祀禮儀,否認苦行和消極遁世。其堅持信徒共餐,開辦祖師竈,均表示否認印度教的種姓觀念。

錫克教的主要聖地是阿姆利則的哈蒙庫兒寺,即金寺,為第五代祖師阿爾瓊創建於1601年。其次為那納克的誕生地嫩加納(巴基斯坦拉合爾附近)。另在阿姆利則、阿嫩德布爾、巴特那和楠代德設有4處聖座。

錫克教也紀念印度教的節日,另加上第一和第十代祖師的誕辰,第五和第九兩代祖師的殉教日。該教最隆重的節日,是3~4月間的拜薩哈節,即卡爾沙教團成立紀念日。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對夫婦是登山運動員,為慶祝他們兒子一周歲的生日,他們決定背著兒子登上7000公尺的雪山。

他們特意挑選了一個陽光燦爛的好日子,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就踏上了征程。
 
剛天亮時天氣一如預報中的那樣,太陽當空,沒有風沒有半片雲彩。夫婦倆很快輕鬆地登上了5000公尺的高度。

然而,就在他們稍事休息準備向新的高度進發之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風雲突起,一時間狂風大作,雪花飛舞。氣溫陡降至零下三四十攝氏度。

最要命的是,由於他們完全相信天氣預報,從而忽略了攜帶至關重要的定位儀。由於風勢太大,能見度不足1公尺,上或下都意味著危險甚至死亡。

兩人無奈,情急之中找到一個山洞,只好進洞暫時躲避風雪。

氣溫繼續下降,妻子懷中的孩子被凍得嘴唇發紫,最主要的是他要吃奶。

要知道在如此低溫的環境之下,任何一寸裸露在外的皮膚都會導致體溫迅速降低,時間一長就會有生命危險。

怎麽辦?孩子的哭聲越來越弱,他很快就會因為缺少食物而被凍餓而死。

丈夫制止了妻子幾次要餵奶的要求,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妻子被凍死。

然而如果不給孩子餵奶,孩子就會很快死去。妻子哀求丈夫:“就餵一次!”

丈夫把妻子和兒子攬在懷中。餵過一次奶的妻子體溫下降了兩度,她的體能受到了嚴重損耗。

由於缺少定位儀,漫天風雪中救援人員根本找不到他們的位置,這意味著風如果不停他們就沒有獲救的希望。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地餵奶,妻子的體溫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

在這個風雪狂舞的5000公尺高山上,妻子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著平常極為簡單而現在卻無比艱難的餵奶動作。

她的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餵奶中一點點地消逝。

3天後,當救援人員趕到時,丈夫已凍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那位偉大的母親已被凍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著餵奶的姿勢屹立不倒。

她的兒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懷裏安然地睡眠,他臉色紅潤,神態安詳。

被偉大的生命的愛包裹的孩子,你是否知道你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她的母愛可以超越5000公尺的高山而在風雪之中塑造生命。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妻子,丈夫決定將妻子最後的姿勢鑄成銅像,讓妻子最後的愛永遠流傳,並且告訴孩子,一個平凡的姿勢只要傾注了生命的愛便可以偉大並且抵達永恒。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君曰: “ 天地媾精,陰陽佈化,萬物以生。承其宿業,分靈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
 
始,一月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動而生也。四月陰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靈也。七月,七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佈,以定精也。十月氣足,萬象成也。元和哺食,時不停也。

太一帝君在頭,曰泥丸君,總衆神也。照生識神,人之魂也。司命處心,納生元也。無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臍,保精根也。照諸百節,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氣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運動住止,關其心也。所以謂生,有由然也。予內觀之,歷歷分也。

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則神也,變化不測,故無定形。所以五臟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腎,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隨處名也。
 
心者,火也,南方太陽之精,主火。上為熒惑,下應心也。色赤,三葉如蓮花,神明依泊,從所名也。其神也,非青非黃,非大非小,非短非長,非曲非直,非柔非剛,非厚非薄,非圓非方。變化莫測,混合陰陽。大包天地,細入毫芒。制之則正,放之則狂。清淨則生,濁躁則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虛寂,生道自常。永保無為,其身則昌也。以其無形,莫之能名,禍福吉凶,悉由之矣。
 
所以聖人,立君臣,明賞罰。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難伏,唯在於心,心若清淨,則萬禍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沉淪惡道,皆由心也。妄想憎愛,取捨去來,染著聚結,漸自纏繞,轉轉繫縛,不能解脫,便至滅亡。由如牛馬,引重趨泥,轉增陷沒,不能自出,遂至於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時,神元清靜,湛然無雜。既受納有,形染六情,眼則貪色,耳則殢聲,口則耽味,鼻則受馨,意隨健羨,身欲肥輕,從此流浪,莫能自悟。聖人慈念,設法教化,使內觀己身,澄其心也。 ”

老君曰: “ 諦觀此身,從虛無中來。因緣運會,積精聚氣,乘業降神,和合受生,法天像地,含陰吐陽,分錯五行,以應四時。眼為日月,髮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崑崙,佈列宮闕,安置精神。萬物之中,人最為靈。性命合道,人當愛之。內觀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貴,妄染諸塵,不淨臭穢,濁亂形神。熟觀物我,何疏何親。守道長生,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

老君曰: “ 從道受分,謂之命;自一禀形,謂之性。所以任物,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出,謂之志。事無不知,謂之智。智周萬物,謂之慧。動而營身,謂之魂。靜而鎮形,謂之魄。流行骨肉,謂之血。保神養氣,謂之精。氣清而駛,謂之榮。氣濁而遲,謂之衛。總括百神,謂之身。萬象備見,謂之形。塊然有閡,謂之質。狀貌可則謂之體,大小有分謂之軀。衆思不測,謂之神。邈然應化,謂之靈。氣來入身,謂之生。神去於身,謂之死。
 
所以通生,謂之道。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道不可見,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長保者,以其不能內觀於心故也。內觀不遺,生道長存。 ”

