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會找出人們感情上的弱點, 使人們心理有壓力, 去迎合那個製造壓力的人, 事後才知受騙。怎樣才能克服自身的弱點呢?首先你可以回憶一下,你向別人讓步或感到被人利用時的感覺是什麼?是誰用什麼話或何種舉動來激起你的情感?
一旦確定了能影響你的決定因素後, 先將這些因素排除掉。即使不能完全消除自己的弱點, 你仍可以擺脫別人的支配,做你認為應該做的事。這樣不僅自己愉快, 別人也會尊重你。現在, 看看你有沒有以下弱點:
1、容易感到內疚
最常見的一種操縱別人的手段就是使對方感到內疚。有人很會裝出一副自我犧牲或可憐巴巴的樣子, 其實他們都是這種感情敲詐的行家。
2、害怕衝突
很多優柔寡斷的男女為避免衝突, 常常會對任何事情委屈求全。在父母經常發生衝突的家庭中成長的人, 往往會憎恨任何形式的不和;在那些父母小心翼翼掩飾衝突的家庭中長大的子女, 往往會有一種“必須保持良好關係”的觀念。
3、易生惻隱之心
一些玩弄“我好可憐”把戲的人, 擅長欺騙別人。遇到這種人時要自問: “此人是否在玩弄我的同情心?”另一種慣用手法是哭泣, 兒童的眼淚能說流就流, 而且還會選擇父母之間軟的一位,來實施淚攻勢。有些成年人也用哭來提出他們的需要。
4、被諂媚所蒙蔽
孩子在父母即將懲罰他們時, 會用熱烈摟抱或親吻表示愛, 使父母心軟下來從而使他們逃避懲罰。成年人之間也常用這種手段。諂媚能蒙蔽你的洞察力, 使你甘願順從別人。
5、害怕別人不同意
許多聰明有見識的人,竟不能忍受別人不喜歡自己。這些不實事求是的人永遠不知道, 一味地為得到別人贊同, 會犧牲自尊和別人對自己的尊重。
6、對自身地位缺乏安全感
處於特定位置的人 (如父母、經理或監護人) , 既有權利也有一定職權和負有責任, 當受到一個提出不公平合理要求的人,指責或威脅時, 受威脅人會因對自身地位沒有安全感而作出讓步。
7、不能忍受沉默
想控制你的人,會用一種冷峻傲骨的態度對待你。時間一長, 你的心裏就會產生一種抗拒的感覺, 開始與之斤斤計較。
8、擔心與眾不同
“如果和別人不一樣, 必定是自己有問題”的觀念,是造成此種心理的主要成因, 但你要知道: 第一, 別人的所為不一定對;第二, 如果你僅僅以別人為標準, 就會失去肯定自己、按自己的價值標準生活的能力。
- Nov 11 Sun 2012 03:59
防止你的弱點被人利用
- Nov 11 Sun 2012 03:58
練功入靜後的主觀感受 (劉勛)
練功達到入靜狀態時,大腦處於一種特殊的生理狀態。這種狀態可調整機體內部各系統生理功能,向著協調、有序化的方向發展,按中醫的話說,使臟腑充實、經絡疏通、氣血和暢、陰陽平衡。
此外,在練功過程中,由於練功人的注意力多集中在自己身體內部,相應地提高了對機體內部的感應性,對上述生理改變,可以產生一些與平時不同的體驗,出現各種主觀感受。
練功入靜後經常出現的主觀感受有:頭腦清醒、情緒穩定、心情舒暢、精神安定、全身或某些部位出現溫熱、清涼、肌肉跳動、輕浮、重墜、鬆弛、緊縮、熱氣感、電流通過感、蟻走感、麻軟舒適等感覺;也有的感到整個身體或某些部位變大、變小或感覺不到存在,僅有一絲呼吸出入;或眼前有亮光或各種顏色,方向、位置或時間觀念不清等等。
古人對此早有觀察,總結為兩個八觸,即“十六觸”景象,袁鞏在《靜坐要訣》中指出:功中有十六種觸景,即一動、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復有八觸:一捍、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沉、七堅、八軟。上述主觀感覺的出現均屬正常現象。
但是,在練功過程中,由於練功方法不當,急於求成等原因,也會引起某些異常的心理、生理變化,產生多種不舒適甚至痛苦的感覺,不利於身心健康,干擾入靜後的正常生理效應與心理效應。
也有人由於練功意守過於集中,急於求成等或功中出現異常景象的刺激,或受到突然的外界刺激,或受到別人練功出偏的暗示等,引起練功中出現惕怵不安的狀態。
還有人本來就有某些潛在的心理障礙,包括病理性幻覺、思維障礙(如妄想)、意識障礙(精神恍惚)。這些障礙平時表現輕微或隱而不現,通過入靜誘發出現或加劇,甚至會出現哭笑無常或精神抑鬱等精神異常表現,古人稱之為“入魔”現象。
對於上述主觀感受,要持正確的態度。首先應認識到,練功中整體感覺是主要的如安靜舒適,輕鬆愉快,疲勞解除,症狀減輕或消失。而那些局部的感覺反應,在練功中是次要的,與練功效果並無絕對的關聯。
其次,由於這些感覺都是自然產生的現象,複雜多變,並沒有一定的規律,因此,絕不要憑主觀願望加以判斷,以免出現主觀上的任意追求或壓制,更不要把感覺作為練功好不好,質量高不高的標準,否則會把注意力完全放到感覺上去了,很不利於練功。
