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自無始劫以來,心念流轉不停,所以昏沉、散亂、無明此起彼落,不得自在。今天,既有如此機緣聞法學道,就要好好瞭解種種昏沉、散亂、無明之起處,進而用智慧一一來修正,使之心逐漸得以淨化,人生亦可活得自在。

由於心念的流轉不停,才造諸煩惱業,所以行修之人聞法學道,學的就是要修止念。「止」代表攝心於一處,但,只知攝心於一處,還只是做到初步的「止」,因有「止」無「觀」顯發不出力量,是故,在「止」之後進而要能「觀」,就是透過「觀照」的力量,讓心念住於「專一」的地步,藉此境地讓心靈得以淨化。

所以有「止」無「觀」,只是小用,沒有大用。之所以如是言,乃因「止」是「定」的修為,而「觀」是「智慧」的妙處。修行要破三毒與諸煩惱業,必須有「定慧雙修」。其實這樣的法,只要行修之人多用心,就可在修者的工作中得到驗証。

「止必有處,行必有方」,有方、有守、有住,才得以入定,而定之條件是在於覺知要把外緣放下,依止於一處,心就能寂然不動。心一定,就能聚氣,這樣的覺知能力則來自於智慧的妙用,所以修行必須「定慧雙修」,否則無法入於真靜。

眾生皆因有此「身」,才有種種苦業集而不得心安自在也。眾人因不能放下我身,所以煩惱、疾病自然接踵而至,讓生命起波瀾,而修行無非是要使心安,讓生活得以風平浪靜;「安」就是樂,能入於輕安之境,身體就會越得到健康,生活就更自在,心靈也隨之祥和、喜悅。

覺知要放下,才能悟出「無我」,既悟無我,病從何生?苦又從何來?世人就是有「我執」,無法放下一切外緣境象,而染著諸病苦、煩惱業。行修之人,要知生命入於輕安之境,念念是菩提心也,何以謂之?是因神佛菩薩也有操心、煩惱起。

但諸神佛菩薩所操之心與煩惱的不是自己的利益得失,而是為了普度眾生,為了難度化的眾生而操心、煩惱,但諸佛菩薩聖仙神的智慧會經由在操心、煩惱中轉化、昇華、超越,故有「煩惱即是菩提」之謂也。

神佛菩薩的操心、煩惱、思慮是「菩提」的自心所顯露出來,因為「無我」,所以住而無住。行修之人,今生入門學道修行,無論在行、住、坐、臥中都要好好來體悟此妙法,放下則得輕安,輕安則可証「無我」,覺悟此理方得離苦得樂,而要得此境地,必須從「定慧雙修」精進也。

聖凡之別在於「一心」,行修之人要能入於輕安之境,此時一切思惟,都會契合天心,每天都能有定、靜、安、慮、得的正確修行次第,就能應合佛家所言「心平何勞持戒」,「性定何須參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所以學道要能「定慧雙修」,有「定」無「慧」,無法去「我執」,我執不除,修行只是停留在形相上的見解,並非「覺悟」,縱然禪定功夫了得,同樣也要「智慧禪」,否則只是「死禪」、「狂禪」,因為死禪無法用覺知分別的意識心去見証那無分別的真心如來藏,所以修行一定要「定慧雙修」。

「心念」是一切聖凡的種子,可以決定人的一生,一念無我,是聖、是佛、是賢;一念我執,是凡、是眾生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都有神通,

其他動物亦然,

只是表達的方法不一樣。

修行

是為顯現一顆至誠流露的菩提心,

而非為神通而來;

神通有生滅,

慧性永不滅,

神通是智慧的通達,

唯有用智慧來看世間事,

來處理人我互動的微妙處,

才會無所不通,

否則

世間路你就走不通,

坎坷難行,此時

有「神」也不能通也。

靈性自有神通,

無奈

落於人世間之後,

嚐盡了百千萬種苦的滋味,

沾惹了不少塵埃,

有神通的靈性被塵遮蔽,

光明不見

只有混濁,

不明不清要如何能通?

