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時候,你如何開始做一件事,並不是最重要的,就像你如何開始一段感情,不會是你這段感情最重要的東西,感情往後一路的堅持與經歷才是。有時候當你最終堅持做完一件事再回望,就會發現,你堅持下來的那個原因早已經面目全非,你甚至都已經忘了,自己當初為什麼要出發要開始做這件事。但你堅持做這件事的本身,卻恰恰成就了你。

當有人崇拜你能幾年如一日的堅持長跑堅持早起,羨慕你那麼有毅力的堅持日記堅持學習,他們不會在意當你決定跑步的那一天,你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你開始日記的那一天生活跟以前有什麼不同。所謂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其實虛的很,沒有人會知道什麼樣的開始能算的上好,因為沒有那麼多的人甚至說沒有人,會在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往哪裏走,要走到哪裏去,要走成什麽樣。

沒有人會在一開始就明確,人生該走過哪些曲曲折折該經過哪些站牌該遇見什麼人該做些什麼事,我們都只能在一步一步的行走中,才能慢慢的發現自己最真實的意願。所謂的真實,就是,那不是別人要求這是你應做的應該走的路,不是對著別人列出的清單告訴自己,想要快樂幸福就要有這些,你也不需要非得讓自己符合某種標準,來證明自己的獨特證明自己的成功。你有你自己的一套標準,你有你自己想要的人生。

一開始,我們想要的東西總是沒有那麼清晰,就像我們想愛的那個人形象總是那麼模糊,我們想過的生活總在不確定中搖擺不停。你以為只有你自己搞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麼要堅持什麼,以為別人都在一開始,就一腳踏上了他們嚮往的康莊大道,過著他們想要的生活,追求著他們自己想要的目標,但其實,別人跟你沒什麼兩樣。大家都一樣盲目,都一樣糊塗,都一樣只能在盲目與糊塗中漸漸看清道路。不要的東西一點一點剔除,要的東西一點一點清楚。

我們都會長大,我們都可能迷路,我們都曾糊塗。我們會在傷痛酸楚裏了解到,自己不是銅牆鐵壁金剛一副。但就像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蒙昧和無知,我們才能用努力將自己一點一點的充實,我們只有一步步的去走,一點一點的去實踐,我們才能在繼續走下去的過程裏,找到我們最終要走的那條路,到達我們最終要去的那個地方。不要在一開始就期待有一條暢通無阻的大路,不管大路還是小路,走到最後都可能不過是同一個目的地,就像不管愛上什麼人,感情都一樣要付出。

更多的時候成就你的,往往不是你最初認定的目標,不是你如何開始走的這條路,而是你堅持走下去堅持做這件事本身。走過一定的路程,你會發現,我們成就的那個自己,可能早已遠遠超出了當初我們對自己的設想。這是意外,也是必然。因為能夠把這件事堅持做下來,把這條路堅持走下來,就已經是你成長的一部分。但堅持不是唯一的成長方式。

當你發現你堅持的東西早就不是自己想要的,你堅持走的路,再走下去只會讓自己失去更大的幸福,為什麼還要堅持?不,不,你根本不必只為了堅持而堅持。這個時候,你就要想想自己,當初為什麼要走這條路為什麼要堅持。所以有時候,不能堅持到底可能並不是你的錯,而只是你想要的生活已經不同。你不是非得要讓自己保持和出發時的狀態一致。

當初開始的理由可能早已不能再鞭笞你前進,而當下的堅持也已經不能讓你獲得更好的幸福,反而是你這一路中經歷的曲曲折折坎坎坷坷,讓你從中拾獲更貼合你人生目標的堅持,就像在無數的錯誤際遇之後,終於讓你遇見了你真心期盼的那個人,有過錯誤,才知道對的不易,才會更珍惜。而哪怕在途遇曲折之後,我們走的還是同一條路愛的還是同一個人,我們堅持走下去堅持在一起的理由,卻可能早已不再是當初那一個。

就像當初我是為了發洩而開始寫字,從日記到博客,從私密到公開。到後來,我更想通過這種方式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懷具的力量,證明自己的獨一無二。但再繼續走下去,我又發現了更令我著迷的動力我更喜歡的堅持理由:這是我的心靈的歸屬,我思想的成長路途,是我生命脈絡沉澱梳理的方式,是我對記憶鄭重的交代,對自己溫柔的陪護。這麼好,為什麼不堅持?於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堅持了下來。

