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神佛勸修文 (36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世景繁華置身邊,
 
爵位權勢莫流連,
 
日月穿梭似射箭,
 
金山難買無常限。
 
 
粗茶淡飯腹中飽,
 
世俗萬事隨緣了,
 
不論是非無煩惱,
 
不爭人我妙中寶。
 
 
一切法為一切眾生所有,行修之人在修行中望能有朝一日得到解脫,然其妙法很多,當前就提供一個有用且實用的妙法,就是「止觀」。
 
之所以謂「止觀」是妙法,是因為「止」是排除煩惱的門徑,而「觀」則是斷滅迷惑的根本方法;「止」是培養修行者正確認識的最好方法;「觀」則是幫助啟發神奇智慧的妙術;「止」是禪定的基礎;「觀」則是通向智慧的門路;依此之法行之,修行者就能成就禪定與智慧這二方面,就可以說俱備了既能解脫自己,又能幫助他人解脫的條件了。
 
禪定和智慧,就像車的雙輪,缺一不可,必須兼學並修,如果偏頗於一方,就會墮入邪道,這又何言會墮入邪道?因為偏重於修習禪定功德,不修習智慧法門,就會落入愚昧之見,相反的,如果偏重於修習智慧而不修習禪定功德,則會落入狂妄,狂妄和愚昧所帶來的過失,雖有大小之差別,但在墮入邪見,永遠在生死苦海中沉浮則是沒有任何差別的。
 
就因為有此陷阱考驗行修之人,修者必當自我警醒,修行時一定要修習「止觀」,若不修習「止觀」二方面的平衡,就會與圓滿乖離,自然就無法達到解脫的目標。
 
「止觀」是接引初學者的門路,啟發蒙昧者修行的手段,唯有用心體悟,身體力行方能有所覺悟,也才能禪定功德與智慧同俱圓滿。
 
修行者著力於「止觀」上,就能徹悟到世間上的萬有萬物都是從心中產生的,都是由因緣而起的,都是虛假而不真實的,有了這樣的認知,才能洞見諸法實相,既空既假,非空非假,達到此境地就已具足佛的定力與智慧了,也就能解脫自己又能解脫利益於眾生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浮氣燥傷自身,
 
心柔氣順干戈平,
 
修行學道知修心,
 
心中無瞋返本真。
 
 
無論是從東方哲學或古印度佛學來看和諧與衝突,都有同樣的論述,乃是一體二面,這一體二面本就自然存在於現象界中的人、事、物,是屬於正常的,就以中國哲學的陰陽互動,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互動,既有相生,亦有相剋,就是有互相繁榮的關係,亦有互相抵觸破壞的關係;彼此之間有了對立和爭奪,便成了破壞衝突;彼此的配合與包容,便能共生共榮。
 
而在佛學中所主張的「緣起論」,認為人生宇宙的一切現象,都是由因緣生起,也是由因緣消失,不論是自然、社會、物質等現象,乃至人的生理、心理現象,皆存在著矛盾和衝突的事實,同時也存在著包容與調和的事實。這存在的事實現象卻源自於人之心理作用,所以修行學道必知修心。
 
既然現象界中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一體的二面,可相生也可相剋,該如何消除相剋而能互利的相生?這就要用智慧看待事件本身的事實,而非用情緒、用一己之私、用「我」的出發點看待事件,有了這樣的心態調整之後,接著以包容、體諒的心與其他人互動,產生相生的念頭,就能圓滿對事件的處理,知道用智慧看待事實真相,便不起煩惱,用包容、體諒對待,就沒有敵人,這就是相生共容之道。
 
塵世中,世人對於矛盾和衝突的感受、邪惡和不正義的評斷,以及苦與樂、幸與不幸、貧與富‧‧‧‧‧‧等等的衡量和感受,都可能是主觀的,都可能是因人、地、時而異的。
 
這些由「我」為出發點的主觀感受,只要能在心態、想法上有了調整,便可化解心中的委曲、忿怒、不平‧‧‧‧‧‧只要心是柔軟的,便能得到幸福和平安,否則一心只向外求,那外在的衝突和自心的矛盾終究還是存在的,永遠就難有自在的心與自在的生活。
 
修行就是要從自我內心調整做起,時時向內看,向內省,內心能柔軟、歡喜,外在的人、事、物就很順眼、很平和,有了這種修為,當然就沒有衝突,沒有了衝突,就是相生共榮了,世人常言「廣結善緣」,這句話的意涵正是告訴大家相生共榮。一切有緣者當共相勉勵,拋棄「我」的主觀看待,讓「心」能常保柔軟,人生才有幸福,才稱得上自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書一讀智慧啟,
 
善事一行福德積,
 
善德一報子孫賢,
 
善心一顆清淨地。
 
 
修心修身見如來,
 
聖賢本由眾生來,
 
入修參道學聖賢,
 
一心一意道德栽。
 
 
在世俗凡間,人們一定會認為有許多不公平的事,甚至於都可能親身經歷過受到不公平的對待,當意外或災劫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時,第一個念頭一定問:為什麼會是我?我這一生並沒害人,為什麼我會這樣倒楣呢?心中憤憤難平的埋怨上天太不公平了,太沒有天理了,‧‧‧‧‧‧。
 
世間本來就存在著諸多表相的不公平,只是大家沒有用心進一步的探討,這樣的不公平是從何而來?又為何會與自己牽纏在一起?
 