累世的業報,

已使靈性顯得微小黯淡,

靈性

雖有神通,

又是成聖成佛的菩提種子,

種子要能成就開花結果,

就要皈依在聖神仙佛菩薩的座下,

就要依循善知識的引領。

修行或要成就聖業,

離不了因緣,

皈依了聖神仙佛菩薩

是因緣起,

依循聖神仙佛菩薩的妙法修而行

與善知識的攜手並進,

才能讓佛種道苗生根發芽,

去除雜草

光明慧性綻放出光芒

神清靈明,

何有不通之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不離世間覺,它是一種生活的智慧與心靈的超越,可讓世人在生活中受用。雖如此,但沒進入修行之路,就無法攝取而去驗證佛法的智慧與在生活中的妙用,當然也就無法體悟如來真實妙義。

聖者孔夫子如是言:「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有得。」這就是修行的次第,亦即有止靜之後才有得,所以行修之人要明白最基本的修行就在「知止」。孔夫子言及四十而不惑,不惑者是不因外在的因緣、事相而轉動自己的心念,隨之起舞而生生滅之苦,這就是一種「定」的修行功夫。聖者在四十歲即能不被外相的起伏、生滅而動搖自己的心念,如今,修者年歲幾何?看來,修者已虛擲不少的歲月了,可惜也。

在人生中,都會有遭遇過很多的誘惑、毀謗,遇過很多的阻礙與挫折,這種種外相波折不外乎都在考驗著修者的定性。行修之人要用心觀察思之:「定根」是定心的根本。諺語云:「樹身若豎正,不驚樹尾做風颱」,樹根若紮得深,不管颳風下大雨,依照是固若磐石。相反,若樹根紮得淺(沒有定根),樹身長得又不正(不夠光明磊落),重心不穩,一有風吹雨打(逆境、挫折),就被吹倒了(退了修行之志)。所以,修行必須要有定根,畢竟修行之路是漫長的,沒有定根是難有始有終,當然就一無所得,虛擲歲月了。

「定」要如何修得?從生活中修「定」,那就是遇挫折、阻礙時,須懂得從另一個角度去面對,語云:「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想想,那些挫折、阻礙並非無中生有,都有其因果的糾纏,而這也是成道的「逆增上緣」,唯有外在的刺激與考驗,才能成就圓滿、通達,也才能讓智慧不斷的堆疊。然而,要通過考驗才能有成就,所以無論外面的風雨如何大,要能知「止」,方能不被其干擾、困惑。

有了定根,才能進入「靜」的境地。「靜能通神」、「定能聚氣」。眾生為何謂之凡夫,因為眾生的習性,累劫來有很多業障纏身,因劣習成性不能斷除,所以輪迴不休,難得解脫,因此,修行有了「定」之後,必須接著向內觀照,在定中向內觀照才能起覺醒,對人生真象有覺悟,就不會受制於一切逆境的捆綁。行修之人,要修入「靜」地,須知於觀照之前一定要能「止」,「止」是「力著點」,進而才能「觀測知明」,此即是修行的「止觀雙運」,就是「止」與「觀」同時運用。若只有「止」而沒有「觀」,就無法激起潛能,開發智慧,這樣的止、觀雙運,正是「定慧雙修」,亦是修「定」的重要訣竅。

在「止觀雙運」中如何可得「靜」?靜是淨、是清,清者即是「放下」,佛曰:「人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人,能放下執著,放下掛礙,不起妄念,那眼前所呈現的就是淨,就是清。心若放不下人世間來來去去的影像,縱然擁有了金山銀礦,腦海中仍是雜念起伏,不得清靜也,身心不得清淨怎能進入「止觀雙運」,又怎能「觀測知明」,不能「觀測知明」就無法顯發「如來智慧德相」。所以妙法在於「放下」,能放下,自然可得「定」,能「定」就可止、可靜。行修之人,這樣的修行環環相輔相成,必須用心去領悟之。但盼有心向道者都能因此而早日「明心見性」。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雖是如此,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不正是進德修行之砥石?當然,要把這種種生活中的逆境視為進德修行的階梯,首先就要有對境有所覺,覺知這逆耳之言及拂心之事,必是事理仍有不清,人情世故尚有不足,往內觀照,澄澈心境,自能持之以平常,用歡喜心以對。

在塵境中的世人,於今可發現修道學佛者眾,其中亦不乏一心不二的誠心者,有心廣覽經典藏書,所以講起「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時,辯才無礙,說起「諸法無我,諸受是苦,諸行無常,涅槃寂靜」可說是舌粲蓮花,侃侃而談,令眾人稱羨、佩服,如以其所言觀其修行之境界應是無掛無礙的神佛了。

