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的“弱鹼性環境”,是近來已經被人們廣泛接受的一種營養保健理論。

所謂弱鹼性環境理論也就是說在生命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體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呈微鹼性的內環境,人體體液在正常狀態下的PH值為7.04,人體在處於偏鹼性狀態時,是最平衡、最健康的。

而運動生理學所指的人體內環境,就是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即細胞外液,包括血漿和組織液。從酸鹼度的角度,評判細胞外液的pH 值,由於組織液pH 值與血漿pH 值近似,通常以血漿的pH 值作為細胞外液的代表。

因此,“ 弱鹼性環境”,就是指血漿的pH 值為7.35~7.45所處的環境;弱酸性環境,就是指血漿的pH 值低於7.35~6.9所處的環境。

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柳則文正針對癌症病人曾做過一項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參加調查的100位癌症病人的血液全部呈酸性!

又曾有科學家給一組癌症患者做過試驗:給這些癌症患者停止進食一切肉食,以素食為主,並大量補充功能性鹼性食品大麥若葉青汁,一段時間後,這些癌症患者體內的腫瘤都有不同程度的縮小。

給這些癌症患者補充的食物中並沒有任何抗癌劑,可是為什麼腫瘤會縮小呢?因為這些人的體液環境得到了改善,由高度酸性開始向鹼性的方向改變,一個重要的問題:癌細胞只有在酸性環境下才會繁殖活躍,鹼性環境並不適合它的生長。

大部份人對食物酸鹼性的認識十分模糊,認為吃起來是酸的就是酸性的。其實,食物的酸鹼性不是用簡單的味覺來判定的。

所謂食物的酸鹼性,是指食物中的無機鹽屬於酸性還是屬於鹼性。

食物的酸鹼性取決於食物中所含礦物質的種類和含量多少的比率而定: 鉀、鈉、鈣、鎂、鐵進入人體之後呈現的是鹼性反應;磷、氯、硫進入人體之後則呈現酸性。

鹼性食物主要分為:

一、蔬菜、水果類;

二、海藻類;

三、堅果類;

四、發過芽的穀類、豆類。

而在這一切鹼性食物之中,最佳糾酸食物海帶享有“鹼性食物之冠”的美稱,每週吃3~4次海帶可保持血液的正常鹼度而防病強體。

海帶含有多種有機物和碘、鉀、鈣、鐵等元素,還含蛋白質、脂肪酸、糖類、多種維生素和尼克酸等。可防治地方性甲狀腺腫,顯著降低膽固醇。

常食海帶能增加碘的攝入、大量增加鈣的吸收,有認為這是具防癌作用的因素之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及脂肪過多症有一定的預防和輔助治療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海帶性寒,脾胃虛寒者忌食,身體消瘦者不宜食用。患有甲亢的病人不要吃海帶。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木色青,故青者東方也。
木生火,其色赤,故赤者南方也。
火生土,其色黃,故黃者中央也。
土生金,其色白,故白者西方也。
金生水,其色黑,故黑者北方也。
甲已合五行之理,有相生者,有相剋者。
相生者為正色,相剋者為間色。
正色,青赤黃白黑。
間色,綠藥碧紫流黃也。
而為綠,則綠者青黃之雜,以木剋土故也。
乙庚合而為碧,則碧者青白之雜,以金剋木也。
丁壬合而為紫,則紫者赤黑為雜,以水剋火故也。此五行之間色也。
 

2、 
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以起。
夏之風橫行空中,故樹杪多風聲。
秋之風自上而下,木葉因之以隕。
冬之風著土而行,是以吼地而生寒。
 

3、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神為氣主,神動則氣隨,氣為水母,氣聚則水生。
人之一身,貪心動則津生,哀心動則淚生,愧心動則汗生,欲心動則精生,可以為天一生水證,地六成之,如上天同雲,而雨雪至地而六出,六為陰,地數也,
凡雨露之點亦六出,但碎而不風耳,太陰玄精石皆六棱,是其證也。
 

4、
赤子頂門未合,能通宿命,純一無念。
頂門既合,神附肉團心中,念想無窮,久而衰矣。
 

5、 
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
 

6、 
動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自命在根。
木石皆有心也,使木石無心,何兩石相摩,兩木相摩,而火生乎?
物之有火,如人之有心也。
 

7、
唇之上何以曰人中?
若以為人身之中,則當在臍腹間,蓋,自此而上,目耳鼻皆雙竅,自此而下,口及二便皆單竅,上三畫陰 下三畫陽,合成泰卦也。
 

8、 
手陽也,故指長,足陰也,故指短,上陽,下陰,人也。
猿猴四手,皆陽也,故輕捷而在上,豬狗四足,皆陰也,故奔突而在下。
 

9、
人之寐也,魂自雷門出入為夢,雷門者耳也。
 

10、
久病者,忽無虱心死,其氣冷也。
 

11、 
松為百木之長,蘭為百草之長,桂為百藥之長,梓為百木之王,牡丹為百花之王,葵為百蔬之王。
 

12、
草木之花皆五出,桂仍月中之木,居西方,金之生數,且開於秋雲。
雪花為六數,地六生水之義。
 

13、 
欲學醫須識藥性,識藥性須讀本草。
然讀本草有法,勿看其主治。
故曰:天豈為病而生藥哉?
天非為病而生藥,則曰何藥治何病,皆舉一而廢百者耳。
草木得氣之偏,人得氣之全,偏者病矣,以彼之偏輔我之偏,醫藥所由起也。
讀本草者,以藥參驗之,辨其味,察其氣,觀其色,考其:何時苗,何時華,何時實,何時萎,稟何氣而生,凡見病為何氣不足,則可以此療之矣。
 

