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劉寄奴,血藤赤芍藥,內外諸傷損,加減需斟酌,

破瘀用桃仁,止痛乳沒藥,血竭與元胡,瘀痛效更高,

硬腫加三棱,軟堅甲珠妙,骨折用然銅,土鼈不能少,

碎補與續斷,螃蟹接骨妙,出血用三七,丹皮大小薊,

尿血白茅根,便血用地榆,槐花仙鶴草,血症不能少,

小便不通利,車前澤瀉宜,大便若秘結,大黃草決明,

用藥要慎重,引經藥莫離,頭上加川芎,白芷羌活宜,

胸中加枳實,枳殼茯苓皮,脅痛用元胡,川楝鬱金宜,

手臂用桂枝,桑枝威靈仙,小茴與木香,肚痛效果良,

腰痛用杜仲,菟絲五加皮,膝傷加牛膝,獨活寄生宜,

木瓜與薏仁,腳傷切莫離。祖師傳秘訣,莫與庸人提。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經常吸煙,肺部開始逐步消弱,跑步的喘氣聲也不正常,而且痰特別多,請問吃什麼能清肺,千萬不要告訴我吃什麼藥,是食物。

清肺的食物,如胡蘿蔔、梨子、木耳、豆漿、蜂蜜等。
 
 
清肺梨:可生津止渴,清熱止咳等。

一種做法是把內部掏空,放入川貝、冰糖、蜂蜜等煮食。

二是帶皮切塊,放到碗裏再蒸,碗裏最好再放上冰糖,煮好後可拌入蜂蜜,趁熱吃效果最好。
 
三是連皮切成塊,和木瓜、蜜棗、豬骨一起煮湯,有清肺熱、開胃作用。

四是將銀耳泡發後,和梨一起放到涼水中煮湯,根據口味不同可再放入枸杞、棗等。

另外,還可搗泥成梨糕,加冰糖後食用,也能清熱、治療咳嗽。

中醫一向講究藥食同源,很重視通過調節飲食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因此,通過養肺氣來達到提高免疫功能的食療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不過,人們食用時應首先了解清楚食物的藥效,如食用白蘿蔔,以痰多、咳嗽者較為適宜;食用百合,以熬粥、煮水飲效果較佳;食用綠豆,適宜於內火旺盛的人;而荸薺能清熱生津,生吃、煮水均可。
 
同時,由於人的個體素質差異較大,所以服用時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對症選食,而且要注意同時忌食過於辣、鹹、膩等食物。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念是內心深處一種溫柔的昇華與富足,它像一縷清純的陽光,既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輕輕的照耀周圍的人。

善心是一絲真情、一種關愛,它也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擁有善心就擁有了美好的生活。善心如水,它可以滋潤所有乾渴的心田。
 
如果胸懷善心,就不用人人如勁敵,人生的收獲也不再是過眼煙雲。胸懷善心的人不可能不知足,也不會為紅塵凡世中的各種攪擾、牽累、煩惱所左右,真正的快樂和幸福與他們同在。
 
有句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一個人如果沒有知足之心,即使擁有巨大的財產,他也不會感到滿足,而不知足的人則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快樂的人。人世間的物質資源有限,人擁有財富的欲望卻是無限的。因此,一個人要想生活的幸福與快樂,就必須適當的控制自己的欲望,同時還必須心懷善念。
 
隨著人類道德水準的普遍下滑,現實社會中有許多人已經無法理解這句話的涵義,他們有時甚至認為善良的人很傻、很笨。
 
其實善良是人性中最崇高的美德,與人為善才能廣集眾德,大德之士命繫於天,在危難之際總是有神靈護佑,一絲善念就能使人因禍得福,遇難呈祥。古今中外都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冥冥之中,自有神靈掌管著人世間的禍福,天懲邪惡之徒,天佑善良之人。
 
物質享受可以讓人陶醉於一時,心存善念卻足以使人幸福一世。生命的價值其實不在於索取而在於奉獻,這個道理並不是人人都懂。人生在世,名利錢財、金銀珠寶等都是身外之物,即使時時刻刻永不停息、永無止境的去追求和索取它,也不會有滿足的時候。
 
古代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知足之足,恆足矣。”意思是說俱備知足之心,就永遠不會有任何不足。
 
