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煉氣功的時候,特別強調意守丹田。所謂丹田,就是古煉丹家結內丹的地方,因為派別不同,所指的部位也不一致,但以臍下方三寸的說法為最多。

練功時為什麼要意守丹田呢?人體真氣的運行,內通五臟六腑,外達四肢百體,都是沿著經絡分佈而完成的。

十二正經(手三陽、手三陰、足三陽、足三陰),奇經八脈(衝、任、督、帶、陰維、陽維、陰蹻、陽蹻)都是互相貫通,一脈相承的。

經脈篇說:“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由此可見,經絡在人體的重要性了。

衝脈為經脈之海;任脈總管各個陰經;督脈總管各個陽經;帶脈卻繞身體一周,總束陰陽各經。衝、任、督、帶都起於丹田,十二經絡也都直接或間接通過丹田而輸入本經,再轉入本臟。

所以說,丹田實在是經絡的總樞,經氣的匯海,故又有氣海之稱。意守丹田就是為了調節陰陽,溝通心腎,使真氣充實,通八脈,恢復先天的生理機能,促進身體的再生力量。

有功夫的人,當他練功的時候,感到呼氣吸氣都集中在丹田,這股氣稱為真氣。真氣在人體很重要,真氣充足,精神充沛,生機旺盛;真氣不足,體質衰弱,百病叢生。

氣是怎樣進入丹田的呢?氣在上焦的叫宗氣,在中焦的叫中氣,在下焦的叫元氣,統稱為元真之氣,只因匯集在不同的部位而名字不相同而已。

要把氣送到丹田,需要運用呼吸運動,加上意識的誘導。當吸氣的時候,肋骨向外向上方運動,下焦元氣即上升。呼氣時,兩肋向內向下合,上焦的宗氣和中焦的中氣被迫沿著任脈往下行。這時加以意識誘導,氣便慢慢和丹田接近。這樣練得時間長了,便會感到一呼一吸都集中在丹田。

氣功為什麼能治病呢?就諸家在練功中所體驗的,談談三步工夫及其對治病的效果。
 

第一步:練精化氣。

精是氧氣和養分的總稱,氧從呼吸來,養分從食料來,兩者都隨著血液營養全身。它們在氧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熱和能(真氣),就是練精化氣的過程。真氣是人體的動力,真氣存在,人體活潑,真氣消失,人便無法生存。為了使真氣充足,就需要更好地利用氧氣和養分。當氧氣吸進肺部,壓向心窩,心窩即產生一種熱感,然後再送到丹田,這時小腹便會感到發熱,並有氣丘隆起,腳心、腰部也跟著感到發熱。這些熱感的產生,說明人體內熱能增加了。

因此,凡是因熱能不足而引起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如消化不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作嘔吐酸水、腸吸收力減退、經常腹瀉、腸粘膜分泌不足的便秘、下元虛冷、小腹常痛等,都可以隨著功夫的進步,逐漸消除症狀,恢復生理機能。
 

第二步:練氣化神。

在第一步功夫的基礎上,真氣守在丹田,使人有一股溫和朗潤的感覺,渾身輕快。隨著功夫的進步會感到有一股力量沿著尾閭脊髓直達大腦。這時,人對外界一切刺激,都無感覺。這一段過程,叫積氣衝闕,可使督脈貫通,腎氣入腦,增強腎上腺和腦垂體的功能。這對於保持年輕,延長壽命有積極的意義。

因此,凡由於內分泌腺紊亂所引起的疾病如失眠、記憶力衰退、消化不良、耳鳴目眩、易喜易怒、未老先衰、性機能減退、毛髮脫落、皮膚乾燥、月經不調、疲乏無力等疾病,都可以治療。
 

第三步:練神還虛。

在第二步的基礎上進行。這時,內分泌和神經相互促進,充分發揮對機體的調節能力,使全身輕鬆愉快,好似全身都在呼吸,這說明三焦暢通,經脈暢達。

因此,凡由於三焦不通,循環系統障礙,新陳代謝不好,呼吸系統的病變如高血壓、心臟病、肝腫大、肺結核、矽肺等,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尤其對肺結核,由於呼吸形式改變,次數減少,使肺部得到適當的休息,效果顯著。
 

當然,以上所說的三步功,並不是絕對分開的,只是為了便於解說而已。這三步工夫,是長期靜坐、調息、意守丹田不斷鍛煉中逐漸產生的。因此,練功時一定要有耐心、信心,絕不能急於求成。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修煉和修道,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很容易忽視的問題。往往在這個問題上的一點點認識上的偏差,就會造成幾十年的荒廢和迷途,可以說是必須明了的事情。

當然,每個人的渴求不一樣,有些人修煉不是為了修道,有些人修道卻不修煉,這都是跟各人的覺悟和人生選擇有關係。無論怎麼選擇,都是每個人的自由,但要明白這些區別,才能做出正確於自己心願的選擇。

修煉和修道區別非常大,但它們也有很深的關係。

修煉(包括氣功)是對身體的鍛煉,和對人體潛在能力的開發,是這個世界潛在規則的外在體現。

而修道,則對生活、工作、社會、修煉、善的、惡的……一視同仁,並不分別,通過在這些過程中,對世界種種規則的觀察驗證,發現自己的本來面目,脫離於這個世界的規則。

佛道最高境界追求的,其實是回歸本來面目,發現自己本然的自在、極樂和永恆。但後世修道者卻走偏了,佛道兩種修道修佛之路裏面,都摻雜進很多的修煉方法,這雖然不是什麼壞事,但對於後學者,卻有誤導之嫌。

明明是為了解脫人生之苦,結果又陷入一個新的規則框架中,看別人從這個框架中最終解脫,還以為是框架起了作用,其實真正能最後解脫的,恰恰最終脫離規則的人。

修煉是規則的應用。是對規則的研究、開發、實踐、利用,它的方式,如同世俗的一門“技術”一樣,是需要師徒的傳幫帶的(佛門的佛經也是達到這個作用),只有通過這種聯繫,才能掌握技巧,達到規範和標準。

