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與道德」這是幾千年來,做人的正確法則,雖然時間有點久遠,任憑時空不斷的轉變,它永遠是不變的準繩。
看看今日社稷,物質文明雖昌盛,但人心卻愈顯不知足,處處是暴力、貪奪、欺詐的腐蝕行為,為何人心會變得如此的憎恨、貪婪、無明,社稷為何是如此的功利、自私?究其因,都是「倫理與道德」的生活觀念淡薄了,生命的價值已被一切外在的物質所吞食腐化,所以物質再如何的昌盛,帶給世人的不會是快樂的生活,反而增加了身心的負擔與痛苦,世人能覺悟乎?
因為物質文明的昌盛,淹沒了「倫理與道德」的生活觀,所以社稷亂象叢生,今日,不管居於何層次,彼此的互動把「利」字擺中間,缺少注意倫理的分際以及道德的準則,只有互相的爭權奪利,少了互相關懷、互助與責任的擔當,這樣的生活空間,世人會有安全、安逸的生活嗎?所以,要想改變今之生活空間,就要先從自己的觀念改變,唯能從「倫理與道德」著手。
「倫理與道德」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延續與快樂、安全的源頭,然而「倫理與道德」又是什麼呢?
「倫理與道德」雖是相提並論,其實有其各自的內涵,人與人的相處,彼此各盡其責,各守其分,這就是「倫理」;彼此尊重,互相關懷,互相協助,這就是「道德」,雖然範疇不相同,但「倫理」的實踐,一定要有「道德」來配合,在倫理的構成中,一定要加上道德的規範,才能圓滿。
而道德的實踐,關鍵在於自己,如果一味的期待、苛求別人對我好,要別人是我的貴人、益友,可是卻不曾觀照過自己,是否也用同樣的心去回饋給世人,若沒有做到回饋,那就是欠缺道德。人來人往之間,若缺乏道德的潤滑,也就不能成為倫理;「倫理與道德」互為表裡。
正確的倫理觀念,一定是從自己開始做起,自己付出、奉獻,這樣的觀念與行為,就是「慈悲心」的顯露,亦即是「愛心」的廣被。人是群居者,沒人能獨自生活、生存,因此,人與人的互動能以「倫理與道德」為依歸,社稷才能祥和、平安。學道修行就要能悟,要覺悟法之玄妙處,由內心的轉化而成智慧,這才不至於浪費時間,才能與諸佛菩薩聖仙神的精神相契合。
- Apr 13 Wed 2016 03:55
神佛勸修文 《倫理與道德》
- Apr 10 Sun 2016 03:59
神佛勸修文 《戒殺放生》
在十惡業中,除邪見外,以殺生之業為最重,故有云:「諸功德中放生第一,諸餘罪中殺業最重。」一切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有佛性,如殺之、食之,是阻礙其菩提道,斷其大慈悲佛性種子。
戒經記中如是云:「一切萬般蟲蟻,是人作業之報身。」只是迷妄因緣,而沉淪於四生六道輪迴。行修之人知否?佛制勿殺生,是告示眾生勿結怨,若以憐憫心關照一切畜生有情乃是多生多劫前的六親眷屬,受業力招引,而墮畜生道,故說不宜殺生也。
從因果償還的律法中,如是云:「世人多殺生,遂有刀兵劫。負命殺汝身,欠財焚汝宅。離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報應各相當,洗耳聽佛說。」所以,今生有此難得人身,欲修福以養此身,首重戒殺,長期力行放生,以達逢凶化吉,此言不虛,世人勿以為迷信而毀謗。