總之,對練功中出現的某些感覺,應該保持心情鎮定,不分散練功的注意力,任其自然,繼續練功;同時,對氣功要有正確的認識,並加強自身的精神修養,消除潛在的心理障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從根本上保證練功取得良好效果,防止誘發精神疾病。
- Nov 08 Thu 2012 04:13
為眾生擺渡‧珍惜聖者的善導 (東博)
《史記‧孔子世家》中有一段話,讓人看了沉思良久,不禁感慨萬千。
孔子出生貧賤,一生奔波,晚年周遊列國,卻沒有一個君主肯採納他的主張,最後絕糧於陳國和蔡國之間。跟隨孔子的人都餓得沒有力氣站起來,孔子卻繼續向弟子講述他的學問,弦歌不絕。
弟子子路於是面帶慍色地問孔子:“君子也有走投無路的時候嗎?”孔子回答說:“君子在困窘的時候也堅守節操,小人卻會不加節制,什麼過火的事情都會做出來。”
孔子知道弟子們心裏不高興,就問道:“《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徘徊在曠野中”,我如今就是這般落魄,難道是我做錯了什麼嗎?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呢?”
子路回答說:“大概是我們仁德或者智謀不夠吧,所以別人不信任我們,還把我們圍困在這裏。”孔子回答說:“哪有這種事?如果有仁德智謀就暢行無阻,伯夷叔齊就不會餓死在首陽山,比干也不會被紂王剖心了。”
子貢回答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大概老師的道很博大,以至於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得下先生),那麼先生為什麼不稍微降低一下您的要求標準呢?”孔子嘆息說:“唉!子貢,你的志向太不遠大了,你不想著如何修養自己的道,卻降低要求標準去迎合世俗!”
顏回回答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但是君子應該注重修養自己的道,如果我們修養不好,那是我們的問題;如果我們修養好了,但是卻不被重用,那是這些國家的恥辱。那麼他們不容納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這時候才顯出我們是君子啊!”
孔子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子路和子貢也都算弟子中的佼佼者了,但是子路對老師都沒有信心,子貢甚至希望老師能夠降低他的道德標準去迎合世俗,唯有顏回信念純正。
傳播真理,即使如孔子這般因材施教,在關鍵時刻,人在困苦中能秉持真理也是如此之難。
老子一定是看到了這個問題,因此一生“道隱無名”。孔子在求見老子的時候,老子教導孔子“良賈深藏若虛;君子有高尚的品德,外表卻謙恭得像一個愚鈍的人”。雖然老子的學說被後世學習兩千多年,但當年老子只是周朝管圖書的小官,默默無聞,籍籍無名。
如果不是老子後來西出函谷關時,尹喜見紫氣東來,其長三萬里,狀如飛龍,而勉強請老子著書的話,老子恐怕也不會主動寫下這流傳千古的《道德經》。老子在這本書臨近結尾時寫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並非巧合的是,《佛本行集經》和《釋迦牟尼傳》中對於釋迦佛也有著類似的描述。
當釋迦佛在菩提樹下開悟後,曾經感嘆“我所證悟的佛法,難見難知,不可思議,也不可覺察,真不知道如何才能讓世人明白。他們都被貪欲、嗔恚、愚癡、邪見、驕慢、諂曲種種無明所覆障,薄福鈍根,沒有智慧,怎麼能了解我所獲得的道理呢?我現在如果要為他們說法,他們一定會迷惑不解,同時也不能相信接受,甚至還要對我進行誹謗,而因此將使他們來世墮入惡道,受種種痛苦,這不有違我渡脫眾生的初衷嗎?與其使他們受苦,那麼我還是不要對他們進行說法傳道,而獨自悄悄地進入涅盤境界吧!”(大意)
大梵天王看到釋迦佛不準備駐世說法,趕快下來勸說,於是才有釋迦佛在世間傳了四十九年的法,吃盡苦頭。
耶穌傳法時,有門徒十二人,然而當耶穌被抓的時候,“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耶穌在進耶路撒冷時,預見到自己將要被釘在十字架上,於是感嘆“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
孔子周遊列國,絕糧於陳蔡;老子說他的道“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釋迦牟尼因見眾生難於渡化而欲在開悟後直接進入涅盤;耶穌被釘在了十字架上。聖人、覺者、先知在世間想善導世人,難度都如此之大。
我也常常想,當今洪大的佛法在世間傳播,萬古不遇的機緣擺在面前,人們是否能夠以這些歷史為鑒,好好珍惜聖者和他們的善導呢?
