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張50元的紙幣已經在掌心裏捏出了汗,走過第一個攤位,第二個,第三個……
 
他已經在這條小巷子裏走了一個來回,嘴唇抿著又鬆開,鬆開又抿住。肚子發出“咕咕”的聲音,不是聽見的,他感覺得很清楚。

10月末的夜晚,北方已經到了零度以下的溫度,饑餓帶來加倍的寒冷。寒風中,他把身上並不太厚的衣服裹了裹,下定決心一般,在那個玻璃窗外停下了腳步。

燈光下,他年輕的倦容清晰起來,很老實本份的一張臉,只是此刻的眼神是遊移的。

敞開的櫥窗中,一個50多歲的老婦人正在俐落地擀著麵,旁邊的鍋裏熱騰騰的蒸氣蔓延開,迅速潮濕了他的目光。

他又下了一次決心,轉身走進旁邊敞開的門,甚至沒有察覺錢在自己的手裏,已經握成了團。

新的一把麵抻開來放到鍋裏,老婦人轉身熱情地招呼他,小夥子,吃麵吧。

嗯,要一碗麵。他說,又小聲重複,一大碗。然後他找了燈光微微暗淡的角落坐下。

馬上好馬上好。老婦人飛快地盛了一碗麵湯端到他面前,看你凍的,臉都紫了,晚上寒氣重,也不多穿點,快先喝碗湯暖暖。帶著責備的溫暖笑容,讓他想起遠在家鄉的母親。母親說話,也是這樣的口氣……

他低了一下頭,握著紙幣的手飛快藏到了桌下,那一刻,他幾乎想要站起來逃跑了,可麵湯的味道卻飄過來,襲擊了他。

他太餓了,又冷。他太需要一碗熱騰騰的麵。這條街上的麵館並不少,他觀察過,店主大多是中年人,只有她上了一些年紀,溫和的眼神裏充滿真誠,沒有一般生意人的精明。或許,只有她不會防範,所以他選擇了她的麵館。

老婦人不再看他,已經轉身去照看那鍋已經散發出濃濃香氣的麵,他再也等不下去,迫不及待用力喝了一大口麵湯。一股暖意順著喉嚨流遍了全身,這引發了他更加強烈的饑餓感。

他決定不再多想了,對自己說,這也是沒有辦法。

麵很快端了上來,滿滿的一大碗,放到桌上,老婦人又送上來一盤拌好的油辣子,說,這是專為我女兒準備的,她吃麵,離不開辣椒,吃了驅寒開胃,要是不怕辣,你也放一點。

他應著,拿了小勺添辣子,手卻莫名地抖了一下,才想起,手中還握著那50塊錢。匆忙地塞進褲兜裏,依舊沒有抬頭,挑起麵來讓散發的熱氣遮擋著自己的目光。

麵湯是免費的,可以再續。老婦人拍拍手,不再同他說什麽,轉頭招呼其他顧客了。

麵很Q,細,不粘連,很像出自母親的手。他大口地吞嚥著,再來不及細細品嚐味道,只想快點吃完離開。過來給其他客人送麵的老婦人看到他的吃相,又笑,慢點慢點,別噎著。

終於把最後一口湯喝下,他擦了一下嘴站起來,說,多少錢?

3塊。老婦人笑眯眯地看著他,吃好了?

嗯。他又低低地應了一聲,把褲兜裏已經揉成團的50塊錢拿出來看也不看地遞過去,給。

老婦人把錢接過來,展開,並沒有懷疑什麽,依舊微笑著說,這麽大的錢啊,小夥子,換張零的吧,不好找呢。說著,把錢遞還給他。

沒……沒有零錢。他不敢抬頭也不去接錢,聲音更加慌張起來,感覺到臉也發燙了。

真的沒有零錢嗎?老婦人又溫和地問了一聲。

他幾乎沒有勇氣回答,只是不住地點頭。

那,我找給你吧。老婦人卻沒有再繼續說什麽,轉身去給他找錢了。他的目光飛快地跟著掃過去,忽然瞥見桌上的一台驗鈔機,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

但老婦人似乎忘記了那台機器,沒有檢驗那張50塊錢的真偽就拉開抽屜放了進去,然後,一張張朝外拿零錢。

他感覺到時間仿彷彿凝固了。終於,老婦人拿著一把零錢朝他走過來,說,小夥子,給,數一下,47元,看對不對。

不用數了。他幾乎是一把把錢抓過來,轉身衝出了老婦人的小麵館。

跑出去好遠,他才停下腳步,冷風穿過夜晚的街道吹過來,他發覺自己竟然出了一身冷汗。

慢慢攤開掌心裏的錢,10元的、5元的、2元的錢,新嶄嶄的那樣有質感,不像他給她的那張,軟塌塌的,圖像模糊,可當時,她竟然沒有看出來那是假的。

那是他幫人做了三天搬運工的報酬,是他僅有的一點錢。他來城裏快一個月了,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帶的很少的錢也花光了,最後碰上搬東西的工作,就三天,幹完工作領了錢拿去買吃的,錢卻被店主扔出來,他還被人罵了一頓,說他拿假錢騙人。而他想回去找人都不知道應該找誰。

就那樣晃蕩了一天,他快餓得撐不住了,才選了那個地方,可是,她竟然真的被他蒙蔽了。

47塊錢被折疊好裝進褲兜,這讓他的心踏實了一點,至少,這幾天他不會為吃飯發愁了。住處倒好說,隨便找個地方都能湊合一晚……

這樣想著,他開始朝前走去,走了幾步卻又停下了,說不出為什麽,他想再回去看看剛才吃飯的那家店。

真的就轉身走了回去。那是條熱鬧的小吃街,很多人穿行其中,沒有誰注意到他,他一家一家地走過去,很快又到了那個櫥窗口,站在對面的暗影裏,他看到身形微胖的老婦人依舊在忙碌著,擀麵、抻麵、下鍋、盛麵……

忙碌中騰出手來把一縷散亂的頭髮塞到耳後。頭髮已經半白了。

他仰起頭,看到小麵館黑色招牌的燙金字:“張媽媽手擀麵”。怔了一小會兒,他的眼淚就直直地落了下來。他的母親也姓張,在村裏,也有人稱呼她張媽媽。母親也擀得一手好麵,也是這般的年紀,頭髮花白……

50塊錢,他簡單計算了一下,老婦人要賣17碗麵才能賣出來,17碗,要費多少力氣呢?想著,心漸漸縮成一團,後悔得什麽似的,他覺得他騙的不是一個陌生的老婦人,而是自己的母親。

只是,他卻沒有勇氣回頭去說明一切,他怕看到她對他的失望,他害怕看到一個母親失望的眼神。

再一次,他轉身奔跑著離開。

第二天,他用那47塊錢批發了一些水果去了一個偏僻的小區出售,認真地稱秤,小心地收錢找錢……

一天下來,竟然賺到了10塊錢。第二天,除去吃飯花的,他又拿著53塊錢去了水果批發市場……

三個月後,他在市場有了自己一個小水果攤,每天賺不了多少錢,算是安定下來。

那天晚上,他再次來到“張媽媽手擀麵”的門前,麵館的外面和裏面都很安靜,還不是吃飯的時候。

他走進去,店裏桌几乾淨整齊,卻沒有人。在他喊了兩聲後,有個女孩應聲從裏間走出來,看著他說,對不起,現在還沒有麵呢。

女孩二十五六歲的樣子,眉眼有些像那個老婦人,笑容也像。

他不好意思地笑笑,我不是來吃飯的,我是來找,找那個大媽的。

你找我媽?女孩歪歪腦袋,我媽早走了,現在我是老板,我媽跟我爸回鄉下享福去了,說在城裏待膩了。找她有什麽事嗎?

