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求無憂又無愁,
忍字隨緣莫強求,
世事變遷本自然,
人生何用苦營謀。
「世間大福德之人,必能容人之所不能忍,忍人之所不能忍。」世俗中多有衝突,無論是為名、為利、為權,看似理所當然,但卻都背道而馳,在那衝突中,最後是兩敗俱傷,都是輸家,既如此,又為何世人偏往此行?
就是不能忍,不懂得退一步想,常言道:退一步海闊天空;退後其實是向前‧‧‧‧‧‧等等,不都是在提醒世人忍讓的真實義嗎?修者要好好悟之,經常懷著吃虧就是佔便宜的念頭,自無爭執的火氣,顯現慈藹的氣度,自會產生好結果。
生活在如萬花筒般的塵世中,人事紛紜,雜亂無章,一天之中,不知經過多少的變化,其中有歡樂、有不如意,這些順逆境相都是短暫且無常變遷的,並不值得為這短暫的變遷而住心惹憂愁,也不要為這些無常事而衝突、生氣,這才是快樂的人生。生活要懂得有藝術,才是有智慧,才是幸福的人生。
「萬事都因強出頭,忍讓方能免憂愁。」是以,多修涵自己,俾達忍讓的真功夫,自外而內,由內而外,內外一致,培養德慧的修養功夫與氣質,是為真修行也。行修之人千萬不要將此認為老調重彈,如果能悟出真義,身體力行,必定受用無窮,人生處處是春風。
生活單純快樂門,
真性流露性溫存,
待人處世無心計,
睿智寬容德可進。
生命的實現與生活的開展,「單純」是每個人所必需的生活藝術與智慧,單純的人不會有煩惱,不會受到周遭生活種種的束縛,可以真正自在的生活。
單純,不起疑,不與人計較,朝著自然單純的理念工作、服務、過生活,這可說是一個才智高人一等的人,也因而才會有成就,有快樂。
一個人若能以單純的態度待人處世,便能保有受人敬重的人際關係;也因有單純的心志,人與人的互動才能和諧融洽,所以「單純」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是一門修行的功課,修者可要好好的領悟,看似簡單的「單純」,要能做得圓滿可要下一番功夫與心力的,只要志向於此,自有修成之日。
世間人類最可惜的是,生活在複雜的環境裡,受到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利益引誘,無法擺脫貪、瞋、痴、慢、疑‧‧‧‧‧‧等等的侵蝕,破壞生活的智慧,矇蔽了真我,覆蓋了真性,喪失了如如實實的本來面目,因此,造成生活上的沉浮不定,使自己與周遭的一切變得複雜、衝突與計較,人生的痛苦因而衍生。
「單純」正是消除此苦的一帖良方,可以從計較眼前的利益與得失的糾葛中解脫出來,得到美滿、快樂的人生。
從修行的角度看單純是智慧,是心靈的寧靜清明,而從世俗生活的角度看,單純是心理健康的條件,也是喜悅自在的根源。
單純的人,心裡平靜,待人和氣,處世圓融,所以能享受一種和諧的生活,單純能保持真正的睿智,圓滿的開創真正的生活,期望修者能好好領悟而行,如此才能體會「道法自然」的真滋味。願修者都能覺悟而行,給自己、給周遭環境一個單純的快樂天堂。
清淨心智現純真,
八正道修性可親,
覺悟物欲束己身,
心靈自在最堪珍。
現今社稷,人與人之間,似乎缺乏彼此心靈的溝通、對話,因而造成靈性的隔閡,在任何角度看來,總是失衡而無法和諧,過份的功利主義,不但道德日益墮落,更引致社會問題的層出不窮,安和樂利的社會已失序,每個人純真的本性被腐蝕抹煞,在因果循環的定律下,這一切的結果都將投射於每個人的身上,自食其果。
處處要自由是眾生相,不喜歡受約束,但卻誤解了自由的真諦,更把心靈自由的結構用錯了,把心靈自由的權利和價值觀念,用在追求欲望的滿足上,一頭栽入物欲的洪流中,無從自拔。
欲望是無窮的,如果一味的向外追求,不但不能得到滿足的一天,反而是頓感人生的爭奪所為何事,內心的空虛與苦惱是由然而生,結果,原本崇尚自由的心卻失去了自在,被物質名利所困住束縛了。
