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主要蘊涵在“道”這個概念中,“道”本意是指地上人行之道。古代思想家把它引申、抽象為自然界和社會領域中的最一般性法則。不僅道家,儒家也講“道”,且十分重視“道”。老子、孔子都生長在一個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時代,對道有了自覺的意識,都是通過對禮樂文化的歷史反思來“悟道”的,老子是以天道為本,上道下貫,涵天地人;孔子則是以人道為主,下學上達,通天地人。
 
在儒家看來,道的下貫和落實就是所謂的“教”。因此,“修道謂之教”,意味著知道、明道、守道、修道、得道。儒家所講的修道為教,是儒家在修己的基礎上安人、修己安百姓、正己正人之道在“教統”上的體現。
 
例如《周禮》中,大司徒的職責中有所謂的“十二教”,其教民的內容可謂具體而廣泛,涉及民生的各個層面。

《禮記‧王制》中亦云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齊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養耆老以致孝,恤孤獨以逮不足,上賢以崇德,簡不肖以絀惡”。陳澔在這一節下註云:“此鄉學教民取士之法也,而大司徒則總其政令者也。”《禮記‧經解》也提及孔子所談的六藝之教。
 
至春秋,“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的轉化。學校教育、社會教化融為一體。這樣,道之下貫謂教就意味著,以天下蒼生為念,推己及人,教化天下,使天下歸仁。《論語‧憲問》:“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這段話體現的正是孔子通過教育培養士人,使其擔當起教化民眾的責任並進而改造社會的思路。
 
如何安人、安百姓呢?孔子認為應在“富之”的基礎上“教之”使安。儒家之“教”實則是社會教化,其內容就是價值理性的“仁義道德”,而其手段則是詩書禮樂。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耳聽目視增迷惑,
 
言多惹災添憂愁,
 
何不心聽多覺照,
 
返照觀心方解脫。
 
 
在知識發達的今日,世人都可接受良好的正規教育,這是一種福氣,有了對文字的認知之後,就應善加珍惜,好好發揮其功能。
 
因此在今日談修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比較容易,因為大家都識字,會看書、讀經,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眾多修行者反而落入文字表象的曲解與迷失,變成了說的多,做的少,對修行反而是一種障礙,障礙並非文字本身,而是修行者不能用心覺照的結果。
 
「眾生皆具佛性」,可惜塵染之深使之混沌不明,失去本有的純淨,所幸,今文字的普化來將此佛性找回來,要找回就得靠實踐,沒有實踐的心,文字還是文字;何地無水,不鑿則不溢,何木石無火,不鑽不擊則不發。
 
修行如是也,聽經聞法之當下,有否對照自己的行為與觀念,這是「內照」的實踐,沒有內照的能力,則無法發覺自己的行為念動是否與道相契合,不能發覺也就無以覺悟,終究一生之修行也只是隨著文字的波流而煙逝,道不能植於心田,來來回回千百遍仍在苦海中打轉,雖於世,如水中月,如空中花,花沉月落,空空如也,何有解脫之期。
 
覺照是修行精進的法門,見物思源,見境照己心,「反觀觀自性」就是要了解自己與境的對照,反省昨日的言行念動,觀察今日的舉止。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差在佛已明心見性,眾生還依隨凡夫心而隨境界遷移,時時無明,常常造業,因此,修行就要修心,在觀照中得到智慧,用智慧來實踐修行,這才是真正的進入修行之路,透過文字的傳達,實踐覺照力,才可達到內外兼修,知行合一而得解脫。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間上,最難的是做人和處事。人活了數十載,往往做人不得其份,處事不得其法。儘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訴我們如何做人,怎樣處事,若我們只知理論,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勞無功。
 
究竟如何做人處事呢?
 
