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夢境早覺拋,
 
本無一物何自擾,
 
起起落落如朝露,
 
唯有神定享逍遙。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祇因妄想執著,不能証得,而今,諸眾有心向道,道心堅定,是難得之因緣,因之,就此啟迪諸眾智慧之門,以「禪定」與眾修者共參。
 
定者,如世間凡夫,精勤一技一藝,或注想一機一境,皆須專精不移,所謂精誠所在,金石為開,人如無堅定之毅力,終不能成就世間人事,修行亦同也。因之,修行必先修定,經由禪定的練習,而使其寧靜專一,不使散亂,不令昏沈也。
 
然而,世人一談及禪定就會直接反應是打坐,其實,打坐只是一種方法,一種修行的工具,一種助力,它並不是「禪」。而「禪」就是「單純的當下心」,即便是「吃飯、睡覺」處處是禪也。
 
禪既是如此,那世人誰不吃飯、不睡覺,大家不就都在參禪了?事實上,禪的基本元素就是一個「當下心」,許多人吃飯時,在胡思亂想,想著過去發生的事,也心繫著未來的事,睡覺時也不能放鬆心緒直做夢,腦波如走馬燈跑個不停。
 
能夠睡覺時專心睡覺;吃飯時專注吃飯,只一心體會著那菜根香,就是修行的禪,就是「定」的修成,只要依止,人人皆可參禪矣。
 
要把心放在當下,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困難重重,因為自己的身和心無法完全掌控,所處的環境也同樣無法掌控,在這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無常境象裡,太多的干擾讓世間人無法釋懷,心境沉浮不定,要把心放在當下,談何容易。
 
也因此,諸佛菩薩才苦口婆心的喚醒世人,要立志修行,在修行中不斷練習,覺悟世事多變的無常與無奈,這是人生的真象,看清這層真象,能在逆境中,仍然可以讓心隨時都能安定,不受身心狀況影響而痛苦、煩惱,也不因環境好壞而起無明。
 
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當下的心,提醒自己活在當下,智慧和慈悲的心也就自然顯現,有清明的智慧與慈悲心,心就會平穩、快樂、明朗、自在,這就是「禪」的真象。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高僧受邀參加素宴,席間,發現在滿桌精緻的素食中,有一盤菜裏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隨從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打算讓主人看到,沒想到,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
 
一會兒,徒弟又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並在徒弟的耳畔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徒弟聽到後再也不敢把肉翻出來。
 
宴後高僧辭別了主人。歸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父,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麼把豬肉放到素菜中?徒弟只是要讓主人知道,處罰處罰他。”
 
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當眾處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退,這都不是我願意看見的,所以我寧願把肉吃下去。”
 
待人處事固然要“得理”,但絕對不可以“不饒人”。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不但不會吃虧,反而還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感動。
 
每個人的價值觀、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現分歧在所難免。大部分人一旦身陷鬥爭的漩渦,總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一方面為了面子,一方面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饒人,非逼得對方鳴金收兵或投降不可。
 
然而,“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吹響了勝利的號角,但這卻也是下一次爭鬥的前奏。因為對方雖然“戰敗”了,但為了面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討”回來。
 
在日常生活中,切記: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給對方一個台階下,少講兩句,得理饒人。否則,不但消滅不了眼前的這個“敵人”,還會讓身邊更多的朋友疏遠你。
 
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放對方一條生路,給對方一個台階下,為對方留點面子和立足之地。這樣做並不是很難,而且如果能做到,還能給自己帶來很多好處。
 
如果你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就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擇手段,不顧後果,這將對你自己造成傷害。放他一條生路,他便不會對你造成傷害。即使在別人理虧時,你在理已明了的情況下,放他一條生路,他也會心存感激。
 
就算不如此,也不太可能與你為敵,這是人的本性。況且,這個世界本來就很小,變化卻很大,若哪一天兩人再度狹路相逢,屆時若他勢強而你勢弱,你想他會怎麼對待你呢?得理饒人,也是為自己留條後路。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微笑面對人生,因為生活需要達觀的人,時代更需要達觀的人。
 