老君曰: “ 人所以流浪惡道,沉淪滓穢,緣六情起妄,而生六識,六識分別,繫縛憎愛,去來取捨,染著煩惱,與道長隔。所以內觀六識,因起六欲。欲從何起?欲自識起。識從何起?識自欲起。妄想顛倒,而生有識。亦曰自然,又名無為。本來虛靜,元無有識。有識分別,起諸邪見。邪見既興,盡是煩惱。輾轉繫縛,流浪生死,永失於道矣。 ”

老君曰: “ 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則長存不亡也。又曰:人能常清靜其心,則道自來居。道自來居,則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則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虛。心人常惡死,而不能保神。亦猶欲貴,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寶;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飽也。 ”

老君曰: “ 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則道降,道降則心通。神明之在身,猶火之因卮也。明從火起,火自炷發。炷因油潤,油藉卮停。四者若廢,明何生焉。亦如明緣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謂之神明者,眼見耳聞,意知心覺,分別物理,細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

老君曰: “ 所以言虛心者,遣其實也;無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動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靜心者,令不亂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濁也;淨心者,使不穢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見者,心直者,不反復也。心平者,無高低也。心明者,無暗昧也。心通者,無窒礙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數語,餘可思也。 ”

老君曰: “ 知道易,信道難。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

老君曰: “ 道也者,不可言傳口授而得之。常虛心靜神,道自來居。愚者不知,勞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遠,而神愈悲。背道求道,當慎擇焉。 ”

老君曰: “ 道貴長存,保神固根。精氣不散,純白不分。形神合道,飛升崑崙。先天以生,後天以存。出入無間,不由其門。吹陰煦陽,制魄拘魂。億歲眷屬,千載子孫。黃塵四起,騎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

老君曰: “ 內觀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閉目思尋。表裏虛寂,神道微深。外藏萬境,內察一心。了然明靜,靜亂俱息。念念相繫,深根寧極。湛然常住,杳冥難測。憂患永消,是非莫識。 ”

老君曰: “ 吾非聖人,學而得之。故我求道,無不受持。千經萬術,唯在心也。 ”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這十六字載《尚書--大禹謨》,是我國上古時期有道明君大舜傳禹王的修心之法,也是中華文化經典中記載的最早的心法,早於孔子心法與釋迦心法一千多年,被歷代明師高賢稱作十六字心法。

據史書記載,堯舜時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鼎盛春秋,統治者以身作則,修正心靈,文明治世,教化萬民,造就了堯天舜曰,五風十雨、麥收雙禾,麒麟在野、鳳凰鳴山,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太平盛世。

《四書-中庸》寫道:"子曰(孔子說):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讚譽了中華祖先以仁德為治國之本的聰明睿智。

人有三心:一是道心,二是人心,三是血肉心(即心臟)。

道心也叫良心、元神、自性、佛性,是人的天賦本性(自然屬性),先天而存,無形無相,永恒不滅、清靜無為,純潔妙明,不易發現。

人心也叫妄心、識神、禀性、習性(社會屬性),後來而有,思善思惡,躁動不安,人喻"心猿意馬",前兩心均屬人的精神範疇。

心臟是物質體,是人體造血器官和血液循環的動力泵。

人心對聲色貨利的欲望追求而産生貪嗔癡愛的念頭,極大地危害著至善本性(道心),昧天良於昏暗不明之中,使妙明道心的明度逐漸微小,如烏雲蔽日,暗淡無光,從而喪失理智,一念之差,悔恨千古,所以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惟"字作思想意識講,古代文言叫思維,現代名詞叫思想。此句意思是思想集中養精神,守先天一性(即道心)。老子叫抱元守一,一就是理性,所以說一者理也;元是元神,即精神。

允執厥中:"允執"就是平心靜氣、靜觀執守,不離自性。"厥"字虛詞,厥中就是其中。中是天性的所在地,精神的集中點,即祖竅。

允執厥中簡稱為執中,即守性不移,守死善道,如如不動,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遷不移,不偏不離……也就是老子說的有欲觀竅,無欲觀妙,抱元守一;《心經》說的觀自在菩薩;《黃帝內經》說的恬淡虛無,精神內守……

為什麽要執中、守一?因為中是人的心靈自性,是宇宙靈源一本散萬殊的"一",這個小真空、小宇宙能通天徹地、通曉人生、社會、自然萬物的真理。

《易經--文言傳》有"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概括了周文王修正心靈的真實體會。

"黃中"是人的天性的別名,是真空之子,生於天地先,位居天地中,是人的生命能源,一身之君,主宰人的一切功能。

"黃中"的集中點即是上丹田,田是土地之意,上丹田位居人的中央所在地,五行中央屬土,色黃,所以叫黃中,道家叫黃庭。

黃中直通理天能源,所以叫黃中通理。執中精一,獨守黃中,參悟宇宙自然育化天地萬物、萬物回歸自然的原理,就是窮理盡性,窮神知化。

人的理性與自然真空理氣合而為一就叫作天人合一。所以古聖賢才說:窮理盡性達天命,執中精一萬法通。

十六字心法是上古明君明心之法,是最上乘真功正法。三教聖人立教傳法皆以明心為本,法有差異,所以說萬法一理,明心為萬聖之綱。

先聖大德為後代子孫指明了一條正心修身、通達自然真理的光明大道,樹立了純潔心靈、文明精神的光輝楷模。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遠在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我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莊子,就認識到生老病死如同晝夜一樣,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他以古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的生死觀為訓,在生之年不尋歡作樂,空耗精力,也從不因為“老之將至”而畏懼死亡。

莊子活到83歲,無疾而終,他的壽命比同時代的人平均壽命翻了一番多。

他的養生之術有四:

一是少私。

他認為:“私”是萬惡之源,百病之根。一個人如果私心滿腹,遇事便會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思想上終日不得其安,久之必致形勞精虧,積慮成疾,疲困不堪,必“殆而已矣”。只有剔除求名貪財之心,使精神寬慰,“可以保身,可以養身,可以盡年”。