一、只從柔處不從剛:世間上的人,有的太過剛猛、執著與好強,所謂「好出頭的椽子先爛壞」。我們口裏的齒和舌,雖然齒硬舌軟,最先蛀壞的卻是牙齒,並非舌頭,舌頭直到人死後,才逐漸腐壞,可見柔軟比較久長。《華嚴經》說:“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憨山大師也說:“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所以做人應該只從柔處不從剛。
 
二、只想好處不想壞: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你心好,想的事情皆是好;你心壞,想的都是如何算計人家的壞事。聖人看社會,大家皆聖人;壞人看眾人,全部是壞人。所以我們應該先把心健全起來。
 
三、服務勤勞不後退:青年守則上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我們在社會上做事要想讓主管看重我們、肯定我們,首先要有勤勞的美德、服務的性格,遇事要積極主動,前進不後退,具足了一些基本的人生態度,不但能成就一番事業,必然也會到處受歡迎,成為一個得人緣的人。
 
四、恭敬謙和滿芬芳: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只要能對人謙卑、恭敬,必能贏得別人的好感,“做人低姿態,做事高水平”,宇宙只有五尺高,而昂藏六尺之軀的人類生存其間,豈能不低頭?所以做人本來就應該要謙虛,應該要受一點委屈,就像梅花,未經冬雪的熬煉,怎得梅花撲鼻香?所以做人要像梅花一般,“恭敬謙和滿芬芳”。
 
我們如能按照上面四條來做,我相信我們在社會上也會有一番作為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多數人喜歡聽好話,希望受到別人的讚賞,這些都是人之常情。懂得為人處事的人,此時必會隱其鋒芒,即使覺得別人幹得不好,也不會直言相對。生性油滑、善於見風使舵的人,則會阿諛奉承,拍拍馬屁。那些耿直的人,此時也許要實話實說這就讓人覺得你太過莽直,鋒芒畢露了。在特定的場合顯示一下自己的鋒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過,不僅會刺傷別人,也會損傷自己。
 
怎樣做到既表達出我們的真實感受,又不傷害別人呢?
 
首先,要學會“順情說好話”。現實生活中經常見到“說謊”的人,在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接到話不投機朋友的電話,偏偏他講了五分鐘還沒有放下話筒的意思,於是只好來一招:“對不起,我馬上就要開會了!”儘管是言不由衷,但於人於己都無害,別人也容易接受。
 
其次,要學會使用幽默語言。幽默歷來是最妙的語言藝術。一次,德國著名的作曲家布拉姆斯參加一個晚會,晚會上他遭到一群厚臉皮的女人的包圍,他邊禮貌地應付,邊想解脫的辦法,忽然他心生一計,點燃了一支粗大的雪茄。很快,有幾個女人忍不住咳嗽起來,勃拉姆斯照樣泰然地抽他的雪茄。
 
終於有人忍不住了,對勃拉姆斯說:“先生,你不該在女人面前抽煙。”
 
“不,我想,有天使的地方不該沒有祥雲!”布拉姆斯微笑著回答。
 
布拉姆斯用幽默的語言,使自己從無奈的糾纏中解脫了出來。
 
再次,要真誠。真誠並不等於不假思索地把自己的感覺和想法說出來。中國有句古話叫“不看你說的什麼,只看你怎麼說的”。同樣一個意思,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效果。與人交流時,不要以為內心真誠便可以不拘言語,我們還要學會委婉藝術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設身處地從他人的角度想想。人際交往中的真誠不等於雙方毫無保留地相互袒露,它要求我們本著善意和理性,把那些真正有益於對方的東西繫上美麗的紅絲帶送給對方。
 
最後,一定要把握原則。切不可從私利出發,顛倒黑白,否則只能遭受別人的唾棄。
 
在生活中要做一個真誠的人不容易,需要實實在在地付出和奉獻。真誠待人、克己為人的人,也許偶爾會被欺詐,但他們才會真正時時受人歡迎。面對一個處處為他人著想、絕不為個人利益放棄誠實的人,人人都會真誠接納他,願意和他交往。所以,我們要學會體諒他人的心情,並且要做一個真誠的人。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它是一種日常生活的自然流露,沒有半點文字修飾,卻包含著平凡而深邃的智慧,其中的選人、用人觀點對我們做好現今的幹部選拔任用工作,具有很高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把用人的重要性提到了一個關係民心向背、國家興亡的高度。如:哀公問政,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意思是把正直無私的人選拔出來,“錯”同“措”,放置的意思,放置到哪裏呢?放置到邪惡、不正直的人上面,那麼老百姓就心悅誠服了;把邪惡不正直的人選拔起來,而把正直無私的人置於一邊,那麼老百姓是不會誠服的。
 