他的心一鬆,一路上都在為見到老婦人而感到難堪,沒想到,她已經離開了。但隨即又有了一絲遺憾,竟然,他連當面跟老婦人道歉的機會都失去了。

女孩依舊疑惑地看著他,他定定神,說,是這樣的,我曾經,曾經借過您母親50塊錢,大概三個月前了,真是非常抱歉,因為忙一直沒有過來,現在,我來還給她。

說完,他拿出一張準備好的嶄新的50塊錢,連同一兜新鮮的水果一塊遞過去。說,是我自己攤子上的水果,挑了點好的想送給大媽的,沒想到她走了。

女孩先是愣了一下,忽然地,眼神裏就露出了一絲驚喜,歡快地說,我知道你,我媽說過,你一定會回來,我媽說她相信你是遇到了難處才那樣做的……

忽然意識到自己說漏了嘴,女孩住了口,招呼他坐。

他禮貌地拒絕了,然後藉口忙,跟女孩說了再見便走出門去。

臘月了,還有十幾天就過年了,天著實冷得很,天空卻湛藍。深深呼吸一口清冷的空氣,他的心在這一刻徹底釋然,他知道女孩要說的是什麽。

是的,那天晚上老婦人是知道的,每天收那麽多次錢,她怎能分辨不出他的錢是真是假,可是,她沒有揭穿他,只是因為她看到了他的窘迫,看到了他的無奈。
 
她幾十年的閱歷使她相信,他不是那種惡意使詐的人,也許他只是需要幫助,所以她把那50塊錢“借”給他,因為善良的她相信總有一天,他會回來改正自己的過錯。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宗教學上的叩拜起源於上古巫祝中的祈禱。在漢代後經發展,叩拜之禮儀也成了一種修行法門。裏面暗藏養生修煉的口訣。

我們叩拜神像一是淨化心靈,表示對神仙佛菩薩們的景仰尊重。二則可使身心慧光圓通,養生修煉。

道教的三跪九叩其實是修道的基本功法。
 

一:走進廟觀後,進入大殿,面對神像,首先兩手放於兩腿側,兩腳併攏,離跪墊三尺遠,身心安靜,肢體放鬆,妄念不要存,嘴裏舌攪華池甘液自生。靜下心神。

二:頭腦清靜後,下顎內收,舌頂齦交,含胸頂背,虛心下氣,手掐子午訣通陰陽。子午訣就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拇指掐中指尖,右手拇指掐左手無名指根。接通手肺陰經氣和手少陽三焦經氣,達到陰陽相合。男女左右手相反,又稱太極訣。然後呼氣三口將訣合於臍下一寸三分處。

三:邁出左腳,跨出右腳。舉步輕靈,沉住氣,三步走到跪墊前,兩腳站定,完腰鞠躬同時拱手,此時手型是左右相合的太極訣,高不過眉,低不過胸,在嘴前上下位置,然後兩手徐徐下降胸前,左手護胸,右手從左手中分出,向右下劃半圓。

四:在右手劃分半圓的同時身體下蹲,右手五指分開,掌心向下,按在跪墊前沿上,左手揸入右手,左手母指接於右手勞宮穴位,左手其餘四指蓋在右手背上。此時腦子裏要觀想你叩拜的神佛化成一道光進入你的體內。手在做時,意念要到,膝蓋跪上墊子,腦門印堂穴,向兩手合谷處靠近,頭輕輕叩三下,引導腰背督脈之氣,上升於頭頂,百會穴,此為返老還童式,是為還精補腦。意念觀想自己身上放出萬道金光。此是與你叩拜的神佛金合二為一。

五:起身,左手護心,引導督脈之氣下降十二重樓,落入丹田。右手再起,合成太極手於腹部氣海或丹田前,腳踏實地,力量分配到腳跟七,腳尖三角形底湧泉穴成涵空狀態。此有利於真氣上升和下降,兩腳前後虛實分明,雙手合住向前向上拱起,沉肩墜肘,到嘴前上下處,兩手降於胸前,左手護胸,右手從中分出來,向右下劃半圓時身體下蹲,左手揸入右手,腰部命門向外突出,尾骨處長強穴內收,兩腳跟頂住長強穴,防體內真氣過泄,此是二跪六叩。

六:再起身,左手護心,右手再起,合成太極手於腹部氣海或丹田前,腳踏實地,力量分配到腳跟七,腳尖三角形底湧泉穴成涵空狀態。此有利於真氣上升和下降,兩腳前後虛實分明,雙手合住向前向上拱起,沉肩墜肘,到嘴前上下處,兩手降於胸前,左手護胸,右手從中分出來,向右下劃半圓時身體下蹲,左手揸入右手,左手姆指接於右手勞宮穴位,左手其餘四指蓋在右手背上。膝蓋跪上墊子,腦門印堂穴,向兩手合谷處靠近,頭輕輕叩三下。此是三跪九叩。

七:接著起身打拱鞠躬,左腳先退一步到位,兩腳靠攏立正,彎腰打鞠躬退出大殿。
 

三跪象徵人三寶精氣神,道三寶道經師,天三寶日月星。象徵三才。

九叩象徵純陽之數。

三跪九叩能使陰陽平衡,調七情,去六欲。心態保持平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越多事情你越想得到它,反而往往會遠離你,正所謂凡事不要太過強求。

在這個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總會有煩惱和憂愁。當不順心的事時常縈繞著我們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面對呢?“隨緣自適,煩惱即去”。其實,隨緣是一種進取,是智者的行為,愚者的藉口。

何為隨?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恨,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隨是一種達觀,是一種灑脫,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何為緣?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相遇、相隨、相樂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緣,無可能即無緣。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你、我、他都在緣的網絡之中。常言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萬裏之外,異國他鄉,陌生人對你哪怕是相視一笑,這便是緣。也有的雖心儀已久,卻相會無期。

緣,有聚有散,有始有終。有人悲歎:“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緣是一種存在,是一個過程。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若如此,人生哪裏還會有什麽煩惱可言?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人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獲,這就是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隨緣”,常常被一些人理解為不需要有所作為,聽天由命,由此也成為逃避問題和困難的理由。殊不知,隨緣不是放棄追求,而是讓人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隨緣是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在狂熱的環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隨緣是一種修養,是飽經人世的滄桑,是閱盡人情的經驗,是透支人生的頓悟。

隨緣不是沒有原則、沒有立場,更不是隨便馬虎。“緣”需要很多條件才能成立,若能隨順因緣而不違背真理,這才叫“隨緣”。

生活中,常有人會有這樣的感慨和迷惑:“為什麽有的人不喜歡我?”“為什麽有的人不理解我?”“為什麽會是這樣?”若從隨緣的角度看,不喜歡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歡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緣分就是緣分,不需要任何理由。

大千世界芸芸衆生,可謂是有事必有緣,如喜緣,福緣,人緣,財緣,機緣,善緣,惡緣等。萬事隨緣,隨順自然,這不僅是禪者的態度,更是我們快樂人生所需要的一種精神。

隨緣是一種平和的生存態度,也是一種生存的禪境。“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放得下寵辱,那便是安詳自在。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凡事不妄求於前,不追念於後,從容平淡,自然達觀,隨心,隨情,隨理,便識得有事隨緣皆有禪味。

在這繁忙的名利場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閒,放鬆身心,靜心體悟,日久功深,你便會識得自己放下諸緣後的本來面目:活潑潑的,清靜無染的菩提覺性。人們獲得緣不是靠奮鬥和創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領悟去判斷。

佛家多講隨緣,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莫攀緣”等說法。“隨緣”不是隨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隨順當前環境因緣,從善如流;“不變”不是墨守成規、冥頑不化,而是要擇善固守。

隨緣不變,是不模糊立場,不喪失原則。就在世間上做人,要通情達理、圓融做事,這樣才能夠達到事理相融。

不變隨緣,則是不違背真理。莊子妻死,他知道生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運行,既不能改變,也不可抗拒,所以他能“順天安命,鼓盆而歌”;陸賈《新語》云:“不違天時,不奪物性。”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緣和合,緣聚則成,緣滅則散,才能在遷流變化的無常中,安身立命,隨遇而安。

生活中,如果能在原則下恪守不變,在小細節處隨緣行道,自然能隨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隨緣,是一種胸懷,是一種成熟,是對自我內心的一種自信和把握。讀懂隨緣的人,總能在風雲變幻、艱難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遊刃有餘;總能在逆境中,找尋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

隨緣,是對現實正確、清醒的認識,是對人生徹悟之後的精神自由,是“聚散離合本是緣”的達觀,“得即高歌失即休”的超然,更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

擁有一份隨緣之心,你就會發現,天空中無論是陰雲密佈,還是陽光燦爛;生活的道路上無論是坎坷還是暢達,心中總是會擁有一份平靜和恬淡。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在我們的生活中普遍存在,人們對於香的喜愛如同蝶之戀花、樹木向陽一般,是發自本性的自然流露。香是有靈性的,它是心靈的語言,無論性別、年齡與國籍的不同,對於香的喜愛卻是相同的。

在國際上有一種評論: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與它的人民使用香料的數量成正比,生活中對於香料的使用不僅是一種品味和修養,更是社會文明的象徵。
     
中華傳統香在華夏文明中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它的發展融合了中醫學,道家養生學及煉丹術,佛醫學和儒家思想,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魅力:使其不僅成為芳香怡人之物,更發展為養生養性之藥,並形成了香藥同源的傳統。

對於香的使用更是遍佈到了宗教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在千百年來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喜愛。而人們在對香熟悉的同時,又感到了陌生,為什麽用香,用什麽香,香有何益處,卻不甚了解。
     
一 、香與宗教
                                             
在幾大宗教形成之前,人類已經開始使用香料,民間廣泛採用香料來增香除臭、驅蟲避穢、防治疾病、祭祀天地祖先。又因香與人的精神活動關係密切,古往今來的宗教都對香格外關注,而佛教尤甚。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就對香很推崇,佛陀曾講到香能溝通凡聖,是最殊勝的供品。世界上最寶貴最奇妙的香,是佛住世時印度的“ 牛首栴檀香”。

首楞嚴經卷三曾說:“此香若復燃於一銖(大約1.3g),室羅筏城四十里內,同時聞氣”。因為世間除了佛的福德之外,再沒有人堪當受用那種妙香了,所以在佛滅度之後,那種檀木也就不復出現了。
     
