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於八識田中皆藏有善惡種子,這些種子都是來自於歷劫輪迴中六識所染著而存的。眾生本具佛性,是赤裸裸的來到這世間,帶著一顆赤誠純真的心而來,所以說人性本來純真良善,這是佛性的本質,只因為在紅塵娑婆世界一劫又一劫的翻滾,慢慢受紅塵大染缸侵蝕而變質,可惜哉!

世間是娑婆苦海,三界似火宅,事實上,既在這人世間,誰又能不食人間煙火?誰又能免於塵世的折磨?但是芸芸眾生卻迷失於此,以苦為樂,眾生不痴乎?覺醒吧!

雖是娑婆苦海,但在這苦海中仍有著明燈指引眾生能脫離紅塵世間的苦磨,這是佛菩薩的願力,慈悲來救度眾生能離苦得樂而來接引之燈,雖然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中,也有八萬四千盞明燈,可以帶引眾生得到自在或法樂,這就是機緣,覺醒者得此機緣而進入八萬四千法門中學道修行,得佛菩薩的加持啟慧門,點燃光明之燈,開啟人生光明大道,邁向解脫之境。

八萬四千法門,各度有緣。修行,就要知道依止處。在娑婆世間裡,其流轉的經過是十二因緣,流轉的主體是苦,由這主體展開,所以有生、老、病、死的現象,山河大地亦因因緣生滅,而有了成、住、壞、空的演化,一切眾生和諸法全都是在因緣聚散中生滅,一切法雖是因緣而生,然而,宇宙諸法實相莫不是瞬息萬變。

那麼,在這變幻中,該如何掌握修習、探求真理的方向與準則?所以才說修行必須有依止處,才不會亂了方向,而其依止處乃指依法而非依人,因人有慧性根器之不同,見解有別,乃至生、老、病、死的遷流變化,而產生所依從的茫然。

行修之人要體悟到修行需由自己在真理正道上的親身驗証,才能真正覺悟。除了依法不依人的準則之外尚要懂得依智不依識,智是無漏般若的智慧,識是心識的識,亦即「分別意識」,為何要依智,不依識?行修之人皆知世相虛幻,但眾生往往以眼、耳、鼻、舌等六識所分別認識的現象,妄執為真。

事實上,世間的一切事物都隨著虛幻的世相而生滅變化,以如此剎那萬變的識來分別認識世相,實是不夠究竟,唯有精進於修行門中來得「智」,應用此「智」來辨別認識世間真實相,才不會被世間幻化的妄相所迷惑。是以「智」,從根本上了悟諸法實相、空相,而非以「識」從枝末差別上來認識紅塵世間眾相,如此才能真正超越世相,覺悟自我的本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喜歡「隨緣」這個人生觀,

人,要能處處隨緣,

心識方可無量無邊,

隨緣者,

心不著於強求,

不落入名相,

這不是消極的作為,

因為,無心無事故,

反而能盡其力服務人群,

不為得失所縛。

因緣雖是幻化不實的東西,

只因我們生活的世間,

本是幻化不實的現象界,

既生活在這個幻界,

人,還不能夠轉化成真時,

就應該隨著因緣而進退。

說隨緣,

不可無所作為與思考,

否則就落入消極人生的迷網中,

隨緣,

有理隨緣與事隨緣之別,

理者法也,

隨著法之因緣積極進取,

事者相也,

心無所貪而隨順世緣來去,

世間物相利益,

不積極的攝取、強求,

而是,

被動的隨順於因緣去獲取,

水到渠成也。

諸多世俗中人,

每遇比較困難獲得的時候,

總會說上一句一切隨緣吧!

