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修煉一般會有以下幾個精神變化時期:
 
一、得功初期:隨吐納導引,去濁升清,漸至身心輕安,“八觸”興發,穴有真氣出入,經有能量循行,丹田或脈輪氣息湧動,如解嚴冰,如釋重負。一旦能場大開,則有頂天立地之感,意氣洋洋之慨。復覺身內即宇宙,一旦慧眼初亮,則有心機敏銳之功,洞明事物之能。至於氣衝病灶,功到病除,果真靈驗異常,行止舉措,實在卓越不凡。
 
就這一時期,由於內能的充實,使人精力倍增,外能的感受,令人欣喜莫名,故佛門稱之為“喜俱禪”。喜俱禪時期,確實會產生很多奇效,那種與宇宙相合的感覺,頗有古人所謂“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之感。然而,這並不是一個穩定的狀態,也不是“高功夫”的證明,更不是做“大師”、“宗師”的依據。往後,練功就進入第二時期。
 
二、第二時期,就像人登上高山,兩眼看到的卻是平地一樣,由於身心內外已協調平衡,與宇宙萬物相合的感覺也不再新鮮,此外,一些在“我執”驅使下所作的練功、發功會被證明無效。
 
所以,這一時期,人逐漸會冷靜下來,認識到自己只不過是宇宙的一個信息元,一個全息點,在社會中不是神仙,更不是佛,只是一個有一定覺悟、有一定功力的人。自己沒有理由功虧一籌,不應當把自我迷信變成眾人的迷信,製造歪理邪說。只有順應自然、社會規律才能練好功,因此,做一個有理性的好人,不斷完善自我(而不是固執地認為自我不需要完善),才能保持功增德進。
 
到了這一時期,人一方面練功,一方面會很注重內心的審視和操行的美好。但無論如何,最初那種強烈的氣感、頂天立地、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感覺沒有了,進入一個相對平定的時期,佛門禪學上叫做“心一境性”時期。
 
“心一境性”無疑在各方面有長足的進步,以前的許多功能中,如天眼等特異功能,一般在一至三年內化為烏有,體內的真氣由初羅漢身轉向細羅漢身深化。所以內氣日精、氣感愈弱,但更深沉。帶功發功效果更快、更好。“六眼”之類功能轉化成渾厚的性靈之能。“心一境性”是一個對功法修煉的穩定時期,這一時期重法,有法執之障,習練得比較單純,長期修煉,自然轉入第三時期。
 
三、第三時期是一個功能爆發期,但與第一時期不同,第一時期是身體能場爆發,氣感強烈。第三時期是在微妙的禪定中漸入空明之境。最初物我兩忘,一片光明。氣息祥和,久久不捨,繼而知識、哲理星星點點,進入心靈空境。漸至思接千載、情繫萬象。許多人不知好歹,認為自己心猿意馬,有擾聖境,刻意收回,以致功虧一簣!
 
實則此際功能自然演化而就,由氣機、人格轉向深沉的智慧完善。佛學上謂之曰“識無邊處定、思無邊處定”,最終思緒太多千帆並發,萬慮同興,自然非思非禪,似想非想。潛意識中同時成就許多智慧珍釀,一旦緣合時至,或提起某事,或興舉某物,自然靈感閃現,才智過人。這一階段自然大悟萬法,隨需而修,破除法障,得法自在。謂之“非想非非想”。
 
四、這一階段,如以究竟成就為目標,久久隨之,自會遍歷萬法,身同大道,智合真如,行止舉措,無不順天理、合法軌、應人倫。漸漸於修煉淡泊,若有若無,似修非修,為所當為,無為無不為,無修無不修,此為修功之至境。此際,言談舉止,皆為人所敬,但自己會覺得乃凡夫一個,與眾人相比,不出其類,不拔其萃。待人接物,心誠若水,諾實若水,欲淡若水,此為第四時期。
 
上述練功的四個時期中,由於初期始料未及的膨脹感,異乎尋常的智慧感,對體內體外的氣能、功效作用、控制感等等,最容易讓人在錯愕驚喜之中,自以為乾坤未歇、地靈獨創,改天換日,天命所繫、非我莫屬,更兼雖增心智,但俗多聖少,是故思慮謀劃,往往挾聖入俗,大生邪見邪行。不免巧設騙局,廣佈妖言,最終誤人害己,給氣功抹黑。而第二階段理性時期、第三階段智慧時期、第四階段成熟時期,反而不見自稱“宗師”、“大師”,以及所謂“明師”者。
 