對於衛靈公無道,卻沒有亡國的原因,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魚它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有仲叔圉辦理對外事務,祝魚它治理內務,王孫賈統率軍隊。既然如此,又怎麼會喪失君位呢?這個衛靈公雖然無道,但他用對了三個人,這三個人又充分發揮了各自的作用,才使國家得以正常運轉。
 
用人德為先。“德”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他認為一個人的德行是首要的,是為人之根本,無德不足以立世。這與我們歷來堅持德才兼備,並把德放在第一位的選人、用人標準是一致的。“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千里馬值得稱讚的不是它的力氣,而是它的品德。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說:讀書人應志於德行的修養,如果不能安於清貧,以敝衣敝食為恥辱,這種人是不值得跟他共議大事的。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孔子說:即使有周公那樣才華和美貌,假若他既驕傲又促狹,也是不值得稱道的。他認為美好的品德遠比智力重要,好的品德可以使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否則,不論他具有多麼令人驚嘆的才智,也是不足以稱道的。
 
做官先做人,做人德為先。我們現在所說的“德”,應包括政治思想道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即堅持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只有先做一個以德為本的好人,才會成為一心為民的好官。有人形象地說:領導幹部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一個普通的人,品德不好只是自己的名聲問題,而選拔任用一個品德敗壞的幹部,所帶來的社會負面影響和危害性是無法估計,也是不容易消除的。
 
用人要以識人為基礎,因此人才考察,至關重要。要想正確地認識一個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孔子認為最大的智慧就是知人,也就是如何正確地判斷一個人。對此,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把握:
 
一是要堅持自己的標準。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意思是全鄉人都喜歡、讚揚的人,不能肯定就是好人;全鄉人都厭惡、憎恨的人,也不能肯定是壞人。最好的人是全鄉的好人都讚揚他,全鄉的壞人都厭惡他。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大家都厭惡的人,我們必須考察一番,大家都喜歡的人,我們也一定要考察一番。要具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理性,堅持自己的標準,經過獨立的思考,理性的判斷,然後做出結論;絕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二是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認為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所做的事,觀察他做事的原因,以及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就要求我們在考察一個人時,不僅要聽他的言論, 更重要的是考察他的行為, 還要看他做事的心境,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 考察他內心的思想境界。這樣從他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內心,由內到外才能正確地認識一個人。當然,這種認識並不只是看別人的缺點,也應該據此去發現一個人的閃光之處,真正地做到知人、識人。
 
三是根據所犯過失的類型來觀察一個人。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孔子認為一個人與他同類人所犯錯誤的性質是一樣的,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確知這個人是哪一類的人了。觀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以及他對待錯誤的態度,就可以了解他的為人和人品了。
 
四是在艱苦的環境中考驗人。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樹、柏樹凋零得最晚。“困心橫慮,玉汝於成。”非常的境遇方顯非常的氣節,艱苦的際遇、失望的境地可以全面考驗一個人的品格、意志和能力。
 
識人是為了選人、用人。選賢任能,知人善任才能治國平天下。那麼如何用人、用什麼樣的人呢?對此,孔子認為:
 
一、不因人廢言。孔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君子不因一個人說了好話就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說的有用的話。也就是說既不要被一個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又不要因為一個人有過錯而否定他的一切。
 
二、要用人所長,避人所短。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意思是君子也有弱點,也有他不可做的小事情,但是可以授予重任;小人雖然不能授予重任,但可以做一些小事情。作為領導者,要能發掘下屬閃光的地方,然後將他安排到最合適的職位上。人得其位,位得其人,以求得人與事的統一。“垃圾是放錯位置的人才”,“巨匠手中無廢料”,一個人沒有大才,總有小用。只有用人所長,避人所短,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通過調整職能、改換位置、才能讓每一個人的作用都充分發揮出來,創造出1+1>2的神奇效果。
 