然而,觀其行,卻是行必擇日,水不淨身,動靜必有時,一切皆囿於定數及宿命之中,禁忌森嚴有勝於出家戒律,心田不妄如荒蕪之園,所以往往被譏稱是「得了自閉症,或是精神分裂症」,修道學佛,若如此,不盡人情世故,安知其緣故何在?完全不悟「世間覺」的正知見。

修行學佛習道,若果越修心越不自在,愈不能安,心中不能得一舒暢自在,則其見解及行持必有偏失,諸神佛大道之法本是引領眾生脫生離苦,得本命道體的如意大自在,今則結果是反其道,豈非修者之智不明也?再則,口說修行學道,然而,利之當頭,色中亂懷,如大江東去,傾瀉千里,永不回頭。

言行不一,雖歪曲事實,訛詐哄欺而不覺,貪私佔有而無羞愧,如此之人竟擁佛籍百卷,打坐經論之舉,這豈非是著魔之流?是故,一切修行學神佛者當有覺心,言行合一。覺悟修行調心若無時時「觀心一覺」,那慈悲喜捨都只是佛經上的事,雖遍聞佛道聖籍,飽讀經書典藏,也祇不過是文飾其表,欺世盜名之輩也。

說及「觀心一覺」,那如何方是「觀心一覺」?什麼才是「調心修行」?行修之人,「心經」已熟讀,更要深入其意。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心行,時時於六時中,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身、口、意三關的波動,如投石自覺,間有貪、嗔、慢、懼、憂之動念造作,即瞬間自覺,念念分明,能有如此一覺觀照提醒,則雖悠悠天地,蒼蒼冥冥,雖滾滾紅塵,亦痴亦迷,魔道氲氣,難薰此心,不動我識也,正如拔箭對弈,亦無動於心也。

世間萬境萬物皆是菩薩示現,修行者持心觀照,調心一覺,不因煩惱事而自亂心緒。修者須知,覺是悟之先,海闊天空,忽而靈光一閃,種子萌芽開花結果,脫胎換骨,正是改變氣質的契機,即使偶然一覺,深透心田,而起一種超越的情操體悟,皆已近聖賢之境了。只要有心,在人生中總會有幾次靈光一覺,照亮情操,時時覺知的那種觸動,那種了悟,這正是超越滾滾紅塵的種子,修者要好好領悟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要知「觀空」,因為「空性」的大道,是自性的圓滿,因為「空」才能廣大無垠,包容一切,才能讓生命發光。

「空性」來自於「定」,禪定是大解脫法門亦稱為大休息法門,能夠開發修行者的潛能,補充日常生活中耗散的能量,因此,修者在修法之外,沒事就要「閉目養神」,把眼睛閉起來,不再亂看、亂想,而且能夠做到「止念」,放下萬緣,什麼事都不想,讓自己的心止於「一」,止於「心輪」也好,止於「眉間輪」也可以,止於「法界」也罷,只要能夠真正的靜下來,不思、不想十分鐘、二十分鐘,那麼此時此刻可讓大腦,乃至整個身體,自然會得到「大休息」。

在此定靜休息的當下,可以使「靈性」產生「淨化作用」,有助於心念的安定、思想的統一,不會念念紛飛,此起彼落。人因雜念、妄想一大堆,所以不得平靜,因此縱然在臨終的一剎那,一定還是會慌亂、痛苦,六神無主。所以行修之人,今生難得有此福報入門學道修行,沒事就「止、靜」,即使不在禪坐中也同樣可以「入靜」,入靜方能「致養天機」,此「天機」乃眾生之「本性」,能時時涵養本性,對一個人的壽命健康、智慧,都可以產生充電、補益作用。

「定」並非指單一的「禪坐」才能定;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立都是「定」的修行契機,所以修者要掌握其妙法實義,而不要被文字所框住,否則就變成了「文字障」。修者能修得在日常生活中入靜而「致養天機」,自然而然能見「生命的光」,起「智慧之光」,而「光」是「空性」,那麼當修行一旦能証得「實相」進入「空性」,就能達到「般若心經」所言及「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境界。