14、 
陽之數一三五七九,陰數二四六八十,陽之數有道無尾,故陽會於首而不至於足,陰之數有尾無首,故陰會於足不至於首。
 

15、
木色本青,今草木之色為綠,何也?
蓋綠為青黃之間色也,木非土不養,故青依黃而綠。
 

16、 
天為陽宗,故風火在上,地為陰統,故水土在下。
 

17、 
風雨雲霧雷,天之用也,吹噴噓呵呼,人之用也,天人一理也,但有小大之差耳。
 

18、 
風陽也,故其氣清通無形,雲陰也,故其氣昏濁而可見。
 

19、 
日初出時見日大,宜當熱而尚寒者,陰凝而陽末勝也。
日中天時見時小,宜寒涼而反漸熱者,陽積盛而陰已消也。
申未熱愈於午者,陽尤積盛故也。
 

20、
凡五色皆損目,唯黑色於目無損。
 

21、 
動物本諸天而體溫,植物本諸地而體則冷,陽陰之謂也。
 

22、
本草五味補瀉五臟,腎肺肝之各以本味為瀉易知也,用心脾獨何異之?
君主之官,以所生之甘味為瀉,惡其泄氣也。
脾納水穀,散精於臟腑,新新相因,故以生我之苦味為瀉,惡其氣也。
 

23、
甘草調和諸藥,為諸藥原有不調處,譬諸藥良友相聚,呼一長者於其前為之勸解,所勸何人,所解何事,適妨諸公之歡笑耳。
然辛甘發散為陽,甘草補中發散,故自有用。
近時醫者,凡藥皆用以調和忘其本力,而謬之也。
 

24、
空中之火,附於木中,以有坎水滋養,故火不外見,惟乾柴生火,燎原不可止遏,力窮方止。
人身肝火內熾,鬱悶煩躁,須以辛涼之品發達之,經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使之得遂其炎上之性。
若以寒藥下之,則愈鬱矣,熱藥投之,則愈熾矣。
 

25、 
衣服厚暖,則表易招寒,滋味過多,則裏易招熱。
 

26、 
燈燭火,陰火也,須以膏油養之,不得雜一滴寒水,得水即滅矣。
其爐中之火,用灰中無焰之火,得木則煙,見濕則滅,須以灰培,實以濕燼。
人身脾土中火,以甘溫養之,其火自退。
經曰:甘能除大熱,溫能除大熱。此之謂也。
 

27、
夫火有陽火,有陰火,有水中之火,有土中之火,有金中之火,有木中之火。
陽火者,天上日月之光,生於寅死於酉,陰火者,燈燭之光,生於酉死於寅,此對待之火也。
水中之火,即龍雷之火,得雨益熾,如五月一陰生,水冷而天熱。
人身腎中相火,猶是也,不居不節欲,以致命門火衰,腎中陰盛,龍火無藏身之位,故遊於上而不歸,是以上焦煩熱咳嗽等症,善治者,以溫腎之藥,從其性而引之歸原,則龍歸大海,此為理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耳聞能詳的一段禪機公案,昔日,北魏梁武帝,崇尚佛理,禮賢師儒,大興寺宇供養僧眾,

有一次,見達摩西來,於是問祖師說:「朕興建佛寺於全國,又親自供養僧侶,牒度三千,普印經文,請問祖師,朕有何功德?」

當時,梁武帝心想,做了這麼多的宏法利生的布施,想必功德無量,誰知達摩祖師卻說:「大王,你如此做毫無功德。」

得意自滿的梁武帝聽此一說,真如涼水澆頭,不由心中瞋怒,便說:「大師,你可知道你是面對何人說話?」

言詞中帶著惱怒、恐嚇之意,但達摩祖師並未因而改變言詞,並且向帝王說:帝王、眾生無等分。

因為達摩祖師認為梁武帝的「有心佈施」對增長慧命是沒有功益的,人沒有智慧又怎能到極樂境土?帝王與眾生都是一樣的迷妄與顛倒,同樣會沉淪在六道輪迴的苦海中。

這一段梁武帝與達摩祖師的對話,讓我們知道,布施是有二種分際的。

「有心布施」,通常是指有所求而做的行為,多半是為了祈求增福添壽,身體健康等因由所做的布施,

或是心中有所執相的「為做善事」的念頭去布施,也算「有心布施」,這種「有心布施」是可以得到相當大的現世與來世福報。

但是,那矯揉做作、沽名釣譽式的布施,恐怕連「有心布施」也談不上,更遑論福報了。

另一種是「無心布施」,則是不著心境的布施,即不著念,也不著相,因此又稱之為「無相布施」,

完全發生本性,那種自然流露之真性,就連布施的念頭也沒有的布施行為,這「無心布施」才是增長慧命,得到無上功德的布施。

「有心」與「無心」二種同為布施的行為,其實有很大的區別,亦說明布施「著心」與「不著心」的區別了,

因為「無心布施」,就是無住、無念、不思善、不思惡,完全從本性自然流露,是不假思索的德行,如同陽光、雨露普施大地眾生,沒有等差、善惡之分。

儒家說:「為善不欲人知」,更應該說:「當施惠給人時,甚至不可有施惠的念頭。」

助人為快樂之本,助人為理所當然之德行,如同陽光、空氣、水之廣施於眾生以生養萬物的德澤,又何曾當做是布施呢?

