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女孩的家住在河岸邊一幢陳舊的筒子樓裏,岸邊有塊閒置的空地,堆滿了垃圾。

幾個拾荒人就在垃圾邊的橋洞裏搭起帳篷,於是常見一個60多歲的老漢,騎著一輛破舊的三輪車,車上載滿沿街收來的酒瓶和紙箱,車後,一個十七八歲的男孩吃力地推著。

男孩患有先天性聾啞症,小區的人都認識他,喚他阿寶。老漢是他的養父,待他很好。

阿寶沒事的時候,就拿了掃帚到小區,挨家挨戶地掃,有些人家就把廢棄的東西給他,也不要錢。掃到女孩家的門口時,他特別用心;遇到女孩上樓,他總是直起身,立一邊,憨憨地朝她一笑。

女孩那時讀高三,長得很漂亮。她騎一輛銀灰色車子,是媽媽花了一個月的工資給她買的。

一天,女孩放學後,車子放在樓底下,被一個小偷撬開了,跨上剛要跑,阿寶不知從哪裏飛奔過來,死死揪住小偷的衣服,一邊嗚哩哇啦地叫著。小偷掏出刀,對著阿寶的手就是一下,小區的人跑來,一起將小偷按住。

女孩跟著媽媽去診所看阿寶,阿寶躺在一張木板床上。看見女孩進來,阿寶一下子坐起身,把那只包著紗布的手往身後藏。他的目光裏有一縷異樣的東西,讓她不敢看,女孩只站了一會兒,就拉起媽媽的手走了。

從那以後,女孩見了阿寶,總是緋紅了臉。她心想,他幹嘛總來掃這個樓梯呀!

半年過去了。

一天晚上,女孩下了晚自習,推著車子往樓道裏走。角落裏突然跳出一個人,把女孩嚇了一跳———阿寶站在面前,捧著一大束花。

女孩還沒反應過來,他就把花往女孩車前的小籃裏一放,一股清新濃郁的香氣撲面而來。女孩愣著,剛要推車子走,他卻試圖來拉她的手,女孩一閃,一股怒火嗖地躥了出來。

“流氓!”她叫著,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地甩在他臉上,阿寶轉身跑了。

女孩氣惱地把那些花從小籃裏揪出來,踩得粉碎。那都是些什麽花呀,無非是一些不起眼的山野菊,河岸邊燦燦的開了一片到處都是。

她是一個要強的女孩,回家什麽也沒說,上床睡了。

第二天一早,女孩剛起床,小區下面就聚了一群人。不一會兒,媽媽推門進來說,真可惜,好端端的一個人,怎麽就掉河裏淹死了呢?

女孩刷著牙,隨口問:誰?

“阿寶啊!多好的一個孩子,人家還幫你追車子挨了一刀哩!”

這一天,女孩藉口肚子疼,沒去上學。她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哭得眼睛紅紅的。她努力勸自己相信,他是真的不小心掉進河裏淹死的。

後來,女孩考上了大學。再後來,女孩畢業了,留校做了老師。

面對著一群比她小不了幾歲的男孩女孩,她該是快樂而充實的,可是,她沒有。在學生們的眼中,她憂鬱,孤傲,甚至有幾分讓人難以接近。

一個春日的早晨,她領著學生們去踏青,走過一條小溪,來到山谷前。展現在眼前的竟然是漫山遍野的山菊花,白的,黃的,在風裏輕輕地擺動。

她彎下腰,採了一朵、兩朵……突然間,她淚流滿面。

學生們嚇壞了,都不明所以。女生擁著她,爭著給她擦眼淚。一個女生大膽地問,老師,你是不是有什麽傷心的事,能告訴我們嗎?

於是,她把心中那個埋藏了多年的故事講給他們聽。她的聲音舒緩,低沉,學生們圍在她身邊,沉浸在這個悲慘的故事裏。山谷裏遼寂空闊,只有一只老鷹在空中盤旋。

她講完後,女孩子都哭了。她強作笑臉,對她們說,如果有個男孩喜歡你,他不英俊,也沒有傲人的才華,甚至有殘疾,你不要譏笑他,更不要傷害他,在愛的季節裏,任何一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即使是一朵卑微的山菊花……

學生們都會心地點頭。她微微笑了笑,又說,即使你不能給他結果,也要在心裏給他留個位置。愛是沒有錯的,花開是沒有錯的。

學生們終於明白,為了那束過早枯萎的山菊花,這麽多年,他們可愛又美麗的老師一直將愛情的大門緊閉,以至錯過了最美的花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


一卷。

成本出處..〈正統道藏〉洞﹒兵部戒律類。

謹按虛皇天尊言..出家超俗,皆宿有良契,故能獨拔常倫,若慎終如始,精至修鍊,當福及七租,慶流一門。所謂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入道之門,積德之基,亦必由此始。開度之時,宜受初真之戒,其戒有十,爾當受之。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誠萬物。)