行修之人既已入門修行,相信都能體會到人有這一生,也有未來生與過去生,如果能從這三世因緣的觀點,看待今生的種種際遇,自然就不會認為生命的不公平了。
 
在這一生之前,曾經也有生命的過程,在過去生之前,尚有許許多多的過去生;這一生,只是生命過程之中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並不會很長,階段與階段並非互不相干的,而是連續的互為影響,從這一生到未來生,如果不是得到解脫証悟而往極樂世界聖境去,一定會再次轉生為人,或者投生到其他眾生道,在這樣的輪轉中,過去生欠了債,這一生要償還,雖然今生無害人損德之行為,但為了還清過去生的債務,因而有報應之災劫意外發生,此非不公平,而是償還應報,表相是不公平,但真相反而是公平的。
 
債務在這一生無法還清,未來生還要繼續還。或者,在過去生中,曾與他人結了許多善緣,當然今生得到的福報與助力就愈多,當然遇事就能逢凶化吉;結的惡緣愈多,自然就會招來的惡報與阻力就愈多,這就是天理至公,無私無偏,大家能用此正知、正見來看待,人生的種種成功與失敗,平安與災劫,自然就能得到真正的答案,也就不會憤憤不平的怨天尤人。
 
眾生的痴迷,總是以眼前所見的順逆來判斷,心中就會升起不平之心,若能從人並非只有今生,不是只有現在,今生與現在來自於前生或前一刻的因,相對的也將今生與現在的種種延續至未來生或下一刻。
 
行修之人今入門修行,就是要有此覺悟,用智慧看待今生,以心轉境來為明日積福德,種下善種籽,舖一條康莊大道。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耳聽目視增迷惑,
 
言多惹災添憂愁,
 
何不心聽多覺照,
 
返照觀心方解脫。
 
 
在知識發達的今日,世人都可接受良好的正規教育,這是一種福氣,有了對文字的認知之後,就應善加珍惜,好好發揮其功能。
 
因此在今日談修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比較容易,因為大家都識字,會看書、讀經,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眾多修行者反而落入文字表象的曲解與迷失,變成了說的多,做的少,對修行反而是一種障礙,障礙並非文字本身,而是修行者不能用心覺照的結果。
 
「眾生皆具佛性」,可惜塵染之深使之混沌不明,失去本有的純淨,所幸,今文字的普化來將此佛性找回來,要找回就得靠實踐,沒有實踐的心,文字還是文字;何地無水,不鑿則不溢,何木石無火,不鑽不擊則不發。
 
修行如是也,聽經聞法之當下,有否對照自己的行為與觀念,這是「內照」的實踐,沒有內照的能力,則無法發覺自己的行為念動是否與道相契合,不能發覺也就無以覺悟,終究一生之修行也只是隨著文字的波流而煙逝,道不能植於心田,來來回回千百遍仍在苦海中打轉,雖於世,如水中月,如空中花,花沉月落,空空如也,何有解脫之期。
 
覺照是修行精進的法門,見物思源,見境照己心,「反觀觀自性」就是要了解自己與境的對照,反省昨日的言行念動,觀察今日的舉止。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差在佛已明心見性,眾生還依隨凡夫心而隨境界遷移,時時無明,常常造業,因此,修行就要修心,在觀照中得到智慧,用智慧來實踐修行,這才是真正的進入修行之路,透過文字的傳達,實踐覺照力,才可達到內外兼修,知行合一而得解脫。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塵苦海苦無邊,
 
生老病死總纏牽,
 
無奈迷頑沉塵煙,
 
不得渡脫出苦淵。
 
 
眾生沉迷慾念中,
 
一心一意覓虛榮,
 
汲汲營營墜夢中,
 
到頭終歸一場空。
 
 
世俗中有多少修士,為了追尋玄奧而荒廢了大半歲月,終一無所得,此乃慧門混沌不開,不知「道」本在汝心中,不知內求卻拼命的往外追尋。
 
爾今既入修門眾皆具足慧根,能知從基本的人道為切入點,積極的修習聖賢言行,力行人道的圓滿,只要人道圓滿,天道自然可及也,千萬別捨本逐末而浪費寶貴的歲月。
 
學道修行須有自悟的能力,語云:「師父引進門,修行在自己。」師父引領修行者盡人道,但學道者卻要追尋玄奧之音,所以最後是師徒越走越離,越離越遠,此乃習道者的昏蒙,如今欲除此迷失,啟發昏蒙,則須先滌其心,每日三省,視自己為最大修行的敵人,每每與人衝突或做錯事,必先責問自己,行之久矣,智慧之門必開,人道就能日漸圓滿。
 