三、對人才不能求全責備。孔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全才是極少甚至是沒有的,有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才能,同時有其他方面缺點的人,總是多數。因此孔子認為對人才要看主流,讓他們各負其責,赦免他們的小過錯,選拔賢才來任職。
 
四、人才應具有實踐能力。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孔子不主張讀死書,把《詩經》三百篇背得很熟的人,讓他處理政務,卻辦不好;讓他處理外交事務,不能獨立地交涉,這樣的人雖然背得很多,又有什麼用呢?知識再淵博,沒有一點實踐能力,不能獨立處理事務,充其量也只是一個書呆子。只有把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發揮作用。
 
五、人才應具有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用途。作為人才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的才幹,而不只侷限於某個方面。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領導者,首先要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即與本職工作關係最密切的專業知識,從事什麼工作,就必須成為這個領域的行家裏手,而且還要廣泛涉獵,俱備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成為一名複合型的人才,知識面越寬,綜合能力就會越強,在工作實踐中就能夠遊刃有餘。
 
六、重視年輕人的作用。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矣。”年輕人年富力強,前途無量,其勢不可擋,怎麼斷定他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一個人到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是不足以讓人敬畏的。所以應大膽地啟用年輕人。同時,年輕人應惜時好學,銳意進取,才能有所得,有所為。
 
孔子認為領導者在選人用人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在這裏孔子認為臧文仲知道柳下惠是個人才而不舉薦他,使其不能為國家出力,堵塞了人才晉升的途徑,好比把官位視為私有,如同竊取了官位。因此作為領導者不僅要獨具慧眼,發現人才,啟用人才,更要有容人之量,敢於推薦、啟用比自己強的人。長江後浪推前浪。通過建立暢通無阻的人才發現機制和人才引薦機制,積極為人才創造脫穎而出的機會。
 
孔子的這些話語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時空,呈現在我們面前時依然生動而鮮活,讀來如輕風拂面。在大力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今天,我們不妨從中汲取智慧、繼承創新,真正形成一個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人、用人環境。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塵苦海苦無邊,
 
生老病死總纏牽,
 
無奈迷頑沉塵煙,
 
不得渡脫出苦淵。
 
 
眾生沉迷慾念中,
 
一心一意覓虛榮,
 
汲汲營營墜夢中,
 
到頭終歸一場空。
 
 
世俗中有多少修士,為了追尋玄奧而荒廢了大半歲月,終一無所得,此乃慧門混沌不開,不知「道」本在汝心中,不知內求卻拼命的往外追尋。
 
爾今既入修門眾皆具足慧根,能知從基本的人道為切入點,積極的修習聖賢言行,力行人道的圓滿,只要人道圓滿,天道自然可及也,千萬別捨本逐末而浪費寶貴的歲月。
 
學道修行須有自悟的能力,語云:「師父引進門,修行在自己。」師父引領修行者盡人道,但學道者卻要追尋玄奧之音,所以最後是師徒越走越離,越離越遠,此乃習道者的昏蒙,如今欲除此迷失,啟發昏蒙,則須先滌其心,每日三省,視自己為最大修行的敵人,每每與人衝突或做錯事,必先責問自己,行之久矣,智慧之門必開,人道就能日漸圓滿。
 
說人道圓滿,天道即成,那人道為何?修行者應以孝為本,所謂「百善孝為先」,人若不行孝,如樹之本根腐爛,怎可能長出茂盛的樹葉;所以本立而道生,學道就如同此理。
 
以仁義禮智信為行為規範,人有仁慈之心,戒殺上合天心;義者正直無私,見義勇為,見苦伸手搭救,內涵正氣,自能破萬邪;禮者尊敬長上,禮讓、謙虛,自然不易與人結怨,廣結善緣,有利修行;智者明辨是非,莫聽謠言,莫傳是非,正是修口業之本;信者言出必行,今之發願皈依,力行修道,則一本初發心堅持而行是為信之表現。
 
