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是道教修道成仙宗旨之一,猶指性功和命功。在內丹修煉中,性指元神,引申為理、心、意、德等;命指元炁,引申為法、息、形、功等意。二者通常被喻為龍虎、鉛汞、水火、嬰兒姹女、真陰真陽等,實為“神炁”二字。

性與命密不可分,黃元吉論性命雙修時說:“性是命之根,命是性之蒂。無命則性無依,無性則命無主,二者二而一也。”所以道教強調修煉心神為性,煉養精炁為命,神炁並重,身心兼煉,與道合真。

修道之人,理應注重性命雙修,既要涵養個人的心性,使之光明;又要堅固個人的形體,使之長存。假如形體不保,今生得道,無可指望;保住形體,經受不住內心的魔障,成仙無望。所以修煉之時,性命兼重,才能生道合一,長生久視。
 
老子曰:“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見《道德經》第五十九章。就是教人守其根,固其本,根、蒂是人生命的基礎。道教內丹修煉,其實就是說性之根、命之蒂,性之神、命之炁的合一。

據吳筠《形神可固論》說:“自然生虛無,虛無生大道,大道生氤氲,氤氲生天地,天地生萬物,萬物剖氤氲一炁而矣。”萬物皆稟炁而生,人亦如此。

《 雲笈七簽》卷五十六《元氣論》引《上清洞真品》云:“人之生稟天地元氣為神為形,受元一之氣為液為精。天氣滅耗,神將散也;地氣滅耗,命將竭也。”

如何才能“深根固蒂”呢?道教強調“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即是做到生道合一。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生老母是明清時代民間宗教所創造出來的女神,是世界至高無上的女神。她既是造物主,又是救世主:她是人類的祖先,創造了宇宙與人類,同時又拯救沈淪於苦海中的後代,派釋迦佛或彌勒佛或天真古佛等下凡,或自己親自下凡救度眾生。

明清的民間宗教幾乎都以無生老母作為最高神祗,“無生老母,真空家鄉”成為民間宗教的“八字真言”。自從羅教提出無生老母這個神以後,許多教派也都以無生老母為自己的最高神.明清兩代的幾百種民間秘密宗教,絕大多數都直接或間接地奉無生老母為最高神。

無生老母為明清時民間宗教中至高無上之女神。被視為創世主,又為拯救苦海中之人類的救世主,具有無上之權威。其傳說頗多,明末清初河北士人戴明說所作‘無生廟碑記’,即有關於無生老母之靈異記載。

清代以後,更增添無數民間色彩,如道光年間(1821~1850)流傳於河北白陽教徒間者,即謂無生老母於康熙年間(1662~1722)轉世,出嫁後生一子,後為丈夫所休棄,子又被雷殛,遂開始其習教傳徒生涯,顯示其為受過苦難之婦女形象。

此外,清代對無生老母之信仰,又與農民之反抗組織結合,而為農民起義之精神柱石,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東清水教之王倫、嘉慶時林清之天理教、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川青蓮教等之起義,均奉無生聖母,甚或宣稱‘聖母降生,刀槍不入’。
   
無生老母是“天下男子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姐妹”的神學理論依據,是民間對農耕社會向資本工業化生產關係轉化的反思萌芽和信仰應對,明朝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要求勞動者衝破氏族圈禁錮,達到自由流動,於是,“無生老母,真空家鄉”的信仰就應運而生。
   
舊俗農曆正月初七為“人勝節”,供無生老母,她是傳說中最早的女始祖,芸芸眾生的保護神。
   
無生老母崇拜和“真空家鄉,無生父母”八字真言,是羅教的基本教義,也是明清時期秘密教門的共同信仰。概括地說,“無生父母”或無生老母就是人類的始祖和宇宙的主宰,“真空家鄉”就是“無生父母”居住的地方,乃是人類的出生地和最後的歸宿,相當於佛教的“淨土”或“西方極樂世界”。
   
有關無生老母崇拜的產生,學術界尚存在一些分歧意見。

喻松青認為:“真空家鄉,無生老母”最早見於《苦功悟道卷》和《巍巍不動泰上深根結果卷》,他們說:“單念四字,阿彌陀佛,念得慢了,又怕彼國天上,無生父母不得聽聞,這裏死,那裏生,那裏死,這裏生,叫做流浪家鄉。生死受苦無盡,既得高登本分家鄉,永無生死。這就是有關真空家鄉,無生老母信仰的最早文字記述。”

馬西沙、韓秉方則不同意這種看法,提出:“我們認為,這種論斷欠妥,失之於準確度。誠然,《五部六冊》為無生老母的面世作了重要的鋪墊,且提供了不少定向性的暗示。但翻遍五部寶卷,卻根本找不到無生老母四字。”

又說:“無生老母信仰,確實是在五部六冊中作了充份的思想醞釀,乃至呼之欲出。但是,躁動於母腹的胎兒,終究不是落草啼哭的嬰兒。”
   
其實,無生老母崇拜的形成,有一個逐步發展演變的過程。

早在羅夢鴻開始“悟道”以前,民間就流行著崇拜“無生父母”的信仰。台灣學者王見川在《龍華教源流探索》一文中提到:“學者一般認為無生老母源出羅祖《五部六冊》,其實,在《苦功悟道卷》中寫得很清楚,無生父母是當時信仰彌陀的宗教結社所持念的真言,並非羅祖所主張和提倡的觀念。”

羅夢鴻在講到他自己的悟道經過《尋師訪道第三參》中寫道:“忽一日,有信來,朋友相見。說與我,孫甫宅,有一明師。連忙去,拜師傅,不離左右。告師傅,說與我,怎麼修行。”