心底無私的人,才能胸懷博大浩遠,不計較功名利祿,生活物質“取之有道”,才能夠知足常樂,心地坦蕩,必獲大壽。“少私多壽”,是莊子總結的養生規律。

二是寡欲。

“人欲不可絕,亦不可縱”。縱欲必招禍染病。一個人如果抑情欲,就不會欺男霸女,損腎傷尊;節食欲,就不會謀財害命,貪吃傷身;寡權欲,就不會投機鑽營,逢迎傷神。“多行不義必折壽”。

只有做到知其榮、守其辱、安其身、圖其志、創其業、潔身自好的人,才堪稱大丈夫,偉男人。“寡欲多壽”,是莊子推崇的養生要訣。

三是清靜。

莊子認為靜默祛病。如果一個人終日躁動不安,思想不能逸息,定會心力交瘁,百病叢生。他提倡,凡有志於養生者,都應當磨煉自我控制的能力,要善於在紛亂的環境中保持自我放鬆,自我穩定,做到輕鬆自如。

為此,他首創了以“頭空、心靜、身鬆”為要領的“靜坐功”。“清靜多壽”,是莊子倡導的養生法則。

四是豁達。

莊子認為“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莊子主張處世要樂觀。他曾形象地比喻說,水澤裏的野鶴,十步一啄,百步一飲,逍遙自得,幽閑自如,因而得以保生;而籠中之烏雖然飲食充足,但有翅難飛,蹦跳不能,成天低頭不鳴,無精打采,因之難以全生。

一個人長期錮於自己設置的精神枷鎖之中,必然會憂愁苦惱,“病由心起”。“豁達多壽”,是莊子養生和處世的切身經驗。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領取養老金,多也喜歡,少也喜歡;
 

少葷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
 

新舊衣服不挑選,好也禦寒,壞也禦寒;
 

常與知己聊聊天,古也談談,今也談談。
 

全家老少互安慰,貧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勞勤鍛煉,忙也樂觀,閒也樂觀,
 

心寬體健養天年,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秦跋陀禪師問生公:“什麽是色?” 生公回答:“衆微聚集叫色。”

秦跋陀禪師再問生公:“什麽是空?”生公回答:“衆微無自性是空。”
 

這裏生公回答得妙,如果按常理回答:“衆微聚集叫色,衆微未聚集叫空。”這就成了‘斷滅空’。

說衆微無自性是空,就是說一切由微塵所集合而成的東西,是沒有自性的,即不長久存在的。

‘微塵’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分子、原子。通過不同的化學反應,可以變成各種不同的物質。

比如說:大地的土的化學分子名:二氧化矽。因為二氧化矽與其它元素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高山、丘陵、平原。

除了形狀不同外,內含的結構也不盡相同。可以通過高溫冶煉、水的溶解,又變成其他物質。所以說土沒有自性。

佛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的。在經過各種條件下組成成千上萬的物質世界,但是這一切物質世界又時時在發生變化。

就以人的身體來說,剛出生的小孩,體內的水佔百分之九十,所以小孩皮膚很嫩。

接受了各種食品的餵養,在體內進行了化學反應,使得骨骼變粗變大,肌肉也發達了,體內的水份逐漸減少。皮膚變得粗糙了。這就是‘生’的過程;當二十歲左右,人體基本定型,趨於緩慢的生長狀態;到了三十歲,是人的最佳最成熟的時期,學業已成,工作穩定,有了家庭。

人體的細胞已經開始趨於緩慢老化,但是人自己覺察不出來;再以後老化加快,對於外界的寒、冷、暑、熱的抵抗能力減弱,人就很容易生病;越往後肌體加快老化,皮膚起皺,內部器官的功能失調,就使得人最後走向死亡。

所以人人都有生、老、病、死的過程。這就是人體的沒有自性,因此也可以說它是虛幻的。
沒有自性的東西就是不長久的。所以佛告訴我們,不要將那外在的肉體認作是自己,因為那個肉體是會變化的。

前面分析的是人一生中的變化,還有我們看不見的輪迴中的變化。這一生是人,下一生可能為各種動物;再下一生又可能變成餓鬼;也可能因為一個善緣,而升到天堂,……這一切都是個不定數。

只有佛告訴我們,要想永遠的吉祥、如意、輕安、自在,只有一條路:修煉成佛。那就必須先放棄這一切虛假的東西,才能得到最實在的東西。

這就是佛說的:‘色不亦空,空不亦色’的道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6 Sun 2009 22:01
  • 苯教

苯教是藏區最為古老的宗教,曾為吐蕃“國教”。吐蕃王朝早期的27代贊普皆以苯教治其國。但是人間滄海桑田,誰也沒有料到這個曾在西藏輝煌一時、並為吐蕃王朝保駕護航傾盡全力的宗教,卻最終還是遭到了吐蕃王朝的抛棄,並在一夜之間就在西藏歷史舞台上銷聲匿跡,再不見其蹤影。

是什麽原因使苯教遭遇到了如此滅頂之災?苯教到哪裏去了?離開了西藏並失去了吐番王朝庇護的苯教還能生存下來嗎?他們今天的狀況又怎麽樣?帶著這樣一系列的問題,筆者走訪了一些苯教僧人,也查閱了一些文獻資料,並最終在康區找到了一個比較清晰的答案。

《一》、苯教的起源

苯教亦稱苯波教,俗稱黑教。漢文文獻中的苯波教、缽教、缽波教、崩博教等皆是其同名異寫。苯教崇拜日月、星辰、雷電、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獸等神鬼精靈和自然萬物,注重祭祀、 跳神、占卜、禳解等活動。苯教尊丹巴辛繞為始祖,曾先後呈現出過篤苯、恰苯、覺苯等三種形態,即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篤苯”大致出現在聶赤贊普後之後六世德赤贊普時期。其主要特點是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萬物。“恰苯”是苯教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大致出現在第八代吐蕃王統治貢贊普時期。

“恰苯”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出現了代替神靈說話、與神鬼打交道、並脫離體力勞動的職業巫師(或稱咒師);