智者能從困惑中脫困,是因能覺悟到無窮盡的欲求是一種苦的來源,是心靈自由的一塊大石頭,是自己束縛自己的一條繩子,所以知修品德往內求者,必然可安其所安,樂其所樂,心靈純淨自在,每然豁達。
在日常生活中,有清淨的心,才能看出待人處世的珍要,世人都見過,蓮花長在污泥,卻脫俗不染,但世人卻少領悟到,心靈共同和諧的善境美德就像蓮花一樣,是從激盪苦難煎熬中,透過清淨心智孕育出來的,是以,世人應經由「八正道」的修行,有了清淨的思維與行為,才能真正體悟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自渡渡他是每位修者的使命,今生入門行修,不只要獨善其身,更應兼善天下,讓這社稷能漸漸回到和諧清淨。期望修者能多思多悟,提昇自己的品德,提昇自己靈性歸於純真,心靈不受污染,社會就不致於濁惡,彼此心靈的溝通是清純自在的。真誠的對待才能創造出人間的淨土。
萬法唯心莫猜疑,
心若虛空道同體,
克己復禮大道行,
蓮花朵朵蘊玄機。
勤當求出離,
常修不放逸,
力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忙忙碌碌於人我之間,追求那無止盡的欲念,心燥煩憂,始終纏繞在身邊,苦境如影隨行,一切皆為自己所招來,欲求解脫當然仍需自己的覺醒力了,好好讓浮動的心得以沉澱,回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拋離糖衣的假面具,回到自在的自己。
世人,從小開始,就被自我中心的私心所蒙蔽,只在意物質奢求的累積,而忘了心靈是一天比一天的空虛,既入修行之路,就要有智慧與勇氣破此迷失。少一分物質追求,多一點心靈的灌溉,而經典、聖理都蘊藏著瀰足珍貴的心靈滋潤劑,是那麼的貼近人類的生活。
今天,有緣入門行修,機緣難得,莫怠懈,用心悟道,了解自我觀為何是那麼的混亂、矛盾,時時反省、觀照來改變自己的人生觀,對生命的價值做個正確的定位,只要能改變自己,所接觸的人、事、物,自然會改變評價,這就是以「心」來促進理想的大同世界;改變自己,改變環境,共創人間淨土。
所謂「淨土」,就是生活環境中沒有物質的污染、精神的污染、人心的污染、以及自然環境的污染。
事實上,自然環境依循著「道」而生滅演化,本身不會有污染,只因人禍、貪取而破壞,當塵世間的人們無法適應這種變化時,就認為環境是惡劣的、是污染的,其實是人類自己污染了環境,而非環境自己變得污染,如果人類的生活觀念淨化了,生活態度淨化了,就不會有污染的環境,這正如儒學所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塵世中雖是一個堪忍的世間,只要懂得生活單純化、簡單化,懂得珍惜生命,善用生命,來淨化心靈、淨化環境,這就是生活在淨土中了,進而擴己及人,則人間的大同理想世界,自然成矣。
人生如夢夢人生,
朝來暮去假也真,
似真似假是人生,
何須牽繫又著境。
神佛臨凡道真理,
修身煉性莫遲疑,
紅塵世事本無常,
悟得此理苦境離。
「浮生若夢」,世人或多或少有此「夢」之經歷,人生有夢,在心理學說是一種潛意識之作用,乃謂心理病態之現象,如夢遊症等。
而在宗教謂之「三界唯心,一切唯識」,乃謂夢乃心之作用,是因思、憶過程中的反射作用,乃心之所為也,因心之活動或有牽繫過去經驗而成夢,或為前塵影事,於夢中重溫,故夢中之見、聞、覺、知,很少有超過平常知識經驗之印象者,所以說都是心之作用所生。
夢有吉祥善惡與驚怖惡夢,皆為意識之變現,來因去果,實無奇特之處,何須住相著境。觀乎世人常有因吉夢而欣悅,或凶夢而憂慮牽掛,其實同一顛倒相也。緣者若能靜心而參悟夢的生滅,不難發現夢其實與白晝生活中的情境是一樣的。
日常生活,六根運用,遷流不停,如眼之於視色,一轉動之間,剎那即逝,與夢無別;耳之聞聲,鼻之辨氣,舌之嚐味,身之運動,意之思維,皆無常存之可把住,與夢有何不同?一日作為既畢,雙眼閉而入睡,一切了不可得,但思維所及,牽繫於白晝種種境如走馬燈轉個不停,則日間之所為,不就是夢乎?