說人道圓滿,天道即成,那人道為何?修行者應以孝為本,所謂「百善孝為先」,人若不行孝,如樹之本根腐爛,怎可能長出茂盛的樹葉;所以本立而道生,學道就如同此理。
 
以仁義禮智信為行為規範,人有仁慈之心,戒殺上合天心;義者正直無私,見義勇為,見苦伸手搭救,內涵正氣,自能破萬邪;禮者尊敬長上,禮讓、謙虛,自然不易與人結怨,廣結善緣,有利修行;智者明辨是非,莫聽謠言,莫傳是非,正是修口業之本;信者言出必行,今之發願皈依,力行修道,則一本初發心堅持而行是為信之表現。
 
這種種人道行為都是成道必經之路,不能實踐人道,再多的妙法只是一種表面裝飾而已,所以藉此文來提醒有心向道的修行者,莫把人道說成不究竟而棄之不行,究竟與否是在於力行中之覺悟,而非知而不行的玄外之音。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道求真方寸來,
 
忍辱無怨心敞開,
 
智慧源源如泉湧,
 
勝似寶穴萬貫財。
 
 
魚兒逆水向上游,
 
修道持心逆水舟,
 
花落流水歲月去,
 
流落之方空回首。
 
 
修行在於誠,誠則專,專則成。無論是在儒、道、釋中的何派教,修行同樣要知行合一,知而不行無益於修行,閉關再久終究要出關走入人群印驗所悟。
 
「性淨之理,目之為法,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法者乃依法而行,依法而行不外乎就是戒、定、慧的實踐。
 
所謂戒,就是戒律之行,它涵蓋了二種意義,不談玄,只談實際面那就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還有,煅鍊正確的工作習慣。
 
生活就是一種隨緣成就一切菩薩行,而菩薩行正是能利益社會或一切有情眾生的行為,每一菩薩都是具體的學習方向,為了完成菩薩境地,就得具足能力,而每一種能力都得紮根在好的生活習慣;世事本無常,災禍隨時都可能常臨在生活中,因此,戒,就成為生命的護法神,亦為生存之要素。
 
談戒,就離不了五戒。戒殺是為了培養仁慈之習慣,悲天憫人乃修行者應有的人生觀;戒盜是為了確立無貪和知足之生活態度;戒邪淫乃是養成健康之心志力量,讓精氣神得以專注以養清明氣爽;戒妄語是為了維護心平氣和與良好之人際關係,才能去除傲慢心並廣結善緣;戒酒乃是保持清醒之思考能力,以斷迷失。
 
所以持戒是在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有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明明白白的體悟大道之行,打開慧門,知「無所求」的人生,是快樂、幸福,是智慧。
 
「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返,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捨諸有,止想無求。」
 
生活的本質是實現而非需索。實現的人,處處充滿豐足、喜悅、光明和感恩的氣息;需索者總是饑餓和匱乏,不知感恩就沒有喜悅。實現的生活,一切具足,需索的心處處貧乏。
 
無所求就知道「空」,亦是放下,覺悟到能把一切虛幻放下時,就能夠開始真正去實現自己,顯現自己的自性「如來」,這就是圓滿的人生,這是真空妙有的初步,接著更要把這圓滿的人生分享於周遭一切有情眾生,從佈施中實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行,能實踐至此,即已進入真空妙有的第二步,修行透過不斷的在真空與妙有中提昇自己,法行不間斷,最後徹悟而証入如來境地。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波濤洶湧起紫煙,
 
勤修聖理種妙蓮,
 
崎嶇世道路遙遙,
 
珍惜良機自安然。
 
 
世人無論是西方的催眠術或東方的占卜卦,都是想藉由這類方式探尋過去、現在而至未來,此乃人類心中對過去世界與未來世界的一種迷惘,其實,在因果經之中已一語道破了,只是世人不能用心領悟,總是只想追尋弦外之音;因果經如是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覺悟了嗎?
 
生死輪迴,不是虛構,是確實存在於現象界中,宇宙是一個多度空間交集合成的複雜體,若以肉眼所見,智能所思,亦難了解千萬億分之一,但,只要透過認真修行而具足超人智慧的「天眼通」者,當然就能洞悉宇宙之妙。
 
昔日,佛陀在世,說法五十年,為讓其弟子能確信如此,乃施以神通法力,以使其弟子瞭解到佛陀能透視到無邊際,無限大之宇宙,也能觀察細微,因為佛陀具有無礙的「能」,此無礙的「能」,不受物質的限制。
 
凡是物質必有其限制,而非物質的「能」則不受任何限制,証悟者具有這無礙的「能」,所以可以無礙的來去自如,既死猶生,既不受空間限制亦不受時間限制,修行者就是欲達此境界,則須持之以恆,不因任何考驗或誘惑而中斷、退道。
 
有生必有死,這是現象界存在的事實,生死輪迴則在這個的事實中不斷生滅幻化,想跳脫此輪迴唯有覺悟到福慧圓滿;前面已提及:宇宙是一個多度空間交集合成的複雜體,因此,走完現象界中的人生,並非即是幻滅了,只是暫時離開這個人世間的軀殼,而轉生於多度空間的另一度空間,當然還會回到這個現象界的空間。
 