布施的真諦,就是順乎自然的道理,自覺覺他,自度度人,做自己當做的事,以無為而有為的造福人群,

到最後甚至不以造福或布施為念,全由「自性」而生的「無相施」來做為人處世的原則,這就是「布施」的妙諦。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匹天青緞;
六味地黃丸。

當歸方寸地;
獨活世人間。

一陣乳香知母至;
半窗故紙防風來。

人參在世為官桂;
厚樸傳家要細辛。
‧  
國老牽牛耕熟地;
將軍打馬過常山。

海龍海馬通四海;
紅花紅藤映山紅。

琥珀青黛將軍府;
玉竹重樓國老家。

金釵布裙過半夏;
栀子輕粉迎天冬。

紅娘合歡一見喜;
紫苑迎春廣木香。

霞天彩雲千里光;
仙鶴太子萬年青。

厚樸繼承神農藥;
從容配製仲景方。 

白頭翁牽牛耕熟地;
紅娘子背母入常山。

劉寄奴含羞望春花;
徐長卿砒霜採臘梅。

一身蟬衣怎進將軍府;
半支木筆敢書國老家。

破故紙糊窗,防風不住;
黑牽牛過嶺,滑石難行。

思佳客夢香魂高山流水;
憶紅娘採檳榔陽春白雪。

木蝴蝶獨行千裏密蒙花;
六月霜鵝不食草透骨霄。

檳榔多情紅娘合歡一見喜;
君子愛花紫苑迎春廣木香。

使君子疾走邊疆三七當歸;
折頭翁準備關門半夏附子。

半夏當歸,生地何如熟地好;
千年獨活,紅參自比白參差。
‧  
知母當歸,大腹子穿山去接;
檳榔澤瀉,劉寄奴熟地來醫。
‧  
鼓架架鼓,陳皮不能敲半下;
燈籠籠燈,紙殼原來只防風。

桃仁杏仁柏子仁,仁心濟世;
天仙鳳仙威靈仙,仙方救人。
‧  
遇木賊,入生地,安能獨活;
待半夏,進天門,定摘玉柱。

大黃體掛穿山甲,不畏穿胸;
木賊身披地骨皮,何愁巴戟。

四君子講八法降烏賊不用大戟;
兩仙膏話四珍優海龍專使虎杖。

紅娘子,插金簪,將軍一見喜;
白頭翁,服丹砂,常山萬年青。

史君子知母多病,常愁沒藥可醫;
密陀僧大腹遊方,不畏常山難過。

紅娘子恨殺檳榔,半夏無茴香消息;
白頭翁娶得蕲艾,人參有續斷姻緣。

白頭翁牽牛過常山,遇滑石跌斷牛膝;
黑芝麻車前拜杜仲,逢當歸又見川芎。

聽徐長卿奏黃芩,沈香閣內曲曲驚雲母;
聞女貞子彈枇杷,防風屏前聲聲動天仙。

駱賓王,王洛賓,一詩一歌共吟古今風月;
張九成,程九章,半草半藥齊品春秋蟲草。 

天設奇方,曰雪曰霰曰霜,合來共成三白散;
地生良藥,名芩名連名柏,煎去都是大黃湯。

放心走吧,此去不論生地熟地,遠志莫怕路千里;
揮淚去矣,將來但聞藿香木香,桂圓時節早當歸。

白頭翁,持大戟,跨海馬,與木賊草寇戰百合,旋復回朝,不愧將軍國老;
紅娘子,插金櫻,戴銀花,比牡丹芍藥勝五倍,從容出閣,宛若雲母天仙。

想當年,矢知母,別蓮子,走了幾個月季,過了多少生地,到了沙苑,一路上斬荊芥,披蒺藜,滿道桔梗;
到如今,心甘遂,酬遠志,經歷千離百合,贏來萬家合歡,又茴香里,半途中賞紅花,走熟地,路路皆通。

紅娘子身披石榴裙,頭戴銀花,比牡丹芍藥勝五倍,從容貫眾,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求雲母天仙早遇賓郎;
白頭翁手持大戟子,腳跨海馬,與草寇甘遂戰百合,旋復回鄉,上金鑾殿伏令,拜常山侯,封車前將軍立賜合歡。

陽春三月,天仙紅娘子,龍骨玉肉,首烏容少,一點朱砂痣,面撲天花粉,頭插金銀花,身穿羅布麻,項帶珍珠,腰掛珊瑚,懷抱太子,在重樓連翹百步,仰望天南星,盼賓郎;
冰雪連天,日人白頭翁,血竭陳皮,滿面花椒,兩撮銀柴胡,背搓豬牙皂,足登棉皮鞋,披掛穿山甲,頸纏金纓,胸佩琥珀,手拄虎杖,上常山獨活千年,欲成威靈仙,棄鼠婦。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孩給男孩發了條簡訊:如果家裏窮困潦倒到只有一碗稀飯面對著我們兩人,你會把稀飯裏的米給我吃嗎?

男孩回消息:這還用說嗎?但是我認為一個真正愛那個女孩的男孩,就不應該讓自己心愛的女人過如此的生活。

女孩回消息:可有一個人的回答是這樣!他說,不!我會把整碗的米連同稀粥都給她喝。這短短的對話會不會感動所有女人我不知道,可我卻被深深打動。

男孩回消息:那麼連這一碗稀粥也沒有,那個男人會怎麼做呢?!或者有沒有想到那一碗稀飯女孩吃了是不是還肚子餓呢?

女孩認為,男孩應該像那個男孩那樣回答:不!我會把米和稀粥都給你喝!才是真正完美,標準,唯一的答案。

因為男孩沒有按女孩的意思回答好這個問題,女孩和男孩背對背睡了一夜,男孩幾次想擁她入睡都被女孩拒絕。

上天有時總是有些不盡人意。

後來女孩和男孩處到一起的時候,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真的遇上了類似於只有一碗稀飯喝的日子。

那天,男孩悄悄地給女孩留個言:親愛的,我吃過了,桌上給你留了碗稀飯,你把它喝完。

女孩喝完那晚稀飯,小憩一會的時候。男孩從外面回來,給女孩帶回來她喜歡吃的羊肉串、水果、奶茶。

男孩對女孩說,他找了份臨時工作,剛賺的錢,老板答應先付一部份工資。說完還拿出口袋的錢在女孩面前晃了晃。

“親愛的慢慢吃!我已經在外面吃過了。”說完還做了個調皮的鬼臉。

在最困難的那段日子,女孩依舊快樂的幸福著,男孩倒好像由於工作勞累,身體有些不適。

後來,男孩有了正式工作,女孩和男孩對他們未來的幸福充滿美麗的憧憬。

女孩喜歡看電視,看到電視中報導多年前在一場大地震中,一位母親和孩子被壓在廢墟下,母親的奶水被孩子吃盡時,母親咬開了自己手上的血管,用自己的鮮血餵孩子。

數天後,人們終於扒開廢墟下的母子,母親已經血流殆盡離開了人世,嘴角上黏著母親鮮血的孩子帶著天真的笑容,紅嘟嘟的鮮豔小臉蛋獲得了新生。

女孩問男孩,如果我們倆被壓在廢墟下,你會像那位母親樣用你的血液使我活下來嗎?

