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於世有吉有凶,有苦有樂,此是本命與今生念動有深深的關連性。知命者,宜行善功而得貴人相助,事事逢凶化吉,再以修行功德力來迴向前愆,則能消除災障、冤業之報,讓今生的運途亨通。

然而,各人因果業障本有輕重、大小之別,是故,行善一舉當然可解除分量之大小冤業亦有所別,業障深重者,非一小善可見其效果,宜以少積多而生化了業,另一方面在時間上亦有所分,其業輕者,一念善即能解冤解愁,但其業重者,需有較長的時間行功立德方有足夠的功德力化前愆。

人人今生命運有別,通達者,乃其前生所修福德而蔭今生,而今生若能加倍勤造功修德,其子孫以及來世定是富且貴,子孫代代福享綿綿,所以善德之力量大焉!世人常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此即人生配合道德而行之即與天心應合,上天必賜奇福,運途、事業皆能稱心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個群居的空間

人與人之間

須相互扶持而非利用

扶持是修養的工夫

修養正是人與人互動的潤滑劑

好的修養

處處受人歡迎

恰似春風所至,草木皆春

正如孔夫子所言「德不孤,必有鄰。」

那到底是修什麼?養什麼?

無疑地

修的是「心」,養的是「性」。

修者剪也,改也。

人之初生

原本一顆先天道心──赤誠

未料,落於後天,

氣拘物蔽,

人心滋長

血心外放、貪著,

致使樹幹(道心)節外生枝,

霸氣橫生

必加修剪

以確保樹幹(道心)之生長茁壯。

血肉人心若不常加修剪

任其攀緣染塵

所作所為皆求一己之私

那麼

這個相互依存的生活空間

變成了一個互相猜忌、利用、爭鬥

試問

這樣的生活環境會幸福、有安全嗎?

所以

人人要修養

修養可利人利己

何樂而不為呢?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克」者即為降伏、制止妄念、偏見、情慾。此乃告訴修行者,修行就要修克服一己之心。事實上,塵世間本非二分法,無奈世人卻從自己心中所產生的善惡念而把它做二分法的看待,由於人類喜用己心之分別來看世間的人事物,所以紛爭不斷,招惹無邊苦惱、罪業。

既如此,要如何「克己」?或許在遇見一個人的當下,心裡出現討厭的的念頭時,就要立即克制自己,讓情緒沉澱,把念頭轉「識」為「智」而從內心自問:「那人與我何干?為何要起這種瞋心呢?」適時的來察覺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可用二分法來看待世間的人事物,這樣的來克制自己的念動,也就是以理智漸漸的調適「識」,不為情感轉動自己的心志,這也如佛家所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世間都是因緣的生滅,一切的好壞都是自己的心念所成就,也都是分別心所產生的現象,所以修行就要修得安住己心,不隨外緣境象起諸念動,若不能悟此理,那學道修行亦是無法昇華自己的內心層次,乃是世俗中漂泊的一粒砂,還是在處處惹塵埃、造罪業也。

再說及克己復禮為仁的「仁」字,仁者就是德性的圓滿。成聖成佛就在「克己復禮」,因為克己方能達於仁也,這樣的「克己復禮」者,正是「佛向心中求,自身即有。身外無道,道在自心中。」就是佛家所言「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自淨其意是境,而達此境者就是儒家的行動法──克己復禮。

無論佛、儒之法理不外乎就是說「心」,所以能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當起了無明、傲慢、瞋恨心之當下,應立即用智慧,用方法來調適念動,將之拉回本心,讓不淨的念頭能逐漸的純淨,只要能適時的將己心放於「心」字上,那麼命運中不好的種子就有轉化、改造的契機。

修行就在讓念頭得以淨化,心念純正、單純,身體就會健康,智慧清明,德性漸趨圓滿。如何可得念頭淨化呢?那就是要領悟「克己復禮」的「禮」字。禮者乃是指內心隨時保持誠敬、尊重的狀態。