因此,氣功修煉者一定要對自己負責,要正確認識練功的功態,把握住各時期,尤其是平靜地度過初期,正如雄心勃勃的少年,須要青年、中年時期才能一籌壯志,只有安全地度過初期才能贏得成功和成熟。初學者對那些神功卓著的“宗師”們,不論是誰,一定要謹慎對待,不要盲從,更不能向迷信處崇拜。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古至今,會有許許多多的人,擁有一身的才華而未能施展,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如果是社會黑暗,君子懷才不遇,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是正常的,但是當政治清明的時代,也就是太平盛世時,如果君子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那就是不正常的現象。
 
當社會黑暗的時候,小人當道,是非顛倒,故君子隱沒,深藏自己的才華與思想,以待時機。但是當太平盛世時,如果人們仍然感到懷才不遇,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問題往往是自己造成的。
 
古人云:“德高於文,文亦被重,文高於德,終身埋沒,懷才不遇者當自覺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一個人道德高於他才華的時候,那麼他的才華一定被社會重用,然而當一個人的才華,高於他的道德時,就會一生埋沒,所以懷才不遇的人,應該自我反省,是道德高於才華,還是才華高於道德。
 
在當今的社會中,人們很看重自身的學歷,然而學歷就如同商品上的標籤,標籤固然重要,但產品質量更為重要。社會需要的是具有真才實學的高學歷者。學歷不等於能力,文憑不等於水平。正如《論語》所說,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子說:“不著急別人不知道我,只著急自己沒有能力。”
 
自古道:“天生我才必有用”,這也是許多人所崇尚的一句話,然而“天生我才必有用”必須俱備兩點,第一,要用在對社會、對人類有益之處。第二,要找對時機把自己的才能展現出去。正如孔子所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不就是君子嗎?”
 
德才兼備的君子永遠行走在中庸大道之上,做事無過無不及,審時度勢,通權達變,在任何時候,都能用自己的道德學識自利利他,樂天知命。哪裏會有懷才不遇呢?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孝父母,學佛或行作一切功德,皆無意義。
 
時代變遷,西風東漸,國人昔日三代同堂,含貽弄孫景象已不多見,且現代人崇尚自由,不喜與父母同住,由於父母過度關心,成為子女精神負擔,造成社會更多的孤獨老人,生活無人料理,病苦無人照顧。
 
有些與父母同住者,由於父母久病臥床,也成為久病無孝子。甚至更嚴重者,有的不順己意,就忤逆父母,惡罵、殺害父母,違背倫理,造下滔天大罪。
 
在世為人兇暴,不孝父母,欺侮良善,不敬長老,常逢惡疾、衰惱、惡事,災難纏身,再四處求神,逢廟必拜,從南到北,日日月月,年初至年尾,殺雞宰羊,奉上豐富甘美飲食、牲醴求諸魍魎,祭拜諸天鬼神,以求福報終不得福。
 
所謂日月禱祀如山,罪如江海,殺生求福,去福遠矣!
 
佛說:“孝順父母,世間第一福田。”若能孝順父母師長,禮敬三寶賢仁,不必四處祈求,則可得四種福報:
 
一者、顏色端正。二者、氣力豐強。三者、安穩無病。四者、健康長壽,不逢災難。
  
古人云:“孝為百善之首。”孝順父母為世間最大功德,又云:“不孝父母,拜佛無益。”不孝父母,學佛或行作一切功德,皆無意義。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演照法師)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註:本文僅供閱者參考!
 