男孩對女孩的言語間竟有些激動。他對女孩說不要老是有這樣那樣的怪念頭好嗎?你是我的女人,我會盡我所能的讓我的女人幸福,在任何你的生命和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我會不顧一切的保護好你。

你是我的最愛,我也不允許你把種種不好的推測用到你的身上,親愛的。

週末,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男孩挽著女孩的手,興沖沖地逛了一個上午,買了好多女孩喜歡吃的零食和她喜歡的衣服走在回家的路上。

兩個幸福的小人兒,再穿過一個路口,就能到達他們共同構築的愛的小巢~~他們幸福的小天堂。

男孩一手挽著女孩,一手拎著買來的東西,男孩在前,女孩在後,兩人走在斑馬線上,就要穿過馬路了,突然一輛右轉彎車輛,直直地向離男孩一步之遙的後面的女孩疾速駛來,眨眼的功夫,汽車就要撞到女孩。

“砰!”的一聲悶響後緊跟著汽車緊急煞車的聲音。

一切來得那麼突然,被撞者輕飄飄的飛向兩米開外。路面上是一片刺眼的鮮血的紅。

“不!不要!”由於驚嚇剛剛回過神來的女孩,歇斯底裏地淒慘叫聲撞擊著每個圍觀者的耳膜。

女孩明白,汽車本來是撞向她的,在常人來不及反應的一剎那間的零點幾秒裏,男孩卻驚奇地把她推開了,自己倒在血泊裏。

女孩哭喊著撲到男孩身邊,男孩渾身是血,女孩大聲地呼喚著男孩名字,圍觀者說沒用了,已經試過男孩沒有呼吸了。

女孩不相信,繼續呼喚著男孩的名字,男孩竟然奇蹟般的睜開了眼睛,看了女孩一眼,帶著安詳地微笑,永遠閉上了眼睛。

女孩明白,男孩在生命的最盡頭還在苦苦掙扎,拼盡最後一絲氣力看到自己的親愛的小女人安然無恙了,才放心地閉上眼睛。

那是個多雨的季節,到處充滿了潮濕,雨水把天地連成霧濛濛一片。

兩個人構築的愛情小巢,現在只剩下女孩一個人,女孩浮想起以前兩人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女孩後悔那次不該因為男孩沒有按自己的意思回答她問題,背對著他睡了一夜,後悔男孩幾次欲擁她入睡,都被她拒絕。她現在好想緊緊的擁著男孩,把那一夜的背對背補回來,可是再也無法也不可能補回來。

女孩習慣了逛馬路時,身邊有一個人緊緊的握住她的手,不用擔心那些川流不息的汽車。男孩總是自己走在有汽車的一方讓她走在遠離汽車的另一邊。女孩好想再抓住那種安全感,可是怎麼抓也抓不住。

女孩睡覺前,習慣了,有人給她唱著歌講著故事入睡,現在再也沒有人為她唱歌講故事,她總是難以入睡。

女孩睡覺時,喜歡踹被子,男孩總是在每一次她踹掉被子時及時的醒來給她重新蓋好。現在那個人再也不能哪怕為她蓋一次被子。

女孩喜歡吃零食,男孩每次從外面回到家裏總能給她個小讒貓帶來驚喜,安慰她的小肚肚,現在她的小肚肚多少天再也沒有人安慰。

女孩喜歡吃瓜子,喜歡吃板栗,喜歡吃橘子,卻不喜歡剝皮兒,女孩每次暢快淋漓的大吃特吃完瓜子,板栗,橘子後,男孩的面前總是堆起一堆果皮山,現在由於剝皮吃那些東西太費勁,她好久沒敢碰那些想吃不能吃的好東西。

女孩現在有太多的不習慣,她只能學著慢慢的把不習慣變成習慣。

女孩整理遺物時發現了一個賣血證,上面寫著男孩的名字。奇怪的是她從來不知道,男孩在一個月連續輸了三次血,上面輸血的日期更讓她震驚,她清楚地記得,永遠也忘不了那段他們最艱苦的日子。

她明白了那段日子男孩的身體為何那麼虛弱,明白了男孩“預付的工資”的含義,明白了男孩是用偷偷輸血而換來錢,給她買來她喜歡吃的東西。

女孩繼續整理遺物時,發現了一份報紙,意外地發現那場大地震時,那位偉大的母親就是男孩的母親,那個幸運獲得生命的孩子就是男孩,而男孩又把這份幸運給了她。

女孩淚水漣漣‧‧‧‧‧‧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符咒源流~
符咒之源流甚久甚久 昔軒轅氏以草木療人疾病 猶懼怪異之病 非藥石所能見功 彼所謂聖異之病者 其病源無一定 大抵精神之病也 軒轅氏象鳥獸之足印 製為符籙 又聽鳥獸之聲音 造爲咒語 專治精神各病 後人廣其義 以梵語化作咒語 以梵文化爲符籙籙 神而明之 符咒之道益廣 而世人遂有扶乩請仙 祝由治病之效用 要言之 符咒者 鬼神之一種語言文字也 鬼神無語言 無文字 此符咒之要素即所以代表鬼神之語言文字 用之得當 能上格神明 下通幽府 有不可思議之神効焉
 

