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是聖人的待人之道,但凡夫的我們,正好相反,容易寬恕自己,卻不容易體諒他人,尤其是有利害關係的時候,非爭得面紅耳赤,不善罷甘休。


「寬」字,是表示「屋寬大也」,其意涵代表著「能容」,也就是說「徑路窄處,留一步予人行。」人人都有求好求善的心,當無力達到理想時,便為自己找理由,很輕易的下了台階。


更甚者,往往因物換星移,忘記了曾輕易自我原諒,一切都理所當然,故叫寬恕,寬恕自己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體諒是一種慈悲的表現,是一種將心比心的態度。


我們比較習慣於要求別人的多,在這人與人互動中,人心如不規則的潮汐起伏表,這種出乎意志的對人所表現出來的體諒,難免不在於意志薄弱時動搖,事不干己或許可此作罷,但若與己利害衝突下,可又自不同了,這種體諒的心並非出自於誠,而是有分別的體諒。


體諒一個人不容易,而要真誠的去體諒那可就更難了,尤其是在厲害相關的時候。能出於至誠的,試著從對方的角度來衡量,當角色互換時,相信自己也正期待著對方能體諒,既如此,同理心,我們又怎能不去體諒對方呢?


有此體認之後,不僅憤恚心頓滅,而且意味著,你能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生百態,你的內心世界,多了一分寬廣,誠如歌德所言:「了解了一切,也就原諒了一切。」


寬恕別人而外,更重要的,是反省到自己也有的缺失,並悲憫雙方的沉溺,進而尊重對方的生命。此即佛家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境,生命中有良師,循循善導,春風化人;也有厲師,當頭棒喝,教你認識了人生深厚無常。


誰沒有跌倒時候?如果不能從經驗中獲取教訓,慎思明辨,保持澄明心性,只一味的侈言寬恕,那麼,人生歷程困頓,恐怕難辭其咎的也是自己了。


人生於世,難免會遇上見解不同或一些錯誤而招惹不少煩惱,寬恕,不僅釋放了別人,同時也解放了自己,把怨懟之心放下,煩惱自然化於無形。


唯有寬諒別人,方能提昇自己的美德,時時充滿快樂、幸運。


寬恕、體諒,表面上是在原諒別人,其實是在增長自己的慧命,人的生活藝術在於懂得寬恕、體諒,身是柔,心是慈善的,這也才是化一切阻力為助力的妙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東方青龍
 
關于龍的傳說有很多,龍的出處也有很多的說法,有的說是由印度傳入的、有的說是中國星宿變成。印度本身是在龍神的說法的,但龍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實物的——蟒蛇。在五行學說盛行的年代裏,慢慢的也開始流傳著有關青龍的故事;五行家們照著陰陽五行給東南西北中配上五種顔色,而每種顔色又配上一個神獸與一個神靈;東為青色,配龍,西為白色,配虎,南為朱色,配雀,北為黑色,配武,黃為中央正色。

在四方的神靈中,根據山海經的說法,‘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東方有句芒,身鳥人面,乘兩龍。’;‘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兩龍。’,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在山海經中的龍都是用騎乘的,而跟他同類的蛇則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繞頸,顯示出兩者的不同來;不過在五方的五神卻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樣,這裏就不再詳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龜蛇,武是龜蛇之意)、青龍、白虎又分別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龍是東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髒,尾是尾,箕是尾末。

還有在龍心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大火’的,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這些四靈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類稱呼,青龍叫‘孟章’,白虎叫‘監兵’,朱雀稱‘陵光’,玄武為‘執明’,而在衆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龍來做自己的年號,如三國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記中也有關于夏朝是屬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龍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

在古時的中國,頭有角的為公龍;雙角的稱為龍,單角的稱蛟;無角的為螭,古時玉佩常有大小雙龍,仍稱母子螭;龍的地位遠高于印度。因在中國龍是神物、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也是東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屬木的,也因青色是屬木的,故此有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們想像成為龍的形象,因位于東方,按陰陽五行給五方配色之說,而民間又有龍性淫旳說法,和牛交時生麒麟、和豬交時生象。

 

所謂龍生九子,都不像龍的說法,是這樣的——
  
大兒是叫囚牛:它平身喜愛音樂,故常立在琴頭上。如漢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馬頭琴也可能是囚牛的變種。
  
二兒子是睚毗:它平身愛殺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攝敵軍。同時又用在儀仗上,以顯得更加威嚴。
  
三兒是嘲風:是只獸形龍,樣子有點像狗,它善于了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據說可以威攝妖魔、消滅災禍。
 
第四兒是蒲牢:喜歡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鍾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據說它是住在海濱的,但卻十分怕鯨魚,一但鯨魚發起攻擊,它就會嚇得亂叫。故人們把木杵造成鯨的形狀,以令銅鍾格外響亮。
  