人能「克己」,即使在沒人看到的地方做事,亦是「獨對孤燈也能明」,心中始終存著光明磊落,坦坦蕩蕩,其德性即近圓滿矣。但盼行修之人,好好用心悟之,確實而行,那「道」何須外求?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修之人今生以在家相入門學道修行,外相雖是入世在家,有別於出家眾,然而修行不在於外相,而是在於心,是在家相亦或出家相,只要有心向道,就是修行,都能明心見性,了脫輪迴苦。

所謂出家者,出塵離俗世,意即此心須看破塵俗,放下一切恩怨情仇,專心禮佛學道,如此方可謂之真心出家也,若只一時冀望成聖成佛,或因氣忿、或貪安閑而出家,是借道為由,實而安頓其身,逃避現實也,故,勇猛心易起,長遠心難得,以為道可有可無,所以終失玄妙,此等出家者,又與世俗大眾心何異?只有表象之出家相,卻無實質之出家心,虛擲歲月也。

又有幼失依怙,老來孤獨,此時走入出家之途,這只不過是借佛寺以棲身,有何看破之事?總而言之,既來之則安之,管他看得開亦或放不下,入了門,都是有緣人。今天,修者雖以在家相來學道修行,然而,只要有一顆虔誠的心,懂得淡薄世俗眾相,知所逆來順受,那就是真正的入門修行。

修者既入修門,當體道之無私,上者用心參經思悟,中者勤學參與共修,下者依門看熱鬧;然而,人本有上中下智之差異,人所不能者,神佛菩薩傳法勉而能之,能者能絕情欲,如此則過於人,是為真入門修行也。

雖然在世俗中存有諸多不盡人意的事物,然而這種種境相都是菩薩的慈悲示現,也都是菩薩度化眾生修行的契機,妙智慧的增長,能使心中見景思悟,放下心中石,勿容一毫障礙,勿起一點偏私,不惟無人,更且無我,以我所無,而魔從何有哉!要好好悟之。

出家,在家,既入了門,就要在此虛無之中求道,工夫自得,若於做作上下工夫,即失其真正的道心。凡事量力而行,不過不及,識其大者成其大,識其小者成其小,傍繩墨而去,循規矩而來,雖不能成聖成佛,亦不失為善知識一位了,也不枉入門修行。

若只知挽髻是道,削髮即僧,而五蘊不能空,四相不能忘,外面儼然衣冠,內裏世俗名利紛擾不停,如此的名利之心不淡,是非之心又常存,奢華為念,只恐衣服飲食不及人,僥倖在意,常望所思所為盡如願,如此之人,雖說出家,雖說修行,但,竟未家,竟未入門修行,名呼為道,不如還俗歸家,染苦為樂,何必虛擲歲月,造業惹災,今生既不能得度,來世猶墜於苦海,是今生之福果未得,而來世之罪孽早種,盼世宇修行學道者當自思省之。

難得人身知珍惜,覺悟及早,成聖成佛皆由人來,身既出家,身既入門,就要身心同行,方是真誠學道修行,心智不能昇華,難脫生死道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俗云:「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的確如此,這是因為世事本無常,但世人卻無法體悟這「無常」的真諦,所以誤假為真,天天為那生滅無常的現象而爭執、煩惱。

常言道:世事十之八九難盡人意,困惑於不如意諸相中,產生了家庭、人與人之間的磨擦、生怨;世人也無法進一層去體悟為何人生十之八九是不如意的,其實這不如意事盡是因果事,甚或一種共業,所以在紅塵中的眾生,何者無苦?又誰能盡如意?

