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錫克教為印度旁遮普地區的民族宗教。

錫克在巴利文或梵文原意均為門徒,因該教信徒自稱祖師的門徒而得名。該教由印度教毗濕奴虔誠派運動,特別是伽比爾宗教思想體系發展而來,也受到伊斯蘭教蘇菲派的影響。15世紀末由第一代祖師那納克創建於旁遮普。

至第十代祖師戈賓德辛格,宣佈以後再無祖師,以前集中於祖師手中的最高宗教和世俗權力,轉交教徒集體即錫克教社團。他還因兩代祖師被莫臥兒王朝殺害,於1699年在阿南德普爾創立武裝組織卡爾沙(原意為純潔)教團。

規定教徒成年時必須參加該教團典禮。典禮由5名首領主持,一面用雙鋒劍攪拌糖水,一面誦唱讚歌。參加者共用一杯輪流飲糖水,象徵消除種姓差別。而後要蓄長髮、夾髮梳、短衫至膝、戴鐵手鐲、佩劍。

在戈賓德辛格領導下,該教團多次打敗莫臥兒王朝和印度土邦的聯軍。1857年在印度民族大起義中,錫克教所控制的旁遮普效忠英國,並在鎮壓中起了作用。

印度獨立後,少數民族特權被廢除,錫克教徒極為不滿。1966年,在錫克教徒的要求下,旁遮普分割為以錫克教徒為主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哈裏亞納邦。旁遮普邦的錫克教徒佔總人口的51%,以旁遮普語為邦標準語。

錫克教的正典《原初聖典》(阿底格蘭特或古魯格蘭特辛格)為第五代祖師阿爾瓊編纂,通用版本在1704年經戈賓德辛格審訂,並要求教徒以後奉該經典為祖師。全書共收3384首讚歌,主要闡述該教基本信仰和哲學思想,記述歷代祖師生平事跡及對他們的頌揚。卷首的晨禱歌,包括38首讚歌和前後兩首引頌,是對教義的概述,為教徒每天早晨所必讀。

該教接受印度教關於輪迴、業報和解脫的教義,但強調神是獨一的造物主,世上萬事萬物都是神的表現,種姓分立和歧視婦女等皆違背神意。神永恒長在,無所不在,但無形象,是人不能理解的真理。只有使個人靈魂與神結合才能獲得最後解脫。

因此,該教禁止繪製和崇拜神像,反對繁瑣的祭祀禮儀,否認苦行和消極遁世。其堅持信徒共餐,開辦祖師竈,均表示否認印度教的種姓觀念。

錫克教的主要聖地是阿姆利則的哈蒙庫兒寺,即金寺,為第五代祖師阿爾瓊創建於1601年。其次為那納克的誕生地嫩加納(巴基斯坦拉合爾附近)。另在阿姆利則、阿嫩德布爾、巴特那和楠代德設有4處聖座。

錫克教也紀念印度教的節日,另加上第一和第十代祖師的誕辰,第五和第九兩代祖師的殉教日。該教最隆重的節日,是3~4月間的拜薩哈節,即卡爾沙教團成立紀念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