~畫符要訣~
畫符者即所以謀與鬼神開談判也 吾人莫論與鬼神談判 即尋常與高貴之賓客談話 亦應雍雍穆穆相敬焉 乃與鬼神談判 更宜靜穆 絕非隨時隨地 隨意隨手 所能操筆畫符也 第一先淨室 第二靜心 第三淨身 第四淨器皿 如桌椅筆硯等類 蓋清淨足以格神明 穢瀆則神明惡之不惶 豈能佑之耶 畫符之時間 當在寅卯之際 卽平旦是也 平旦之氣 空靈清潔 畫符者之腦中亦清淨無上 精神經貫注 人與神之性靈 最易接觸 即最易感通神明 降之以禎祥也
 

~誦咒要訣~
誦咒者 其意即與鬼神講話也 即以所受之痛苦 所示之要旨 告訴於鬼神 而禱其默佑也 是何等鄭重之事 則必恭而敬之 心中目中 有神明昭乎上方 方寸之間 別無他念 則自能感動鬼神 語所謂志誠可以格天 即此意也 誦咒之方不同 有先誦咒後畫符者 有先畫符後咒誦者 有隨咒隨畫者 其法各異 其志誠出之之道則一也 隨咒隨誦 更宜注意 如符咒全書中之三陰瘧疾符等 其最要之秘訣 應於畫畢之際 適逢口中誦畢(口中念到急急如律令勅筆下適畫畢)而符頭三勾敕字樣畫此時不須念咒如此則千靈萬驗 立地可以試驗 至若口中已誦畢 筆下尚未畫就 或筆下已畫就 口中未念畢者 此種作品 毫無用處 諸君應格外注意 先誦後咒者 其要顧應接連 不可休止 如誦淨口咒後 立即握管畫符 不可稍緩休息為要
 

~畫符十戒~
當在畫符之際 心中應摒除一切妄念 一切邪想 誠心誠意出之 法所謂十戒者 首戒心有二念 再戒葷口 三戒手穢 四戒筆墨不潔 五戒方向不正(畫符須依方向 有須南向畫者 有須東向畫者 不可任意為之)六戒造次 七戒複筆(畫符不比寫字 須一筆出之 不可如寫字之描順)八戒口不應筆(即上文誦咒與畫符同時告竣也)九戒吐痰作噁 十戒改筆(畫符旣成不可改動筆劃)
 

~畫符三忌~
符既畫成 當立刻應用 或粘 或焚 或服 或埋 隨手爲之 法有三忌者 一忌婦人之手粘帖 二忌他人見己吞服 三忌不潔之火焚燒(如向竈內取火等情 必須新火爲潔)凡埋地之符 更不可使雞犬踐踏 所埋之處 當在雞犬不到之所 如是則千靈萬驗也
 

~誦咒靈機~
誦咒之戒忌 略同畫符 法所謂靈機者 言誦咒之人 在誦咒之際 其心中腦中 不可雜絲毫妄念於其間 不論一咒字句這長短 每一遍 必須一口氣誦之 否則不靈 如誦七遍十遍者 亦不可稍事休息 與他人講話 或飲茶咳嗽等情 如是行之 則靈機一點 直有驚神泣鬼之功能焉
 

~誦咒姿勢~
誦咒之時 不啻代表神仙下告誡 訓飭一般鬼卒 不可任意肆虐 令其速退 如是則誦咒之人 即代表神仙之一人 法宜姿勢端正 目口心三者相對 面上須現有威嚴之相 儼然有神聖不可侵犯之氣 概目須略閉 口不宜大開 聲浪不宜過高 能以隔室之人不能聽聞爲度 在未誦之先 宜端坐漱口一次 如法行之立見奇效
 

~畫符筆順~
初學畫符者 往往以畫符之筆順先後 爲第一難題 不知入其道者 亦有一定之規則也 畫符筆順之先後 與學字筆順之先後相同 法先上後下 先左後右 例如符頭三勾 則先上∨後左∨最後右∨勅令亦然 如三點並行者 當然先左後例如∨∨∨則順次畫之 先左 次中 後右 如法無誤 即見靈効 如遇一符中 有一斗字者 則此斗字 即魁星之符號 應畫就全符後加一斗字 遇星象者 則先畫星之本身 後畫光芒 人象符亦猶繪畫 必先頭目次及身體 次四肢 會意學之 毫無難處也
 

~粘符要訣~
鎮壓所用粘貼之法則 亦有一定之法則 如粘於戶者 應粘在戶之上限正中 粘於樑上者 則須粘於最高正中之樑上 不可稍偏 偏則不驗 當粘貼之時 則須家主親自淨手執行之 切不可委諸於婦人小兒 蓋亦須昭鄭重也 如怪物出現等符 以夜半子時粘貼為宜 並不許四眼見 最為靈驗
 

~祝符要訣~
此祝符 非言祝由也 不用紙墨筆硯 即以右手指書空 亦解禳之一種 隨處隨意可行 如夜行卻除鬼魅等類 口中誦咒 亦須口與指同時畢事 書定時筆順之先後 與畫符相同 但書空時 腳跟應立定 心中別無他念 志誠出之 誦咒尤須口氣出之 指法亦不錯亂 行之自有不可思議之效力
 

~埋符要訣~
埋符者 鎮壓邪鬼 或土地不吉 法先畫一道 用厚紙或畫在木板上更佳 於清晨日出之際 不爲他人所見 依方向挖地深一尺許 先以潔淨之黃紙一張 鋪在下面 然後將符平鋪在上面 如埋在東方 符亦須對東方 依次類推 如符與地物同埋者 符在上面他物在下面 切不可將符蓋沒 此最宜注意
 

~佩符要訣~
佩符者 將所畫之符 佩帶於身 是預防邪侵之要訣 例如男子定婚而妻死 女子將嫁而夫亡 皆不祥之事 應有以禳解 預防兩方鬼物之憑臨 則畫符以佩之 再如小兒無知 易被邪侵 亦當佩以靈符 佩符之要訣 當先畫符一道 用黃布製一小袋 依符之大小為之(佩帶之符紙張應二三寸大小)卽將符裝入袋中 附入黃豆七粒 燈心七根 日常佩帶可卻鬼魅 逢凶化吉 百試百效
 