然而一切的苦憂,卻都源自於自己往昔累劫所造諸惡業所衍生的結果,今生來到娑婆世間,就是承此業而來,也因此,每一家庭之中,多少都存有苦楚難事的牽纏,此等業障,因因果果,債欠多少不等,以致家運有別。今生運途坎坷、命運不佳、病魔侵身、官訟纏身......等等困頓,皆是因果相纏報應而來。

當業障現前,陷入困頓之際,千萬不可只知哀聲嘆氣,怨天尤人,因為這樣的心是無法脫離困頓的,只會增加業力的能量,是故,世人要體悟「無常」的真諦,不要只為有形的物質、名利而起貪瞋之執著心而造諸惡業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在生命中常有許多的缺憾,是因為世事本無常,因果牽絆,往往非人所能為,所以當所有的苦痛晦澀來襲時,必須及時把這些逆境做逆向思考,勇於去面對、承擔,不可逃避;也就是當這些逆境現前時,心是平靜的,以必然且有自然的心態來應對,才能化危機為轉機,才能化逆境為進階的階梯。

生命的挫折是讓你能脫胎換骨,從磨難、煎熬中去覺醒與成長,當你走過蜿蜒崎嶇的山路,山窮水盡時,柳暗花明的那一村自然就呈現於眼前;苦是有限的,但希望卻是無窮,然而,人往往不能久處樂,長處困,遇境就很容易由人性墮落為獸性,因而,苦其一生,終難得解脫。

今生的際遇,有人總是走不出困境愁城,而有人卻能在挫折中找到出路,這當中之差別即在於能否體認到世事無常的真諦。世人有緣走入修行之路,無非就是要覺悟這一層真理。今天,若已是真正入修行之路,而能入木三分者,即能洞澈世事的逆境都是焠煉,而在焠煉中成長,增益其所不能,由人性昇華為神性、佛性,終而達成靈性之進化,成聖稱賢,永脫六道輪迴之苦。

其實,世間的苦樂,都是人心的顯化。當苦惱境來時,即緣於心中的世界太狹窄、黑暗,沒有寬懷仁慈的氣度,沒有勇氣接受逆境的考驗。心只有「自我」的存在,充滿得、失、利、弊之算計,自招種種的苦、樂、憂、喜之覺受,這樣的人生,充滿著酸、甜、苦、辣,五味雜陳。

如此的終其一生,從未覺悟生命的實相,所以其心常為境所轉,執著於好、壞得失之間,心不知轉化,當然是虛度此生,繼續於六道中輪迴受報,了脫無期,不知覺醒,不自知是自己的陷溺,這實是人心的悲苦與無奈,所以神佛菩薩才苦口婆心來示現勸化,欲救拔眾生早日離苦得樂,迷與悟全由自心之擇也。

人身難得,行修之人有此慧命與福報來修行學道,能不珍惜乎?然而,修行不是湊熱鬧,必須將那顆「心猿意馬」的心修得圓修得靜。人的意念往往就像一匹野馬,動不停又四處奔波,修行就是要把心及意念拴住,使心、意能專一,「縛心猿,拴意馬」,不讓人的性情猖狂,這才能心如止水,不再陷於得、失、利、弊中算來算去。

欲念不生,五蘊皆空,能修得心中無雜念,這樣降龍伏虎,就是「放下萬緣,屏息諸緣,一念不生」,亦即「人心死,佛心起」,此乃「性空之道」。

此「性空之道」即儒家所言「人慾盡淨,天理流行」,「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亦即佛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修行悟及此,正如華嚴經「水清月現,月本非來;雲遮月隱,月亦非去;如心淨見佛,非是佛來;後垢不見,亦非佛去。」這樣的悟境,自然而然達於「三花聚頂,五炁朝元」。要好好悟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本無常,成住壞空、苦集滅道持續不間斷在重複轉動著,從古老的哲學「易學」中早就告訴世人此理了。易學的「易」字,即代表著世間的萬生萬物皆具有變化的無常住現象,包括人類在內,都是一瞬間也不曾停止的在重複著創造與變化,並且因緣生滅而相互發生作用與影響,而這個變化的根本,就是「太極」。

萬物萬象皆以太極為中心一分為二,其中一面屬於消極性質,又稱為「陰」,另一面則屬於積極性質,稱之為「陽」,陰與陽有著完全相反的作用,但又相互影響著,所以常言道:「樂極生悲」、「物極必反」......等等,這樣的樂與悲,上與下,柔與剛,呼與吸......等等,完全相反的性質且相對應著,這些陰陽的性質之所以能夠不間斷地重複循環,並且相輔相成,是因為在其中心有「太極」存在的關係。