可是,這位師傅並不肯告訴他如何修行,經過他苦苦哀求,師傅終於“發慈悲,轉大法論”,“說與我,彌陀佛,無生父母。”並且告訴他“舉念著,四字佛,便得超生。”

據此可知,在成化六年羅夢鴻退伍以前,民間早已流行著有關對無生父母的崇拜,而且把無生父母說成是“阿彌陀佛”。

無生老母在河南、陝西、山西、山東以及河北大部份信仰十分廣泛,人們習慣稱無生老母為“老母”、“老娘”、“老無生”,這些稱呼體現了老百姓信仰的親切、樸實,拉近了神與人之間的關係。

相傳農曆七月初七是無生老母的誕辰,屆時各大廟裏香火鼎盛,異常熱鬧。民間傳說老母的道場是靈山,在華北、中原及漢中有很多地方都有靈山,老母的殿堂一般叫“安陽宮”、“老母洞”,裏面大多數都供奉著十三個老母,俗話說的“十二老母朝無生”就是這樣的。
   
無生老母的塑像一般都是慈祥莊嚴、面帶微笑,滿頭白髮,身披霞帔,兩手持八卦,活像一個老奶奶,或許這就是中原百姓心目中樂善好施大好人的化身,她在百姓的心中不是高高在上的神靈,而是一位心腸極軟、普度眾生的老母親,因此,她在華北一帶的信仰是難以動搖的。她專管紅塵之事,度盡受苦之人。
   
河南濟源市,有座王屋山,王屋山其中的一座山叫做靈山(1700),相傳這是無生老母的真正祖庭所在。上此山,只能靠兩條腿,不能通車。當地人說,這樣才能算是朝聖,山西、河南等多地虔誠者不遠萬里前來朝拜,據說有求必應。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佛教時間體系之比較,了解完以後,就會知道,在世為人,時間實在是太短了。
 

一、一天以內的時間可分:剎那,坦剎那,臘縛,牟呼栗多,時,晝夜。
 
關於剎那的長度,佛經中有多種解釋:

1、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

2、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又有九百生滅;

3、剎那是算數譬喻所不能表達的短暫時間。

公制換算

1 剎那 = 1/75 秒 = 13.33 毫秒。

1 坦剎那 = 1.6 秒。

1 臘縛 = 96 秒。

1 牟呼栗多 = 48 分。

1 時 (大時) = 4 小時。

因此可以了解到一剎那是十分短暫的時間,大約是照相機快門百分之一秒的速度。根據“一彈指六十剎那”可以算得一彈指大約為0.8秒,可見這個比喻相當準確。
 

二、很長的時間用”劫”表示,又分小劫,中劫,大劫,無量劫,塵點劫等。

“劫”又分小劫、中劫、大劫三種,一般劫都是指大劫。

(1)小劫:從人壽十歲算起,每過一百年增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然後再從八萬四千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總共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稱為一小劫。以此往上推,則為:一小劫=1千六百八十萬年。

(2)中劫:二十個小劫=1個中劫。

(3)大劫:四個中劫=1個大劫。
一個大劫中有成(世界生長期)、住(世界壯盛期)、壞(世界老死期)、空(世界滅無期),如此成住壞空相續循環一次為一大劫。七個大劫(亦名火壞劫)為一水壞劫,七個水壞劫為一風壞劫。

(4)阿僧祇劫:
阿僧祇劫即指阿僧祇個大劫,根據《華嚴經》數字體系:阿僧祇= 10^(7.1×10^31)(即1的後面跟著7.1×10的31次方個0)一般,從凡夫修行成為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是多長,可想而知。

(5)無量劫:無量劫即指無量個大劫。根據《華嚴經》數字體系:無量 = 10^(2.8×10^32)。

(6)塵劫:塵點劫的簡稱。
即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三千大千世界為微塵,每經過一千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國便下一微塵,微塵盡了,而所經過的世界又全碎為微塵,再以每一微塵當作一劫來計算,這些微塵的個數全部加起來作為劫數,就稱塵點劫。這是表顯釋迦如來成佛迄今非常久遠的比喻。
 

三、各道的時間相對性

人間五十年,為四天王天一晝夜。

人間一百年,為忉利天一晝夜。

人間二百年,為夜摩天一晝夜。

人間四百年,為兜率天一晝夜。

人間八百年,為化樂天一晝夜。

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他化自在天一晝夜。
 

四、各個世界的時間相對性

根據《華嚴經》:

娑婆世界的一劫,於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才一晝夜;

極樂世界的一劫,於金剛堅佛剎的袈裟幢世界才一晝夜;

袈裟幢世界的一劫,於善勝光明蓮花開敷佛剎的不退轉音聲輪世界才一晝夜;

不退轉音聲輪世界的一劫,於法幢佛剎的離垢世界才一晝夜;

離垢世界的一劫,於獅佛剎的善燈世界才一晝夜;

善燈世界的一劫,於光明幢佛剎的妙光明世界才一晝夜;

妙光明世界的一劫,於法光明蓮花開敷佛剎的難超過世界才一晝夜;

難超過世界的一劫,於一切神通光明佛剎的莊嚴慧世界才一晝夜;

莊嚴慧世界的一劫,於月智佛剎的鏡光明世界才一晝夜;

從鏡光明世界一劫,於賢勝佛剎的勝蓮花世界才一晝夜。

到如此,我們這個世界的時間對於勝蓮花世界已經是微不足道,毫無可言了。
 

五、各道眾生壽命

人間:人壽100年。

四天王天: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此四天離人間有四萬二千由旬之遠,身長七十五丈,壽五百歲。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合計九百萬歲。