已去者不復來,未來者尚未至,剎那變易,安有一事一法之可得,所謂現實者,不過一剎那間之緣會和合,緣滅即散矣,以此體悟,其實晝之與夜,同為夢之境相,無有差別,緣者當好好悟之。
人,如能常空其意念,念念之間,於過去不留,未來不逆,現在不住,則能遠離顛倒夢想而得証清淨地。至此,於出世、入世,一切自在矣。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現實生活中是真是夢無有差別,唯有不執著於境相,一切境不住於心,才是真正的享受人生。
天地自然體運行,
循乎其則道運生,
如斯可判智或愚,
上士聞之歸復命。
自然合道名天心,
識心不除難脫身,
苦中作樂苦上苦,
樂在修行才是真。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
從懂事開始,似乎苦就跟著而來;在求學過程中,有諸多苦;到了青少年期,面臨升學的課業壓力,是苦;成年之後,發現天真的夢想抵不過現實生活的殘酷,是苦;進入了社會,為生活為生存而尋尋覓覓,穿梭於複雜多變的人我之間,諸多不順遂之事迎面而來,是苦‧‧‧‧‧‧。
這一路走來,總覺得人生好像是一場醒不過來的苦夢,緣者可觀照一下心路歷程,是否是如此呢?人生果真有著數不盡的苦嗎?若是,那該如何面對?如何化苦為樂?唯有踏入修行之路者,才能在修行中體悟到離苦得樂的妙法,也才能真正體悟到,苦之所以產生的真正源頭。
「苦」其實都是眾生對「苦」有顛倒的認知,世人對身心的狀況與感受,往往無法清楚掌控,不清楚自己的「苦」究竟是什麼?是「身苦」,還是「心苦」?其實苦樂的差別,主要還是來自於心裡的感受,緣者不妨試試:做同樣的一個動作或工作時,用不同的心情去面對,是不是會有不同的感受?這就是世人常言「路不轉人轉」,換個角度看人生,就會出現不一樣的風景。
所以苦是來自於內心的感受,而非事物本身,也就是一個人即使身處相同的環境,一旦認知不同,對苦的感受就會有所不同,事物本身並沒有苦樂之別,心念才是決定苦樂的因素。
世人之所以認為人間苦多於樂,是因面對苦境時總是放不下、丟不開,牽腸掛肚著那件挫折之事,因為不清楚「苦」是來自於心念的分別、取捨,因此被自心的妄想困縛住了,無法出離。今,緣者踏上修行之路,就應了解離苦之道唯有先認知「境非真有,夢也是幻」,為何要把幻境誤為真?為何要困惑在夢中?
自然就是道,自然是天心,自然是快樂,悟之才能從苦境中脫離。
勸君覺醒早回頭,
莫再迷盲沉沉流,
人生幾何雲煙過,
快快立願身心修。
淨土與塵世只一念之隔,但這「一念」對世人來講卻是那麼的遙遠,猶如在千里之外,難以至達。今,有緣者入門行修,雖已找到了方向往淨土之路,然而,沒有毅力的堅持,半途而廢或是朝三暮四,仍是功虧一潰,無以至達也。
在中土,有「禪」的修鍊,然而「禪」並非只是一種禪定,其實「禪」的本質涵蓋著定慧不二的心體,心相和心用,也就是說只要能使心常處於安定、清淨,能夠有慈悲心和智慧心,這才是真正的「禪」。
所以「禪」就是淨化內心在心境,用以淨化人間、社會、人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圓滿,因此,禪不只是禪定,這一層觀念與認知,首先行修之人必先有所領悟,才不會學禪修鍊到後來變成死禪,那就枉費心血了。
事實上,在塵世間,本來就具備了一種自然和諧的環境與功能,天生萬物平衡自然的生活生存,是「道」的妙用運作,只因世人的私欲心重,不但破壞自己內心的清淨穩定與生活的寧靜,也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這些行為都與人與萬物的本質恰恰相反。
相信眾緣者都希望內心能安定,生活品質良好,社會環境如青天的和諧、光明,大自然呈現一片陽光朝氣,生意盎然,心靈的期盼卻由於貪得無厭的欲念與行為,而起了互相衝突、矛盾、不協調,這種種的衝突、矛盾、不協調帶給世人的就是,失衡和不如意來困擾來生種種苦,這些不健康的欲念緊緊的扣住了世人的心,而陷入苦境不得解脫,說明白些,就是世人咎由自取。
今天,緣者入門修佛學道,就是要學拋開世俗框框,回復本來樸實的良心、直心,能把欲心和歪曲心放下,便能出現安定、清淨、慈悲、智慧的心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或人與自然界的萬生萬物相處,不能自我中心太強,如果眾生都想征服對方、控制對方,必定會破壞和諧與寧靜,而原來平靜的環境為了本身的平衡與穩定,便會產生反撲和抵抗,因而導致彼此的衝突,造成動盪、不安,甚至災難的降臨,這一切都因自我中心太強所得到的自食惡果也。