世人眾生執著四大假合之軀體,認此「空殼」為實相,所以產生「有我」之執,因為「有我」,所以有了種種障礙,但是「光」是沒有障礙的,「光」就是人的靈光,人的精神昇華,人的本體自性。此生命之「光」是不可熄滅的,此「光」若熄滅,軀體生命也終告結束,尤其身為一位修行者,「心中的光」更不可熄滅。設若一個人的生命不能「放光」,那此人充其量也只是具有一具臭皮囊,一個凡夫,不但不能照亮別人,也無法提昇自己,生命的意義就全然不存在了。

那麼「生命之光」要如何才能不熄滅,可以照亮別人,提昇自己?當然就要覺悟「福慧圓滿」的正知正見。在修行道上一定要知「無常觀」,人若沒有「無常觀」,修行就很難「福慧圓滿」,當然也就難成就道業。語云:「好景不常在」,人當紅不會永遠「當紅」,落魄也不是永遠的落魄。老子如是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所以在順境之際就要懂得儲備逆境之糧,在順境要珍惜培福的契機,好好為自己的生命加油,否則沒油了「火」熄滅了,光就不見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千百種觀音法門中,有些法門非常適合在家修行者來持練,即是「法華經、普門品」的持念「觀世音菩薩」,以及「大悲心陀羅尼經」的持誦「大悲咒」法門。因修行就是在修心,持誦聖號或咒語,本是藉此來攝心,能否一心不亂的持誦?一切眾生,不論是唸「觀音聖號或持大悲咒」,都能獲得觀音菩薩慈悲的救度護持,讓眾生祈願圓滿,有求得應,讓持誦者內心得到平靜而遠離一切的恐怖、是非顛倒。

眾生為何經常有恐懼心,時常感受到這樣不安全,那樣不安心,這都因自己不了解自己,對自己沒信心,所以會生出恐慌,對於自己的身體,甚至於家庭、事業等等一切圍繞在自己身旁的境遷幻化,沒有把握,因此在茫茫的紅塵中自然而然的起了恐懼感,引來了心中的不安。然而在這種種不安的心裡要如何使之能安住,得到自在,看見光明呢?

其實在「楞嚴經」、「法華經」或是「大悲心陀羅尼經」等等諸經中已很清楚的告知眾生,給了眾生妙法了;當覺得有不安,心有恐懼的當下,只要能及時的安住心持唸「觀音菩薩」名號或持誦「大悲咒」,攝心不亂持誦,能感召龍天護法之護持而遠離一切恐怖、是非顛倒,見到光明。諸佛菩薩的經、律、論,本在引領眾生離苦得樂,只是眾生不知用心解其妙法而不得妙用處。

無論是「華嚴經」的大悲光明法門,亦或是「普門品」的觀音法門,都是同樣在教導眾生能遠離恐怖,可以說,活時遠離恐怖,而臨命終時也是得以遠離恐怖,就是這麼的殊勝,只要眾生有心,一心不亂的持唸、持誦,都能與觀音菩薩感應,而得護持,有求得應,化災劫於無形,能安住心而得自在。

當一心不亂持誦「大悲咒」或持唸「觀音菩薩」名號而得觀音菩薩的護佑的當下,必須發起平等慈悲心來行菩薩道,能發願才是一種內煉的昇華,才能成就佛道。

行修之人,若研讀過「華嚴經」就能知道為何要發平等慈悲心。其實,菩薩在教導身旁的善才童子亦是如此的告知。也許眾生疑惑,善才童子本身已有很好的成就了,已無恐怖了,為何還要菩薩來教導呢?因為菩薩告訴善才童子必須以平等慈悲心來廣度一切眾生,以平等大悲心來成就一切眾生,這才是修行菩薩道。

善才童子在觀音菩薩身旁是向觀音菩薩學習如何體現佛菩薩的慈悲,廣度一切眾生,是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求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成就菩提。故而行修之人,要真正離苦得樂還得經由內煉的昇華才能圓滿,所以,修者入門修學菩薩行,就是要學平等慈悲心,這是讓心靈昇華而成就菩提的功課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眾生輪迴於六道中,經過累劫的輪轉,塵垢越積越厚,終使習性日益剛烈、頑固,見不到、聽不到,就不去相信,因此把一些因果報應之事視為迷信,否定種惡得惡報,種善得善果的定律。