佛家認為香對人身心有直接的影響。好香不僅芬芳,使人心生歡喜,而且能助人達到沉靜、靈動、空淨的境界,於心曠神怡之中達到正定,證得自性如來。

而且好香的氣息對人有潛移默化的薰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與善的方向發展。所以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緣,提倡在打坐、誦經等修持功課中使用薰香,在寺院內也是處處薰香,以營造良好的修行環境。
             
同時,佛家認為香有好香、惡香之別。並非芬芳馥郁即為好香,而是能培扶靈根者,“悅意”者才是好香。

如《入阿毗達摩論》云:“香有三種,一好香,二惡香, 三平等香。謂能長養諸根大種名好香;若能損害諸根大種名惡香;若俱相違名平等香。”《五事毗婆沙論》云:“諸悅意者說名好香;不悅意者說名惡香”。

香,能引發人生理與心理的反應,香給予心的快、不快、非快非不快,是通過鼻根傳達至心識的,凡夫心識分別出的善惡、好壞,這是一種本能的生理和心理運轉現象,使得在好香滋養下,迅速向“好”的目標歸依。好香如正氣,若能長久親近多聞,則必受大益。
     
傳統香的妙用簡單的講就是有利於人的健康和修行,從更深的層面來講,是與修行的根本處有關的,就是有利於“本性”的養護 。孟子在說到香的作用時指出“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命安”,正是說明了“香”是 衆生“本性” 的需求。

人們為什麽要修行,要修佛、修道、修道德?就是為了修養“本性”。佛教、道教、儒教都指向“本性”的問題:佛教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道教講修真煉性,煉性成真;儒教講養德盡性,盡性為聖。而佛、道、儒三教都與香有著密切的關係。

香是修道的助緣,是以外香培補、養護自性真香,結出根本的果,是人與本性溝通的橋樑和自行圓滿的助緣,真心輔以妙香應有不可思義的功德。
    
數千年來,香與佛教的發展唇齒相依,佛前一柱香代表了禮佛的最高敬意。燃一柱好香,透過鼻的嗅聞,令有形的煙靄啓動人心靈的誠心與智慧,細細關照,久久薰陶,能使心靈寧靜,息止心中的貪嗔癡,步入平和安樂之境。
 
若修學靜坐禪定的人士,更可藉由妙香的助緣,鎮靜心神,理氣調中,幫助行氣,則諸根集攝,可正念入禪定,得智慧解脫證究竟之果,由此可見香的殊勝真諦。
     
二、香與生活
      
古時人們焚香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健,香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養生作用。
     
傳統香的用料約有一千餘種,常用料也有近百種,製作時遵循中醫理論的君、臣、佐、使進行配料和相應的炮製,使香藥盡展其性,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天然香藥中蘊含大量對人體有益的物質,焚燒時被薰蒸而出,隨香氣從口鼻、毫毛孔竅入體,直接通於肺腑氣血,對身與心都有很大的影響,古人正是善用其性來焚香養氣、調理氣血,以達到防病養生的目的。

現在有用單一植物香料做香,其品質雖優於化學香,不會對環境和身體産生危害,但直接使用單一香料,它的味道與養生功能都得不到最好的發揮,而我國人民早在漢代就意識到了單品香的侷限,並産生了香料配伍的觀念,出土的西漢初期的 “四穴薰香爐”就表現了當時人們追求高水平香品的願望。
 
現在市面的單品薰香如“檀香”等,多被認為是傳統香的主體,這是很大的誤解,就如同單一的中藥材即使珍貴也並非良藥一樣,一種好的香料並非就是好香,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講到“檀香單焚、裸燒易氣浮上燥,久之使神不能安。”

這是基於古人對香料藥性的掌握而作出的結論,因“檀木生長於南方炙熱之地,其性屬火”,需經炮製去火,配以其它香藥合和方可成香,而且根據中國的養生醫學觀,單方薰香絕比不上複方調配的薰香有效,可見古人在焚香養生的觀念上有著很深的造詣。
     
古人對香有著精闢的論述:香,須能芳香怡神、安神養生、開竅通慧、通化凡聖。“性命相合得養生,性命相合得長生。”中華傳統香文化所體現的是養生文化與養性文化的結合。

我國著名的史學家、大文學家司馬遷對香有著精闢的論述,他研究了炎黃帝以後人類的發展,總結出的養生理論是:五穀養口亦養命也,香氣養鼻亦養性也。 從中反映出了有形的五穀與無形的香對於養生的不同作用。同時也說明了人是分為“本命”和“本性”兩個部份的。

現今談養生多指養護“本命”的部份--身體,而傳統的養生則注重命與性的和合,指出“命無性則不立”“性和則命安”。人若不善養護本性,則百病叢生,飲食醫藥只可解一時之急而難解根本之憂。

現在人們多注重飲食,於是吃的營養過剩,吃的性、命不和,越保健病越多,而這種性、命不合導致的疾病與勞累所産生的疾病相比,在治療難度上有著很大的差距。因此古人在養生中對於養性的關注,值得今天的人們很好的借鑒。
     
黃帝曰:“五氣各有所主,唯香氣湊脾”。脾為後天之本,有著統率與調和其他臟腑的作用,人的健康與智能的生發都與脾臟有著密切的關係,故醫書云:智者能調和五臟,五臟和而一身安,一家和而百事遂;中醫對香於人體的作用有深刻的認識,認為其具有宣通三焦、升降諸氣的作用。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
     
諸氣膹郁,皆屬於肺,故上焦氣滯而用之者,乃金郁則瀉之也。
      
中氣不運,皆屬於脾,故中焦氣滯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
      
大腸氣滯則後重,膀胱氣不化則癃淋。肝氣鬱則為痛,故下焦氣滯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由此可知古時 修行者焚香,其主要目的是借助香的“宣通三焦,升降諸氣”的作用提高修行的效益,以養生養性。

因此古人取藥製香,焚之而催發藥性,隨鼻息孔竅而入周身氣血經絡,滋養百脈,通經開竅,活血養氣,以達潤身養性之果。
     
焚香不但有利於健康和修行,更是增添情韻的風雅之事,從宮廷至民間都有焚香的習俗。皇帝升殿時必要焚香,金鑾殿在香煙缭繞中更顯莊嚴肅穆。

古代文人書齋裏也常焚香,長壽詩人陸遊在觀書時常以焚香為伴,他在一首詩中寫道:“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閒看玉溪詩。”香錢不一定比酒價廉,為了助其讀書情趣,還是願意用俸餘來添香。

名人中更是講究焚香之道,如著名畫家齊白石就是其中之一,有記載,一日梅蘭芳問他:“老師之畫為何這麽具有生氣?”齊老說:“沒什麽,我會焚香養氣。”他還說:“觀畫,在香霧飄動中可以達到入神境界;作畫,我也於香霧中做到似與不似之間,寫意而能傳神。”

讀書以香為友,獨處以香為伴;衣需香薰,被需香暖;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莊嚴,松閣之下以香妝點其儒雅。調弦撫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導其韻;幽窗破寂,繡閣組歡,香雲一爐可暢其神而助其興;品茗論道,書畫會友,無香何以為聚!

特別是在被譽為七大雅事的琴、棋、書、畫、詩、酒、茶中,焚香更是不可或缺的首要環節,可見人們的生活中已是“無處不香了”。
     
許多人喜歡於修行、靜坐、養生時焚香,這是值得提倡的,但在用香時應特別注意,因為修行人六根敏銳,氣脈暢通,如用化學香,入體則毒,擾亂定境,易引煩惱,火氣上升,不但不安神,反使身心受損,徒增違緣,故其危害不可不察!
     