人類所依止的世界,能夠有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無非是世人最大的幸福,然而聰明智識的擴展,卻為原本平衡的世間注入了許多危機因子,這些危機因子,小則毀滅人我,大則毀滅賴以為生的地球、家園,世人不能不警惕也。
人人心中本有一塊淨土~~良善本性,若能保持明淨無染,則雜草亂麻不生於心田,人人就會開智慧花,結菩提善果;不僅美化自己的人生,也淨化社會人心,心淨則國土淨,國土淨則人人生於淨土之地,何其幸福、快樂。
萬生萬物有窮盡,
莫陷榮華美妙景,
人生如夢早覺醒,
歸根修原性本真。
空間,三度空間或四度空間,一切三界現象皆在此一長寬深與時光的空間內,其大小有宇宙之無垠浩瀚,有原子粒子般的微小,不論是大是小,空間就是有所容納,有所蘊藏妙用。
有蘊涵有度量則存在著充滿能量和實用的價值,是以「雖以芥子之小可有須彌山般的能量存在。」「以四大海水之廣可入於一毛孔中」,任何有形或無形的空間皆具有能量蘊育的空間,其中可大可小者尤以「心的空間」為最,是以區區一小腦殼可裝萬卷書千里路的知識,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道理也。
有形的空間,實用的現象,息息相關,卻是有限的,例如裝滿了一種東西,就難容得另一種物質,正如「一念之間,天堂地獄,盡在一己之心念的空間抉擇中。」是天堂就遠離地獄,是地獄,當然天堂就消失了。
再如同有形的房子,因為中間之隔空,所以可以遮風遮雨,起居坐息有個定處。這現象界的一切架構,正是虛空道體本源的無窮玄妙,以及物理上的空間善成的實用。所以,世人心裡的空間,如天地般的浩瀚,如滄海一粟般的渺小,這也說明了「虛則益,滿則損」的空間意涵。
心的空間,若為五音五色五味的欲望所填滿,眼耳舌的根識基本功能作用,本為維護心源道體的清淨純然,將為烏雲所蔽,隨著欲望的擴展而馳聘田獵,心狂而行妨。
走入庭園山林,盆池舉石,尚有萬里山川之勢,雲光舒卷,鳶飛魚躍,具見一番祥和的生機,這樣的五色現象尚可窺得一線禪機。如此五色尚可一洗心靈的空間,但若眩於物質的奢華炫耀,則心眼的根識為識塵所蔽,真見不見,有見如無見,祇見心的空間充斥著貪佔之心,世味眷戀之意,執著於人情飾味而矯情,如此的人生,是為物役,不苦乎?
「三界唯心所現,萬法唯識所造」心靈的空間可及於三界,可造於萬法,可見其大,若執著盤纏於五色五味五音的空間,則又束之如一粟之小,又可見其心之狹隘窄小,天堂地獄真是一念之間啊!眾生能不惕乎?
修身煉性修無念,
無念無心作何言,
莫道無心便悟道,
無心猶隔一重關。
要證道須「無念」這種說法是一種籠統的見解,不明就裡的看法,非真正悟道者且又無法真正體認「無念」二字的真義涵。設若「無念」為可證道成佛,那石頭瓦塊,皆為無念,豈皆已明心見性而成佛乎?
「無念」,此心寂靜,所指的是對外境的無心,是心定不受外境的牽動,依此而進一步論之,是謂寂靜與無心者,唯以自己對待外境而言,但使外不入內,而心不外馳,有此修為與體悟,那境仍自境,心仍自心,人「境」法「心」二執,依然如故,怎可謂之無念。
進一步說,內守寂靜無心者,並非即法塵緣影也;若是,那機關木人,石頭瓦塊皆早已證道成佛矣。修者但要好好悟之,不要修到後來變成木頭人,誤入「斷空」的危險境地。
「無念」,不是簡單的解釋或認為是沒有念動即謂之。無者,無妄想;念者,念真如。無念就是在告訴修者,不要受到外境事物的變遷而起諸妄想,執名著相,要時時內視見真如,不可無心,無心則已成死寂,又如何見真如。
內心對外境能如如不動,卻要能清清楚楚的覺悟到「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唯是一心,是謂真如。」亦是一切眾生的自性清淨心。
所以,修者必當好好內視觀照真如無相的道理,而破除妄惑,增長真如實相的智慧。
誠意正心持正行,
慎言遏慾斬邪萌,
無爭無我學謙讓,
圓滿人生顯慧性。
「自然」與「人生」是兩個互相對立的現象。自然是一種無爭無求的行為,而人生卻是處處相爭,時刻追求,人生都是一個「我」字為出發,是短視而無包容,自然是無爭又包容,所以人生是無法與自然的力量相抗衡的,無所求,無所爭反而能擁有更多、更長久,這正是「以柔克剛」的智慧。
就如水的柔,卻能穿石而過,水不與物爭,遇阻則知繞道而行,這是一種自然的智慧,因為無爭、無求,所以可長可遠,為萬物之滋養而流,為萬物之生存而生,萬物失水則亡。水雖居卑處,卻是能成其大,雖無爭,萬物缺其不可,修者自當從中體悟其道。