它跟世俗的生活工作一樣,是分別比較清楚的,雖然可以融入生活中修煉,但修煉的方法方式和生活還是有明顯分野。

而且修煉的效果,是可以用世俗的方法檢驗的,能被大家共同接受,如同體操運動,很多高難動作被訓練出來,就會被大家所認同。其實大多數人,思想上、行為上都是在修煉的範疇裏面轉圈子。

修道雖然也研究規則,但不是為了應用規則,而是為了了解規則的根源。一旦規則的根源被發現,規則就會消失,對自己的束縛就會消失,煩惱就解脫了。

這就是為什麼得道的人說“世界如夢幻”~~因為他們發現世界的規則本來很虛幻,痛苦來源於規則,規則來源於無明執取。

修道的人在不斷地觀察實踐中,突破種種世俗規則,最後發現世界虛幻如夢,於是在自己內在世界打破了所有的規則,獲得全然的自由解脫。

這種人外在基本看不出來,偶爾表現神蹟,或者像濟公一樣瘋瘋癲癲,或者像禪師一樣灑脫,但他們是無法用世俗的成果來檢驗的,他們成就的是自己,成就的是內心。

正是因為修道是認識規則、破除規則,因此,世界上的一切過程,都是修道的觀察:修道並非依靠修煉而來!對於修道而言,在內心留下軌跡的任何人事物都是修道的資糧和方式,因為有苦惱,就一定有原因,若找到原因,就可能解脫苦惱。

修道不拒絕生活,而是要求生活得更加深入,更加有意識,以便能更清楚洞察和認識。在這點上,修煉就不行,修煉要遵循修煉的法則和竅門,否則就不會產生眾人共同接受的現實。

修道的人,由於對規則的研究和突破性的認識,反而能編創出更加理想的修煉途徑,作為修道過程中的遊戲,同時也是對自己認識的規則的一種印證。

真正有能力開宗立派的大師級人物,都是修道者,而作為接受規則的修煉者縱使千變萬化,窮思道理、竭盡變化,其修煉原理的核心規則,都不會有任何改變,因為修煉者就是規則的傳承者,而不是突破者和締造者。

之所以會這樣,原因是這個世界的本質決定的,規則是一種共同的約定和制造,如同人類有共同的語言名詞一樣,事物會否進入客觀現實世界,本身也是遵守共同約定的,這種約定在科學裏面,稱為集體無意識(潛意識),在佛學裏面,稱為阿賴耶識。

但是大多數人,會接受修煉的方法,而不會有足夠的悟性、進行修道~~即追尋自我本來面目,脫離苦惱成就極樂。

修煉會產生功利性的結果,帶來名利和權力,例如健康、超常能力、一些突破世俗規則的現象,但是這些現象本質上也是規則的一部份,如同鳥的翅膀,狗的嗅覺……人擁有特殊的能力,其實只是對大多數人遵守的規則的“特殊”,而不是突破世界的規則後的“特殊”。

這種人,跟普通人一樣,充滿“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恩愛別離、五陰熾盛”等苦惱,身心一樣飽受煎熬。但這些人中有的人,為了名譽和地位,會成為偽君子,偽聖人……在人前表現他超越他人的“特長”、不同於他人的“特殊”,其實暗地裏的生活跟其它人沒有兩樣。

如同一個會木工手藝的人,在作木工方面很優秀,但是木工的生活,難道就因為他的木工優秀,就會跟其它人不同嗎?顯然很可笑。

這些偽道之人,製造了種種“優秀的品質”,於是人們對聖人、對開悟者、對真正的道者有了誤解和成見,認為只有某某樣子的人,才是有道的人。

人們開始用自己的觀念來尋找老師,尋找能幫助他解脫苦惱的人,但最後往往會落入某個“有心之人”的掌握,成為信徒,成為神權下的犧牲品。

老子莊子沒有軌跡,他們沒有留下規則,但他們留下了對世界的洞察。佛祖也留下了洞察,如一些了義經,同時佛祖也留下了修煉的方法,如一些三乘方便說法,隨機引渡之法。

這些方便法門,如果以了義經(如金剛經、圓覺經等)為最終依歸,都能成就佛境界,但大多數人,得少為足,限於清規戒律,和宗教感情,不敢跨越雷池一步。佛祖的洞察“空、幻、無相、無我……”,卻被抛棄一邊,還美其名曰:我還做不到這種程度。

修煉需要過程,修道往往是一念之間;修煉需要刻苦努力不斷訓練,修道往往是心態調整頓悟;修煉著眼未來,修道著眼現在,此時此地,一念三千。

修道,是因為人們感受到生命的種種痛苦(佛祖四聖諦的第一諦苦諦)和無常,想要解脫,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了極樂和永恆的本來。如同佛祖當初成佛的起因一樣,這是求道的最正的心態。

修道人,把修道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變成自在和快樂,他們了解他們的追求在當下不在未來。他們不會有太多夢想,因為他們把存在的每一刻每一秒都變成了喜悅~~喜悅的人,不會幻想未來。

修煉,是人們帶著對未來的種種目的和心念,投入某種過程中,以期待將來的成就。他們經歷種種人生之苦,但會對自己說,再堅持一下,快樂就到來了,成果就到來了,天國就到來了……這跟阿Q精神沒兩樣,只是一種自我催眠,是神權系統的忠實奴隸。

他們有很多夢想,因為他們不願意活在當下,他們的當下是苦惱,是忍耐,他們所追求的,是未來的“空中大餅”。

很多人是從修煉開始,走向修道。他們通過修煉看到更多的東西,開拓了自己的視野,從而領悟到很多東西,於是自覺覺他,走向修道。而權力欲強的人,會把修煉方向走向神權,成為論資排輩的權力。

