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從現代醫學昌盛以來,人們逐漸已經習慣了西醫的醫療模式。提到眼睛的疾病,便想起西醫眼科,似乎全然忘記了眼疾的問題,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
中醫眼科發展甚早,也有相當的經驗累積,有了文字,就有眼科萌芽的最早記載。從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祈禱辭可知,早在武丁時代,人們已將眼睛這一器官命名為目,眼睛得病稱為「疾目」,眼睛失明稱為「喪明」。
而有關於治療眼病的醫家方面,據〈史記扁鵲列傳〉記載,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醫術全面、隨俗而變,他在經過周都洛陽時,見當地尊敬愛護老人,即為「耳目痹醫」,因而扁鵲是我國最早的五官科醫師。
另外,大家耳熟能詳的華佗,〈晉書〉記載,華佗為景王做過眼科手術,還載有「帝(即司馬師)目有瘤疾,使醫割之」。華佗立眼科、創手術,開啟中醫眼科醫療新的一頁,更比西方眼科醫學發展,早了幾百年。
中醫對於眼睛疾病的認識與治療,可以說是相當全面的。例如:現代社會普遍的眼病「近視」來說,由於近視是西醫學的用語,在古代並沒有近視一說,但這並不表示古人就沒有近視眼。相反的,早在漢唐以前,中醫眼科醫師就對近視的發生原因和治療,有了準確的認識和詳盡的記載。
近視一詞,在中醫眼科稱為「能近怯遠證」或者稱為「近覤」。它的發病原因,多因過度耗用眼力,損傷肝血,目中經絡澀滯,筋失所養,失卻正常的舒張功能,而出現視近清楚,視遠模糊。
其次,心陽衰弱、耗氣傷神,以致目中神光,難於發越於遠。此外,肝腎兩虛,以致神光衰微,光華不能及遠。
在治療分型上,中醫將近視分為:
一、心陽不足、氣虛神傷,症狀為視近清晰、視遠模糊,全身還可兼見,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健忘心煩,方劑可選用定志丸加減。
二、肝腎兩虛、目失濡養,症狀視近怯遠、眼前生黑花,全身可見頭暈耳鳴、腰膝痠軟、睡眠品質差多夢,方劑選用枸菊地黃丸或駐景丸加減。
此外,中醫外治法還有點眼藥法、針灸療法、耳針療法等。
中西醫眼科學對疾病的認識不同,西醫眼科學注重局部變化,又有很科學的檢查方法,在診斷上比中醫準確,手術也十分精彩。
中醫眼科學則是從全身狀態認識、分析和治療眼病,所以治療範圍廣,在治療眼病的同時,往往有機會治好其他疾病。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