按傳曰..仙經萬卷,忠孝為先。董致身事君,勤勞王事,所以答覆庇之恩也;修身慎行,善事父母,所以答一生育之恩也;事師如事父母,所以一句苓教誨之恩也。民生於三,事之如一,乃報本之大者,加以仰不愧於天,俯不作於人,敬信神明,所以苓造化之恩也。併前三事,謂之四恩。至於祝國延禧,除妖邦害,化民為善,禪王化之所未及,乃出家之忠也。生則誘其親,以惜福,向道;死則為之,還神福鄉。其處己,則離諸恩愛,息諸塵緣,專精一心,勤於學道。道功既就,則雖億劫種親,皆得超渡,上可以報四重之恩,下可以濟三途之苦,超出家之孝也。至於不仁者,欺心妄作,越禮非為;不信者,虛誕自矜,華辭惑束。要當知大忠者,不昧其心,至一物不欺;大孝者,不悼於理,至一體皆愛。然則一語欺心,非忠也;一事悼禮,非孝也。故忠孝為諸戒之首,百行之源,學者之先務也。若能依上遵守而行,則可以盡節君親,推誠萬物矣。
 
 

(第二戒者,不得陰賊潛諜,害物利己,當行陰德,廣濟群生。)

夫陰賊遊謀者,是暗中使人為非,教唆詞訟之謂也。令人入於陷阱憲網之中而自得快樂,害物利己之念,追不可勝言。若或返照迴光,化人為善,則廣陰德,普濟群生,斯題入道之第一義也。
 
 

(第三戒者,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

蓋不殺生者,所以存仁愛也。夫禽獸旁生,性命同票,有夫婦之配,有父子之情,有巢穴之居,有飲食之念,愛憎喜懼,何異於人。能懷側隱之心,不忍殺戮而食,以證慈悲之行,不亦善乎?或心雖仁民愛物,而逃避混俗眾中,有所未便,則不起意殺、不下手殺、不眼見殺三淨,是則飲食隨緣,又何殺生之有?且聖賢於肉食,固未常必其有無,而仁愛之及物,亦何常問乎彼此,如網解三面,跡遠底廚,釣而不網,弋不射宿,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德惠之普,人蟲草木,一視同仁。後之不肉食者,果能然乎?又當知人生衣食之豐儉,皆因前世修積之淺深,今日分應所受,題能節之,則當來之福益厚,莫可量也。果能如是,則慈惠以及昆蟲,豈虛佔一一口哉。
 
 

(第四戒者,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涼,當守真操,使無缺犯。)

蓋不淫邪者,所以戒亂倫也。夫有家者,特為繼後承先而設,故憑媒議通書婷,明白婚娶。又為酒食,以召鄉黨僚友,以厚男女之剔,則夫婦之道,禮所當然,實不犯他人之色,又何淫之有?娟妓之徒,名曰下賤,正以其苟合,亂人倫也。若親此輩,是與等矣。然前代仙師亦有遊戲妓門者,蓋或以試鍊道心,令見境不動,或從化導有緣,人才背塵合覺。後之凡夫,或引以證己,實乃左道濫遊,真妄不同,仙凡異致。端人正士,自善主張,未必溺於其所惑也。其出家超俗者,皆因宿有善慶,所以獨拔常倫,果能頓息塵緣,斷絕色欲心,精修道行,當證仙階,福及九祖,慶流一門。經曰..仙人道士,非有靈質,積精養來,以成真者,此也。然或初基,未明志節,早宜修省,以第將來,毋負善因,復墮塵網,當守真操,使毋缺犯,則福德日新,道功可就矣。
 
 

(第五戒者,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夫不敗人成功者,蓋聞人有一善,則贊和之,間有諸惡,必當掩之,使之成功,不至喪德。又不離人骨肉者,或見有親族不和,父子、夫妻、兄弟、師友,因矛盾而至參商者,當以道勸勉,使之雍和,令不離間,則人倫不廢,道義兩全,實聲真之要路也。學道之士,宜各體知。
 
 

(第六戒者,不得讓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蓋誠為入道之門。語者,心之聲也.,語之妄,由心之不誠也。心既不誠而謂之道,是謂背道求道,無有是處。但遇賢良而讓毀之,則露才揚己,自伐功能,皆非正士之所宜有,必當稱人之美善,庶幾成己之功勤,此回學者之深戒也。
 
 

(第七戒者,不得飲酒過差,食肉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

夫不飲酒者,所以戒亂性也。蓋酒本以行禮,決洽和氣,古人主賓百拜,終日而不至醉,示有節也。後人嗜慾無厭,縱飲謀醉,遂至形、骸顛倒,禮法喪失,或以致病,或以構、禍,罔覺其非,慎隨平日酒量深淺,喊節飲之,不使過量,又何亂性之有?且食肉違禁者,如牛之有功,犬之有義,庸之有序,鯉縛朝鬥,此等之肉,又安忍食之?能推此心,戒而不食,則可以調和氣性,感格真靈,專務清虛而道業日新,玄功時著矣。凡所學者,宜自慎焉。
 
 

(第八戒者,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

夫人之貧富,命宮一京生初,悉巳前定。若生財有分,用盡還來;若胎骨受貧,廣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覓,付之自然。非己之財,不妄取;非義之財,不苟得;合得之財,隨分取。可不陷於貪求無厭之欲心,亦有積而不散,致招殃禍者。然吾黨之士,先須識破幻假,以惠恤貧窮,節儉謹守,隨緣度日,勿苦貪求常,使心地虛閒,物欲消遣,久則自然與道合真矣。
 
 

(第九戒者,不得交遊非賢,居處雜穢,當慕勝己,棲集清虛。)