人眼睛可以看到修煉者,可以根據修煉程度排資論輩,因為修煉本身是世俗的一部份,例如打坐,你打二個小時,他能三個小時,一下子就看出區別了。

修煉者遵循一條既定的道路在走,遵循一組被“共同接受”的規則,走到哪裏,都是清清楚楚的。

而修道者,如同自由飛翔在天上的鳥,他們沒有道路,沒有規則,只有此時此刻的飛行軌跡。

修道以心為宗,心外無物。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下學佛以來,經常看到佛教內部不同觀點相互爭論的文章,也聽說有些法師因為見地不同和對修行方法的理解不同,而反目成仇。

因為初入佛門,又加上身為凡夫,當然只是看看熱鬧,聽聽是非,根本無力去分清誰對誰錯,但卻多少受到其影響,真是前路尚不知,徒又增迷雲。故既不敢深入其中,又避之唯恐不及。

學佛多年以後,再回頭關注這些爭論,和爭論的熱點,以及爭論者的心態,在下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是爭論毫無結果。

話題依舊是多少年前的話題,焦點依舊是老的焦點,但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這些爭論依舊沒有劃上句號的跡象。

唯一發生變化的是爭論的層級和溫度有所不同,比如,理性漸少,而火藥味漸濃,對法本身的關注漸少,對人身的攻擊增多。至於為何爭論多年而沒有結果,在下體會,這些爭論非是我們凡夫所能承擔的。

二是爭論沒有益處。

世間人有的為名利而爭,有的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爭。為名利爭者以私欲為動因,以觀點爭者以我見為依據,由於第一步即錯,當然永無水落石出之時。故世間也被此等人攪得永無寧日。

學佛人關於佛法的爭論是否也陷入此種有害無益之境地,是我們每個佛教徒應當深思的。

三是沒有資格爭論。

在下之所以不敢介入爭論之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於自己的身分所決定的,試想一個薄地凡夫,以自己的愚癡情見去較量佛法的高低優劣,去妄論古大德和祖師的長短得失,去為他人指點是非曲直,去為眾生解困去惑,在明眼人看來,只會覺得既可笑,又可悲。

就如一道士,晚上在墳地被鬼所迷,由一農夫救出,離別時,道士為表謝意,贈農夫一避鬼符一樣。

四是當以和為貴。

既然爭論無果,無益,而又無資格,在下以為最好的辦法是以和為貴。

要想和其實也很簡單,若雙方各自從自己的觀點中解脫出來,觀照對方,觀照自己,進而觀照佛教,以大局為重,就會相對客觀地給自己的眼界和心胸,打一個較為恰當的分數。

從另一個角度看,學佛人有責任和義務來維護佛教的團結。自覺遵守六和敬的原則,使我們成為內和外敬的和合團體。在下以為,這才是佛教界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五是要求同存異。

爭論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如果雙方都沒有能力說服對方。又不能解決問題,而且對了生死,對修行無益的話,最好是求同存異,各行其道,相安無事。

比如若對淨土法門的見解不同,可暫且存而不論,因為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目標是一致的,若意氣用事。因此而舊怨未了又結新怨,那就得不償失了。而且也違背了當初學佛的初衷。

另外,還要有良好的爭論風範,和做學問的基本態度,那就是對事不對人,並且要始終堅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真知也的原則。

因為佛教義理有凡情可解者,也有凡情不可解者。而我們爭論的問題,很多是涉及凡情不可解的部分,故爭論之人,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他人負責。更要對因果負責。因為沒有一句話是不落因果的。

在下寫到此時,心情有些沉重,想起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的懸記:“末法時期,鬥爭堅固”。

我們如今的學佛人,言行稍有不慎,就會不自覺地淪為“鬥爭堅固”之人。一思及此,作為佛子,能不時時謹遵佛教,處處檢點心行,為光大佛教盡一分心力嗎?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腳底養生,可以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因為腳部特定部位與體內各臟器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繫。腳底部存在著各臟器的反射區,某些臟器發生病變後,可以在其反射區上反映出來。按摩和刺激相應的反射區,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中醫腳底養生有兩個特點:

其一是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按壓搓和敲擊的方法很容易掌握,費時不多。其二是以中醫的理論和診治經驗為基礎,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具體方法如下:
 

一、敲擊腳底

每天晚上臨睡前用拳頭敲擊腳底,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勞。通過敲擊給腳底以適當的刺激,促進了全身的血液循環,可使內臟功能得以增強,儘快恢復精力。

正確的敲擊法是以腳掌為中心,有節奏地向四周放射進行,以稍有疼痛感為度。也可以盤腿坐在床上或椅子上,把腳放在另一側腿的膝蓋上,這樣比較容易敲擊。每只腳分別敲一百次左右,不可用力過度。
 

二、雙腳晃動

全身血液循環不佳,就會發生內臟失調的現象,出現諸如頭痛、食欲不振等亞健康徵兆,簡單的腳部刺激便可促進血液循環。仰臥在床,先讓雙腳在空中晃動,然後像踏自行車一樣讓雙腳旋轉,只要持續五至六分鐘,全身血液循環就會得到改善,此法還可以使腿肚和膝蓋內側的肌肉得到伸展,徹底消除腿部疲勞。冬天怕冷的人如果在就寢前施行此法,就會感到全身溫暖,有助於改善睡眠。
 

三、赤腳行走

此法的最大優點是使腳掌心獲得鍛煉的機會。腳掌心是保持人體平衡的重要部位,大凡身體健康的人都具有結實的腳掌心。行走時儘可能讓腳心得到刺激,也可以嚐試走走卵石路,讓五個腳趾不黏在一起,能夠自由地分離和運動,是赤腳行走的一大優點,特別是在大趾和二趾之間留有間隙,可使步履變得輕鬆起來。為了增進身體健康,在家應該儘可能讓雙腳從鞋襪中解放出來,實行赤腳行走。
 

