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劫變遷,今之人心不如古人,人人都有菩薩心腸,奈何,因大地的磁場混亂,人受制於這忙碌、繁雜與心思不定的日常生活中,致使心智不清,矇蔽自我。

再加上現今人類所居住的環境充滿著緊張、壓力、不確定性的電波磁場的干擾很多,磁場的變化,零亂而侵擾了人的靈識,雖然在科技發達的現今社稷中,提昇了人類生活物質的享受,但也同時在無形中也隱藏了傷人心智的因子,不斷的腐蝕人類的心靈,傷害身心,就如精神憂鬱、腦神經衰弱等等毛病。

就是因為在這天地磁場混亂的時代空間裡,人類的原靈、佛性(心中的大磁場)要能煉丹有成,明心見性是困難且艱鉅的事,也因為如此的困厄,諸佛菩薩聖仙神才頻頻下凡,慈悲救度有緣者能証道而找到回鄉的路。但盼修者能知用心領悟體証,早日得以脫胎換骨,脫離大地磁場的擾亂,能自由自在的生活。

天地磁場的混濁零亂,而人生於其中如何能不受其干擾?能保有清靜心呢?其實,一切的干擾都源自於外界,是因自己心智受牽制而隨其起混亂,所以要去其混亂心就得靠自己的「定力」了,「定力」是儒、道、釋乃至一切教門的共通法門,聖者孔夫子如是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同樣的在老子的清靜經亦如是言:「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這都是提醒世俗人類的修士們,修行要能提昇,就要修煉「定」。

以道家的修行法,「定」就如同在「煉丹」,要「煉丹」有成則「定」的功夫不能少,因為人有了「定」的能量之後,精神就能統一,而統一就是一種凝聚、結合的力量,可以產生熱能、正氣,所以靜坐能攝心摒棄雜念的人,邪氣會自然消除,靈性回歸清明。

「若人靜坐須臾頃,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這首偈語,明白的警示世人諸修行者,能夠靜下心來,其修行道行是殊勝的,猶如恆河沙塔,因為一念靜心成正覺,當下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與干擾,是「一念三千,三千一念」,內心光明的自性,智慧的本體就在剎那之間湧現。

這是「定」的成果,所以修行務必修定,「定」才是修行更上層樓的能量與動力。「水清則魚現,心定則智慧生」,人心如能像清澈的水,便能物來物現,湧現覺照的妙智慧。

行修之人,滾滾紅塵中的一切名利權勢都是擾亂心思、製造痛苦的因子。人生本是一場夢,但盼修者早覺悟,好好修行用功,早日消盡無明三業,便可早日回復本來清淨光明面目,到時候跳出煉獄,做個逍遙仙自在佛,豈不美哉!快哉!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壇經中如是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世人常言,人本具足佛性,然而,什麼是佛性,爾等修者知否?

累劫以來,人人本具法淨性,然被塵濁覆蓋,所以已隱藏而不見矣,是故,行修之人,今能知入門修行,是此佛性的一點光顯露,帶引修者往修行學道之路前進,以除塵垢復佛性。眾人所知,諸佛菩薩皆在人世間覺醒証道而成,所以有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一切法皆緣於眾生,一切法存於人世間,所以人世間正是一座寶山,而今,行修之人有此福報來到寶山,怎可空手而回呢?好好把握之。雖然寶山中不能讓汝等修者擁有金銀財寶,但卻可讓汝等修者擁有自在、快樂的人生。

談修行,當知自省觀照,觀照世間何來煩惱生,這是佛法給眾生的寶藏,讓汝等得知煩惱之所以生是因為眾生有此色身,雖言有此色身方能學道修行,但也因有此色身而惹諸煩惱。有此色身在,自然就有見聞覺知心,此見聞覺知心就是三界之中方有之,而三界中之一切法都是煩惱,何以三界中一切法皆煩惱?