中華傳統香是有益於人的健康和修行的純天然香品,它是數千年中醫智慧與佛教道教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的祖先留給後人寶貴的文化遺産。

傳統香包含四個要素:
     
一、要有正宗的傳世古方,或配伍合理的好方。現在存世的香方,是經過歷代製香家反複研究實驗得出來的,也只有好香才能流芳百世。
     
二、取料一定選用純正的天然香藥。每一款香中都含有十幾種或幾十種香藥。
            
三、按傳統工藝製作。對香藥按所做香之不同進行相應炮製,遵循中醫理論的君、臣、佐、使進行配料,使藥材在香中盡展其性,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四、製作環境需潔淨。因香多用於祭祀、修行、敬神禮佛等重要場合,所以在製作上要求製香場所必須齋戒。
     
香的常見形式有線香和竹簽香兩種。竹簽香自唐末以來主要是南方用香,因南方雨水多空氣潮濕,不便於線香的使用。北方近幾年來也有部份人在用竹簽香(此指居家用香),嚴格的說是不合古制的,因為一支好香放入竹簽後焚燒,竹簽所産生的煙霧破壞了整個香的香氣與功用,因此古時宮廷中以及修行的人絕對不用竹簽香。

從另一個角度,古人講:北方水深土厚,人性敦厚,喜留根(即俗指傳宗接代留香火),所以在北方地區做香和焚香都用不帶竹腳的線香。
     
香,不僅要芳香養鼻,更要養神養生,開竅開慧,這是傳統製香工藝的核心原則。正是由於秉承了這一理念,才使傳統香品不僅成為芳香之物,更成為開慧養生之藥,在從秦漢到明清的漫長歷史時期中,贏得了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歡迎。
           
香文化屬於高雅文化,是代表著人類文明健康向上的先進文化,它隨著社會的消長而消長,於亂世之時衰微於盛世之時繁榮。古時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奢侈品,非為尋常人家所能常用之物,現代社會繁榮穩定,人民生活安樂,在安享大自然饋贈的同時,應注意用香有度,每次一枝即可,以節約資源,保持人與自然的長久和諧;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口臭為臨床常見疾病。患引病者,不僅令人厭惡,而且患者也常為交際、洽談而苦惱。為幫助患者消除口臭,特將口臭的種種表現及治法,淺述如下。
 

熱痰口臭:

多由熱痰犯肺或熱痰鬱久化膿化腐引起。其證除口臭外,每兼咳吐痰濁或膿血,胸痛短氣等。應清肺滌痰。未化膿化腐者,宜用小陷胸湯(半夏、黃連、瓜萎)治之;化膿化腐者,宜用千金葦莖湯(桃仁、葦莖、冬瓜子、苡仁)加味治之。
 

虛熱口臭:

多由陰虛生內熱所致。口臭而兼見鼻乾,乾咳,大便乾結,為肺陰虛弱之候。當清潤肺臟,宜用清燥救肺湯(石膏、桑葉、杏仁、枇杷葉、人參、麥冬、阿膠、胡麻仁、甘草)化裁治之;口臭而兼見心煩不安,失眠多夢,肌肉跳動,爪甲不華,為肝之陰血虧損。當補益肝之陰血。用酸棗仁湯(酸棗仁、茯神、知母、川芎、甘草)合四物湯(熟地、當歸、川芎、白芍)加減治之,其效頗佳。口臭而兼見腰腿酸軟,多夢遺精,口乾咽燥,夜間尤甚,為腎陰虛損,相火妄動之證。用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久服必驗。
 

胃火口臭:

多由火熱之邪犯胃所致。其證除口臭外,每兼面赤身熱,口渴飲冷,或口舌生瘡,或牙齦腫痛,流膿出血等。應清瀉胃火。宜用清胃散(黃連、升麻、生地、丹皮、石膏、當歸)治之。大便秘結者,加大黃。
 

食積口臭:

多由過飽傷胃、餿食停滯胃中引起。其證口出酸腐臭味,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嗳氣口臭等。應消食導滯,保和丸或枳實導滯丸,均可隨症選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靈感應就是意識之間不用任何語言、符號的一種直接溝通及交流,而這種溝通和交流有時是在一定距離上的相互感覺。那麽,在生物之間真有這種奇蹟發生嗎?愛丁堡大學的超心理學家羅伯特·莫裏斯說:“現在已經有充份的證據表明,除了聲音、觸摸和視覺之外,生物間還有著如心靈感傳類的其他信息交流方式……”而這種現象對人類來說,多數發生在孿生兄弟或孿生姐妹及母親和新生嬰兒之間。

據《雙胞胎心電感應》一書記載:8歲大的理查德·波爾斯,被研究人員關在一個隔音的房間,並在他的面前放了一桶冰水。在視線和聽力範圍之外的另一個房間裏,關的是他的孿生兄弟達米安。按照要求,理查德將手伸進冰水裏的同時,可以看到達米安呼吸頻率監測儀上突然也出現了一個顯著的亮點。隨後研究人員又讓理查德打開一個硬紙板做的盒子,突然一條巨型橡膠蛇朝他的頭部跳起。此刻,又可清晰地看到達米安的脈搏也在儀器上瞬間發生了變化。

據英國SCI·FI電視台編輯出版的《意識的潛能》一書介紹:有一對名叫簡和蘇的孿生姐妹,她們一個住在澳大利亞,另一個住在英國。有一天,生活在澳大利亞的蘇懷孕後意外流產,這不僅造成了她身體上的痛苦,同時更造成了她心靈上的悲傷。與此同時生活在英國的簡很快就感覺到身體極度不適及心煩意亂,她馬上預感到自己的姐姐發生了什麽不測。通過給生活在澳大利亞的蘇打電話詢問,這才知道地球的另一邊所發生的事情。

墨西哥大學精神物理學教授格林貝格經研究發現,在熱戀的情侶中也有心靈溝通的現象發生。他們在實驗中,讓幾對情侶面對面坐著集中注視對方的眼睛幾分鐘並不許說話,然後在他們的頭上放一裝置用以記錄他們的腦電波。最後將每對情侶中的一人分隔在一間房內,另一人在外面並被用強光或適度疼痛的“電震”刺激。令人驚奇的是,所有參加實驗的人都做出相同的反應。

格林貝格教授認為:“愛情能夠以違反常規科學的方式,通過精神的力量把兩個人結合在一起。”如果對高等生物的人類來說,大家相信會有思維感傳現象發生。那麽,動物之間是否也有呢?

早在20世紀中期,科學家貝努亞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50只蝸牛分成25對,並將每對單獨放在一起。過了一些時候,他在每對蝸牛的殼上寫上同樣的字母,然後將每對中的一只帶到美國,另一只仍留在巴黎。後來在商定的時間用電流刺激留在巴黎的蝸牛,在同一時刻,它那在美國的夥伴也表現出同樣的“電流刺激反應”。

我們都知道,許多動物擁有能從遠處找回家的本領,而在過去人們只是用“憑藉地磁”來解釋動物的返家能力。然而有些動物並不是返回老家,而是回到主人所在的新居住地。如有個少年把鴿子送到數百千米遠的地方之後,小夥子突然生病住進一家醫院,但幾天後他的鴿子並未回家,而是直接飛到醫院落到小主人病房的窗子外面。科學家們目前認為:這種奇特的現象,僅僅用“憑藉地磁”返回老家是解釋不了的。

一位名叫杜洛夫的馴獸師,曾在科學家的提議下用思維命令狗去彈鋼琴、摘眼鏡,讓雄獅子去攻擊母獅子等動作。結果杜洛夫只是在心裏想了一下,這些動物就都能準確無誤地完成所有動作,並且表演得非常出色。

對動物與人之間的心靈感應問題,法國的一些科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計劃隨機挑選殺掉一些實驗老鼠,結果那些被選中的老鼠馬上表現得心神不寧、焦躁不安。

科學家認為:動物的這種超感能力叫生存本能,這種本能不但可感知自己的同伴在哪,另外還可感知附近潛伏的危險。據有關媒體報道: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亞發生的那次大海嘯中死亡人數超過20萬,然而卻沒有找到一具動物的屍體。

蘇聯科學家還用兔子做過一次可以說是很殘酷的實驗。一位醫學博士將一只兔寶寶帶到一艘潛水艇上,而將兔媽媽留在岸上並在它的頭部連上測試腦電波的電極。當潛水艇潛入深海之後,兔寶寶按計劃時間被博士殺掉。結果就在小兔死亡的那一瞬間,兔媽媽的行為表現極為異常,儀器上很明顯地記錄下大腦激烈活動的曲線,這說明在動物之間確實存在某種看不見的聯繫。

如果說人類和動物有靈感、有思維,相信大家都能認識、理解。但對於那些沒有大腦的草木、花卉你相信它們也有靈性和意識嗎?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意思是說:人不能像草木一樣,無情無義。然而,據科學家近幾十年來的研究表明:草木絕非無情之物,它們不但有很深的情感,而且還可與人進行遠距離的思維溝通。

早在1966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測謊專家克裏夫·巴克斯特一時心血來潮,他將測謊器的電極接到了一株名叫龍葉蘭花的葉子上,然後他又拿起水杯向龍葉蘭的根部澆水。當根鬚吸足了水分以後,巴克斯特卻意外地發現:自動記錄儀上,竟畫出了如同人類在短時間內感情衝動時所表示出的一種鋸齒波圖形。此時巴克斯特又突然想到:如果我用火柴去燒龍葉蘭的葉子,儀器上又會有什麽樣的結果呢?沒料到他剛剛有了這個念頭,記錄儀上的顯示就開始不停地向上跳動。

再以後,巴克斯特又和他的同事們在全國各地的許多機構,依然用鍘謊器對包括萵苣、蔥、香蕉在內的25種植物做了類似觀察,其實驗結果和預料的完全相同。另外巴克斯特還發現:當與植物親近的人發生某種不幸時,有些花卉也能馬上做出相應的反應。一次巴克斯特在工作時不慎割破了手指,波形圖上立即顯示出花卉表示同情的波峰。通過大量研究表明:植物不但具有預測及識別能力,而且還有豐富的情感和思維。