經云:「不信佛言難出世,毀謗正法墮沉淪。」行修之人好好悟之。今生有心入修行之門,有心植福培德者,應具慈悲力,修己以度他,規勸一切有緣,不毀搗鳥巢,不掘蟻穴,不濫伐草木、樹林,使得一切水陸眾生,各安其所。
過去有一高僧,行步慎重,不跨蟲蟻,人問其故。高僧如是言:「彼此同在生死中,或許它們先成佛道。尚望其垂憐慈度我,何敢輕慢乎?」是緣以上故,行修之人好好領悟此高僧之言。
佛視一切眾生平等,同具佛性,然而世人因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之別,因而貢高傲慢,以致生生世世於四生六道中輪迴,無有出期。今天,行修之人有此善因緣,入門修行,應好好珍惜之,不執一切相,而力行菩薩善道。
- Apr 07 Thu 2016 04:27
神佛勸修文 《清淨見聞覺知心》
世人學道,諸多盲從,在人潮眾多處跟隨朝拜學道,這是因迷失了真道之處地,看大不見小,殊不知真道不是在人潮眾多的大道場,而是在小小的方寸中,所以諸佛菩薩一再的告誡世人,學道修行要往內求,方寸之內才能見真道也。其理何在?何以如是言?因為方寸之內本有一顆自性清淨且一切眾生皆具足的心,這顆自性清淨心,今生或往昔,不管有沒有修行,不管見聞覺知心清淨與否,這個自性清淨心的體性始終是清淨的。
那麼既然始終是清淨的,又何須要修呢?只因為這顆自性清淨心的外層附著了塵埃、濁氣,那為何會受塵染呢?論之緣由,祂雖然始終是清淨,可是祂含藏著染污的種子,而當這顆染污的種子出現時,就會顯現出那顆見聞覺知心(肉心),以及處處作主的心所具有的貪瞋痴性,這貪瞋痴性就是不清淨的七識心的染污種子,而七識心是含藏在自性清淨的八識(如來藏識)之中,因因緣成熟而出現。
爾今,行修之人學道修行,就是要把這些染污種子一一除滅,讓八識心不再含藏那些污濁的種子,今修行學道,就是要能體悟此理,不要種下那些染污的種子,進而體現光明的如來真心。
要如何才能滅除因見聞覺知心與意根所產生種種染污呢?行修之人,一切染污皆來自見聞覺知心對外界事物所生之貪瞋痴疑慢,這種種染污是因眾生的心量不夠寬大,不能包容,加上慾念不止所致,而不夠寬大、不能包容、慾念不止等等是因「我執」心放不下,眾生落入「我執之心」,因我執而對世事的無常變遷產生諸多怨懟染污,這些染污就是惡種子,這些種子藏於八識之中,待因緣成熟而出現輪迴對報。
行修之人,世間萬事萬生,縱然出現是「壞」的,也有「好」的成分在裡面,而好的,也同樣含藏壞的成分,這就如道家「太極圖」上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道理一樣。但是,眾生因慧燈昏暗而不明真相又有很重的「我執心」,所以看到外境事象不合己意,心中就出現憎恨、嫉妒。因我執、因心量狹窄,不知包容,所以很輕易的被外境所牽制,隨外境表象而起善惡心,種下業種(善惡種子)含藏入八識中,隨因緣而顯現。
覺知心是善惡種子的起源,行修之人要如何讓這顆覺知心圓滿無善無惡呢?雖說心、佛、眾生都具同樣的清淨性,是三無差別。但佛心是斷盡第八識中煩惱障的一切習氣種子,斷盡八識中所知障的一切上煩惱,是無漏種子,所以是佛心;而眾生之心是一念無明的心,因一念無明所以輪迴三界生死。