一個胸懷善心的人,即使他沒有金錢、房屋、汽車和存款等物質財富,只要他善念在心,就會有一份坦然和寧靜,知足之心也油然而生,他就不會有任何不滿足。
 
真誠善良的心,猶如真金一樣閃耀,又像甘露一樣純潔、晶瑩。善良的心胸是博大、寬宏的,能包容宇宙萬物,造福於人類蒼生。行善而不求回報的人經常能夠得到意料之外的回饋,這是因果循環的自然規律,也是天佑善良人的必然結果。
 
在神的眼中,善良的人才是最高尚的人、最值得珍惜的人。善良的人有時會被惡人所欺,但天理必佑之。一心向善,則神靈必定相助,善願定能如願。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米爾)
 
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羅曼羅蘭)
 
世上唯一沒有被污染的愛~那便是母愛。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法國)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英國)
 
媽媽你在哪兒,哪兒就是最快樂的地方。(英國)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裏面怎能不甜?(雨果)
 
母愛是多麼強烈、自私、狂熱地佔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
 
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英國)
 
母愛是人類情緒中最美麗的,因為這種情緒沒有利祿之心摻雜其間。(法國)
 
人生最美的東西之一就是母愛,這是無私的愛,道德與之相形見拙。(日本)
 
記憶中的母親啊!最心愛的戀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歡樂,所有的情誼。(法國)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親才是真的、永恒的、不滅的。(印度)

為什麼母親的溫柔會感人淚下呢?因為母親對兒女的操勞是無代價的。﹝鈴木健二﹞
 
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紀伯倫)
 
母親的愛是永遠不會枯竭的。這說明母愛是非常偉大的,是永遠伴隨在我們身邊的。﹝岡察爾﹞
 
全世界的母親多麼的相像!他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綠蔭?﹝冰心﹞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裏,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我覺得這句話說明慈母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想根對花一樣重要。﹝老舍﹞
 
愛是無價的,母愛是最偉大的!自暴自棄,這是一條永遠腐蝕和啃噬著心靈的毒蛇,它吸走心靈的新鮮血液,並在其中注入厭世和絕望的毒汁。﹝馬克思﹞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天功包括小周天功(又名“子午周天”、“百日築基”、“取坎填離”等)和大周天功(又名“卯酉周天”、“乾坤交媾”等)。一般認為源自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又經後世的不斷補充和完善而成。
 
 
【姿勢】
 
有盤坐、自然坐、站、臥等,可根據自己的情況任意選擇,一般多採用坐姿。要求身體儘量保持端正,身體放鬆,以利於任督二脈的脈氣運轉。
 
 
【呼吸】
 
可先採用自然呼吸,待熟練後再採用逆呼吸、撮閉呼吸等。總之要使呼吸自然柔和,細勻深長,然後一呼一吸,與氣在經脈中的運行密切配合。注意使吸氣之終,氣到百會;呼氣之末,氣歸於丹田,如此反複周流循環。
 
 
【意念】
 
初學者以意守丹田為主。如雜念太多不能入靜,可採用數息、調息、守內外景等來幫助入靜。熟練後也可意守命門或會陰。
 
真氣發動,沿任督二脈運行,此時的意念活動就是行周天。待周天純熟後意念仍守丹田。
 
 
【小周天】
 
在調理好姿勢、呼吸、意念之後,將丹田之氣逐漸下移到會陰,然後輕輕吸氣,同時提肛,內收小腹,舌抵上顎,以利任督二脈交通,吸氣、收腹促使氣自然到達尾閭,並循督脈經天樞、玉枕而達百會穴。
 
接著改為呼氣,鼓腹鬆肛,以意領氣,將氣由百會穴自兩耳頰分別到達兩眼外側,然後再至舌根,舌尖落下舐下顎,像嚥物一樣將氣嚥下。
 
再沿任脈下降至小腹丹田處,將氣下沉會陰,然後將氣呼盡,繼續進行下一循環。
 
這樣一來,氣由會陰借助丹田的力量,經三關(尾閭、天樞、玉枕),通三田(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形成一周,使氣在任督二脈周流循環運行不息。
 
 
【大周天】
 
本功法是在小周天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二階段的修練,是練氣化神的過程。大周天內氣運行的路線,除任督二脈外,也在其他經脈上運行。
 