四、腳底浴光

日光浴是增進身體健康的自然療法,讓有第二心臟之稱的腳底接受日光浴,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保健效果,太陽中的紫外線刺激腳底,可促進全身的新陳代謝,增強內臟器官的功能,使身體結實起來。凡是實行腳底日光浴的人,夏天不易中暑,一年四季不易感冒。天氣晴好時,每天可以在室外讓陽光直接照射腳底二十至三十分鐘,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因為大部份紫外線會被玻璃所吸收。
 

五、腳底摩擦

不少患者向醫生抱怨說,他們由於心事重重或者煩躁不安,常常躺在床上睡不著覺,輾轉反側,睜著眼睛到天亮。

其實,因為腳底離心臟最遠,末梢血液循環不暢時,雙腳怕冷,也容易患失眠症。失眠時可以讓雙腳合攏起來相互摩擦,使血液循環暢通,待腳部感到溫暖,便可以在短時間內酣然入睡。方法是仰臥在床上,舉起雙腳,然後用勁相互摩擦,如果雙手也同時進行摩擦則效果更好。只要用力摩擦二十次,腳部就會感到溫暖,睡意也就來臨了。
 

六、揉搓腳趾

揉搓腳趾有增強記憶力的作用。可以用手抓住雙腳的大趾做圓周揉搓運動,每天揉搓幾次,每次二至三分鐘。也可用手做圓周運動來揉搓小趾外側,只要在課間或睡覺前揉五分鐘就行了。由於計算能力是與小腦相關的,而小趾又是小腦的反射區,故而揉搓小趾還有助於增強計算能力。
 

七、按壓腳根

長期伏案工作或坐辦公室的人容易形成駝背,糾正這種姿勢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刺激腳後跟。背部之所以彎曲,是由於支持內臟重量的脊椎兩側的肌肉變得衰弱,只有刺激脊椎兩側的肌肉,才能使背部挺拔起來。脊椎兩側的肌肉通過膀胱經與腳後跟相連結,刺激腳後跟可以糾正駝背的姿勢。方法是用手指強力按壓腳後跟,直至感到疼痛時為止。
 

八、單腳站立

單腳站立可以達到鍛煉腳底的作用。方法非常簡單,就是採用金雞獨立的姿勢,踮著腳尖站立。初時也許很不習慣,甚至可能感到非常痛苦,可以先讓雙腳後跟稍微離開地面一些,習慣以後再踮著雙腳的腳尖站立,最後過渡到踮著一只腳的腳尖站立。單腳站立時,可先踮著右腳的腳尖站立一至二分鐘,然後再踮著左腳的腳尖站立一至二分鐘,反複輪流進行,踮腳時最好雙手扶牆或抓緊欄杆,切記要注意安全。
 

九、踮腳上樓

生日常生活中,踮腳上樓是一個能使人全身得到鍛煉的好時機。踮著腳尖上樓,有利於調節血壓,使人精神飽滿。與在平地上行走相比,上樓的運動量更大,可使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得到鍛煉,腰部肌肉和腿部肌肉也得到增強,全身各項功能都有所改善。由於在整個過程中都儘可能踮著腳尖上樓,可使腳的前半部得到鍛煉,與之相關聯的內臟和大腦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踮腳上樓時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當心因邁步不穩而摔倒。
 

十、腳踩網球

在椅子上,用腳轉動網球,當腳部感到疲勞的時候,用網球刺激腳底,可使之得到緩解。開始轉動網球時,腳底會感到相當疼痛,如果堅持一段時間後,這種疼痛感就會逐漸變為舒適感,腳部的疲勞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消除了。這種方法還有利於消除便秘。
 

十一、刷洗腳底

如何使皮膚白皙又細嫩,是女性最關心的事,其實,只要刺激腳底,就可以使皮膚健美。具體方法是在洗澡時用刷子摩擦腳底,通過刷子的刺激,可促進體內相關激素的分泌,天長日久,就能夠使皮膚白嫩起來。實行這種養生方法,選用天然纖維製成的刷子即可,因為天然纖維製成的刷子比較柔軟,不會損傷腳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君主之官:心

我們下棋的時候,不管是丟了俥,還是丟了馬,只要老帥還在,這棋就沒輸;但老帥被對方吃掉了,你的俥馬炮再多,也是輸了。心在人體五臟中的地位就是棋盤中的老帥,因此《黃帝內經》稱心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氣血運行。

中醫說心藏神,心的氣血充盈,神得以涵養,那麼人就頭腦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記憶力下降,睡眠淺而多夢,那就表明心氣、心血不夠用了,要趕快補充。

中醫認為,大喜傷心。這就是說,過度驚喜會使心功能受損。

心開竅於舌。中醫通過觀察舌的形態與色澤變化,還有語言表達的流利程度來判斷心的功能狀況。比如舌尖經常潰瘍的人,就是心火旺;講話時頻繁出現斷點,就是太疲勞了,心氣虛弱不夠用了;舌根下的靜脈色澤紫黯而曲張,說明心血管多有動脈硬化。

心火系統功能異常,常出現以下症狀:心慌心悸、心前區疼、嘴唇指甲發青、口舌生瘡、失眠多夢、神經衰弱、冠心病等。那麼出現這些症狀,中醫有哪些好的辦法呢?