第五兒是狻猊:形似獅子。是外來品,隨佛教傳入中國的,所以性格有點像佛。它好安靜、又愛煙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爐上,讓它為佛門護法。
 
第六兒是霸下:又名赑屃,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攻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第七兒是狴犴:又名憲章,樣子像虎。相傳它主持正義,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獄門上下、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時肅靜回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
 
第八兒是負屃:因它喜愛文學,故多安在石碑的兩則。  
麽子是螭吻:又名鸱尾,魚形的龍。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隨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2. 西方白虎
 
在中國四聖獸中,另外一個常常跟龍相提並論的就是‘白虎’;虎,為百獸之長,它的威猛和傳說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變成了屬陽的神獸,常常跟著龍一起出動,‘雲從龍,風從虎’成為降服鬼物的一對最佳拍檔。而白虎也是戰神、殺伐之神。白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的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而它是四靈之一,當然也是由星宿變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之中,位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

除了道教中的四靈包括了青龍白虎之外,連在風水師探勘墓地時,在地形前方左右兩邊突起的地形,可以當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獨特的稱號,稱之左青龍、右白虎,取其護衛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裝飾,在左右堂柱上繪有青龍百虎,以其鎮壓邪靈。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龍虎被借用為道家煉丹的術語,就是指"鉛汞、坎離、水火、陰陽",等的同意詞。而道家煉丹分內外(內丹煉氣,外丹煉丹藥,筆者才疏學淺不敢十分確定),內丹是就陰陽五行而言,龍陽,生于離,離屬火,故雲‘龍從火裏出’,虎陰,生于坎,坎屬水,故雲‘虎向水邊生’,兩者結合之後,一陰一陽,互相調和,稱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種說法是,性屬木,木代表東方,于卦為震,故比為青龍;情屬金,金代表西方,于卦為兌,金白色,故喻為白虎。金能夠克木,故情多損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氣,使之交合為一,則金木無間,龍虎自伏而成丹,在人體中則以肝為龍、腎為虎,而外丹則仍取陰陽之意,以龍為鉛,虎為汞。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的東西,又是可敬的東西。可怕的是,它會食人*。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無比,能夠避邪。而在一些古書中,如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畫虎于門,鬼不敢入’,‘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抟挫銳,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惡遇,燒虎皮飲之。擊其爪,亦能辟惡。此其驗也。’古人還認為白虎是一種祥瑞:‘德至鳥獸。’

最初的西天星神是熊和貓頭鷹,但後因古羌族的圖騰在由熊變為龍的時候。而又到黃帝的向東發展時,龍的圖騰被帶到東方,跟‘東方蒼龍星座’合而為一,朱鳥則成了統一南方時鳳圖騰在天國的新居,因兩大部族融合而終于成‘龍鳳呈祥’。作為古代圖騰是東鳳而西龍,作為星象則是東蒼龍而西朱鳥。到周朝以後,封建制度正式確立,五行思想也成熟,把天像重新劃分,朱鳥放到了南方,和祝融火神一起崇拜了。而西方的就崇拜白虎。在部族鬥爭及遷移,西北方的龍向東移,東方的鳳向南移,南方的虎向北移,全國顯示一個大周轉的觀念運動。到漢代五行觀念成了統一的思想,再補出玄武完成‘四方之神’的配套。

在古時《史記.天宮書》‘東宮蒼龍、南方朱鳥、西宮鹹池、北宮玄武。’在這裏的不是白虎,而是鹹池。而鹹池是主五谷的星,主秋季,因五谷是在秋天有收成的,所以就把它放在秋季,但它不是動物,如何能和龍、鳥、龜配成四靈呢?在《正義》:‘鹹池三星在五車中,天演南,魚鳥所扥也。’所以在宋代己提出質疑:‘蒼龍、朱鳥、玄武、各總七宿而言之。至于鹹池,則別一星,自在二十八宿之外。鹹池還有一個解釋,就是太陽洗浴之所。在《淮南子.天文篇》:‘日出于旸谷,浴于鹹池,拂于扶桑,是謂晨明’。可見鹹池原是羌人視為日出之處,鹹池也就是堿水湖,應是岷山地區的芋個湖泊,或是青海。由此可證明原始人所崇拜的星宮天象尚沒有青龍白虎的觀念。在《禮記.禮運》所謂:‘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把不屬于動物的鹹池換成麒麟。後世有四靈有麟、四象有虎的習慣。又由于白虎是戰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將被說成為白虎星充扥世的,如:唐代大將羅成、薛仁貴父子等人。除此之外,白虎又被道教吸放,被神化起來,成為了各廟宇的門神。