擺好姿勢,放鬆身體,入靜。
 
先呼氣,舌舐下顎,氣沉丹田,小腹隨之鼓起,再將氣下沉到會陰,分作兩股沿大、小腿內側,直下足心湧泉穴。
 
再吸氣,小腹隨之收縮,舌舐上顎,以意領氣,從足心出發,沿小、大腿外側回到會陰部,然後提肛,將氣沿督脈過三關,上達頭頂,再順兩耳前側分下,會合於舌尖。
 
此時恰與呼氣時的氣息相接,如此自頭頂的百會穴,至足底的湧泉穴,周而復始,循環運行。
 
 
 
~大周天~
 
大周天是古代氣功主要流派之一,的內丹術功法中的第二階段,即練氣化神的過程。它是小周天階段基礎上進行的。內丹術認為:通過大周天,使神和氣密切結合,相抱不離,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稱它為大,是由於它的內氣循行,除沿任督兩脈外,也在其他經脈上流走。相對來說,範圍大於小周天,故稱為大周天。
 
根據內丹術理論,通過小周天階段,後天精氣得到充實,並逐步返還成先天精氣,故大周天就採用先天八卦圖進行指導。在先天八卦圖上,南北方位已是乾坤兩卦,但實際上,在內丹術中總是著眼在坎離兩卦上,而坎離兩卦,已處在卯酉的位置上,故大周天或稱乾坤交媾,或稱卯酉周天。
 
大周天過程開始於正子時,此時有六根震動的現象,在丹田內產生大藥。大周天過程中,內氣運行的路線,可因人而異,有沿奇經八脈走的,也有僅沿任督及其它一、二條經脈走的,甚至也有沿十二正經中的某幾條經脈走的,都屬於正常現象。
 
大周天有時也按六字氣訣,把噓、呵、呼、咽,吹,嘻六宇,頃次各鼻吸口呼,默念字音各六次,再對與病有關臟腑,選念二個字音各十八次,繼又將六字各念六次。以上共計一百零八次,為六字氣訣的大周天(宋‧鄒樸庵《太上玉軸六字氣訣》)。
 
註:大周天,古代天文術語,指太陽繞地球轉一圈。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易‧繫辭》中說:“知命之有定,則素位自得,所謂順受其正也;知命之無定,則當修德補救,所謂自求多福也。”可見,在《繫辭》的作者看來,命運既可以說是確定的,也可以說是不確定的。由此,命運既不能說是可以改變的,也不能說是不可改變的。
 
然而,人們的思維習慣卻總是希望能有一個確定的答案,而且這答案還總是非此即彼的。這樣,對於請算命先生算命的人來說,如果他覺得算命先生算得準,他就會認為命運這東西確實是存在的,宿命論的思想,就會不可避免地在他的心裏生根發芽,算命先生算得越準,宿命的思想在他心裏就紮根越快而且越深。
 
而好奇和貪婪必然會使人在測算了過去之後,還希望測算將來。對於將來,算的結果若好,自然會增加一些信心,但誰又能避免得了提前得意,從而放鬆努力、不再認真呢?算的結果不好,誰又能肯定不會給充滿上進的心帶來打擊,從而使人消極沉淪、放棄努力呢?
 
當然,算命先生也許會對測命者說,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但是,命運可以改變或者不可以改變,只是一個永遠也不可能得到證明的命題,無論如何都無法讓人確確實實地相信,幸好,對於將來命運的測算也是在當下無法證明的,要不然,人們生活的意義和趣味不知還會留下多少?生活將會變得多麼灰色!
 
當然,一般人都會相信“成事在天,謀事在人”這句話,即使算命得到的結果比較好,也仍然會努力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將事情做好,可往往也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算命者求測的事情恰好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俱備,正常情況下一般會放棄努力,轉移方向;而一旦迷信了根本無法證明的測命結果,那麼,即使條件再不俱備,也可能一意孤行,最後結局必然是人仰馬翻,慘淡收局。
 
如果從命定論的角度來說,這是不可避免的:測命和相信測命結果,以及導致最後的失敗都是命運的安排(但是,這個結果從盲信的當事人看來,卻恰恰說明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不過不是由壞變好而是由好變壞:因為最終的結果,與算命先生所說的結果並不符合)。
 