忉利天:即三十三天,距離人間六百七十二萬里,身長一百五十丈,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壽命一千歲,合人間三千六百萬年。

須焰摩天:也就是空居天,因為離開須彌山,距離人間有一千二百八十萬里,身長二百廿五尺,壽命一萬萬四千四百萬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三百年。男女相愛,只是執手以示愛,而不行淫。

兜率天:這天分內外二院,外院有小摩尼殿,是凡夫天人所居,內院有大摩尼殿,是彌勒菩薩所住。彌勒菩薩常在內外兩院說法,教化眾生。該天距離人間有二千五百六十萬里,身長三百丈,壽命五萬萬七千六百萬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四百年,男女相愛,只是一笑。

樂變化天:距離人間有五千一百廿萬里,身長三百七十五丈,壽命廿三萬萬零四百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八百年。所有一切五欲樂具,都能隨願變化滿足自己受用,男女相愛,只是熟視而已。

他化自在天:距離人間有一萬萬零二百四十萬里,身長四百五十丈,壽命九十二萬萬一千六百萬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一千六百年,男女相愛,只用眼一看便滿足。

梵眾天:身長四十里,壽命二十小劫。

梵輔天:身長八十里,壽四十小劫。

大梵天:身長一百二十里,壽命六十小劫。

少光天:身長一百六十里,壽命二大劫。

無量光天:身長三百二十里,壽命四大劫。

光音天:身長六百四十里,壽命八大劫。

少淨天:身長一千二百八十里,壽命十六大劫。

無量淨天:身長二千五百六十里,壽命三十二大劫。

遍淨天:身長五千零二十里,壽命六十四大劫。

福生天:身長一萬里,壽命一百二十五大劫。

福愛天:身長二萬里,壽命三百五十大劫。此天之福,於有為界中,最為圓滿。

廣果天:於九地中,叫做捨念清淨地,因捨念清淨,沒有苦樂二念,故劫壞時,水火風三災不能侵,身長四萬里,壽命五百大劫。

無煩天:身長八萬里,壽命一千大劫。

無熱天:因為除去一切鬥心的熱惱。身長十六萬里,壽二千大劫。

善見天:身長三十二萬里,壽四千大劫。

善現天:身長六十四萬里,壽八千大劫。

色究竟天:身長一百二十八萬里,壽一萬六千大劫。

空處天:壽二萬大劫,因已消形入空,故無身形長短。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而入非非想處天,來窮究空理,修習有漏禪定,不知回頭,迷於有漏之天,錯作無為之想,終至八萬劫滿,無可歸托便墮入輪迴,隨自己的業障,流轉六道中,所謂“饒他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注》:以上各層天人壽命,根據宣化上人講解《楞嚴經》
 

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即無量個劫長。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子養生學秘字譜~河南毫州老君碑碑文

育爐燒煉延年藥,

真道行修益壽丹,

呼去吸來息由我,

性空心滅本無看,

寂照可歡忘幻我,

為見生前體自然,

鉛汞交接神丹就,

乾坤明原系群仙。
 
 

【毫州老君碑文白話解】
 

~育爐燒煉延年藥~

此句是八句養生訣中的首句,全句之意是:人人都想延年益壽,實際上[延年之藥]這個對人來說最寶貴的東西,根本無須外求,自己本身就有原料,這種原料就是[自家水],人體自身產生的津液,人們自身就有最好的煉丹藥之爐,可以燒煉出延年之藥。

這一句重點在[燒煉]二字,它實際上說的是道家的煉功方法,這種方法主要講的是水升火降,陰陽易位、腹實胸寬,道教所說的即上實下虛,火在上面水在下,練道家功法後,則成腹實胸虛,水升火降,陰陽易位,把正常人的陰在下陽在上,煉成陽在下而陰在上。

按後天文王八卦方位來說:水屬坎,按方位為正北方,按陰陽說屬陰,火屬離,在方位為正南,按陰陽學屬陽,水升火降就會形成陰陽易位,坎上離下,水火相濟,離火燒煮坎水,因此就有道書中[燒煉]的說法,更有[丹爐]、[丹鼎]、等名稱。

這是以外物擬人體,都是寓意,是天機不可泄漏的養生術,並不是真有煉丹之爐,而是以物擬人,按照道家的這種煉功方法,長期修煉,就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真道行修益壽丹~

本句的[益壽丹]與上句的[延年藥]相對應,全句的意思是按照正確的練功方法下苦功夫久修久煉,就能練出益壽之丹。

[真道]就是練功修道的正確方法或固有的內在規律;[行修]就是下苦功夫修煉的意思,[行]由[人、法、心]三字組成,意指教人們心上常存著法,這個法就是師傳的道法,據說道教有三千六百法門,只要修煉一種,至心誠意修煉均能成正果,所以[修]字為[至、成]二字的組合。

[益壽丹]的益字由[天、井、水]三字組成,意為天井之水[腹實胸虛],口中上腭津液如同天井之水,淵源不斷,人們如能將這種津液常嚥之,尤如天降甘露,滋潤百骸,就可以煉出延年益壽的真丹。

[壽]為[人、在、內]三字組成,長壽之法在人內,在人的自身,不在外部,法身殘志不殘不生不滅,即可長壽。

[丹]為[九真]組成,比喻練功長久,道教《丹經》說的三千功滿,就是三千天將近九年,當然這裏的九,不能單純理解為九年或九次,確切的說,九是久的諧音,隱喻長久不斷的修煉才能結丹,比如煉金,次數越多,純度越高。
 