- Nov 08 Thu 2012 04:11
寺院的鐘 (佛家)
鐘,為誰而鳴。
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都不可缺少的有“鐘文化”這樣一個篇章。
關於中國最早的鐘,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以在陜西境內出土的一件陶鐘為起始,年代為原始社會,距今約有五千年之久。在那時,我們的先民就製作出了陶鈴,以在勞作之餘來娛樂。在商代,出現了手執的銅鐃,後來逐漸發展成大小不同、成組的編鐃。周朝初期,出現了掛在架上的編鐘。
兩漢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為了集僧聚眾,鐘就被請進了寺院,成為佛教的法器。據有關資料記載,在南北朝時,中國已有了截面為圓形的寺院用鐘。相傳南朝時期,京城近五百寺,寺寺有鐘。到了唐代以後,鐘的鑄造有了一個很大的發展,鑄造精美、造型獨特的鐘大量出現。在以後的各個朝代中,鐘更是遍及大江南北,於是有了“有寺必有鐘,無鐘即無寺”的說法,鐘成為寺院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古代有很多膾炙人口描寫“鐘聲”的詩句,如:唐代詩人張繼的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杜甫的“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王維的 “寒燈坐高館,秋雨聞疏鐘。”常建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都此寂,但餘鐘馨音。”等。詩中那萬籟俱寂中的悠悠鐘聲,千百年來一直令人心曠神怡、傾心嚮往。
鐘是佛教禮儀中的重要法器,在許多名剎古寺裏,高大的鐘樓,增添了寺院的威嚴。而圓潤洪亮,深沉清遠的鐘聲,也被注入了“驚醒世間名利客,喚回苦海夢迷人”的佛教含義。
寺院的鐘依其用途分為梵鐘與喚鐘兩種。梵鐘:又稱大鐘、撞鐘、洪鐘、鯨鐘等。懸掛於鐘樓上,用於召集大眾,或做朝夕報時之用;喚鐘:又稱半鐘、小鐘。吊於佛堂內的一隅。其用途在於通告法會等行事的開始,故亦稱行事鐘。
鐘是佛教寺院裏的號令,在《百丈清規‧法器》中說:“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即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無論是召集僧人上殿、誦經做功課,還是日常的起床、睡覺、吃飯等無不以鐘為號。
清晨的鐘聲是先急後緩,警醒大家,長夜已過,勿再放逸沉睡,要早起抓緊時間修持;而夜晚的鐘聲是先緩後急,提醒修煉人覺昏衢,疏冥昧。寺院一天的作息,是始於鐘聲,止於鐘聲。說話聽聲,鑼鼓聽音。同樣的鐘,以不同的心態去敲擊,產生的效果迥然不同。
兩則小和尚撞鐘的故事
有一位小和尚在寺院擔任撞鐘之職。按照寺院的規定,他每天必須在早上和黃昏各撞一次鐘。開始時,小和尚撞鐘還比較認真。但半年之後,小和尚覺的撞鐘的工作太單調,很無聊。於是,他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了。
一天,寺院的住持忽然宣佈要將他調到後院劈柴挑水,不用他再撞鐘了。小和尚覺的奇怪,就問住持:“難道我撞的鐘不準時、不響亮?”