用什麼樣的面目回到現象界的空間,或跳脫這樣不斷的輪迴,完全取決於人身有時的修身煉性,福慧能否圓滿而定。輪迴之路總是苦,人生堪忍早覺悟,好好修行使之性能圓融、福能具足、慧能燈明,以脫輪迴路。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宗旨教化八正道,
 
信仰莫痴要真行,
 
萬法歸一無分別,
 
唯心所用登聖境。
 
 
「宗教」二字,從字面上看,包含有二種意義,是謂有宗旨、有教化的功能,因此信仰宗教是要芸芸眾生知道,在所皈依或所親近的門派裡,經由宗旨的引導下,來修身煉性進而教化他人,能夠積極的打開自己的慧門,以提昇自己內在的品德涵養。
 
只可惜,今之世人,誤解宗教信仰的真實義,往往自認為有了宗教信仰之後,即可得到一切平安無事、平步青雲,將來也可快快樂樂的往生於極樂國界,因為眾生對宗教信仰的體悟不足也,因此常被批評為是一種迷信,但這個迷信,迷的是眾生而非宗教本身,那該如何才不迷呢?
 
就是要真正的去實踐,實踐信仰的宗旨與其教化的內涵,昇化自己的心靈,積極的面對人生,有了實踐力才能達到前面所言及的平安無事,平步青雲,往生極樂國界。而對於實踐則需從三方面來著手:
 
一、倫理的實踐:倫理是維繫人與人互動的綱常,也就是盡一己之責的體現,人生中每個人都須扮演多種角色,在這不同的角色中有著共通的倫理存在著,就是盡到自己當下的角色所應承擔的責任,這才是倫理的實踐,也才能達到平步青雲的目的。
 
二、道德的實踐:無論是信仰於儒、釋、道各教門中,都須培養積極的道德觀,舉凡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道家的無為而治或佛家所言的五戒、十善等等,都是道德實踐的宗旨,眾生依因緣而皈依其教派,萬法歸一,無有分別,唯有依止自己因緣所在的宗旨,積極修身煉性,讓思緒不隨外在環境的變遷而生滅沉浮,淨化心靈,去塵返真,這才能得善緣而平安無事。
 
三、正覺的實踐:正覺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八正道,若用此「八正道」來修身煉性進而教化有緣的眾生,能積極的實踐,終能往極樂國界,解脫生死輪迴。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妙法禮規早覺求,
 
倫綱儀範依聖修,
 
智慧增長學菩薩,
 
萬里晴空離憂愁。
 
 
信仰,無非對某一特定事物的信任與仰慕,並不僅限於宗教的領域方可言之。
 
在東方世界裡,為了生出一個大富大貴的兒子,所以都執著於要選個良辰吉日剖腹生產,然後取個好名字,以便將來能大富大貴,光宗耀祖,經過這樣的精挑細選,這些孩子是否果真個個都是大富大貴?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古代有位有名的宰相,叫范仲淹,在年少時,曾問相命師:「我能否當宰相?」,相命師對著范仲淹的面說道:「你命中沒有這個命。」但范仲淹卻改造了命運,出將入相,成為最有名的宰相。這是什麼?命中註定無,是否一定就不能改變,而命中有,是否就能如願以償?答案也是否定的。
 
人世間存在著許多這種信仰的迷失與無知,於今修者既入門修行,就是要能增長智慧體認人生,用智慧看待人世間的一切人事物,了解命與運的因緣關連。
 
世間所存在且流行的方式都是一種慣性使然,是長期的生活習慣造成的,但這些生活習慣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因此,這樣的生活習性並非真道,爾等當知「萬法唯心」,都是自己這顆執著心在影響自己,別人說命不好,自己就執著於命不好而不知脫困,別人說你運差,自己就埋怨運差而不知突破,尤其在混亂、困頓的時候,更容易陷入執著的死胡同,讓自己產生不安,徹夜難眠,完全是自己的心在作祟,不是相命師或外在環境使自己困頓不安。
 
就如同相命師說你命中註定結婚後會離婚,因而讓你心中從此有「我會離婚」的陰影,若有一天,夫妻稍有口角不和,就想到相命師的話,認為這是自己的命,就不知想要好好的溝通,當然最後只好離婚了。這本是自己的心執著於相命師的話在影響自己,並非是命中註定的,而且在你自己心中的念力所及,往往會改變生活磁場的。
 
天下沒有註定不變的事物,一切都可經由現在的努力而改變的,相命師能知命,但不能改命,所以研究命理不如研究宗教,只有學習菩薩的慈悲和智慧,以佛心為己心,實踐力行善舉,才可以改變命運。時常生發善念,感召的就是善運。
 
願世人永離迷惘,充滿智慧,做到「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的大無畏、大自在的生命境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貪利求名空自忙,
 
利名二字令人盲,
 
浮萍人生早覺悟,
 
知足常樂是真常。
 
 
世俗,熙來攘往,縱情於聲色名利,不求心靈境界的提昇與滋潤,這是一種捨本逐末的迷惘行為,實在枉費此生。
 
人,本性是虛無寧靜的,但是因私慾而使之蔽塞,因貪求而起波濤,自尋煩憂與苦痛;貪名者千方百計,為利者深謀遠慮,為名利兩事,而費盡平生之精神與機智,真是不知得失之理,存亡之門也。
 
「知足常樂」正是通向幸福與自在之路的明燈,世人汲汲於追求幸福,但要如何才是真正幸福,卻很少人能好好靜思洞曉,再多的財富也仍然存有許多操心與不安,再高的名位仍然還是一山望一山高謀取爭奪,可想而知,這樣的財富與名位是否真能得到幸福與自在呢?
 