~呼去吸來息由我~

這一句講的是道教練功的呼吸方法,而呼吸的方法正確與否,呼吸層次的深淺程度,是養生長壽的關鍵環節,也是道教修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按現代科學的觀點來解釋,人體是一個複雜的,開放的龐大系統,人體有三大呼吸功能,也可以說三種方法。

第一種是[自然呼吸法]。就是平常人的呼吸方法,即:肺呼吸法,主要是氧氣和二氧化碳在肺泡中不停進行交換,途經氣管和支氣管,在口鼻中出入往來,這種方法叫[外呼吸法]。

第二種是[腹式呼吸法]。這種方法腹式呼吸是道教氣功中呼吸調整的基本方法。腹式呼吸又分順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的兩種類型。腹式順呼吸在吸氣時,下腹部自然隆起,呼氣時,下腹部暫時縮回原位,稍呈下凹;腹式逆呼吸則相反,吸氣的腹部凹進,呼氣時腹部隆起,呼吸連綿不斷,在呼吸時,思想集中在小腹部,呼吸隨著小腹一起一伏,這種呼吸方法有著重要的生理作用。一方面通過橫隔肌升降來擴大或縮小肺部的體積容量,可以吸取更多地新鮮空氣,推動體內的氣化過程,另一方面,橫隔肌較大幅度的升降運動,對胸腔、腹腔的臟器,如肺、心脾、肝、腎及胃、小腸、大腸等都可達到良好的按摩作用。同時,隨著橫隔肌的一升一降,也使胸腹腔的壓力一張一弛,極有利於牽動胸腹腔內動脈和靜脈的血液輸送和回流,有利於促進血液循環,使清升濁降,氣歸丹田。

第三種是[胎息法]也叫體呼吸法。這是更高層次的呼吸方法,它基本上不用口鼻呼吸,而是入靜之後的丹田呼吸,百會呼吸,命門呼吸,足跟呼吸,汗毛孔呼吸等,也就是全身的體呼吸,在氣功中的通小周天,大周天實際諒是呼吸層次的提高。

所以,本句[呼去]的[呼]是虛字頭,下面一個命字,乃是把呼了的真氣降至丹田命宮,去字是[化天]二字的組合,就是用陰火去化地中天,成為陰中真陽。

[吸來]的吸字則是虛字頭下面一個[令]字,意為虛靈吸回真氣到丹田,信乎元帥發號施令,令一陽返本,[來]為[天本]二字組合,天為陽,天上的陽氣來復本位,天落本即是回的意思。

[息由我]的息,是用真息,而不是口鼻呼吸,所以[息]由[口無]二字組成,就是不用口來呼吸,[由]為[大享]指久而運用此種呼吸方法,周身大通,不通不由我。[我]為[屍、元]二字組成煉到一定程度,拋棄真身,練就清虛法身,才是真我。
 

~性空心滅本無看~

煉功就是修身養性,煉成真身為性,因此,[性]字就是[真身]二字的組合,煉就到無為之時,不修也是修,不養也是養,煉到無形無象的地步,就是[性空],[空]字是天下有兩畫,一豎一彎,意味著陰陽二氣,性命會合,乾坤貫滿,似乎頂天立地。

[心滅]的[心]字,是[君、玄、火],三個字組合而成,君指人心,人心為正們,好比一國之君,[心]字四畫屬火性,[玄]應乎北極玄武大帝,在方位屬火,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水在火之上,就是以水制火,鎮壓邪火莫起,把備心之火用水屯住,煉至水長虹火降,陰陽易位,坎離顛倒,這種備心之炎自然滅矣,形成先天滅後天,無象滅有象,這就是心滅,所以[滅]字由[水、屯、火]三個字組合而成。

就是要把那種好高好勝,好勇好猛,好佔便宜,好出人頭地的火性真正煉下去,能夠隨時隨地立於低凹之處,就達到[心滅]的要求。

[本無看]的[本]由[口神]組成,意為收神制心,心不外馳,做到任何時候,心不動,意不搖,念不邪,[無]是由[足、了]二字組成,也就是知足常樂,無可貪之事。

如能煉到無欲無為的地步,然後再看人間的紅塵世事,就不會貪戀人間的名利酒色和權位,修到此地,就可以算是知天之人了。所以,[看]由[入塵]二字組合而成。
 

~寂照可歡忘幻我~

全句的意思是,人們按道教的功法,修到返本之初,就會形成息息可放光華,就會去掉十惡八邪,忘掉世情幻景,成為真正的[我]。

[寂]字為[守、一、心]三字的組合,[照]為[息光]二字組成,[寂照]就是人修到返本之初,內丹結就,再加外功培,練到打通周天,掌握胎息之法,就會形成黑夜光照、暗室明亮,丹田發光,息息可放光華。

[可]是[人、同、佛]三個字的合體字,[歡]是[四、肖光、光]的組合,[可歡]的意思是人修煉到身體內部大丹結就,與費同體的時候,繼續甘練,必然四肖皆放光華,喜悅常放。

正常人的[七情音欲,細滑欲,人想欲],[十惡][口有四惡、綺、語、忘、言],[心有三色、耳聽聲、鼻聞香、舌貪味,心生妄想,意追邪情,腳行邪地,手亂舉動],要得真道法,求得真我,就要取掉十惡、八邪。

所以[忘幻我]的[我]字為[ ]是[十、八、非]三字的組合體,把這些世情幻景全部忘得無影無蹤,才能成為真正的我。
 

~為見生前體自然~

本句的意思是:人們修道煉功,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恢復生前的那種本來面目。

[為]是[虛、覺]二字的組合體,[見]是[觀、心]二字的組合體,[為見]二字的意思,要想做到既虛又靈,就得虔心苦學苦煉,才能有識見,才能覺悟出其中的道理,[見]者[觀心]就是觀看自己所在之處,收住身心不放,自能明道心。