住持告訴他: “你的鐘撞得很響,但鐘聲空泛、疲軟,因為你心中沒有理解撞鐘的意義,也沒有真正的用心去做。鐘聲不僅僅是寺裏作息的準繩,更為重要的是喚醒沉迷眾生。因此,鐘聲不僅要宏亮,還要圓潤、渾厚、深沉、悠遠。一個人心中無鐘,即是無佛;如果不虔誠,怎能擔當撞鐘之職?”
小和尚聽後,面有愧色,此後,他潛心修煉,終成一代名僧。
有一位老和尚在一天清晨,聽到陣陣悠揚的撞鐘聲音,不由的特別專注的豎耳聆聽,待鐘聲一停,他就忍不住召喚,問道:“早晨是誰敲的鐘?”
侍者回答:“是個新來的沙彌。”
於是老和尚問新來的沙彌:“今天早晨你是用什麼樣的心情敲的鐘呢?”
沙彌不知道老和尚為什麼問他,便回答:“沒有什麼心情,只是敲鐘而敲鐘。”
老和尚問道:“不會吧?你在敲鐘時,心裏一定想著什麼。因為我聽到今天的鐘聲,是非常高貴響亮的聲音,那是真心誠意的人才能敲出的聲音。”
小沙彌想了想說:“其實沒有想別的,只是我尚未出家時,家師時常告誡我,敲鐘的時候應該想到鐘就是佛,必須虔誠齋戒,敬鐘如佛,要用如入定的禪心和禮拜之心來對待鐘。”
老和尚聽了非常滿意,再三提醒道:“以後處理其他事物時,千萬不要忘記保持今天的敲鐘的心態。”
其實不僅敲鐘是這個道理,做任何事情,起心動念也就是存心尤為重要。第一個和尚為什麼被主持免除撞鐘之職?因為他把敲鐘看做一件令人厭倦的工作,為了敲鐘而敲鐘,沒有把敲鐘當作神聖的修煉之事,心中沒有誠敬,就沒有用心去做,沒有用負責的精神去做,所以他撞出的鐘聲空泛、疲軟。
第二個和尚為什麼能敲好鐘,因為他真正的懂得“敬鐘如佛”的道理,心中充滿對佛的誠敬,自然會用心、負責的、真心誠意的敲鐘,效果當然好。諺云:“有志沒志,就看燒火掃地”,只有用心做好小事才能做成大事。這也驗證了只有心念正了,行為才能走正的道理。
在古代寺院,眾僧以鐘聲為號,自覺的按時作息。大家統一的以鐘聲為時間準繩,步調一致的遵守時間修持,保持了寺院的傳統,維護了佛教的尊嚴,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修行是嚴肅的,佛教中有“生命在呼吸之間”的說法,就是修行人一定要珍惜時間、抓緊時間精進不停。因為對於修行來說,人生最多不過百年,名利如過眼煙雲,只有惜時如金精進修行,才能擺脫輪迴之苦,達到解脫的目地。
- Nov 08 Thu 2012 04:09
五勞所傷‧老人的養生保健禁忌
“五勞所傷”是中醫學的一個病因名詞,卻“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這段話的意思告訴我們,視,臥坐,行,立是人體所俱備的五種體態和功能活動,這五種體態功能,既不能長時間的不活動,又不能活動過度,反之就會影響人體健康。
一、養生禁忌~久臥
傳統醫學注重人體的“精、氣、神”。“氣”是維持生命延續的能源。因此,養氣將有助於延壽,提高生命的品質,適當地躺臥休息或睡眠,可使肢體筋骨屬司竅之氣以及內在臟腑之氣充盈。但是,人們經常躺著休息或睡眠,不進行肢體活動鍛煉,不僅肢體筋骨屬司竅之氣會漸趨衰弱,而且還可以累及內在各臟腑之氣,出現身體懶散,萎靡不振,日久健康狀況就會發生很大變化,當然,老年人精力不濟,適當增加休息時間和次數是應該的,適可而止的睡眠對老人頗有益處,然而一味多睡或臥床不起,則會導致身體軟弱,因此,要順應“春夏夜臥早起,秋季晚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的規律,這樣才能使頭腦屬司竅之氣和肢體筋骨之氣恢復充盈,這對防病保健是很重要的。
二、養生禁忌~久行