3.南方朱雀
 
朱雀又可說是鳳凰或玄鳥。朱雀是四靈之一,也和其他三種一樣,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轸。聯想起來就是朱雀了。朱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故名鳳凰。它也有從火裏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鳥一樣,故又叫火鳳凰。

在古籍的記載中鳳是一種美麗的鳥類,而以它的歌聲與儀態為百鳥之王,它能給人間帶來祥瑞,同時也擁有‘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的特殊靈性,而由于它是‘羽蟲’之長,所以和‘鱗蟲’之長的龍在傳說中就漸漸成了一對,一個變化多端,一個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輔相成的一對,更由于龍象征著至陽,而原來也有陰陽之分的鳳(鳳為雄,雌為凰)在跟龍相對之後就漸漸的成為純陰的代表了。而鳳凰它的原形有很多種。如錦雞、孔雀、鷹鹫、鹄、玄鳥(燕子)等等...又有說是佛教大鵬金翅鳥變成的。鳳凰神話中說的鳳凰是有雞的腦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頸、魚的尾、有五色紋。又請鳳是有五種品種,以顔色來分的:紅是鳳、青則是鸾鳥、白是天鵝、另有黃和紫的。

而玄鳥的說法就是從《詩經.商頌.玄鳥》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它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中,就是殷商說的後代說自己的先袓-契是由玄鳥生下來的,建立強大的商朝。因此玄鳥就成了商人的始袓了。《史記.殷本記》也記了這段曆史:‘殷契、母曰簡狄,有絨氐之女,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隨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除了殷商之外,戰國時的秦,滿清的始袓和朝鮮新羅的始袓也是和仙女吞食玄鳥卵有關的。不論玄鳥或是鳳凰,都是隨道教的發展,而把它由一只雀鳥,或孔雀或山雞等等...先變成一個半人半禽的、傳人兵法的仙女到完全是人的仙女,都是隨道教的發展的。而在北京過去就有三座專祀玄女的廟宇,叫九天娘娘廟、玄女廟。在北方和南方的地方也都有玄女廟。


4.北方玄武
 
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蔔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蔔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袓先,將答案帶回來,以蔔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以後,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蔔即‘其蔔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它和其他三靈一樣,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變成的:鬥、牛、女、虛、危、室、壁。而古時後的人對玄武它的解釋有以下的數種,‘玄武’即龜。《禮記.曲禮上》雲:‘行,前朱鳥而後玄武...’‘玄武’乃龜蛇。《楚辭.遠遊》洪興祖補注:‘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玄武’為蛇合體、龜與蛇交。
 
《文選》卷十五張衡《思玄賦》曰:‘玄武宿于殼中兮,騰蛇蜿蜒而自糾。’李善注雲:‘龜與蛇交曰玄武。’《後漢書.王梁傳》:‘《赤伏符》曰:‘王梁主衡作玄武。’’李賢注雲:‘亡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玄武’為水神、北方之神。《後漢書.王梁傳》:‘玄武,水神之名。’《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帝覽嬉>:‘北方玄武所生,...鎮北方,主風雨。’ 但玄武被後世的道士們升級做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別于其他三靈。其他的青龍和白虎,只做了山廟的門神,而朱鳥就成了九天玄女。

玄武在宋代身價培增,並被人格化。這與宋代各帝推波助瀾分不開。宋初太祖時,即有真武、天蓬等為天之大將的傳說。未真宗天禧元年,在軍營中發生了一件事。在《事物紀原》卷七載:‘營卒有見蛇者,軍士因其建真武堂。二年閏四月,泉湧堂側,汲不竭,民疾疫者,飲之多愈。’真宗聽說此事,下诏就地建觀,賜名‘祥源’。這大約是中國最早的真武廟。 真武大帝的身世,後人多說是在隋炀帝時,玉帝將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于掙樂國皇後,厭惡塵世,舍位入武當山上修行,成功飛升,鎮守北方,號曰:玄武。

 

二十八宿(“宿”,拼音:xiù,中古拼音:siuh),又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國將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月球每天經過一區(稱為“宿”或“舍”),二十八天環天一周。二十八宿又分為四組,每組七宿,與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動物形象相配,稱為四象。

 

二十八宿分成四組,並與東、南、西、北四宮及用動物命名的四象相配,而每宿又以宿名以及按照木、金、土、日、月、火、水的順序與一動物相配。即:

 

   四象:二十八宿
 
    東方青龍 角宿 亢宿 氐宿 房宿 心宿 尾宿 箕宿
(對應動物) 角木蛟 亢金龍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北方玄武 鬥宿 牛宿 女宿 虛宿 危宿 室宿 壁宿
(對應動物) 鬥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虛日鼠 危月燕 室火豬 壁水獐
    西方白虎 奎宿 婁宿 胃宿 昴宿 畢宿 觜宿 參宿
(對應動物) 奎木狼 婁金狗 胃土雉 昴日雞 畢月烏 觜火猴 參水猿
    南方朱雀 井宿 鬼宿 柳宿 星宿 張宿 翼宿 轸宿
(對應動物) 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馬 張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淮南子·天文訓》將二十八宿分成九野:

 

九野:二十八宿
 
中央  鈞天  角宿 亢宿 氐宿
東方  蒼天  房宿 心宿 尾宿
東北  變天  箕宿 鬥宿 牛宿
北方  玄天  女宿 虛宿 危宿 室宿
西北  幽天  壁宿 奎宿 婁宿
西方  颢天  胃宿 昴宿 畢宿
西南  朱天  觜宿 參宿 井宿
南方  炎天  鬼宿 柳宿 星宿
東南  陽天  張宿 翼宿 轸宿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經上的記載,所謂神通是修持禪定之後,而得到的一種超乎尋常、無礙自在的不可思議力量。在我們的觀念裏,以為只有佛菩薩、神明、仙家才有神通,其實除此之外,鬼魔也有神通,甚至連我們人也有神通。神通也不限於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等奇術,才叫做神通,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留心注意的話,到處都有神通。

 

 譬如長途跋涉,口渴難當,喝一杯水就能止渴,一杯小小的水如同沙漠甘霖,能止息如火焰的乾渴,這不就是神通嗎?不會遊泳的旱鴨子,掉到水中,無論四肢如何地劃動,身體如同千斤大石般往下沈沒;泳技高明的人,手輕輕一撥,腳微微一蹬,如履平地,進退自如,身體在水中能夠如魚兒一樣逍遙自在,不也是一種神通嗎?不會騎腳踏車的人,兩手緊抓住車把,還是會摔下來;會騎車的人,不扶把手,車子一樣平穩向前,不是很神奇嗎?馬戲團中令人瞠目咋舌的精彩表演,也可說是神通。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人體器官的構造極為奧妙,當我們悲傷的時候,眼淚就汨汨流下;開懷的時候,自然就哈哈有聲;饑餓了飯來就能飽腹,寒冷時穿衣便可暖身,這一切不也是神通嗎?過去有人研究母親的乳腺所分泌出的乳液,不但能供給嬰兒成長所需要的營養,並且隨著嬰兒的發育而逐月增加數量,比電腦算得還精確,一旦母親停止哺乳孩子,卻又能夠自動不再分泌,直到今日,科學家們仍然尋找不出其中的原因,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何嘗不是一種神通呢?因此神通並不一定指神奇變化的的法術,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譬如四時的運轉、晝夜的更替、花開花謝、月盈月虧,乃至動植物所呈現的奇妙世界,不都也是神通嗎?

 

神通充滿於我們的周遭,而佛教所說的神通究竟有幾種呢?一般所謂的神通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等六種。


(一)天眼通:我們的肉眼只能看見粗大東西,微細的東西如果不假借顯微鏡或者放大鏡的幫助,就無法看清楚。有天眼通的人,無論細如微塵的東西,都能一目了然。肉眼只能看清近處的東西,距離一遙遠,視線就模糊,無法辨別物體。而天眼通的人,無論多遠的東西,仿佛近在眼前那麽清晰明白。平時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定範圍之內的景物,而天眼通可以超越任何的窒礙、阻隔,能透視牆壁、山嶺,了解牆那一邊、山那一頭的情況。肉眼光線充足時固然能辨明事物,陰暗漆黑就無法發揮視覺效用。而天眼通無論多麽黑暗的環境,如同白晝一般,毫無障礙。具有天眼通的人不僅能看見吾人生存的世界,並且能看見其他世界的活動情形,天眼通是視覺上的自在無礙力。


(二)天耳通:我們的肉耳只能聽見近處的聲音,遠處的聲音需要借著擴音器、麥克風等科學儀器的輔助,才能聽得清楚。有天耳通的人無論路途多麽遙遠,仿佛在耳邊交談一樣。目犍連尊者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大阿羅漢,有一次他為了測度佛說法的音聲,而在娑婆世界說法的佛陀法音仍然句句清晰地響於耳畔。在語言方面,我們雖然懂得中文,但是並不一定懂得英文、日文等其他外國語言。有人語言天份很高,精通數國語言,但是畢竟有限度,天耳通的人任何國家的語言都障礙不了他,甚至飛禽走獸的鳴叫聲,也能懂得其中的意思。


(三)他心通:他心通是對于別人起心動念都能了若指掌。我們常聽到某人埋怨某人說:“你不了解我。”了解自己已經不是容易的事了,更何況去了解另一個人。具有他心通人,對方有什麽善惡的念頭、正邪的想法,好像放置一面透視鏡一樣,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四)神足通:具有神足通的人,能夠將一個變成無數,同時也能將無數變成一個,這就是變化自在。具有神足通的人,遠處就是近處,近處就是遠處,來去自如。入水、入火、入地易如折枝,要隱即隱,要顯即顯,山河石壁也阻擋不了,超越了空間的限制,這就是通行自在。神足通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甚至可以用手把日月托住,對於外境能夠縱心所欲,無所障礙,這就是隨意自在,為身如意通。