夫初心出家,未能獨立,須仗叢林,或結道伴,遞相扶持,不至偏頗。然友分三等,有雲朋霞友,有良朋知友,有狂朋惦友。凡有志節、鍊心地、究罪福、絕塵情,逍遙方外,同志相求,遂與為友,此等謂之雲朋霞友,以其心與雲霞相似,塵事礙他不住故也。又有習學經書,高談闊論,此等謂之良朋知友,以其不鍊心,亦不能作惡故也。又有一等,不治心地,不習經典,不顧罪福,出語乖訛,作事狂橫,觸著二是,便起爭關,誇強逞俊,恃力恃勝,欺壓良善,相率成黨,此等謂之狂朋他友。此三等人身謝之後,各有安置去處,隨其功業,各得受報。其雲朋霞友,昇入無形,遊宴玉京,或為神仙,或為天官.,其良朋知友,塵心未盡,不出人倫.,其狂朋他友,受了十分供養,全無功德,填還口債,或墮酆都,或墮旁生,輪迴苦惱,若到如斯,悔之何及。如上三友,宜審擇焉。學者思之,各尋長便,當慕勝己,棲集清虛,不負父母遺子出家之心,不孤聖朝開教度人之意,所宜體悉,庶獲成功。
 
 

(第十戒者,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辭,以道德為務。)

按古云..端謹嚴重,不富即貴.,輕浮薄劣,不夭即貧。而輕忽語言,脅肩諂笑,曲學阿世,小人之歸,實非正士之所宜有。況持重寡辭,動容中式,乃進道之要,誠達者之所當為。若能烙守,力行,何患乎高尚之不至歟?
 
 
 
若能保此十戒,始終無虧,則天道佑之,神明輔之,欲求凶橫,不可得也。若朝為夕替,泄慢正真,自貽其殃,無怨咎於高靈也。
 
 
 
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通常認為若要了解三世因果,必須藉宿命通知道過去,用天眼通知道未來,才能親見三世因果。其實,這是似是而非的觀念。

所謂三世,是指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可長可短、可近可遠,長的以無量數的阿僧祇劫計算~過去阿僧祇劫、現在阿僧祇劫、未來阿僧祇劫;比如說:眾生發心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

其次以大劫計算,例如說:過去劫、現在劫、未來劫;再次,以生命的生死計算,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最少以秒乃至於比瞬間還要短的剎那計算,前剎那、現剎那、未來剎那。

一切眾生,如果不出生死,就在無窮的三世之中,無盡的時間裏邊,一直循環延續下去。如果僅僅把前生、現生、未來生看成三世因果,那是看得太狹隘了。

人既知有現生之中的三世因果,必能推想到有無盡的三世因果;不過問題在於今生的三世因果,是憑記憶力~所謂經驗而能相信、接受的,對於隔生或生前與死後的因果關係及事實,因為已出乎用腦細胞記憶的範圍,所以,難以接受和相信。

因此要求訴於鬼神和神通的幫助,等到親見了過去和未來的生命現象,才能真正地篤信不疑。

神通和神鬼的力量是有的,但極其有限;縱然能夠使人知道過去世或未來世,也是極其短近的時間範圍,不可能使人知道無窮無盡的過去和未來。

既然如此,那依舊不能使你相信最初是什麼?最後是什麼?是有?還是沒有?懷疑三世因果的問號依然存在。

佛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不是用神通和神鬼的力量來告訴你過去和未來,而是要你知道兩句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現在的今生就是未來的過去;現在的未來,就是未來的現在;現在的過去,就是過去的現在。

因此,只要你清楚地了解、掌握現在這一刻,那就已經包括了三世因果的現象。否則追求、追問、探知過去和未來,除了增加現在的困擾和浪費現在的時間之外,別無益處,既對於現在無補,對未來也無益。

現在有好運,一定在過去曾有好的業因,現在有惡運,一定是由於過去所造成的惡業;未來的好運,一定是從過去的善業加上現在的努力,未來的惡運,一定是過去的惡業加上現在的懈怠和造惡。

命運掌握在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但基於個人現在的善惡與勤惰,惡運可以改變,好運也會消失。

有些人因為不能見到過去和未來,所以不能相信過去和未來的存在。其實,如果沒有見到的就不能相信或不能接受的話,那即使在現生之中,也有許多不能相信和不能接受的事了。

例如:民族的歷史、宗族的族譜、家族的家譜,所記載先民和祖先的事蹟,有誰親眼見到的?曾經見過曾祖父或高曾祖父的人,就很少了,但總不能因此否定祖先的存在吧?