為研究植物是否有記憶能力,巴克斯特還專門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將兩棵植物並排放置於同一房間內,然後讓一名學生當著一株植物的面將另一株植物毀掉。接著巴克斯特又讓這名學生戴上面具後混在幾個穿同樣服裝的人群中,一個個地向活著的那株植物走去。結果只有“毀壞者”走過去時,植物才被儀器記錄了極為強烈的恐懼信號。

巴克斯特還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首先在房間裏放置了一棵植物,然後用新設計的一種儀器與它的葉子連接,並當著植物的面將還活蹦亂跳的蝦米投入到滾燙的沸水中去。結果發現每當他投蝦後的六七秒,記錄儀上的顯示曲線就會有一次急劇上升。接著他又將一枚雞蛋放入沸水,自動記錄儀上再次顯示出上升曲線。這說明植物不但可以與人交流感情,而且還可感知其他生物的痛苦,並可與其他生物發生思維溝通。而以上這些對植物的一系列重要發現,就是在生物界著名的“巴克斯特效應”。

經過研究,科學家發現植物還具有非凡的測謊能力,能夠窺探到一個人極其細微的心理活動。紐約羅克蘭州立醫院的心理學家阿裏斯蒂德·埃瑟和他的合作者紐瓦工學院的道拉斯·迪安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將電極連在一種海芋屬的植物上,然後向受試者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並告訴他回答有些問題時不必都說真話。但在實驗結束後經與受試者溝通發現,植物早在儀器的圖表上十分準確地揭示出了回答的所有謊話。

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傳遞感受的聯繫其實早就引起學者們的關注,並取得了不少成果。通過大量研究實驗,科學家們現已揭示了植物生命的諸多奧秘,並用大量事實證明了植物確有意識、思維及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諾貝爾獎獲得者、植物遺傳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夫林稱:植物的細胞是有思想的,植物不但能通過釋放特殊氣體進行彼此交流,它們還能通過細胞結構式進行阿基米德幾何學計算。

目前,這項研究已成為了一門新興的生物學科~植物心理學。美國科學家馬塞爾-沃格爾在做過大量有關人與植物心靈溝通的實驗後指出:“用一般人的標準來衡量,植物似乎是瞎子、聾子、啞巴,而人是可以,而且也做到了與植物的感情溝通。”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學系教授高希武研究後也認為:植物確實有類似人類的感情,當它們在遭到傷害時,甚至會迅速向周圍的同伴報警,提醒同伴採取防禦措施。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我們不了解的東西實際上是存在的。它以最高的智慧與內在的美麗表現出來,而我們愚笨的感官只能感到它們最粗淺的形式。”在如今,世界上許多一流的科學家也都承認:任何一個有生命的細胞,都具有一定的心理特性。

美國物理學家波爾發現:人和動物、植物的細胞確實能發射微小的無線電波。但由於電波的能量非常微弱,故極易在體內含鹽的小分子中消失,因此對我們來說並非每個人都能收到。而個別人或經過特殊訓練的人可使細胞發生有序變化,並通過自然選擇克服鹽分子吸收電磁波的影響,這樣就可實現有序化的定向發射與接收。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生的三個層次: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

1.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

2. 一切藥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淨則身淨。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其實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絕對不是從書本裏學來的,而是從自己的真誠心、清淨心(就是佛家所說的菩提心),從定中生出來的。

4. 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5. 人的大部份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裏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6.暢通的經絡需要:清淨心。一切七情六欲都會破壞清淨心,從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

7.與其相信藥物,相信檢查的數據,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調節能力。但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開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這一切。

8.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為了你的健康,你學佛吧。學佛得到的快樂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9.人為什麽必須保持一定的饑渴才是對養生有利呢?其實這就是“虛”的妙用。道家講,虛則靈。這和謙虛使人進步,自滿使人落後一樣,所以人必須經常保持“虛靈”的狀態,才能時時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0. 俗語說“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這個“機”字如果能真正領悟透了,那麽你的悟性就算是開了。老師教人,醫生治病,其實就是在啟發你的這個“機”,讓你“機 ”打開。這個“機”,有時也叫“關鍵”。當然,這個“機”起作用是有條件的,就和氫氣只有達到一定濃度,遇火才可以燃燒爆炸一樣。記住,別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內因。

11. 其實,許多真正的發現和發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謂系統的書本知識;恰恰相反,一個沒有受過任何系統教育,但悟性極高的、具有開放思維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12. 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誤事,對內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病時不應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

13. 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憂思傷脾,憤怒傷肝,勞慮傷神。

14. 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現種種不安。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於是乎嗔。貪嗔可使心蕩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乘入,此病之起因。

15. 凡人欲求長壽,應先除病。欲求除病,當明用氣。欲明用氣,當先養性。養性之法,當先調心。

16. 心神不安,情性燥急,為致病致死之總因。故安心法,為衛生第一要訣。心可以主動一切。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血順則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內部抵抗力強,病自除矣。故治病當以攝心為主。

17. 能靜則仁,有仁則壽,有壽是真幸福。

18. 一切修身修心法門,只有兩字訣:曰放下、曰回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只要一放下,一回頭,病者頓愈,迷者頓覺。此真無量壽者。

19. 靜坐是息心法,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氣流暢,則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補充,已足可以增長。現在病可去,未來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則神明,神明則機靈,靜者心多妙,觀機辨證,格外敏捷,見理既正,料事益遠,遇亂不驚,見境不惑,能一切通達,自無主觀偏執之弊,而大機大用,由此開啓矣。

20. 人在生病的時候最忌諱是嗔恚心起。這個時候一定要安然順受,讓心安定。然後慢慢調理,健康很快恢復。心安才能氣順,氣順才能除病。否則心急火上,肝氣受損,加重病情。心神寧一,那渾身的血氣,自可健全發揮。心有兩種,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風動,風止波息,而水不動。寂然無念,是無心心也。

21. 子時失眠,腎水必虧,心腎相連,水虧則火旺,最易傷神。

22. 睡時如有思想,不能安著,切勿在枕上轉側思慮,此最耗神。

23. 午時屬心,此時可靜坐一刻鐘,閉目養神,則心氣強。

24. 人生一切事業,皆以精神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強弱,全賴心神之靜定不亂,一個亂字,足以妨礙一切工作。

25. 靜養法:安坐(臥)在床上,把身心一齊放下,自己渾身如融化,不許用一毫氣力,好像沒有這個身子相似。呼吸順其自然,心也不許它用一點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腳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氣血順暢。

26. 修行要訣: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無他秘密。具體要求:不許任何部分用一點氣力,包括意念、呼吸、肢體,做到:眼不觀,耳不聞,鼻不嗅,舌不嚐,口不納,心不想。此是唯一條件。若有所思所聞所覺,即是用氣力,甚至乎使臂指即是用氣力。呼吸稍粗亦即是用氣力。不久那呼吸自然而平,似乎不由口鼻內出納,而渾身八萬四千毛孔中有了動作,或張或翕,此時無我無身無氣無心,天然心歸本位。所謂引火歸元,又名水火既濟,為治療百病之總訣。

27. 為了養生而死的,佔十分之三。到底怎麽回事?是因為太愛惜自己的身體了。為了這副臭皮囊,怕受辱,怕受寵,怕吃虧,怕上當,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擔驚受怕,患得患失……這樣,他那顆心整天縮成核桃樣,像是被狗反複啃過,怎麽能不死。越怕死,越死得快。你要是養生,就得不怕死。只有不怕死,才能遠離死。真正不怕死的人,走路不會遇上老虎,就是遇上老虎也不吃他。打仗遇不上刀槍,就是遇上,刀槍也不傷他。為什麽?因為他不把死當回事,不怕死,死也就沒法了。養生,並不是修道的目的,但是修道的人已經看透了生死,所以不再怕死,既然已經不再怕死,那麽死也就不再是問題。生死這一關過去,還有什麽過不去的?因此,修道的人能夠長生。本沒想到長生,反倒能長生。一心想著長生,反而死得快。長生不是修道的目的,它只是修道的附帶現象。

28. 人有病,人還不以為有病,這就是人的最大的病。知道自己有病的人有多少呢?

29. 天天三更半夜還在網上的人,本身就是養生的大忌。包括一些所謂的名醫也是這樣。還有,他們的心量也是斤斤計較,試問這樣的人連自己都保不住,還怎麽醫人呢?

