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毒是目前最為人熟悉的非洲信仰。Voodoo,或作 Vadium,Vaudoux, Voudoun, Vodoun,Vodun, Vaudu, Vaudou, Vodu,Vudu, Woodoo 等等,根源於非洲,現已經傳播非洲以外地區和西方世界,同樣地也發生了融合主義的現象。

Voodoo 一詞來自達荷美共和國(Dahomey)的語言vodu,意指衆神(gods),巫毒傳播的主要路線之一就是從達荷美傳至海地(Haiti),再傳至美國,如紐奧良和密西西比州。
 
在海地,巫毒信仰為兩大官方信仰之一,因為被法國殖民過的關係,另一個官方信仰則是天主教,一個海地人可能會說,80% 的海地人信仰天主教,而 100% 的海地人追隨巫毒信仰。

從非洲到海地再到美國,在這個傳播歷程當中,Voodoo 一詞也出現了 Hoodoo 的別名,說是別名,但卻不能被劃上等號,就好比當我們現在講到佛教時,我們會先說明是印度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或是漢傳佛教一樣,Hoodoo 一詞內涵了各處的本土性或差異性。

例如,在紐奧良,巫毒信仰的活動是十分個人化和隱私化的,而在海地則有很多公衆的活動。另外,在內涵上,Hoodoo 一詞偏重法術(magic)成份,如符、咒、護身符和人形偶的使用。

巫毒除了深具民族色彩,現代巫毒的提倡又添上了政治意味。例如在海地對法國殖民的推翻過程當中,巫毒在民族意識的凝聚上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除了歷史政治的破壞,巫毒面臨的另一個重大威脅就是西方媒體所塑造出來的極為負面的刻板印象,例如使用咀咒用的小人形、招攬「惡靈」、可怖的夜間儀式,或是醜化的活體獻祭儀式。

典型的包括兩個部份,一是入會儀式(1950年之後,天主教停止攻擊巫毒信仰,以打鼓為主的巫毒儀式音樂也開始對外流傳),二是獻祭儀式(manje-lwa),認為人們可以透過各種生命體而與神聖力量溝通,並且由此可得幫助與神喻。

巫毒相信有一個全能的神(BonDie)和死後生命,不過,亦同時認為所有的有情或無情衆生皆為神聖。 除了 Bon Die 之外,還有其它三類的精靈存有: Loa, TheTwins 和死者。此三類精靈並非純善或純惡,但如果人們若待之以善,精靈們就會顯之以善。

許多信仰巫毒的人相信,人主要包含兩個部分:ti-bon-angel 和gro-bon-angel。前者指善的小天使(little good angel),後者指善的大天使(big good angel),有時被各模擬為意識(theconscious)和靈魂(thesoul),兩者皆具有某種程度的死後生命,但善的大天使或靈魂死後才有可能成為 Loa 精靈。

巫毒的中心主題是認為所有生命皆是互相聯繫,物質亦具有其精靈形式,人們能夠在物質和靈性世界之間往返。自療(healing)能力,宗教和醫學的界限難分,在巫毒療愈的儀式常常佔了一半以上。

如同許多其它的宗教一樣,除了是宗教本身以外,巫毒也是一個複雜系統,觸角伸及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面,但做為一種生命或生活的智能,亦被許多新時代份子所珍視,不限於種族、性別、國別、性取向,或是宗教信仰。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這是個特困家庭。兒子剛上小學時,父親去世了。娘兒倆相互攙扶著,用一堆黃土輕輕送走了父親。

母親沒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拔著兒子。那時村裏沒通電,兒子每晚在油燈下書聲朗朗、寫寫畫畫,母親拿著針線,輕輕、細細地將母愛密密縫進兒子的衣衫。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一張張獎狀覆蓋了兩面斑駁陸離的土牆時,兒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長。望著高出自己半個頭的兒子,母親眼角的皺紋張滿了笑意。

當滿山的樹木泛出秋意時,兒子考上了縣重點一中。母親卻患上了嚴重的風濕病,幹不了農活,有時連飯都吃不飽。那時的一中,學生每月都得帶30斤米交給食堂。

兒知道母親拿不出,便說:“娘,我要退學,幫你幹農活。”母親摸著兒的頭,疼愛地說:“你有這份心,娘打心眼兒裏高興,但書是非讀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養你。你先到學校報名,我隨後就送米去。”

兒固執地說不,母親說快去,兒還是說不,母親揮起粗糙的巴掌,結實地甩在兒臉上,這是16歲的兒第一次挨打……

兒終於上學去了,望著他遠去的背影,母親在默默沉思。

沒多久,縣一中的大食堂迎來了姗姗來遲的母親,她一瘸一拐地挪進門,氣喘噓噓地從肩上卸下一袋米。

負責掌秤登記的熊師傅打開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頭就鎖緊了,說:“你們這些做家長的,總喜歡佔點小便宜。你看看,這裏有早稻、中稻、晚稻,還有細米,簡直把我們食堂當雜米桶了。”

這位母親臊紅了臉,連說對不起。熊師傅見狀,沒再說什麽,收了。

母親又掏出一個小布包,說:“大師傅,這是5元錢,我兒子這個月的生活費,麻煩您轉給他。”

熊師傅接過去,搖了搖,裏面的硬幣叮叮噹噹。他開玩笑說:“怎麽,你在街上賣茶葉蛋?”母親的臉又紅了,支捂著道個謝,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一個月初,這位母親背著一袋米走進食堂。熊師傅照例開袋看米,眉頭又鎖緊,還是雜色米。

他想,是不是上次沒給這位母親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頓地對她說:“不管什麽米,我們都收。但品種要分開,千萬不能混在一起,否則沒法煮,煮出的飯也是半生的。下次還這樣,我就不收了。”

母親有些惶恐地請求道:“大師傅,我家的米都是這樣的,怎麽辦?”熊師傅哭笑不得,反問道:“你家一畝田能種出百樣米?真好笑。”遭此搶白,母親不敢吱聲,熊師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個月初,母親又來了,熊師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幾乎失去理智的語氣,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說你這個做媽的,怎麽頑固不化呀?咋還是雜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麽背來的,還是怎樣背回去!”