二是出現了祖先崇拜;

三是在其發展的後期逐漸從原始宗教演變為人為宗教,成為為吐蕃統治服務的工具;

四是苯教巫師內部開始有了一定的分工。

在《西藏王臣記》等一些藏文史籍中將這些巫師分為“天苯波”、“地苯波”、“神苯波”和“大苯波”,“天苯波”一般主持祭天儀式,“地苯波”主要主持葬禮儀式,“神苯波”和“大苯波”則與盟誓儀式有關。“覺苯”大約形成於吐蕃王朝的中後期,是苯教的第三個發展階段,是佛教化的苯教,是苯教在與佛教的鬥爭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其重要特徵就是將佛教中的一些經典、儀規加以改變成苯教的經典和儀規。

關於苯教的起源,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苯教起源於四川藏區的原始宗教信仰,然後向西傳至西藏等地。從目前四川藏區各地尚存的原始宗教信仰現象來看,苯教與原始宗教信仰間的確有許多相近之處,不排除他們之間的確存在著一定淵源關係的可能。但是,目前還缺乏足夠的史料支撐這一理論。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苯教起源於藏區固有的原始宗教, 最初流行於象雄地區(今西藏阿裏地區), 後經雅魯藏布江自西向東傳播到整個藏區。這一觀點在許多描述吐蕃歷史的藏文史籍中都能找到直接或間接的材料,所以,目前大多數學者都支持這一觀點。

《二》、從輝煌走向衰落

無論是起源於四川藏區,還是起源於西藏地區,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在吐蕃王朝時期,苯教在吐蕃的發展取得了十分輝煌的成就。據藏文史籍記載,苯教曾是西藏吐蕃王朝的國教, 從吐蕃第一世贊普聶赤贊普起至赤脫傑贊共27代,皆以苯教治其國。至公元七世紀時期,苯教在吐蕃的地位仍是不可動搖的。

其時,吐蕃開始了大規模的軍事擴張。在吐蕃的軍事擴張過程中,苯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不僅表現在吐蕃的戰鬥隊伍是由苯教徒組成,更重要的是吐蕃的每一支戰鬥隊伍中都攜帶有大量的隨軍巫師。我們不知道這些隨軍巫師們是否像普通士兵那樣直接參加戰鬥,但我們在史料中知道每一次戰鬥都少不了巫師們敬神、請神助戰的祭祀活動。在那種年代的戰爭,我們很難想象出沒有巫師參與的戰鬥會是什麽樣的結果。

因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吐蕃的對外擴張實質上就是苯教的擴張。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到了公元8世紀後半期,苯教在吐蕃的輝煌卻突然走到了頭。是什麽力量剝奪了苯教的輝煌?是什麽原因中止了他們在西藏的發展?這一切都是因佛教而起。

佛教通過中國內地和印度兩條線路傳入吐蕃後,很快便得到了吐蕃王室的扶持,並獲得長足的發展。面對佛教的爭寵、爭勢,苯教當然不能等閑視之。於是,佛、苯之間矛盾的尖銳已不可避免。在佛、苯兩教的激烈鬥爭中,幸運之神最終偏向了外來的佛教。

主宰著雙方命運的吐蕃王室最終決定從依靠“苯教治國”轉變為推崇佛教,“興佛抑苯”,並大肆迫害苯教徒。苯教在吐蕃不僅失勢、失寵,而且已毫無立足之地。於是他們不得不逃離西藏,尋找新的生存空間。

《三》、走進康巴

面對如此的慘敗,許多苯教僧人不得不東徙康巴地區(今四川省甘孜州一帶),並沿大渡河而上進入嘉絨地區(今四川省阿壩州一帶),在當地土司勢力的保護下, 相繼修建了以德格登青寺為核心的一大批苯教寺廟。於是苯教在康區建成了又一個大本營,康區也成為苯教在繼西藏以後的第二個發展中心。直至公元11世紀末12紀世初,藏傳佛教中的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相繼傳入康區後,苯教的發展勢頭才受到一定遏制,但並未對苯教的發展構成威脅。

但15世紀後,隨著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興起與傳入,苯教遭到了來自格魯派的連續不斷的沈重打擊。特別是在公元1640年,青海蒙古族和所特部首領固始汗服征康區後 ,大力推行格魯派,相當一部份苯教寺廟被強制改宗格魯派。但是,由於受到當地政治勢力的保護,苯教並沒有遭受到類似西藏那種滅頂之災,仍然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據調查,苯教至今在康區還有比較強大的影響力。區內各地共有各類苯教寺院約50餘座,在康定、丹巴、九龍、雅江、道孚、爐霍、新龍、白玉、德格、理塘等縣均有分佈,尤以丹巴、德格、新龍居多。而在這些寺廟中,又以德格的登青寺最為著名。該寺於公元587--618年間,由苯教高僧熱巴大喇嘛創建。

由於受到歷代德格土司的庇護和支持,逐步發展成為康區規模最大、教權最高的苯教主寺,具有授予苯教徒喇嘛的權力,也有授予苯教最高學位“衆繞覺”的權力,常有來自四川、青海、甘肅及西藏部份地區的不同層次的苯教僧侶來寺研習經典和教義。歷史上曾有僧侶300餘人,其中活佛2人,堪布1人,管家1人、喇嘛10人,紮巴280餘人。

苯教在西藏遭受滅頂之災後為什麽要逃往康區?我們認為有兩個理由十分重要。一是康區在藏族觀念中是一個邊地(“康”在藏語中的意思是“邊地”),即遠離吐蕃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拉薩)的地方。對於苯教徒來講,這裏的安全系數要大得多。

其二,早在公元7世紀吐蕃東擴時期,苯教已大量的巫師和苯教徒被傳入康區,並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因而,苯教在這裏有著相對較好的群衆基礎。苯教進入康區應該說這是苯教的一廂情願。可康區不僅滿足了他們的生存願望,而且還讓他們在這裏建成了第二個發展中心呢。