微笑是一種氣質,氣質得益於修養;微笑是一種境界,境界依靠磨練。
 
愛微笑,也就是愛自己;懂得微笑,也就是懂得生活。
 
給生命一個真誠的微笑,我們便擁有了人生中無可比擬的美麗和灑脫。
 
給人生一個真誠的微笑,我們便擁有了生命之初最本質的寬容和坦蕩。
 
微笑是對人生最完美的詮釋,微笑是從容的人生態度。我們微笑著面對生活,生活也一定微笑著面對我們。
 
在喧鬧的城市中,受約束的是生命,不受約束的是心情,只要心是晴朗的,人生就沒有雨天,生命,有時只需要一個真誠的微笑。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乍一看很大,可多少年後再看,其實很小。仔細想想,曾經讓你煩心的一些所謂的大事,在今天看來,還不都是一些不足掛齒的小事嗎?這些小事讓你悲傷過,嘆息過,但如今不都成了很有意思的回憶了嗎?
 
有些事情,之所以以當初讓你覺得很大,或許是因為缺乏心理準備,或許是因為承受能力不強,更可能是由於你對自己還缺乏應有的自信。它從反面提示我們,某件事究竟是大,還是小,這與當事人是否成熟有很大的關係。對一個成熟老練的人來說,即使大事也是小事,而對一個稚幼單純的人來說,即使小事也會成為大事。
 
世界上最廣闊的不是海洋,也不是天空,而是人的胸懷。你的胸懷有多大,你心中的世界就有多大;你的心力有多強,”抗震”能力才會有多強。人要不為小事所困擾,關鍵是要擴展自己的胸懷。
 
經驗告訴我們,當生活中冒出一些不順心的小事時,你千萬不要過分在意,能處置的就快速處置,不能馬上處置的,就放一放再說,有些小事能夠一笑了之是最好的。須知,不把小事看大,也是有效把握人生韻律的重要秘訣之一。
 
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如同逆水行舟,坎坷難行。雖然人人都希望時時幸運,事事順利,可自然界中沒有不凋謝的花朵,人世沒有不曲折的道路。
 
微笑的人並非沒有痛苦,只不過它善於把痛苦錘煉成詩行;微笑著的人並非沒有眼淚,只不過它善於把眼淚化作燈盞,照耀著前行的道路。
 
生活應當有進有退,只進不退或只退不進,都容易招致挫折和失敗。
 
一般地說,進比退好,但當該退而不該進的時候,退則比進好,退一步或許就能進兩步。
 
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千萬不要過分與自己較勁。努力化解麻煩是必要的,但有些事情明明無法挽回,你又何苦糾纏下去呢?自己與自己較勁,只能增添新的麻煩,而對自己造成新的傷害。
 
你應該學會”退一步想”。生活中沒有那麼多大的原則問題,在不少事情上,都是既可這樣,也可那樣的。人不可只能拿得起,而不能放得下,該放下的就要放下。適時地放開自己,就等於解放自己,退一步對你大有好處。可見,有進有退,也是生活中的一種和諧。
 
微笑具有熱情和友善,具有歡樂和輕鬆。生命是美麗的,只要我們用心去譜寫生命的每個音符,就能奏響人生最美妙的樂章!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貢喜歡揚人之善。有一次跟孔子在一起閒談眾弟子的學習情況,師徒有這樣一段對話: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意思就是:你跟顏回相比誰更優秀呢?子貢就回答:我端木賜哪裏敢跟顏回比呢?顏回聽說一件事便能推知十件事,而我只能推知兩件事情罷了。孔子說:是不如他,我贊同你說的,不如他。
 
從這一段對話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子貢的品格,不矜功更不矯情,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卻把別人的成績說得極高,其實在這種謙遜的情況下不會使自己變得渺小,反而會讓你的形象高大起來。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叔孫武叔詆毀孔子的為人和學問。這話傳到了子貢的耳朵裏,子貢便對叔孫武叔說:“這樣做是沒有用的!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是個小土丘,還可超越過去,仲尼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雖然有人要自絕於日月,對日月又有什麼損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這段話不僅表現了子貢對老師孔子的仰慕和尊敬之情,更體現了子貢高超的語言藝術。只有寥寥數言便讓孔子的形象如日中天,有誰能再用別的比喻超過孔子的高度呢?
 