母親似乎早有預料,雙膝一彎,跪在熊師傅面前,兩行熱淚順著凹陷無神的眼眶湧出:“大師傅,我跟您實說了吧,這米是我討……討飯得來的啊!”熊師傅大吃一驚,眼睛瞪得溜圓,半晌說不出話。

母親坐在地上,挽起褲腿,露出一雙僵硬變形的腿,腫大成梭形……母親抹了一把淚,說:“我得了晚期風濕病,連走路都困難,更甭說種田了。兒子懂事,要退學幫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學校……”

她又向熊師傅解釋,她一直瞞著鄉親,更怕兒知道傷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矇矇亮,她就揣著空米袋,拄著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討飯,然後挨到天黑後才偷偷摸進村。

她將討來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學校……母親絮絮叨叨地說著,熊師傅早已潸然淚下。他扶起母親,說:“好媽媽啊,我馬上去告訴校長,要學校給你家捐款。”

母親慌不叠地搖著手,說:“別、別,如果兒子知道娘討飯供他上學,就毀了他的自尊心。影響他讀書可不好。大師傅的好意我領了,求你為我保密,切記切記!”

母親走了,一瘸一拐。

校長最終知道了這件事,不動聲色,以特困生的名義減免了兒子三年的學費與生活費。

三年後,兒子以627分的成績考進了清華大學。

歡送畢業生那天,縣一中鑼鼓喧天,校長特意將母親的兒子請上主席台,此生納悶:考了高分的同學有好幾個,為什麽單單請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還堆著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

此時,熊師傅上台講了母親討米供兒上學的故事,台下鴉雀無聲。校長指著三只蛇皮袋,情緒激昂地說:“這就是故事中的母親討得的三袋米,這是世上用金錢買不到的糧食。下面有請這位偉大的母親上台。”

兒子疑惑地往後看,只見熊師傅扶著母親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

我們不知兒子那一刻在想什麽,相信給他的那份震動絕不亞於驚濤駭浪。

於是,人間最溫暖的一幕親情上演了,母子倆對視著,母親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綹兒有些花白的頭髮散亂地搭在額前,

兒子猛撲上前,摟住她,嚎啕大哭:

“娘啊,我的娘啊……”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昔日唐僧去取經,取下報恩一份經。

報恩經中十二字,字字行行寫分明。

昔古有個目蓮僧,擔經挑母去修行。

經在前頭背了母,母在前頭背了經。

將經將母橫挑去,山林竹木兩邊分。

右肩擔得皮血破,左肩擔得血淋身。

借問靈山多少路,十萬八千亦有零。

不說十萬八千路,再加十萬亦要行。

去到靈山見佛祖,取出一卷大藏經。

先取大藏經一卷,復取半卷懷胎經。

養兒不知娘受苦,養女可知母苦辛。

堂前椅子輪流坐,媳婦也有做婆時。

且看檐前滴滴水,點點滴來不差移。

孝順之人生孝子,忤逆之人生逆兒。

十月懷胎從頭起,從頭一二說分明。

正月懷胎如露水,桃果開花正逢春。

花如水上浮萍草,未知生根或生根。

二月懷胎上娘身,手酸腳軟步難移。

頭髮披散懶梳髻,放開花鞋懶去尋。

三月懷胎三月三,三餐茶飯食兩餐。

三餐茶飯未想食,只想酸梅口中含。

四月懷胎分四肢,一身骨節滿身酸。

年輕懷胎猶自可,老來生子正難當。

五月懷胎分男女,七孔八竅便成人。

是男是女心中想,不知何時何日生。

六月懷胎三伏天,燒茶換水懶向前。

堂上掃地難彎腰,行路猶如上高山。

七月懷胎正是秋,好似梧桐掛金鈎。

八幅羅裙長安帶,老來懷胎不怕羞。

八月懷胎桂花香,五穀上倉壘忙忙。

累得老娘多辛苦,累得老娘難落睡。

九月懷胎重如山,低頭容易起頭難。

茶飯不敢多食飽,羅裙未敢緊腰纏。

十月懷胎看看滿,子在腹中團團轉。

左手吃娘心上肉,右手吃娘肚內腸。

十月懷胎將來生,娘在房中受苦辛。

一陣痛來一陣扎,痛得老娘打翻身。

牙齒咬得鐵釘斷,兩腳抖得地皮穿。

娘呼上天天無路,娘喚下地地無門。

結配丈夫心不忍,洗手燒香奉神明。

先許武當香一竈,後許南海掛長幅。

長幅寶蓋都許了,才得孩兒過下身。

孩兒下地叫一聲,堂上公婆才放心。

孩兒下地叫二聲,母子房中兩個人。

孩兒下地叫三聲,堂上公婆亂紛紛。

行到廚房燒開水,燒盆開水洗兒身。

是男是女都洗起,費盡爺娘一般心。

手抱孩兒共枕睡,口食娘奶到天光。

日間苦楚猶自可,夜間苦楚甚難當。

左邊睡了右邊睡,右邊濕了睡左邊。

若然兩邊都濕了,雙手捧入娘胸前。

一日食娘三肚奶,三日食娘九肚漿。

娘奶不是長江水,娘奶不是樹木漿。

點點食娘身上血,娘身老來面皮黃。

一歲二歲同娘睡,三歲四歲學娘行。
 
五歲六歲能講話,七歲八歲送學堂。

文房四寶都齊整,教子讀書習文章。

孩子出門去讀書,娘在家中望子歸。

早晨出門望到午,午時出望早歸門。

一愁兒子身上冷,二愁兒子肚中饑。

三愁兒子年紀小,四愁兒子被人欺。

五愁兒子身上病,六愁兒子走高低。

七愁兒子出麻豆,八愁兒子癡又愚。

九愁兒子水邊走,十愁兒子配婚姻。

養得兒子十七八,輕輕放下兒子身。

養子不知娘辛苦,養女方知報娘恩。

街上般般都有賣,有人開店賣爺娘。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

不信且看檐前水,點點滴下不入池。

父母有恩報不盡,父母一生為兒身。

只有行孝黃氏子,割肉去救母娘身。

孟宗哭竹冬生筍,郭巨埋兒天賜金。

董永賣身安葬父,丁蘭刻木事娘親。

王祥臥冰求鯉事,目連救母上西天。

鴉有反哺之仁義,羊有跪母之恩情。
 
畜禽能知恩和義,人類何不早回頭。

懷胎經書已讀盡,能勸世人要孝心。
 

百行孝為先!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參玄宗不難得手,難從性宗參入。如從此入,便得淵源。倘錯行路徑,如書空尋跡,披水覓路矣。
 
