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入門修行談心性,
 
性本寂然何生情,
 
非性之生是心動,
 
正心為先真修行。
 
 
經云:「人之初,性本善」,為性本明淨,只因世人輪迴於紅塵中,為七情惑而受昏濁,因而今既入門修行,就是要復良知良能的善性本體。
 
「人之所以可為聖人,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世人之所以有喜、怒、哀、樂、愛、惡、慾七者,此皆情之所為也;情既昏,性斯溺矣,非性之過,亦非性之自昏也。七情循環而交來,故性不能充。
 
性與情就如同水中之滓也,其流不清。火之煙也,其光不明,這都非水火清或明之過,沙不滓,流水則清;煙之不鬱,光則明矣,所以說,情不作,性斯清明矣。修者須好好領悟這段意涵,修道要悟、要行,否則來來回回還是空忙一場。
 
性與情,不相無也。雖然,無性則情無所生,是情由性生,情不自性,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而明,性本聖潔,因情生而惑亂,為何此聖潔清明之性,何因而起情之作用?性能自制,情又何以生?但,「制」亦情生,如此之體認,終非性明自體,若以此言性,則謬實千里矣。
 
性,不住於明暗昏清,亦未離於明暗昏清,性本清靜,唯有念之矇塵而起,動念善惡之有,而非性之用也,此動念之有即是情之用矣。
 
「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既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修行以正心為先,心既正,則造次顛沛,無不與道相契合。
 
是故,入門修行就是修心止念,「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是為真修行。」莫因「情」字而起諸念生善惡;然亦非如石頭全無知覺的無思無為,而是要正心,不要因境因情而執著,如此修行方能達明心見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