(五)宿命通:我們有時對於昨天才發生的事,今日就忘得一乾二 淨;博聞強記的人,或許記得數月前,乃至數年前的事,而宿命通不僅記得今生今世的事情,累劫累世的塵封往事,彷如昨日般明白;不僅知道自己的過往,衆生過去的宿命是什麽來路?某人去世了,將受何種業報?出生於何趣?也能夠知曉。


(六)漏盡通:漏是煩惱的意思,漏盡通是斷除煩惱,了生脫死, 不再受生於迷界的神通,為究竟的神通。前面五種神通不一定修行者才具備,鬼、魔、仙等也能修得,但是不能免於煩惱的煎熬、輪迴的痛苦,不是究竟的神通。只有第六種的漏盡通才能超拔於生死,為究竟的神通,而這種神通唯有聖者的阿羅漢和佛才能證得,凡夫和魔鬼是無法取證的。

 

除了六種神通,根據經典的記載神通還有種種的層次,《大乘義章》將神通分為報通、業通、咒通、修通等四種;《宗鏡錄》則將神通分為道通、神通、依通、報通、妖通等五種。


(一)道通:從修道而證得的神通,即證悟中道實相的真理,以無心應萬物,對於宇宙人生的一切人情事理都能通達無礙,住於無住之中,生死自如,自由自在。


(二)神通:從修習禪定而取證的神通,如阿羅漢在四禪八定中所得的神通,具有洞察諸法,通曉衆生宿命的能力。


(三)依通:依據神咒、神藥而得到的神通,如道士、術士們撒豆成兵、呼風喚雨的功夫,土遁、水遁的隱身術等,使用不當時,容易變成危害他人的巫蠱妖術。


(四)報通:為業報招感的神通,如鬼道的衆生具有疾行如飛、穿牖無阻等神通;如鳥在空中自由飛翔,不會落墜;魚在水裏逍遙遊泳,不怕滅頂。這些都由於衆生業報不同招感的神通,而點綴出多彩多姿的自然奇觀。


(五)妖通:為妖怪所持有的神通力,如千年的狐狸修成精,有了神通可變化成人形,擾亂世間。千年萬載的古木吸收日月精華成神,也具備妖通,能惑衆作怪。

 

所謂神通,或者由證悟中道而得,或者由修禪定而得,或從法術、或從業報、或從神咒而取得,有好有壞,層次複雜,種類不一。而究竟的漏盡通、充滿智慧的道通,才是我們取證的對象,有了漏盡通、道通,我們就能住於生死煩惱而不為生死煩惱所縛,住於涅盤寂靜而不著於涅盤之樂,離於二邊,常行中道。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單的說咒語就是聲波,而聲波是能量的一種形式;

 

他能對人或物起損益作用 ,通常要通過特定的修煉才能有效.

 

咒語要以某種特別的順序或特殊音節念出,以促成某些神秘學中的特殊效果的語句。通常認為魔法師,巫師,僧侶或者宗教狂熱者能夠借助咒語得到特殊的力量。

 

《說文解字》中載:“祝者咒也。”在黃帝時代祝、咒是不分的,黃帝時設的官職祝由,又叫咒由。咒語起源于古代巫師祭神時的祝詞。《尚書·無逸》說:“厥口詛祝”,疏雲:“祝音咒,詛咒為告神明令加殃咎也。”說明最初的咒語就是用語言告訴神明要求懲罰惡人,並向神明發誓。

 

咒語的奧秘到底是什麽?近年來引起了國內外許多科學家的重視和研究。氣咒法的實質逐步被認識和公開。

首先被確認是咒語是一種制控的聲波,具有一切聲波的特點。

 

①穿透性。它的速度為每秒鍾332米,可以穿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在遇到密度很大的障礙物,有折射性,根據不同的密度,相應改變它的傳播方向。

 

②與溫度有關。當溫度升高(或下降)一度時,吐音聲速每秒增大(或減少)0.6米。

 

③聲壓。聲壓的大小反映了聲調的高低,當聲音超過某一最大值時,在耳中引起觸痛感,還可使人血壓升高,聽覺受到損傷,出現病態。正常範圍內,則使人心情暢達,智慧如湧。

 

④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人耳能聽見的頻率範圍是20~20000赫。使人悅耳的樂音多在40~40000赫的頻率之間。

 