以後的事情誰都說不清,誰知道以後我會變成什麼樣會走到哪裏。但就現在來說,我更喜歡的,是我改變後的堅持態度。儘管改變後的堅持行為本身與曾經並無多大差別,但堅持的理由早已與昨日發生了斷裂。而我是真心喜歡這種前後不一致的內在動力。因為在這不一樣的堅持裏,我看到的是越來越真實清晰的自己,那麼的努力,能量,不放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在心理上最大的困擾是憂鬱症。憂鬱症的病因相當複雜,主要症狀卻差不多,用它的英文字來說,就是“受到壓抑的症狀”(depression),表現為無精打彩,對日常活動缺乏興趣等等。

誰不喜歡活得有聲有色?但是各種壓力紛至沓來,讓人失去信心,裹足不前,覺得一件事做成沒做成都差不多,甚至做或不做也差不多,到了最後,活著與否也差不多了。

我們無法改變外在世界,但至少可以設法改變自己的心態。譬如,做事不要老想著目的與結果,練習在過程中感受快樂。最根本的方法是活出自己的真性情,減少別人的評價對自己的影響。

莊子在《田子方》篇中說:“百里奚不把爵位俸祿放在心上,所以養牛而牛肥,讓秦穆公忘記他地位卑賤,把國政交給他。舜不把生死放在心上,所以孝行可以感動世人。”

有關百里奚與舜的事跡,可以作不同理解,但是莊子都用“不入於心”來說明,突顯他們做事專注,心無旁騖,然後可以感動別人。接著莊子引入主題:

宋元君打算畫些圖樣,所有的畫師都趕來了,行禮作揖之後站在一旁;調理筆墨,半數的人站到門外去了。

有一位畫師稍晚才到,悠閒地走進來,行禮作揖之後也不站立恭候,就直接進畫室去了。宋元君派人去察看,見他解開衣襟,袒露上身,盤腿端坐著。宋元君說:“行了,這才是真正的畫師。”

宋元君在莊子筆下出現多次,大概因為莊子是宋國人的緣故吧。召來全國的畫師,但選誰比較合適呢?宋元君考慮的不是技巧或經驗,而是真性情。畫家如果少了一份真性情,他的作品便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品。這位畫家正是因其不同流俗的真性情而得以雀屏中選。

《世說新語》中有一段相應的佳話:

郗鑒與王導都是朝廷大官,門當戶對。郗鑒有女初長成,想在王家挑選一位女婿,就派專使送一封信到王府,說明來意。王導對使者說:“您到東廂房去,任意挑選吧!”

這位使者回來稟告郗鑒說:“王家幾位公子都是可取的人才,他們聽說太傅派人來選女婿,個個表現得莊重沈穩。只有一位公子露著肚子躺在東廂房的床上,好像沒有聽說這件事一樣。”打聽那人是誰,原來是王羲之。郗鑒就把女兒嫁給他了。

郗鑒挑選女婿,首先考慮的也是真性情。如果善於逢迎,老於世故,將來夫妻相處恐怕不易和樂。他沒有料到的是,王羲之後來成為偉大的書法家。如果少了這份真性情,或許也不易成就偉大的藝術品了。就王羲之來說,也許他正好讀過《莊子》這一段寓言,抱著“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想法,他的表現同那位畫師如出一轍。兩相輝映,著實有趣。

說到“真率”,《世說新語》所記載的魏晉士人事跡中,大概要首推王述了。

簡文帝談起王述的為人,說:“才能並不突出,對名利也不淡薄,但是以他的一點直率,就抵得上別人很多很多了。”

王述曾在王導府中擔任幕僚。聚會討論時,經常是王導一發言,眾人就爭相讚美,王述的反應如何呢?他說:“丞相不是堯、舜,怎麼可能每件事說的都對呢?”王丞相對他不但不責怪,反而十分讚賞。

後來王述升任尚書令,一接到任命就去上班。兒子勸他說:“謙讓是美德,您應該推辭一番。”但他毫不考慮裝腔作勢的官場文化。

謝安稱讚王述說:“這個人揭開一層表皮,顯露出來的全是純真。”