 
中型馬鈴薯一個去皮;蘋果一個去皮;中型番茄一個去皮;粗胡蘿蔔一截去皮。放在攪拌機,攪成一杯,最好即飲。食二、三個月,不但皮膚晶瑩,而且神奇,細小的字都看的見,一清二楚,老花眼鏡或許用不上。
 
如果你開始老花,散光或者視力模糊,大可試試這配方,每天早上連渣喝一杯,精神爽利,男女老少咸宜。
 
 
按摩治療老花眼,具體按摩方法如下:
 
一、用雙手中指來回按摩眉毛二十次。
 
二、用雙手四個手指向兩側按摩眼睛二十次。
 
三、用雙手中指從下至上按摩鼻樑二十次。
 
四、用雙手中指順時針按摩太陽穴二十次,再逆時針二十次。
 
五、用雙手拇指按摩耳根二十次。
 
六、用雙手拇指和食指捏住耳垂往下拉二十次。
 
長期堅持做這六個動作,不但可以防治老花眼,而且還能減少皺紋,保持頭腦清醒。
 
 
枸杞,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的保健功能,是中年人常用的滋補、美容、長壽的佳品,與人參、何首烏並稱益壽中草藥的“三寶”。早在古代,醫學家就已經掌握了枸杞的藥性。宋代陳直《養老奉親書》中載長期服用枸杞,可使人“明目駐顏,輕身不老,明目安神,令人長壽。”
 
《本草正義》中載:“枸杞,味重而純,故能補陰,陰中有陽,故能補氣,所以滋陰而不致陰衰,助陽而能使陽旺。”南宋大詩人陸遊年老時曾眼睛昏花,後來因堅持每日吃一杯枸杞羹,最終治癒了老花眼。為此陸遊作詩曰:“雪霽茅堂鐘馨清,晨齋枸杞一杯羹。”
 
枸杞含有十四種氨基酸和大量的胡蘿蔔素,還含有甜菜鹼、煙鹼、牛磺酸、維生素B1以及鈣、磷、鐵等物質。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枸杞不僅能用於防治糖尿病、高血脂症、肝病及腫瘤,對防治眼疾也有特殊的醫療價值。枸杞中所含的大量胡蘿蔔素,進入人體後可在酶的作用下,轉化成維生素A,維生素A向來被稱為保護眼睛、防止視力退化的特效維生素。由此可知,枸杞對健身明目具有很強的功效。
 
步入中年的朋友如願意使用枸杞蜂蜜茶保護眼睛,治療老花眼,可參照以下偏方:取優質枸杞一勺,沖洗乾凈後放入杯中,再用開水沖入。待兩三分鐘後水溫稍涼時,再放入一勺蜂蜜,攪拌均勻後即可飲用。每日晨起、睡前各飲一杯,兩個月後即可見效。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降低膽固醇血清:
 
膽固醇過高會引起冠心病,香蕉的果柄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血清膽固醇過高者,可用香蕉果柄50克,洗凈切片,用開水沖飲,連飲十至二十天,即可降低膽固醇。
 
 
防治胃腸潰瘍:
 
胃腸道潰瘍的的患者常服用保泰鬆,往往會導致胃出血。而香蕉中含有一種能預防胃潰瘍的化學物質,它能刺激胃黏膜細胞的生長和繁殖,產生更多的黏膜來保護胃。
 
 
治療高血壓:
 
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體內往往“鈉”多而“鉀”少,而香蕉中含有豐富的鉀離子。鉀離子有抑制鈉離子收縮血管和損壞心血管的作用。吃香蕉可維持體內的鈉鉀平衡和酸鹼平衡,使神經肌肉保持正常、心肌收縮協調,所以每日吃三至五根香蕉,對高血壓及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有益。
 
 
治療憂鬱症:
 
香蕉含有一種物質能夠幫助人腦產生6-羥色胺,使人心情變得愉快,活潑開朗。患憂鬱症的患者,平時可以多吃香蕉來減少情緒低落,使悲觀失望、厭世煩躁的情緒逐漸消散。
 
 
治療皮膚瘙癢症:
 
香蕉皮中含有蕉皮素,它可以抑制細菌和真菌滋生。實驗證明,由香蕉皮治療因真菌或是細菌,所引起的皮膚瘙癢及腳氣病,效果很好。患者可以精選新鮮的香蕉皮在皮膚瘙癢處反復摩擦,或搗成泥末,或是煎水洗,連用數日,即可奏效。
 
 
治療咳嗽:
 
肺熱咳嗽用香蕉一至二根,冰糖燉服。每日一至二次,連服數日,效果佳。
 
 
治療痔瘡及便血:
 
每日空腹吃香蕉二根,或不去皮燉熟,連皮吃。可潤腸通便,減少痔瘡出血。
 
 
減肥:
 