所以,肉體生命的遺傳,是來自列祖、列宗,亦能傳之於子孫萬代,這就是肉體的三世因果。

而今生之前,必然有無始的源頭和未來的去向,物質的肉體之外,必有靈魂、精神或佛教所說的神識的遷流。

然而,以唯物論的立場,人死如燈滅,除物質外,沒有精神;這樣的論調對於人類而言,容易養成不須為自身行為負責任的態度,甚至演變成殘殺、鬥爭,為達個人或某個集團的利益,可以不擇手段去犧牲他人的利益,或犧牲其他集團以及其他族類的生命和財產。

所以,為了對於個人的未來有所寄托,並指出方向和努力的前程,相信有神識的三世因果,是最安全的。而全體人類若都能接受神識的三世因果,便可完成互敬、互助、互諒、彼此共存共榮,而不相互傷害的生存環境。

否則的話,造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善惡不分,利害互見,便會造成將來世界的動亂與不安。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幽窗小記》中有這樣一幅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現在的人大多覺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負。大家很是納悶,為什麽社會在不斷進步,而人的負荷卻更重,精神越發空虛,思想異常浮躁。

的確,社會在不斷前進,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會的一個缺點就是造成人與自然的日益分離,人類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其結果便是陷於世俗的泥淖而無法自拔,追逐於外在的禮法與物欲而不知什麽是真正的美。

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讓人殫心竭慮。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驚、或詫、或憂、或懼,一旦所欲難以實現,一旦所想難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種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現象來調節;失意是一種心理傾斜,是失落的情緒化與深刻化;失志則是一種心理失敗,是徹底的頹廢,是失落、失意的終極表現。

而要克服這種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一幅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一個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雲卷雲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

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異曲同工,更頗有魏晉人物的曠達風流。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我輩俱是凡夫俗子,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

否則也不會有那麽的人窮盡一生追名逐利,更不會有那麽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國古代的貶官文化即是此明證。這關鍵是一個你如何對待與處理的問題。

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由來功名輸勳烈,心中無私天地寬。若心中無過多的私欲,又怎會患得患失呢?

其次,認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份在意得失,不要過份看重成敗,不要過份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過,只要自己曾經奮鬥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評說又算得了什麽呢?

陶淵明式的魏晉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達風流,就在於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寧靜平和的心境寫出那灑脫飄逸的詩篇。這正可謂真正的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而我以為將這一精神發揮到極致的是唐朝的武則天。死後立一塊無字碑,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一字不著,盡得風流。這正是另一種豁達,另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

著名的社會工作者、傑出的宗教領袖趙樸初先生遺作中寫道:生亦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欤安息。明月清風,不勞牽掛。這正充份體現了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達觀、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句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是真英雄自灑脫,是真名士自風流。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體質就是機體在形態結構、功能活動、物質代謝以及心理因素等方面形成的固有的、相對穩定的個體特徵。

一般來講,關於體質的評判目前尚無明確的實驗室診斷標準。人們主要根據飲食習慣、大小便情況、性格情緒以及家族遺傳等方面的不同來進行體質的評價劃分。

目前最常見的十種體質類型:平和質、氣虛質、血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瘀血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鬱質、特稟質。

在現實生活中,不同個體的體質情況千差萬別,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主要體質可以自己辨認。
 

一、平和質
   
形體特徵:體形勻稱健壯。
常見表現:面色、膚色潤澤,目光有神,嗅覺通利,唇色紅潤,精力充沛,睡眠良好,二便正常,舌色淡紅,苔薄黃,脈和有神。
心理特徵:性格隨和開朗。
發病傾向:平素患病較少。
適應能力:對自然環境適應能力較強。
 

二、氣虛質
   
形體特徵:肌肉不健壯。
常見表現:氣短懶言,肢體容易疲乏,易出汗,舌淡紅,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脈象虛緩,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華,毛髮不華,頭暈,健忘,大便正常。
心理特徵:內向,情緒不穩定,膽小。
發病傾向:易患感冒,病後易遷延不愈,易患內臟下垂。
適應能力:不耐受寒邪、風邪、暑邪。
 

三、血虛質
   
形體特徵:體型偏瘦。
常見表現:面色萎黃或蒼白,口唇淡白,心悸少眠,夜熱盜汗,手腳發麻,肌膚枯澀,頭暈眼花,眼睛乾澀,脫髮或毛髮乾枯易斷。婦人經少色淡或閉經。
心理特徵:內向,注意力不集中,健忘。
發病傾向:易有陰虛燥熱的表現,疾病容易化熱。
適應能力:不耐受風邪、燥邪、暑邪等。
 

四、陽虛質
   
形體特徵:多形體白胖,肌肉不健壯。
常見表現:平素畏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淡胖嫩邊有齒痕、苔潤,脈象沉細而弱,面色柔白,毛髮易落,大便溏薄,小便清長。
心理特徵:性格多沉靜,內向。
發病傾向:發病易從寒化,易病痰飲、腫脹、泄瀉、陽痿。
適應能力:不耐受寒邪、耐夏不耐冬,易感濕邪。
 

五、陰虛質
   
形體特徵:體型瘦長。
常見表現:手足心熱,平素易口燥咽乾,鼻微乾,口渴喜冷飲,大便乾燥,舌紅少津少苔。
副項:面色潮紅、有烘熱感,目乾澀,視物花,唇紅微乾,皮膚偏乾、易生皺紋,眩暈耳鳴,睡眠差,小便短澀,脈象細弦或數。
心理特徵:性情急躁,外向好動,活潑。
發病傾向:平素易患有陰虧燥熱的病變,或病後易表現為陰虧症狀。
適應能力:平素不耐熱邪,耐冬不耐夏,不耐受燥邪。
 

六、瘀血質
   
形體特徵:瘦人居多。
常見表現:平素面色晦暗,皮膚偏暗或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易患疼痛,口唇淡黯淡或紫,舌質紫黯有點、片狀瘀斑,舌下靜脈曲張,脈象細澀或結代。眼眶黯黑,鼻部黯滯,髮易脫落,肌膚乾,女性多見痛經、閉經、或經血中多凝血塊、或經色紫黑有塊、崩漏、或有出血傾向、吐血。
心理特徵:易煩,急躁健忘。
發病傾向:易患出血、癥瘕、中風、胸痹等病症。
適應能力:不耐受風邪、寒邪。
 