世人,從無始劫以來,雖然都曾用心在勤修解脫道,然而卻不能証得生死的解脫。行修之人,今生既入門學道修行,要趁此機緣,用心領悟斷盡煩惱業種,拋開我執的煩惱,而用平等、包容、謙讓來對待世事的生滅,不要再執著於見聞覺知,否則就很難斷除煩惱業,那修行只是空有其表而欠缺了實質內涵,浪費寶貴的生命與機緣。修行要能知其因而破其因,自然沒有種子來生種種煩惱了。
- Apr 04 Mon 2016 02:58
神佛勸修文 《平常道》
修行不離人間,在人間裡圓滿人道即近天道,而圓滿人道則貴在親切、真誠。
為什麼待人真誠、親切是修人道之基呢?因為修行要能廣結善緣:「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今天,無論是在道場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對陌生的人也好,對熟識的人也好,都要本著無分別之心,真誠的對待,親切的交談,讓對方留下美好的印象;印象並不在於長得好看不好看,而是能由內心顯露出真誠、親切的念波。
在世宇中,在身旁週遭的人群裡,應常存有如此正見:人,長得不是高帥富的那麼好看,可是大家對他卻能留下美好且深刻的印象,且願與之親近;另則,有人長得一表人才,但給人的印象卻不是那麼的好。這樣的現象,証明了不在於外表的好看與否?而是在那顆心能否發出真誠、親切的念波,有真誠才能感動人,才能廣結善緣。
修行在修心,離心非修行也。心念波動是慈悲善念,遠勝於外表的好壞,而外表者,不僅侷限於人之長相,更包含了一切的言行舉止,因為心中沒真誠,其行為言論就無法攝服對方,讓對方感動,反而被看成虛偽、傲慢,這就失去了修行者應有的態度了,無法廣結善緣來圓滿人道。
說到了真誠,什麼是「真誠」的心,就是一種自然的流露,無造作之心。修行本在修此外放的心,眾生心是一顆喜於分別的心,經由修行能使之逐漸轉化,回到本來無分別之心,可以自然而然的視一切眾生平等,這樣的轉化就是「心」之淨化,即是「心法」,就是用這顆本有的真誠心來說法(待人、處世)。
度眾不單只停在道場裡的講經談道,離開道場,心又回到凡俗的紛擾中,那雜念、分別、計較又是一波波的浮現,轉動不停,如此,又如何能度呢?所以講經說道是要無時無刻的,聖者如是言「聖人行無言之教」,而這無言之教就是「心與行」。
用真誠、無分別的念波與行為來感動,才能達到無時無刻的說教度眾生,此即語云:「身教勝於言教」,這也就是在使用「心法」。行修之人,聞法學道修行,須實際做到「知行合一」,日常生活中即是道,世間本是一大道場,處處都是修行煉性的場所。
人來人往中都是「法」的示現,有「心」者方能悟其大道,而懂得用真誠心來體驗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神通,讓元神通達,不論是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都會很圓滿,而圓滿就是一顆真誠的心,以真誠心對待一切眾生、一切事物,這是聖是賢也。
- Apr 01 Fri 2016 03:59
神佛勸修文 《不知覺醒枉為人》
人生在世猶如草木一春,朝不保夕;更似春露,朝陽一照,化為烏有。這正是給世人一種訊息,這就是無常世間的真象,但世人迷而不悟,不知覺醒,尚在為一己之私而你爭我奪,造諸惡業,糟蹋有此難得的人身,而自食其惡果,真是可惜呀!