修玄之理,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古人章句之中隱隱在焉。天不言而四時行,人身陰陽消息,人不能使之然也。
 
大道之妙,全在凝神處。凡聞道者,宜領此意求之。凝神得竅,則勢如破竹,節節應手。否則面牆而立,一步不能進。
 
學道之人,須要海闊天空,方可進德。心宜虛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動,便可立丹基。
 
學道之人,以養心為主。心動神疲,心定神閑。疲則道隱,閑則道生。胸次浩浩,乃可載道。
 
邪說亂道久矣,採戰、燒汞、搬運皆邪道也。年少者、不篤信者、遑遑趨利者,皆未易言此道。欲修此道,先宗一(淡)字。
 
仙凡界、人鬼關,全在用功夫。然用功夫者,如擒狡兔然,稍懈則兔縱,稍緊則兔死。須於空虛中覓之,否則何足言功夫哉。
 
凡人心不內守,則氣自散。若能時時內觀,則氣自斂,調養臟腑,久之神氣充足。古云:“常使氣通關節透,自然精滿谷神存”。
 
靜時煉氣,動時煉心,下學之功畢矣。
 
須節欲。先天必須後天定。
 
動時茫茫,不如此心久在腔子裏。學道者要先知收心法,再言靜功。
 
欲學玄功,須先時時瞑目,一日間靜坐幾刻,再來問道。
 
聰明智慧不如愚,學人只因伶俐二字,生出意見,做出許多壞事。今欲收拾身心,先從一個(愚)字起。
 
天之生人,人之所以生而不死者,於穆不已也。人若無此不已,則氣絕矣。故天地以氣機存,人亦以氣機生。能煉住氣機,便與天地同壽,便不息了。不息則久,中庸言之矣。
 
定其心神,方可言道。要入玄關,須用定力。定則靜,靜則生。不但靜中能靜,必須動中能靜,方見功夫之力。神定,內一著也。事來心應,事去心止。氣定,外一著也。
 
語謹形正,語端氣峻。下學要緊處,全在正氣安神,忘心守口而已。
 
修道原從苦中來,但得清閑處便清閑,此即是道。且更須忙裏偷閑,故人能偷閑便有閑。不然,則終身無寧晷矣。
 
心乃一身之主,故主人要時時在家。一時不在,則百骸亂矣,所以學道貴恒。始勤終怠,或作或輟,則自廢也。
 
“四大威儀皆是假,一點靈光才是真。晦藏靈明無多照,方現真如不二身”,則此一點,如劍上鋒,如石中火,一現即去。故修養家,要養聖胎、孕嬰兒者,此也。功夫如不早做,及至精乾血枯,屈曲蒲團,有何益哉。
 
令人慕道者多矣,俗網牽人,是以道心不進。至人非不憫世,奈世人自糾葛何。今為學子脫此苦惱,略敷數言。
 
夫心之動,非心也,意也。神之馳,非神也,識也。意多欲,識多愛。去此二賊,真性圓明。不欲何貪,不愛何求。無貪無求,性如虛空,煩惱妄想,皆不為累。
 
再加煉氣,金丹可成,神仙可冀。
 
養氣只在收心。心在腔子裏,則氣存矣。
 
居塵不染塵,乃上品也。其次避之。
 
清靜二字是換骨法。
 
凡人能治心,便是道中人。若全消俗障,何患乎不成。
 
虛之又虛,與天合體。空空空,空中有實功。若還純寂滅,終是落頑空。
 
靜坐者,不在坐時靜,要在常時靜。
 
靈台不滅,慧覺常存,此道之至寶也。然無形無影,莫可明言。默以心會,不在外求。
 
神乃心之苗也。面色潤澤,方徵血氣沖和。總要華池養得水足,意樹自然花開。

昔人教人,尋孔顔樂處。此樂非章句可能尋,在天命也。心靜則神清,神清則氣和,始可得之。
 
下手功夫疏不得,因循無益。得一刻,便做一刻,念頭須時時返照此處。神到則氣到,氣到則命堅。
 
敬慎二字,通天徹地。再無放心之人,能仙能佛。
 
人生做事,業傳千古,不過此一點神光耳。然神非精不能生,而精非靜不能養。欲至極虛極靈地位,須煉此能生、能養功夫。
 
道心常現,則凡念自退。一時忘道,則起一時之凡念。一念忘道,則起一念之凡情。須要時時提醒。
 
人生若幻,須要尋著真身。天下無一件是實,連此身也不是自家的,只這一點靈光。若無所依,到滅度時,何所隨著,豈不哀哉。
 
焚香烹茶,是道也。即看山水雲霞,亦是道。胸中只要浩浩落落,不必定在蒲團上求道。
 
學道是樂事。樂則是道,苦則非道。但此樂不比俗人樂耳。
 
居塵世中應酬,最是妨道。人能於塵事少一分,道力即進一分。幻緣不破,終無著處。
 
人當以聖賢自待,不可小視自己,則上達矣。故天下未有不聖賢的神仙。
 
世人當知儉之道,儉於目可以養神,儉於言可以養氣,儉於事可以養心,儉於欲可以養精,儉於心可以出生死,是儉為萬化之柄。若不知儉之道,惟以刻薄慳吝是趨,則於儉之道失之遠矣。
 