~設壇研究~
祝由治病 必須別闢靜室 設太乙真人之壇 亦如扶乩請神之  必設濟祖靈壇也 法須擇一靜室 大小不拘 爲女子雞犬不到之所 中題太乙真人神位字樣 扶乩之壇 須題濟顛老祖神位字樣 供列香案  附乩者多乩盤乩筆等類 有所請求 則齋戒入內 有求必應焉
 

~鎮邪研究~
鎮邪研究鎮邪與闢祟異 鎮邪者 在未入邪以前 用靈符以鎮壓預防之 例如門對墳墓 風水不利 均宜鎮壓 鎮壓之法 照例畫就鎮壓 夜半子時 或清晨 對不利之方向  粘貼之時須家長親自執行 不可他人眼見 則其正氣 自能剋邪而有餘
 

~闢祟研究~
祟已發現 用符咒以闢之 亦猶匪盜為患 地方官用兵將以誅之 苟用兵得其法 或誅或撫 號令施行得其道 則不崇朝而匪化爲良民矣 不得其道 東竄西突 仍無效驗 符咒亦然 是在用之得其道 例如用驅狐之符以除鬼魅 則無益也 反是亦適爲老狐所笑 一失威信 更肆猖獗 慎之慎之
 

~禳災研究~
災祥之先見 亦因人事之不修 上干神怒 於以致之 故欲禳災 必先深省自己之作爲 有無失德之處 有神舛謬之處 致得罪神祗 反躬自省 力行善事 此根本之圖也 古人行此禳災之符咒 不過發行一種禱告之罪狀 開人以禱告之路 吾人徒持禳災之符咒 以為有恃無恐 任意妄作妄爲 如是災眚之見 仍不稍免 絕非根本之圖也 故鄙意太上貴修德 禳災之符咒 不過備一種格式而已
 

~解毒符咒~
符咒全書中之解毒符咒 予研究有素 因未實驗 不敢深信無疑 當在存亡危急之際 生命等於千鈞一髮 用書中之符咒 試之則可 若謂恃此而不恐 坐以待變 則予敢大聲疾呼以告諸君 絕乎不可 蓋符咒一道 憑乎性靈 非人人用之而見效 有甲用之而效 乙用之而無效者 試之則無妨事  藥石之足以誤人也 在理當符藥並進 變方救濟 則無誤大事矣 慎之慎之
 

~行功研究~
行功之法 足以強筋骨 壯精神 略知八段錦 深有效驗 符咒全書中 有迎日卻病之功 予奉行已久 有意想不到之效力 予年八十 尚如五十許人 童顏鶴髮 不知勞倦 非此之功其誰歸 他如陳搏安睡功 寧神卻疾功 添精益髓功 精靈養性功 歸魂返魄功 宣音開喉功 調經種玉功 金剛百鍊功 天罡按摩功等 均有妙緒 吾人苟持行不倦 確有效驗 予敢爲諸君保險成功焉
 

~步訣研究~
步訣者如符咒全書之「罡訣」「劍訣」「禹步」等類 皆有一定之法 此即吾人與神明相見時一定之儀式 非當面指授 不能明瞭 良以筆墨繪圖 不足以達之 閱者諸君 必欲習此 只須就近詢諸道士或法師 一學便知道士與法師 皆習爲之 無甚秘訣也
 

~祝由研究~
祝由十三科 所用之研究 與他項研究不同 其應驗在禱告神明 神來扶佑 苟志誠出之 不必注重在符咒也 唯所用符咒大槪與藥物同飲 其法設壇以後 焚香禱祝 手續完備卽將應用之藥物煎好 然後畫符誦咒(此項符亦用裱黃紙寫至極小如方塊字大)卽將符氽在碗中 先吞氣一口 然後連符連水一併嚥下 有神效焉
 

~扶乩研究~
扶乩請仙之法 近世士君子行之甚虔 其法設一壇 以若干人爲在壇弟子 供濟聖像 備乩筆沙盤 誠心叩之 兩人持乩筆 苟神仙降壇乩筆自能盤旋作字 或七言詩句 或謎語 或藥方 均有至理 其手續及應用各種符籙詳符咒全書第四卷 大抵以志誠之心格神明之下降也 深足研究
 

~圓光研究~
市上有所謂五雷圓光等類 大半偽法 欺人詐財尚屬小事 壞人名譽事大 真正之圓光法 早已失傳 符咒全書中 有所謂簡便圓光法二則 此卻完全心理作用 語所謂心虛言露 竊者能流露於不知不覺間 使人覰出馬腳也 行之深有效驗   且不費金錢也手續 諸君苟有用處 偶一試驗 無妨大體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抄寫經書的行為及其意義的。

部分信眾存在這樣的看法:現在是什麼年代了?印刷業這麼發達,印幾千本經花不了多少時間,還用得著拿筆辛辛苦苦地去抄麼?這不是浪費時間嗎?抄寫的經書如果字寫得不好也是不莊嚴的。

“我己捐錢印經書,這些功德都有了,所以我就沒有抄寫經書的必要了”等等。

我們在念誦佛經時,很多經書中都提到了抄經的功德,例如《妙法蓮華經》中就宣說:“讀誦受持、抄寫供養此經,具有無邊功德。”別的經中也有此類的明示。

在正法時代,也就是佛陀成佛弘法度眾之時,那時沒有印刷廠,大家都是用手來抄寫經卷流通供養利益大眾的。字寫得好不好看沒有關係,只要懷著恭敬之心認真抄寫,卷面整潔,讓人一目了然即可。

《普賢菩薩行願品》中“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此偈是說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時的典故。

另外,《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也說道:“時顛倒女慶幸無量,削骨為筆,身肉支解,以血為墨,供給書人。”經中說的“顛倒女”即文殊菩薩。從中可見佛菩薩們是多麼重視抄寫經書。