幸福,是在於能持久的寧怡安泰,而非一味的算計豪奪,自在是在於能進退無礙,讓心完全脫離了煩惱的繫縛而通達無礙。
 
物質需求在世人的觀念裡,以為享用愈多,就是愉悅愈大,殊不知「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水,不過滿腹。」物質過於奢求並沒有用,有時不只沒用,反而徒增紛擾,以致捨本逐末,失去原應享有的純真趣味,而這純真趣味才是真正的幸福與自在。
 
爾等當可藉境觀之,看看那些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那些大亨鉅子有幾個是真正快樂的,不也有著諸多無奈與煩憂事,不也有走不出愁城而厭世。
 
反之,在那鄉鄙的農人,卻大有身心康泰而怡然自得的,樂天知命方是真正的人生,過多的慾望只會造成「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過份的追求,總是令人失去身心的寧怡與康泰,當然也就失去了幸福與自在。
 
追本溯源,不知足正是一切紛擾憂愁的禍根,世俗中人應該好好體悟「福莫大於知足,咎莫大於易得」的道理,如果能夠對外物毫不期慕,完全以本身的狀況相安相足,內心不生外慕之意,則空虛之感便無從發生了。
 
所以「知足之足,常足也」只要能領悟「知足常樂」的道理,內心寧靜,情志適意,軀體健康,生命安久,這不就是人生的幸福與自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有則縱橫萬境,
 
心空則一道清淨,
 
修行要返照觀心,
 
諸惑方一掃而空。
 
 
談「心」,在佛家所言有二種意涵,一指妄念意識之心,即為妄心,一為如來藏性之心,曰為真心,即「性」也。
 
妄心者凡夫之心,芸芸眾生之心也,而真心是佛心,然此佛心卻也依然存在於凡夫之中,亦即眾生同具妄心與佛心,只因六根受六塵之染而起妄心遮佛心,而今,入門修行,就是要去妄心返現佛心。
 
佛心即「性」,性本寂然空淨,因為空淨所以具足一切法,這一切法,不因修証而有增減,不因聚散而有生滅,不因動靜善惡而有淨染。
 
所以「性」雖能生萬有,具足一切法,但不隨萬有遷流,故生生不已而實無生,萬有雖滅而不隨之斷絕,故生滅輪迴而終無生滅處,這就是要提醒修者,不著境相,一著境則起妄心而受境相牽纏,生諸煩惱與苦痛,修者自當好好體悟之。
 
凡一切相與一切物,皆一時間與空間上之偶然緣合,故萬有之有,乃一時假聚化合而有,非有一常存者也;一切法即如是也,同為眾生而有而存,但一切法亦是緣合而存,當緣滅時,法亦不存矣。
 
是故,眾生不只是不執著於境相,亦不可執著於法,一切皆為緣而起生滅,唯體「性」可生空、有,而非空有之所能,所以說「緣生性空,性空緣生」。
 
今之行修之人有此慧根入門修行,此乃緣之生,應知惜緣,用心學、用心修,修得善惡皆不著於其境,透徹事之與理,證得真如,倘逐物而迷心,妄念紛飛,坐禪終日亦是芸芸眾生,迷惘於名相塵染中,當不得解脫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擾擾世事非一狀,
 
未捨流俗心悽愴,
 
不早覺悟枉虛老,
 
輪迴幾許仍迷盲。
 
 
人生數十寒暑一幌即逝,要知珍惜、把握,把握有此安定生活之日,好好修身煉性,了脫生死,既之生於今世遠勝於昔日的富足與安定,可謂真幸運又幸福,有這樣美好的人生,怎能虛度呢?
 
古賢如是云:「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古代賢哲與人為鏡看到自己的得失,更何況在惡濁的今天,世人更應有此體認。
 
人世間有許多外境事相,人我是非,所以須藉境、藉人、藉事為鏡,好好的反觀自照,修正自己的心態,時常反觀觀自性,才能見到事實真相,若捨離事相或逃避現實,人生只有陷入迷惑與愁恨之中,把自己困入愁城之內而不得解脫。
 
世間人往往容易對身邊的人事物洞察入微,對別人的行為可以做到明察秋毫,卻唯獨難看見自己的容貌與心態,所以須以銅為鏡以正衣冠容貌,以人為鏡照見自己的心態得失,這面鏡子在修行上就是「反觀自照的能力」。
 