還有一次,弟子們認為孔子有學問有境界,可就是不願出來做官做事,不願為天下所用,所以就公推子貢來勸說老師孔子。子貢與孔子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貢見到孔子並沒有直接勸說孔子應該以天下蒼生為念,一類的官話套話,那樣也許一句話就讓老師給堵了回去,子貢先是跟孔子打起了比方,他說:這裏有一塊精美的玉,是把它藏在櫃子裏呢,還是讓那些識貨的商人把它賣了呢?孔子就回答說,要賣,要把它賣了啊。我是等待著那些識貨的人來,等到那些真正認得美玉的人來買啊。這是很重要的。孔子並不是不願意出來為天下做事,而是等待時機。要用,但是要有選擇地用。
 
古代人用玉比喻君子,君子的品格像玉一樣溫潤華美。這種讚美會讓所有的人都笑逐顏開的,想來孔子也是不能免俗的。一句話就能讓老夫子開心不已,這水平也許只有子貢有吧。先把您老人家的耳朵給理順了,心情自然就會大好,再跟您說點什麼,也不會招致一頓猛烈的回擊了,對話的雙方把自己的意思都表達出來,而且還都能開開心心,這正是子貢所具有的高超的談話藝術。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住寒山萬事休,
 
無有雜念掛心頭,
 
紅塵世事連烽火,
 
眾生沉浮愁更愁。
 
 
身為修行人的您,可曾靜靜的想過:「未出娘胎前,本來面目是誰?」這個自問題,可別用頭腦思考,因為用頭腦思考,想出來的必定是煩惱、是分別的,而不是智慧的體現。
 
行修之人,日常生活中都會有不由自主,引起心情混亂的時候,當生出心情不好時,又是如何面對呢?
 
遇此狀況,不妨先自問:「是誰的心情在混亂?」心情混亂,內心一定不快樂,既然不快樂,為何這個「我」還要自找不快樂呢!
 
這一問,才是智慧的問,而這一問也才能使混亂的心自然平靜下來,當心平靜之後再問:「我的本來面目是誰?」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修行的主題,而這些主題,是在引領大家懂得用智慧看問題,將自我中心的執著,問得無處躲藏。唯有自我中心粉碎時,與解脫相應的無漏智慧才會現前。
 
所謂眾生平等,不僅眾生與眾生平等,眾生跟佛也是平等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佛性就是每個人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
 
靜思然後自問,這修行的方法,是要讓大家知道放鬆身心,然後放下身心,在任何時間都不著急,不緊張,便可不起種種的情緒波動,是謂「放鬆」。
 
至於「放下」,則是連自以為是的「自我中心」也要放下,什麼都放下時,就不會有「這是我」、「這是我的」種種執著心,這一來才能漸漸與無漏智慧產生相應,而終能見到那個真正的「我」。
 
一切法皆因人而有、而在,不知去學去悟,那再玄妙之法也一無所用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們身體生病,疼痛難忍時,心不能著急。首先你要知道,這是自己的因果,肯定是因為自己曾經殺生,所以才要感受的短命多病的果報。你能相信這個道理,然後如理如法地去懺悔殺生的惡業,這樣才能消掉往昔所做的惡業。
 
業消掉了,果自然就沒有了,身體的病痛也能消除。其次,你若想健康長壽,就去愛護自他的生命,多放生,這樣你可以得到健康長壽的果報,這就是轉變因果。
 
很多人都想賺錢,想發財,但始終不能如願以償,總是那麼貧窮,這肯定是前世做過偷盜的惡業,因為偷盜的果報是貧窮。命中有財,才能發財;命中沒有財,總追求錢財,做發財的夢,沒有用!你要相信因果,要誠心懺悔,這樣才能消除偷盜的惡業,消除貧苦的果報。
 
你若想發財,就不求回報地多付出,不管是在家裏還是在單位,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不管是錢財還是智慧。佛法裏講的三種佈施~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都是去付出,這樣你才會財源滾滾。
 
現在很多人總是在消耗福報,不會積累福報。不管是在家裏還是在單位,我們都要修福報、珍惜福報、積累福報,不能消耗福報。不管是在道場,還是在其它任何地方,你若覺得這是他人的、大家的、國家的,然後就不珍惜,隨便亂花亂用,這實際上是最消耗福報的。你能夠得到或使用這些資財,也是你自己的福報,否則你也不會有這個機會。
 
在家裏也是,不能總想佔別人的便宜。覺得一切都自己說了算,什麼事也不做,好像很有福報似的。其實,這才是真正的消耗福報。你讓他做事,這是你正在欠他,總有一天你要成千上萬倍地還啊!你若相信因果,你就應該沒有要求地多付出,自己盡心盡力地去做。
 