其實,現在印刷業發達,但也不能徹底取代手工抄寫經書。一者我們在抄寫經書的時候,能夠邊抄寫邊深入思慮經中的含義,獲得的利益自是不可言說的。二者鍛煉我們的耐力。三者抄經使我們對法寶更生敬重心。

誠然,我們在修行中捐款印經贈送與人的行為屬於財布施和法布施,這種功德是很大的。但若能發心親手抄寫經書,則功德無量無邊,是前功德無法比擬的。

現實生活中一些用功修行之人取自身的血用來抄經,聞者無不敬重讚嘆,他們這些效仿佛菩薩的行為,果報無量無邊,凡夫之人做到這點確實難能可貴,可謂“難行苦行”。

雖然大多數人不能做出如此撼人之舉,但我們用筆抄寫經卷同樣能獲得殊勝的果報!抄經不是浪費時間,抄經是實實在在的一種修行方法,同樣可以利益廣大的眾生,也是報佛恩的一種方式。

古往今來,很多高僧大德都書寫大量的佛經,這些是不爭的事實。《金剛經靈感錄》曾有記載:有人在一片空地上書寫《金剛經》時,天龍鬼神為之覆護,使這片空地日不能曬,雨不能淋,可見抄經功德之神奇。

以上所說可見,僅有單純的捐款印經之善舉是不夠的,條件具備時還有必要動手抄寫經書,既利自己更利他人。

既然抄經的功德有如此殊勝,我們這些修行的佛弟子怎麼能不拿起手中之筆,去體驗一下這種修行方法呢?如果以菩提心攝受抄經行為,自然能感受到抄寫經書的快樂。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子》

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耽。約生於春秋末期(約公元前570年左右),思想家,據傳活了三百多歲。《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係哲學著作,其中也包含了不少養生思想。老子主張順乎自然,清境無為,致虛極,守靜篤;知足常樂。認為靜勝躁,反對生生之厚,即奉養太過度;認為益生曰祥,即縱欲貪生乃不祥之事。
 

《莊子》

作者莊子(約公元前369一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哲學家。主要養生思想包括:“清靜無為”,要求“忘我、無欲”,認為“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清靜養神以保形體,即: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神將守形”,初步揭示了靜動結合以養神,更有利於健康長壽。
 

《管子》

作者管仲(?一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初期政治家。《管子》一書可能為後人托名所作。他的養生思想主要有:(l)認為“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即以“平正”養生,包括樂觀端正,節五欲去二凶,去好過等;(2)主張虛靜、恬愉以養心神。認為只有“去欲則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3)認為“靜勝躁”,“靜則得之,躁則失之。”(4)提倡“老則長慮”,若“老不長慮,困乃竭”。即老人如不經常動腦思考問題的話,就會很快變得呆頓,促使衰老。
 

《子華子》

子華子,戰國時期哲學家,魏國人。養生方面的主張有:(1)六欲皆得其宣; (2)認識到正常生理“營衛之行,無失厥常,六腑化穀,津液佈揚,故能長久而不弊。”所以,主以“動”養生,以疏通氣血為養的觀點,並舉“流水不腐,以其逝故也;戶樞不蠹,以其運故也”來強調說明保持氣血流暢的重要。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成書於西漢時期,非一人一時之著作,是世界上現存最古的、最完整的一部醫學著作。在養生學方面也是集大成的。其養生思想極其豐富,基本原則是“順自然,保正氣。”主要觀點有:(1)“法於陰陽”。順應天時,順應四季氣候以養生,保護生機,提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2)“和於術數”。主張動以養形導引、按摩、氣功、無所不包。(3)“食飲有節”。包括飲食和五味不能偏嗜。(4)“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指四季的作息制度與勞逸的適度,以防“過用病生”。(5)“恬淡虛無”,“注意精神調攝。同時已認識到長生不死是不可能的,壽命的極限(即天年)是“度百歲乃去”。
 

《養生論》

作者嵇康(公元224一263年),魏未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是當時“竹林七賢”之一,同時又是一位有名的養生學家。後為司馬昭所殺。他的養生觀點主要有:(l)重視調攝,認為“樹養不同,功收相懸”。(2)主張形神共養,因為“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在養神之法中,既主張清虛靜泰以寧神,又提倡音樂怡神以悅志。(3)防止過用病生,注意積微成損。
 

《抱樸子》

作者葛洪(公元284一346年),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東晉道教理論家、醫藥學家、練丹術家。其養生思想有:(1)主張恬愉淡泊,滌除嗜欲。(2)寶精行氣,創胎息功法。(3)房事問題,認為不可絕陰陽,唯得節宣之和。(4)認為養生以不份為本,主張“愛之於微,必成之於著”。(5)主張動以養形,吐納煉氣。
 

《養生延命錄》

作者陶弘景(公元456—536年),齊梁時代著名醫家。其養生觀點主要有:(1)認為形神相依,主張閒心寡欲以養神,動以養形。(2)認為壽夭與先天因素有關(胎氣之充實和虛耗),但認為後天調攝將養更重要。(3)防止過用病生,主張和之、節護之,以減少不必要的消耗。
 

《顏氏家訓》

作者顏之推(公元531一約590年以後),南北朝學者。其養生思想有:(l)反對“遁跡山林,超然塵滓”的煉丹學仙之道。 (2)提倡“愛養神明,調護氣息,慎節起臥,均適寒暄,禁忌食飲,將餌藥物”的養生之道。(3)認為“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4)主張對兒童“固須早教,勿失機也”,而老人猶應晚學。
 

《千金翼方》

作者孫思邈(公元581-682年),唐代著名的醫藥學家、養生學家。其享年102歲,且在百歲時著成《千金翼方》一書。其養生思想主要有:(1)主清心寡欲以寧神,怡情悅志以養神。(2)主張動以養形,秘固保精。(3)防止各種過用病生。(4)認識到早婚早育致先天不足,若後天調攝又不當,如此重重相生,病病相孕,是體弱早夭的原因。同時提醒人們,大醉大勞而行房事,不利於優生。(5)男女房事,主節宣其適,抑揚其通塞。並規定了不同年齡段的房事次數。
 