30. 別貪那個小便宜,大便宜也別貪。一個貪字就含著禍。貪,患得患失會導致人得心臟病。貪,患得患失是不懂道法自然的表現。

31. 不要天天想著吃什麽補陰,吃什麽壯陽。記住了,運動就可以生陽;靜坐就可以生陰。陰為陽之母,陽為陰之用。

32. 環境對人養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就是為什麽人在空氣清新的深山老林裏,會把痼疾養好的道理。因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質(負離子)會通過人在放鬆情況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體內部,從而滋潤孕養五臟六腑,使人重新煥發活力。還有重要的一點常人並不所知,就是人不僅僅是通過口鼻來呼吸,人身體的每個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們吸取著天地的精華。

33. 人在鬆靜的狀態下,慢慢深呼吸就能體會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氣的交換:在吸氣時,實際除了肺在吸氣,整個身體是在把體內的氣向外排,即把人的氣釋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氣時,實際人是在通過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氣。這大概就是老子所說的“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34. 什麽是悟性?什麽是智慧?悟性和智慧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處理、看待一切事物。但一些庸人自擾的人總是把簡單的事情看複雜了、做複雜了。繁和簡其實是一回事,是一回事的兩個方面。聰明的人看到的是簡單的一面,愚蠢的人看到的是複雜的一面。

35. 現代的醫院和法院差不多,動不動就給病人下了死刑判決通知書。而好多情況下,是把不該判死刑的人判了死刑。為什麽這麽說呢?就以“癌症”為例,癌症現在在人們的心裏=死刑。其實如果我們不叫它癌症,那麽對於病人來講,就等於給病人留下了希望,等於留下了生機。所以我講,現在的癌症病人有大半是被嚇死的,是被精神壓力折磨死的。同時也是被醫院折磨死的。因為你一旦被診斷成了癌症,那麽他就可以肆無忌憚地處理你,治不死是你命大,治死了,因為你是癌症。事實上講,沒有治不了的病,只是你的心能不能放下,一切病從心生,一切病從心治。只要你還活著,你就有生機。找到了這個生機,對症而治,你就會康復。

36. 現在是一個競爭,把所有的秩序都打亂了,把人引入了魔道。競爭是什麽?競爭就是把人們引入無限的貪欲世界。你一方面提倡競爭,一方面又談什麽構建和諧社會,這不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嗎。

37. 順應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一個人生下來,他的命運就基本上是有一定定數的。他該幹什麽,不該幹什麽,該吃什麽不該吃什麽,如果能順著他的運數去做,就會平安無事。有悟性的人會發現、知道自己的運數,知道他應該幹什麽,不應該幹什麽。所以養生絕對不是簡單模仿,人云亦云。不要去羨慕別人,要從自己的心裏找到自己的悟性。那麽人如何才能發現自己是否順其自然了呢?其實這太簡單不過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違背自然了。要做到順外面大自然的自然,還要順自己內在命運的自然,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38. 很多人一聽到醫師宣佈自己得了重病時,往往都會顯現出一副無辜的模樣,希望用切、割、毒、殺等外來方式去除疾病,然而,疾病真的會沒來由地產生嗎?世上絕對沒有這種「好好的就突然生病的事情」。以感冒為例,如果真要病人作自我反省的話,通常患者都會表示,自己在感冒之前,曾經一連熬了好幾個通宵;有些人會說,自己最近吹了冷風、淋了雨;有些人則說,工作的壓力很大,常常頭痛又失眠。事實上,諸如此類現象,都是導致感冒的因素,接句話說,假使病人的敏感度及警覺性夠的話,自然能夠做到「防患未然」的目標。

39. 真正的科學是什麽?就是因緣果報。不信因果,就不是真正的科學。

40. 沒有怕吃虧的心,沒有佔別人便宜的心。換句話說,就是你能吃虧,別人就是要你命你都捨得,你都給他,而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不去貪便宜,那你的心還能不定嗎?世人誰能做到?但佛就做到了。

41. 當人們掌握了健康的方法之後,會真正享受到那種完全不用擔心疾病的自信,這種感覺真好,但願您也能和我們一樣擁有這份自信。學問深時意氣平,心定則氣平。所以對於一個得道的人來說,觀察一個人,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也是相隨心轉的結果。

42. 名為五欲之最難破者,色次之,財又次之,食與睡更次之。名心不死,無以入道。

43. 中庸,是養生的根本原則。人體中的氣血也是一對陰陽,血為陰為體,氣為陽為用。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不足,易得淤積之病,如腫瘤、血栓等;氣太過,易得腦出血之類的病。所以,只有氣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44. 人只有悟到什麽是“自然”了,才算是得道了。知道自然,然後能順其自然,這個人就是神人。懂得陰陽了,懂得順其自然了,你就一定會成為良醫大德了。

45. 什麽是自然,自然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面,任何事物都要經過生、長、收、藏的過程。你順應這個過程,採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去調節病人的平衡,怎麽會治不好病呢。

46. 簡單和複雜是一對陰陽,越是複雜的事情,往往用最簡單的辦法就可以解決。同樣,看似最簡單的問題,你往往解決起來並不容易,你付出極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解決得了。這就和剛柔一樣,柔極能克剛,剛極柔不防。所以,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就要有這個思路,遇到複雜的問題要去找簡單的方法解決,遇到簡單的問題不要忽視它,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47. 我們看看這個世界上是不是這個道理。吃飯睡覺有幾個人能順其自然,有幾個人能遵守自然。你遵守不了,為什麽?因為它太簡單了,正因為太簡單了,所以你就不容易遵守。這就是辯證法。

48. 什麽是平衡?平衡就是陰陽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約,哪一方太過或不及都會失去平衡。怎麽會傷元氣,失去平衡就是在傷元氣。經常處於平衡的狀態,元氣就會保持得好,人就衰老的慢。

49. 陰陽之道就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轉化。任何一對矛盾,如果一方脫離了另一方,不受另一方的制約了。那它離消失、滅亡就不遠了。陰和陽就是如此。大自然中,一個事物的出現,總有另它產生的因素,但同時總會出現另一因素來制約它。這就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也是陰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道理。所以養生的道理也是如此,你生病了,總有一個使你生病的因素存在,同時也會有一個制約它,令你疾病消失的因素存在。正如自然界中毒蛇存在的地方,必定附近就有解蛇毒的草藥存在一樣。

50. 什麽叫人得意忘形?他失去控制了,失去陰的制約了,所以其下場畢竟是……,同樣人也不能一味消沉下去,這就是失去陽對他的制約了。如何具有大智慧,沒有博大的胸懷,哪來的大智慧。

51. 俗語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也要應時,到什麽年齡就要學他這個階段應該學的東西,否則就是不應時,不順其自然。但看看我們現在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有多少是學了應該學的東西。小時候應該學什麽,應該學德,學孝道,接著學識字斷句,再往下學如何做事。到青年學如何優生優育、家庭幸福。到了中年,學習養生之道。到了老年,學放下心態,安享晚年。繼續教育學什麽,就是要學這些。

52. 情志跟疾病的相關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藥物治療,治來治去都不好,對於這類疾病,解鈴還需繫鈴人。五志能夠致病,五志亦能解病。

53. 養生有一條很重要,就是不能怕死。怕死者陽氣不足,陽氣不足,死神就會找到你。這就是道家所講的,修煉人要有英雄的氣質。仁、智、勇三者缺一不可。

54. 當你把什麽學問理解到它是非常簡單樸素的時候,這時候你才是真正得到其中的三昧了。如果你還感到它是那麽博大精深,深不可測,那是你還沒有掌握到它的精髓,是只見到茂密的樹葉,而沒看到它的根本,這時候你還是處於“有”的階段,沒有達到“無”的境界。一切離不開陰陽,萬事萬物離不開陰陽。這個根本就是陰陽。知其一,萬事畢。

55. 凝神定氣,物我兩忘。---養生的真諦。

56. 五行相生相剋的應用:凡是因五臟太過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剋的方法對治。同樣,凡是因為五行不足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生的方法解決。這是運用五行的根本原則。

57. 現代人往往都在追求提高物質生活方面下工夫,這種追求的後果是很可怕的。要知道,人們對於物質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一旦這種欲望得不到控制,那等待我們的就是無止境的痛苦。其實,物質能帶來的享受,精神也能;藥物能治療疾病,心理療法也能做到。所以,我們用一生來追求財富,不如用一生來培養出一種好的心態,讓我們的精神達到一種超凡的境界。

58. 當人們掌握了健康的理念和方法之後,會真正享受到那種完全不用擔心疾病的自信,這種感覺真好,願我們都能擁有這份自信。

59. 很多重病或絕症,都只有一個理由:恨。當這恨沒了,病也必一起消失。這世間最難解的是綿延不止的恨,固有解不開的恨,才有治不好的病。

60. 故求長壽無病,常強肉身。欲強肉身,當調伏精氣神。欲調精氣神,當拒絕擾亂之賊。欲杜此賊,當先攝心。欲求攝心,當化貪嗔癡三毒。欲化除此三毒,必學心戒。但空口言戒,無益於事,必求開慧,方不為所愚。欲求開慧,必先求定。欲求得定,必學靜坐。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從一所省級的醫院跌跌撞撞失魂落魄地走了出來……老婆已於半年前外出打工了,手機短信成為我們聯絡感情的重要渠道。

我掏出手機,正要發信,卻收到了老婆的短信:“老公,他今天又說愛我。”

我忽然間不想把情況告訴老婆,便發了一個字回覆:“哦。”

第二天下午,我又收到老婆的短信:“老公,他又纏我,我對他說我有老公了他也不信,說我是故意找藉口。”

“哦。”我又發了這個字的回覆。

“你倒表個態,我被你氣死了!”老婆的短信。

“哦。”我的短信。

第三晚,老婆又發回短信:“他約我逛夜市,我沒有拒絕。”

“哦。”我心痛。

又一晚,老婆的短信:“又逛夜市,他拉了我的手。”

“哦。”我心痛。

又一晚,“他今晚吻了我的額頭,吻過後深情的望著我,我不望他,轉身走開。”

“哦。”我心痛。

又一晚,“我和他逛夜市。過一樹蔭時,他抱得我很緊,吻了我的嘴,我掙也掙不脫。”

“哦。”我心痛。

又一晚,“他又吻了我,吻了很久,我沒有反抗,我被一切陶醉了!”

