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藥》

1.發散風寒藥
麻黃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桂枝  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紫蘇  發汗解表,行氣寬中。
生姜  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香薷  發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
荊芥  發表散風,透疹消瘡,炒炭止血。
防風  發表散風,勝濕止痛,止痙,止瀉。
羌活  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白芷  解表散風,通竅,止痛,燥濕止帶,消腫排膿。
細辛  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
藁本  祛風散寒,勝濕止痛。
蒼耳子  散風除濕,通竅止痛。
辛夷  發散風寒,宣通鼻竅。

2.發散風熱藥
薄荷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鬱。
牛蒡子  疏散風熱,透疹利咽,解毒散腫。
蟬退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明目退翳,止痙。
桑葉  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
菊花  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
蔓荊子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柴胡  疏散退熱,疏肝解鬱,升陽舉陷。
升麻  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葛根  解肌退熱,透發麻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
淡豆豉  解表,除煩。

《清熱藥》

1.清熱瀉火藥
石膏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
寒水石  清熱瀉火。
知母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蘆根  清熱生津,除煩止嘔。
天花粉  清熱生津,清肺潤燥,解毒消癰。
竹葉  清熱除煩,生津利尿。
淡竹葉  清熱除煩,通利小便。
栀子  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夏枯草  清肝火,散鬱結。
決明子  清肝明目,潤腸通便。

2.清熱燥濕藥
黃芩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
黃連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柏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熱除蒸。
龍膽草  清熱燥濕,瀉肝膽火。
秦皮  清熱燥濕,解毒,止痢,止帶,明目。
苦參  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白鮮皮  清熱燥濕,祛風解毒。

3.清熱解毒藥

①治濕熱病藥 
金銀花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連翹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疏散風熱。
大青葉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板藍根  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青黛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
貫衆  清熱解毒,殺蟲,涼血止血。
蚤休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

②治熱毒瘡瘍藥
蒲公英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利濕通淋。
紫花地丁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野菊花  清熱解毒。
魚腥草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紅藤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敗醬草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
白花蛇舌草  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土茯苓  解毒除濕,通利關節。
熊膽  清熱解毒,息風止痙,清肝明目。

③治熱毒瀉痢藥
穿心蓮  清熱解毒,燥濕消腫。
白頭翁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④治咽喉腫痛藥
射干  清熱解毒,祛痰利咽。
山豆根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4.清熱涼血藥
生地黃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玄參  清熱涼血,滋陰解毒。
牡丹皮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赤芍  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紫草  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水牛角  清熱,涼血,解毒。

5.清虛熱藥
青蒿  清虛熱,除骨蒸,解暑,截瘧。
白薇  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地骨皮  涼血退蒸,清肺降火。
銀柴胡  清虛熱,除疳熱。
胡黃連  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

《瀉下藥》

1. 攻下藥
大黃  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  瀉下,軟堅,清熱。
番瀉葉  瀉下導滯。
蘆薈  瀉下,清肝,殺蟲。

2. 潤下藥
火麻仁  潤腸通便。
鬱李仁  潤腸通便,利水消腫。

3. 峻下逐水藥
甘遂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京大戟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芫花  瀉水逐飲,祛痰止咳,殺蟲療瘡。
商陸  瀉下利水,消腫散結。
牽牛子  瀉下,逐水,去積,殺蟲。
巴豆  峻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蝕瘡。

《祛風濕藥》

1. 祛風濕散寒藥
獨活  祛風濕,止痹痛,解表。
威靈仙  祛風濕,通經絡,消骨哽。
川烏  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蕲蛇  祛風通絡,定驚止痙。
雷公藤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殺蟲解毒。
木瓜  舒筋活絡,除濕和胃。

2. 祛風濕清熱藥
秦艽  祛風濕,止痹痛,退虛熱,清濕熱。
防己  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
豨莶草  祛風濕,通經活絡,清熱解毒。
絡石藤  祛風通絡,涼血消腫。