因為香蕉中澱粉含量很高,所以很容易飽腹,加上澱粉在體內要轉變成糖類需要一些時間,因此不會產生過多的能量堆積。從這個角度來講,香蕉可以作為減肥首選的優良食品。
 
 
美容:
 
香蕉面膜做法:香蕉半根,搗泥加適量牛奶,調成糊狀,敷在臉上。保持十五至二十分鐘後洗去。可使皮膚清爽潤滑,並可去除臉上座瘡,淡化雀斑。
 
 
解酒:
 
香蕉皮60克煮水飲,清利頭目。
 
 
 
特別提醒:
 
香蕉性寒,脾胃虛寒,胃痛腹瀉的患者應少用。香蕉中含有大量的鎂,多吃可使血液中的鎂含量上升,對人的心血管系統產生抑制作用,可引起明顯的肌肉麻痹出現嗜睡乏力的症狀。醫學家認為,司機不可空腹吃香蕉。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制是一股自制的力量,人不知節制,就容易出問題。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飲食不節制會生病,說話不節制招禍端。過分歡喜、過分悲哀,不是樂極生悲,就是愁腸百結,都不是好事。“節制”是保持冷靜的智能,可以避免衝動,做出錯誤的判斷。到底要節制哪些呢?提供以下四點參考:
 
 
第一、言語節制則愆尤少
 
語言是溝通的橋樑,《韓非子》說:“以密成,語以泄敗。”話要見機而說,簡潔而說,否則多餘的一句話,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不必說而說是多說,不當說而說變是非,因此要懂得說話藝術,才不會招惹愆尤;懂得說話節制,是智者的表現。
 
 
第二、舉動節制則悔吝少
 
行為舉動是一種禮儀,凡有所行,應有其節。行為不當,容易引起誤會,甚至惹禍上身,例如不當笑而狂笑,不當哭而號哭,不該做而多管閒事,應該做而不敢承擔,就會誤解、怨恨、不知輕重、不明因緣,引起種種情緒,百結叢生。倘若舉動有節度,煩惱會減少,獲得他人敬重;舉止知節制,懊悔會降低,可以安頓身心。
 
 
第三、飲食節制則疾病少
 
古德說“七分飽”,意指不貪求、不過飽;縱觀今日的現代都市病,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等等,皆是飲食不當所致。宗教也說修道人攝取食物 “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吃東西只是為了滋養色身,好用功辦道,不在口感上過多重視。唐朝孫思邈所說:“蓋飽則傷肺,饑則傷氣,鹹則傷筋,酐則傷骨。”吃太多、太少、太鹹、太甜都容易致病,因此,飲食調配適時定量,才是健康之道。
 
 
第四、歡樂節制則禍敗少
 
每個人都想追求歡樂,但過於歡樂,往往失去平安。像巴西嘉年華會,整夜狂歡;臺南鹽水蜂炮,刺激危險;乃至高速飆車,瘋狂蛇行等等,意外就產生了。太過興奮,造成心臟負擔,血壓上升;得意忘形,苦果隨之現前。所以,在快樂時,要明白無常變異的真相,懂得節制,禍事才能避免。
 
 
花朵過分盛開容易凋謝,水果過分成熟失去原味,做人過分謙卑變成虛偽,因此凡事都要能節制,不吃過頭的飯,不說過頭的話,不走過頭的路,不做過頭的事,學習經典所說的:“能克制自己,過於勝他人,若有克己者,常行自節制。”這就是自制的力量。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有不孝子。浮生空碌碌。不念父母恩。何殊生枯木。百骸未成人。十月居母腹。
 