“哦。”我心在顫抖。

又一晚,“他和我說結婚的事,我又告訴他我已有老公了,他叫我不要故意找藉口,要我到了十—日那天和他回家登記。”

“哦。”我心顫抖。

老婆又發回短信,“你不在乎我,我也不在乎你了,趁我還年輕,趁我還有人要!”

“哦。”我心顫抖。

想了兩日,我給老婆發了條短信:“九月二十五日,妳回家一趟。”

“什麽事!”

“回來!”

老婆回來了,我把一張紙遞給她,說:“簽字。”

老婆看了一眼,見是“離婚協議書”,就沙沙的簽了名。簽完,揚起頭,“哼,誰怕誰!”

“哼,誰怕誰!”我也揚起頭。

老婆氣呼呼的收拾衣包出了門。之後我就低下了頭。我的淚水撲嗒撲嗒地掉到地上,砸開了花。

十一那天,早上,我有氣無力地躺在床上,給老婆,不,她不是我的老婆了。給她發了條短信:“和他回去登記沒有?”

“當然,不用你操心,以後別煩我!”

我滿意地閉上了眼睛,心裏安然了。

在我的床頭小桌,是一張“癌症晚期”的醫學報告單。我想把這張單燒掉,然而我連睜眼睛的力氣也沒有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頓漸是佛道二教的重大論題之一,本文擬從性命雙修的角度,對此論題進行簡單的探索。

先明丹法之頓漸。

童貞之少年人修道,因其毫無虧損,本爲元體,如將其圓陀陀、光灼灼之慧命收歸中宮黃庭,時時醒悟,刻刻覺照,護持十月,即可大藥過關,養成仙體,再得岀胎口訣,將道胎引岀,親爲佛子,稱爲頓法。

中老年之人,因其元體破,以下手之法補足以前虧耗之元精,將精炁神補足,慧光自現,馬陰藏相,即可大藥過關,稱爲漸法。

丹法之頓漸區別如下:頓法不需要百日築基,直接以十月懷胎之功頓超生死,因爲少年人元精至足。《道德經》云:“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漸法必須百日領基,補得精足、炁滿、神圓,無異童年之精神狀態,取其萬丈高樓從地起,修行循序漸進之理。

次明佛法之頓漸。

佛教歷史上有南頓北漸之爭,南頓指南方慧能祖師之禪法,北漸爲北方神秀之禪法,其區別如下: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又偈云:“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捨父逃走。”主張坐禪習定,以住心看淨,爲一種觀行方便,其弟子普寂將其發展爲“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之說。
今以丹法分析之,北漸一脈,僅僅修心養性,而無修命之法。

呂祖《敲爻歌》云:“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

人身四大皆陰,鍾離祖師云:“涕唾精津氣血液,七般物事皆爲陰!”修性無非修陰神,此神爲後天識神,非先天真一之炁所化之陽神,張紫陽真人在《悟真篇》中稱其爲“投胎奪舍”之流,焉能超生死!

北漸執著無爲,而不知有作是根基,修士必採外來真陽之藥,才得佛祖拈花,迦葉微笑之深旨。

禪宗六祖慧能祖師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祖師此偈直指煉性之功,道家真傳稱爲煉己,南宗五祖白玉蟾祖師云:“三屍六賊本來無,盡從心裏忙中有……三毒無根,六欲無種”可與慧能祖師偈交相輝映,以開照學人心腑。

《壇經》云:“誰知火宅裏,元是法中王”。“火宅”喻身,“元”是元精,元精是法中王。佛教裏面還有甘露法王之語,甘露爲元精所化,比蜜糖還甜。

張三豐祖師云:“口飲甘露比蜜甜”。

《壇經》又云:“淫性即佛性,有情來下種,無情果不生。”慧能祖師此語直指禪宗之秘旨,與我道門性命雙修之命功同理同訣。

祖師之禪法以定慧爲本,定是慧體,慧爲定用,猶如燈光,有燈即有光,燈是光之體,即爲定慧一體觀,便爲頓悟,教人僅從無念著手,並不限於靜坐之途,一切時中行住坐臥,皆可體會禪的境界。

祖師得達摩禪之精髓也!以丹法言之,無情不能了道。丹,即爲道果,“下種”之種,即爲真種,乃先天真一之水,又名元精、黃芽、鉛、水中金。又丹經云:“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即念茲在茲,綿綿不絕,此中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由是可知,佛道二祖皆由“情”字下手,得先天真一之炁,性命雙修而成佛作祖,僞邪之道焉知此情之秘哉!

曾訪道至江西吉安青原山淨居寺,得識虛雲禪師之徒體光法師,法師說:“淫心即是道心,爲我禪宗之秘,諸佛妙理,不關文字,口口相傳,佛佛心印,於起心動念處,著意參之。”

又觀虛雲禪師之遺訓,訓云:“海底發火,直鈎釣金鯉”,“海底發火”爲白虎岀洞,正子時至,丹家稱爲“水中火發”,“金鯉”爲元精,取“金”爲水中金,鯉魚能躍龍門之意,“直鈎釣”之,比喻以下手法,元精從會陰穴逆上泥丸,如魚躍龍門,化爲甘露。

道門南宗薛道光祖師云:“此道正是達摩祖師西來之意。”僞邪之道不知此情,此情動,爲丹田炁動,下身陽性發現,爲活子時,當用無孔雙吹、下手之法以收元精,以元精滋養自身矣!若以柱杖棒喝、打七參禪、看話默照,焉能契達摩之旨,頓悟成佛哉!學士若僅知人情,不知丹情,則空有人情無道情,人情短暫無多時!速求師指破佛性!

嘗居清源山清源洞道觀,修身養性。裴仙祠內有一聯,爲祖師所留,其聯云:“花開五葉憑吾插,海作三甌任口吞”。“花開五葉”爲禪宗五家七宗,“插”字隱喻下手之法,得佛道真訣者自知也,凡夫得之,當笑破口。“海”爲北海之水,爲先天元精,“甌”爲盞、杯之意。

上聯指禪宗之秘旨與道門性命雙修一樣,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下聯指活子時至,用下手之法,將先天元精化爲甘露,從玄膺穴降下氣管,“任口吞”之。

張三豐祖師《參禪歌》云:“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圓明不二般,三教原來是一家。”

佛家講不二法門,不二即是唯一,儒家之太極、佛家之舍利、道家之金丹,名稱不同而實質一樣。又如精炁衝動之力,佛家稱之爲雪山大力白牛,道家稱之爲白虎,皆比喻外陽壯盛難伏也。儒家以《論語》治國,佛家以空寂爲宗,道家以煉丹爲真,三家均爲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早已合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焉有頓漸之爭哉!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別人做任何事情,做的不圓滿的時候,我們就幫他圓滿一下,這樣不只圓滿自己,也是圓滿別人。有時候在一個大的地方,小細節往往都乎略掉了,而這小細節也許是別人最在乎的地方。這小細節也許是你認為沒什麼的地方,但是因為這小細節,往往使的彼此有了距離。
 
所以當一件事情沒辦法圓滿的時候,就請拿起筆將它補的圓滿,這樣事事皆能圓滿。而不是以不平之心去要求別人。有要求的時候,不平之心就起了、憎恨之心就起了,應該把不平之心化成一種寬容、知足、諒解之心、感恩之心,這樣才能夠在為人處事上更上一層,才能夠在人生旅途上,更遇得上知己。

在揣測人家當下,其實是在傷害自己的心靈,因為你是用不好的心去揣測人家的是與非,遇到事情除非自己親眼看到,但是有時連親眼所見都不一定是真的,所以不要被這些有形有相的迷住了。

要對每一個人尊敬,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都要尊敬。

有的時候要互換角色立場,還要以對方的立場,對方的心去想,將心比心即轉境,即使現在面對艱難的困境,跟人起了很大的衝突,這一切只有自己可以化解,角色互換時,就知道對方想什麼、要什麼。

每個人都要有一顆善解人意的心,如此人心、天心合一才能夠完成一件大事,要去了解身邊的人、家人。你喜歡的心,是善解、善意的,不是惡意的,不要把人家往壞的地方想,要往好的地方想。不平凡之事是當我們的心,成一個圓,沒有菱角,不會傷到人。不會處處從別人身上得到好處,處處傷害別人。

你們希不希望也成為最有人緣,最受歡迎的人?只要開心,很快樂,每天很快樂的去修道、辦道、幫助人、渡人、接引佛,所謂的接引,接引來佛堂,不只接引他們到佛堂,還要接引他們直到天堂為止,這個事情是快樂的,幫助別人,別人就快樂,別人也一定就會歡迎你!