純真的人容易得到大家的肯定,這是因為大家心中對於真性情都有一份原始的嚮往。但是處於人間,又不可能直來直往,好像完全不必考慮合宜的禮儀規範似的。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人的質樸與文飾要搭配得宜,才能成為君子。

問題在於,當質樸與文飾難以並存時,又該如何取捨?莊子當然是偏重質樸勝於文飾了。文飾常需考慮場合、對象,質樸則是出乎內心的真誠。文飾常在調節之中,質樸則不改真性情的本來面目。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孩子

有一天 媽媽將會離你而去

請你不要傷心

更不要害怕

你要認真傾聽

並記住媽媽對你說的這些話

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

我們的心就緊緊連在一起了

媽媽忍住了所有的痛楚

沒有哭泣

卻在你的第一聲啼哭裏流下了眼淚

雖然媽媽從此再沒有過一個完整的睡眠

但是 當你第一次叫我媽媽

第一次顫顫巍巍的邁開人生的第一步

第一次張開笑臉跑進我的懷抱

再多的疲倦也都在瞬間融化

當你第一次背上書包

掙脫了媽媽的手

獨自走進校園

當你第一次把領回的獎狀

作為禮物遞到媽媽的面前

當你第一次在母親節

為媽媽買了一束鮮花

媽媽總是忍不住自己的眼淚

微笑得都有些不太自然

而當你有一天

終於學會了愛情

第一次把你的愛人領到媽媽眼前

請不要在意我突如其來的傷感

我的孩子

我是如此衷心的希望你幸福

卻又擔心她(他)對你的照顧

能否像媽媽那樣的細心

在你的孩子學會走路的那些日子裏

媽媽的腿腳

已經開始變得有點不聽使喚

有時候孤單會讓我變得膽小和焦慮

有時候我會用一天的時間等著你的電話

甚至常常錯把別人的聲音

聽成是你對我的呼喚

而當有一天你忽然間發現

媽媽的頭上早已生出了白髮

臉上也佈滿了皺紋

不要恐慌

更不要悲傷

我的孩子

你的成長是媽媽畢生的夢想

而歲月是我甘願付出的代價

如果你的生活讓你感到

開心 快樂 健康

那將是媽媽最大的快樂

而不論在何時

如果你感到傷心 疲憊

甚至是絕望

都不要感到孤獨

因為媽媽隨時都會向你敞開懷抱

如果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天堂

媽媽一定會在那裏等你

如果天堂裏真的有神

媽媽一定是你的保護神

我會永遠愛你

我的孩子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歲月催人老,世間本無常,只有修心煉性方長久,今朝,修者既已入門求道、學道談修身,有此因緣皆是宿世種下的種子與善行,才能起這念頭,雖發心入門行修,必謹尊法言戒行,當要慈心下氣,恭敬一切,不可使性縱情,妄念千般,更宜無私無我,最忌傷身害命;勿謂己不如人,遂起嫉妒之心,休言他不及己,便生輕慢之意;莫將好勝心凌辱於人,休起貢高念、驕傲心。

觀照,己不如人,是修積未到,人不如己,是他時運未來;道無大小,更無尊卑,不論富貴貧賤,何分尊卑老幼,有道者為尊,有志者為大,好學者如金如玉,貪婪者如草如茅;不貴金銀財寶,只重仁義道德。如此對等,即為天堂與地獄之別。

人生於世,本有八苦,須知逆來順受,「不到苦之極境,苦根不盡,智慧難開,殊不知,逆境才能智慧生,當於苦處求之,受一番苦,即退一番魔障,受十分苦,而魔氣全消也。」魔氣全消即入天堂境,快樂逍遙享人生。

談到天堂,總是與地獄遙遙相對,修者可否遊過天堂入過地獄?相信大家都有經驗,只是察覺不到罷了,或許會如此言:「這怎麼可能?二十四小時都在塵世人間啊!」是的,肉身雖是在地球上,但情緒與思維念動,卻已經常在天堂、地獄的邊緣徘徊了,說穿了,天堂與地獄的界線,僅在一念私或是一念公而已,有私心,不管是行任何慈善事,終歸是地獄一途,心無私,就是吃飯睡覺已是在天堂了。