適當的走動或散步,可以使全身關節筋骨得到適度的運動,經常散步,對身體的各個系統及新陳代謝,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提高機能的抗病能力,散步時血液循環加快,大腦供血量增加,思維的效果也較好,但是,人到老年,長時間遠距離的奔走或跑步,就容易使肢體,特別是下肢關節周圍的韌帶等筋腱組織受到扭傷或勞損,而招致疾病。因此,行走散步時要適度,注意使全身放鬆,調勻呼吸,腳步均勻,“行不宜急”方能“氣血暢通,百脈流通,內外協調”健康持久。
三、養生禁忌~久立
適當的站立姿式能使肌肉產生縮張運動,可以增強吸收功能,促進軀體內的新陳代謝,相應地疏通經絡,調劑平衡,使各骨骼關節有客觀存在力適宜,對人體骨骼關節的生長發育有益,還可以使氣血下行,降低血壓。但據有關資料表明,七十至八十歲的老人,幾乎都患有老年性骨質疏鬆,如果長時間站著不動,骨骼的彈性與韌性就會減弱,脆性變大,一旦受到外力的衝擊,就使部分組織和細胞的營養失調,出現氣滯血凝,導致某些骨骼關節發育畸形或活動障礙,因此適當站立,可使人老當益壯。
四、養生禁忌~久視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們適當地看些有益的書,報,電視以及觀光景物等,可使精神愉快,心情舒暢,脾胃健運。如果人到老年,長時間的閱讀,寫字,看電視,會導致視力疲勞,更重要的是也會傷血耗氣,產生頭暈目眩等症。故老年人看報、看電視不宜過久,一般一小時左右,就應休息片刻,或走動或眺望遠方,以減少眼睛的疲勞損傷。
五、養生禁忌~久坐
人的形體過胖或過瘦都不利於健康,適當地靜坐休息能改善這種狀況,可使心境平和,減少思慮,調節神經功能,疏通經絡,潤澤肌膚,增進健康。但是,人到老年,由於肢體行動不便,喜歡久坐,坐雖然是緩解疲勞的一種方法,但久坐容易使肌肉萎縮,因此,老年人應適當多走路,勤活動,安步當車,這樣才能改善血液循環,加強肌肉鍛煉,使自己胖瘦適宜,達到自我防病,保健及延年的目的。
- Nov 08 Thu 2012 04:08
生活中的最佳食物
健康就像一座天平,天平的一端是你的飲食習慣,天平的另一端就是你的健康,也就是說,你對良好的飲食習慣遵循多少,你就能得到健康幾何。
~最佳水果~
美國專家根據水果內所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以及熱量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定,結果確認十種營養最佳水果,依次是番木瓜、草莓、桔子、柑子、奇異果、芒果、杏、柿子與西瓜。
~最佳蔬菜~
紅薯是一種極不起眼的蔬菜,但它既是維生素的“富礦”,又是抗癌能手。日本專家測試表明,就抑癌作用而言,紅薯高達94%,居所有蔬菜之首;其次是蘆筍、卷心菜、花菜、芹菜、茄子、甜菜、胡蘿蔔、薺菜、苤蘭菜、金針菇、雪裏紅、大白菜。
~最佳護腦食物~
這類食物有:菠菜、南瓜、椰菜、菜椒、豌豆、番茄、胡蘿蔔、小青菜、芹菜等蔬菜,核桃、花生、開心果、腰果、松子、杏仁、大豆等殼類食物以及糙米飯等。
~最佳食油~
油有動物油、植物油之分,比較起來,後者為優,玉米油、米糠油、芝麻油等尤佳。但是,椰子油、棕櫚油等雖屬植物油,其所含不飽和脂肪酸與動物油差不多,可增加血漿膽固醇,故不可多食。
- Nov 08 Thu 2012 04:06
人生別太複雜
漫漫人生路,我們拼搏過,我們失落過,我們笑過,我們哭過,我們怦然心動過,我們黯然神傷過。
體驗自己的生活,記下我們一直在追尋什麼?我們的人生得到了什麼?又正在失去什麼?生活在這個紛繁的世界,面對緊張的工作,面對微妙的人際關係,我們除了覺得太累以外,更多的感慨就是,這社會、這生活、這人與人之間實在是過於複雜。