人都自以為是的,沒有一個人不相信自己的眼光,沒有一個人不相信自己的感覺和判斷,這是因為不能用心去體察到人畢竟只有二個眼睛,眼睛所能見的範圍是有限的,眼睛所見總是某一刻或某個時段的現象,人就將這樣的現象當成是事實,是唯一,而將此自認為是的見聞作為信念,繼而用此信念觀察周遭的事物,猶如戴上有色的眼鏡看外面的境物,這一來所見到的已不是真相,但還是自認為真相,就這樣人與人之間才會不斷起爭執、生是非、造諸罪業。
 
「反觀自照」就是要讓自己能清楚的了解自己的盲點,瞭解到自己的位置,看清楚內心的干擾,洞察真相,漸修漸明,智慧就能日長。
 
古詩云:「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過梅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繫緣修心,藉事煉心,隨處養心,才能明心見性,離苦得樂。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意念虔誠感悟真,
 
物色可歌春無痕,
 
馥心退志枉此行,
 
老來回首百年身。
 
 
生活於忙碌的俗塵中,又逢困頓險惡的環境,心中難免起沉浮不安,然而在外在環境的變遷中,更應學習定力,以減輕內心的衝擊,才能在困頓中找到光明的生機。
 
禪定的煅煉應是修者該持的功課,方可提昇生活品質,藉以產生穩定的情緒,並維持健康之身心。
 
禪定是開啟自由心智的微妙法門,其要義不外乎要先從許多追逐與佔有中解脫而出,不使自己墮入物慾之奴隸,再而面對自己,去承擔一切生命與生活中的所有事實,禪定不是要大家坐著如如不動,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把自己解脫出來,體認生命。
 
在此談禪定,不是在於打坐,而是要一種專注的心,當年關羽割肉拔箭,仍然能神穩氣定的專注於棋盤中的對奕,這就是定力,定力就如同海港設防一般,儘管濤天駭浪,依然不動於山,缺乏定力的人,容易被激怒、受誘惑、沒耐性,結果是朝三暮四,自亂陣腳。
 
修者今既入門行修,都該清楚知道要藉假身來修真,淨化身心口意,因而透過定力的修煉,才能由許多無明中超脫出來,啟開心靈之自在,過著悠遊的生活。
 
經云:「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患,乃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其意涵正是喚醒世人,因無明所造諸惡業,今生必須去承擔和接受一切生活不如意之果報,任何於生活上之挫折,都必須勇於面對,這就是生命存在的現象。
 
唯有接納才有機會改變,在這過程中必須有定力,否則就如牆頭草,風吹跟著倒,就沒有心肯接受只有怨懟了,用意志力去面對、克服才能超越、解脫,這就是生活的真理,以接納的態度去看待挫折或屈辱,反而能使自己振作起來,無瞋不起浪,智慧方能長。
 
經云:「能照破一切有無諸境是金剛慧。」能接納一切不如意;能照破一切纏縛內在的境界,就能使自己過自在的生活,就如同你必須先接納水,才能游泳過河;如果懼怕它,排斥它,不敢下水一游,那就永遠也過不了煩惱河了,然而這一切心境的轉變都得靠定力方能實現,有定力才能真正體認生命的本質。
 
「眾生無我,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乃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此文須好好悟之,生活是在緣中實現,心智亦隨緣中成長,世人都依隨著自己的緣去生活,依自己的因緣去成就人生,把握有限的歲月,如實地發揮,不比較亦不計較,無瞋恨之無明,如實地生活,這就是「如來」的生活。
 
人唯有「不求名、不貪利」才能發現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好的自我肯定,也唯有隨緣去發揮潛能,才會得到充份的喜悅和成就的人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願皈依抱心虔,
 
學道修身志要堅,
 
真修內外功圓滿,
 
超脫三界証佛仙。
 
 
人,一方面具足了佛性,但另一方面又因有肉體而有七情六慾,佛性良心教人為善,七情六慾卻驅使人去追求食色、財富與名位,滿足種種慾望,引誘人性墮落,世間正是一個大考場,善惡交戰的衝突矛盾中,考驗著每個修行者的心志與念動。
 
語云:「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歷經層層考驗而能堅持在修行之路者,必能超脫三界,了斷煩惱的凡塵苦境。
 
然而,多少修行者能有始有終,往往在考驗中退志,在考驗中起諸無明,因而終究回到紅塵中打滾不得解脫苦境。
 
「千里之路始於初步,合抱之木發於毫芒」,初發心既已發,堅守一個願力,力行一條正道,則能直達最終的理想與目標,三心二意無定性,四處徘徊不專精,儘管是條條道路通羅馬,卻永遠無法到達終點。
 
修行者心志若能守持於道,才能精深博大,否則,即使閱過千經萬論,亦如空花水月,一無所悟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力所及穿時空,
 
形質侷限行不通,
 
拋離形質往內求,
 
內修定慧顯神通。
 
 
芸芸眾生,入道場修行,往往期待有朝一日能與仙佛菩薩感應,即世人所謂的與「神」通,此乃修行者的一種迷思。
 
須知,無論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等等之所謂的神通,皆來自於定慧之所生,經云:「諸佛神通,智慧稀有。」其實,眾修者與佛都同樣具有宇宙萬有同一之如來藏性(本體),所以法身神通,不但佛具足,一切眾生心物之現,皆具神通神變者也。
 
因之,一切眾生,本皆具足,何待外求?修者自當好好悟之,莫隨波逐流而迷失方向。
 
人之見、聞、覺、知,能役使身心外物,而終不知其主此者為何?這豈非神通變化之不可測者乎?雖言,佛菩薩之神通誠不可思議,然,眾生可也曾思考過眾生之業力亦不可思議,眾生若能轉業力而証入自性法身,即為法身之神通矣,眾多修者不思此,而只一味外求神通,實是緣木求魚,不可得也。
 
人之有生,即有身心,此身此心之用,五官百骸之所能及,為有限。人既為宇宙萬有本體而同一體性功能,何以徒限於形軀?
 