諸佛菩薩聖仙佛屢下凡塵,隨處示現,為喚醒世人回頭,而苦口婆心的說諸妙法,傳於世間以廣度眾生離苦得樂,脫離輪迴之苦境,然而,塵障深重的眾生往往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是故,諸佛菩薩感嘆眾生難度也。
今,勸化有緣眾生莫再痴迷,好好珍惜有限的生命,認真的來修心養性,覺悟這世間無常真理,莫再一己之私打轉、算計,今生的富貴貧賤皆是宿世所造諸善惡業所生之果,強求身外之物,惹得全身傷痕累累,最終仍是一場空,世人可要好好的用心去體悟之,趁今生有此人身,多行善積德,以儲備來生一條光明的康莊大道。
- Apr 01 Fri 2016 03:57
佛像 (常喜)
菩薩示現
藉實相廣度一切有緣;
佛聖神像
藉實相之莊嚴,
攝心而起敬仰之謙卑心,
是故
敬仰神像莫誤為執相,
否則,未證而言證,
自誤誤人也;
修行
萬萬不能因不著於諸相,
而言一切皆空,
那是未下工夫而自了生死之人。
神像莊嚴端坐在龕中,
那慈父般的面容,
凝視著你,
撫平了世人多少年以來生死輪迴,
娑婆流浪生涯的創痕;
慈悲的眼眸,
訴說著多少年來
佇立不移盼望你歸的心情
望穿秋水
無怨無悔;
嘴角的微笑、寬裕,
包容了我於娑婆輪迴的善惡罪孽,
告訴著一切有緣眾生,
只要回頭,永不嫌晚;
世上香煙裊裊,
伴隨而來的
是求名求利的悲切之音,
想說的是
娑婆世界豈是天堂,
輪迴不休,
何日返航。
神像的
莊嚴、慈悲、寬容,
豈是你心中的執相,
祂正示現來警示你我;
修行
須有一顆謙虛的心,
有謙虛包容之心,
方能勇往精進。
佛外有魔,
人一執著,
萬物是魔,
不可不慎也。
- Mar 29 Tue 2016 03:24
神佛勸修文 《學道學聖賢》
世俗常言「萬教歸一」,理應無所分別,然而,但見世俗中人,許多學道者心中卻常有分別心,只因自己不知用心去領悟諸聖神仙佛菩薩所傳妙法的真實義,卻只一味去否定這些妙法的殊勝,因此四處奔波、尋尋覓覓,這就是學道者的貢高、傲慢心在作祟,此心不除,學道難成,所以修者不能不慎也。
學道修行離不開「德」字。「德」是佛家欲成就最高境界所不可缺的行為,所以才有稱釋迦牟尼是「萬德莊嚴」,有德才有莊嚴相,而這也是儒家教育的大學之道所提到的「在明明德」也。「明明德」者,就是讓修者能夠明心見性,由於具足了德性,就沒有那些污穢、不淨的業塵種子,在沒有污穢不淨的種子下,就能有自性的清淨心,進而將此自性的清淨擴而充之,便是能夠普度一切有緣生命了。
引導一切有情都達到最美、最善的德性──止於至善,那麼一切有情就能見己之「本來面目」,如此之境,便是成就社稷祥和,世界大同的願景顯現於眼前,也是佛家所稱的人間淨土了。
一篇「大學之道」,修者能領悟多少?能悟及其真實義否?若未悟及真實義,而否定了其殊勝玄妙,那可真是自誤誤人,造業可深矣。儒家聖賢之道,只是缺少宗教的裝飾和宗教的語言。眾多學道者總是聞而不思、不悟,不知其真實義而人云亦云,真是不識佛家說的「因緣」造化了。
因緣的造化,非常微妙;佛家如是言「法無定法,定法非法。」一個證悟的人,了悟不同的因緣,於是講不同的方法以教化、度化之,這在儒家稱之為「因材施教」,而在佛家就是普門品中所云:「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之說法。」就是因為修者的根器不同,為了廣度一切眾生,所以諸佛菩薩才示現不同身份去講法,去適應眾生各自的因緣程度而度化之。
儒家諸聖賢為了教化世人,不惜化身為教育家,從事人心的改造,提倡用「仁道」的思惟來淨化人心,引度修者能「明明德」而「止於至善」,是為證聖稱賢也。一切方法皆為一切世人學子而立,這也是佛家慧能宗師所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大道無私,人人皆可學可得;一切「法」因人而傳而立。