陰陽作用是衍生出萬物的創造與變化之能量,因此,太極是宇宙中存在的萬生萬物之中心能量,也是陰陽活動的根源,就因為有如此的陰陽活動,為求活動中的陰陽平順、安穩,才會有陰陽調和之需。

陰盛陽衰,或陽盛陰衰,就會讓萬生萬物失去平衡,在失調的狀態下,萬生萬物當然就會產生諸多的病疾,社稷失衡當然就會出現動盪不安,人之身體陰陽失調就會百病叢生,苦、集、滅、道就會循環不已。

因此,身為學道修行者,要能深深體悟這宇宙易學中之玄奧,無論從大我觀亦或小我觀,均須求得平衡,剛柔並濟,陰陽調和。然而,欲達此平衡,唯有「中庸」之道,有「中庸」之道,則宇宙萬生萬物方得平衡,生命也才能以最安穩、柔順的法則運行。

儒、道、釋,理本相通,無「究竟」與否之分,只在每位修行者的悟力之深或淺,一理通萬理澈,所以行修之人今既入門學修,只要能專心無二,深入領悟聖賢所留下的智慧,自可証聖成佛。修者無論是在凡業中打拼或在道業中精進勤修,都須妙用「中庸」之道,方有平衡的空間去運行,因為「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本有赤子心,心善,無惡、無偏、無邪,心和一氣而生存,奈何如此純淨之本性,卻隨著歲月的流逝,年歲增長,妄念隨之雜生,那股清淨之流不見了,起而待之的是貪婪心、計較心。人之貪婪、計較,事事只為己,只顧自己能肥家潤身,不念他人貧;使心用心,返累己身也。

眾生就是如此的無明又無知,在世世輪迴中,心根一結成,罪根就難滅,以致於因果輪迴索報不停息;眾生這樣的貪財利己,除了殘害本身之外,更會冤愆相併,併及子孫,世人當要知道此因果之嚴重性,莫貪一時,而結百年憂。

諸佛菩薩慈悲下凡來指引迷津,藉由種種法來提醒眾生,引渡眾生早日進道修行,及早悔過愆尤,斷惡修善,以求一一消除宿障,解脫此苦海之輪迴。

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指引芸芸眾生離苦得樂的八萬四千條路,只要有心悔過之人,痛改前非,必能走在這八萬四千條通往天堂的道路上。一切法度一切眾生,能否得度非諸佛菩薩來作主,全憑自己一念間的願力。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遇到逆境時,不知修者是如何面對?是以「抱怨」的心在怨天尤人呢?或是以「抱願」的心來歡喜受呢?在修者的人生過程中應該都有過許許多多的逆境,藉著現在,不妨回想看看,那些逆境出現的當下,若是在那兒抱怨,逆境是否隨著抱怨而轉為順境呢?抱怨只會讓自己迷失方向,陷入迷霧中而帶來更大的傷害。

修行就是要修出智慧,有智慧認清逆境真正的緣由,才能從逆境的困厄中解脫出來,否則逆境(業障)將會一直困擾著自己的心境。以此適有一對治妙法,那就是「轉念」,不要因抱怨而一直在逆境中打轉,能轉念才有轉機,才能離逆境而入順境。

在道降火宅的今天,修行法門千百種,修行者眾,但能具有轉念的智慧者少之又少。看看平常行善、唸佛持齋相當精勤的修行者,當他碰到逆境,挫折當前之際,他還是失去了信心,開始抱怨菩薩不靈驗,不能幫他從逆境中帶往順境,怪菩薩不能化逆境為順境。