如果從命運可以改變的角度來說(因為誰也無法證明命運是不可改變的),那麼,從客觀實際出發,不盲信算命先生的話,命運就應當不會是這個樣子。
 
不過,上面這種情況的信命者,雖然結果不堪,但畢竟在努力過程中享受到了自信和快樂,而對於測算結果不好的盲信者,他的損失那就更大了:一方面,如果從命運可以改變的角度說,本來完全有可能成功,卻因為輕信而放棄了努力,結果碌碌無為,一事無成。
 
另一方面,本來充滿生活熱情、充滿著旺盛生命力,卻可能因為相信不好的預言,而使熱情遭受打擊,甚至使生命力嚴重衰退,從而疾病不斷,以致在怨天尤人、得過且過、沒有生氣的日子中,一天天地將生命消耗。
 
人在年輕的時候,正是精力旺盛,生命熱情極高的時候,也是非常容易輕信和偏執的時候,這個時候,最不易請人算命。因為如果算命先生對於過去的測算比較準,對於將來的預言就會對他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一旦對於未來的測算結果不好,或者遠不及自己的期望,對於信心和熱情的打擊將是非常可怕的!
 
即使是同樣的命運結局,精神面貌不同,生命品質就會截然不同。人在年輕的時候,也正是缺乏理智,最容易憑熱情和個人喜好行事的時候,這時候,算命先生經常採用是不負責的討好的好話,也極容易助長盲目的自信,和偏離正確道路的盲目的熱情,使人沿著錯誤的道路固執地走下去。
 
當然,這是從命運可以改變的角度說的。其實,人生的意義更主要的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而算命的重心卻是在結果的測算上;而且,人的生命價值更主要的體現在精神上,而算命關注的只是塵世的表面看似幸福的現象,卻不能使人看透這些現象,從而使人從塵世的苦海中解脫出來。
 
另外,算命常常使人由不得,將算命者的預言和未來的命運等同起來,從而對迷信預言的人產生誤導,使迷信者的生活變得更加糟糕甚至由好轉壞;最後,假如人生就是一齣戲,對未來的預知,就像預先知道了戲的結果,必然會使迷信者減少了對生活的興趣和熱情,使本來可能更有趣味和意義的生活,少了些許趣味和意義。
 
在人們的印象中,算命先生多數是一個盲人,這也許是上天降示的一個象徵:知道了人生這齣戲劇的結局,洞悉了人生的秘密,就看不到人生的豐富多彩,感受不到世界的新奇美好了!所以,在封建社會,算命一直是一個比較卑賤的職業,被視為“九流末技”,“非聖人之道”。
 
至於現在,算命更是難登大雅之堂。不過,算命也不是沒有好處。正在受苦的人,有時會通過算命而使心靈得到安慰,內心迷茫的人,有時會通過算命而內心得以安寧,更重要的是,算命能使人認識到“命運”這個東西是確實存在的,從而對天命心存敬畏,在生活中謙卑行事。
 
另外,對於生命熱情已漸漸消退,即將從人生的舞台上謝幕的老人來說,通過算命知道命運的天定和難以改變,顯然也不是壞事,因為對命運的這種認識,會使其更容易地從塵世的名利爭奪中,順利地退出來,並且變得更為達觀,更為安靜平和,也更容易知足常樂,從而使晚年過得更加幸福。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在孔子時代,“五十”應當已經是老年了。可見“知天命”也是需要一定的年齡的。算命是一門學問,老年人可以研究,青年人則宜遠離;不過,對於那些過早就經歷了人世的滄桑,在心境上已經提前進入了老年的人,在未到老年時就接近算命也未嘗不可。
 
《左傳》中說:“卜以決疑”。一個人熱心算命,往往是心有疑惑,不知如何行事才好,這時,算命往往可以為其提供一個決斷的參考;但在“卜以決疑”之後,還有一句話“不疑何卜?”,也就是說算卦只能作為人行事的參考,一個人如果有了確定的人生觀,在面對重要事情時有清楚確定的判斷,求卜問卦也就成了完全沒有必要的事情,甚至是有害無益。
 
王充《論衡‧卜筮》中說,周武王在討伐殷紂王之前,曾令卜官算了一卦,結果是“大凶”。這時,作為三軍主帥的姜子牙,拋掉蓍草,踏碎龜甲,說道:“枯骨死草,何知而凶!“力主出兵伐紂。武王聽了太公的話,最終滅了殷紂,開創了周王朝的八百年基業。
 