有的人也能多做,但是心裏卻總是在埋怨別人,你這樣就不是出於真心,這也是在造業。只有心甘情願地付出,才能消業積福。
 
現在很多人總想說服別人,改變別人,但說話卻沒人聽,沒人相信,沒有威信,這是說妄語的果報。很多人愛說話,卻沒有威力,造很多口業,這都是前世說綺語的果報。還有現在不管是夫妻之間,母子之間,還是朋友之間,總有說長道短的現象,總有障礙,這是前世說離間語的果報。
 
這些都是因果,你想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多多地懺悔,真心改過,然後多說諦實話,多說悅耳語,多念誦經咒,別再說謊話,別再欺騙別人,這樣才能轉變因果,才能解決問題,才能解脫。
 
很多人都在造業,越來越自私,都不願付出,總想佔便宜,總想得到一些好處和利益,互相之間沒有真心誠意。如果得不到利益,就不去關心對方了。只知道自己的感受,根本不去考慮別人的感受,人心壞就壞在這裏。
 
很多夫妻之間總是不和睦,離也離不了,過也過不下去,總是天天吵吵鬧鬧的,互不關心,沒有真正的感情,這個問題特別普遍。其實這都是因果,前世肯定是做過邪淫的惡業,邪淫的果報就是夫妻之間不和睦,彼此成為冤家,互相傷害,哪怕是做錯了一件事,看錯了一眼,心裏就不舒服。這就是因果。
 
今天去這裏求,明天跑那裏去算,都解決不了問題,一定要從內心裏懺悔,然後要多受持戒律,這樣才能改變現狀,夫妻才能和睦相處。
 
我們真正開悟證悟以後,有修行,有很高的成就了,那時我們才能做到不受因果,可以超越因果。之前,我們要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然後去轉變因果。佛法裏有特別明確而又正確的方法,只要加以對照與對治,一定能管用。
 
 
 
文章出處:達真堪布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滾滾紅塵中,能讓自己擁有一份淡淡的情愫,過著淡淡的閒情逸致生活,那是人生多麼悠然自得的美麗啊!在平常、平凡、平淡的淡淡人生中,讓自己的生命,鳴唱出最美妙動聽的天籟之音,那是生命多麼珍貴的閃耀啊!
 
我生命中,對“淡”字情有獨鍾,產生了一份特殊的情愫。於是我特別喜歡“淡”字。因為,淡字,一半是水,一半是火,水火本不容,卻被造字者巧妙地融合貫通在一起,不禁感嘆神奇,而意蘊深邃。
 
淡,是水與火的纏綿,火與水的較量,是碰撞,是交融,雖不互溶,卻能你給我溫暖,我給你清涼,相互依存,相互支撐,達到了完美的結合。人生,不慍不火的淡,是一種人生心態,欲望無止境,淡定而從容。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輕描淡寫無重彩,若有若無的淡,更能給人遐想無限的空間。淡淡的我,淡淡的生活,淡淡的愛,淡淡的情,淡淡的心,淡淡的樂,安逸於淡淡的人生。
 
淡淡的情愫,你像雨後的彩虹,光彩奪目又清新典雅。讓人耳目一新。在爽朗的午後,在落日的黃昏,我用眼睛讀你,用心靈品你,賞不盡你的精彩~淡淡情愫!
 
喜歡淡淡的感覺,夜的靜美,雨的飄逸,風的灑脫,雪的輕盈。此時的淡淡,是一種意境,不是淡而無味的淡,是人淡如菊的淡,是過慮了喧囂紛擾後的寧靜,是心靜如水的淡然,就這樣淡淡的感受一份屬於自已的天地。心如雨後的天空一樣純靜。
 
喜歡淡淡的人生。淡淡的愁不刺心卻千絲萬縷,淡淡的寂寞不放縱,卻獨品生命裏的無奈;淡淡的思念不糾纏卻綿長濃厚,淡淡的牽掛不強求卻悠遠永久。淡淡的紅塵,淡淡的歲月,淡淡而來,淡淡而去。淡淡的人生,巧聲吟唱著淡淡的天籟之音。
 
喜歡淡淡的音樂。那美妙動聽之音,是多麼的令人心曠神怡。徜徉在音樂的海洋,任情思長上翅膀,飛舞在那片音樂的空靈裏。輕柔的歌聲如清風,如流泉,如白雲,如初春的鵝黃,如仲夏的荷碧,如秋空的明淨,如曼雪的輕舞,如梅子時節的細雨。
 