這種種人道行為都是成道必經之路,不能實踐人道,再多的妙法只是一種表面裝飾而已,所以藉此文來提醒有心向道的修行者,莫把人道說成不究竟而棄之不行,究竟與否是在於力行中之覺悟,而非知而不行的玄外之音。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常能聽到佛弟子與出家人提到福報這個詞,那麼,福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顧名思義,福就是福氣,報就是果報,也可以理解為是業報。
 
也就是說今生今世,一個人在他(她)的生命旅途中所遇到的所有好事與不好的事,好人與不好的人,好工作與不好的工作,好生活環境與不好的生活環境,好家人與不好的家人,好丈夫與不好的丈夫,好妻子與不好的妻子,好子女與不好的子女,好鄰居與不好的鄰居等等‧‧‧‧‧‧。
 
總之是由前世所做業因,所產生出來的一種果報,在現實中的體現。
 
福報大的人在今世可以體現為,做大官,發大財,有幸福的家庭,親密的家人,孝敬的子女,舒適的生活環境,愛護自己的上司,喜愛自己的同事,凡事只要心想就能事成,只要努力就能馬到成功‧‧‧‧‧‧。
 
所以啊,福報實際上是一種自身前世的業報與今世修行與否的能量體現。
 
能量高的人具足智慧與聰明,健康與美麗,樂觀與豁達,總之順緣多於逆緣。而能量低的人則要麼智商較低、面貌醜陋,要麼易生精神痛苦與各種疾病,總之是多災多難,逆緣多於順緣。
 
福報到了時,即使是廢鐵也能變成黃金,所謂“運來鐵成金,運去金成鐵”。福報未到或沒有福報時,即使怎麼努力也不能如願獲成功!
 
世間的福報最具體、最集中的體現就是財與官。一般認為,這兩項世間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一個人一生能發多少財,能做多大的官,並不是無緣無故的,也不是憑藉自己所謂的努力,就能夠得到的。
 
如果我們注意觀察一下我們的周圍,就會發現,有些人只要一努力就能做官,有的人卻怎麼努力也搆不著那個職位,即使搆著了,也會突發厄運而終止那個職位。有的人發財即使成為巨富,卻也往往遭遇猝死和凶死的結局,無一例外。所謂“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正是說的這種情況。
 
福報確實是前世的積累,也是今世自身的修為的積累,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修行,並非像大家想像的,就是每日讀經念佛,而是要關注自己的每一個起心與動念,不讓自己的一念為惡,不許自己的一行為惡,就是修行。
 
如果不關注自己的起心與動念,只在意自己的欲望是否滿足,就是讀上千萬本經書或念破喉嚨,也是枉然!同樣的惡報一樣不會放過你!
 
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以啊,福報是我們自己給自己造的,與任何別人無關!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是極不愉快的玩笑,不過要使它美好卻也不很難。為了不斷地感到幸福,甚至在苦惱和愁悶的時候也感到幸福,那就需要:善於滿足現狀;很高興地感到,“事情原本可能更糟。”
 
要是火柴在你衣袋裏燃起來了,那你應當高興,而且感謝上蒼:多虧你的衣袋不是火藥庫。
 
要是有窮親戚上別墅來找你,那你不要臉色發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虧來的不是盜賊!”
 
要是你的手指頭扎了一根刺,那你應當高興:“多虧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裏!”
 
如果你的妻子或小姨子練鋼琴,那你不要發脾氣,而要感激這份福氣:你是在聽音樂,而不是在聽狼嗥或者貓的音樂會。
 
如果你不是住在十分邊遠的地方,那你該感謝命運,總算沒有把你送到邊遠的地方去。
 
要是你有一顆牙痛起來,那你就該高興,幸虧不是滿嘴的牙痛。
 
依此類推‧‧‧‧‧‧朋友,照著我的勸告去做吧,你的生活就會快樂無窮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初年,凈宗的大德印光老法師,他有一個別號叫“常慚愧僧”。在《百法明門》裏面十一個善法裏面有慚愧,慚愧是善法。
 
什麼叫做慚?慚的意思是,自己做錯了事情,心裏很難過,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良心的責備”。人懂得慚愧,就不會去做壞事;做壞事情,受到良心的責備,心裏會感到很不安,慚是這個意思。
 
愧?愧是外面的力量壓迫你,你有羞愧之心。你做了壞事,很多人批評你,你聽到很難過,再也不敢做壞事,這就是有慚有愧。人要是沒有慚愧,那問題就嚴重了!
 