⑤聲波的震動,可産生共鳴現象,發生音諧。

顯然氣咒法可以理解為利用聲波的穿透性、折射性,帶動內氣行走,達到意到聲到氣到。以意領氣,以意催聲,聲氣結合,形成一股強大的渾沌氣流,達到特種的療效。


最近對道家“六字訣”和“呵息吐音法”的吐音進了測試,發現了氣咒法吐音時接收以明顯的次聲頻的振動,為氣功“六氣訣”和“呵息吐音法”為什麽能治病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為掌握正確吐音提供了檢測手段。

 

測試的過程是這樣的:用譜分析儀HP3582AO——25KHz,將拾振器放在吐音者頭部、胸部,經電荷放大器放到譜分析儀上,吐音時,接收到明顯的次聲頻的振動。

 

如吐“商”音時,出現了6Hz的次聲波信號,3——4Hz信號比較大而平坦,然後隨頻率增大而下降。吐“多”音時也出現了——6Hz的次聲頻信號,曲線以3Hz起隨頻率增大而下降。


次聲波的頻率在0.0001—20Hz之間,次聲振動頻率低,不容易被吸收;它的波段長,不易被阻擋,低頻振動又不容易衰減。因此,它能在人體內傳播,穿透病態組織(細胞)內,使病竈組織內閉塞的血管重新開放,並推動其血液流動,從而改善病態組織內的血液循環。

 

在氣功態下,除血流速度加大以外,血液粘稠度也下降,血球懸浮,這就給血液及血液中的氧氣,負離子,吞噬細胞,免疫球蛋白等物質向病變組織內輸送創造了有利條件,為肌體抵禦疾病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使病變組織(細胞)恢複為正常細胞。


近年來,美國密蘇裏大學研究人員在研究咒語和腦電波,腦磁場的關系,取得長足的前進。他們驚人地發現,當人在默想一個咒語時,可以從不接觸被試者的超導磁強計上,測到一個相對應的腦磁圖。測了27個詞語,就發出了27個詞語的腦磁圖。

顯然氣咒法可以理解為利用聲波的穿透性、折射性,帶動內氣行走,達到意到聲到氣到。以意領氣,以意催聲,聲氣結合,形成一股強大的渾沌氣流,達到特種的療效。

 

它能在人體內傳播,穿透病態組織(細胞)內,使病竈組織內閉塞的血管重新開放,並推動其血液流動,從而改善病態組織內的血液循環。

 

在氣功態下,除血流速度加大以外,血液粘稠度也下降,血球懸浮,這就給血液及血液中的氧氣,負離子,吞噬細胞,免疫球蛋白等物質向病變組織內輸送創造了有利條件,為肌體抵禦疾病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使病變組織(細胞)恢複為正常細胞。

我們在修煉時,感覺到氣咒法是一種以聲音節律為中心的心身氣功效應。它至少包括音律,心態、念力,氣份等多種缺一不可的因素,是它們的綜合效應。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朽木由來不可雕,
人心善性豈全消,
須知懺悔能重新,
自有光明照大道。


俗云:「朽木不可雕也」,朽木難以成材,無法雕刻,但人失去善念,猶可救,有智者知懺悔前非,導正其行,則能見一番新生命。


人失去善念如木之朽化,但善念之失是因受塵埃所染,其性並未失,因之,只要引導向善仍可回頭,重見光明。


自新之道,其意在於每個人自己能悔過自新的道理,讓德性得以彰顯,惡習消失,此時,就是人生放光芒之刻,亦即化朽木為神奇之妙也。


在明聖經中有云:「世人孰無過,改之為聖賢,人無過,篤行全。」所以,一個自知犯錯的人,能經常在心中自省、懺悔,不停在內心中洗滌雜念惡習,自能走出黑暗,重見光明。


歲月不斷更迭,時光不停流轉,但世人習慣停格於過去的追憶與習染,內心不停的嘆息、怨尤,不知往事已矣,失敗也好,過錯也罷,已無法將已消失的時間、情景召喚回來,這本是人生的真象,再追憶亦無法彌補其遺憾;


雖然無法再重來,做倒帶的妄想,可是卻能從懺悔、自省中發現自己,找到光明的方向,糾正過往的錯誤,以防止重蹈覆轍,此即為自新之道,聖人之所以可以成聖是不二過也。


從懺悔、自省中得到正確的方向,但,一個人要想走上自新之路,必須要澈底的悔悟,若只是在表面上悔悟,事實上是在對自己的過錯加以掩飾,這是自欺欺人不智之舉,這種虛偽者的行為,一旦被識破,將是永遠的人格破產,到那時,後悔都已遲矣,