有時候,會感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像走在沙漠中迷失方向一樣迷茫,孤單無助。又覺得人生如棋局,一子錯了而滿盤皆輸。但更多的還應該是自己於萬千紅塵中、不停的奔波,勞碌著,疲憊著,為的是一種理想的生活,一種活著的生命價值。真是既快樂而又痛苦地活著。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相同,我們的感悟也各不相同。但人的經歷就是人生的礦石,生命的活力在提煉中釋放,經歷是體驗,沒有體驗就沒有生存的價值,經歷就是積澱,沒有積澱,就沒有生存的智慧。所以,人生的真諦在經歷中探尋,人生的價值在經歷中實現。
我們不是哲學家,能從一滴水中看世界,也不是一位禪者,從一朵花中就參悟人生。但短暫的生命歷程中,處處留心皆學問,點點滴滴見真知。
一滴水珠,蘊藏著浩瀚的大海。一個故事,孕育著博大的智慧。生活中,許多事就像一張窗格紙,在沒有捅破之前,每個人猶如被蒙上雙眼,使自己瞬間進入了一個無知而迷茫的世界,我們心中唯一渴望和感覺到的,是想有一雙能夠緊緊握住的手。當有人輕輕地告訴我們方向時,我們又會若有所悟,不再擔憂。
人不能過於複雜,我們的世界原本簡單,只是人們複雜的思想把這個社會變得恐怖,變得無奈,變得唯利是圖。是因為一個過於複雜的思想,往往會把一些正常而簡單的事情變得更加複雜。
因為複雜,我們怕欺騙,怕被傷害。怕自己失去的太多。因為複雜,我們貪婪,我們想要擁有,我們絞盡腦汁、甚至不擇手段地想去不勞而獲。這個世界原本簡單,複雜的只是我們自己。
因為複雜,我們變得唯唯諾諾、謹謹慎慎,甚至傷痕累累,讓我們感覺到人生在世越來越累。因為複雜,我們變得只會恭維、只會拍馬、只會抱怨、只會無奈,使我們把自己束縛得更緊更緊。因為複雜,我們丟失了坦蕩、丟失了誠信,丟失了曾視為生命的自尊和本性。
大多數的煩惱都是我們自己給的,所以,讓我們自己別太複雜!只要我們的心靈簡單得如一泓清水,我們就會沒有很多的煩惱,沒有很多的戒備;我們就不會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我們就會如釋重負、瀟瀟灑灑。
心靈的彈性,唯有靠感悟去保持,多點感悟,多點感動,多點感動,多點成功。簡單的事情,可以讓我們人生懂得許多,讓我們學會用坦誠而簡單的心靈去面對世界。
所有的心靈都渴望解放,讓我們別太複雜!遠離塵世的喧囂,遠離所謂的一切現代化,在那裏雖然只是過著簡單的生活,但卻能朝聞百鳥歌唱,暮聽秋蟲低吟,心中的那份愜意,那份坦然,那份寧靜,真的無法言表,就會有種樂不思蜀的感覺。
有的東西我們再喜歡也不會屬於我們,有的東西我們再留戀也注定要放棄。人生中有許多種愛,但別讓愛成為一種傷害!有些人,我們原本以為可以見面的。有些事,我們原本以為可以一直繼續的。然後,也許在我們轉身的那個剎那。有些人,我們就再也見不到了。當太陽落下,又升起來的時候,一切都變了,一不小心就再也回不去了。
人複雜、心情複雜,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們人生想要的。衷心希望我們身邊的人不要戴著面具生活,希望人生不要有勾心鬥角,可這不可能。無奈還是無奈,就讓它隨風而去吧。
所有的心靈都渴望解放,讓我們別太複雜!不同的人對幸福的解釋也不盡相同,在我的心裏越簡單越幸福。幸福的生活就是這麼簡單,有自己最愛的家人,這是我們人生最大的財富。他們是我們一生的幸福,不需要任何東西來修飾。我都會覺得人生真的很幸福。
有些人一生都在苦苦追求,卻一生都感覺不到幸福;有的人從未刻意的追求幸福,卻時刻品嚐著幸福。其實幸福只是一種感覺‧‧‧越簡單越幸福,心像開滿花的樹,愛就在我們身邊,難道不是嗎?