我們認為這與該地區政治的分散性和文化的多元性是分不開的。在歷史上,康區處於西藏與中原王朝兩大政治勢力的過渡地帶,雙方都因鞭長莫及而難以對該地區實施強有力的影響。而康區內部土司林立,土司間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因而,在西藏搞得轟轟烈烈“興佛抑苯”運動,並未對康區産生較大影響。這無疑是給予了苯教一個發展自身十分有利的政治環境。

從文化的角度講,康區是一個民族走廊地帶,歷史上衆多的民族在這裏南來北往,使該地區的文化呈出多元化和開放性的特徵。這種文化特徵對於苯教的生存與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特別是在這種文化體系中所保存的一些康區人類早期的文化現象(如原始宗教信仰), 與苯教中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以及各種巫術等有許多相近之處,使苯教很容易融入康區社會之中。

此外, 苯教在進入四川藏區以後,吸取了在西藏失敗的經驗教訓,不斷從佛教中吸取養份,使自己得到充實和發展, 這也是苯教得以保存至今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發展一般可分為篤苯 、伽苯、 覺苯三個時期,前兩個時期稱黑苯,後一時期稱白苯,為苯教的主流派。

《四》、佛、苯混雜的苯教
   
苯教進入康區後,吸取了在西藏失敗的教訓,他們一方面積極依靠當地的政治力量土司,另一方面,又不斷從佛教理論中吸取有利於自身發展的營養。例如:苯教的經典共分“九乘”,即九部份。前四部份稱著“因乘”,主要內容是講述苯教教法和各種宗教儀軌,如占卜、詛咒、頌讚、祈求、驅邪等。這部份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了苯教的基本內容。後五部份稱“果乘”,專門講述如何超脫輪迴之苦,這部份所講述的內容及其講述這些內容的經典基本上來源於佛教, 是從佛教中的經典篡改為苯經的。如《康勤》是從佛經中的《般若十萬頌》改造而來; 《康窮》來源於佛經中的《般若二萬五千頌》,《本經》來源於《瑜伽師地》,《十萬黑白花龍經》來源於《總持五部》……
    
從苯教所供奉的神來看, 有相當一部份神來源於佛教,有許多神像也是仿照佛教神祗的形象來塑造的。即便是作為始祖和供奉主神的丹巴辛饒像,在一些寺廟中也是按釋迦牟尼像仿塑的。苯教中的佛、法、僧“三寶”供奉也是從佛教中學習而來的, 所不同的是苯教的佛寶是丹巴辛饒;法寶是指丹巴辛饒的苯教經典和理論;僧寶是指丹巴辛饒的弟子。

活佛制度是藏傳佛教的基本特徵之一,後來一些苯教寺廟也將活佛制度引進了苯教。如德格登青寺就是在清初開始設置活佛制, 並追封歷代主寺高僧為本寺活佛。但苯教的活佛制與藏傳佛教仍有一定區別,這主要表現在活佛職位的繼承方式上,苯教顯得混亂和複雜。如有的寺廟像藏傳佛教一樣,通過轉世靈童來繼承;有的寺廟活佛則通過娶妻生子而實行世襲。

有的苯教寺廟還沒有活佛系統,寺廟的最高主持為堪布。堪布的襲職方式雖然仍是十分混亂,但與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仍有明顯的聯繫。如:有的寺廟堪布採用世襲(堪布不能結婚,由其侄兒世襲),有的寺廟堪布實行轉世,有的寺廟堪布則通過抽簽襲職,還有的則是由上一任堪布預先指定。
    
苯教身上的的佛教影子實在是太多太多,以至於使許多人把它誤認為是藏傳佛教中的一個教派。其實,苯教徒也從不將自己認同為佛教,他們雖然在學習佛教,但並不是照搬佛教,而是根據苯教利益有選擇地改造和吸收佛教。因而,苯教除了與藏傳佛教有一些相似或相同的特徵外, 還有許多是不相同,甚至根本相反的內容。
    
與藏傳佛教相比,苯教中原始宗教的氣息十分濃厚。如德格登青寺所供奉的神中,除丹巴辛饒、度母佛和蓮花生外,還供有代表天、地、山、石、樹木等自然界精靈化身的各種自然之神。藏族地區的高山、湖泊多被尊為神山、神水而給予崇拜。這顯然是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反映。不僅如此,占卜吉凶。詛咒、驅鬼招魂、跳神治病等巫術,既是苯教僧人的重要宗教活動,也是苯教徒世俗生活中不可少的內容。
    
苯教以“ d”為教符,與藏傳佛教中的“ e”符號相反,“ d”稱為“雍中”,是苯教的象徵 ,具有吉祥、神聖、永恒、堅固等含義和驅邪納祥的功能。在苯教寺廟、靈塔、經書及教徒住房、衣帽等地方,到處可見“ d”符號。在佛教中的“ e”符號,稱萬字或德字,與苯教符號相反,但其含義和社會功能是一致的。
    
苯教的轉經方向與藏傳佛教各派的轉經方向完全相反。苯教要求教徒轉經時按逆時針方向行走,並且右手轉動經輪, 左手拔動經筒。藏傳佛教各派正好相反。據說, 苯教與藏傳佛教各派轉經的方向都是不能顛倒的,否則“再多轉10圈也不靈驗”。
    
苯教喇嘛作法時所使用的法鈴也與藏傳佛教各派有一定區別。苯教法鈴呈扁形,口大,使用時鈴口朝上搖動。藏傳佛教各派使用的法鈴是深口徑,使用時鈴口朝下搖動。
    
此外,苯教寺廟與農牧業生産活動的聯繫十分緊密。苯教寺廟的住寺僧人很少,平時絕大多數僧人都回到各自家裏,白天在家勞動, 早晚在家念經,只留少數幾人看守寺廟。只有在寺廟開展宗教活動時,僧人才回到寺廟,活動結束後,一切又恢復原樣。這種寓教於農(牧)的特點也是藏傳佛教各派所不具有的。從苯教的上述特徵可知, 四川藏區的現行苯教既不同於早期的原始苯教,更不是藏傳佛教,而是兩者的融合體。
  