每一個人都必須處在團體之中,假若不跟其他人合作,將會很難有所成就。尤其是修道、辦道,把每一個人的心團結起來,才能夠創一番大事業,團結這顆心要祛除我見,若太執著將很難融入道場中。不僅在道場中,走入社會,沒有一個人是不需要別人的幫忙。哪天你也需要別人伸出援手幫助你,不管哪件事,慈悲心沒有任何侷限,只要發自內心去幫助別人,當下就是菩薩,就是仙佛。

多付出,少要求;多讚美,少批評;多體諒,少責難;多感恩,少埋怨。

要圓身邊一切的緣,此時此刻以心印心,以心來圓咱們之緣,要知道因緣而相會、相結合實非容易之事,目前擁有的,不覺可貴,不知道哪一天,失去了某一段緣,才來毀恨後悔,怕到時為時已晚,後悔也於事無補了。心中不可存有「後悔」兩個字,因為能夠挽回的不需要後悔,不能夠挽回的,後悔也沒有用。
 
要如何達到不後悔呢?就要把握當下,珍惜每一段緣,這正是所謂的「惜緣」。盼望眾人不只要惜緣,更要圓一切之緣,力求圓滿,力求圓融,常將圓緣兩字埋在心中,以實際行動來實踐,要知道圓緣乃是袪除遺憾的最佳良藥喔!

愛要本乎真誠,愛要合乎中道,這樣的愛才能恰到好處。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去把握,懂得去珍惜。

肯定人家,給人家一點信心,這也是佈施,不是有形有相給人家才叫佈施,伸手幫助人家一下,這也是很有用的佈施。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愛,有愛才會有動力。發揮了這個大愛的時候,就是仙佛,就是菩薩。什麼叫大愛發揮,在此希望眾人們都有那一份心、一顆大愛的心,看到別人痛苦時,適時的伸出援手去幫助他,也許是一句鼓勵的話,也許是一個微笑也好,都是給對方的支持。

觀世音菩薩想的是眾生,因此全世界的眾生,大家都誠心誠意的膜拜祂。這不是觀世音菩薩當初的本意,但是菩薩的犧牲奉獻,眾生有所感受,自然有所回饋,今天若老是想到自己,無形當中意念會縮減得讓別人都難以靠近,這樣子就活得不快樂。別人跟你在一起,會覺的不好相處,人緣即佛緣,你要去渡化眾生,眾生看到你就討厭,你還能講什麼話?

不可一昧的抱怨環境不好,人總是要多多成就自己,過了這一關就是你的。所謂的抱怨,受到不如意,是跟人有關係,要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磨擦,是自己先跟人有摩擦。是自己先跟人有摩擦,才會產生摩擦,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不能肯定自己,也因為這樣而輕視自己,才認為別人也輕視你,所以修道就是要修這份心,要修一份寬廣的心,所謂君子要有容人之量,而不是受人所容納,因此需要培養「恭、寬、信、敏、惠」的德性。

人與人相處,是不是也需要堅持?堅持什麼?堅持互相包容、互相原諒、互相寬待。

有不好的念頭時,希望自己能夠善導其心,轉個念頭就變成善了,跟人家起爭執,要想說也許我們是朋友,他才會這樣跟我說,讓自己有改進的機會,所以即使人家故意找麻煩,也不用氣餒,那是在了自己欠人家的,所以善!、惡都在一念之間。

每個人都是學習的對象,每個人都是人才。老師沒有笨徒兒,有信心、勇敢的踏出第一步,渡眾生需要勇氣,對自己沒信心,就是對道沒信心,對道沒信心,就是對自己沒信心,所以要快馬加鞭,渡眾生臉皮要厚,否則渡不了眾生。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需要去學習的地方,看別人的時候,不要只看到別人的缺點,要看看別人的優點。

不要用自己個人的好惡去看待一個人,對他而言,那是不公平的對待。

成全不了人,不可起怨恨心,說人家無佛緣,所以心中不可起對待是很重要的。

人都有自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原則,但是要與人共同相處,要放下自己的身段,要低聲下氣。

容人之過非順人之非,忍人之辱非怕人之勢,告人之失非揭人之疤,引人之惡非助人為凶,幫人之忙非養人怠惰,要人放下非叫人放棄。

如果大家在一起,都沒有鼓勵的心,互相成全的心,如果只是互相吐苦水,互相說別人是非,那麼人世間確確實實是苦海,但是當大家將喜悅的心呈現出來,這個人世間、你的左右就是天堂了。

常常肯定別人、鼓勵別人就是鼓勵自己。當一個人喜歡去否定別人的時候,也是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往往只看到別人,沒有向內關照自己。

開開心心去渡化眾生,要別人快樂,自己要先懂得快樂之道。

要知道人性,才能知道佛性,所以和人相處要忘記自己,調整自己,如果一昧要求別人配合,就沒辦法和人相處融洽。

自己先修好,才能真正的影響別人。

有時候看到一個人,會覺得他像有心事,那就表示他的元神冥冥中告訴你,他需要幫助了,所以,如果對別人不好,雖然一時可以瞞騙,那一天,你的元神會輸送給他,他就會了解。所以,今天你可以自欺,但不要以為可以瞞過別人,人人各有一小天,自己的小天能夠圓,之後才能夠圓大天。

不僅要幫助自己也要幫別人,修己也要成人,當我們在正己的時候,就是在成全別人,在成全別人的時,也是在約束自己。

在此教你們一個術,叫「他心通」,就是多去關心別人,去關心別人的時候,自然而然就知道他需要什麼,他心理在想什麼,不用問他,他就會告訴你,這叫做現代的「他心通」。如果眾人都能夠做到他心通,天下就太平喔!多站在別人的立場來想,多替別人設想。

人上有人,不要自己覺得不得了,隨時要看別人比你高,尊敬別人,把自己當凡夫,把別人當佛一樣尊敬他,那就沒煩惱了;如果把每個朋友都當佛看,那也沒煩惱了。

人跟人相處,常常會懷著猜測之心,會互製敵意,常常我不了解你,你不了解我,就這麼猜起來,然後就會有更多的代溝,人跟人之間代溝越多,社會就不和諧,你們都聽過要培緣,把你們身邊每一個緣份化成助力,運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不要妄自菲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潛力,發揮潛力去做,不管好與壞,盡力了,上天總會給你們好的結果。

與樂為「慈」,拔苦為「悲」,願不願意做這兩樣義工呀?要做義工之前本身要先做好,你自己真正快樂才能帶給別人快樂,懂得體會別人的苦,才能解決人家的苦。

先要求自我,再去看別人,先看看自己修的怎麼樣,再去看看別人修的好不好,所以有對待、有分別的人,通常都是自己心裡面起了對待分別,而對待分別就是讓自己痛苦的淵源。

當你肯做小丑的時候,你就成功了。當你覺得「我」放下也無所謂的時候,就成功了,就可以渡化更多人了。

佛為何成佛?因為祂不把你當別人,祂把你當自己。你把別人當成是你,你就是他,你就不忍責備他,不會嫌他,不會看別人這裡不對,那裡也不對,沒一處是好的,因為你已經容納他了。

如果心像一個城堡,密不透風,包的緊緊的,永遠看不到外面,要知道,這就是菱角太多了,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不覺得,當和人相處時,每個人菱角都很多,就會碰得很痛,所以會有怨、恨、惱、怒、煩、八苦就是因為這樣才有,所以人常常在苦海裡面,不快樂就是因為角太多了。
 
那要怎樣才能把它去除?要「磨」!用什麼「磨」?藉著人、事、物各方面來磨,來歷練,逆境的時候,就會越磨越圓。所謂吃苦了苦,要苦的有價值,在苦的時候,要反省自己,不要一昧怪別人,這樣才是成長。

不要看到這個人討厭就不理他,聖人、敵人都要愛他,愛你的敵人,才能戰勝敵人。

只要了解自己,他人就是你的知己,如果不了解自己,成天猜疑別人,當然沒有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做任何事情,要先省察自己,自己能夠體諒他人。

誠心敬意,主敬存誠,時時刻刻秉持這種心,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沒有所謂的代溝。

人要學習包容、原諒他人,別人的錯誤,就是要考驗你的度量。

當別人輔助你的時候,就要去接受,輔助人的也要勇敢去付出,如此,在收受之間都能夠歡喜。所以,在自己不行的時候,找個人傾訴一下,不要老把委屈放在心理,這種壓力會壓死人。

對待你的敵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笑臉,所以你不需要劃清界限,要畫界線就讓他畫,然後你就用笑臉相對。

我們要散發一份熱,才會有一分力量出來,如果那份熱不散發出來,要如何溫暖自己、溫暖別人?如果沒有辦法溫暖自己,那自己不是會覺得被冷落、被冷漠?好像被別人拋棄,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不愛惜自己,那誰會愛護你?所以首先要愛護自己,再愛別人。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