心欲飛騰,足不能離於跬步,思可入於風雲,身終陷於咫尺,眾生與佛同樣具有如來藏性,為何不能返與本體合一而起諸妙用?實乃被形質所侷限框住也,若欲破此形質之限,而返同於本體自然功能之妙用者,須以內慧而照大千,以定力充其用。
 
因之,「通」從定發,無定慧之力,不能神通於萬變也。
 
有心於修行之途,是一種福報,亦是慧燈明亮之顯,修者當好好珍惜,正信正念往內修,終有一日可與聖神仙佛相感應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入門修行談心性,
 
性本寂然何生情,
 
非性之生是心動,
 
正心為先真修行。
 
 
經云:「人之初,性本善」,為性本明淨,只因世人輪迴於紅塵中,為七情惑而受昏濁,因而今既入門修行,就是要復良知良能的善性本體。
 
「人之所以可為聖人,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世人之所以有喜、怒、哀、樂、愛、惡、慾七者,此皆情之所為也;情既昏,性斯溺矣,非性之過,亦非性之自昏也。七情循環而交來,故性不能充。
 
性與情就如同水中之滓也,其流不清。火之煙也,其光不明,這都非水火清或明之過,沙不滓,流水則清;煙之不鬱,光則明矣,所以說,情不作,性斯清明矣。修者須好好領悟這段意涵,修道要悟、要行,否則來來回回還是空忙一場。
 
性與情,不相無也。雖然,無性則情無所生,是情由性生,情不自性,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而明,性本聖潔,因情生而惑亂,為何此聖潔清明之性,何因而起情之作用?性能自制,情又何以生?但,「制」亦情生,如此之體認,終非性明自體,若以此言性,則謬實千里矣。
 
性,不住於明暗昏清,亦未離於明暗昏清,性本清靜,唯有念之矇塵而起,動念善惡之有,而非性之用也,此動念之有即是情之用矣。
 
「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既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修行以正心為先,心既正,則造次顛沛,無不與道相契合。
 
是故,入門修行就是修心止念,「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是為真修行。」莫因「情」字而起諸念生善惡;然亦非如石頭全無知覺的無思無為,而是要正心,不要因境因情而執著,如此修行方能達明心見性。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空而能容萬有,
 
謙虛則能得諸有,
 
持有而盈生我慢,
 
自滿則損起憂愁。
 
 
世人常言「可能性」,就是因為「空」才能產生可能性,而可能性是來自於「謙虛」,有了「謙虛」的人生觀自可容納諸有。
 
天堂與地獄是有是無?古哲禪師曾如是云:「向無中說有,好像眼中空華;就有中說無,卻又手撈水月。可笑的是:眼前見牢獄不出,心外見天堂欲生,殊不知欣怖在心,善惡成境,但了自心,自然無惑。」從這一段哲理中可見,空、有之間可說存之於一己之心,內心謙虛容萬有,內心自滿則一切皆拒於外而生不可能。
 
而「不可能」又是何因所致?「不可能」是因為「有」的觀念,有固定的己見,有關於不可能的判斷;「可能性」是因為「空」,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固定的框框,沒有我執的存在。
 
「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就是存有各種可能性,就像水的形狀,不認定它是杯子的形狀,那它就是各種可能的形狀,從這樣的思維去看待人生,體會出虛空並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包含著無盡的創造因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
 
凡塵世人看待人生與事物,能以不同的角度觀之,就會有諸多可能與轉折,「委屈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窪反能充盈,敝舊反能生新,少取反而多得,貪多反而迷惑。」所以,修道者應深入領悟這箇中道理。
 
人,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彰顯;不自我誇耀,反能見其功;不自我驕傲,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與之相爭。
 
事物往往有各種表現形式,只可惜,世人常常看到事物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他層面,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看不到事物的裡層,就如大家熟悉的「盲人摸象」一樣,都只認為自己是對的。執著於自己的認知,就看不到真象。
 
眾修者今既入門修行,要靜心覺悟,面對各種外境,心能不被其干擾,有念頭而又不執著於念頭,就是無念;面對各種相狀而不見,能無視一切外相的存在,則自性法體清淨,是無相;對於世俗的善惡美醜,乃至受到言語無的放矢、欺瞞和爭論之時,都能將這些放下而不留存於心,這就是無住。
 
無念、無相、無住即為「空」,即為「謙虛」,因為生起了「空」與「謙虛」而能破我執,因棄我執而見體空,因體空而容萬有,領悟出這些道理,持恆修行,方可了脫生死斷輪迴。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塵夢境早覺拋,
 