七、痰濕質
   
形體特徵:形體肥胖,腹部肥滿鬆軟。
常見表現: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面色淡黃而黯,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體胖大,舌苔白膩,口黏膩或甜,身重不爽,脈滑,喜食肥甘甜黏,大便正或不實,小便不多或微混。
心理特徵:性格偏溫和,穩重恭謙、和達,多善於忍耐。
發病傾向:易患糖尿病、中風、胸痹等病症。
適應能力:對梅雨季節及濕環境適應能力差。
 

八、濕熱質
   
形體特徵:形體偏肥胖或蒼瘦。
常見表現: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瘡粉刺,舌質偏紅苔黃膩,容易口苦口乾,身重困倦,體偏胖或蒼瘦,心煩懈怠,眼睛紅赤,大便燥結,或黏滯,小便短赤,男易陰囊潮濕,女易帶下增多,脈象多見滑數。
心理特徵:性格多急躁,易怒。
發病傾向:易患瘡癤、黃疸、火熱等病症。
適應能力:對濕環境或氣溫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濕熱交蒸氣候較難適應。
 

九、氣鬱質
   
形體特徵:形體瘦者為多。
常見表現:性格內向不穩定、憂鬱脆弱、敏感多疑,對精神刺激適應能力較差,平素憂鬱面貌,神情多煩悶不樂。胸脅脹滿,或走竄疼痛,多伴善太息,或嗳氣呃逆,或咽間有異物感,或乳房脹痛,睡眠較差,食欲減退,驚悸怔忡,健忘,痰多,大便多乾,小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象弦細。
心理特徵:性格內向不穩定,憂鬱脆弱,敏感多疑。
發病傾向:易患抑鬱、臟燥、百合病、不寐、梅核氣、驚恐等病症。
適應能力:對精神刺激適應能力較差,不喜歡陰雨天氣。
 

十、特稟質
   
形體特徵:無特殊,或有畸形,或有先天生理缺陷。
常見表現:遺傳性疾病有垂直遺傳,先天性、家族性特徵,胎傳性疾病為母體影響胎兒個體生長發育及相關疾病特徵。
心理特徵:因體質特異情況不同。
發病傾向:易藥物過敏及花粉症,易患“五遲”、“五軟”、“解顱”。
適應能力:適應能力較差,易引發疾病。
 

各人可以結合以上略例,經過綜合對比以後再總結自我體質。結合中醫養生理論和飲食禁忌等要點確定自己的養生方式。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孫思邈是我國傑出的醫學家、養生學家。孫思邈在自身修煉中,用祛病之法,強身健體,他重視養生而獲得長壽,享年101歲。他用醫術救人危急,免去災禍,使人不枉死。

孫思邈煉氣養神,修煉內丹,即以身為爐鼎,以體內精氣神為藥物,在體外修煉凝成大丹的養生術。他精讀先賢之書,通學名醫佳作,並常到群衆中採集偏單驗方,煉製各種外丹,給群衆防治疾病。

孫思邈一生習醫研藥,修身養性,他慈心萬物,為救治病人,不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醜、親疏善惡,都普同一等。他認為只有一心赴救,方能稱之為“蒼生大醫”。

他主張“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他在痲瘋病流行時曾說:“形體有可癒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他先後治癒了600多例痲瘋病人。

孫思邈對老年保健延壽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對養性、食療、氣功、導引、按摩等養生學方面成就顯著,提出了“善養性”、“治未病”、“消未患”的養生法。

唐太宗被孫思邈的醫德醫術所感動,封他為“真人”,並寫下《孫真人贊》:“鑿一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和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孫思邈的養生知識十分豐富,他在百歲時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朗朗上口的語言寫成《養生歌》,值得我們學習和運用,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目的。
 

《養生歌》

天地之間人為貴,頭象天穹足免地。父母遺體宜保之,箕裘五福壽為最。

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並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

欲求長生先戒性,火不出焉神自定。木還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延性命。

貪欲無窮亡卻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勞形散盡中和氣,更仗何能保此身。

心若太費費則竭,形若太勞勞則怯。神若太傷傷則虛,氣若太損損則絕。

世人欲知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章去煩惱。

春噓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腎寧。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熱煩除。

髮宜常梳氣宜練,齒宜頻叩津宜嚥。子欲不死修崑崙,雙手指摩常在面。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鹹。夏月增辛不宜苦,秋辛可省但加酸。