無上妙道,原從沈潛幽靜中得來。若是一念紛纭,則萬緣蔚起,身心性命,何日得了。一已尚不能照應,何暇及他事哉。人須亟亟回首,早登彼岸。
 
玄功不但要養氣足精,仍宜運髓補腦。家私攢聚到十分,方稱富足。倘身中稍有缺乏,便是空體面的窮漢子。分明一條好路,為何不走,可惜一個神仙闕,夜間難道也匆忙。
 
煩惱是伐性之斧,人當於難制處下功。若不將氣質變化完善,怎得成善士。
 
凡學道人,言語行事,必較世俗人要超脫些。若仍走俗人行徑,何貴乎學道。
 
學道先以變化氣質為主,再到與人接物上渾厚些,方是道器。
 
今之文人,只因理障,難以入道,不知道即孔孟之道。濂溪堯夫非此乎,不可專作道家看。要知儒與道是合一的。周邵二子,何嘗出家修行耶。今人將道作出世一派而畏之,何其誤也。
 
春桃多豔,是三冬蘊藏之真陽也。秋菊多黃,是三伏聚養之真陰也。此中玄理,意會者得之。
 
人為形質所累,年紀一到,則百節風生,四體皆痛。何必地獄,即此便是。倘平日少有靜動,詎可免此一段苦楚。故形為我所愛,我亦為形所累。若將此一段靈性,做到把握得住時,出生入死,總由我使喚。
 
學道者,首以清心寡欲為主。高枕茅檐,肆志竹窗,方是道家逸品。若紛紛逐逐,何異流俗。陶養性情,變化氣質,二語乃入門之始事也。
 
修道之人,未有不靜默者。粗心浮氣,一毫用不得。
 
有問前知者,答曰:“機從心生,事以理斷。以理斷事,人即神也。棄理問神,神亦不告。”
 
凡入玄門,只以靜性為主。如目前春庭新雨,四壁寂然,草木含春,暗藏長養。理會此中,就有個究竟,不必定以談玄為道。
 
人心如目也,纖塵入目,目必不安。小事入心,此心即亂。故學道只在定心。若心不定,即紙窗之微,為人扯破,必生怒忿;一針之細,為人去取,便生吝惜。又不徒以富貴亂心,得失分念,煩邪亂想,隨覺即除。毀譽善惡,聞即撥去,莫將心受。
 
心受則滿,心滿則道無所居。要令聞見是非,不入於心。是心不外受,名曰虛心。使心不逐外,是名安心。心安而虛,道自來居。
 
仙經云:專精養神,不為物雜謂之清。反神復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保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觀,則身神並一。身神並一,則近真矣。
 
垢漸去而鏡明,心漸息而性澄。養成一泓秋水,我不求鏡物,而物自入我鏡中。

有諸內,必形諸外,一毫也假不得。前賢云:“山有美玉,則草木為之不凋。身有妙道,則形骸為之不敗。”故心有真功夫者,貌必有好顔色。
 
人心猶火也,弗戢將自焚。防微杜漸,總在一心。
 
天下人不難立志,最怕轉念富貴二字,是鈎人轉念的香餌。所以每每得道者,非貧寒,即大患難之後。何也,割絕塵累,回頭皆空。故孫真人注《惡疾論》曰:“神仙數十人,皆因惡疾而得仙道”,是塵緣都盡,物我俱忘,毫無轉念,因禍得福也。
 
凡修道之人,一手握住此物,行住坐臥,不為外動,安如泰山,不動不搖。緊閉四門,使十三賊人,不得外入,身中之寶,不使內出。日日如此,何必頂禮求真仙,便是蓬萊第一座。
 
玄修與釋家不同,釋家呼此形骸為臭皮囊。道家入門,全要保此形體。故形為載道之車,神去形即死,車敗馬即奔。
 
大道之傳,原自不難,是世人錯走路頭,做得如此費力。豈不聞“大道不遠在身中,萬物皆空性不空。性若空時和氣注,氣歸元海壽無窮”。
 
又曰:“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靈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道難得。”
 
“一念動時皆是火,萬緣寂處即生真”,此守中之規也。進道之要,無如問心。故云:“學道先須識自心,自心深處最難尋。若還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即道心。”

學道性要頑純,毋用乖巧。其要總在將心放在何思何慮之地,不識不知之天,此大道之總綱也。
 
捷徑之法,推守此一心。陽氣不走,相聚為元海。
 
夫道未有不探討而得者。即三教聖人語錄,無非發天地之秘密,接引後學階梯。細心玩味,便知端的。
 
有問靜功拿不住者,答曰:“萬緣寂處,即是仙界。此時誠一不二,龍可拿,虎可捉。若云無拿處,仍是未空。”
 
光景倏忽,魯戈難留,那還禁得執著。自一身推之,吾一身即天地,天地即吾一身,天下之人即吾,吾即天下之人。不分人我,方是入道之器。倘少分芥蒂,即差失本來。
 
凡有志修道者,趁得一時間光陰,便進步用功夫去,將精氣神做到混合而為一的時節,以待事機之來。不可望事全方下手,是自虛時日也。悠悠忽忽,日復一日,白駒易過,幾見揮戈。
 
三界之中,以心為主。心能內觀,即一時為塵垢所染,終久必悟大道。若心不能內觀,究竟必落沈淪。
 
故《道德經》首章曰“常有欲以觀其竅”者,觀此竅也。“常無欲以觀其妙”者,現此竅中之妙也。太上曰:“吾從無量劫中以來,存心內觀,以至虛無妙道。”學子既欲潛心,先去內觀,待心中如秋潭浸明月,再談進步。
 
初入玄關者,不用他求,自今日始,要無漏精夜,便是登仙梯航,便是結嬰種子。

修道功夫,如抽蕉剝筍,層層求進,必至頭方止。
 
學道人全要斂藏,最忌明察。故曰:“人不藏,不能得道之要。”
 
萬事萌芽,在乎一心。心動則機動,機動則神明而合之。故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修道總是煉得一個性。有天命之性,有氣質之性。本來虛靈,是天命之性。日用尋常,是氣質之性。今一個天命之性,都為氣質之性所掩。若煉去氣質之性,即現出天命之性,而道自得矣。
 