這種信心的喪失,而出現這樣的抱怨心或信心的動搖,皆因身入修行之門是為求順境而來,而非真正在修行明心見性的解脫道上。

修行必須先具足正知、正見,世人再如何修行,若不具足正確的三世因果觀,那麼修行只是停在一種「對價」關係的需求中,這不是一位真正修行者。

所謂三世因果觀,如果今生入門修行,而發願利人利己,但是在因緣尚不成熟時,就暫時放下,是放下而不是放棄,因果不是只看現在,要看過去、現在與未來;要看前念、現念與下一念,所以三世因果觀是在告訴修行者,要用智慧活在當下,歡喜受報還願,當心念一轉,困境就不再是受苦受難了,心念一轉才能從困境中得到解脫,看見光明。

修行不要執著在當下的境象,也不可迷失在行善、佈施、持齋唸佛的當下,就能馬上得到回報的對價關係中,一切皆應從三世因果觀的角度轉念才是上道的修行者。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萬教齊發,宗教門派林立,各度有緣人,但,在這宗教如此暢行且豐富又多元化的國度裡,卻又有多少人真的得渡了呢?有人是信而不解,有人是言多行少,解而不行,有人是朝三暮四的湊熱鬧,尋尋覓覓,心不知依止何處,如漂泊的浮萍又怎能靠岸呢?

諸法空相,世事無常,在這有情的現象界中世人的毛病就是喜歡攀緣,又容易落入緣中的執著,迷霧中失去了方向,終而迷失在這五花十色的現象裡,走不出現象界中眼見的框架、我執的鎖鍊。雖有心向道,卻攀緣於外境,不知內求,當然萬法再殊勝,亦難度你出迷津也。

五祖弘忍曾如是言:「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地亦無生。」何以說「有情來下種」而「無情則無種」呢?因為無情就是沒有異熟業的種子(此處的無情非世俗言之「冷血」動物),異熟業即為輪迴生死道中的元素,所以只有那有情才有異熟業的種子。

何謂也?乃是有情有如來藏、有意根,而如來藏即是一切眾生輪迴生死的業種處,如來藏裡面有異熟果的種子,而意根則有遍計執的心性,因為有了這些業種,所以才能來現象界的世間受生,也才有輪迴生死的現象。無情即沒有如來藏所含的種子,也沒有意根的遍計執性,又怎能受生呢?

闡述有情、無情的輪迴元素之後,行修之人今生承業來到此世間,人世間本是娑婆苦海之地,當然要尋求解脫離此苦海,也因為修者有了這樣的慧性根器,才知進入學門來成就一切種智,以脫此娑婆世界,那麼,初發心願入修行之門,既來之,就要把心帶入,珍惜這難得的機緣,定下心,專注領悟諸佛菩薩的妙法,一切法平等,皆度眾生而來也。

修者都是「有情種」,帶著累劫來的善惡業種於四生六道中不斷的生死輪迴,因「有情」來下種,當然就會開花又結果,安的是什麼「心」,就開什麼樣的「花」,就結什麼樣的「果」,如果不安好心,就會開出痴情花、迷昧花、貪妄花,這些花所結的果都是一些爛果子,這些爛果子當然沒人要,賣不出去,自己又沒辦法消化掉,只好兜著走,就帶著這些爛果繼續的去輪迴,生生世世受苦受報。

所以今生有此難得的人身肉體,要懂得珍惜,好好把握這有限又短暫的生命,用心體悟,只要隨時隨地安好心,心不邪、不貪、不妄、不痴、不怨、不憎、不驕,就不會再生那些爛果子了。往昔所造諸惡習劣根,今生覺醒來消除,要如何消除?聰明人用「揚湯止沸,削枝落葉」之法,而有智慧者是用「釜底抽薪」之妙法,斬草要除根,以免春風吹又生。

但用觀照心根,使一切雜念、邪念、妄念寂滅不生,這即是「無情」也,讓覺性時時現前,則「心識」的作用消失了,即是「無種」也;靈性真「我」為主,指揮肉身的一切言行、思緒、念動之做作,而達到「無地」即無心也,不攀塵緣,就不會結果,即「無生」也,沒有了一切惡習劣根之毛病偏邪的種子,就不會再生也不會開花結果。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