渴飲母之血。饑食母之肉。兒身將欲生。母腹如殺戮。父為母悲辛。妻對夫啼哭。
 
唯恐生產時。身為鬼眷屬。一旦見兒面。一命喜再續。自是慈母心。日夜勤撫鞠。
 
母臥濕簟席。兒眠乾裀褥。兒睡正安穩。母不敢伸縮。潛身在臭穢。不暇思沐浴。
 
橫簪與倒冠。形容不顧恤。動步憂坑井。舉足畏顛覆。乳哺經三年。汗血計幾斛。
 
辛苦千萬端。年至十五六。性氣漸剛強。行止難拘束。朋友外追遊。酒色恣所欲。
 
日暮不歸家。倚門至昏旭。兒行千里程。母心千里逐。一娶得好妻。魚水情和睦。
 
看母面如土。觀妻顏似玉。母若責一言。含怒瞋雙目。妻或罵百般。陪笑不為辱。
 
母披舊裙衫。妻著新羅縠。不避人憎嫌。不解人羞惡。父母或鰥寡。長夜守孤獨。
 
健則與一飯。病則與一粥。棄置在空房。猶如客寄宿。將為泉下鬼。命若風前燭。
 
怏怏至無常。孤魂殯山谷。魂靈在幽壤。誰念膺桎梏。才得父母亡。兄弟分財祿。
 
不識二親恩。唯言我之福。咸謂此等人。不如禽與畜。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
 
勸汝為人子。經書勤誦讀。黃香夏扇枕。冬預溫衾褥。王祥臥寒冰。孟宗泣枯竹。
 
郭巨尚埋兒。丁蘭曾刻木。如何今時人。不學古風俗。勿以不孝頭。枉戴人間屋。
 
勿以不孝身。枉著人衣服。勿以不孝口。枉食人五穀。天地雖廣大。不容忤逆族。
 
早早悔前非。莫待天誅戮。
 
 
 
親恩歌:
 
我今未說淚先淋。難報爹娘養育恩。自是斷腸談不得。斷腸談與眾人聽。
 
唯有懷胎受折磨。百般魔障好難過。莫言產育無兇吉。生死須臾可奈何。
 
肚裏如今痛得慌。叫人為我剪衣裳。千生萬死多難算。只靠神天作主張。
 
生下兒來血奔心。牙關緊閉眼翻生。直從剪下胞衣後。再過三朝才是人。
 
尿屎時常撒滿身。腥臊臭穢不堪聞。卻無半點嫌憎意。洗換頻番極苦辛。
 
聽得娃兒哭一聲。翻身就把手來擎。想他歲半周年內。一覺何曾睡得成。
 
大雪紛紛臘月天。偎頭偎臉抱兒眠。只因乳是孩兒吃。徹夜開胸在外邊。
 
聽得孩兒出痘瘡。登時嚇得眼翻黃。一從放出標來後。盡日何曾吃米湯。
 
磕個頭來上炷香。聲聲只叫痘娘娘。若還叫得娘娘應。何怕頭穿出腦漿。
 
幸得兒生兩歲零。依檯傍凳自能行。只愁跌破頭和面。掛肚牽腸不放心。
 
生得孩兒性氣歪。任他情性使將來。如何父母偏憐愛。還說乖乖這樣乖。
 
兒今頭髮已披肩。轉眼成人在面前。痛殺親心難割捨。不能常在膝頭邊。
 
雖然賺得少田園。受怕擔辛苦萬千。不是為兒還為女。自家吃得幾文錢。
 
娘看爹來爹看娘。為何終日臉焦黃。只因兒女將婚嫁。相對愁眉做一房。
 
寸寸絲絲總是恩。誰能描得半毫真。蓼莪縱使能描畫。只好依稀六七分。
 
 
 
孝順歌:
 
母氏懷胎十月時。高低踏步恐傷兒。子將此意終身記。正己尊親兩不虧。
 
醫兒作熱與顛寒。恨不摳心揠肺肝。父母倘然煩惱處。也須百計去承歡。
 
怒來嚇鬼與驚神。一見孩提滿面春。為子也須常若此。對親莫帶半分瞋。
 
抱兒教語學聲音。笑罵爹娘也快心。他日堂前來聽訓。縱然責杖莫呻吟。
 
爹娘兒子莫分居。試看刑曹滴血書。更有不堪離異處。一聲啼破脫胎初。
 
兄弟原來本一根。天生枝葉好扶撐。若思割裂分家計。便是推開父母恩。
 
富貴貧窮在此身。王侯僕隸不相因。勸君窮莫呼親怨。富貴無忘生我人。
 
孝道常移夫婦情。勸君獨認二親明。夫死婦亡重嫁娶。哪能親沒再投生。
 
父母原來樹木同。哪能免得落秋風。勸君盡力生時養。死後悲啼總是空。
 
七尺軀兒世上存。終天難報二人恩。勸君葬祭勤時節。常到山頭掃墓門。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家功夫“貴在從虛空中收積先天一氣於身中,然後以吾人之神與此氣配合煉養之,為時既久,則神氣合為一體,而大丹始成。”但先天一氣 “不在心腎,而在玄關一竅。”為什麼說先天一氣在玄關一竅呢?因玄關一竅乃溝通人體與天體的秘密機關,是人體場與宇宙場的契合點、啟開處,故尋著了這個天機妙竅,先天一氣也就在其中了。
 
何處去尋求這玄關一竅呢?
 
