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正一派戒律的形成:
正一派指的是在東漢末年創立的五斗米道,即天師道,又稱正一盟威之道,其後曾分立為龍虎宗、茅山宗、閤皂宗、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天心派、凈明道、太一道等。
元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箓」,標誌符箓各派統一於正一派名下,以與新創的全真派相對。
五斗米道有《老君想爾戒》三行九條,是「道舍尊卑同科」,即所有道眾都必須遵守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分立多種道派,各派都增訂了道戒,先後出現了「老君二十七戒」,「老君三十六戒」,「老君百八十戒」,「十三禁戒」,「十二可從戒」,「太玄都中宮女青律戒」,「七百二十門要戒」等等。
唐代高道張萬福的《傳授三洞經誡法箓略說》列舉有十六種戒,稱「凡人初入法門,先受諸戒,以防患止罪」,其中仍以老君想爾戒為「太上高玄法師所受」之戒。
明清時期正一派的戒律思想和條文逐漸成熟,明代永樂年間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撰《道門十規》,系統地對道教信仰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提出了道教徒的行為規範。
老君想爾戒的內容:
老君想爾戒是早期道教的戒律。想爾,古注稱是仙人名。傳稱祖天師張陵有《老子想爾注》,早佚,現有敦煌殘本重現於世。
老君想爾戒共三行九條。即: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此上最三行;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此中最三行;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
《雲笈七簽》有句稱「九行備者,神仙;六行備者,壽;三行備者,增年」。
老君想爾戒是早期道教對社會生活和信仰生活的行為規範的思想的集中體現。但由於條文過於簡單,不便操作,因此,後又有多種規戒問世。
老君二十七戒的內容:
老君二十七戒是老君想爾戒的衍生。戒文分為上中下三品。
上品是:戒勿喜,邪喜與怒同;戒勿費用精氣;戒勿傷王氣;戒勿食含血之物,樂其美味;戒勿慕功名;戒勿為偽彼,指形名道;戒勿忘道法;戒勿為試動;戒勿殺言殺。
中品是:戒勿學邪文;戒勿貪高榮強求;戒勿求名譽;戒勿為耳目口所誤;戒常當處謙之;戒勿輕躁;戒舉事必當詳心,勿惚恫;戒勿恣身好衣美食;戒勿盈溢。
下品是:戒勿以貧賤強求富貴;戒勿為諸惡;戒勿多忌諱;戒勿禱祀鬼神;戒勿強樑;戒勿自是;戒勿與人爭曲直,得諍先避之;戒勿稱聖名大;戒勿樂兵。
老君二十七戒使想爾戒便於實行和操作,它和老君想爾戒的九條合稱為老君三十六戒。
張宇初《道門十規》的內容:
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的《道門十規》是針對元明以來「玄綱日墜,道化莫敷,實喪名存,領衰裘委」的情況而撰寫的。
《道門十規》稱,「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為先,次以參究為務」。
全文分說「道教源流」,「道門經箓」,「坐圜守靜」,「齋法行持」,「道法傳緒」,「住持領袖」,「雲水參訪」,「立觀度人」,「金榖田糧」,「宮觀修葺」等十項。
張宇初主張「謙和」、「卑下」、「柔弱」等,全部秉承《道德經》的宗旨,並參照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教派的苦行,提出「收習身心,操持節操,究竟經典」,批評「趙歸真、林靈素之徒,偶為世主之所崇尚敬禮,即為富貴所驕,有失君臣之分,過設誇誕之辭,不以慈儉自守,亦取議當時後世多矣,是切為後戒」。
張宇初高瞻遠矚,用心良苦,但是他的宏論似乎並未得到明清和民國以來的正一派道士的重視。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