先天一炁,本屬無形,妙能生諸有形,所以為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根本也,而道之源頭在是矣。
 
真言數段,性體、性源,將歷來聖賢未泄之天機,不惜一口道盡。然理雖載於書,法仍傳於口,必待聖師口訣真傳,下手方有著落。學人切勿自作聰明可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靈主義也是魔法的一種,也有其理論體系。首先,何謂心靈主義:所謂心靈主義,就是以靈之實在,顯現,教諭為基本的教義。

那麽靈又是什麽?人類是由「魂」、「肉體」、「靈體」三者所構成。「魂」是使人類之所以為人的非物質元素,能夠思考、具有感情;而且不死不滅,能夠不斷的轉世。「肉體」乃粗雜之物質,不過是容納魂的容器而已。

而使兩者連結的,便是兼具物質與非物質性質的「靈體」(心靈主義衆派的門中,不乏有派門認為人類不只此三者,而是由四個、甚至是五個元素構成)。

活人便是由此三者緊密的重疊在一起而得以存在(也就是說「靈體」的形狀與肉體相同)。但人類死亡後,「肉體」便會喪失。此時「魂」與「靈體」所包而得以存在,我們便稱其為「靈」。

那麽靈媒又是何許人也?他們是靈與人類通信的媒介;若無靈媒,則靈將無法與人類有任何接觸。不過雖然以靈媒統稱,但靈媒有無數的種類,實非一言所能道盡。

靈媒的種類

首先就能分為「已自覺靈媒」與「無自覺靈媒」。

所謂「已自覺靈媒」便是知道自己正在與靈通信,且能控制此能力者。這類靈媒不會在不必要的時候引起靈現象,還能利用能力使自己得獲助益。

但是「無自覺靈媒」就很可憐;靈會引起各種現象,而受其威脅最深的大多是靈媒本人。這些現象通常又叫做靈動現象(Poltergeist)。

招靈方法

靈媒招靈的方法大致上可分為兩種:「自我分離招靈」與「靈氣招靈」;而「自我分離招靈」還能在分成三個種類:「附身型靈媒」、「直接探查型靈媒」、「靈外質型靈媒」。

附身型靈媒

所謂附身型靈媒,便是指使自己的魂與靈體與肉體分離的靈媒。話雖如此,若是完全分離靈媒就會死亡,因此肉體與靈體之間會由細線般的靈體連結。
 
肉體在此狀態下非但不能動彈,生命活動現象也會緩慢許多。此時靈便會附身在此狀態的靈媒之上,取代靈媒控制肉體。或是發言,或是動作。這便是附身型靈媒,最常見的靈媒類型。(恐山依田子、自動筆記等也是某種形式的附身。)

直接探查型靈媒

「直接探查型靈媒」則是指靈媒的靈分離後,前往人智所不能及的領域,與靈接觸。然而這類靈媒通靈時會失去意識,經過一段時間醒過來後,只是敘述自己方才所到之處的種種。(所出去的只是一部份靈體)

靈外質型靈媒

「靈外質型靈媒」可利用自己的生命能量使靈體顯形(物質化現象)這種類似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為靈外質,多自靈媒口中釋出。經物質化的靈能夠說話、取物、握手,甚至還能彈鋼琴。

靈氣招靈

「靈氣招靈」與上述自我分離招靈不同,招靈的同時會有物理現象産生。或是使桌椅憑空移動,或是使人體漂浮在空中。沒有肉體的靈是如何造成這種物理現象呢?

靈本身並無直接移動這些物理化實體的能力。造成這些現象的靈媒能將自己的生命能量轉化為「靈氣」(Aura)排出體外;靈得到「靈氣」的能量後,變成暫時使桌椅等無生物「生物化」因此招靈之際,也須有靈媒參與。

「靈氣」引起的現象裏屬叩音(Rap)最為出名。能力不高的靈媒也能引起叩音,所以幾乎所有靈媒都能引起叩音。其次是移動物體;桌椅在地板滑行,或是使其漂浮於空中。

再來是隔空取物(Apport)也是靈氣造成的靈現象之一,而此術頗難實現。隔空取物非但需要將(以太)發揮至極限的靈媒,若情況許可最好與複數靈媒共同進行,而且只要與會者之中有人抱持些許懷疑,都會對此術造成幾近絕對性的障礙。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諭:   朕惟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貫通,於是人各異心,心各異見。慕道者謂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謂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為異瑞。懷挾私心,紛爭角勝而不相下。
 

朕以三教之論,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則外略形跡而內證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無異旨,無非欲人同歸於善。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導人於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誘掖獎勸,有一不引人為善者哉。
 

昔宋文帝,問侍中何尚之曰:六經本是濟俗。若性靈真要,則以佛經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諄此化,則吾坐致太平矣。
 

何尚之對曰: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則百人和睦。持此風教,以周寰區,則編戶億千,仁人百萬。而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斯言也。
 

蓋以勸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而佛之化貪吝,誘賢良,其旨亦本於此。苟信而從之,洵可以型方訓俗,而為致君澤民之大助。其任意詆譭,妄捏為楊墨之道之論者,皆未見顔色,失平之瞽說也。   特諭
 
 
      雍正十一年二月十五日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 忠 - 精氣一純  於人於己  事必心誠
 
02. 恕 - 推己恕人  行知合一  善與人同
 
03. 廉 - 廉者守潔  待人接物  一見清白
 
04. 明 - 無明盡明  物物之理  別濁分清
 
05. 德 – 在明明德  濟物利人  聖經所說
 
06. 正 – 正者無私  無偏無量  大道方符
 
07. 義 – 見義勇為  成仁取義  菩提可証
 
08. 信 – 信者不虛 一一誠實   便是安居
 
09. 忍 – 忍而量宏  包含萬物  無復忖想
 
10. 公 - 公者人同  大道之行  天下為公
 
11. 博 – 博者愛人  愛人人愛  道氣長存
 
12. 孝 – 惟孝為先  孝字成功  即是賢聖
 
13. 仁 – 仁民愛物  一切衆生  既安且固
 
14. 慈 – 仁者慈祥  遇下以寬  品行端方
 
15. 覺 – 覺己覺人  仙佛之境  立地可成
 
16. 節 – 節者慎身  松柏之操  古今相同
 
17. 儉 – 儉者以惜  天之所生  不可荒棄
 
18. 真 – 真者不假  存養至性  虛僞必捨
 
19. 禮 – 禮儀之門  升降有序  為何不行
 
20. 和 – 和氣致祥  一秉和藹  洽彼萬方
 
 