《五》、苯教與原始宗教的關係

苯教是從藏區固有的原始宗教中發展起來的,因而它與康區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土生土長”的、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從信仰內容來看,這種原始宗教同苯教一樣崇拜自然萬物、崇拜祖先、崇拜靈魂。在康區,被民間視為神山、神水、聖湖的山峰、河流、湖泊比比皆是,隨處可見,每個縣、每個鄉、甚至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神山、神水、聖湖。

如位於康東地區的貢嘎山,位於大小金川地區的墨爾多山,康定的雅拉雪山,理塘的夏迦曲波,德格的玉隆雪山,甘孜的奶龍山和卓達拉山,道孚的打日,色達的珠日山,康定的五色海、木格錯,九龍的五須海、德格的新路海等等。這些神山、神水、聖湖,要麽是神居住的地方,要麽就是神的化身,他們主宰著人世間的生産、生活、生老病死。人們對它只有頂禮膜拜,才能得到神的保護;如有不敬,必將遭到神的懲罰。

除了對山、水的崇拜外,原始宗教對天、地、樹木、火、動物、祖先、英雄、靈魂的崇拜和信仰也十分重視。在神、人的溝通與交流方式上,苯教也與原始宗教有許多相近之處。在苯教中來往於神人之間、負責神人交流的是苯教僧人;在原始宗教裏也有這樣一種特殊人才,稱著“巫師”。巫師通過使用巫術來往於神人之間,為人請神祈願、消災、驅鬼、占卜、詛咒等等。
 
巫師的這種功能與苯教僧人是基本一致的,現在的一些巫師在行巫時還引進了一些藏傳佛教寧瑪派和苯教的經典。就以上內容來看,苯教與康區固有的原始宗教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這也就是有的學者提出苯教起源於四川藏區的原始宗教信仰,甚至把這些原始宗教信仰歸入苯教範疇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於苯教和康區的現在流傳的原始宗教,都是從古代藏區固有的原始宗教信仰中發展起來的,因而他們有著許多相近之處。但苯教作為人為宗教,它與原始宗教的區別依然明顯。比如:在祭祀方面,原始宗教比苯教更原始、更經濟、更實用。

如對於神山、神水、聖湖的祭祀和供奉方式:在神山上、神水聖湖旁掛用布印製的“弄達”,或是散放用紙印製的“弄達”;堆置“嘛呢經堆”或修築“拉則”;在民間約定俗成的祭祀日轉山、遊湖、“煨桑”(放煙)、貢奉各種食物,在有的牧區還保存有對山神的血祭儀式;在神山、神水、聖湖中放生家畜或野生動物;在房頂或房門框上方堆放白石頭,以此象徵山神供奉;每當經過神山、神水、聖湖時,不斷地念誦祝福經文。

康區民間對祖先的祭祀方式也很特別。一般每個家庭都將房屋中柱或“鍋莊”(火塘)的上方視為自己祖先的化身,每當莊稼出苗是時便從地裏拔回最壯的青苗掛於柱上,秋收時則將最飽滿的青稞、麥穗等果實掛在柱上,以示貢奉。每逢過年過節圍著柱子跳鍋莊;家裏添人進口,要向柱子頂禮。鍋莊的上方嚴禁他人通過。吃飯前要先在鍋莊上方放上一些食物,以示對祖先的敬奉。

原始宗教中的巫師與苯教僧人也有很大區別。這主要表現在,巫師一般通過世襲或師承方式進行傳承。巫師沒有固定的宗教活動場所(寺廟),也不脫離生産勞動,他們過著完全世俗的生活,只有在人們邀請他們祈福、消災、驅鬼、占卜、詛咒時,他們不同於凡人的特徵才會表現出來。由於各地的文化傳統不相同,對巫師的稱謂各不相同,巫師的巫術活動也不盡相同。

在康南巴塘、得榮一帶,稱這種巫師為“苯更”;在甘孜一帶稱著“阿尼”;在九龍、以及康定的營官和沙德一帶稱其為“阿烏公巴”;在丹巴稱這為“更巴”;在康定魚通一帶稱其為“公嘛”;在道孚一帶稱其為“奧外”……
        
該教早期主要崇拜天、地、水、火、雪山等自然物,其後守護神崇拜和祖先崇拜逐漸成為主要信仰。

該教還崇尚念咒、驅鬼、禳祓等儀式,由巫師(又稱本師)主持。

該教經典為基礎寶庫、高山寶庫、純潔寶庫、總寶庫、行寶庫等五寶庫。8 世紀後苯教受到藏傳佛教的影響,將一部份佛經改為本教經,並據以繁衍教義;而藏傳佛教各派也吸收了苯教的若干內容與儀式。今西藏東部和北部的部份地區仍有苯教流行。

苯教的教法:

苯教的教法,除全部《甘珠爾》有篡改的佛經代替品,其他如注釋的書藉有《圓滿寶金論》、《本釋風刃論》、《光明輪要門》等。對觀止修持的書有《蘊自轉變明點九類》、《金點》、《身心覺驗》、《傳心直指白書》等。行持方面的有《八界抉擇書》、《耶辛莊嚴實義書》、《雍中十地道位書》、《清淨屍羅律儀書》、《增善資糧圓滿書》另外還有《黑病書》、《華壽書》、《白醫書》、《黑禳解法》等。
 
對於法事方面的有:三百六十種禳祓:八萬四千種觀察法;四歌讚法;八祈禱法,三百六十種超薦亡靈法、八一種鎮邪法,以上都名為巧納派世間續本。 關於他的生起,圓滿和道果類有《總積本藏》、《九聚威猛父續》、《九日照輝母續》、《無邊大彙忿怒續》。以上名為本教巧噶派密咒本。

該派的護理法神類:有大小銷格薩達、紅黑紮瓦布茲、德姜瑪摩查竹等。另外還有七使者魔王、精靈,病魔、海龍、星曜、自在天等修法以及《傍生九輪類》、《埋物咀咒類》、《若古嚇巴姜局吞類》等法門。