人生活在這世上,欲望越多,負累也就越多,放下過多的欲望,人生,真的別太複雜;生活,真的可以如此簡單。
- Nov 08 Thu 2012 04:05
增強自信的十一法則
人人都能忍受災難和不幸,並能戰勝它們。有人也許不相信自己能辦得到,可是人類有強得驚人的內在源泉。只要我們加以利用,便能引領我們度過難關。其實,我們較自己所想的更堅強。
法則一:首先對自己抱有希望。如果你連使自己改變的信心都沒有,那就不要再向下看了‧‧‧要對自己寬容,並使事情看起來容易做到。
法則二:表現得好像自信十足,這會使你勇敢一些。想像你的身體已接受挑戰,顯示自己並不是全然的害怕。
法則三:停下來想一想,別人也曾面對沮喪和困難,卻克服了它們,別人既然能做到,當然你也能。
法則四:記住:你的生命是以某種節奏前進,你若感到失意消沉,無力面對生命,你也許會沉至山窪的底部;但是你若保持自信,便可能利用當時正扯你下墜的那股力量,躍出窪谷之外。
法則五:記住!夜晚比白天更容易使你感到挫敗和氣餒。自信多與太陽一道升起。
法則六: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沒有幹不成的事情。
法則七:我們大多數人所擁有的自信,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多。
法則八:克服侷促不安與羞怯的最佳方法,是對別人感興趣,並且想著他們。然後膽怯便會奇蹟般消失。為別人做點事情,舉止友好,你便會得到驚喜的回報。
法則九:只有一個人能治療你的羞澀不安,那便是你自己。沒有什麼方法比“忘我”更好。當你感覺膽怯、害羞和侷促不安時,立刻把心思放在別的事情上。如果你正在演講,那麼除了講題,一切都忘了吧。切莫在意別人對你和你的演講如何看。忘記自己,繼續你的演講。
法則十:只要下定決心,就能克服任何恐懼。因為請記住:除了在腦海中,恐懼無處藏身。
法則十一:害怕時,把心思放在必須做的事情上。如果充分準備,便不會害怕。
- Nov 08 Thu 2012 04:04
與氣功初學者談調身 (維志)
氣功修練需要通過調身、調息和調心三種方法,來達到鍛煉的目的,目前各種功法繁多,三調的姿勢要求也很複雜,不盡相同,讓初學者無所適從。根據我的實修經驗先談談我對調身的認識和理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調身的作用:
是在全身放鬆的狀況下,使氣血沿經絡脈道暢銷通運行。練功時,就得氣快,氣感強。(1)調身有利於入靜養神。(2)調身能調節陰陽。(3)調身可調暢氣血。(4)調身能柔筋健骨。
二、調身的要求:
簡單地說“形正、體鬆”!調身,即調整練功的姿勢,指練功時在行、走、坐、臥的體位姿勢下的全身放鬆,是一種隨意的氣功姿勢,從頭到四肢,乃至全身都要感到舒適為度。要注意必須經常變換體位,使之處在鬆靜自然的狀態下,以利於氣血疏通,有利於臟腑功能的正常運動。
氣功姿勢是入門的門徑,進門以後,則須自然無為,由外動變為內動,其它武術,體操類姿勢貫穿始終,重在外動。簡而言之,前者必須得氣,後者則無此目的。
那種追求姿勢繁雜,與練功目的相違背的姿勢不可提倡。這是造成一部分人姿勢十分純熟,但未有得氣之感的根本原因。關鍵在於,重內部實質,而不重外表。在循守內氣運動的姿勢下,百花齊放應稱頌的。
三、調身的姿勢:
無論站樁還是打坐初學者用自然勢(功法中有具體要求除外)較好:
站樁:兩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兩膝微屈,頭正頸直,百會虛領,下頦微收,舌尖平放,唇齒輕合,沉肩墜肘,腋下虛掩,含胸拔背,腰腹放鬆,兩手自然垂於體側,雙目平視前方。
平坐式:選擇高度適當的凳、椅或床,臀部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平坐其上,要平穩;頭略前傾,口眼輕閉,上身正直,虛頦頂頸,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腰腹放鬆,兩腳踏地,平行分開與肩同寬,膝關節呈90°,十指鬆展,掌心向下,放置於大腿上。平坐為坐式中最常用的一種。除體質極度虛弱者不能平坐外,一般慢性病人和身體健康者,均可採用。年老體弱者可與靠坐式、臥式交替應用。
四、姿勢要領及原理:
除上述要求外,還要求“眉心舒展,面帶微笑”。這是全身放鬆大法,大家可以體會一下。至於其它作用,到一定層次就知道。
兩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最好採用略寬於肩。這樣能保持穩定(加暗示“我不大動”),避免少數人出現自發動現象。
兩膝微屈:不少人這個要點掌握不正確,影響效果。正確的方法是,鬆直站立後,臀部像坐板凳哪樣虛坐,重心在腳跟上,前膝蓋不過腳趾尖(體質好的人樁位可低些)。與坐式臀部三分之一坐在椅子上一樣,還有一個作用~亮開“會陰穴”、收縮肛門(高層次要求,尤其在密宗有嚴格要求,許多功法是作為秘籍是不講的,原理及效果現在不講),大家體會一下。腳趾尖最好內扣。