其實,

對於世俗境界仍然有所愛,

這並非真正放下的隨緣心。

隨緣等如虛空,

包含了一切因緣的運轉,

縱使別人不接受你,

又何必起怨心,

只有祈禱他早日醒悟;

摸著自己的心,

能否像太陽光普照大地眾生,

不起一絲分別及強求,

隨緣就在積極與消極中,

修好自己。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修之人知否?凡所有相無不是煩惱的根源。這是修行者首先要有的體悟,當修者明白了諸行無常,一切皆苦的道理,才能進一步產生出智慧的力量,捨棄執著,心燈才會漸漸恢復其明亮度,且愈來愈光明,心靈就會變得澄澈不染。但是,修者千萬別落入那不染的執著境,須知:漸漸的一切寂靜時,要能覺察到連心燈也沒有了,心也不見了,這樣的無相即是煩惱的解脫,無心即「明心見性」,這種到達無我、忘我之境,即是慧定也。

「心經」如是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此乃是禪定寂靜的最高境界。行修之人今入門學道修行,自應學習靜定,古賢於四書大學篇中亦有言:「......,知恥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與禪宗的禪定是相契合的。

所以習道要保有一個純淨心,心念清淨,不要妄想神通亦或胡思亂想。所謂制心一處,即是把心放在一個地方,專注於一處。說到專注,其法千百種,如觀想聖神仙佛威儀,或持誦咒語等等,都是制伏雜念的方法,亦是「統攝一切,制心一處」,但盼修者多習,多思於此,必能有所悟。

生活於娑婆現象界的眾生,不能脫離一切相所帶來的動念干擾,然而,行修之人今生有此慧根因緣入門習道修行,所修為何?即在於能讓這些外相的干擾漸趨淡薄,不為外境牽絆,這是行住坐臥中二種心境的轉念。

禪師言:「有一人論劫,在途中不離家舍;有一人論劫,離家舍不在途中。」修者悟此言乎?所謂「劫」,是指「無限的時間」,而「途中」是說現實社會裡的一種宗教信仰活動。「家舍」則是真我存在之點,亦即頓悟之世界。意指某人生活於現實中為人工作,但不失其頓悟之心;而另一人不顧慮頓悟之心,也不為世間俗事所擾;這二人孰為真?

由於世人已習慣相對的認知方式,會把一切對立思考,就像把目的與手段、結果與方式分成截然不同的形態在思考、行動一樣,常認為勞動是謀生及成家的方法,使得人類本身也以手段化終其一生。假設工作並非純然的「途中」,手段其本身也不是目的,則人生將會演化得無比豐饒,因為他不是為目的而追求目的,而是本身即是目的,亦即要等於「家舍」,才有人生存在。

上述這段禪示:行修之人要反覆去體悟方能見其原味,這就是禪;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成功,而是在於努力,成功不是目的,努力才是目的,但是為努力而努力,亦是相對論法,修者必須超越此論法,不成為價值批判對象的生存方式,這才是此處所言的「途中與家舍」,「途中」為動,「家舍」為靜,然此動靜皆為心之用,就如勞動身體與精神,並非截然分離,而是屬於自我心靈覺醒的道場,因為不管行或坐,人類的純粹之心,都是毫無改變的存在者。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是一種內在潛能的開發。眾生皆存有善惡因子,而藉由修行能從如來藏中隱惡揚善,讓善因子顯露出來,漸見本有之光明佛性,所以說,修行是內在潛能的開發,開發深藏的妙智慧。但,沒有不勞而獲之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去耕耘,何來見成果,所以修行須用功,懈怠不得也。

常聞一些修士言道:平常心是道,什麼是平常心?若只存平常心就是道這麼消極的心念就能超凡入聖,那飢來吃飯,睏來眠,看看非人道中的眾靈牲畜,不也是飢來吃飯,睏來眠嗎?而且牠們食齋吃得比人類還徹底,那為何牛馬羊等等牲畜不能超凡入聖?這主要的關鍵就是沒有功力之故,功力者就如人類入道場修行增長智慧的功力也。

修行的功力如何?深度在哪裡?就是心靈能得到沉澱清淨,因為只有在清淨之地才能脫「能所」二執,忘掉對外反應之心(離能),外面縱有再大的風風雨雨依然不受其干擾、影響而守其清淨(離所)也,斷離了「能所」二執,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真空妙有」。所謂妙有,在凡夫謂之實有,在解脫者謂之幻有,故謂之真空妙有,欲悟此境地,唯有經由修行而後的功力深淺方可進入其境也。

但無論悟境層次為何,是空為幻有或真空妙有,都不可執,亦知其境亦不可得,當下即「是」,此「是」字亦不可得,以無所得故,心無掛礙,才能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所以修行的功力是見於能否離一切有無、是非、對待之種種念動言詮,超絕空有,渾然忘我,入畢竟空之境界,證悟一切法平等性,達到「煩惱即是菩提」,「地獄、天堂皆為淨土」之平等性智。