根據天人合一的五行養生文化,紅棗、紅椒、赤豆、櫻桃、雞鴨血、桂圓等紅色的食品和呵(he)這個發音都與心相關,歸屬於心火系統,故能補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蓮子和苦瓜,他們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經也歸屬於心火系統,能夠清瀉心火。日常生活中多發“呵(he)”這個音對心功能也有幫助。

在身體內部我們可以通過敲心包經、摩內關、撞大陵、拍極泉的簡易方法來推動心氣、心血的運行。

在眾多的藥草中,活血化瘀治療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靈芝有非常好的養心安神作用,石斛養心陰補心氣效果最佳,安神助眠酸棗仁效力最強。
 

將軍之官:肝

《黃帝內經》把肝比喻為“將軍之官”,用將軍剛強急噪的性格來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事實上,脾氣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因此一個人發脾氣時,你不要和他計較。為什麼呢?因為他的肝氣過旺而化為火氣,他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會拍著桌子叫,他一定要把這股氣發出來,心裏才會好受,否則憋在心裏會害病的。等到這個氣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氣和了。

但是如果一個人老是發怒,輕則血壓偏高,重則促使肝纖維化。三國時的周瑜大怒之下劍傷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傷肝”的典型案例。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別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態平和對於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們可以從指甲與眼睛的狀況來判斷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不足。肝開竅於目,如果眼睛經常乾澀,易迎風流淚,就表明肝陰血不夠。

肝木系統功能異常,常會出現口苦、頭暈目眩、眼乾澀、目赤腫痛、兩肋脹痛、煩躁易怒、肝病、血壓高、血脂高、指甲乾枯等症狀。

那麼我們如何調養呢?酸味、青色、噓(xu)這個發音都與肝相關,歸屬肝木系統。因此烏梅、醋、山楂等酸味的食品,薄荷、芹菜等青色的食品,都是養肝佳品。此外菊花、洋蔥、荔枝、木瓜、桃、鯉魚等食物也是養肝食物的代表。生活中多發“噓(xu)”這個音對肝功能也有幫助。

很多人發怒時,會感覺兩肋位置脹痛。這是由於肝經從兩肋經過。在中醫養生文化中,拍打兩肋有助於肝經氣血運行,是養肝簡便易行的好方法。對於肝火旺的人,常拍打兩肋或者膽經,有助於清泄肝火。

在眾多的養肝藥草中,枸杞益肝明目第一,靈芝保肝解毒最佳,天麻平肝陽功效最顯。
 

後天之本:脾胃

中醫所講的脾,並不是西醫解剖學中的脾臟,而是概括了胃、小腸、大腸等器官的綜合功能(其餘的心、肝、肺、腎四臟,也都不是西醫解剖學所說的心臟、肝臟、肺臟、腎臟,而是指中醫學中的心火系統、肝木系統、肺金系統、腎水系統)。

脾在五行中屬脾土系統,是人體氣血的“生產工廠”,生理功能為“主運化”,就是將食物消化成為營養物質(也就是氣血),並將其運送到全身各處。

歷代醫家均非常重視脾胃的養生作用。《黃帝內經》指出:“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生氣血。”這就是說脾胃是人體健康的“後天之本”,是五臟氣血生化的源頭。

脾胃功能好壞與人的情志也有密切關係,過思則傷脾。比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之所以只活五十四歲就死了,就是因為他過於操勞、思慮過度造成不思飲食、脾胃衰弱,最終導致氣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

中醫有一個了解人體氣血盛衰狀況的小竅門,就是觀察口唇的色澤。因為脾開竅於口,口唇的色澤代表了氣血的盛衰。如果口唇色澤蒼白或者暗淡無色,就表明脾氣不足,製造出的氣血不足,這個人多半是氣血虧虛。

脾胃系統的異常,常表現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後腹脹、惡心、嘔吐、打嗝、燒心、腹瀉便秘、胃炎、胃腸潰瘍等症狀。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症狀的有無,來判斷脾胃功能是否良好。如果出現了這些症狀,說明脾胃系統出了問題,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根據天人合一的五行養生文化,中醫認為黃顏色、甘甜味、呼(hu)這個發音都與脾胃相關,歸屬於脾土系統,能夠調養、補益脾胃之氣。

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適宜穿黃顏色的衣服,居室的顏色可多用黃色。飲食上應多吃黃色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黃豆等都是滋養脾胃的佳品。日常生活中多發“呼(hu)”這個音對脾胃功能也有幫助。

聲音能治病,是不是太玄了呢?其實一點都不玄,中醫的音韻養生與西醫的音樂療法有相似之處。《史記?樂書》中說: “音樂者,動蕩血脈、流通精神。”可見聲音的確能反映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也能夠促進疾病康復。

在我們身體裏面也蘊藏著調養脾胃的力量。如民間就有“每天按摩足三里,等於吃隻老母雞”的說法,也就是說常拍足三里穴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除此之外,也可做腹式呼吸、摩腹部或者靜蹲來強健脾胃系。

在中藥養生中,靈芝、人參、納豆、白术、茯苓獐寶都是益氣健脾的良藥。經過高科技提取濃縮而成的科學中藥保健品,則更優於藥材本身。
 

人體的宰相:肺

《黃帝內經》說:“肺系一身之氣,司呼吸、主皮毛,開竅於鼻。”因此,肺被稱為人體的宰相,掌管生命的氣機運行。

悲傷會阻滯人體氣機的運行,故過悲則傷肺。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鬱鬱寡歡、悲悲切切,最終因肺病而死,是大悲傷肺的典型例子。因此,我們應該保持樂觀的心態,避免不必要的悲傷情緒,否則有害於肺。

如果病邪犯肺,導致肺氣宣降出入失調而不得解,常見以下症狀出現:咳嗽、氣短、咳血、易感冒、慢支、哮喘、鼻炎、慢性咽炎等。時間長了,氣鬱化火就會造成皮膚粗糙、痤瘡等。

按五行學說,白色、辛味、呬(xi 聲同"細")這個發音與肺相關,歸屬於肺金系統。因此白色的銀耳、百合、梨均是養肺陰之佳品;辛味的薑汁、洋蔥、香菜等可開肺氣,風寒感冒時服用最佳。生活中多發“呬(xi 聲同"細")”這個音對肺功能也有幫助。