守此念字    良心自藏    世界之法
 
日月之光    成而行之    自然芬芳
 
大哉大道    巍巍煌煌    超凡入聖
 
共上天堂    若不遵行    碎首剖腸
 
誥爾諸眾    心良不良    猛醒一切
 
懺悔自將    革除已往    即是天堂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人失業了。他沒有告訴女人.

他仍然按時出門和回家。他不忘編造一些故事欺騙女人。他說新來的主任挺和藹的,新來的女大學生挺清純的……

女人掐他的耳朵,笑著說,“你小心點。”那時他正往外走,女人拉住他幫他整理襯衣的領口。

男人夾了公事包,擠上公交車,三站後下來。他在公園的長椅上坐定,愁容滿面地看廣場上成群的鴿子。到了傍晚,男人換一副笑臉回家。他敲敲門,大聲喊,“我回來啦!”

男人這樣堅持了5天。

5天後,他在一家很小的水泥廠找到一份短工。那裏環境惡劣,飄揚的粉塵讓他的喉嚨總是乾的。勞動強度很大,幹活的時候他累得滿身是汗。

組長說:“你別幹了,你這身子骨不行。”男人說:“我可以。”他緊咬了牙關,兩腿輕輕地抖。男人全身沾滿厚厚的粉塵,他像一尊活動的疲勞的泥塑。

下了班,男人在工廠匆匆洗個澡,換上筆挺的西裝,扮一身輕盈回家。他敲敲門,大聲喊,“我回來啦!”女人就奔過來開門。滿屋蔥花的香味,讓男人心安。

飯桌上女人問他“工作順心嗎?”他說:“順心,新來的女大學生挺清純。”女人嗔怒,卻給男人夾一筷子木耳。
               
女人說,“水開了,要洗澡嗎?”男人說:“洗過了,和同事洗完桑拿浴回來的。”女人輕哼著歌,開始收拾碗碟。男人想:好險,差一點被識破。疲憊的男人匆匆洗臉刷牙,然後倒頭就睡。

男人在那個水泥廠幹了二十多天。快到月底了。他不知道那可憐的一點工資能不能騙過女人。

那天晚飯後,女人突然說:“你別在那個公司上班了吧,我知道有個公司在招聘,幫你打聽了,所有的要求你都符合,明天去試試?”

男人一陣狂喜,卻說,“為什麽要換呢?”女人說,“換個環境不很好嗎?再說這家待遇很不錯呢。”於是第二天,男人去應聘,結果被順利錄取。

那天,男人燒了很多菜,也喝了很多酒。他知道,這一切其實瞞不過女人的。或許從去水泥廠上班那天,或許從他丟掉工作那天,女人就知道了真相。

是他躲閃的眼神出賣了他嗎?是他疲憊的身體出賣了他嗎?是女人從窗口看到他坐上了相反方向的公共汽車嗎?還是他故作輕鬆的神態太過拙劣和誇張?他可以編造故事騙他的女人,但卻無法讓心細的女人相信。

其實,當一個人深愛著對方時,有什麽事能瞞的過去呢?

男人回想這二十多天來,每天,飯桌上都有一盤木耳炒蛋。男人知道木耳可以清肺。粉塵飛揚中的男人需要一盤木耳炒蛋。有時女人會逼他吃掉兩勺梨膏。

男人想,那也是女人精心的策劃。還有,這些日子女人不再纏著他陪她看電視連續劇,因為他是那樣的疲憊。
          
現在男人完全相信女人早就知曉了他的秘密,她默默地為他做著事,卻從來不揭開它。事業如日中天的男人突然失業,變得一文不名,這是一個秘密。是男人的,也是她的。

她必須咬著痛,守口如瓶。她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包括製造秘密的男人。男人站在陽台上看城市的夜景,終於一滴眼淚落了下來。
 

婚姻生活中,有一種感動叫相親相愛,有一種感動叫相濡以沫。其實還有一種感動,叫做守口如瓶。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天玄女天序

本行集乃敘吾出身履歷之由、歷劫修證之實。吾乃宇宙先天道統、一脈真傳,迄今三百五十萬年餘。屢逢國運衰微、蒼黎塗炭,仁君忠臣遇難,吾即統領九天神兵、駕起祥雲,在冥冥中扶助,除暴安良,驅邪逐疫,保國安邦,勵行固有道德倫常。
 
歎乎如今,人心背道,世風日偷,奸邪日熾,惡俗猖獗,至使固有道德仁義之風日愈消沈,列聖諸佛不能挽止。吾玄女仁慈在抱,乃會集乾坤群仙,屢降寰宇,擇在龍穴鳳闕天樞之處,顯化設壇,無非欲堵塞狂瀾,掃除澆漓頹風,不良惡俗,恢復神州仁義孝悌純樸之風耳。
 
幸有崑崙鳳山聖地、鸞門諸子,懇誠請旨,降著救世真經,與我玄女天人合一,廣渡衆生,同歸於善,登上九天,光明大道,還本歸宗,共證菩提,豈不樂哉。

盼救世真經,早日佈於四海,為復興固有道德作砥柱,普天之下共同持誦奉行。仁君奉之、四海干戈永息,諸侯奉之、一國人民壽考,仕大夫奉之、一家老幼安寧,士庶人奉之、一身災消病減,三教人奉之、為聖為佛為仙,億萬民衆奉之、卻病延年益壽,息卻千災而迎來百福,以維護國運隆昌,民安物富,同樂昇平,賜福祿於無疆哉。經著成矣,諸子乞序於序。
 