不過,王充在這篇文章裏並沒有否定算卦,他相信卜筮,相信命運,只是認為“吉凶變亂”,而卜者“不審吉凶”,也就是認為卜者的占卜有問題而已。
 
人的命運,是以人事規律為主的“天道”運行的自然結果,認清了人事的規律,確定地知道該怎麼做才有好的結果,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卜筮預測,即使可能是正確的,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古人重“理”不重“術”,以探究為人處事之理為“聖人之道”,以“陰陽卜筮”為“九流末技”,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人在處於困境中時,最想知道自己未來的命運,自然也最容易求人算命。這就好比處在黑暗中的人,最希望看到光明一樣,他們算命,自然是希望知道未來什麼時候命運能夠轉好,希望能有未來的幸福,支持自己在困厄中繼續堅持並走出困厄。然而,事實上,人自己不悟,自心沒有生出光明,沒有如何走出困境的正確思想,不管算卦的結果如何,光明和幸福都是不會在他眼前出現的。
 
而一直受著命運眷顧,財官如意的人,心中總會擔心,什麼時候災難會降臨到自己頭上,他們算命,一般更希望對可能出現的災難有所預知,以便提前預防或者躲避。
 
然而,一個人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災難,不能看淡災難,不能從自身出發,避免災難的發生,那麼,不管怎樣預防,該發生的災難一定還會發生,再怎麼躲避也不可能躲掉,而且災難對他造成的痛苦和傷害,與他對災難的看重程度必成正比。
 
人的命運由兩方面因素決定:一方面是我們自己,另一方面便是我們之外的世界,我們無法支配外部的世界,卻可以很大程度上支配我們自己。我們平常感嘆的對命運的無奈,主要便是指對外部世界的無奈。
 
事實上,人的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也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人的心裏光明了,不僅行事有方向有主見了,而且外部往往會有好運出現(這種聯繫非常神秘,許多人都有這種體驗,但無法解釋),而且,即使外部一切如常,心態一變,外部的世界感覺起來也會立即發生變化:心境惡,外部的世界便顯得醜惡,心境好,外部的世界便顯得美好。
 
從這個角度說,命運的總根源還在於我們自己:在於我們的性格,在於我們的行為,更在於我們的思想和心態。我們無法決定結局,卻可以決定過程,讓過程變得精彩;我們無法改變現實,卻可以改變我們對待現實的態度,讓心境始終平和安靜。
 
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從這一面看是善,從另一面看卻是惡,正像塔羅紙牌暗示給我們的。
 
命運其實也沒有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一生平順,福樂安康,似乎是好命,但這樣的一生難免會讓人感覺平淡、枯燥,似乎缺少了點什麼;多災多難,似乎是壞命,但最餓的人最能享受吃飯的快樂,最多難的人最容易體驗,脫離苦難時的那種幸福的感覺,更重要的是,苦難能讓人有更充實、更富刺激的人生經歷,而且,苦難還會錘煉和豐富一個人的精神,使人變得更為堅強和智慧。
 
富貴榮耀,人人嚮往,但帝王將相的苦又有誰清楚?貧窮低賤人厭棄,但知足者的逍遙權貴們又如何能理解?妻妾成群者有妻妾成群者的煩惱,孑身一人者有孑身一人的快活。人生百狀,誰敢斷定一個傻子就不如一個帝王快樂?
 
如果從人們追求的俗世幸福的角度來看,孔孟老莊何其不順!佛陀耶穌何其命苦!然而,當這麼看待這些大聖先賢時,我們難道不會認為自己很可笑麼?
 
顯然,雖然人們都嚮往榮華富貴,但人生的意義卻應當不就是追求榮華富貴,雖然人人都希望快樂幸福,但人活著卻應當並不就是為了快樂幸福。
 
不然,我們如何理解那些拋棄幸福生活,為信仰拋頭顱撒熱血的英雄志士?如何理解,古今中外所有無視榮華富貴,和塵世幸福的聖人先賢?如何理解人的內心,總是敬重那些重視道德、尊嚴、自由,勝於重視榮華富貴的人們?如何理解人越有精神,越有智慧便越容易痛苦和憂鬱?
 