做錯事情,你不會感到心不安;幹壞事你心也安,外面的批評你不在乎,這就沒有法子!所以,無慚無愧是大煩惱,這是嚴重的煩惱!
 
人要懂得知恥,“知恥”這兩個字,世出世間的聖人都非常重視。在中國古代,管仲曾經說過,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這個話翻成白話文的意思是:禮義廉恥這四個字,國之四維。這個國家的國民不知道禮,不知道義,不知道廉,貪汙就是不知道廉,不知道恥,不知道恥是什麼?就是無慚無愧,這個國家就很危險,就很容易滅亡。
 
因此儒家跟我們說“知恥近乎勇”,如果我們能知恥,知道恥辱,知道錯誤,這個人就能夠發憤、勇猛、精進,所以這是在修行德目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
 
我們今天這個社會,是一個嚴重病態的社會,毛病太多了!要治這個病,從哪個毛病治起?那毛病太多了,確確實實如果每個人都能夠知恥,都有慚愧心,我們就有救了。自己有救了,社會也有救了,國家也有救了,由此可見,這個慚愧、知恥,非常非常重要!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道求真方寸來,
 
忍辱無怨心敞開,
 
智慧源源如泉湧,
 
勝似寶穴萬貫財。
 
 
魚兒逆水向上游,
 
修道持心逆水舟,
 
花落流水歲月去,
 
流落之方空回首。
 
 
修行在於誠,誠則專,專則成。無論是在儒、道、釋中的何派教,修行同樣要知行合一,知而不行無益於修行,閉關再久終究要出關走入人群印驗所悟。
 
「性淨之理,目之為法,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法者乃依法而行,依法而行不外乎就是戒、定、慧的實踐。
 
所謂戒,就是戒律之行,它涵蓋了二種意義,不談玄,只談實際面那就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還有,煅鍊正確的工作習慣。
 
生活就是一種隨緣成就一切菩薩行,而菩薩行正是能利益社會或一切有情眾生的行為,每一菩薩都是具體的學習方向,為了完成菩薩境地,就得具足能力,而每一種能力都得紮根在好的生活習慣;世事本無常,災禍隨時都可能常臨在生活中,因此,戒,就成為生命的護法神,亦為生存之要素。
 
談戒,就離不了五戒。戒殺是為了培養仁慈之習慣,悲天憫人乃修行者應有的人生觀;戒盜是為了確立無貪和知足之生活態度;戒邪淫乃是養成健康之心志力量,讓精氣神得以專注以養清明氣爽;戒妄語是為了維護心平氣和與良好之人際關係,才能去除傲慢心並廣結善緣;戒酒乃是保持清醒之思考能力,以斷迷失。
 
所以持戒是在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有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明明白白的體悟大道之行,打開慧門,知「無所求」的人生,是快樂、幸福,是智慧。
 
「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返,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捨諸有,止想無求。」
 
生活的本質是實現而非需索。實現的人,處處充滿豐足、喜悅、光明和感恩的氣息;需索者總是饑餓和匱乏,不知感恩就沒有喜悅。實現的生活,一切具足,需索的心處處貧乏。
 
無所求就知道「空」,亦是放下,覺悟到能把一切虛幻放下時,就能夠開始真正去實現自己,顯現自己的自性「如來」,這就是圓滿的人生,這是真空妙有的初步,接著更要把這圓滿的人生分享於周遭一切有情眾生,從佈施中實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行,能實踐至此,即已進入真空妙有的第二步,修行透過不斷的在真空與妙有中提昇自己,法行不間斷,最後徹悟而証入如來境地。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