西王聖母、太乙救苦大仙共撰
 

淨 水 贊

九天真水,淨洗靈台,楊枝一滴洗塵埃。仙境即崑崙,滌穢消災,香林法界開。

皈命  蕩魔解穢大天尊九天玄女

淨 香 贊

香焚寶鼎,氣達九天,威光煊赫接雲煙,降鑒此心虔。展誦靈篇,擁護仗雷鞭。

皈命  香林說法大天尊九天玄女

太上起經贊

祥雲初起,法界氤氲,羅天海島異香騰,到處覆慈雲,達信通誠,萬聖盡遙臨,達信通誠,萬聖盡遙臨。

皈命  寰宇大聖香雲浮蓋大天尊九天玄女

淨 口 咒

人言從口出  出納必謹慎  留心勿妄吐  清心誦經章   急急如律令

九天玄女淨心咒

人心本善良  雜念必提防  虔誠無雜念  仙佛降殿堂   急急如律令

九天玄女淨身咒

身在紅塵穢氣薰  但須沐浴對天尊  身淨更衣無塵染  聖佛仙真即降臨  急急如律令

大戰神九天玄女護身護法除邪吉祥啓運乾坤神咒

天遊地遊,猛烈諸侯,上念北極,下臨九洲,身穿金甲,手持神劍,掛於金髻,火眼金睛。逢妖斬妖,逢鬼截頭。上帝敕令,不得停留。九天大戰神玄女,急急如律令。(此咒佩身常念終生吉祥平安)

九天九天,玄女天仙,乾坤元魁,一代戰神,頭戴金盔,腳踏火輪,身騎龍鳳在雲間。七星寶劍斬凶頑,臨凡濟渡救良民,何神不敬仰,何邪不膽顫。親身臨凡,護佑萬民,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四海顯威渡善緣。玄珠妙道,玄女天母,渡世大慈尊。
 

開 經 偈

九天清境  巍峨仙宮  仁慈博愛  掀開天門

憐憫蒼生、告業沉淪:

混沌初開,大地朦朧,群靈混雜,人獸未分。仁慈佈法雨、萬物初生,始奠陰陽、法度定乾坤。天皇地皇人皇氏,茹毛飲血,多生疾病命不長,教之取火以熟食,免除疾患早夭亡。奈何凶神惡煞常下降,擾民不安災禍降,煉石填北缺,堵阻凶神人間降。

怎奈何,人心多險惡,爭權奪利亂紛紛,奸梟橫行施強暴,善良無辜慘遭殃。憐憫蒼生遭劫難,聚集仙佛在九天,同發慈悲救蒼生。群真同發救世心,駕起祥雲察大千。處處煙障衝霄漢,群生造孽重如山,倫理道德全不顧,爭利負義且忘恩,喪良心不忠不孝,至惹災疾禍纏綿。但須回頭求懺悔,焚香懺悔禱蒼天。炎黃世胄德為榮,六欲所迷墮沉淪。固有道德須重振,大日光輝照人間。吾為救世降紅塵,手執寶劍斬妖邪,忠良義士逢厄難、吾駕祥雲護其身,仁君良將遇災厄、吾保厄難不臨身,亂臣賊子吾不保、難逃天譴禍相侵。

為人子當孝雙親,不孝父母罪不輕,祖傳父母方傳己,未來子孫照樣行。養育之恩深似海,忤逆之罪大如天,親病醫藥必自煎,亦須嘗過獻親前,不宜解衣勿離食,時時刻刻侍身邊。若要未來子能孝,汝當先孝奉親前。不孝之人須懺悔,無虧為人在世間。勿謂善惡無報應,遲早有期到身邊。

勸衆生,惜五穀。穀乃先天母之乳,胡為抛散罪不輕,須知五穀養命寶,一日三餐不能離。任汝金丹成仙佛,不以此養丹不成,一生惟此不可少。一朝無糧子不親,抛散猶如不孝子。惜穀即如孝雙親,古今血脈憑此養,否則那得生人身。不惜五穀蒼天怒,定缺衣食受饑貧。
勸衆生、敬惜字。蒼颉賢良功德澤,乃如日月萬世昌。五教經典字為成,敬惜聖字可為人。無知愚夫踐字跡,分毫不敬昧良心。無讀愚人尚且可,最惡儒門讀書人,踐踏書字逆天地,逆天逆地罪難容,君親師恩汝不畏,枉生塵世讀書人。見吾真經即速改,可免天地聖賢嗔,從今惜字根本固,上天護佑汝名成。

勸衆生、須保身。萬惡淫首宜先戒,乃可惜假來修真,且看古今狂淫輩,性命江山概滅亡。紂王寵幸妲妃女,諸侯會上滅成湯,幽王吳王亦如此,董卓呂布因嬋亡,貪淫敗節把命傷。聞我真經須懺悔,回頭禁戒姓名香。一靈真性先天物,體是動來靜是靈,悟者栽培及涵養,成仙成佛及成真。煉就真靈朝金闕,職司護國與佑民。迷人癡癡竟不悟,酒色財氣當寶珍,六欲七情迷真性,忘卻先天一點靈。吾今指點金光路,乃在經中仔細尋。

志心皈命禮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仁慈救世賜福赦罪大慈尊九天玄女

玉皇大帝、道德天尊合贊曰:

九天玄女功德重,歷劫救世降九重。除奸佞、保仁君,亂臣賊子遭橫禍,死到陰司禁囚籠。

[玄女]:嗟歎群黎輩,負義忘恩背聖賢,迷於酒色若狂顛,聽罷真經須懺悔,孝敬雙親崇聖賢。莫貪酒、莫貪財,忍氣時常記在懷,倘有貪嗔癡愛欲,任汝懺悔亦徒然,執迷不悟甘造孽,難逃疾病禍纏綿,但能誦經存懺悔,自然清吉福綿綿。

文殊、觀音、普賢菩薩合贊曰:

玄女救世著真經,仁慈護國濟良民,忠臣孝子祈叩請,即駕祥雲降壇庭,遇難避難,遇吉呈祥。

[玄女]:孝子誦此經、父母增遐齡,家宅誦此經、合家保安寧,行人誦此經、途路保平安,舟船佩此經、波浪即刻平,書生誦此經、虎榜定標名,商人誦此經、利途定亨通,婦女誦此經、賢惠且美容,若為過世父母誦此經,九玄七祖盡超升。但須身行心慕,切勿心違不遵,如有妄行詆譭,試吾寶劍無情。吾著真經為救世,廣渡閻浮世上人,但願蒼生心早悟,隨吾玄女回九天。

志心皈命禮   三拜九叩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無極無上大日佛王,九天玄女護國安邦救苦救難救世佑民一代大天尊。
西王聖母、玄龍大帝、關聖帝君合贊曰:

真經救世本乎仁,普渡群偷出迷津,安邦定國護仁君,民安物富享昇平。 (偷:輕薄不莊重;苟且怠惰。)

[玄女]:寶劍光芒除奸佞,忤逆難逃禍相侵。但能誦經存懺悔,上天不加悔罪人。

匡扶正義宏天道,德配乾坤感天心。

[玄女]:歷劫堅修證金仙,免淪凡俗再下塵。

會同聖佛顯天下,點化靈泉救萬民,可除天瘟奇妙疫,濟世功恩海洋深,代天宣化辟法門,金光大道復中興。

[玄女]:四維八德盼宇內,澆漓頹風自消沉,救世真經佈天下,大日光輝照萬民。

志心皈命禮

九天玄女護國安佑民救世大天尊。

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彌勒佛共贊曰:

先天大道德無量,廣佈十方放光芒,歷劫救世渡迷津,慈悲與佛辟慈航,德澤配天功彪炳,億萬千秋顯仙鄉,鎮守乾坤施法雨,蒼黎感戴沐恩光。

[玄女]:吾今指醒諸衆生,功恩浩大不宜忘,方方闡教化愚頑,化迷醒悟振倫常,處處開堂播菩提,兆民康泰國運昌,恭誦真經皈依天,同赴慈航往天堂。

志心皈命禮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九天玄女大戰神

三清天尊、文宣聖王合贊曰:

九天玄女著真經,護國濟良民,功德配天地,救世渡迷津,歷經億萬劫,維護天道張四維。

[玄女]:儒釋道真傳,八德倫常,匡正人心,不偏不易達康莊,經聲朗誦驚神鬼,消災解厄賜禎祥。

志心皈命禮   三拜九叩

玄珠妙道。仁慈救苦救難渡世威鎮乾坤大戰神九天玄女。

媽祖、黃帝、炎帝、梓童帝君共贊曰:

真經功德無量,萬聖普臨蒼穹,一切妖魔拱首,諸般鬼崇潛藏。

萬道佛光普照,千層惡孽皆空,經聲諷誦,民康物富,國運昌隆。

群黎赤子遵經句,普天之下呈瑞祥,救世真經功德義,殷勤諷誦渡迷津。

志心皈命禮

仁慈救世護佑大天尊九天玄女

收 經 偈

真經誦成對,聲浪似海濤,民氣上九天,福澤降人間。

高真至尊元魁、慈悲救世、憐憫蒼生,慈光照大同,演教說法度,衆生勤懇化迷津。

弟子誦經已畢三拜九叩,稽首禮謝無極聖母大慈尊九天玄女。

回 向 偈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孽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乃與饑餓等  悉皆盡消除  人各皆禮讓

一切出資者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失亡獲超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登無上道
 
 

崑崙龍鳳宮、仙山靈洞宮   藏供《九天玄女救世真經》《九天玄女治心消孽真經》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玄女者,九天聖母也,太元聖母弟子,黃帝之師也。生於混沌之先,遊乎空洞之玄,元始傳之於玄珠妙道,太元授之於千二百訣,開化玄機,常輔萬物之自然,統制劫運,掌大原船於未世,至尊不壞,是諸仙諸佛諸聖之宗,神機莫測,乃掌道掌法掌教之主。
 

九天之上,朝聖母於瑤池,無量世界,斬魔王於三途。昔雖為聖,未曾下世,迨乎開皇,降跡人間,號曰皇,人首龍身,煉石補天,天地之大功,搏泥造人,作人類之元祖,軒皇治世,尤肆虐,玄女再降,傳帝陰符,太乙在前,天一在後,靈寶五符、遁甲、六任、造指南車逐剋尤。
 

【黃帝九鼎神丹經訣】卷一曰黃帝受還丹至道於玄女,華夏號為龍種民族,傳之道統,人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是為天根亦為心傳。
 

【詩商頌】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聖母化身,肇起殷商,聖母為兵家之祖,太公鬼谷並傳奇術,武周代唐天下亂,玄女降輔明君而復興李唐,北宋敵遼邊國危,聖母出掛帥印而出微滅寇。
 

【水傳】嘗言【還道村授三卷天書】【宋公明遇九天玄女】。明清之際,民尤崇敬。【九天聖母寶卷】廣傳千世,九天玄女宮廟遍佈城市,鄉村蓬萊仙島分靈甚多。
 

【九天玄女救世真經—消孽真經】煥爛四海,玄女聖跡古有多傳,【山海經】【尚書】【詩經】有記,而【龍魚河圖】【黃帝出軍決—訣】【黃帝內傳】【墉城集仙錄】【歷代真仙體通通鑒】演述甚詳,考諸道藏,【陰符三百字】【玄女兵法】【素問】【九陽真經】【九陰真經】【黃帝授三子玄女經】俱為聖傳。
 

玄女又傳天女劍法,是謂武林劍仙之祖,夫九天聖母,高居九天之上,佐三清、聖母元君而教導無窮,掌天機兵法而致萬世太平,干戈永息。
 

開南宮紫府而煉度群真,處女聖逍遙宮而執掌造化,生育巍巍乎,聖之為神大矣遠矣,述之不盡,贊之不窮,宏悲宏願無量,救世至靈至感,至聖至神。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