在人體經絡穴位中,迎香穴是治療鼻炎的,常按摩這個位置,有效防止鼻炎;膻中穴是調理肺之氣機的要穴,常敲打此處,對於多種肺部疾病均有良效。

調養肺臟的藥草中,養肺陰楓斗第一;補肺氣冬蟲夏草最佳;靈芝功效最全,既能養肺氣又能調理肺氣。由于肺主皮毛,患有家族性色斑的女性,通過調理肺氣而減輕色素沈澱。
 

先天之本:腎

《黃帝內經》認為腎為“藏精之所,主骨生髓”,意即為生命的發動機,故古代醫家又稱腎為“先天之本”。

腎藏精主生殖系統,如果生殖系統出現問題,比如說出現前列腺肥大,就說明腎的精氣不足了,要趕快補充精氣。

老百姓常說“耳大有福”,背後的原理就是腎開竅於耳,腎氣充足則耳大飽滿、精力充沛,做事業自然拼勁十足、無往不利。曾國籓說“功名看氣宇,事業看精神”即是此意。經常耳鳴或者聽力下降的人,就是表明是腎氣不夠用了。

什麼是腎主骨呢?中醫認為,人的骨骼強健與否,由腎精氣盈虧所決定。骨質疏鬆的人要補養腎的精氣,腎的精氣足了,骨骼就強健有力了。

人散步的時候會有很多生理反應,其中一個反應就是滿口生津。這代表你的腎氣、腎精得到補充了,因為在五行學說裏面唾液歸屬於腎水。所以腎陰虛的人口裏會經常乾,缺少唾液,這就是腎精不足了。

那麼腎精氣不足會出現哪些症狀呢?常見的有腰膝酸軟、手腳冷、體虛乏力、耳鳴、脫髮、牙齒鬆動、骨質疏鬆、夜尿多、前列腺肥大、性功能減退、不孕不育、腎虧、更年期綜合症。

按照五行養生學說,黑色、鹹味、吹(chui)這個發音均與腎相關,歸屬於腎水系統。鹹味的海產品多補腎,以海參、海蝦為代表;黑色的黑芝麻、黑小豆、烏雞都是補腎佳品;另外豬腰子、核桃、韭菜也是補腎佳品。日常生活中多發“吹(chui)”這個音對腎功能也有幫助。

腰為腎之府。中醫認為腰膝酸軟就是腎虛。經常轉動腰,對腎就有好處,傳統養生裏面叫“晃龍”。太極拳或者氣功站樁,都有一個要點叫鬆腰,就是通過鬆腰來調養腎氣。在腰上有個要穴叫腎俞穴,經常拍打腎俞穴,對腎的精氣有很好的調養作用。

補腎藥草中,力量溫和持久而不傷身的枸杞、馬咖為第一,對於腎氣不足蟲草最佳。元氣藏於腎之間的命門,而靈芝大補元氣,故久服靈芝可有效調養腎氣。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在世,憂慮與煩惱有時也會伴隨著歡笑與快樂的。正如失敗伴隨著成功,如果一個人的腦子裏整天胡思亂想,把沒有價值的東西也記存在頭腦中,那他或她總會感到前途渺茫,人生有很多的不如意。

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對頭腦中儲存的東西,給予及時清理,把該保留的保留下來,把不該保留的予以拋棄。那些給人帶來諸方面不利的因素,實在沒有必要過了若干年還值得回味或耿耿於懷。這樣,人才能過得快樂灑脫一點。

眾所周知,在社會這個大家庭裏,你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你首先必須尊重別人,多記住它人的優點,而學會遺忘別人的過失。

其次,一個人要學會遺忘自己的成績,有些人稍微做了一點成績就驕傲起來,沾沾自喜,這顯然是造成失敗的一個原因。成績只是過去,要一切從零開始,那樣才能跨越人生新的境界。

同時,一個人自己對他人的幫助,應該看作是一件微不足道小事,以至於遺忘。這樣,你的處事之道方能獲得他人的讚許。

人生需要反思,需要不斷總結教訓,發揚優點,克服缺點。要學會遺忘,用理智去過濾自己思想上的雜質,保留真誠的情感,它會教你陶冶情操。只有善於遺忘,才能更好地保留人生最美好的回憶。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印(梵文mudra)是指瑜伽修煉時手的姿勢,又稱為印契。不同的手印對身心的影響是不同的,各種各樣的手印創造出接近神聖意記的特殊曲連接環。這些手印非常有助於淨化心靈。
­
瑜伽手印,象徵特殊的願力與因緣,因此瑜伽修行者練習手印時,會產生特殊的身體的力量和意念的力量。
­
手指的象徵

瑜伽練習時每一個手指都有重要的象徵意義,手的各個部位表現身體、大腦和心靈的狀態。食指和拇指的位置象徵瑜伽的終極目的,是個體心靈與宇宙本體的結合。
­
幾種常見的手印
 
­
一、智慧手印:

手掌向上,大拇指與食指相加,其他三指自然伸展。此手印代表把小宇宙的能量和大宇宙的能量合一,即人與自然合一,可以讓人很快進入平靜的狀態。
 
      ­
二、能量手印:

無名指、中指和大拇指自然相加,其他手指自然伸展。此手印可以排出體內的毒素,消除泌尿系統的疾病;幫助肝臟完好;調節大腦平衡;讓人更有耐心,充滿自信。
 
­
三、生命手印:

大拇指、小指、無名指相加,其他兩指自然伸展。可增強人的活力。
 
­
四、流體手印:

大拇指和小指相加,其他三指自然伸展。它可以幫助我們平衡流體,改善視力以及嘴巴過乾的現象。
 
­
五、秦手印:

也稱下巴式。手掌朝下,大拇指和食指指端輕貼一起,作用與智慧手印相同。
 
­
六、雙手合十手印:

即陰陽平衡手印,放在胸前做成瑜伽冥想的姿勢,手掌之間要留下一些空間,意味著身體和心靈的合一、大自然和人類的合一。此手印可以增加人的專注能力。
 
­
七、禪那手印:

雙手疊成碗狀,將拇指尖相連。將完成姿勢的手放在踝骨上。這是比較經典的手印,意味著空而充滿力量的容器。女性右手和右腳在上,男性左手和左腳在上。可以平和、穩定精神。
 
­
智慧手印和禪那手印是調息和冥想時最常用的手印,這也是希望靈性力量昇華時經常採用的手印。它們有助於記憶力和注意力的提高,可以消除高血壓、憂鬱症、失眠等症,讓身體更和諧。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代丹書有內丹火候之說,不知火候運用,任意瞎練,就出偏差。

人體內有三種火:一曰目光之火;二曰意念之火;三曰氣動之火。古人稱為“三昧真火”。

這三種火合在一起,意念加重,注視不離,叫做武火;意念輕鬆,似有似無,叫做文火。

練功到什麼階段,運用什麼樣的火,就稱為火候。

怎樣運用呢?人體分兩個區域,橫隔膜以上,屬於陽氣區域;橫隔膜以下,屬於陰氣區域。

在陽氣區域的穴位,宜用文火來煅煉,如意守祖竅、膻中,要似守非守,輕鬆自如,若是加重意念守竅,氣聚血湧,火上加火,就會出偏。如頭痛、目眩等。

在陰氣區域的穴位,當用武火烹煉,如氣海、會陰、湧泉,守竅的時候,要意念加重,凝視不離,把陰氣化開。這些都是練功的真訣竅。

在氣通小周天時,後三關尾閭、夾脊、玉枕,都是骨質的結構。內氣到此停止不動時,必須用三種火一起燒煉,化開陰氣,才能通過。如用意引,勉強過關,神弛火散,更不易通過,還會出偏。

功至一陽萌生,是內氣的嫩芽,更要用三種火鍛煉;煉到一陽大動時,還要用三種火煅煉。

若發覺周身如酒醉,眼簾有光閃,耳內有鳴聲,這是內氣旺盛,達到高峰的景象,火候到,才能進行小周天衝關,若是未到高峰火候,急於求通,強行搬運,就出偏差。切記切記!

值得注意的是,小周天氣通以後的練功,仍要意守氣海,目光凝視氣海穴,鼻息也歸於氣海,神、意、氣,三家歸到一處,進行武火燒煉,形成了內氣呼吸,一呼一吸,在肚臍和下丹田中升降。

下田為氣根,故古人叫做“息息歸根”。此際練功,鼻息自斷,恢復到在母腹中的呼吸,故叫做“胎息”。在胎息中,做到一念不起,萬慮俱寂,靜極生動,方有小周天的自然運動。

從督脈上升於腦,稱為進陽火;沿任脈下降於下田,稱為退陰符。也就是補陽氣退陰氣,在實際體驗中,適用於身體怕冷的人,因為陰盛陽衰。

還有從任脈上升於腦,沿督脈下降於會陰的運行法,古人稱為進陰火退陽符;適用於體質怕熱的人。因是陽盛陰衰。

還有從左邊上升、右邊下降,從右邊上升、左邊下降的運氣法,這些都是小周天火候煉丹的方法。

練到陽光二現,小周天停運的火候已到,此際練功要進行內氣聚散呼吸,以鞏固內氣團的壯大成長。

顯出陽光三現,是進行大周天運轉的火候已到,緊接著內氣團大動,上下衝動,腎間熱如湯煎,身湧鼻搐,耳內有鳴,這是內氣團旺盛的景象,即當用意念急守尾閭,緊縮肛門,向上提起。

內氣團衝過尾閭,上升於腦,靜守一會兒,舌頂上顎,降入口中,緊縮口唇,以防滲漏,有鷲鳴之聲,嚥入中田。

氣滿中田,一意靜守,忽覺有兩道動氣,從腳心同時上升,到尾閭合成一團,上升夾脊,停止不動;動過夾脊,分開兩道動氣,沿上肢流至兩掌心;停止片刻,回升玉枕,合成一團,升至腦海,略一停止,降入口中,復降入中田,充滿中、下二田。

至此完成了大周天的運動,古人叫做“過關服食運周天”。

以上談的後天火候,是用意念有為之火,以下練功,以中田和下田,守成一個虛空境界,純是無為的寂然朗照,就是《丹經》上說的“沐浴”、“溫養”,也就是以文火溫養為主。

寂照至極處,轉入先天火候,有自然的運動,這已不是有意念而為的火候,而是按大自然火候規律運動的,不神馭,不息吹,如同天地之氣,運轉不息一樣。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易源於象,無象無易,歸象為易,以明其意。象乃是物,時之所變,空之所化,象即時間。物有可見,亦有凡人不可見物。昔皆可見,人漸退化,物在目前,視而不見。

修煉之煉,謂之煉目,使之能觀,亦如親見。如若不見,何以窮究,何以見聞?

修煉之修,即是修心。何為修心,心天相應。如若心天,不成相應,盲修瞎煉,如何能歸?