以上所列各種經書、注釋等書中,也講無常、業果、慈悲、菩提心,六波羅密等,並建立五道十地,三身等理論,至於若灌頂生起圓成二次第,住律儀三昧耶戒、開光、火施、修供寺城、超度亡靈道場等與佛教相似的作法,代替法事和補充法事也不少。

該派的說法形式上有同於佛教之處和不同之處,如佛教說正覺,他們則名為耶辛代瓦,佛教說法身,他們則為本古,佛教的般若佛母,該派則為薩智耶桑,佛教的投身,該派則名為哀杜桑布;佛教提化身,該派則名為斯巴桑布;佛教的阿羅漢,該派則名為率賽、菩提薩陲,該派則為雍中薩陲,上師名為溫色,空性名阿麥尼,十大名為無垢晶地及放光持明雲蘊地,轉成手印地等等。其名詞方面佛、苯各異但內容上都是大體一樣的。

再如,佛教提佛法僧三寶,苯教亦尊丹巴辛饒、雍中、本波為“三寶”,佛教的萬字以時針向右轉動,而苯教則將萬字相反;佛教有六字明咒,苯教則提出八字明咒等等。 同時,苯教將其全部經典分為九乘。即為“恰辛”、“襄辛”、“楚辛”、“斯辛”,以上四乘為因乘。另有“格尼”、“阿迦”、“仗松”、“耶辛”等為四果乘。另有最上一乘合為九乘的說教。

1. “恰辛”其中有三百六十種為治病苦的儀軌。掌握了該乘就能得到趨吉避凶、預知未來的方法。即一種類似骨卜的占卜術,其作法是把羊肩胛置於火中,從燒焦了骨裂紋中判斷未來;

2.“朗辛”該乘有四種儀軌的讚頌,八種祈求法,四十二種酬神法,巫師作法時。傳言能騎在法鼓上翔遊虛空;

3. “楚辛”專事巫術,呼風喚雨,咒害仇敵,舉行驅邪儀式時,巫師穿虎皮衣、載虎皮帽,向神靈獻虎肉祭祀;

4. “斯辛”該乘巫師能為人除障消災,為死者招魂,從事妖術,教人以三百六十種死法、四種葬法、八十一種驅邪法,專事降伏“瑟鬼”;

5. “格辛”意為在家修行;

6. “阿迦”意純善地,係苦行菩薩道;

7. “仗迦”意為大仙,以轉世達到解稅;

8. “耶辛”意為至聖,未來的圓滿聖徒;

9. “無上乘”即使信徒即生達到最高境界,即本波的本質,返本歸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清楚地記得,在我9歲以前,我的爸爸、媽媽都把我視若掌上明珠,我的生活無憂無慮,充滿了歡樂。但自從我母親和我父親去了一趟武漢的某醫院後,我的生活就大不如前了。

我的父母回來的時候是在晚上。說實在的,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我最喜歡的是我的媽媽。每次媽媽從外地回來,我都會嬌模嬌樣地跑上去,張開雙臂撲到她懷裏要她抱,即使我9歲了,依然如此。

然而這次媽媽不僅沒像以前那樣攬我到懷裏,撫摸和親我,反而板著一張臉,像沒看見我似的,她借著我奔過去的力量,用手將我扒拉開,把我扒到爸爸的腿跟前,她卻逕直往房裏去了。我頓時傻了眼。

打這以後的幾天裏,無論我上學回來,還是在家吃飯,媽媽見到我總是陰沉著臉,即使她在和別人說笑的時候,我擠到她跟前,她臉上的笑容也立刻就像肥皂泡一樣消失了。

我的媽媽第一次打我,是在她回來的10多天後。

那天中午我放學回來,我的媽媽竟然沒有做飯。我以為媽媽不在家,便大聲地喊媽媽。這時媽媽披散著零亂的頭髮從房裏走了出來,惡聲惡氣地罵我,並掐著我的胳膊把我拖進屋裏,要我自己燒飯。

我望著一臉凶相的媽媽,嚶嚶地啜泣起來。哪知媽媽竟然拿起鍋鏟打我的屁股,還惡狠狠地說:“不會燒,我教你!”

她見我不動,又揚起鍋鏟把打了我一下,這時我發現她已氣喘呼呼,好像要倒下去的樣子,我開始有點兒自責了,也許是我把她氣成這樣的呢,忙按照她的吩咐,淘米、洗菜、打開瓦斯桶……

這樣,在她的“命令”下,我第一次做熟了飯。更使我不理解的是,她還挑唆我的爸爸少給我錢。以前我每天早餐是I元錢,中餐是I元錢,從那一天起,她將我的早餐減為5角錢,中午一分錢也不給。

我說我早晨吃不飽,一天早晨我起碼要吃兩個饅頭。她說原來她讀書的時候,早餐只有2角錢。她還說餓了中午回來吃的才飽些,吃的才有滋味兒些,以後只給5角錢,叫我別再癡心妄想要1元錢。

至於中午那I元錢,更不應該要,要去完全是吃零食,是浪費。這樣,我每天只能得到5角錢了。特別是中午,別的小朋友都買點兒糖呀、瓜子呀什麽的,而我只能遠遠地站在一邊嚥口水。

打這起,我恨起了我的媽媽,是她把我的經濟來源掐斷了,是她把我和小朋友們隔開了。

我的苦難遠不止於此。由於我的爸爸在外地工作,我只能和我的媽媽在一起。

有好幾次,我哭著要跟爸爸一起走,爸爸撫摸著我的頭安慰我,他說他正在跑調動,還有一個月,他就能調回來了。不能跟爸爸走,在家只得受媽媽的擺佈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媽媽她竟連菜也不做了。我哭著說我做不好菜,她又拿起鍋鏟打我,還罵我:你托生來幹什麽,這不會做,那不會做,還不如當個豬狗畜牲。