修行學道就是在學習大自然顯現的德性,以境為鏡檢視自己,使自己的行為、觀念能漸趨於自然,如水般的無所爭卻無所不能。人生看到的是一個「我」字,都從「我」出發,所以處處有衝撞、有爭奪,使人生之路寸步難行,阻礙重重,若具有水的德性,能有「以柔克剛」的行為,那又何須爭,自然能成其大。
看似柔弱,但只是表面的弱,水居弱勢,不為人貴,但在事物演化的過程中,獲得延續長存的,卻正是這具有「柔」性的事物,因為本身自性不強,所以週延性高;處卑下,善於適應,反倒能延續長存不為環境所淘汰、拋棄,人生的修行能具有水的德性,就是圓滿,離道不遠矣。
悟道者,處世退讓謙下,就像水一樣安於卑下;存心像水那樣的寂然沉靜,廣施恩澤如水不求回報,世俗萬物的紛擾爭奪自然沉寂,回歸到一個自然和祥的清淨地,這該是多美好的淨土。
而今行修,修的就是要如水的德性,具足柔性、包容、謙讓來圓滿人生。所以為求人生的自在、無爭,無論是入門修行或為凡業打拼,只要心存如水般的具足柔性,人生必是成功圓滿的。
是非憎愛皆放捨,
走遍虛空無罣礙,
動時行處徧十方,
入時寂然觀自在。
菩薩示現有珍寶,
世人無視妙中寶,
一切盡在波羅蜜,
何須憂愁道不了。
俗云:「條條大路通羅馬」,或可謂:「修行之路,條條通佛國」,言雖如此,但還得看眾生的因緣與毅力了,路遙知馬力,修行就是如此,沒有捷徑,只有一步一步的踏實精進,無論是任何修行領域皆如此,有心向道,道自在其中,若無心向道,佛再神通廣大,亦難度無緣的眾生。
上天有好生之德,普降甘霖以滋養群生,但無根之草亦難受益,非上天不慈憫,全是眾生因緣所繫,所以,一切修行的成或敗並非領域的區別,而是本身的因緣與那份毅力誠心。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加上三災八難的考驗,真可謂之苦海,所以,為求出離苦海生彼岸而求道修身,目的就是要從生死中解脫。
然而生死的解脫有二種不同的方向,一種是這一生結束以後,再也不到娑婆世界來投生,從此不生不死,這是一種解脫,這種解脫在佛教謂之小乘的涅槃;而另一種是大乘菩薩的解脫,是從對生死的恐懼得自在,從對生死的煩惱得自由,既不戀生死,亦不畏生死,在此生結束以後還是會再乘願到人間來,跟眾生生活在一起,來度煩惱生死中的眾生,這種解脫稱之為大乘菩薩的解脫。
無論是小乘的解脫乃至大乘的解脫,首先都得先讓自己有著,一本初發心的願力與堅持,既入行修之門誓言永不退轉一樣,才有可能達到的一天。
人世間就如三界火宅,修行就是學習在火宅中能夠自由出入,就如一塊磚,而「自我」如同一面磚牆,但亦可敲碎為一塊塊磚頭,舖在地上為人行走,每個人的習氣也是一樣,皆可透過修行逐漸轉變,這樣的轉變正如禪學所說的「悟道」或「明心見性」,指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受環境、自己身體狀況的影響,更沒有信仰上的分別,而能活得很快樂,很自在,這就是菩薩的解脫。
眾生從生命的觀點來看有「我」,事實上這個「我」是五蘊的臨時組合,隨時都在改變,修行就要能體驗到這個「自我」,只是一個臨時組合的假我,就不會執著於所面臨種種生滅,也就不會生煩惱,既然沒煩惱,就是解脫到佛國了,所以修行之路條條通佛國,只要有信仰、有毅力必可成。
四大因緣皆俱備,
人身難得莫虛費,
參研大道心無二,
蓮花開放火鼎內。
萬法唯心無別處,
修行無他在心悟,
常保清淨不染塵,
污泥之中見如來。
識透世間,清楚人生苦難的來處,明白一切存在的無常,積極找尋真我,這是人生的莊嚴使命與意義。
人身是由四大因緣和合而生,四大之中,地所佔的比率最多,地者,土也,若以「土」當做「人身」來看待時,所謂的破土,即是「洞察人生」,因破而去除外殼的束縛、遮掩,所以可見真我本來面目,謂之洞察人生。
洞察人生的有限與無限,一切對無常的無奈,進而知所修行,在修中體悟到人的軀體只是形而下的器具,在有形的軀殼形相之內,藏著一位真正的主人,此體乃上天所賦,虛靈不眛,靈妙活潑,能生萬法,亦可稱此為「靈體」,它是人之根本,一切善惡之業,都由它來承擔,所以謂之「本體」。
「本體」本身是清淨的,只可惜被四大假合而成的假我所污蒙,失去本來的面目與純淨,因此,人需要修行,在修行中去除附著在本體外的那層污垢,使之回到本來的真我。
土,實為萬物之本,天地萬物,莫不依土而後生存變化,根是不能離土而存活的,同樣的道理,人是不能離開塵世間,捨棄人身而來談修行的,去了人身,從何修起;道,不離凡夫身,不離世間覺。
所以,修者入門行修欲尋大道,應體認此生難得的機緣,勤精進,領悟「破土」是一種反省、一種洞察,一種當下心靈的覺醒,一種眼前生命的體認,它正撥開了人生中種種的迷霧,揭開了生命的實相,如此殊勝難逢的機緣,怎可讓之任意虛費呢?