人的[生前]是個什麼樣子?人未生之前,在母胎之內,為先天乾坤本體,氣息閉,口鼻不通卻不死,隨母呼吸,實際上用的丹田呼吸,所以,[生]者,由[生、亡、女]三字組合而成,意為亡體投母又生;而[前]是[水、民、心]三字組合,指人生前水火既濟,水在上、火在下,坎上離下,後天的修道煉功就是要返回先天之象。

而[民]為四民,即:眼、耳、鼻、口,先天胎息為君,後天眼、耳、鼻、口呼吸為民。[體]自然的[體]是兩月就是且之又陰,寂為靜,靜也屬陰,審意陰極陽生,[自]為[法空]意為守住玄窮,動靜有應,即可保體還真,[然]為口眼相閉,鶴橋高架[舌]抵上腭定光守玄,一意歸中,這三個字講的都是煉功的方法和途徑。
 

~鉛汞交接神丹就~

此句講提陰陽會合之理,陰陽交媾生化不已,然而陰陽必須有時,方能結丹,四陰四陽,形成八卦之數,五行俱全。

開句的鉛汞指的就是陰陽,鉛為水口之金,由[地、元]二字組成,應為陰,汞字由[心、母、子]三字組成,子時陽生,木又剋金,陰陽四天必[接],此為人間俗自然生化之理,也是陰陽交媾的法則,陰陽交媾即可結成[神丹]。

[四日]為神,[四月]為丹,[四日]為四舊,[四月]為四陰,總體構成四陰四陽,四陰四陽又構八卦之象,五行之體,因此,[就]字為[金、木、火、水、土]的五個字組合而成。
 

~乾坤明原系群仙~

此句的意思是,凡修道之人,須從無極入手,離坎作用,水升火降,生剋冶化,陰陽消長,然後又將修成的乾坤之象煉就成混沌一團,無陰無陽一派清虛,練到這個地步,就明白了三在,快樂無邊,小德川流,匯成大德之海,不論是道家的三千六百法門,佛家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萬法歸一,都不外乎為陰陽動靜。

乾坤二字,[乾]為天上之天,乃是修真人所居之地;[坤]者,門閃有個亞字,即為虛室雅靜之意;三三三為明,即明白九窮,九為老陽之數,九為最大;[三原]為原,意即三教之根源,[儒、佛、道];系群仙的[系]字為[三男一女]乃是無極之母,原為老陰,凡真正成佛、成仙、成聖之人,總不離無極天尊,祖窮之穴為無極之要,太極之母,如能系之,無不相隨。

[系]字上有三男,意味著精、氣、神三陽,[群]者四個牛字組成,四大性牛是指眼、耳、鼻、口,後跟八萬四千小性牛,應指人身所有的汗毛細孔均通,也就是學會胎息之法,即算達到三無的境地,[三無]為仙,自是成仙成佛之人,可謂大道成仙。
 

歸納上述八句,養生長壽之法可概括為:

第一,養生長壽在己不在人,在內不在外,全靠自身虔心修煉。

第二,養生貴在入靜,入靜為氣功的秘中之秘。

第三,強調[胎息法],即下決心改變正常人呼吸方法。

第四,養生長壽應排除各種私欲妄念不受七情六欲之擾。

第五,無極、太極,陰陽學說是立論之本。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現代醫學昌盛以來,人們逐漸已經習慣了西醫的醫療模式。提到眼睛的疾病,便想起西醫眼科,似乎全然忘記了眼疾的問題,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

中醫眼科發展甚早,也有相當的經驗累積,有了文字,就有眼科萌芽的最早記載。從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祈禱辭可知,早在武丁時代,人們已將眼睛這一器官命名為目,眼睛得病稱為「疾目」,眼睛失明稱為「喪明」。

而有關於治療眼病的醫家方面,據〈史記扁鵲列傳〉記載,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醫術全面、隨俗而變,他在經過周都洛陽時,見當地尊敬愛護老人,即為「耳目痹醫」,因而扁鵲是我國最早的五官科醫師。

另外,大家耳熟能詳的華佗,〈晉書〉記載,華佗為景王做過眼科手術,還載有「帝(即司馬師)目有瘤疾,使醫割之」。華佗立眼科、創手術,開啟中醫眼科醫療新的一頁,更比西方眼科醫學發展,早了幾百年。

中醫對於眼睛疾病的認識與治療,可以說是相當全面的。例如:現代社會普遍的眼病「近視」來說,由於近視是西醫學的用語,在古代並沒有近視一說,但這並不表示古人就沒有近視眼。相反的,早在漢唐以前,中醫眼科醫師就對近視的發生原因和治療,有了準確的認識和詳盡的記載。

近視一詞,在中醫眼科稱為「能近怯遠證」或者稱為「近覤」。它的發病原因,多因過度耗用眼力,損傷肝血,目中經絡澀滯,筋失所養,失卻正常的舒張功能,而出現視近清楚,視遠模糊。

其次,心陽衰弱、耗氣傷神,以致目中神光,難於發越於遠。此外,肝腎兩虛,以致神光衰微,光華不能及遠。

在治療分型上,中醫將近視分為:

一、心陽不足、氣虛神傷,症狀為視近清晰、視遠模糊,全身還可兼見,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健忘心煩,方劑可選用定志丸加減。