冬月少鹹甘略戒,自然五臟保平安。若能全減身康健,滋味嗜偏多病難。

春寒莫放錦衣薄,夏月汗多須換著。秋冬衣冷漸加添,莫待病生才服藥。

唯有夏月難調理,伏陰在內忌冰水。瓜桃生冷宜少食,免至秋來成瘧痢。

心旺盛衰色宜避,養精固腎當節制。常令腎實不空虛,日食欲知忌油膩。

太飽傷神饑傷胃,太渴傷血多傷氣。饑餐渴飲莫太過,免至膨脝損心肺。

醉後強飲飽強食,去此二者不生疾。人資飲食以養生,去其甚者自安逸。

食後徐行百步多,手摩脘腹食消磨。夜半靈根灌清水,丹田濁氣切須呵。

飲酒可以陶情性,拒飲過多防百病。肺為華蓋倘受傷,咳嗽勞神能傷命。

慎勿將鹽去點茶,分明引賊入人家。下焦虛冷令人瘦,傷腎傷脾防病加。

坐臥防風來腦後,腦內入風人不壽。更兼醉飽臥風中,風入五內成災咎。

雁有序兮犬有義,黑鯉朝北知臣禮。人無禮義反食之,天地神明終不喜。

養體須當節五辛,五辛不節反傷身。莫教引動虛陽發,精竭容枯疾病侵。

不問在家並在外,若遇迅雷風雨至。急須端肅敬天威,靜室收心宜謹戒。

恩愛牽纏不自由,利名萦伴幾時休。放寬些子自家福,免至中年早白頭。

頂頭立地非容易,飽食暖衣寧不愧。思量無以報洪恩,晨夕梵香頻懺悔。

身安壽永福如何,胸次平夷積善多。惜身惜命兼惜氣,請君熟記養生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道你注意過沒有,古代仕女圖上的美女都是單眼皮的,有人說真正的漢族人應該是單眼皮。後來因為和外族的通婚才造成了雙眼皮漢人的存在。如果照此種說法,難道我們現在所欣賞的美女絕大部份都是外國人了?

所謂「古代」,要看古到什麼時候。傳世唐代仕女圖中的美女,人人都有一雙細長的鳳眼和單眼皮。秦、漢以前,漢族的血統或許較純,這從出土的秦俑可以得到證明。

秦俑臉寬、鼻扁,而且都有一雙單眼皮的鳳眼,正是典型的蒙古人種。蒙古利亞人種單眼皮的起因是由於上眼瞼的上方脂肪較多,形成一道褶襞,將上眼瞼蓋住(這樣看來,古代的漢人是「純系」的蒙古人種囉?)。

從體質人類學看~到晉室東渡之後,漢族的遺傳結構就不可能再像秦、漢時那麼「純粹」。西元四至六世紀(魏晉南北朝),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侵(五胡亂華),結果入侵的異族大多被漢族同化,南下避難的漢族又同化了若干南方土著民族。

根據族群遺傳學,如無重大外力干擾,在有限的時間內,族群的基因組成維持恆定。對漢族來說,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正是「重大外力干擾」。「干擾」的結果,漢族的遺傳結構不可能不發生變化。

而按照人類學和生物學的結論,血緣越遠的人混血出來的人越漂亮(雙眼皮)。

從審美的考量~儘管肖像畫中的男女人物有單眼皮也有雙眼皮,但歷代仕女圖中的美女,卻無所例外地都是單眼皮。這為什麼?道理很簡單:為人畫像,必須忠於事實,但繪制仕女圖卻無此限制,只要依照約定俗成的審美觀,就可以畫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人。

歷代的審美觀並非一成不變,如唐人崇尚濃豔豐肥,明、清崇尚纖弱輕柔,但唯一不變的是:對細長鳳眼和單眼皮的偏好。在繪畫中,從現存最古的一幅人物畫~東晉顧恺之的〈女史箴圖〉起,一直到清末民初,甚至到抗戰以前,對單眼皮和細長鳳眼的偏好從來沒有變過。

仕女圖中千篇一律的單眼皮,在晉朝和唐朝可能出於寫實。當舉目所見,無論男女無不是單眼皮時,形諸丹青自然不可能出現雙眼皮,這就像西方畫家不會將西方人畫成單眼皮的道理是一樣的。

然而,宋朝以後,將美人畫成單眼皮卻成為一種程式。程式的形成,或出於陳陳相因,或出於長期以北方為文化中心所形成的審美觀的制約。總之,在華人的審美觀未被西方的審美觀凌越之前,華人對於美人的認定是有自己的標準的。

這種華人的自家標準,大約在抗戰前後被徹底摧毀。從(1996)年十月的「百年版畫海報精品展」展出的「月份牌畫」中,大致可以看出中西易勢的過程。

月份牌畫肇始於二十世紀初的上海,是一種參用西畫技法的仕女圖廣告畫。早期月份牌畫所畫的美女,體態較為纖弱,眼型以細長鳳眼、單眼皮居多。到了後期,體態普遍較為健美,眼型則以雙眼皮、大眼睛居多,轉變的軌跡由此清晰可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朋友喬遷,我們前去祝賀,在她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裏,擺放著許多新潮的家居用品。

忽然我發現在臥室裏有一樣東西極不適宜地立在那兒,那是一只一米多高的水缸,很舊的顔色,缸口處還有許多裂痕。就因為這只缸,整個房間的佈局和格調全被破壞了。

我們圍著那只缸看,很普通的那種,絕沒有什麽收藏價值,真想不通她為什麽把它放在這裏。

這時朋友走過來,說:“我搬了幾次家,許多東西都送人或扔掉了,只有這只缸我一直帶著。”

我們靜靜地看著她,知道關於這只缸一定有著令人難忘的故事。她沉默了一會兒,便開始給我們講起來。

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時,這座林區城市還很閉塞,樓房少,都是大片大片的平房。

每家的院牆都是用木板搭成的,院子裏的小棚子什麽的也都是木製,林區裏就是不缺木頭。她家住在一片平房區的中間位置,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裏只有她這麽一個孩子,那一年她只有六歲。