那淒美的樂曲,濾過心尖,絲絲切切,百般悱惻,淡淡綿綿,揉動著多情多感的一懷心事。那一懷淡淡的心事,在歌聲中浸染、滋潤,在歌聲中翩翩起舞。
 
喜歡淡淡的生活。就讓這一份淡淡永遠陪著我,不管外面的風風雨雨,驚濤駭浪。不管世事變幻滄海桑田。永遠就這樣平平靜靜的生活,平平安安的做事,平平淡淡的做人,不企望流芳溢彩,不奢望豔冶奪人,給生活以一絲坦然,給生命一份真實,給自已一份感激,給他人一份寬容。如此,也許更能體會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喜歡淡淡的心。人生旅途中,淡淡地欣賞旅途中的風光,淡淡地享受著自己所擁有的,淡淡地應對人生中的風風雨雨‧‧‧淡淡地對待一切,一切自然就風輕雲淡了。因為淡淡的,所以我快樂著。
 
但不是快樂的人就沒有悲傷的,就像翠竹總要開花,凋折,而四季也總有萌蘖和落葉的時節。只是我把悲傷淡淡地抹在心底,在別人看不見的日子裏,把它淡淡地憶起,再淡淡地忘卻。平淡的日子最美,平淡的日子最真。只要人甘於平淡,快樂就很容易。
 
在平常、平凡、平淡的淡淡人生中,讓自己擁有一份淡淡的情愫,過著淡淡的生活,淡出一份情真意切的真情來,淡出一份淡雅清香的韻味來,淡出一份坦然寧靜的心境來,淡出一份淡泊名利的境界來,淡出一份綿延悠長的愛意來,淡出一份悠然自得的生活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應該既窮得起,也富得起,無論什麼境遇都能夠以平常心待之。這正是孟子所倡導的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境界。
 
在一個充滿欲望且到處都是擋不住的誘惑的時代,“君子謀道不謀食”的清貧思想,始終都是一副必要的清醒劑和解毒劑‧‧‧‧‧‧
 
子曰:“”;“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在“道”與“食”、“道”與“貧”的關係上,孔子的立場是極鮮明的,他所真正在乎的是“道”而不是別的什麼。
 
正因此,孔子方能做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即使是粗茶淡飯、曲肱而寢,照樣自有其樂趣。夫子自況道:“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食”也好,“憂”抑或“老”也罷,孔子都可以把它們統統置之度外,此所謂“忘”。
 
孔子稱讚其最賞識的弟子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孔子如此讚揚顏回,是因為他在顏回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唯顏回才是真正繼承其衣缽者。孔子及其弟子的這份淡泊,就是宋儒周敦頤津津樂道的所謂“孔顏樂處”。
 
其實,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這裏需要注意,“為腹”不是“謀食”。“謀食”代表的是向外探求,是貪婪,是攫取和佔有的姿態,它只侷限於追求肉體欲望的滿足;“為腹”則不然,按照林語堂先生在《老子》英譯本中的解釋,“腹”不過是指人的內在的自我,而“目”則是指人的外在的自我或感覺世界。在“為腹”和“為目”之間,“聖人”不是無可無不可的,而是有所擇取,是態度鮮明的,所謂“去彼取此”。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優秀品格,就是“不食嗟來之食”。《禮記‧檀弓》記載了一個小故事,說的是當時的齊國發生了一場大饑荒,有個名叫黔敖的富人在路旁準備了些食物,以備饑者來食。饑腸轆轆、衣衫襤褸的窮漢‘蒙’來到了這裏,黔敖左手捧著食物,右手拿著水杯,矜持地叫道:“喂!你過來吃吧!”‘蒙’抬頭瞥了他一眼,說道:“我正因為不吃這樣的嗟來之食,所以才落魄到這般地步!”意思是,我怎麼能夠接受你的這種居高臨下的恩賜呢?!結果‘蒙’饑餓而死。
 