二、肝腎兩虛、目失濡養,症狀視近怯遠、眼前生黑花,全身可見頭暈耳鳴、腰膝痠軟、睡眠品質差多夢,方劑選用枸菊地黃丸或駐景丸加減。

此外,中醫外治法還有點眼藥法、針灸療法、耳針療法等。

中西醫眼科學對疾病的認識不同,西醫眼科學注重局部變化,又有很科學的檢查方法,在診斷上比中醫準確,手術也十分精彩。

中醫眼科學則是從全身狀態認識、分析和治療眼病,所以治療範圍廣,在治療眼病的同時,往往有機會治好其他疾病。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較會帶來自卑或優越感。當你不比較的時候,所有的自卑感和優越感都會消失,那麼你存在,你就只是存在。

不管你是棵小樹或是棵大樹都沒有問題,你就是你自己,你是被需要的。

一片草葉和一顆最大的星球是同樣地被需要。如果沒有那片草葉,神將會比他現在來得更少。

布穀鳥的聲音跟任何一個佛同樣是被需要的。如果這隻布穀鳥消失,世界將會變得更少,世界將會變得比較沒有那麼豐富。

只要向周遭看一看,一切都是被需要的,每一樣東西都好好地配合在一起,它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沒有人是較高的,也沒有人是較低的;沒有人是較優越的,也沒有人是較低劣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無法比較的。

是誰曾經告訴過你竹子比橡樹來得更美?或者橡樹比竹子來得更有價值?

你認為橡樹會希望它也跟竹子一樣有一個中空的主幹嗎?你認為竹子會嫉妒橡樹,因為它比較大,而且它的葉子會在秋天改變顏色嗎?

這種互相比較的觀念似乎是荒謬的,但是我們人似乎很難改掉這種比較的習慣。

讓我們來面對它,總是會有人比較漂亮、比較有才華、比較強壯、比較聰明,或者很明顯地比你更快樂,相反地,也一定會有人在所有這些方面都比你差。

去找出你是誰的方式並不是藉著將你自己跟別人比較,而是藉著看清楚你是否以你所知道的最好的方式來實現你自己的潛力。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寺 》

《說文》云“廷也”,即指宮廷的侍衛人員,以後寺人的官署亦即稱之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太常寺則為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之“寺”,即所謂的“三府九寺”。漢代,九卿中有鴻臚卿,職掌佈達皇命,應對賓客,其官署即“鴻臚寺”,大致相當於後來的禮賓司。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後來鴻臚寺改建,取名“白馬寺”。於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摩,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 廟 》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謚文人武士,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帝廟。
 
 

《 祠 》

是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當於紀念堂)。這點與廟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據《漢書·循吏傳》記載,“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及時(指誕辰和忌日)祭禮不絕。”東漢末,社會上興起建祠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甚至活人也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漸增多。
 
 

《 觀 》

《釋名》云:“觀者,於上觀望也”。觀就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台”。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以後,建“觀”迎仙蔚然成風。據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
 
 
 
《 庵 》

古時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漢以後建了一些專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於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了。
 
 
寺、廟、祠、觀、庵 各有區別,不能混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功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從古至今,千百萬人的實踐證明它有奇特的功效,它能治病、健身、延年益壽、開發智慧、激發人體潛能等等。

它的效應有時甚至是很神奇的,其神奇的功能用目前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等原理尚未能深入研究得到圓滿的解釋。

正因如此,一些學者,便一口咬定它們是假象,只不過是魔術或幻覺,從而認定搞氣功是迷信。

另有一些人則憑耳聞目睹的事實,特別是自身修煉氣功的種種感應,便對氣功由相信到入迷,然而卻往往由於缺乏經驗和有關知識,對氣功產生盲目崇信和不切實際的幻想,更有甚者乃至陷入宗教迷信的泥坑。

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練功。甚至導致走火入魔,並發生嚴重的後果。上述情況屢見不鮮。

其實、氣功是一門科學,是一門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科學。中、外許多學者已用儀器證實了氣功外氣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物質。
外氣中含有帶電粒子、有漲落調制的遠紅外幅射效應,有低頻磁效應,有次聲效應,有一種穿透力極強、抗干擾性極大、能量非常集中的幅射。

此外,國內外對氣功的生理效應方面的實驗表明,練氣功可以改善和調節大腦和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免疫系統、血液循環系統、消化系統、代謝與內分泌系統、骨骼、肌肉等的功能。

氣功外氣不僅可以作用於人,還可以作用於動植物,甚至作用於非生物。凡此種種,足見氣功的作用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對氣功應當深信不疑,搞氣功不是迷信。

儘管目前對氣功的許多機理尚無法弄清,但我們首先應當尊重事實,然後以事實為依據深入探索其原理。深入研究的結果,有可能突破現代自然科學的許多理論框框,從而導致一場新的科學革命和人類第二次文藝復興。

但是,我們對氣功也不能迷信。一是不要迷信氣功的作用,二是不要陷入某些宗教迷信的泥坑。

首先,我們雖應深信氣功的效用,但卻不應迷信氣功的萬能,實踐證明,氣功不能包治所有疾病,即使是氣功師也可能生病,甚至不治,更不能使人長生不死,須知世間致病因素很多。

一個血肉之軀,不管他(她)看來多麼健壯有力,由於風寒暑濕、七情六淫、酒色財氣、操勞過度、水土不服、毒蛇猛獸、飲食不潔……均可能導致其疾病的發生,消蝕了其強健的體魄,憔悴其迷人的玉容。

練氣功固然能改善人體各器官的功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力,提高保養身體的自覺性,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或者治癒某些疾病;卻也未必能杜絕一切致病因素的侵襲,也未必有足夠的力量摧毀所有的病竈。

練功有好壞,功力有大小,因而抗病、治病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我們絕不能過於迷信氣功的作用而排斥一切醫藥。特別當患了某些急症時,更應及時送醫院搶救,若一味倚賴氣功,則往往誤事!