萬法唯心,宇宙萬象都是人的一心所造化,心能造天堂,心也能造地獄,可是為什麼淨土總是在遙遠的西方?又為什麼佛國總是在遙遠的未來?這是世人的迷失與不察,萬法既然由心生,既然天堂與地獄都由心所造,那無論淨土或佛國也同樣在一念之間,它不遠,它也可以是當下,只看世人是覺或迷,若肯一心無二的精進,相信佛國就在眼前了。
萬花筒裡面面觀,
修行路上心不專,
人云亦云轉不停,
怎得清靜入靈山。
緣生緣滅本空性,
眾生不察而循情,
揚起塵煙佈滿身,
本來面目已失明。
修行常言要回到「本來面目」,但本來面目是什麼?什麼才是本來面目?世俗塵境中,有諸多人云亦云之事,雖知「本來面目」四個字,卻無法覺悟其真實義,這樣的修行,怎能成就道業?
話說,若一個學道者跟著眾修打坐,以為打坐有朝一日可以看到奇景異象,可以看見「本來面目」。人云亦云,當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卻什麼也沒看見,因此就越修行越走回頭路,信心沒了,初發心不見了,這是一種有所為而為的打坐修行,當此有所為的期待落空時,就退其熱度了。
其實「本來面目」須從因緣性空之中來覺悟,不是打坐中所見,還望修行者莫顛倒。
經典中如是云:「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這正是提醒修行者「因緣有,自性空」的道理,「佛」指的是佛性、空性,亦即眾云的「本來面目」,其意正是說明了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依照緣起法在演化,如果修者能明白事物因緣和合的原理,就能體會空性,看到所期待的「本來面目」。
世塵中一切境象事物都有「本來面目」,也就是真象原貌,某些因,加上某些緣,自然就有某種結果,就像二加二等於四的道理一樣,如果世人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事實真相,硬要讓二加二會變成三或五的結果,難免會產生煩惱和衝突,而煩惱的產生是因為自己在觀念上執著,強著要去歪曲真實相才會招惹。
一切外在事物本是境象,只因世人喜歡用主觀的思維做判斷,不合己意的,就認為外在的對立,探究其因,此種對立的認知全是來自內心的投射,假想敵根本不是別人,不是外在的意象,而是自己。
緣者今既入門行修,就應好好修習,隨時觀照當下的「我」,誠實面對自己,接受自己,讓自己懂得放下,事事反求諸己,才能斷滅煩惱根,同樣的在修行過程中一步一步的踏穩腳步,不跟塵煙起舞,只求內在的明淨自在,自然可見到「本來面目」了。
佛身本由眾生來,
自性圓滿登天臺,
無罣無礙如雲水,
悠悠自在任去來。
行住坐臥有真道,
動靜之間萬境拋,
不住不著不造作,
任緣隨用甚妙好。
修行中為求能定,讓思緒不會紛飛,因此就借由打坐以達攝心的目的,然而,是否真能達此目的?而當離座之後的心又是如何?其實靜坐只是一種工具之用,並不是禪。
須知,修者本身的自性就是佛,原本就自在而不受拘束,這種自在的自性在佛身上與在凡夫身上都存在的,且不增也不減,清清淨淨無所作為,因此,假藉身外的打坐方式想求得內心的平靜,可稱之為死禪,也稱之為人工禪,不是自然的佛禪,唯有不以人為的造作,而能清淨無染才是真正的禪。
禪的真正含意,是在於一切的行住坐臥之間,不執著於是非妄想,也沒有凡情或聖情的分別,也不需要戒律的約束,什麼時候動,什麼時候靜,自然而不會有所違逆,正如孔聖者所言「慫所欲而不踰矩」。
是非進不了心念之中,就不需要任何戒律了。妄想不會升起,並非靠外境任何工具的約束所能圓滿的,真正的定是能在自然中不踰矩,順著自性而直接流用於一切處所,不產生痴迷的行為,那麼慧性也就自然顯現了。
能在行住坐臥之間不起妄想執著,這才是活禪、佛禪。所以靜坐之禪是有別於任緣隨用,感而遂通之活禪。
靜坐之禪是一種修行之工具,不可執著,必須時刻不執著於有所作為之心,也不執著於無所作為之念,甚至連不執著於無為之心念也不可有;絕棄了識心所起的妄想分別,讓動靜之間自然無所造作,才能明心見性。
所以修行,不能向身外求,能自性圓滿俱足,自然生萬法,又何須身外求法,更何況是打坐,六根斷絕外境,不思、不想、不著、不聽、不行,內心空空無物,與草木瓦礫又有何不同,如何成就佛道。所以,修行就在行住坐臥中不起妄想、著境,自性圓滿也。
道成始於初發心,
定力不足慧不長,
走馬看花終無成,
一以貫之方為真。