是因三界中所有的煩惱,都是依附於五陰或四陰而有的,既然是依附於五陰、四陰而有,當然就會生起諸煩惱,因為這五陰或四陰就是三界生死輪迴的本質,亦即煩惱根性,乃輪迴種籽,雖然煩惱是輪迴種籽,但也唯有經由修行,而在這種種的煩惱法中,才能証得佛菩提。因為煩惱即菩提,在出世無為的絕對法說,煩惱性空即是菩提。

雖然佛菩薩為度眾生而奔波下凡,這也是煩惱,而世人每天為了爭權奪利,為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奔波,從早忙到晚,這也是煩惱,但是離開這一些煩惱,就很難証得菩提了,只是眾生要學菩薩能了悟「煩惱性空」的法意,否則生生世世難離煩惱苦也。

煩惱起,正是生智慧的契機,在一切境象中領悟佛菩薩的說法,從一切法顯中燃起意識覺知心,學習菩薩道,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永不止息,這才是真實的般若。修者今既學修,不怕煩惱起,因為人世間不可能沒有煩惱事,必須覺悟到今生要証道就要從這些煩惱裡證悟。

覺智慧燈,人人本都具足,只因一念的妄緣覺心受迷而不能自悟。所以行修之人能入門修行學道,這可是福報具足方有此善因緣,要好好珍惜之,莫待無常一到,離此人身再想學道修行已晚矣。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心不古,善變之心日益盛熾,無視道德正義,亦不知尊重自己與他人的生命,也難怪現今社會,處處有衝突、有暴力,社稷動盪不得安寧。所以今之世人,才日益受苦,無得解脫,真是苦海無邊。

物質文明的昌盛,改變了人類在物質與精神的需求上失去了平衡,過於重視物質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糧食的補充,因此,精神的枯竭,導致今天這些粗暴、易怒、衝動的行為層出不窮,這是人類苦之源頭,亦是社稷不得安寧之因。為求安和樂利的過日子,應在物質與精神取得平衡的充實。而精神的充實就要從修行入門。

故諸佛菩薩聖仙神才頻頻應機顯化,傳修身養性的妙法,勸世度人,使世人親近佛法聖道,以回復純淨的赤子之心,可以正真為人,懂得尊重生命,達成古有道德。人人皆有平靜心思,社會自能漸得安和樂利,各安居樂業,不爭不奪不搶,不怨、不怒、不恨,這樣可享人間淨土,天堂般的快樂生活。

世人要好好珍惜今生能修身養性,覺悟因果之真象,好好的培功立德以消舊業也能阻斷今生添新業而輪迴受報。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滅彼生

生生死死

生死何分?

剎那離身

難捨又如何

返樸歸真是真如。

道心如是持

不離亦不棄

方得如來現。



人間道場

有著難捨的承擔

即了生死

卻又不能離生死眾生

入了修行門

學不住空性的菩薩

覺悟「空」的真實義

又能投入眾生煩惱中

不只獨善其身

更應兼善天下

陪他們笑

伴他們哭

又不忘藉機度化

喚醒大家珍惜道緣

一同走入修行門

這是真正慈悲行。

道海無涯

道願無量

修行者

能解大道心

是為善知識

能念念不離道務

一切行度一切有緣

無非是要鋪好一條

光明大道。

大道不離心

朵朵心花是法輪轉

心開

自有光明法流流轉

就如自然的花開

散發其香

無私無我無分別

供養一切眾生

這是修行

這是道心

是如來心。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本不生不滅,不因時空的變遷而有所生滅。自古有多少聖賢、神佛菩薩們,為了解脫生死輪迴,為了不受制於生老病死苦,所以毅然放棄外在的一切榮華富貴,去尋求宇宙間究竟真理,而為了把自己悟及的真理大道弘揚於世,所以不辭辛苦周遊列國,誓死不棄,為廣度一切有緣眾生能同證此「道」。

爾今,多少奉獻心力於修行路上者,雖然同樣為「道」而四處奔走,犧牲奉獻,但為何今之人少有証悟者?更甚者因受挫而退其志者,處處可見可聞,其因為何?

其實,在今之修行人,所謂的「學道」,往往只是在表相上而求,無法體証諸聖賢神佛菩薩修行學道的「真心」。就如同在靜坐時,除了在定心、安心、氣脈調養之修煉之外,更要有「參悟」的能量,若無「參悟」這樣的靜坐修行亦只及於本相而已,無法內証。