以苦樂平等一味故,心中自然會放下一切而不起執著,既不逃避苦也不著於樂,修行功力至一切法之平等性,達本情亡也,自然就不執著苦樂,於是第六識的妄想及第七識的我執對苦樂皆沒立足處,皆沒東西可攀緣,一切情見悉皆脫落,從此斷除無明的糾纏,內心不為貪瞋痴所惑,故能如如不動。

修行的功力至此境界,於菩提煩惱、靜亂、善惡、生死、真俗、迷悟......等等諸相對二法皆視為平等一味,沒有差別故,因而悟得整個宇宙萬有及內在身體,了知心、我執、妄想,全皆平等一味,此時即身即心即境即真如。行修之人,今既入門修行就得用心用功,若能修得平等性智,自能遠離世俗與是非善惡之爭論,終能踏入無諍三昧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累劫於四生六道中輪迴,今生能再得此人身,可言三生有幸,有幸就要珍惜、把握,今生若不知學道修行,一旦再墜入六道中繼續輪迴,便流轉不息,一失人身,是萬劫難復也。

人生於世,如草木一春,朝不保夕,這本是現象界中無常真象,世間的喜、怒、哀、樂,富、貴、貧、賤,均如曇花一現,任爾等是公侯將相,富甲四海,豈能長生萬代,時光催人老去,逼人迫害,擾人之物慾,乃是不德之魔,今生若不能視此真相,迷惘鑽取,有朝落斯坑中,就難以跳出塵寰苦海,將永入輪迴生死圈中難脫身。

故,世人當知無常,莫一味貪圖一己之私而汲汲營營,可憐的是前生孽債未了而今又添新仇,以致冤債重重,生生受苦、受報,那就虛費難得人身的因緣了。既有此因緣生而為人,應知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體悟善惡果報之真實性,存心德性,行之綱常,以離此六道輪迴。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道修行為的是什麼?是在滋養自己的法身慧命。行修之人有此智慧,知入門修道,是一種福報,亦是慧燈未被塵垢完全覆遮之故,要珍惜自己今生的際遇,好好精進,莫因一時的受挫或逆境之考驗就退此心志。修行沒有快速的路徑,而是在漫長的歲月裡依「道」循序漸進,依這「信、解、行、證」的次序而行,腳步方能踏得穩,才有毅力向前行。

自古以來,多少世俗學道修行人,為求道、悟道,不辭千山萬水,辛苦跋涉,所謂「芒鞋踏破嶺頭雲」,為的就是尋求明師學道,為求悟道,願受種種苦磨,即使是犧牲生命亦在所不惜,這是古人求道的精進心,對於明師真道的渴求如此之誠,信仰心是如此的堅定不移;而今有更多的世人,亦是為尋求明師真道而四處奔走各道場、精舍,如此的辛苦、用心,也都是同樣渴求有一天真能佛心印心,找到父母生身之前的本真。

但是,觀今之世人,總是跌跌撞撞的,心飄浮不定,人云亦云,今朝聞東邊有一名師,就往東跑,明日聞西邊有一真人,又隨之往西邊靠。修者且思,如此不定之心又如何生根發芽,又如何得「道」?修道的「信、解、行、證」的第一步已飄浮不定,往後又怎能有所成就呢?

今之塵世,道場、精舍林立,八萬四千法門廣度一切有緣眾生,但是,進了法門,入了道場,應該要學什麼?是打坐、唸佛、誦經、參禪、朝山、法會......?眾人迷惑,眼花瞭亂,真不知該從何處著手,也怪不得諸多修行學道者為了求法而到處奔波,苦哉!苦哉!其實每個人自己揹著道場卻不知道,還往外四處找道場,眾生迷失了自己。

有心修行者能不須到處尋找道場,而能巧遇善知識的引薦,找到自己身中的大道場,那是宿世所修來的福報,福報不具足,只好一山找過一山,換了一山又一山,終了還是茫茫然,一頭霧水,「道」在哪裡,所以窮其一生求道修行,結果還是妄想、分別、執著、煩惱塞滿心頭,這顆本具足的「真心」猶如天邊的一顆星,無從捉摸,遙不可及,可真是虛度了青春歲月。