什麼是道?什麼是回家的路?其實緣者入門修行就是在學道,找到一條回家的康莊大道,那該如何覓得此路?修者不用想的很複雜,也不用在很多玄奧的道理堆中尋尋覓覓,只要記住且力行「最初的即是最末的,最淺的就是最高深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即是也。」
「最初的即是最末的」,堅持是修道的妙法,初發心能否堅持是決定修行的成果高低。世人往往喜歡朝三暮四,抱著遊走人間看熱鬧的心態入門修行,這樣的心態只是在虛耗歲月,如牆頭草,風吹跟著倒,如無根草,得不到任何的滋潤來增長、強壯,最終還是一無所成。
「千里之路始於初步,合抱之木發於毫芒」,沒有最初的願力,哪來動力,沒有動力(行)就沒有成果。詩云「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過梅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人,應自覺,尋尋覓覓的結果是虛費時間,道本在最初的願力堅持,唯有一心不亂,及時把握當下,才有悟道見性的因緣。
「最淺的就是最高深的」,修行貴於行,再深奧玄妙之道不能行,不知行,道還是道,眾生仍是眾生,無以用處。道本乎自然,一切就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知而行才是真修行。
妙用自通,不依旁物,所以道通不是依通,惟從了因之所了,而了因須有行動力,沒有行動,就沒有結果,難有解脫之期,因之,最淺的就是很簡單的「眾善奉行,諸惡莫作。」
福慧淨因,操之在己,光明前程也需自己勇猛精進去開創,「道」是用來行的,而非口中言。盼有心向道的緣者都能學道、悟道、行道,了脫一切牽絆回到本來。
迢迢道途如登山,
攻頂全在毅志堅,
不屈心智為良方,
互勉互勵是金丹。
真理不在爭,爭則非真;道之真不在言,於一切行住坐臥中無所造作的自然流露。直心合道,則不必言。
一切歸之於心,在家出家只在心,身雖出家而心不入道,佛亦眾生,身雖在家而心入道,眾生是佛;是故,証道不在相,出於自心自然率性,這就是儒家所言率性謂之道,所以,修行就是繫於己心之誠,誠則率性,修者當好好悟之。
「自性原本就是如如自在,並非經由外來的作為降伏而如此。」用功夫降伏妄想慾念,是造作的行為,都是向身外求道而非內尋所悟。
自性如如,真常不變,沒有貴賤分別,一切平等;真與假都是由識心所分別而生。沒有真誠對待的一種現象表徵,是離道者而非入門修道者;能在行住坐臥當中,本著良心、真誠對待,那麼心即是道場,就不會有情識與執著的糾葛。
而今,緣者入門修行,就是要經由無明而愚昧的凡夫,修至圓滿的率性神佛菩薩,再由神佛菩薩之悲願,而走入世間,度化有情眾生,和光混俗,不刻意的有為造作,在塵亦不為塵境所染,這就是本有的率性,亦是眾生具有的佛性謂之本來面目。
芸芸眾生,浮沉於紅塵中,心中雖萬有卻都是塵境污泥,苦不知苦之源頭,不知如何脫苦;爾今,行修之人有了一條脫苦之道,唯須把握機緣修行至圓滿境地,自性不為塵境所染而見「空」,當六根接觸六塵而不為虛浮無常的現象界所束縛,即得「妙」之境,此妙即脫離了生死之束縛,返璞歸真了。
修行不是外在的相,而是心念的流露是否率性而自然,是否合乎天理良心,只要在舉心動念的當下,都能合乎天理良心而無造作,才是修行有成的修行者,修者應好好領悟之,時時內省自己到了何境。人的德性生命是無限的,有限的是那軀殼;宇宙的生命也是無限的,有限的是一切生滅無常的現象。
慈心三昧慈悲懷,
忍讓為先笑開懷,
無爭無瞋波羅蜜,
無罣無礙佛自來。
觀音化身千百億,
菩薩示現覺痴迷,
世事無常早覺醒,
慧斬六賊苦海離。
緣者入門學道修行或已多年,可知何謂無我、無法的菩薩心?修行在於使慧燈放光發亮,卻不可執著於此光、亮之求或捨不得放下,這就是告訴大家要存無所住心的菩薩心。
一個修行者,若心有所住,是住於色,則眼根不淨,乃至於住於法,則意根不淨,當六根不淨出現時,則不達真空無相之理,也就充滿了分別知見,亦即離道、離佛遠矣;有了知見分別,不但不能隨緣任運,不能覺知佈施六波羅蜜,更不能無住相的行菩薩道,如此一來,將為塵所轉,偏離道之軌跡,陷入名聞利養的牢籠而不自覺。
緣者今既入修行之路,就要能覺知不可起分別知見心,亦不可著於不起分別知見,才能逐漸讓慧燈發光、發亮進入真空妙有之境。
修者可知:住與不住就在一轉念之間,但這一轉念竟由菩薩至地獄這麼遠的距離,也可能只在一念之間那麼短,所以說「道心唯微,人心唯危」,心之用至微至廣,緣者當要好好領悟之,莫叫一切相住於汝心中,擾亂了修行的路程。