如果人生的目的就是榮華富貴,那麼父子兄弟互相殘殺爭奪帝位,就是值得贊美的行為,如果人生的意義就在於能夠快樂無憂,整天笑呵呵的傻子,就該是最值得效仿的人生榜樣。
 
既然不是如此,那麼人生追求的應當是什麼呢?是人格道德的完善嗎?是精神的自由和超脫嗎?或者僅僅就是不同的各種各樣的生命體驗?或者如許多宗教所認為就是靈魂的修煉?如果是的話,那麼,福樂如何能說就比苦難更好?貧窮如何能說就比富貴更差?
 
尼采說:“人不應當尋求享樂,尋求享樂是可恥的!我寧願尋找苦難!”因為他認為,人生的目的就在於使自己成為更高的人類,也就是“超人”,而享樂容易使人精神墮落,苦難則常常會使人精神得到提升。尼采的觀點無疑是極端的。但是,他看待苦難和享樂的角度卻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與尼采相似,佛教、基督教等幾乎所有宗教,都崇尚受苦而鄙視享樂,因為宗教看重的是靈魂,是精神。
 
在宗教特別是佛教看來,外部世界是虛空不實的,外部那些看似能讓人幸福的東西,不過都是人心中所生的幻象,它們會迷惑人,使人心神不寧,使人心智暗昧,使人貪婪執著,使人嗔怒憤恨,人只有戒絕過度的物質享受和物質追求,心才能安靜下來,在安靜中心靈才能生出智慧,才能有所覺悟。
 
而真正的、持久不變的自由和福樂,便來自心靈的覺悟。當然,苦難或者災難,也會使人一下子看清許多東西,使人漸漸地或者頓然走向覺悟。也就是說,世人所認為的幸福,在這些宗教看來恰恰是一種不幸;人們算命所希望得到的財富美色,在這些宗教看來,恰恰是使人在塵世的苦海中越陷越深的原因,而人們厭棄逃避的貧窮苦難,在這些宗教看來恰恰是走向覺悟的方便之門。
 
人覺悟了,他就會看淡乃至看空外在的東西,他就既不會刻意追求享樂和舒適,也不會刻意躲避受苦和災難。在這些宗教看來,熱衷算命是心中迷暗的表現,是與宗教追求心靈解脫的精神相違背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幾乎所有純正的宗教都反對算命的原因。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莊子說:“知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然而,“知命”和“安命”只是“君子”和“有德者”的行為,而佛教則是教人超脫自我,從而超脫命運(其實就是精神超脫了物質的束縛),成為“覺悟者”。
 
知命安命的人仍然是在命運的掌握之中,在知命安命的思想中,仍然包含著,追求好命而不得的無可奈何的味道;而超脫了命運的人則已經渾然不受命運束縛,命運的好壞已經對他不能產生影響,而且,因為他往往不遵循世俗幸福的原則而行事,以世俗的人事規律為基礎的算命術,對於這種超脫了命運的人,的命運測算便不再靈驗。所以,研究術數的人都認為,對於真正的出家人,你對他的命運是測不準的。
 
如果我們有時間為自己的命運不濟怨天尤人,如果我們有時間為自己有個好命求卜問卦、求神拜佛,那麼,建議還不如看看佛經,修修禪定。我們能做多大的官,能發多大的財,能娶什麼樣的妻子或嫁什麼樣的丈夫,這些,都不是我們所能把握或者完全把握的。
 
但是,我們每個人卻都有可能,通過一定的苦難和對過去的反省,領悟世間的道理,領悟萬事萬物的真諦,從而,從塵世的福樂和苦難中超脫出來,那時候,我們就不再會受命運的擺佈,我們將會站在命運之上,欣賞命運演繹的一齣齣戲劇,或悲或喜,而又不陷於悲,不陷於喜。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為什麼會得加持、為什麼會有功德,很多同修都不是太明白,也因此不太了解讀經的心法,故有些人天天誦經,卻功德甚微。讀經,就是將地藏經的內容讀給身邊的無形眾生來聽,是代佛傳法,故功德無量。既然是傳法,那麼,其功德大小主要由以下幾個條件決定:
 
 
一、聽經者的多少
 
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聽者無數,故功德無量。而且,佛有提前通知大家來聽法,所以,我們讀經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提前請地藏王菩薩加持,恭請法界眾生過來聽經呢?若無一個眾生來聽經,你能有功德麼?所以,讀經之前,應該先祈請地藏王菩薩加持,或立下誓願,定時讀經,那我們讀經時,自會有更多眾生到位聽經。
 