這就告訴行修之人,在學道修行中應該深入思惟,參悟其中的道性,亦是「道」之所在,進而能夠向自己的內心深處去追問探索。

學道可以不用閱讀很多很多經典佛籍,但是卻必須有「參悟」的心與精神,只要一個有心學道者真能用心去參証經典中諸聖賢神佛菩薩所說過的每一句話,於豁然開悟的當下,你就是悟道的修行者,此時,智慧又更上一層,往後遇到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只可惜,今之學道者,雖讀了千經萬典,卻不曾用心去參悟其中的真相實體性,閱讀經典佛籍當成在看文章,當成小說一翻即過,看過就以為讀過此經典而沾沾自喜,所以至今,證悟者少之又少,行修之人可要好好檢視之。

學道修行要有覺悟──聞、思、修,入三摩地,聽經、聞法,都需要去思惟、修証,聽聞之後,還要透過思惟的內化,只要把神佛菩薩或聖賢所傳下的經典中的一句話,每天不斷的參悟,一旦有一天參破文字背後的道性,進而繼續依所悟及之道性實修驗證,這就能「得道」。

能「悟」一句話,那就能受用無窮,因為「一」即是「一切」,「一理通,萬理徹」也。可以說「萬法」由心生,一個人真正開悟時,往往只在當下的一個情境與觸機,即所謂的「頓悟」,但是,若沒心去觀察、思惟、內化,這些情境或觸機當然就只是擦身而過的情景了。故而,學道修行一定要能「聞思修」。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球本是一煉佛所,何以說?是因為地球上的人世間太迷人了,地球上蘊藏著豐富的資糧而養萬生萬物之所需,而人類所發明的精巧科技更能滿足世人生活上的享受,而地位、權勢能夠滿足世人的虛榮心和權力欲,恩怨情仇更添了人們感官上的刺激,凡此種種,都太吸引人了,也因為世人之迷思與貪婪,所以被外境牽引而迷失了人生方向。

人是唯一能在煉佛所修煉成佛的眾生,是因為人一方面有上天賦予的佛性,另一方面因有肉體而有七情六欲;佛性良心指引人去為善,可是七情六欲卻驅使人去追求食色、財富和權勢,以滿足種種欲望,引誘人之墮落。這樣的為善或為惡,每個人都有絕對的自由意志,因此常處於佛魔交戰的衝突與矛盾中。為善,是自己在為善,為惡是自己在為惡,自己完全有自主權。

人,生於世,越是惡劣的環境,越能考驗出志節而成就偉大的人格。語云:「寒門出孝子,亂世出忠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種種文字所顯現的智慧就是告訴世人,只要自己願意,就能成就其至善的人格而達證聖成佛之境。但是,若不知珍惜此生,把握善緣,而虛擲歲月,甚至背離正道,自我作賤,這就莫怪命運的造化弄人了。

那麼為善之善又何謂?善者仁也。聖人孔夫子從人的內心深處體悟到凡是人都天生具有「仁」這種德性,所以孔子聖者如是言「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是內在於自己身上的,想行仁,只要去實踐,就能成就仁德。仁德具足就能顯見本性,而本性是佛,也是心,是人的本體,同樣的也是宇宙的本體,所以說「道者性所固有,非外而鑠。」

但由於人類墜於紅塵中,受大染缸的污染,讓本有之光明德性日漸矇塵而失去光明,迷失於紅塵中沉浮受苦。因此,藉由修行,從萬法中洗滌塵埃,找回自己的本有,離苦得樂。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者須長養慈悲心,對一切眾生皆平等對待,更進一步對宇宙大自然的一切慈心愛護,這才是真正的有心修行。在佛的經律中,就這樣教導一切入門修行眾,不僅要愛護一切眾生,乃至草木也不能隨之傷與害,把一切花草樹木視作眾生的一環。

修者可從華嚴經中見如是言:「一切山水草木,都是大菩薩的化現。」這就是佛陀示意眾生,要認知一切生物、無生物都是佛的法身,不僅黃花翠竹皆說法,石間的頑石,也是示意世人,本在為眾生說盡佛法,只要世人眾生能靜下心,用心聆聽,皆能從石間草木中悟及佛菩薩的法意。然而,今之世人,為名為利爭奪搶食,哪有餘心能觸景悟道呢?故說,世人是迷痴的一群,來到人間寶山,卻讓一切法寶擦身而過,惜哉!