緣者須用智慧看待世俗的一切相皆為「法」,因「法」本為一切事物道理的演化,無論有形、無形,大或小,耳目之所聞見,意識之所分別,無非都是「法」的演化,然,諸法性空,本來無相,因諸緣聚時而現生相,當諸緣散時則現滅相,生滅如幻,變化萬千。
一切相皆是緣生而有,緣滅而失,是如此的自然,所以修行就要覺悟不著相,不住心,當緣生時能把握、珍惜,當緣滅時要心存感恩而無執著與不捨,有此體悟才是修行的菩薩道。
道門修行學聖賢,
寬讓謙恭福永綿,
四書五經常研讀,
指破玄機志在虔。
俗風易變惡濁塵,
塵埃寡沾近賢人,
人言可畏心莫聽,
聽之不聞言行慎。
天上的飛鳥,地上不畏人類靠近的鴿子,總是與世無爭的那麼悠閒自在的過日子,許多自認聰明的人類羨慕否?何以如此,聰明的人類卻沒有悠閒自在的日子過。
人生是什麼?這個問題或許困惑著人類,包含修者。人生在追尋一切外在的物質層面之後,是否已發現總是感覺到缺少了些什麼,再多的物質,仍然填不滿心靈的空虛與枯燥,為何?其實,人生不過就是很簡單的幾個字,就是「好好地過日子」,就如天上的飛鳥,海闊天空,就如地上不畏人類的鴿子與世無爭,無所爭即無所懼而悠閒與自在。
人生是讓自己的心靈平穩踏實,而在能力可及的範圍內,盡一點自己的力量,服務於人群就這麼簡單,也因這麼簡單才能悠閒自在的生活著。
然而,說簡單,卻也有點難,難在哪裡?難在眾生就是無法割捨,總是把生活放在各種追求上,即使已擁有很多,腦中仍想要更多,因而給自己過多的壓力,造成身、心各方面的不安、煩躁。
名與利的追逐,並非不好或是罪惡,但唯有從人生的價值層面著眼,才能展現生命的真諦,在不斷往前追求的時候,或許也該停下腳步,好好省思,才不至於迷失方向,墜入名利的枷鎖之中,讓自己這一生徒留遺憾。
人生在於盡此生應盡的責任,用盡責任的態度,在每個不同時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透過對於這個生活環境的奉獻、貢獻,讓生命發光發熱,除了成就自己,更能利益他人,這才是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人生,不要太複雜,複雜了就失去了人生的自在,人生要簡單,簡單就是用寬闊的胸襟、慈悲無爭的心,以及修行的智慧,因為簡單,所以能成就和圓滿;昔時聖人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正是生活簡單的快樂。
成聖稱賢非在名利的成就上,而是在德性的圓滿中,人生就是要懂得簡單的生活,富足的心靈。
卦演大有未可為,
交差逢否難理解,
功名利祿何為最,
無常難參道無為。
墨影書章開新春,
年復一年道常存,
演演化和未來事,
唯有德行為常真。
人生本無常,一切事物始終繫於因緣的生滅,只要是出現在眼前的人事物景象,都將隨著時間的轉化而遷異,如果境已遷,而自己的覺受卻仍舊停止於那些境象中,這就是一種執著,一種無知。
今,行修之人為求智慧,為求解脫而入門學修,就是要來擦亮慧燈,了解無常,終而脫離無常的牽繫,因此,當境象發生之後,無論是重大,或輕微的災劫,都應好好省思,才能對這無常示現得到更深一層的體認。
或許在一場災難中,眾生都感受到自然力量的可怕,以及種種生靈面對無常的無力感;生命之所以苦,正是因為眾生未能在有限的生命中,透視無常的真理,讓在任何時刻都保持安穩自在。
在一場無常的災難中,或許不是每個生靈都注定要受到生命的威脅,只因種種因緣捲入其中,不管如何,它令眾生實實在在的體會到:無常是生命必然會發生的事實,卻不是永遠的終點。
體悟無常,認識無常,是用智慧在過生活與人生,因為體認了苦並非永遠的,未來一定有改變有希望的,能有此認知與覺悟,才能真正走上「悲智雙運」的菩薩道,一方面願意佈施來救苦,勸人造福和培福;另一方面願意以修行的精進,來落實對自己生命的珍惜。
修者一路走來,或仍有著諸多不自覺的毛病劣習出現,但,只要不斷的用心省視,無常不斷示現進而提醒自己「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讓修行之路能常回到初發心,才能避免落入修行上所產生的種種迷失、偏差。
既入修門,不需因無常的苦難發生而恐懼害怕,退失學道善根,反而應當在苦難現前時,提醒自己回到初發心,積極面對,自然能度過難關修行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