從這裏,我們不難體會出一個道理,就是氣節比食物更重要。不食嗟來之食,其氣節可嘉。范曄在《後漢書‧列女傳》中亦強調同樣的道理:“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能夠在清貧中體會到快樂,無疑是那種超越肉體羈絆的精神解放才能達到的。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小鳥的雙翼一旦被繫上了黃金,也就不能再飛翔了。”而清貧的真實含義,不在於不得不過一種貧困的生活,而僅僅在於富裕中能夠選擇一種簡約生活。這當然不是說讓今天的人們都去做當代的“苦行僧”,而是說即使在富饒無比的生活中,也應當力求保持一份超然的情懷,和安之若素的心境,約束自己不要過度地貪婪和欲壑難填罷了。
 
不能像魯迅先生所諷刺的那樣,“人一闊,臉就變”,如此之淺薄。一個人應該既窮得起,也富得起,無論什麼境遇都能夠以平常心待之。這正是孟子所倡導的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境界。
 
依今人的眼光看來,“孔顏樂處”可能過於迂腐了。這種“安貧樂道”的精神,倘若要在我們現代人這裏實行起來,恐怕既不合時宜,也難以真正奏效。如果把一種既不合時宜,又不能奏效的主張硬要勉強推行的話,大家做不到怎麼辦?於是就只好“裝”,由此便不可避免地淪為虛偽。
 
歷史上出現過的教訓不可不察。宋明理學被人詬病為“偽道學”,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於是就有所謂“真小人”與“偽君子”之辯,孰是孰非的爭論甚至一直延續至今。讓所有的人都變得像孔子和顏回那樣淡泊,的確不可能做到,但這種精神仍然有意義。對於今天食不厭精,尤喜饕餮大餐和大快朵頤的現代人來說,它總是有一種鑒誡作用。
 
在一個充滿欲望且到處都是擋不住的誘惑的時代,“君子謀道不謀食”的清貧思想,始終都是一副必要的清醒劑和解毒劑,從而不失其啟迪價值和昭示意義。僅此一點,它也就有了存在的理由。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汲汲營營世俗中,
 
無常幻化心沉重,
 
解脫無期海茫茫,
 
善緣引領見光明。
 
 
芸芸眾生,汲汲營營於世俗中,致使迷惘於苦海裡,不得解脫,欲求解脫,得遇「善知識」之引,是謂有福報。
 
然則,孰為真善知識?孰非善知識?亦難辨矣。雖曰難辨,但有一法可辨之,此法即是在發真道心,修諸法行,勤行福德,專志菩提,自能自成法器,因地既真,果自調直,願力積至,因緣可湊也。
 
如己無明,不成法器,縱饒遇得善知識,卻不得因緣而渡之。因之,善知識者,緣於自己之發真道心也。
 
諸眾修者,今既入門行修,不用朝三暮四,只要專心依初發心而行,每位修道者皆可是善知識。
 
「善知識」不外求,盡在汝心中,尋常以心中眼,觀身外相,觀之又觀,乃辨真偽,若不如是,何名善知識,只要諸眾修者悟得此理,專一不二,持之以恆,自是靈光獨耀,迴脫根塵,體露真常,心性無染,本自圓成,心無異緣,六根自靜,善知識即現也,但離妄緣,即如聖如佛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我看到別人做錯事,就苦口婆心地想規勸他們,但效果不大,因為能接受的人很少。於是,我一直在思維為什麼?
   
後來,直到我看見佛經有一句話,如是說:‘悟者,覺悟本性;本性不動,是名自己。’這時,我才恍然明白,我們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一般人的生命,根本就不屬於自己、完全隨著環境在團團轉,為了別人的錯誤而自我折磨。
   
我們不要把錯誤當作是一種罪惡,如果錯誤是一種罪惡,那麼一個成功者,就是一個累積滿身污穢的人。
   
假如,你有心學佛,首先要學習的,就是找尋自己的生命~那就是‘寧靜’。當你找回自己真實的內在,就可以體會到,其實不用依靠外在的刺激,你也可以活得很快樂。
   
世界上種種的繁榮虛華,並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樂,因為刺激只能片刻,享受無法永恆!運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求來的快樂,通通都是暫時性的。
 
好比看一場電影,聽一場演奏,場散、曲終,終有結束的時候。而人們總妄想在片段中抓住永恆,奈何依然做不到。因為世間的真相就是無常,有生必有滅,有合就有離,一切皆如夢、幻、泡、影。
   
因此,我們應當了解,找回自己內心的寧靜,念念觀照一切皆是無常。這樣,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脫自在,遠離煩惱,這樣才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
 
 
 
文章來源:南傳佛法~清水韻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