現今,佛教家為倡導人間淨土,紛紛闡揚「人間佛教」,懷「出世精神」,做「入世」的工作,然而這「入世」的工作,正是儒家歷來所教導世人的「人道」。用不同的文詞,不同的表達文字,但都是「入世」的工作,不分富貴賢愚,有教無類。佛家、儒家之法有何分別?「萬教同一源」,儒家用簡單易懂的語言文字,傳授「人道」妙法,只要能用心領悟,達到「至善」,就是返回「寂光淨土」。
- Mar 26 Sat 2016 03:12
神佛勸修文 《多行善法,廣結善緣》
修行要時時檢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人之身、口、意是造業的源頭,稍不注意就可能再添新罪業。生活中能保持著常去祝福、讚美別人,而少去談是非、生無明,自然可避免罪業惹身。
眾生來來去去於世俗人我之中,如果不能去祝福別人、讚歎別人,而卻用反面的嫉妒心、誹謗心去面對,這表示自己的心胸是狹隘的,這種狹隘的心最容易造業了,而這樣的心態,最後自己要去承擔業報,就如仰天吐沫而自唾其面一樣,這就是一種因果真象的報償法則。
所以修者入門行修,就要好好的廣修一切善法,廣結善緣,在生活中知進退,待人如沐春風,給人和悅,那眾人所凝聚的無形善德力,能讓環境變得清新、和諧,這樣的環境也會加被在你身上,增長福慧與道行的。修行就要從細微處修起,道行的高低、真假就在自己的一言一行。
世俗中,物質狀況不盡相同,但因在內心存有「道」,時時存有「光明」的喜悅心,人生就能幸福,就能跳脫物質的束縛,這樣的人生活一年可勝過十年,其實修行不要想得太複雜、太深奧,就是付出與奉獻,就是廣結善緣,這樣的心態與行為,就會在無形的善德寶藏中不斷的儲備福德資糧。
語云:「天不給以厚福,吾人以積德而迎之。」今生的福德資糧不足,都是往昔未積福德所致,福報的深淺,全靠自己的累積而非上天無緣無故來賜予;今生的運途不佳,多所阻礙、困頓都是往昔功德做得不足。一切莫怨天尤人,把握今生,勤培福德善業以改變命運,為未來之路開創新局。
行修之人今入門修行,要在日常生活中或待人接物上去廣結善緣,圓滿人道;「人道」是成神稱聖証佛之道,在人生中圓滿「仁、義、禮、智、信」五德,也就圓滿了人道,相信能如此,人生的生命之樹必更加茁壯成長,而開出美麗燦爛的花朵,散播無限的芬芳以分享大眾,成為一位解脫、得大智慧的大乘尊者。
- Mar 23 Wed 2016 03:04
神佛勸修文 《生、老、病、死》
世事本無常,嘆息今之世人,多少迷徒入了寶山卻讓雙手空空而回,真是可惜呀!迷或悟全然由自己對自己負責,若不知珍惜,待年邁容顏變,待病魔纏身之際才想回頭,已晚矣!世事無常,人生無常,閻王無轉限,盼世人要及早覺醒,把握有限的生命,快把修行事好好用心行之。
「生命」,有其新陳代謝的週期軌跡,因有新陳代謝,所以就有「生、老、病、死」,也就是虛空中的「成、住、壞、空」。這種種生滅本是宇宙萬生萬物所存在的自然輪迴現象,這既是自然現象,那世人為何常執著於成、住、壞、空的轉化中,這就是因為眾生迷於眼前的現象,以假為真,不能悟及此宇宙生滅中的一切假相,不悟一切生滅本就存在的自然軌道,因而為此生滅而生諸多煩惱,招惹災禍的境象。
行修之人,今生有此智慧入門來修行見真,這是難得的機緣,趁此機緣來悟及「生、老、病、死」的現象軌道,脫離因迷惑、無智所帶來的苦惱。要「悟」就得用心,當然就得把心專注於聖論佛典所傳遞的妙法,然後能不斷的觀想、內化,這樣的用功,才能真正有所「悟」。修者須知,「悟」不是在文字上的釋意,更不是口言悟就是「悟」,真正「悟」是經由內心的觀照煉化才能得之,所以行修之人要把握每一次的示現,每一次的境遇機緣。