修行,自恃有成果的,若妄自尊大,這種修行者是不可能長住於天堂,修行越修越謙虛,便是道中人。修行本是自家事,不去比較,不用急,一步一腳印,只要有誠心與毅力,必然有開花結果之日,一切全在自己的領悟,當好好珍惜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步接觸佛法的人都知道這句話“人生是苦”,但通常人們對它的理解多半都是有偏差的。佛陀是說過“人生是苦”的話,但佛陀有其專門的所指意義。不明白其中的真實意義,就會產生錯誤的觀念,覺得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毫無意思,我們的生命與生活也就毫無意義。因而消極悲觀,也就取消了人生本來應該的努力與向上。悲觀地看待人生世界,這是一種最普遍的對佛教基本思想的誤解。社會上不了解佛教的人也都多半會以此為根據,把“消極”、“悲觀”安放到佛教的頭上。佛教的初級弟子,也易於陷在消極悲觀的錯誤當中。

 

其實,“人生是苦”這句話,有著積極的意義。只不過這種積極意義產生在對於我們現實處境的正確認知之後。單從表面現象上看,人生怎麼會是苦的呢?人生中也有很多快樂的事情呀。美妙的音樂,美好的食品,香醇的葡萄酒,假日裏浪漫的旅遊,一篇優美的詩歌,花前月下的誓言‧‧‧‧‧‧美好的事物有好多好多,我們都數不過來了,這些怎麼會是痛苦的、悲苦的、哀苦的事物呢?其實,佛教所說的人生之苦並不是這一層面上的意思。佛陀在經裏強調的“苦”,是指無常之苦。佛經上常說的“無常故苦”,就是這個意思。一切無常,一切都在變化當中,一切都在生生滅滅轉眼即逝。因為站立不住,因為保存不了,所以才苦。因為美麗、健康、財富、快樂都是短暫的,身強力壯並不永久,總要被衰老病死取代;錢財不能永遠保有,保不齊會流失,富人也會變窮;權位勢力不會持久,昨日座上客今日階下囚,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人生當中雖有喜樂,但不永久,一當變化,苦痛就來。所以佛說人生是苦的那個“苦”,其實指的是“有缺陷”、“不永久”。

 

從這裏也就引出來了佛教的積極人生觀。第一,要珍惜當下,懂得惜福。現在的幸福與快樂雖然短暫,也是宿世因緣所致,人們常說的“福報”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不知道愛惜與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僅會“人在福中不知福”,還會把好事做成壞事,因為糟蹋福報而造新業。我們看見不少家庭中成天吵吵鬧鬧,甚至大打出手,這就是不知惜福反造惡業的例子。第二,佛教既然指出了人生的缺陷,指出一切無常不能久在。所以提出了積極的修持法,主張大家努力修行。人生有缺陷好像人生中有了疾病,就要看醫生就要服藥,今天不舒服,明天疾病去除,不就恢復健康與快樂了嗎?今世有缺陷,趕緊修來世不就是一種積極的辦法嗎?佛教的修行正是對治“人生是苦”的嚴酷現實的有效手段。

 

現實中雖然說來是“無常、苦、空、無我”,但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和理想境界卻是“常、樂、我、凈”的。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人就不可能是悲觀與消極的了。說到消極得過且過、不思進取的人,或者耽於五欲享樂,不講道德修善的人才是真正的消極的呢。學佛的人,不僅在困苦時知道努力向上,在幸福中也知道惜福,又因為時時警醒自己,了解快樂不是永久可靠的,所以必須好好向善努力。說到底,人生的確是苦,但佛教的目的是教人化苦為樂,是教導人們如何邁向積極的、向上的、健康的、快樂的人生道路。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們常說:“做人要能伸能曲”。

因為,不能彎曲的樹易折,不會彎曲的人常敗。

因為懂得彎曲,小草以一種柔克剛的精神衝出了亂石的阻撓,從石縫中茁壯成長;

因為懂得彎曲,雪松以一種堅韌頑強的意志,百折不撓地抵抗住了積雪的重壓,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逆勢獨存。