現今的人世間,世風日下,極盡欺騙之能事,以致於社稷動亂,若大家不知懺悔,不知自省,那只有讓自己陷於不安、恐懼的生活中,迷失方向,錯亂腳步,那人生才是痛苦。


期盼有緣眾生可從中喚醒迷失,找到自己懂得時時刻刻自省、懺悔,從自省、懺悔中發現自己的光明面,一步一步的走出黑暗,迎向光明,脫離一切塵埃苦。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在於透過種種的方法,讓無明、浮動的心,能漸漸的保持著明朗、安定、清淨、懾心於一,使自己如在水晶裡面,那樣的透明無塵。


然而要達此境地,必須持之以恆的在修行路上獲得開悟,一次又一次的開悟。


所謂開悟的悟,就有一種如釋重擔的歡喜,接著覺悟到沒有開悟的眾生都是生活在重重負擔的壓力、痛苦中,經常是與自己的內心有衝突,跟環境有矛盾,與他人產生對立,


這一切的衝突、矛盾、對立,無非都是自己念動,無明所生,也就是前念與後念的衝突,過去與現在的衝突,理性與感性的衝突,得失利害的衝突,這些生活中的種種動源都是我們重重的負擔,


一個修行的人,一個開悟的人,必有推己及人的胸懷,見眾生陷入苦境之時,總會由心而發的要助其脫離困境,這就是開悟者自然的慈悲心,所以說開悟的人,才算有真正的慈悲心。


慈悲不是口號而是行為的表現,與心中的那份安定。


假如有人在家中與家人或與朋友遇到了矛盾、衝突的時候,他們也許會有些不友善的行為出現,可能用語言的或動作的,使你受到刺激、不舒服,


在這種狀況下,如果是一個具有慈悲心與開悟者,他也會有反應,但他的反應與沒開悟的心是不一樣的,他也許接受他、安慰他、協助他、暫時迴避他、把當下的矛盾、衝突化解於無形,


這種行為的表現是與未開悟的人不一樣的,所以說具有慈悲心的人才是真正的開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恩恩怨怨釐不清,
紛紛擾擾心不寧,
眾生苦惱難出離,
聖法普化得重生。


「知往而察來」,這是出自於易經,是說悟其經過而可得知未來,這本是因果循環的道理,因果軌跡循其始末,自然法則。


「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成功、失敗兩相依,互為一體的兩面,如宇宙有陰必有陽,這都是因果之間的互動牽繫,亦即因果的生滅循環,萬事有因必有果,有得必有失,得與失,成功與失敗,這本就是一種「還報」的道理,就是「回轉」的道理,


正如老子所云:「天道好還」,為什麼說天道好還?大家想想看:當你付出了些什麼,就回轉來些什麼;你怎麼待人,回來的是什麼早已定數,以微笑給對方,必得微笑之回報,以怒目相待,也必然得到怒目回報,


世事萬象本存乎於因果,而依其因還報,你說某人對你不好,大概你自己就是如此待人吧!所以說天道好還,就是此意,因之,一切應該求之以己,反求諸己而已。


一面鏡子中所反應出來的就是鏡子前的一切因,一切象,因果的意思,就是這麼簡單。


盼有緣眾生能好好體悟「因果」真理,天道無私,天道好還,娑婆一切苦都是由眾生所造就出來的,俗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要知修身養性,長養慈悲心對待眾生,以斷無明離因果輪迴之苦。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追金主義的抬頭,人際關係的複雜,使人们的生活日益緊張、枯燥,因此追求快樂就成了現代人的夢想,但由於方向的偏差,因此就越追求快樂卻越痛苦。


快樂來自於二個心向,一為內向式的,使心靈沉澱而得到精神的舒坦、愉悅;另一種是外向式的,如一般的休閒活動,但實際上這種方式只是讓心動得更厲害,表面上是在快樂,其實背後須背負著疲憊的精神、體力的苦痛。


一般人通常都是向外追求快樂的,然而,向外追求是永遠離不開五欲的,而五欲之樂都是無常、幻化,終究是苦的;而且只要是向外追求的快樂,必然會起分別想,而讓自己產生更多的分別和對立。


例如:吃的時候,會分別口感的好壞,看的時候會分別美醜,希望滿足眼睛的欲望,這都是痛苦的來源而非快樂。


修行的人基本上也是為追求快樂而修行,只是所追求的是內向式定靜的快樂,以及最究竟的解脫樂,是心靈的昇華而非物質假象之樂。


要如何獲得真正的快樂,首先要了解「快樂是什麼?」我們大都認定的快樂與否,其實是來自我們內心的「檔案」,亦即來自於主觀的價值判斷,既有的見解與喜好,這有如一對熱戀中的男女,總認為對方是最美的,因此時時期盼約會的日子,只要看到對方就會無比的喜悅、快樂,


但是,如果有一天,對方遺棄你的時候,相信不但不會覺得對方美麗,也不會心生喜悅,反而是痛恨不已,人美醜沒變,只因被遺棄,所有的一切都朝反方向而成對立,這就是主觀的價值判斷,所以這種外向式的快樂追求是無常、幻化的,終究是苦。