但是,每當果報臨身,身心受苦受難時,四處訪醫求神問卜,這個時候才會起一絲寧可信其有之心。眾生就是如此的無智又無明,所以凡事不知預防,等到苦難臨頭才四處奔波尋訪,讓身心受盡折磨也。

語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天理循環,報應不爽,也許世間人類看見一些為惡者,卻沒有受到報應而否定了因果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殊不知,一切善惡果報皆繫於因緣的成熟與否,所以才說:只是時辰(因緣)未到,不是不報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物質化的時代裡,大多數的人,都存在著各自的優點與缺失,但是總是看見別人的缺點而不懂好好去欣賞別人的優點處,所以社會是紛爭不斷,自我為中心的思惟,侷限了人際的和諧。

我們常說世間無常,但卻無法用心去體會這無常的真意涵,其實我們生活在這忙碌且多元的社會裡,天天上演的是競爭,當然有成功也有失敗,有稱心也有失落,也都難免要承受各種壓力、緊張和煩惱,因而在情緒上、情感上就顯得焦慮與不安,雙肩長期承受重擔要如何得以減輕,心靈上的焦慮與不安又要如何解脫?當然就需要淡化對物質的過度追求,需要清淨開朗的心情,輕鬆的情懷,然而這種清淨、開朗、輕鬆的心境,絕不是不停的追逐得來的,而是在淨心中發現、覺悟的。

世間既是無常,我們就要學習在困頓與失敗中看出意義,適時提醒自己不要用否定虛偽來肯定真性,試著從放下自我看到生活自然之美,接受自然的洗滌,然後加上一點宗教的信仰,透過信仰的力量,以悔醒來淨化自己,提昇自己,走出一條健康又自然的人生大道。

人來自大自然,自然之於人有如母子關係,身心涵藏著大自然的靈秀之氣。當被利慾薰染時,情緒困頓時,思想愚頓了,別忘了要接近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洗滌,從大自然中領悟渺小的我何以如此執著。

一個人不面臨江上的明月,或是深山幽壑裡的松風撫慰,怎能覺悟到其中之寬闊胸襟與閒情逸緻?所以,當你正為自己的事業奔波,或是在宦海急流中忙碌時,一定要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接近大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接受它的撫慰,此時,頓覺清新,人與淨土法界將有個交會而得到光明的覺性,就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出悅樂的生活情懷,自然跳脫物質化的束縛。

大自然的壯闊,山川的靈秀,它能扣人心弦、淨化塵勞,孕育高妙的情操,而覺悟與悔醒是在心智上徹底了解過錯,在情緒上洗滌愧疚與宿怨的方法。因為真誠的悔醒過去的錯誤,能把過去的心結打開,把不安和懼怕消除了,身心靈放下那糾葛的負面思惟,淨化了自心,得到了解脫,人生之路自然就輕鬆自在了。

天無絕人之路,在無常真象的幻化演繹中,能學習謙卑,縮小自我,經常把自己放入寬闊的大自然界,覺悟其實「我」何其渺小,為何常為虛偽的表象而自找絕路呢?放下吧!讓我們一起學習大自然的謙卑與慈悲,珍惜生命,共創和諧安詳的社會生活空間。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無論是何種根器,都必須秉持著一股毅力,不斷的持之以恆,否則很容易被魔障道或因因果業力的糾纏而退道。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逆水行舟所憑藉的就是毅力,今天行修之人入門修行,就要安定自己的身心,穩固道根道念,勇猛精進,不要身在行修道場,而心卻流漣在俗塵的洪流中,若如此,相信不用多久,身也不見了,所以要身心專注才能生信心見毅力。

學道修行就好比孵綠豆芽一樣,不去澆水,始終是一顆種子,永遠也不會萌芽;或是澆了水,也萌芽了,但卻沒恆心繼續的照顧它,最終還是枯死斷滅的。所以修行的信心不足,毅力不夠,沒多久,修道心就會被魔障所退而斷滅;這也正如發了芽的種子,突然被鳥虫(外境考驗)所啄食,一下子就摧折了。