頭正頸直,百會虛領,下頦微收,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腰腹放鬆‧‧‧:這些目的都是要求體正、放鬆的,目的是讓氣路暢通無阻。如做得不好,會出許多不正常反應,糾正後不正常反應也慢慢消失了。
掌心向下,放置於大腿上:這個要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而定(許多人用這個方法氣感強),它相當於“結手印”,它是五心採氣的方法。
在修練過程中,應該隨時調整自己的姿勢正確,如感到不放鬆了,如轉轉頭、搖搖肩、鬆鬆腰‧‧‧。
其它的大家自己體會。
- Nov 05 Mon 2012 04:05
水的智慧:孔子、老子、禪語 (慧德)
一、孔子曰:“智者樂水”
“智者”的智慧當如水之靈活。若藏於地下則含而不露,若噴湧而上則清而為泉;少則叮咚作樂,多則奔騰豪壯。水處天地之間,或動或靜;動則為澗、為溪、為江河;靜則為池、為潭、為湖海。水遇不同境地,顯各異風采;經沙土則滲流,碰巖石則濺花;遭斷崖則下垂為瀑,遇高山則繞道而行。水,可由滴滴雨水雪水而成涓涓細流,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茫茫海洋。
“智者”的智慧當如“樂水”之靈感,時間如流水,我們要珍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百姓如江水,為官要慎篤,《孔子家語》云:“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
水是美麗動人的,《紅樓夢》中言,“女人是水做的骨肉”,臺灣民歌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荷塘月色》寫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水也是多愁善感的,清新飄逸的仙湖也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之時,詞中高手如李煜更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嘆。水是交友的榜樣,“君子之交淡如水”;水也是處世的辨證,“水至清則無魚‧‧‧”
水中有哲理。
二、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江海之所以能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五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先,以其無次易之也。”水,是位辨證哲人。“上善”的智慧當如“若水”之柔中有剛,剛柔一體。水,貌似柔,實則強;水雖柔,但可剋剛。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載歌載舞可使角角棱棱的石頭日臻完美成鵝卵石。柔軟的水,加壓能把巨巖擊碎,能把成噸的鋼材像揉面團般鍛壓。
“上善”的智慧當“若水”之隨機應變。水,常態為液體,降溫至零度就凝固為固體;升溫至百度則化為氣體~聚於低空則為霧,升到高空則成雲,凝結下落則或為雨、或為雪、或為雹、或為霰‧‧‧借助日光月光,還呈現為霓虹華暈。水以不變呈萬態,“大道似水”。
《莊子》云:“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是啊,水積不厚深就無力行大船,人若學問修養不高深又怎麼能擔當重任。“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水自有水流之道,只要順此道而游,並不需要自己的意志~順其自然。
水中有道意。
三、禪語曰:“善心如水”
水利萬象萬物,“善心”備焉。水憑滲透性強而滋潤生物;水靠浮力大而可行舟船;水憑流動不息而改善環境,讓地球充滿生機;水可降溫,水可去污;水可驅動機器,水可以發電生能‧‧‧水的作用無數,水之善心無邊。
“善心”的智慧當“如水”之文化。“流水不腐”莫不是暗示人要想身心健康就得常運動?“飲水思源”豈不是暗示人們不要忘本?“順水推舟”是昭示人們要善於順情吧?“高山流水”是知音,“行雲流水”為妙境。讓我們“如魚得水”。領略人生的“山青水秀”,“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善心”的智慧當“如水”之充滿善意。“水止則能照”藍天、草木、萬物;“水靜柔而動剛”,水絕不怨天尤人,只懷一顆善心平常心。人生處世當如水,善待一切,靈活、善變,不妄求環境適應自己,而善使自己適應環境。人在世上不順多,當學水之能潛、能湧、能流、能奔、能升能降,適境而生,適境而居。讓心永遠呈現如“寧靜的森林池水”‧‧‧
水中有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