追根究底,皆是因為沒有領悟「信、解、行、證」的次第方法,心不能靜定,如水萍四處漂泊,彼岸始終是遙不可及。是故,行修之人皆因緣具足而來入門修行,八萬四千法門各有妙法,一切盡在己心之誠與信念,但盼修者皆能好好的用心來思考,莫讓今生空手而回。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森羅萬象,皆是菩薩的放光說法,世間事物,只要肯用心領悟,當能在其中得到啟迪,開發出潛能,了悟自然所存之大道正理。世人因忙於世俗名養利祿,往往錯失了菩薩的示現與警示,迷於物役心而勞累一生卻也得不到此生的輕鬆自在;如果能把腳步稍做停歇,坐看雲起時,心靜如水,正是領悟菩薩示現的景象,有所悟,必能以心役物,那萬物皆不勞我心,人生何其逍遙。

人世間存著太多的誘惑,這些魔障其實是用於考驗一位修行者的心態與妙智慧,沒經過這些人世間的關卡焠煉,怎能見赤誠之本真呢?所以說修行離不開人世間,諸佛菩薩誓願渡眾生離苦得樂的妙法,皆在世間的人事物中來廣渡有緣眾生。

譬如一位果農,辛苦的耕耘一片果園,果農為何要把那些枝幹加以調枝強制其往下生長,是因為向上的枝幹,易受八風吹拂,不易結果實,縱然結了果,也很容易被吹落,當然收成就不好,所以果農要辛苦的調整枝幹使其往下,才有豐收的果實可收成,這對果農來說,過程是辛苦的,但成果是豐收甜美的。

這樣的境象正是菩薩藉物示妙法,廣渡有緣眾生,正告訴修行者要能處卑微,不可強出頭,才不會遭魔難。另則,修行要用心守規儀,如果樹要強制調整枝幹,是藉此戒規之強制性,可矯正存於八識田中之累世積習,使之脫胎換骨向善發展,以免錯過機緣而再墜入輪迴道。

如來藏中存著輪迴的業種,這些業種都是七轉識所造成的業種,修者今生得此機緣開始走入修善行,漸漸的把那些業種修除掉,就能回到原有的清淨無漏的法種,可以脫離輪迴道。所以修行本在開啟潛能,消融已經定形的自我意識得到釋放,也就是藉此去除戴了好幾輩子的假面具,打破自我的意識,去除「我執」,在規儀中,讓枝幹劣習得以調整。

修行無他,但求身心的安頓,在世俗中,不管做什麼事,做什麼職務,都要歡喜受,隨意而安,盡心盡力的圓滿它,想想菩薩可逍遙自在的在地處於地獄之中,而人卻常因世俗中的雜事不順遂或逆境阻擋則寢食難安,煩惱不已,追根究底,都是一個「我」字;菩薩無我,無我者何有畏懼、煩惱事;眾生「我執」,所以遇此魔考,即生無量煩惱,逼自己陷入地獄中受苦。

修行是要把內心所積存的塵垢濁污清洗掉,讓心靈如一面鏡子,才會開始看到世間真相:萬般艱難是從萬般榮耀來;萬般苦惱是從萬般不捨而來。「我執」困住了本是自在的心,世人實在自找苦吃也。

世間事都在考驗、訓練著每個人的智慧,愈是要擁有,愈是執著,愈要抓住,愈是要承受它所帶來的壓力,這就是世間生活中的真相,若能懂得放下它,以平常心來看待世俗中的順逆,這就是道,用「道」來生活,人生才能快樂似神仙。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是什麼?無非就是在修飾這顆心,使之圓滑有光澤。心可以決定人生的未來,心也可以看到當下的喜怒哀樂諸境相。人,對於未來都抱有一些憧憬,期待是世人普遍存有的生活習性,修行就是要修正這些不正確的思惟,因為過去已逝,難追回;未來不可知,難期待,當下唯真。

生活要有活力,就要把握當下,拋開過去心與未來心。太陽東昇時,光芒四射,大地一片光明,但它也要西沉而使大地回到一片寂靜,它只把握當下的每一刻每一秒,不沉溺於東昇的光芒,也不期待早點西沉可回家休息。