那是一個週日的午後,正是炎熱的夏天,幾乎每家每戶都在午睡。忽然就起火了,由於木頭多,火勢蔓延快得嚇人。

她從睡夢中被父母推醒時,外面已是一片紅彤彤的火海。這種居住區房屋很密集,狹窄的巷弄消防車根本無法開進來,所以火越燒越大。

父親抱起她衝出院門,烈焰飛騰濃煙滾滾,已經沒有路可以衝出去。 周圍都是絕望的哭喊聲,她看到這個情景,嚇得都不會哭了。

父親觀望了一下,把她遞到母親懷裏,然後衝向院子裏的那只水缸。

他用水桶拎出一桶水來,從她們母女二人頭上澆下去,她被父親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得叫起來。父親又把一桶水澆在自己身上,然後把缸推倒,水都淌了出來。
 
父親抱過她,將她塞進缸裏,說:“無論多難受都不要出來!”她蜷縮在缸裏,忽然覺得缸滾動起來,她隨著缸的滾動翻轉著,一時有些暈眩,趕緊閉上眼睛,用腳死死地抵住缸壁。

過了一會兒,她覺得越來越熱,缸壁也慢慢變得燙起來,她身上的水都變成了白白的蒸汽。她睜開眼從缸口望出去,所見之處都是大火。

她嚇得又閉上眼睛,覺得缸滾動得越來越慢,她快堅持不住了,大聲喊著爸爸媽媽,卻聽不到回答。

不知過了多久,她被人從缸裏拽出來,空氣清涼了許多,她清醒過來,哭喊著爸爸媽媽。

她忽然看到了那令她終生難忘的一幕,那只缸仍在那裏,大火仍在不遠處燃燒著,而她的爸爸媽媽,仍弓身站在缸後,四只手放在缸上,保持著推缸的姿勢!

他們已經死了,全身燒得黑糊糊的,可她還是一眼認出了他們。面對這一幕,在場的人無不落下淚來!

說到這裏,朋友的眼淚淌下來,她用手輕輕撫摸著那只缸,說:“我可以想象出,爸爸媽媽怎樣忍受著大火燒身的劇痛,一路把缸推了出來,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我的平安……”

她已泣不成聲。

我們的眼淚也都落了下來,看著這只缸,我彷彿看到了火海中那驚心動魄的一幕。

這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親情啊,在最危急的時刻,把生的希望留給我們,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生命的,只有父親母親!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入觀朝真須知

善男信女到宮觀燒香朝真,一定要謹慎從事,要念念存誠,出言吐語純潔靜雅,不可戲耍玩鬧,言行不可有輕祖之意。進入殿堂莫要大聲喧嘩,若有人正在叩祖師時,不要站在叩拜者的前邊。進入殿堂朝真拜祖,戴帽者應取下帽子,拄拐杖者,在朝拜時,應放下手中的拐杖。所帶的提包不應放在神桌上面。
 
殿堂任何物品不要隨意亂摸亂動,更不要一時好奇,敲打鐘、鼓、磬、木魚等法器。各種法器不僅各有打法,且法器為敬聖持神之綸音,不可隨意敲擊,否則神責而召災難,進入宮觀參拜道祖,為的是消災祈祥,但願善信得福,千萬莫要小失而獲遺咎。

道教禮叩

道教禮叩姿勢有二:

(一)三禮三叩

道教禮叩所謂“八十一化”即;足踏八卦,懷中抱一,手按十字。行禮時,雙手上不過眉,下不過膝。其具體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簾,平心靜氣,二是離跪墊約五寸,二足跟距離約二寸,足尖相距約八寸,形成外.八字狀。

雙手於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掐右手無名指根節.右手大拇指掐右手中指稍節,左手其餘四指抱右手,躬身一禮,行禮時手與鼻相平不可高於鼻。

然後掌心向內,掌背向外畫弧,內滑落於胸口上,右手畫弧線向下右左環繞,同時躬身。

右手心向下按在墊上,左手離開胸口弧線向下左、右方向環繞,按在右手背上與右手重疊形成十字,雙膝同時跪在墊上,左右手小臂同時著墊上,二肘尖與二個膝蓋同在一條直線上,頭叩在雙手背上,頭叩下後身如伏蟾一樣。

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緊接收回,雙手復握如前,起身站定,此為一禮一叩。動作自始至終要慢、圓、連,無有間斷停留。

如此三禮三叩畢.是向後退半步復一禮.原地轉值殿道長.躬身一禮.此時三拜三叩完畢。
 
 (二)三禮九叩

三禮九叩是道教隆重大禮。逢初一、十五。祖師聖誕等道教節日,莊觀道衆做祈祥、祝壽接駕道場時,方丈、監院拈香行此三禮九叩大禮。其做法與三禮三叩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三禮三叩是一禮一叩。就是跪下後磕一個頭起身。三禮九叩是一禮三叩,即跪下後磕個頭,(磕頭時輕,擱三下,不可大起大落)。