要清楚了知追求欲樂的當下是辛苦的,當享受過後就沒有了,例如渴望享用一頓大餐,若沒有錢享受時是很痛苦,而享用的當下雖然可以滿足口腹之欲,但是吃完後,就什麼也沒有了,甚至還會產生更多的貪愛和執著,一旦追求不到就產生更多的苦,這就是追求世間欲樂所衍生的種種苦。


人生於世,六根接觸六塵時,只要心中有執著即生苦。一切所升起的喜歡的境界跑了必隨之生苦,世間處處是苦,只要內心有貪嗔癡就會有苦,而我們追求外向式的快樂時一定伴隨著貪嗔癡之欲念,所以這是苦而非快樂。


如果我們要一察覺到起煩惱當下就起慚愧、懺悔心,唯有從生活中發覺苦、體驗苦,才有力量拔苦,同時透過內向式的修行,把自我中心的執著所形成的框框拿掉,才能慢慢的了悟到真實的快樂。


這真實的快樂是起自於內向式心靈的喜悅、無著。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求道學道心為要,
心悟身行內外調,
表裡合一是真悟,
知行不一入顛倒。


聖道留傳古至今,
道魔消長萬事忍,
肚大能容干戈化,
莫使塵煙擾自身。


心是行為之主,妄念一起,身隨之而動,心主內,而身為外,內之善惡,外難掩飾,所以一個人之修行境界,可從其外在之舉止言行而得之,無以遁形,偶爾掩飾,卻難持久,終露馬腳也。


心之專注,念動自然停息而達無我之境,縱有利刃割肉亦不覺其痛,這種專注的心是為修行而有。


「打坐」的功夫也是其中之一,以求心之定、靜、明;但開悟並不一定要靠打坐,打坐也未必一定開悟,


在修行中,靠打坐的練習,以斷滅外在的影響,將浮動,外放的心拉回於「專一」,也因此能夠經常練習著用這樣的心態來面對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心一定是平靜的,不受外在磁波的干擾,


當身心與內外統一的時候,就能長久的保持著這種統一心,那麼,對任何人就不會產生仇恨心、佔有心、嫉妒心‧‧‧‧‧‧等等,相反的,會出現一種柔軟心、安定心、感恩心,這就是真正的慈悲心,真正的開悟。


事實上,在今之世宇中,「慈悲」二字,多少眾生都是由口中說出,傳出,並非真正從內而發的自然表露,有多少人能真正具足慈悲?因為沒有真正的覺悟「慈悲」二字的真實義。


一切眾生都具足澄澈清明的「本性」,只因受塵煙所染,所以都是一時間在表面上的善意,這種行為雖也可以說其慈悲心,但不能持久,不是真悟,因而在其內心中會有矛盾,這種知行不能如一反而讓自己陷入顛倒無明的困惑之中,迷失自己,阻礙「道」之精進,


有言道:「道」不是在蒲團上証得。打坐是一種方法,是一種工具,藉此方法、工具而達內心之安定、專注、清明,但要能悟出其中之妙法,別讓離開蒲團之後的心與身脫節,浮動不停,召惹諸多困惑而生無明,能在蒲團上修悟者,其外在行為的表現是無分別的,是柔軟的,是感恩的。


盼修者眾生要從中真悟,莫使虛表阻礙自己道業的精進。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04 Thu 2008 03:00
  • 嫉妒

人,因競爭的環境而常生嫉妒心,導致人與人之間日趨疏離。


如何消除嫉妒心呢?如孔夫子所言:見賢思齊也。如佛說:善觀緣起也,這都是消除嫉妒心的良方。


從因果論來說,今生的一切是由前生所造的結果,但總有人不相信這因果論述,也因此無法認同別人的成功、成名,心生嫉妒。


其實,當我們看到別人成功的時候,應該從他的因去看而不要只看到其結果,有這樣的認知才不會心生嫉妒。


況且,一個人有所得亦必有所失,健康、財富、美貌、聲名,並非必然帶來幸福與快樂,所以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一個沒有智慧或端正的人品的人,則一切得,往往變成慘重的失,如貪得無厭的人,往往慾望很高,因而就成為慾望的奴隸而沉溺其中,


我們常可聽或視見社會中,財富多了之後,生活變得糜爛不知節制,養成奢侈的惡習,不只是讓身體健康往下坡走更惹來諸多煩惱,像這樣的結果,表面上雖是成功的,但實質上是失敗的,那又有何值得你去嫉妒的呢!


成功應該不是在財富的多寡或名望的高低,而是能懂得造福人群者。而一個能懂得造福人群的人我們尊敬都來不及了何有嫉妒之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