在她的“指揮”下,我又學會了調味,主要是放油鹽醬醋,還有味精。我的爸爸只用很短的時間就把調動跑好了。那天他一回來就催促我的媽媽住進了醫院,他也向公司請了長假。

媽媽住進醫院的第一個星期天我去探望她。她住在縣人民醫院的傳染病區。到病房後我看到媽媽正在輸點滴。已經睡著了。爸爸輕輕走上前去,附在她的耳邊說我來看她了。她馬上睜開了眼睛,並要爸爸把她扶起來坐好。

開始時她的臉上還有一絲笑意,繼而臉變得烏黑並用手指著我:“你給我滾,你快給我滾!我本來就恨她,霎時,我想起了她對我的種種苛刻,馬上頭一扭,氣沖沖地跑下了樓。我發誓今生再不要這個媽媽。

3個月後媽媽死於肝癌。葬禮上,我沒有流一滴淚。接靈的時候,要不是我的爸爸把我強按著跪在地上,我是不會下跪的。

3年後,我有了繼母。儘管我的繼母平時不大搭理我,但我總覺得她比我的生身母親好。關於我的早餐問題,那天我偷聽到繼母和我爸爸的談話。

我爸爸堅持每天給我1元錢的早餐費,可繼母說孩子大了,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每天給他2元錢的早餐費吧。第二天,我在拿錢的地方果然拿到了2元錢。

我開始喜歡我的繼母了,除了她增加了我的早餐費這一層原因外,還有另一層原因:我每天放學回家,不用燒火做飯了。

有時我的繼母因工作忙,提前上班去了,她總給我留下飯和菜。有時儘管是剩菜,但我一點兒怨氣也沒有,比起我的生身母親在世時,那種冷鍋冷竈的景象不知要強多少倍。

我討繼母的歡心是在她一次得了感冒時,那天她燒得不輕,我去給他找了醫生,看過病輸過點滴後,她精神略顯好轉。之後,她強撐著下地做飯。我攔阻了她。我親自動了手。

這天,我拿出生身母親教給我的招式,給她熬了一碗魚湯,隨後做了兩碗她喜歡吃的菜,樂得她笑眯眯的。晚上,當我上完晚自習回家,我的繼母在我的爸爸面前讚揚我是一個聰明乖巧的孩子。

轉眼我已15歲了。1998年的7月,在中考中,我有幸考上了縣裏的名牌中學我的爸爸高興,我的繼母也高興。

但我爸爸犯了愁,因為手頭的錢有限。但我的繼母卻說,沒有錢先挪挪,哪家沒有個事兒,女兒只要能讀上書,要多少錢我來想辦法。

我繼母說著話的當兒,我爸爸突然拍拍腦門兒,說他記起了一件事。他馬上進屋去,從箱子裏拿出一個兩寸見方的鋁盒,鋁盒上了鎖,他對我的繼母說,這是先妻生前留下的。

他馬上把我喊來跟我說:“你媽媽臨終前有叮囑,這個鋁盒非要等你上高中才打開,否則她到陰間也不能饒恕我。”

我搖搖頭,轉身便走,哪知我的爸爸用命令的語氣叫我回來。他說你媽生前撫養了你一場,一泡屎一泡尿多不容易?無論你多麽恨她,你都應該看一看。

這時我的繼母也發了話,說我爸爸說的對。無奈,我接過了鋁盒,走進自己的房間。開鎖的鑰匙我媽媽死前丟棄了,她要我砸開或撬開它。我找來一把鉗子,不費吹灰之力就扭開了那把鎖。

鋁盒內有寫滿字的紙,紙下是一張儲蓄存褶。
 
我展開紙,熟悉的筆跡跳入了眼簾:

女兒:
 
當妳讀到這份遺書的時候,媽已經長眠地下6個年頭了。如果媽媽果真有靈魂存在,那就算是媽媽親口對女兒講了。

妳還記得吧,當我和妳爸從武漢回來的那天,妳撒嬌地向我撲來,我覺得我女兒太可愛了。我正想把女兒抱起來好好親親,但一想起那天在醫院檢查的結果,媽媽的心顫抖了。媽得了絕症啊。

在武漢時,你爸非要我住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女兒,女兒還小,所以我沒住下。媽將不久離世,可女兒妳的路才剛開始。

我以前太溺愛女兒了,女兒想要什麽,媽就給什麽。我擔心如果我死後,女兒不會過日子,會拿媽和之後的繼母相比較,那女兒就壞事了。

因此,在武漢我就拿定主意,我要想辦法讓女兒恨我,越恨我越好。媽怎捨得打我的女兒喲!女兒是娘心頭的一塊肉,妳長到9歲,媽沒有用指頭彈過女兒一下。

可為了讓女兒自已會做飯、自已會過日子,媽抄起鍋鏟打了女兒。可當妳去淘米的時候,媽進屋流了長長的淚水……

我知道我在世的時日不多了,為了多看一眼我的女兒,我每天半夜起來服藥的時侯,就在女兒睡的床邊坐上幾個小時,摸女兒的頭、手腳,直到摸遍全身……

特別是有兩次我打了女兒的屁股,我半夜起來特地看了打的位置,雖然沒有青紫,但我還是摸了一遍又遍。

女兒啊,我死前妳的外婆籌集到5000元錢,送來給我治病。我想現在讀書費錢,特別是讀高中、大學,所以我就託人偷偷地把這筆錢存下了。

妳的外婆幾次催我買藥、買好藥治病,我都推脫了,有時還違心地說已經買了新藥。現在,這筆錢包括利息在內能不能交夠讀高中、大學的學費?要是交不夠,女兒也大了,可以去打工賺錢了。

讀完媽媽的遺書,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我終於明白了媽媽的冷眼、打罵、無情,那全是為了我今後的自強自立啊!

我痛哭失聲,衝出家門,爸爸、繼母尾隨我而來。我邊跑邊哭邊喊──我的好媽媽呀!一直喊到我媽媽的墓旁。
 

在媽媽的墓前,我長跪不起…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