本無一物何自擾,
 
起起落落如朝露,
 
唯有神定享逍遙。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祇因妄想執著,不能証得,而今,諸眾有心向道,道心堅定,是難得之因緣,因之,就此啟迪諸眾智慧之門,以「禪定」與眾修者共參。
 
定者,如世間凡夫,精勤一技一藝,或注想一機一境,皆須專精不移,所謂精誠所在,金石為開,人如無堅定之毅力,終不能成就世間人事,修行亦同也。因之,修行必先修定,經由禪定的練習,而使其寧靜專一,不使散亂,不令昏沈也。
 
然而,世人一談及禪定就會直接反應是打坐,其實,打坐只是一種方法,一種修行的工具,一種助力,它並不是「禪」。而「禪」就是「單純的當下心」,即便是「吃飯、睡覺」處處是禪也。
 
禪既是如此,那世人誰不吃飯、不睡覺,大家不就都在參禪了?事實上,禪的基本元素就是一個「當下心」,許多人吃飯時,在胡思亂想,想著過去發生的事,也心繫著未來的事,睡覺時也不能放鬆心緒直做夢,腦波如走馬燈跑個不停。
 
能夠睡覺時專心睡覺;吃飯時專注吃飯,只一心體會著那菜根香,就是修行的禪,就是「定」的修成,只要依止,人人皆可參禪矣。
 
要把心放在當下,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困難重重,因為自己的身和心無法完全掌控,所處的環境也同樣無法掌控,在這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無常境象裡,太多的干擾讓世間人無法釋懷,心境沉浮不定,要把心放在當下,談何容易。
 
也因此,諸佛菩薩才苦口婆心的喚醒世人,要立志修行,在修行中不斷練習,覺悟世事多變的無常與無奈,這是人生的真象,看清這層真象,能在逆境中,仍然可以讓心隨時都能安定,不受身心狀況影響而痛苦、煩惱,也不因環境好壞而起無明。
 
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當下的心,提醒自己活在當下,智慧和慈悲的心也就自然顯現,有清明的智慧與慈悲心,心就會平穩、快樂、明朗、自在,這就是「禪」的真象。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住寒山萬事休,
 
無有雜念掛心頭,
 
紅塵世事連烽火,
 
眾生沉浮愁更愁。
 
 
身為修行人的您,可曾靜靜的想過:「未出娘胎前,本來面目是誰?」這個自問題,可別用頭腦思考,因為用頭腦思考,想出來的必定是煩惱、是分別的,而不是智慧的體現。
 
行修之人,日常生活中都會有不由自主,引起心情混亂的時候,當生出心情不好時,又是如何面對呢?
 
遇此狀況,不妨先自問:「是誰的心情在混亂?」心情混亂,內心一定不快樂,既然不快樂,為何這個「我」還要自找不快樂呢!
 
這一問,才是智慧的問,而這一問也才能使混亂的心自然平靜下來,當心平靜之後再問:「我的本來面目是誰?」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修行的主題,而這些主題,是在引領大家懂得用智慧看問題,將自我中心的執著,問得無處躲藏。唯有自我中心粉碎時,與解脫相應的無漏智慧才會現前。
 
所謂眾生平等,不僅眾生與眾生平等,眾生跟佛也是平等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佛性就是每個人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
 
靜思然後自問,這修行的方法,是要讓大家知道放鬆身心,然後放下身心,在任何時間都不著急,不緊張,便可不起種種的情緒波動,是謂「放鬆」。
 
至於「放下」,則是連自以為是的「自我中心」也要放下,什麼都放下時,就不會有「這是我」、「這是我的」種種執著心,這一來才能漸漸與無漏智慧產生相應,而終能見到那個真正的「我」。
 
一切法皆因人而有、而在,不知去學去悟,那再玄妙之法也一無所用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汲汲營營世俗中,
 
無常幻化心沉重,
 
解脫無期海茫茫,
 
善緣引領見光明。
 
 
芸芸眾生,汲汲營營於世俗中,致使迷惘於苦海裡,不得解脫,欲求解脫,得遇「善知識」之引,是謂有福報。
 
然則,孰為真善知識?孰非善知識?亦難辨矣。雖曰難辨,但有一法可辨之,此法即是在發真道心,修諸法行,勤行福德,專志菩提,自能自成法器,因地既真,果自調直,願力積至,因緣可湊也。
 
如己無明,不成法器,縱饒遇得善知識,卻不得因緣而渡之。因之,善知識者,緣於自己之發真道心也。
 
諸眾修者,今既入門行修,不用朝三暮四,只要專心依初發心而行,每位修道者皆可是善知識。
 
「善知識」不外求,盡在汝心中,尋常以心中眼,觀身外相,觀之又觀,乃辨真偽,若不如是,何名善知識,只要諸眾修者悟得此理,專一不二,持之以恆,自是靈光獨耀,迴脫根塵,體露真常,心性無染,本自圓成,心無異緣,六根自靜,善知識即現也,但離妄緣,即如聖如佛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