天目不開,亦如天瞎,冥思苦索,十分艱難。如何補救,唯憑相應。相應崑崙,會有領路。是故修行,相應第一。出世間法,皆在相應。

只有天目,而無相應,不僅無益,反受其害。無天相應,妄開天目,自然而然,三惡道觀。何以至此,凡心本見。

古易之成,千古之驗。歷代列尊,往來次次,開天闢地,通力合作。眾星來象,經吾之手,集之大成。
 
古易得來,實屬不易。列祖列尊,屢敗屢戰,求真忘死,千失百敗,以命採集,萬象歸結。

連山古易,依據之象,來自列祖,以命換取,集總成結,以示生存。古易之密,皆為功法,內含生存,保命之技。

歸易之易,不同連山,其之差別,側重不一。歸易之重,重在回歸。古易之重,重在生息。歸古二易,密中之秘,不二之門,回歸心法。

易之層次,深淺多種,適用不同,各取所需。易之表象,皆為生存,不同處境,示不同法。
 
歸易之象,開變應化,極深極大,通天禦地,無往不至。此乃眾心,心之所向,眾星採象,集之大成。

易之功能,遍及寰宇,其之內容,冰馬天河,乘月西去‧‧‧

古易連山,冰河五四,大顯神威‧‧‧玄鳳隨去,亦戰亦觀,亦觀亦戰,風雪滿天。

古易連山,歸易雪山,雪山口處,連山之西。

天象之義,無外乎一陰一陽。陰陽之理,存乎一心。

天,清虛浮上;地,渾厚沉實。天地實無別,地天亦片言。

天赤地黃,凌雷雲雨卻共晴。陰差陽錯,共成乾坤共萬物。

是故,鼓風相搏,雷電接交,水火並相,逢一退八,逢二進五,左三右四,六七共體,天地定矣‧‧‧

陌路逢,千雲天,

慢慢應,總不停。

天地混沌,一陽一清,一陰一靈‧‧‧混沌互搏之,得來總非易。

手、頭、腳,隨隨風煙,照徹玉門堂。得心應於手,得首勿忘項,餘餘腳隨魚。

簡而言之:無無有有,有時無,無時有,無有之間互通信,有無共商天地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在生活中是否幸福、快樂、成功,很大程度上由心靈決定,由心靈的修煉程度決定。要想享受真正的成功與恆久的快樂,就要重視修心,修心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心安:

“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我們要學會安頓自己的心靈,做到內心安適。一個人內心迷惘、混亂、暗淡,必不能端正人生方向,經常誤入岔道岐途。人一旦失去了安詳,同時便會褪失了生命的華彩。是女孩子,不會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

初祖達摩說:“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窮也安然,富也安然。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得失無意,隨天際雲卷雲舒。這才是真正的解脫。你內心安適,就會俯仰無愧,從一天到一年,從一年到一生,都能夠俯仰無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實,秒秒感受安詳,活在至真、至善、至美當中,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二是心慈:

心田要多播善的種子,多一粒善的種子,就減少一棵雜草。土地不耕種,則必雜草叢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時時行,不斷去行,哪怕是舉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一個人作惡時,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個人不作惡時,他的內心就清淨。及時行善,以免你的心裏再起壞念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要發慈悲心,幫助一切生命,要一輩子都不懈地身體力行,才能摒絕惡而不斷接近善,人格才會日臻完善,人生才會日臻完美,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愛和幸福。
 

三是心正:

若一念心起,則有天堂地獄,要怕的是心的偏向。無妄想時,一心即是佛國;有妄想時,一心即是地獄。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國。學佛就是在學做人而己,一個人做到公正無私,就是光明磊落,實事求是,主持正義,懲惡揚善,就會努力建立一個更為公正合理的社會和世界。
 

四是心明:

愚癡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地了解自己。對內心世界的陌生,導致了生活中的無數挫折。不知自己,不明道理,亦即所謂無知無明,是為一種罪過。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很多。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才沒有救。認識自己,就會戰勝煩惱,就會擁有自信,不再悲觀萎靡,才會懂得生命的意義,乃至於珍惜生命。而且,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我們還能影響別人。
 

五是心定:

最偉大的事業,最需要堅定的心力,急,只會退步;執,只會錯誤,佛經說:“制心一處,事無不辦。”如果我們把全部生命、理智和熱情投注到一個目標上,使它形成一個焦點,在那個焦點上就會綻放出智慧的花朵,我付出的就會有收獲,有好的結果,人生就會圓滿。
 

六是心誠:

一瓣心香,至虔至誠,即心即佛,心佛相印。在這個世界上,真誠是一縷陽光,照亮一個人的心靈。以誠待人,不存欺詐之心,則威信自立,獲取他人的信任與擁戴,從而成就大業。不欺詐,不妄語,言行如一,表裏如一,有良好信用的人,才能求得他人的支持,立足於世。
 

七是心寬:

要有歡喜心,歡喜心即是一副良藥,佛家常講“歡喜充滿”,這個“歡喜”就是能量、精力充沛的現象。大乘經上常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與人相處之道,在於無限的容忍。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要有寬容心,我們就會健康長壽,就會寬容他人,就會獲得從容、自信和超然,達到精神的成熟和心靈的豐盈。
 

八是心謙:

人生無止境,事業無止境,知識無止境。謙虛的人獲得成功、贏得別人尊重;驕傲的人總是在驕傲裏毀滅自己。謙虛的人善於謀求外人的助力,你謙虛時顯得對方高大;你樸實和氣,他就願與你相處,認為你親切可靠。謙虛的人得人心、合人意,極易獲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謙卑是深埋在地下的甜根,一切神聖的美德都從那裏萌生。
 

佛陀說:“人的生命,只在一個呼吸間。”生命短促,我們應該善待自己,思索活著的意義。生命不是用來尋找答案,也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它是用來愉快地過生活的。

人生多一分煩惱,就需要有一分禪心來解救。紅塵凡夫,人人都需要一分禪心。六祖壇經說:“前念迷是凡夫,後念覺是聖人。”聖人與凡夫就是一念之轉呀,一個覺,一個迷。生命不覺醒,成長的過程就是迷失的過程。

佛陀的偉大在使人從生命的根源上得到徹底的救贖、解脫,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覺醒的方法。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心人。”以佛療心,心靈獲得解脫,人格得到美化,智慧得以產生,力量得到強化,不為物牽,不為煩擾,平靜、安適、充實、愉悅、幸福、成功,就在身邊,人生自如達觀,生命超脫自在。

“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干;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