《景嶽全書》

作者張景嶽(公元1562—1639年),明代著名醫學家,十分注重養生。認為(1)壽夭與先天、後天有關。(2)治形必以精血為先。(3)中年應開始抗衰老。(4)虛靜以養心神(5)防止過用病生,示人勿困於色、酒、財、氣、功名、庸醫之中。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眼睛是五官之一,它的功能是用來觀看的,每個人都知道。然中醫看眼睛卻另有高見。
 

~眼睛有多寶貴~

在中醫理論中,眼睛的重要性猶如日月。“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在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內經》中就是樣論述的,根據天人合一思想,認為天之精氣宿於星月,人之精氣在於兩目。《靈樞·大惑》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於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認為眼睛和人體精氣的盛衰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通過望眼神就可以了解體內精氣情況,了解病人的精神意識狀況,測知疾病的預後。如兩目神采奕奕,說明精氣充足;兩目無精打采,說明精氣不足;如果兩目呆滯,晦暗無光,就是精氣衰竭的表現。
 
 

~眼睛內連五臟~

中醫認為眼的功能與全身臟腑經絡都有密切的關係。因為人體的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中,除任脈外都直接或間接與眼有著關係。眼通過經絡與臟腑貫通,與臟腑保持有機的聯繫。臟腑的機能如果發生了異常的變態,就可以反映在眼的有關部位上,顯示出各種不同的徵象。如橫目斜視,常提示肝風內動。
 
 
  
~眼睛可分五輪~

因眼球的運動擾如車輪轉動,因此眼睛的不同部位可分五輪,五輪分別屬於五臟。水輪瞳仁(包括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屬腎臟;風輪眼黑(包括角膜和虹膜)屬肝臟;氣輪眼白(包括球結膜和鞏膜)屬肺臟;血輪兩眼的內外眦及其附近組織屬心臟;肉輪兩眼瞼屬脾臟。臟腑的病變能相應地在眼部出現某些特徵,可以作為診斷的參考。如眼白血絲,常為肺經風熱,眼瞼下垂提示脾虛氣陷。
 
 

~肝開竅於目~

五臟中肝與目的關係尤為密切,“目為肝之竅”“肝開竅於目”講的就是肝與目的密切關係。肝藏血,目得血而能視,如果肝血不足,就會出現頭暈眼花、視物模糊;肝火上炎,就會出現目赤疼痛,甚至不能合眼,徹夜不眠的情況。因此中醫診測疾病,可以從眼中見微知著,發現問題,可以從眼神中了解預後;而治療眼睛疾病,常從整體考慮,結合臟腑經絡、氣血陰陽,從而達到滿意的效果。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離苦得樂,必須學佛修道。內修克己復禮,外修斷欲去愛。有首偈頌,說的很有道理,現在念出來,作為參考:

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

百歲光陰石火灼‧一生身似水泡浮

妻財抛下非君有‧罪孽將形難自欺

試問堆金等山嶽‧無常買得不來乎
 

不求大道出迷途:

我們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的生命無常,事業無常,富貴無常,所謂「樂是苦的因」。世界所有的樂,在裏邊都有苦。要離苦得樂,必須修行。修行,首先去習氣毛病。怎樣去呢?內修克己復禮,外修斷欲去愛。雙管齊下,才能有立竿見影之效。
 
人是色欲而生,色欲而死,這是順流。世俗人,順流而行,所以生生死死無止境。修行人,逆流而行,逆則成聖。逆和世間法正好相反,世人所好的,我們修行人不好;世人所貪的,我們不貪;世人所愛的,我們不愛;世人所迷的,我們不迷。要求大道,必須出迷途。

什麼是迷途?就是無明作怪,無論向哪邊走,都是迷的無所明了。究竟不知是怎回事?也就是迷失方向,應該走的路卻不認識,盡走冤枉路。要知道:不求道,不能出迷途。若想出迷途,就要修道。

修行就要有明眼善知識的指導。善知識懂得如何教你修行,令你如何能了生脫死,令你不在輪迴中打轉。善知識所知所見,都是正確的,沒有半點邪知邪見成份的存在。
 

縱負賢才豈丈夫:

你若不求道,不出迷途,那就辜負你的賢才,也就是智慧德相。佛曾經說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果不痛下決心就不能有所成就。把自己的智慧德相辜負了,這豈是丈夫之所為呢!
 

百歲光陰石火灼:

假設能活到一百歲,其光陰如同石火一般,轉瞬即滅。
 

一生身似水泡浮:

由生到死為一生。這個身體好像水上的一個水泡,浮在水面,在那漂來漂去,是虛妄的,沒有真實性,剎那間,就不存在。何必留戀它?何必執著它?
 

妻財抛下非君有:

等到死的時候,無論有多少錢,也買不了不死。將所有金銀珠寶,統統抛下,一文也帶不走。這時候,妻財不屬於你所有,兩手空空去見閻王。
 

罪孽將形難自欺:

無論是殺業、盜業、淫業、妄業、酒業。種種的業,都跟著你走了。所謂「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自己沒有法子騙自己。因為是你造的業,一定要自己來受報,任何人代替不了。
 

試問堆金等山嶽:

積聚的金銀,等於大山之高,成為世界金子大王,富甲天下。可是死的時候,又有何用?好的子孫不需要,壞的子孫,用來造孽,反而增加罪過。
 

無常買得不來乎:

雖然有如山嶽的金銀,可是你能用錢財買通無常鬼不來嗎?那是辦不到的。無常鬼是大公無私,不講人情,不收紅包的。人在世上,就是這樣的情形。我們學佛修道,就要超出,不受這種限制。再不認真修行,還等待什麼?要曉得學修的目標,就是了生脫死,超出輪迴,不是在這混吃等死。
 

各位!將軍不下馬,各自奔前程,要努力修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