歷代修煉家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必須從“內外相感、天人合發”處求之。而所謂的天人合一,實際上就是人體場與宇宙場,正好契合、同步而必然發生的一種共振現象。如何才能使人體場與宇宙場契合、同步共振呢?
 
我多年的實驗體會是,一切有為法都是侷限的,因為人體內環境和空間外環境,都處在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這種微觀上的變化極其微妙,十分複雜,根本無法全部弄清楚,也無法對它實行調控,至於人體內環境的變化與空間外環境的變化,正好契合、同步、共振的時機,更不是後天意識能夠猜度的。
 
我們能夠做到的和需要做到的,只能在宏觀上創造一種環境,進入一種狀態,調動自身各種機能相互作用,引導人體內環境與空間外環境相互作用,向著契合、同步、共振的方向變化發展,方能實現“天人合發”,啟開玄關一竅。
 
為此,本人每當夜深人靜之際,坐在或躺在床上,把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統統暫時拋開,除注意放鬆一下心神和形體外,其他不用任何方法,雜念來了也不管它,讓其自生自滅。如此時間一長,期間必然發生“猛然一覺,雜念全消”的境界,我則趁勢進入這種境界。如果雜念又來了,同樣讓其自生自滅,“猛然一覺”又出現了,我再趁勢進入。如此幾個反覆,即可進入清醒而無思的功態。
 
也不知什麼時候,突然全身一震,渾身的經脈關竅均在大震中開合。這靜定中的突然一震,就是人體內環境變化與空間外環境變化,正好契合、同步、共振在色身中的真實憑信,就是“天人合發”之機,玄關竅開之時。
 
在全身突然一震的一瞬間,宇宙高能場從玄門進入人體低能場,這就是從虛空收積先天一氣。此時遍體酥軟麻木,異常清純怡悅,就是先天氣施化己身,薰蒸人體之靈驗。大震之後,又必然會發生丹田氣突,氣機作自動的周天運行之驗,而我仍在功態中,不生一念,不加一意,靜觀元神作功即可。待氣機平息,真陽潛藏後再收功,安然入睡。
 
上述實驗表明,只要宏觀上進入一種恍惚杳冥的功態,並自始至終保持這種心態,微觀上就不用去管它了,一切反應、效驗都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功者不需要也不應該加任何意念去干擾干涉。如此天天煉,夜夜震,次次收,全身的經脈經氣在大震中不斷開合充實,整個人體機能在大震中不斷調整昇華,既至簡至易,又至精至妙。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子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但“勇”不是一味的輕生好鬥,而是與道德修養密切相關的。孔子承認他的學生子路比較勇敢,但也教導他有勇更要有義,沒有是非觀念的“勇”是不足取的,見利忘義或“見義不為”,都談不上真正的“勇”。符合道義的“勇”,是中華民族自古就非常推崇的一種傳統美德。
 
《詩經‧大雅‧烝民》上說:“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禦”。這首詩是歌頌西周名將仲山甫的,為送他出征而作。這幾句詩的大意是柔軟的東西不輕易去吃、堅硬的東西也不輕易吐出來、不欺侮弱小的人,也不懼怕強權的威脅。詩中祝福仲山甫一定會不負王命,平定諸侯,安撫百姓。表達了對品德高尚、勇猛英武、不欺軟怕硬、不凌弱懼強的讚譽。
 
《左傳‧哀公十六年》記載:“率義之為勇”,大意是遵循道義叫做勇敢。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楚國的兩位大臣子西和葉公,在是否任用太子(在鄭國避難時被殺害)的兒子勝時發生了爭執。子西認為勝好結交俠士,有諾必行,可以讓他守衛邊疆。葉公認為勝的講信用和勇敢是不顧道義的,並不是真正的勇敢,反對重用他。還講了一番“符合仁愛叫做信用,遵循道義叫做勇敢”的大道理,試圖說服子西。
 