因為有了彎曲的盤山大道,我們可以順暢的攀登上無比的高峰。因為插秧時的彎腰,才有了秋天的收獲。

因為起跳時的屈膝,才會有成功的飛躍‧‧‧‧‧‧

彎曲,就是在生命不堪重負的情況下,像小草和雪松那樣適時有度地靈活,低一下頭,躬一下腰 只有這樣,才不會壓垮,人生之旅才能伸縮自如,如魚得水,步履穩健,重新挺立,一路走好。

只要我們稍加思索一下,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彎曲無處不在,彎曲無處不需。
 
如果一個人說話懂得彎曲,就算是反駁與批評,也將變得委婉動聽,讓人欣然接受。

如果一個人做人懂得彎曲,就算是妥協或退卻,也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令人敬畏,使你更堅韌頑強、百折不撓。

如果一個人做事懂得彎曲變通,就算是付出和放棄,也將變得曲直有度,讓人難忘其背,終將事成。

加拿大魁北克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長滿松、柏、女貞等樹,而東坡卻只有雪松。

這一奇異景色之謎,許多人不知所以,然而揭開這個謎的,竟是一對夫婦。

那是一九九三年的冬天,這對夫婦的婚姻正瀕於破裂的邊緣,為了找回昔日的愛情,他們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繼續生活,否則就友好分手。

他們來到這個山谷的時候,下起了大雪,他們支起帳篷,望著滿天飛舞的大雪,發現由於特殊的風向,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大且密。

不一會兒,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層雪。不過當雪積到一定程度,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椏就會向下彎曲,直到雪從枝上滑落。

這樣反複地積,反複地彎,反複地落,雪松完好無損。

可其它的樹,卻因沒有這個本領,樹枝被壓斷了。

妻子發現了這一景觀,對丈夫說:“東坡肯定也長過雜樹,只是不會彎曲才被大雪摧毀了。”

少頃,兩人突然明白了什麼,擁抱在一起。

這就是彎曲的力量,對智者而言,它是一種彈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和境界,是智者的一種必然選擇。

請記住:彎曲不是妥協,而是戰勝困難的一種理智的忍讓。

彎曲不是倒下,而是為了更好、更堅韌的挺立。

彎曲不是毀滅,而是為了退一步海闊天空;是為了讓生命鍛煉得更堅強。

學會彎曲,也就擁有了對厄運的一種快樂的態度。

學會彎曲,也就學會了用美的感覺面對人生的苦難。

學會彎曲,也就學會了用更高的智慧去看清人世的滄桑。

學會彎曲,也就學會了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禮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從某種意義來說,禮就是為了情感而制作的,所以《禮記》說“禮者,因人之人情為之節文”。

例如,父母雙親去世,人雖然不在了,但是彼此的感情還在,所以子女每逢季節轉換,或者歲末的時候,應該通過祭祀的方式來追思自己的親人。祭祀的時候要誠敬,應該“事死如事生”,要像侍奉生者那樣侍奉死去的親人。所以《論語》上說,對待父母至親,要做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是為了培養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親情。

君臣之間雖無血緣關係,但長期共事,彼此的情誼非同一般,所以當一方死亡時,另一方在情感上有所表現,才是符合於禮的。

晉國大夫智悼子(荀盈)死,尚未埋葬,晉平公即開懷飲酒,並命樂師師曠、近臣李調陪飲,又鼓鐘助興。杜蕢聽說後,直接進入寢門、上堂,斟酒命師曠喝下,又斟酒命李調喝下,然後自飲一杯,下堂欲走。晉平公怪而問其故。

杜蕢說:紂王死於甲子日,夏桀流放於乙卯日,後來的君王無不把甲子、乙卯作為忌日,不敢奏樂。此時,晉國大臣智悼子的靈柩尚停在堂上,悲痛遠比甲子、乙卯之日為大。師曠身為晉國樂師,居然沒有提醒國君,所以,我讓他喝罰酒。而李調是國君的近臣,竟然貪此酒食而忘記國君的過錯,所以也要喝罰酒。