其實,世事萬物在「生、老、病、死」中轉動幻化。人,要在這轉化中得到脫離,不外乎就要在用心修行中領悟「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的真實義。生、老、病、死既是萬生萬物無可避免的現象,那麼萬靈之首的人類,要有能力時時反省觀照自己的言行念動,欲求斷煩惱,就要與「空」相應,不執著於萬生萬境的「假有」。一切所見,剎那即滅;一切所聞,剎那已過;一切所有,剎那成空。悟知則當下與「空」相應,不執著於所見、所聞,這就是心經所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亦即緣起性空的真實性,縱然是人身亦為四大藉因緣而合,緣散即滅,何有實相性,萬生萬物皆如此,有何可執著的。悟之心就能達於「空」的境界,生老病死,成住壞空就是依循著因緣生滅而起新陳代謝作用,所以放下它,才能得解脫也。
- Mar 20 Sun 2016 03:11
神佛勸修文 《修行須在生活中體驗諸法》
修行須在生活中培養自己的佛性,也就是修行離不開生活中的一切境,必須在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去體驗佛法聖道。
要如何在生活中體驗佛法聖道而達真正融入修行中呢?因為「道」本是生活中的人道圓滿。舉例說:當你計劃要成就某一件事,然而最後卻失敗了,在不能如願的當下,你是否能自我反省道:「這次為何會失敗?是自己努力不夠?或是計劃不周全?」而不是把失敗全歸咎於自己之外的人、事、物,能有此心態,就不會生起怨天尤人之心。
「反省、觀照」是通往光明的一座橋樑,能反省的人才能入於「正定」,才能控制自己的心境不被外在境遇所影響,才不會起傷害自己的不淨念頭。「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諸佛的教化,都是教導眾生從意念的淨化開始。因此,在生活中的一切順逆,都要時時反省觀照,以回歸自性的清淨,這本是行修之人入門修行的功課和精進的法門。
今天修者學道修行,以回歸自性的清淨,而當有所成就之時,就要能發揮人性的至情、至愛,懂得對一切眾生多一點慈悲心,多一點包容心,多一點寬恕心。塵世間非一人世界,在人來人往的接觸中,避免不了遭受指責或批評,這些都正是在考驗修行者行深程度,是否已真正達此回歸自性的清淨,若已達自性清淨,面對外來的逆境就只有感恩心而沒有嗔怒心,這樣才能發菩提心,求得無上道。
綜觀今之世宇,眾人往往容易眼見外相或耳聞濁音而起善惡喜怒之心,不易見自己內心的起伏變化,基於此,所以在入修行之門,在修行過程中,需要藉由戒律來規範調養心息。且試舉一例談之,相信修者或多或少都曾遇過就是喜歡探察別人隱私的人,當他聽到一些風吹草動,就補風捉影,到處說是非,把一點小問題渲染得滿城風雨,此種人心性「狐性多疑」,修者想想此人能見法能見真相嗎?
今既入門修行,就是在修心,真正入修行之門,不管聽到什麼雜音,什麼現象,凡是與心性無關之事,都應「無住於心」,這是儒家聖者所言: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的無住於心,這樣的如如不動心方是修行的境界。
有「定」才能「離於邪亂」,也就是心念的純淨、光明,能夠「物來不住,物去不留」,一切外境事象隨因緣生滅,讓外境能無動於心,這樣修行便入於「中道」,而入於「中道」即能達於「觀空」,因為「空性」的大道,是自性的圓融,自性如虛空,所以廣大無垠,包容一切,既能包容一切,何來招惹外在的幻境、幻聲、幻影,又怎能會受此穢氣來干擾自性的清淨呢?一切法度一切眾生,一切法引導眾生出離苦幽,有心修道,就能早日証道而離苦得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