 
二、讀經時的境界
 
地藏經是佛說,這個沒有問題,但是要緊的是,佛是以無上清淨慈悲心說法的,即佛性說法。未見性的人,即使照讀地藏經,因妄念紛飛,心地不清淨,讀得再多,亦達不到佛說法的效果,因為很多無形眾生都有他心通,能夠讀懂我們的妄念,會誤認為妄念也是經文的一部份,故我們讀經時,如果夾雜妄念,則有誤導眾生之嫌疑,哪有功德可言?故此,作為尚未明心見性的凡夫,當以真誠心聚精會神地讀經,儘量減少妄念,要提前讀淨身口意三業真言,讀完經後,再讀補闕真言。這個方法,雖然不如佛以自性說法的功德來得大,但是,作為凡夫,已經是盡了最大的力了。
 
 
三、聽眾是否聽得懂
 
讀經,讀經,讀了要能讓聽眾聽懂了,才能功德無量。現在很多人讀經,喜歡貪快貪多,如果你讀一部地藏經,旁邊坐了十個從未接觸過地藏經的人,當你讀完後,這十個人能夠聽懂了80%以上,那麼你讀這個經,就算比較成功了,如果你讀一部地藏經,沒有人聽懂哪怕一句,哪裏來的功德可言?有些人,三四十分鐘即讀完一部地藏經,誰能聽懂呢?明得有一個事半功倍的方法:建議大家讀經時可以講讀經典,比如地藏經的開頭,可以這樣讀講:佛啊,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如此有條不紊慢條斯理地讀下去,大家都能聽得懂,也能明白經文的意思,從而依法奉行,則功德無量。
 
 
四、功德迴向給誰
 
將讀經的功德迴向給法界、迴向給地藏菩薩利益眾生,是最殊勝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有講: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大悲堂~明得法師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針對有些藥品和食品同時服用,可能降低藥效甚至產生副作用,藥學專家特別提醒,一些藥品和食品不適宜同時服用。
 
 
一、阿司匹林與酒衝突

飲酒後服用阿司匹林,會加重發熱和全身疼痛等症狀,還容易引起肝損傷。
 
 
二、黃連素與茶衝突

茶水含有約10%的鞣質,在體內易被分解成鞣酸,而鞣酸會沈澱黃連素中的生物鹼,降低其藥效。
 
 
三、布洛芬與咖啡、可樂衝突

布洛芬(芬必得)對胃黏膜有刺激,咖啡中的咖啡因和可樂中的古柯鹼則會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布洛芬對胃黏膜的副作用,甚至誘發胃出血、胃穿孔。
 
 
四、抗生素與牛奶、果汁衝突

牛奶會降低抗生素活性,使藥效無法充份發揮;果汁(尤其是新鮮果汁)不僅降低藥效,還可能增加毒副作用。
 
 
五、鈣片與菠菜衝突

菠菜含有大量草酸鉀,進入體內後妨礙人體吸收鈣,還容易生成草酸鈣結石。
 
 
六、抗過敏藥與奶酪、肉製品衝突
 
服用抗過敏藥期間忌食奶酪、肉製品等富含組氨酸的食物,否則會誘發頭暈、頭痛、心慌等不適症狀。
 
 
七、止瀉藥與牛奶衝突
 
服止瀉藥不能飲用牛奶,因為牛奶不僅降低止瀉藥的藥效,其含有的乳糖還容易加重腹瀉。
 
 
八、利尿劑與香蕉、橘子衝突
 
服利尿劑期間,鉀會在血液中滯留,如果食用富含鉀的香蕉、橘子,體內鉀蓄積過量,易誘發心臟、血壓方面的併發症。
 
 
九、維生素C與蝦衝突
 
服用維生素C前後二小時內不能吃蝦,因為蝦中的銅會氧化維生素C,使其失去藥效。
 
 
十、降壓藥與柳橙汁衝突
 
服降壓藥時飲用柳橙汁,容易造成血液中藥物濃度過高,增加副作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經常有三餐不定,許多人皆有或輕或重的腸胃不適症狀。造成這種不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活作息不正常。不可能定時定量,造成腸道過於饑餓或過於飽食,導致腸道動作異常,長期可以使胃腸負擔過重。