晉平公問:可你自己也喝了罰酒,這又為何?杜簣說:我不過是執掌膳食的宰夫,卻超越職權,過問起國君的過失,所以也要受罰。於是,杜簣洗過酒爵,斟上酒,高高舉起。晉平公慚愧極了,對左右侍者說:“將來我死後,一定不要廢去這個酒爵,要永遠記住杜簣的勸戒。”

後來,人們把宴會結束前的最後一次獻酒稱為“杜舉”,即緣於此。

儒家主張,父子之情為人間最為真摯的情感,應該超越政權、金錢等等。

晉獻公死時,重耳(即晉文公)正在國外流亡。秦穆公派人前往弔唁,同時建議他利用獻公新亡,國中舉喪的機會,回國奪取政權。重耳聽從舅犯(即重耳的舅舅狐偃)的意見,拒絕了秦穆公的建議,對使者說:“我長久逃亡在外,父親去世而不能回國哭泣盡哀,哀慟無比,哪有心思去奪權?”說罷磕頭觸地,不敢拜客受弔,哭著起身,也不與使者說私話。

使者回國向秦穆公報告出使經過。秦穆公稱讚重耳仁義,說:“重耳只磕頭觸地而不拜,說明他不敢以獻公的繼承人自居,所以也不敢拜客受弔。哭著起身,表明他對父親的真摯情感。不與使者說私話,說明他沒有趁喪奪權的念頭。”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人,不二過;但今之立於修行之門的世人,卻離此聖道那麼的遙遠,經常是屢改屢犯,自心不能自主,這個問題的關鍵在哪裡?

眾生之靈本無形,卻是充滿全身每一個組織器官,但唯有眼睛是靈魂之窗,眼睛是眾神經系統的先鋒,靈性的光,從眼睛發射出去,接觸到景物,而神經系統產生識覺作用,此識覺即「心」。

靈性之光,僅是一種「覺」,而「識」是人體神經系統的作用,就因為不知道如何先存「覺」,然後方能支配「識」,故靈性之光,永遠受到人體神經系統「識」的支配,變成肉體支配著靈性,所以稱為「識覺」,也因肉體支配著靈性,所以無法自主。

反過來,如果先存「覺」,則肉體神經系統「識」的作用,就會受到靈性之光的支配,此稱之為「覺識」。

能懂得以靈性之光支配肉體神經系統,就能攝心不散不亂了,當然就能成就聖人之修為,不二過也。

「識」,即人之知、記、憶、思、言、行、見、聽、觸,諸感的作用,亦可稱為人心,然此心非人之真心,真心是人的神,神是「覺」和「真空」的和合,又是「覺、虛、無」三字的合一。

那什麼是「覺」,舉一例談之:許多人都有此經歷,就是心中想要拿某一樣東西,轉了個身,就忘得一乾二淨想不起來;是否又發現,腦子想東想西,但根本就與眼神互不相關,這就是一種神經系統的「識」。

若想了解「覺」,就不可用頭腦神經系統的「識」來集中眼神,如此才不會讓肉體神經系統又支配靈性,當體悟如何存「覺」時,必須放鬆全身的神經,放棄一切的緣念,這樣不斷的修習,慢慢的磨練,人體神經系統的一切作用,就漸漸的臣服歸順在靈性之光的指揮支配,一切惡習毛病脾氣的種子,就能去除淨盡,這個肉體之身,再也不會作惡造罪,真正達到心身泰然,百骸從令,功德圓滿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隻老鷹從天空俯衝下來,用它的利爪抓住了一頭綿羊,此景被一隻穴鳥發現了,心想自己一定比老鷹強,於是也學著老鷹的樣子,從天空俯衝下來飛到綿羊身上,沒想到,穴鳥的爪子卻被綿羊的毛纏繞,怎麼也拔不出來了!牧羊人趕來將穴鳥爪子上的羊毛剪淨,才把穴鳥救出來,在場的孩子們問牧羊人這是一隻什麼鳥?牧羊人說“它只是一隻穴鳥,卻以為自己是老鷹!”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不能不自量力!人各有所長,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再去發展。看到別人名利雙收,就想依樣畫瓢,是得不償失的。看到他人經營貿易賺錢,就不顧自己的能力,也自立門戶,失敗往往接踵而至!這都是不懂自己有多少福報所致!