再者,對於外氣治病,我們更不應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儘管有些高級醫療氣功師治病效果十分神奇,但畢竟效果好的只是少數。一則真正高級的醫療氣功很難見到,二則即使是高級醫療氣功師其效果也難確保。

因為療效的好壞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譬如醫療氣功師當時的功能狀況,患者自身經絡的敏感程度,患者與氣功師能否配合得好,以及外界的干擾情況等等。

可能有些病症非一兩次發功就能立竿見影,倘若患者又因種種原因無法繼續堅持治療下去,也難免功虧一簣。所以由氣功師發放外氣來治病,其臨床價值極為有限。

許多人不了解這一點,僅憑報刊雜誌、媒體或道聽途說得知的醫療氣功師治病的若干神奇事例,便對外氣治病迷信得不得了。可是一旦發現氣功治病無效或低效時,便大喊“上當受騙”!

其實這些人是自己對氣功的認識不足,不知氣功方法是以自我身心調練為主,配合其他各種治療手段達到祛病之功效。故應辯證、客觀、實事求是地看待氣功,科學合理地運用氣功健身祛病。

其次,不少氣功門派都聲稱自己的功法來源於佛教或道教。有些氣功師也特愛宣傳宗教迷信的作用,將氣功與宗教迷信掛鉤,於是導致許多練功者由追求氣功轉而迷信某些宗教。

其實這裏面有許多誤解,須知氣功未必來源於宗教。可以說自有人類就有了氣功。人類在求生過程中,不斷與疲勞和疾病作鬥爭,自發地產生一些自我鍛煉方法,有些就可以視為氣功的雛型。

比如當人們身體疲乏時,打哈欠、伸懶腰,閉目養神片刻,即覺通體舒暢。又如人們值腰酸背疼或肢體扭傷之際,對酸疼部位輕輕拍打,揉按撫摩,即奏消酸減疼之效。凡此種種無不可名之為簡易氣功。

無論行、住、坐、臥,若能放鬆、入靜,時間久了,均能夠達到氣功的微妙效應。

這些都無需什麼文化知識,與宗教信仰亦無甚瓜葛,人們能自然學會,甚至有些動物亦能做到。眾所周知,龜蛇長壽,或逾千年。自古以來就流傳有模仿龜蛇的功法(稱為龜息法、龜蛇功)。

亙古至今人類中之聰朋靈慧者或官能獨異者,善於總結、積累有效的養生之法,用口頭或文字傳播下來,便是各種功法。

許多宗教的創始人和弘法者,往往天賦特異且才智過人。他們所倡導的一些修煉方法誠然也可視為優秀的氣功功法,然而他們所宣傳的宗教理論未必都能成為氣功的指導思想。

畢竟氣功不同於宗教。兩者無論從對宇宙、人生的認識,或從練功的動機與目的來看,都存在頗多截然不同的差異。宗教看破人生,尋求精神的解脫;氣功熱愛人生,追求身體的健康。

縱然某些氣功師拼命往宗教裏靠,可是宗教界卻往往將氣功拒之於門外。兩者之間的分歧昭然若揭。因而練功者或可不必信教。

再者,當今時代真正懂得宗教道理的人甚少,能潛心鑽研佛、道之學的人不多,眾多所謂信仰佛、道之人,大都只是停留在參雜迷信的階段,比如求神問卜、禮佛拜簽、偶像膜拜等等。

其實這些跟氣功鍛煉毫無關係,甚至真正的修道者對此也不屑一顧,可是人們往往由於從小受民間迷信的影響根深蒂固,又很少看到佛、道經典書籍,所以很難接受別人的開導,轉迷開悟。

曾有人辯解說:這種對鬼神的迷信與敬畏,至少可以達到止惡揚善的作用,對修煉氣功也不無裨益呀!事實上迷信思想的存在只能是弊多利少。迷信思想嚴重的人,練功中特別容易出現幻覺,且往往不能正確對待。

比如有的人可能看到黑氣、鬼怪,或聽到怪聲,聞到怪味,或夢到自身墮入深淵、進入地府等等,於是便產生恐懼、厭惡心理,拼命想壓制或者排除,結果卻適得其反,惡性的幻覺便死纏著他不去,苦不堪言。

另有些人又可能看到光環、花叢、仙境、神仙、菩薩、或聽到美妙的音樂、聞致撲鼻的花香等等,於是便心生歡喜,刻意追求,甚至不覺隨之而去。結果氣機瘀結,神志錯亂,後果不堪設想。

凡此種種皆可謂“走火入魔”,究其根源皆在於迷信思想作崇。若無迷信思想,深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則不易出現此類現象。即使在練功中出現一些幻覺,也能“見怪不怪,其怪自敗”,絲毫不受其害。

綜上可知,我們對待氣功的正確態度應當是:相信而不迷信。唯其如是方有百利而無一害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一派戒律的形成:

正一派指的是在東漢末年創立的五斗米道,即天師道,又稱正一盟威之道,其後曾分立為龍虎宗、茅山宗、閤皂宗、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天心派、凈明道、太一道等。

元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箓」,標誌符箓各派統一於正一派名下,以與新創的全真派相對。

五斗米道有《老君想爾戒》三行九條,是「道舍尊卑同科」,即所有道眾都必須遵守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分立多種道派,各派都增訂了道戒,先後出現了「老君二十七戒」,「老君三十六戒」,「老君百八十戒」,「十三禁戒」,「十二可從戒」,「太玄都中宮女青律戒」,「七百二十門要戒」等等。