如此伏拜三次即三禮九叩。三禮九叩後向後退半步,復一禮,原地轉向值殿道長躬身一禮,此時三禮九叩完畢。

如何獻神供品

道教平日供香、茶、燈、花、水、果,供有一樘供、三樘供、五樘供、七樘供,最豐盛的為九樘供。五碗、或盤、或碟為一樘。供品一般有茶(茶葉、茶水)、果(乾果、水果)、麵製品、米製品、菜(青菜、乾菜),具體供法是:把擺好的供品,雙手端到供桌前.雙手高舉供品與額相齊,躬身一禮,然後放在供桌上。

供品排列順序是從內到外,茶、果、飯(米製品)、菜(青菜、乾菜)、饅頭(麵製品)。還可以酌水獻花以表誠心。

如何敬香

信徒入宮觀於殿堂內朝拜時.先在香爐中虔敬上三柱香。不上斷香,不上沒燃著的香。點燃後若起明火,可上下擺滅,不可用穢氣吹滅。三柱香點燃後,來到墊前雙手舉香與額相平,躬身一禮再到香爐前左手上香。香與香之間距離不可過寸。上香次序為先中。後左,然後再右上香.上香後復回跪墊叩。

道 場

道場是道教官觀中的高功法師,經師為善男信女祈禱消災,超渡亡靈而設的壇,祭福神靈的宗教活動。道場分祈祥、渡亡兩大類。

(一)祈祥道場

祈祥道場是在白天為陽間人所做的祈福延壽、消災解厄、事業發達、和睦平安、求子祝壽的道場。大則禳解災疫。祈晴禱雨,祈國泰民安。小則為民安宅鎮土,消災解厄,祝福祝壽。
 
 (二)渡亡道場

渡亡道場是在夜晚為亡魂所做的一種道場,道教認為天在上為陽,地在下為陰,人居陽下陰上為半陰半陽,元陽日日損失,陽盡純陰人則亡,人死後魂升魄降,若有所滯被鎖進豐酆地獄,魄化為骷髏,抛於荒郊野外,淪滯於昏暗之中,於是生人為已逝的親人舉行超渡道場,設醮供齋,使其脫離酆都地獄之苦;同時也寄托著陽眷的悼念與哀思。

祈祥和渡亡道場有集體個人之分。

集體道場是有原定日期,有衆多信徒參加所做的道場。

個人的道場是應齋主的要求。日期自定,單獨為個別齋主所做的道場。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戒為師,依經行事”是辨別邪正的根本,如果我們離經背道,不守戒律,不是邪路就是外道。

如何在自身上知道自己是偏是正?在這個問題上對學了很多佛法的人來說,特別是學了因果之理的人來說,我們更應該辨別出來,否則自己墮落還不知道,學佛就是為了學會清淨安樂,學會引導衆生清淨安樂。

因果不虛,我們絕不能背經離道,“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我們所做的一切如果是為了讓眾生都獲得安樂清淨,那我們就是在身行菩薩行、口說菩薩語、意想菩薩想。

如果我們在宣傳佛法的同時,心裏骨子裏想的是名利或者是財色,我們就不自覺的給自己種下了惡因,所結的惡果我們是吃也得吃,不想吃也得吃的,我們何必自討苦吃呢?

~正人說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說正法,正法亦邪~

如果我們打著佛法的名,利用佛法,去為自己炒做,追名逐利,貪財好色,這是骨子裏的因不正,這是自討苦吃的,我們不論做什麽善事,只有做事背後的心裏在幹什麽,想什麽,才是我們所種的因。

如果我們把大好的佛法做成我們實現私心邪欲工具,增加了我們自己的罪惡,這樣去做,就變成了“邪人說正法,正法亦邪”。佛法在世屢遭劫難的因就在這裏。

如果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眾生解脫痛苦和煩惱,為了眾生清淨安樂,自己更加清淨安樂。這樣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佛陀行,都是菩提路,這時我們就懂了“一切法皆是佛法”的道理。

如果我們把自己限制在某一經文或者自己的見解上,造成自以為是,總是夜郎自大,大我慢增長。我們就根本沒有懂得佛陀的本意,如果我們總去說:“道學是外道,聖經是外道,……”“佛經以外全是外道”。

這樣我們就沒有懂“說佛講法是在謗佛”的道理,本來一切法皆是佛法。但又怕我們有法執,所以有佛未曾講過法之說。只要是為了清淨安樂,只要能幫助未覺的眾生去覺知這一問題,你所講的一切法皆是佛法。

這是大機大用,非入流者不能解,一個人若不懂法,能真正的普渡眾生嗎?不懂聖經不能渡基督教中人,不懂修道學者不能渡道教中人,不懂古蘭經不能渡清真教中人,不懂醫學不能救渡病苦中人,……。

如果我們把這一切都說成外道,拒之門外,不把這些人引進清淨安樂中來,我們還能叫普渡眾生嗎。只要讓眾生解脫煩惱,獲得真正的清淨安樂,我們所講的一切法都是佛法。這就是“正人說邪法,邪法亦正”的道理。

我們不要輕薄狂談,這對那錯,你非我是,張三長,李四短,這樣做即便是真想修證和弘揚佛法,也只是狂慧在身。定力全失。

我們一定要真修實證,“言語道斷,心行路絕。”無欲無求,無修無證,才是真修實證。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才是菩薩之行。為而不為,利益一切衆生。即是覺行圓滿的佛陀行。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當所有的法都捨掉時,就是我們獲得自在時。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