行修之人,今天能入門來修行,是往昔宿世善因緣所結,今才有此慧性來領悟宇宙間的萬生萬物都是佛菩薩的慈悲法身,因此,修者應好好珍惜大自然的一切,好好護持上天的巧奪天工,保有原來才是把握賴以為生的環境,把大自然的一切視為自己的身體來看待,這才是實現儒家仁愛之心「愛屋及烏」的博愛精神,亦是修行要力行的信念,對生活是簡樸清淨的,唯有領悟生活的簡樸清淨才能解脫物慾的束縛。

人類賴以為生的地球,為滋養眾生萬物而生生不息,但自然資源過度的浪費或為一己之私而大肆破壞自然生態,人類萬物都將自食其惡果。看看今天的環境,人類貪便利、貪財富所以造成自然環境與生態越來越嚴重的失衡,人類完全無法體悟「少欲知足」、「知足常樂」的道理,殊不知,為了貪求而快速消耗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這就如現在的年青人一樣,將被「卡債」壓得身心俱疲,這樣借債養債,將使負債越來越多,割肉療饑,等於是慢性的自我毀滅。

無奈,貪而不知足的人類被一時的方便及私自的利益沖昏了頭,只見眼前利而罔顧後代子孫將陷入空前困境與惡劣的環境之中。諸佛菩薩一再示現,警惕世人,覺醒吧!莫再執迷不悟了,今天為一己之私貪取而去破壞生態環境這就等於在破壞自己生活的環境,一切災劫、苦痛,總會由自己去承受,因為都是「咎由自取」也。

行修之人入門修行,應有此覺醒,一同為生態盡力維護,欲成就此功德大業,自己須先具足此素養,精進修行,讓心靈得以淨化,因心靈的淨化比環境的淨化要更優先,因為當心靈能夠沒有貪求的意圖,能夠簡樸清淨,那自然而然就會少去破壞或污染環境了。以此,共同愛護、保護環境,留一片清淨的地球給自己也給後代子孫,不要一切都在自己手中用盡了。修行是在修心、正行,愛護生態環境就是愛護自己,愛護眾生的功德大業,盼世間人類好好悟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諸佛菩薩常勉勵世俗眾生說:「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這是從何種角度在說「三無差別」呢?修者有否深入思索諸佛菩薩是如何說此三無差別?

這三無差別所指的是依「心、佛、眾生」三者的本體同屬一類而言,也就是說眾生與佛都同樣經由各自的如來藏本體而出生的,而這如來藏在眾生、在佛都是自性清淨的如來藏心,所以才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既是無有差別,為何眾生不能如佛、菩薩的自在,來去自如呢?是因為眾生未斷煩惱障的習氣種子,而諸佛菩薩已全部斷盡所有的煩惱障的習氣種子;眾生因為煩惱障的種未斷除,因此一念無明的現行,就會使得眾生繼續的輪迴於三界生死裡。

眾生因一念無明而落入生死輪迴的漩渦中,雖知世間是苦海,然而眾生卻從無始劫以來,就不曾相應到這個無明,因此,雖入門修行,學道聞法,也祇不過如是想著:「怎樣才可以不再輪迴三界生死流中?如何才可免受世間的種種苦磨?」從不知覺醒去悟法界的真實相是什麼?因此,來來去去的修行,至始至終就是無法得到解脫。

之所以如此,乃是眾生存有知障、所知障,而所謂「所知障」是說眾生有無明邪見,因無明邪見而覆蓋慧解,令不聰利,因而障礙菩提之業也,因為對於法界實相的體性無所知,所以障礙了修行成就佛果之法道。

是故,修者當思精進,如果沒有斷盡「所知障」,煩惱障的有漏習氣種子是不可能斷除的,而不能斷滅有漏習氣種子,當然就無法相應到法界實相的體性,也就無法了脫三界的輪迴苦。儒家言「學而時習之」,修者有幸聞此妙法,當時刻思悟之。

修者入門修行,不外乎是要離此苦海的娑婆界,方向既明確,當思精進斷盡煩惱障的有漏習氣種子。爾今,欲斷此煩惱障的有漏習氣種子,就得在有所悟之後能繼續修學一切種智,一直到究竟了知時,這才能如願斷除有漏習氣種子,否則都只停留於所知障的障礙中。

修行之路雖然是漫長,但若不踏出第一步,若不能有始有終,也就永遠沒機會解脫,只有生生世世落入三界中生死輪迴了。此生虛度,來生何往?不可知也,想再有今之難得機緣入門修行,想必不是現在的汝等所能預知與掌握的,故而期盼修者,聞此妙法者都能把握之,勤精進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俗云:「落土時,八字命」,所謂八字命亦即在出生的年月日時的當下,於呱呱落地時命已注定,好命歹命由此定之。如此說來,那人生又何須奔波辛勞呢?