結果子西還是不聽葉公的勸導,對勝委以重任。後來勝發動政變,殺了子西一家。最後葉公平定了這場叛亂,勝兵敗後逃到山上,自縊而亡。葉公的觀點和這個歷史故事說明,“勇”一定要以“仁義”為基礎,否則就會為私利而作亂。
 
孔子多次談到“勇”的問題。他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這是孔子認為君子應該俱備的三種品質,也是一種完美的人生境界。有仁德的人,能夠寬厚待人,所以無所憂慮;有智慧的人,能夠辨明是非,所以不會迷惑;有勇氣的人,能夠臨難不驚,所以無所畏懼。一個人能具有其中之一的品德已屬難得,三者兼備更是不易。
 
孔子坦言自己也沒能做到。不過他的學生子貢卻說這是“夫子自道”,意思是這是孔子的自我描述。在孔子學生的心目中,孔子就是仁、智、勇的化身,如果連他都不俱備這三種品質,那誰還能做到呢?
 
孔子又說:“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這句話表達了“仁”與“勇”的關係。有仁愛之心的人一定會見義勇為,捨生取義,這才是真正的勇敢。而某些看起來勇敢的人,卻不一定都是為“義”而勇,也許只是意氣之勇,他們未必有仁愛之心。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本身是圓滿的,是自立並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賴。
 
但無明帶來的貪心,卻不斷慫恿我們尋找外在的依賴。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無法永久依賴的。所以,我們在尋找的過程中,內心始終沒有安全感。
 
我們的身體、家庭和事業,哪一樣是永恆不變的?我們每天都可以觀察到無常,但無常並未使我們警醒。相反,無常往往使我們更加執著。似乎執著就能抵擋無常到來,並使我們執著的對象變得堅不可摧。
 
我們的貪著,正是在不斷生起貪心的過程逐漸壯大的。並在最終,使我們自己成為貪心的受害者。貪著之心帶來的危害,與貪著程度是成正比的。
 
在金融風暴中,很多人都會受到傷害,但程度卻各不相同:有些人自尋短見了,有些人精神失常了,也有些人失落一陣就痊癒了。貪著越深,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傷害就越大;反之,環境變化就不會構成太大的破壞力。就像爬上一個注定要坍塌的高樓,爬得越高,摔得自然就越重。
 
我們也在不斷培養我執,每做一件事,無不介入自我。其實,一件事從開始到完成,只是緣起的過程。我們執著其中有“我”,完全是出於錯覺和不良習慣。
 
什麼是“我”?我們自身的存在,只是一個妄想。色身能代表“我”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當“識”前去投胎時,我們將父母的那一點遺傳物質當作是“我”,由此開始上演“我”的一生。如果這就是“我”,那麼,父母未生我前本來面目又是什麼?
 
緣起的世間,沒有我,也沒有我所。生命的延續,只是緣起的相續。我們的色身,就像我們所擁有的一個器皿。器皿是不是“我的”?只有當我們認為那是“我的”,它才被貼上了“我的”這個標籤。不然,和“我”有什麼關係?但自從我們將執著投射其上,將之視為“我的”,它的變化就會影響我們。當它敗壞時,我們就會因此難過、惋惜。
 
我們對色身也是如此,只是這種執著更深入、更持久,已經和色身合二為一,不可分離。從投胎的剎那起,我們的執著就開始了。事實上,早在投胎之前,我們已執著了生生世世。在我們的意識活動中,我們不斷從“我”出發,不斷介入“我”,不斷鞏固“我”。成功時,會認為是“我”成功了;失敗時,會認為是“我”失敗了。
 
如果不介入“我”的成分,只是盡心盡力去做,成與敗,就不會對我們構成什麼傷害。因為事業成敗也是緣起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在“因上努力,果上隨緣”,而不至為執著所累。
 
我執使我們處處張揚自我,可是自我又是什麼?世上並沒有自我這個東西。但我執所形成的自我中心,卻將我們和他人對立起來。有了強烈的自我觀念之後,我們當下就和整個世界成為對立的雙方。我代表著一方,而整個世界代表著另一方。
 
現代人常常感到孤獨,當你的世界只裝著你一個人,當然會感到孤獨。如果你和整個世界、和所有眾生是一體的,就不會懂得孤獨為何物。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