人,就要如此,不貪著於過去,也不空等待未來,當下是過去的延續,未來是當下的延伸,沒有當下,那過去與未來都是空幻,所以人之一生光明與否就全看自己「心」態的處境,心,明明白白的活在當下,你才能看到未來的光明。

人生之生死聚散本是常情,人之心是凡心,而聖賢之心是覺心;凡心執著色身以及色身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法,而覺心者視此六塵如幻,不隨這色身到處攀緣而貪著於過去的喜怒哀樂也不幻想不切實際的未來,惟知掌握當下的自己。

因為迷失於過去與未來,所以凡心以假為真,視六塵為真,因而陷於生老病死苦的憂慮中,受苦受熬;但,當你有了覺知心,就會脫離六塵,了悟六塵真相,所以能不受其牽制,能自在的生活。

行修之人拋開俗務入門學道,就是學習如何把凡心推向覺心之境地。古聖莊子說:「生者寄也,死者歸也。」眾生假體軀殼本是四大假合,無一為實,總要回歸塵土,但其光明靈性是自在的,不生不滅,今生只是借此軀殼暫住而已。

因此,難得有此機緣,就要把握當下,善用此身,好好體察那能見、能聞、能知、能覺的心都是如幻泡影,用心體察,時時刻刻不放逸,就能剝離凡心對外在事物情境的貪著,當沒了貪著心,凡心不見了而現出覺心,人生自然就輕鬆自在。

一棟房子破舊不堪了,就要改頭換面,重新建造,終有新房子可居住;而人體就如一棟房子,多劫以來,不斷的受蟲害侵蝕以致敗壞不堪,如今藉由精進修行的改頭換面,終能有一個新生的開始。

然而,新生是一種機緣,若不知去珍惜與把握的好好維護,而任其雜草叢生,那新生也很快就敗壞的。經云:「人,臨命終時,百般帶不走,唯有德業隨身。」芸芸眾生可要好好的省視自己,用心耕耘,讓園地能欣欣向榮,沒有雜草,沒有蟲害。

現象界都是因緣而生滅,沒有一樣東西可永久持有,一切如夢幻泡影,白天所見、所覺的一切事物景緻,當眠熟時就間斷了,但是,一覺醒來,卻又出現在意識中,也因為前一秒所攝取六塵的現象植入了意識心,因而,當意識心起,景物重現,然而這些景物並沒有其真實性,只是藉由因緣而生或滅,修行必須作如是觀,這才能脫離俗塵事物的牽絆,找回自己的真心。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身養心乃陰騭之造化;存心以仁消舊業,此乃先天道德之囿故也。

人之所以不能盡性者,在於學力之不足也,亦為先天道德之囿故。

後天歸先天,乃道德為先,道德者性也,性者人人皆有,能稟至誠則人人皆可盡性,此乃謂之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所謂福德者,德乃福之基,若無善行積德,無法超出五行所洪範,以先天道德及宿世業力之故,只可減輕其凶,焉能以得福,雖有先天之稟受,而更能修德行善,方為真福德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為何有苦?

一心想擁有全世界的好,

一心想改變別人來迎合自己,

此心不苦才是怪呢!

一個能不時改變心境

美化心境的人,

必然具有高度、成熟的智慧,

這種人

他深知外在環境萬殊,

各個不同,

一心一意想改變它來迎合自己

可真是緣木求魚

自尋苦吃。

何不從改變自己的心境、

美化自己的心境下手?

因為

凡事,距離最近的是自己,

外在的環境千百樣,

你自己的心只有一個,

心境只有一個

把心境放在一個善處

事事皆善,

心境美,物物皆美,

所以

當你冀求外在環境改變時

不妨先改變自己的心境,

美化心境才是

一勞永逸,一本萬利的最佳之徑。

看看社群中的人、事、物,

多少人橫逆加諸身,

卻能不動心,

險阻橫在前,

卻能淡然處之,

烈日赤燄,

也能長保心涼,

外面風雨交加

內心卻是萬里無雲,

這種心境的轉化,

不為物轉,不被境牽,

依然是

灑脫自如,

逍遙自在,

所以

美化心境是離苦的妙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