其實,今生的努力,一來是要藉此來改變自己今生的運,一方面亦即在累積來世的福德資糧,讓來世於「落土時」就能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所以這「落土時八字命」不可將之作消極觀,而是從正面積極的方向來轉運。

苦海茫茫一片青紅皂白,皆有其吉凶運行之軌跡,「落土時」所注定今生之命運所依據自己往昔所累積之福德與善惡來注定的,因此,今生既來到人世間,在此劫臨之數,於逢末法人心毀墜之際,幸好「道」降火宅,以廣度一切有緣,能持心向善,力行正道,可為今生改運,為來生備資糧。

苦海非久居之地,人生在累劫來的輪迴,已積成層層塔塔的冤孽罪業,這都是善惡輪迴的依止種因,惡業罪孽大於善業福德者,只好落生於蠻夷荒脊之地受苦受難,這本是因果的真象,而此因果卻是由自己所造作,今生亦由自己來承受。

盼世人要覺醒,要心存因果,深信因果,這是改變命運的開端。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處在暗室裡,會使人心生恐慌,那一顆不安的心,使人陷入害怕的境地,此時,若能點燃一盞燈,縱然是小小的一盞燈,都能照亮四周,驅除黑暗,開啟光明,小小的一盞燈,掃除了恐懼、不安的情緒,所以,我們千萬不可輕視一盞小小的燈火,或一根蠟燭的光亮,外在世界如此,內心世界何嘗不如此。

在每個人的內心世界裡都懷有一盞無形的光明燈,這盞光明燈是純真、潔淨的,但是由於每個人的六根攀緣而受慾念心魔所障蔽,明燈上蒙上了一層灰煙而使之變得愚暗昏昧,茫然不知所從,在茫茫的大海中漂泊摸索而不得其光明之境。

今天,我們所寄居的世間本是一現象界的世界,所以一切人、事、物,甚至於萬法,絕無永恆不變的存在著,隨著因緣的生滅而聚散,而人之心念更是異滅無常,整天如跑馬燈難得停歇,所以疲憊、所以痛苦、煩惱一籮筐。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一切罪業皆因愛慾使人愚蔽,一切造作皆由無明起,一切無明皆因心燈蒙塵昏暗而生,也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點燃著一盞心燈,我們才能離苦得樂,然而「心燈」何謂也?又如何得以點燃?

曾有一位小尼姑,出家隨師父習道修行已多年,有一天,她去見師父問「道」說:「師父,我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已經多年,每天在這青山白雲之間,茹素禮佛,隨師父習道修行,暮鼓晨鐘,但是為什麼經讀得愈多,心中的雜念不但不減滅,反而增加,我該怎麼辦?」

師父聽完小尼姑的問題之後,告訴小尼姑說道:「點一盞燈,使它非但能照亮妳,而且不會留下妳的身影,就可以通悟了!」

小尼姑照著師父的教導點了燈,數十年過去了......。

在姑蘇城外,有一所尼姑庵遠近馳名,大家都稱之為萬燈庵,因為其中點滿了燈,成千上萬的燈,使人走入其間,彷彿步入一片燈海,燦爛輝煌,而這所萬燈庵的住持,就是當年的那位小尼姑,雖然如今年事已高,並擁有眾多信徒,但是她仍然心事重重。

因為儘管她每做一樁功德,就點燃一盞燈,卻無論把燈放在腳邊,懸在屋頂,乃至以一片燈海將自己團團圍住,還是總會見到自己的影子,甚至可以說,燈愈亮,影子愈顯著;燈愈多,影子也愈多,她困惑了,卻已經沒有師父可以問,因為師父早已圓寂,而自己也將不久人世,可是心中的那團迷惑依舊無法解開。

果真世事無常,她終於也圓寂了,可是就在她要圓寂的剎那間,她終於通悟了當年師父教她點一盞燈的意境了。

她沒有在萬燈之間找到一生尋求的東西,卻在黑暗的禪房裡悟通了,她發覺身外的成就再高,燈再亮,也只是身後的影子,唯有一個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無掛礙的是點一盞「心燈」,而非外在的許許多多的燈。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