二、吃的太快。會使咀嚼不仔細,造成消化液和食物不能充分攪拌混合,因而不能進行充分的消化分解,對腸道造成傷害。
 
三、飲食不衛生。有些病菌於腸道中會產生毒素,造成急性胃腸炎等胃腸道疾病。
 
四、吃的太油膩,造成腸道不易消化。高蛋白質或高脂肪的飲食,易造成腸道菌群改變,不利於有益菌存活。如果油膩食物攝入過多,體內脂肪酶和蛋白酶就會不堪重負,直至耗竭。
 
五、吃太多藥物,造成腸道有益菌群不能生存,從而減弱消化能力。
 
六、生理年齡老化,造成腸道消化器官機能退化。
 
七、飲水量太少或纖維素食物進量太少造成便秘,增加了繼發結腸癌的可能性。
 
八、壓力過大直接影響生理功能就是腸道功能異常。如胃酸過多、減緩蠕動或加快蠕動等。胃酸過多會損傷胃黏膜,加快蠕動會造成頻頻腹瀉,減緩蠕動會造成腹脹。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句話是:優秀是一種習慣。

這句話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的。如果說優秀是一種習慣,那麼懶惰也是一種習慣。人出生的時候,除了脾氣會因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東西基本都是後天形成的,是家庭影響和教育的結果。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積月累養成的習慣。我們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習慣,有的人形成了很壞的習慣。所以我們從現在起就要把優秀變成一種習慣,使我們的優秀行為習以為常,變成我們的第二天性。讓我們習慣性地去創造性思考,習慣性地去認真做事情,習慣性地對別人友好,習慣性地欣賞大自然。
 

第二句話是:生命是一種過程。

事情的結果儘管重要,但是做事情的過程更加重要,因為結果好了我們會更加快樂,但過程使我們的生命充實。人的生命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死亡,我們不能因此說我們的生命沒有意義。世界上很少有永恆。大學生談戀愛,每天都在信誓旦旦地說我會愛你一輩子,這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統計數據表明,大學生談戀愛的一百對裏有九十對最後會分手,最後結婚了的還有一半會離婚。你說愛情能永恆嗎?所以最真實的說法是:我今天,此時此刻正在真心地愛著你。明天也許你會失戀,失戀後我們會體驗到失戀的痛苦。這種體驗也是豐富你生命的一個過程。
 

第三句話是: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並不一定是直線。

在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做事情的過程中,我們很難直截了當就把事情做好。我們有時需要等待,有時需要合作,有時需要技巧。我們做事情會碰到很多困難和障礙,有時候我們並不一定要硬挺、硬衝,我們可以選擇有困難繞過去,有障礙繞過去,也許這樣做事情更加順利。大家想一想,我們和別人說話還得想想哪句話更好聽呢。尤其在這個比較複雜的社會中,大家要學會想辦法諒解別人,要讓人覺得你這個人很成熟,很不錯,你才能把事情做成。
 

第四句話是: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我在滑雪的時候,最大的體會就是停不下來。我剛開始學滑雪時沒有請教練,看著別人滑雪,覺得很容易,不就是從山頂滑到山下嗎?於是我穿上滑雪板,哧溜一下就滑下去了,結果我從山頂滑到山下,實際上是滾到山下,摔了很多個跟斗。我發現根本就不知道怎麼停止、怎麼保持平衡。最後我反複練習怎麼在雪地上、斜坡上停下來。練了一個星期,我終於學會了在任何坡上停止、滑行、再停止。這個時候我就發現自己會滑雪了,就敢從山頂高速地往山坡下衝。因為我知道只要我想停,一轉身就能停下來。只要你能停下來,你就不會撞上樹、撞上石頭、撞上人,你就不會被撞死。因此,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高速前進。
 

第五句話是:放棄是一種智慧,缺陷是一種恩惠。

當你擁有六個蘋果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它們都吃掉,因為你把六個蘋果全都吃掉,你也只吃到了六個蘋果,只吃到了一種味道,那就是蘋果的味道。如果你把六個蘋果中的五個拿出來給別人吃,儘管表面上你丟了五個蘋果,但實際上你卻得到了其他五個人的友情和好感。以後你還能得到更多,當別人有了別的水果的時候,也一定會和你分享,你會從這個人手裏得到一個橘子,那個人手裏得到一個梨,最後你可能就得到了六種不同的水果,六種不同的味道,六種不同的顏色,六個人的友誼。人一定要學會用你擁有的東西去換取對你來說更加重要和豐富的東西。所以說,放棄是一種智慧。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