世俗中免不了會有種種障礙現前,這些障礙一定會影響修行之路,這也是修行者的考驗,在這考驗中是否能過關斬將,就須靠信心、恆心與毅力了,有這二心一力必能破關沖天也。

無論世俗中的凡業前程或是修行學道中的精進,一定都會遇上考驗,這本是「業力」的牽引,「業力」就是一粒種子,如果時機一到加上外力因緣成熟,這粒種子縱然已封存百年,它仍然遇潮(因緣)也會萌芽而產生阻礙,使毅力不堅者產生退道心。

在佛學中提及「唯識」理論說,其實人之身、口、意所造作的業力就跟種子一樣,會潛藏於自身,不斷的輪迴,在「阿賴耶識」中藏了許許多多的善惡種子,這些種子在歷劫中是不會毀壞消滅的,所以佛說「因果不昧」、「業力唯轉」。

阿賴耶識是人類意識中的第八識,即為「藏識」,它有能藏、所藏、執藏之意涵,所謂「能藏」即為阿賴耶識能含藏一切法的善惡種子;「所藏」即是阿賴耶識為第七識「末那識」所執著自我。

修者當知,在過去世中,眾生不知造了多少惡業,所以今生雖有修行之心,卻阻礙重重,或易起無明、貪痴、嫉妒、怨怒不平等等諸心,以致難以化除惡習種子。

由於這些惡習的顯現,影響了修道之心,障礙了精進心,因此,在這些障礙之下,有些人雖已修行多年,但還是半途變卦、喪志,這都起因於業障,這些障道的業障就來自阿賴耶識所潛藏的惡種子,在因緣成熟之下顯現出來。

今天入門修行學道就是要來了解這些障道之因由,而知其因由,欲求破除,就得靠信心、恆心與毅力,所以行修之人,要真正的建立起這「二心一力」,在修道過程中才能過關斬將,成就無上道業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間一切都離不開因緣,所謂隨緣行,也就是一切得失都隨因緣,順其自然,有了好的境遇,心存感恩,遇上不好的境遇,亦得懷抱感恩之心來自我觀照,反省與懺悔,不強求與苛求,心中不因「得」而增加,也不因「失」而減少,依自己的因緣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的人格,如此才能以平常心來對待一切的善惡境,世人生於現象界中,一切都是因緣生因緣滅,正如禪宗大師所言:「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

雖說善惡境遇皆以平常心隨緣看待,但是,先要了解自己是否已盡心盡力了,是否具有足夠的知見來衡量所現之境遇,若沒有,那這樣的隨緣是一種消極、沒擔當的心態與思惟。今天,道場林立,世人各依其因緣而入門修行,所以就以學道一事來談「隨緣」。

隨緣所隨之緣是正知正見的正道,亦或邪理、歪道的偏知、偏見?若不察、不探究理,隨緣的結果不但誤了今生寶貴的時間,更可怕的是再造罪業,修道不成卻墮入阿鼻地獄,所以隨緣必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其是正是偏,不可不分青紅皂白就來個隨緣。所以「隨緣」是有正面的積極性。

說到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的覺知能力,其實是一種對六塵的了知,而當對六塵了知時,就一定是有五個別境心所法運作的,並且因為五色根對六塵所產生的了知、觸受而有了苦、樂的捨受,就會有善十一或六根本煩惱及隨種種煩惱跟著產生的種種相來伴隨著,這種種隨之而起的煩惱皆來自於意識心。

所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本就是一種意識的反應,一種思量性的心,就是意根,而意根是普遍計度的心,藉意識的覺與知而不斷的思量一切法,一切境遇,顯然,是因為般若智慧的不足,只好藉著六識而不斷的去做事以及取捨。

而在這樣的取捨過程中,受制於六識的覺受產生對善惡起了分別心,以這樣的分別心來「隨緣」是一種偏失的思惟,且六識的覺受也只是一種意識心的作用,也因此,根本就無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判斷所隨之緣的正當性,卻變成一種隨內心之緣而已,用肉心所起之思惟來隨一切境遇,一切法,那心就會有增減,就會隨喜風而動,這就不是「隨緣」的真諦了。

行修之人,今日修行學道,就要好好體悟「隨緣」的真正內涵,而非在成敗、無奈之際來句「隨緣」而過,但盼修者擁有般若智慧來隨緣行,而不是用肉心的善惡分別來隨緣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