修行人很講究發心,但是不管什麼樣的修行人,都存在一個前世積累了多少福報,才能做多大事情的問題,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需要智慧抉擇的。憑著想當然,碰運氣,以為自己發了多大的心,就能成就多大的功德,而不想經過艱苦和長期的努力,就是典型的不自量力!

不自量力的後果是什麼呢?失敗、著魔、痛苦、絕望!這些負面情緒,均因目的的不能實現才會導致!

發心修行就是積累功德,而功德是天地知曉,德昭日月的強大善願和善行構成,人在做,天在看,冥冥之中自有記載!所以,修行不是一句簡單的話,而是一個嚴肅的誓言!修行在過程中需要的是意志堅定,不怕失敗和各種困擾,在堅信因果的前提下,就不會對修行失去信心!

修行不是功利者的行為,因為功利者只注重短期效應,如同我們現實中的凡人,投入之後就要求快速產出,就要立即見到花花綠綠的鈔票,而修行則完全非也!修行因為漫長所以艱巨,因為障礙所以艱難!沒有信心的人是不能堅持到底的!

修行人在做任何事情時,都應考慮自己的能力與福報,做不了的就不要勉強去做,比如沒錢放不了生就改吃素;沒錢佈施不了乞丐就救濟他們哪怕一口飯食;沒錢做不了慈善就改為呼籲有關部門注意!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一個善心一個善願,同樣具有感天動地的力量。這就是為什麼乞丐佈施佛陀一盞燈,就能獲得天人福報的原因!不自量力雖然發心不錯,但終因福報不具而敗下陣來!

所以,做事要量力而行,了解自己的能力,絕不強弩,才是真智慧,才能無往而不勝!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議論別人,別人也議論我們;你不議論我,可能會議論他。議論是非短長,可以說是人的通病。

甚至,某些人還喜歡自己被別人掛在嘴邊,“寧可被嘲笑,也要引人注目”,所以就有了“要麼留芳千古,要麼遺臭萬年”的說法,以此來感覺自己存在的價值。

不可否認,“背後議論”肯定有其侷限性,有的是嘴閒,隨口說說;有的是牢騷怪話;有的是在捕風捉影;有的是以訛傳訛;也有的背後議論,是因為沒有當面建議的勇氣和機會。當然也不排除某些人別有用心的搬弄是非。

有些人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自己可以隨便地議論別人,而經不住別人的“背後議論”,尤其是涉及到自己的短處,聽到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首先氣憤,然後反對。憑什麼?為什麼?誰在嚼舌頭?

心裏惱火,有的耿耿於懷,自己生悶氣;有的暗中調查或者盯梢,結果是費心勞神,無濟於事;有的則在大庭廣眾面前尖聲嚷嚷,既有損於自我形象,又被人恥笑;有些人則想方設法尋機報復,以惡報怨,甚至觸犯法律。

和“背後議論”較勁的人,同“背後議論”對著嗆的人,到頭來,都沒有什麼好的結果,很可能還是輸家。

當然,因“背後議論”而使“三人成虎”的可能不是沒有,也不排除“謊言重複千遍就會變成真理”的事實。

“無風不起浪”,一般來講,絕大部分“背後議論”是事出有因,或者是和自己有關,或者是自己惹的。

此時就要客觀地分析,那些“背後議論”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背後議論”?為什麼不議論別人,卻偏偏只議論自己?到底有多少議論是事實?有多少議論是道理?

倘若自己料不準,也可以非常坦誠地,問問自己最信任的朋友、親人、同學等,推心置腹,聽聽他們的心裏話,讓他們來鑒定一下。

我們何不把這“背後議論”當作是對自己的考驗、磨煉,以積極的陽光心態來對待。

和自己無關的,不必大驚小怪,不理睬最好最正確,“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面對錯誤的或者別有用心的“背後議論”,姿態高一點,大家自有公論。真正的強者一定相信,自己不倒別人就推不倒。

屬於確實事出有因的議論,特別是由於自己疏忽而產生的,就該果斷地去端正自己的言行,或改進、或改正、或完善、或收斂、或警醒、或檢討‧‧‧。

聰明的人由此拯救了自己,改變了自己,完善了自己,提高了自己,豐富了自己,重塑了良好的公眾形象。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