唐代高道張萬福的《傳授三洞經誡法箓略說》列舉有十六種戒,稱「凡人初入法門,先受諸戒,以防患止罪」,其中仍以老君想爾戒為「太上高玄法師所受」之戒。

明清時期正一派的戒律思想和條文逐漸成熟,明代永樂年間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撰《道門十規》,系統地對道教信仰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提出了道教徒的行為規範。
 

老君想爾戒的內容:

老君想爾戒是早期道教的戒律。想爾,古注稱是仙人名。傳稱祖天師張陵有《老子想爾注》,早佚,現有敦煌殘本重現於世。

老君想爾戒共三行九條。即: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此上最三行;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此中最三行;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

《雲笈七簽》有句稱「九行備者,神仙;六行備者,壽;三行備者,增年」。

老君想爾戒是早期道教對社會生活和信仰生活的行為規範的思想的集中體現。但由於條文過於簡單,不便操作,因此,後又有多種規戒問世。
 

老君二十七戒的內容:

老君二十七戒是老君想爾戒的衍生。戒文分為上中下三品。

上品是:戒勿喜,邪喜與怒同;戒勿費用精氣;戒勿傷王氣;戒勿食含血之物,樂其美味;戒勿慕功名;戒勿為偽彼,指形名道;戒勿忘道法;戒勿為試動;戒勿殺言殺。

中品是:戒勿學邪文;戒勿貪高榮強求;戒勿求名譽;戒勿為耳目口所誤;戒常當處謙之;戒勿輕躁;戒舉事必當詳心,勿惚恫;戒勿恣身好衣美食;戒勿盈溢。

下品是:戒勿以貧賤強求富貴;戒勿為諸惡;戒勿多忌諱;戒勿禱祀鬼神;戒勿強樑;戒勿自是;戒勿與人爭曲直,得諍先避之;戒勿稱聖名大;戒勿樂兵。

老君二十七戒使想爾戒便於實行和操作,它和老君想爾戒的九條合稱為老君三十六戒。
 

張宇初《道門十規》的內容:

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的《道門十規》是針對元明以來「玄綱日墜,道化莫敷,實喪名存,領衰裘委」的情況而撰寫的。

《道門十規》稱,「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為先,次以參究為務」。

全文分說「道教源流」,「道門經箓」,「坐圜守靜」,「齋法行持」,「道法傳緒」,「住持領袖」,「雲水參訪」,「立觀度人」,「金榖田糧」,「宮觀修葺」等十項。

張宇初主張「謙和」、「卑下」、「柔弱」等,全部秉承《道德經》的宗旨,並參照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教派的苦行,提出「收習身心,操持節操,究竟經典」,批評「趙歸真、林靈素之徒,偶為世主之所崇尚敬禮,即為富貴所驕,有失君臣之分,過設誇誕之辭,不以慈儉自守,亦取議當時後世多矣,是切為後戒」。

張宇初高瞻遠矚,用心良苦,但是他的宏論似乎並未得到明清和民國以來的正一派道士的重視。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明白佛說三世因果的道理,曉得人生不是突然而生的,死也不是就可以了的。因為人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和合而成,人到死的時候,四大假和合身雖死,而業識實在沒有死。

明白這個業識的道理,那佛說三世因果的道理,也就容易明白了。

何以故?因為人生已前,有生不止前一世乃至於無始,死後也不是可以了的,乃至於盡未來際也沒有止息的時候。這無始終、無內外的業識,就是從無始以來自家所作善惡業力,積集而成業識。

善的業強於惡的業,則善業先成熟而感受善果;惡業強於善業,則惡業先成熟而感受惡果。

因為有善惡種種大小多少差別,所以就感受貧富、貴賤、賢愚種種的差別,所以古德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平常人迷惑於佛說的三世因果,看見罪大惡極的人,偏偏的是富貴雙全兒孫滿堂;看見為善不倦的人,偏偏的是無兒無女,受那貧賤的苦:報應相左,遂謂沒有因果,這是由於不明白業識受生的緣故。

這業識受生有因緣:業識為因,父母為緣,合緣與因而成人身。今假定有人作種種善業,這業因屬於善,當然要結善果;然必要假父母兩業緣,又須此父母有應得這個造善因受善果的兒子報應,然後才能夠藉此父母兩業緣而受生。

具這三種業的因緣,就謂之同業所感。業識猶如穀種,父母兩業緣猶如土水日光人工等,因緣具足而後可以發芽結穀。

善惡果報,由善惡業因而成,猶如種豆得豆、種瓜得瓜,這種因果是毫厘不爽的。世人不明白佛說因果的道理,猶如不明白長江源流的人。

今假定長江向東而流,中間被山所阻,折而由北向南,南岸是平原,平原上的人就說長江源頭從山而起,至平原而止。像這種斷見,人是知道錯的。而不明白業識相續不斷與業識受生的理,那因果的理就不能夠明白,也與平原之人觀察長江的錯謬一樣。

我們若能夠真實明白三世因果,試問有人欲受惡果報應否?所以種善因得善果,種淨因得淨果,乃至成佛,都是由於自己一念。依佛所說而行,世間惡人尚敢為惡否?

故佛教倡行的時候,人人都是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人人都是向善而行,小之可以成為自修之正人君子,大之自覺覺他化社會為良善,化世界為太平,轉五濁而為七寶,皆由於此。

古德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能夠止息諸惡,奉行眾善,就能夠自淨其意,這就是諸佛所說的教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