3. 祛風濕強筋骨藥
五加皮  祛風濕,強筋骨,利尿。
桑寄生  祛風濕,益肝腎,強筋骨,安胎。
狗脊  祛風濕,補肝腎,強腰膝。

《化濕藥》

藿香  化濕,解暑,止嘔。
佩蘭  化濕,解暑。
蒼術  燥濕健脾,祛風濕。
厚樸  行氣,燥濕,消積,平喘。
砂仁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止瀉,安胎。
白豆蔻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利水滲濕藥》

1. 利水消腫藥
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薏苡仁  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
豬苓  利水滲濕。
澤瀉  利水滲濕,泄熱。
香加皮  利尿消腫,祛風濕,止痛。

2. 利尿通淋藥
車前子  利尿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  利水通淋,清解暑熱,收濕斂瘡。
關木通  利尿通淋,通經下乳。
通草  清熱利濕,通氣下乳。
瞿麥  利尿通淋,活血通經。
扁蓄  利尿通淋,殺蟲止癢。
地膚子  清熱利濕,止癢。
海金沙  利尿通淋。
萆薢  利濕去濁,祛風除濕。

3. 利濕退黃藥
茵陳蒿  清利濕熱,利膽退黃。
金錢草  除濕退黃,利尿通淋,解毒消腫。
虎杖  利膽退黃,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

《溫裏藥》

附子  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止痛。
乾姜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肉桂  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
吳茱萸  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
小茴香  散寒止痛,理氣和中。
高良姜  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花椒  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丁香  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

《理氣藥》

橘皮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青皮  疏肝理氣,消積化滯。
枳實  破氣除痞,化痰消積。
木香  行氣止痛。
沈香  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
香附  疏肝理氣,調經止痛。
川楝子  行氣止痛,殺蟲療癬。
烏藥  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荔枝核  行氣散結,散寒止痛。
佛手  疏肝解郁,理氣和中,燥濕化痰。
香橼  疏肝解郁,理氣寬中,化痰止咳。
薤白  通陽散結,行氣導滯。
柿蒂  降氣止呃。

《消食藥》

山楂  消食化積,行氣散瘀。
神曲  消食和胃。
麥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脹。
谷芽  消食健胃。
萊菔子  消食除脹,降氣化痰。
雞內金  消食健胃,澀精止遺。

《驅蟲藥》

使君子  驅蟲消積。
苦楝皮  殺蟲,療癬。
檳榔  驅蟲消積,行氣利水。
南瓜子  殺蟲。
鶴草芽  殺蟲。
雷丸  殺蟲。

《止血藥》

1. 涼血止血藥
大薊  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
小薊  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
地榆  涼血止血,解毒斂瘡。
槐花  涼血止血,清肝火。
側柏葉  涼血止血,化痰止咳。
白茅根  涼血止血,清熱利尿。
苎麻根  涼血止血,安胎,解毒。

2. 化瘀止血藥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涼血化瘀止血,通經。
蒲黃  化瘀止血,利尿。

3. 收斂止血藥
白芨  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仙鶴草  收斂止血,補虛,消積,止痢,殺蟲。
紫珠  收斂止血,清熱解毒。
棕榈炭  收斂止血。

4. 溫經止血藥
炮姜  溫經止血,溫中止痛。
艾葉  溫經止血,散寒調經,安胎。

《活血化瘀藥》

1. 活血止痛藥
川芎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延胡索  活血,行氣,止痛。
鬱金  活血行氣止痛,解鬱清心,利膽退黃,涼血。
姜黃  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乳香  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
沒藥  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五靈脂  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2. 活血調經藥
丹參  活血調經,涼血消癰,安神。
紅花  活血通經,祛瘀止痛。
桃仁  活血祛瘀,潤腸通便。
益母草  活血調經,利水消腫。
牛膝  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雞血藤  行血補血,調經,舒筋活絡。

3. 活血療傷藥
蟅蟲  破血逐瘀,續筋接骨。
自然銅  散瘀止痛,接骨療傷。
蘇木  活血療傷,祛瘀通經。
骨碎補  活血續傷,補腎強骨。
馬錢子  散結消腫,通絡止痛。
血竭  活血療傷,止血生肌。

4. 破血消症藥
莪術  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三棱  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水蛭  破血逐瘀消症。
穿山甲  活血消症,通經,下乳,消腫排膿。

《化痰止咳平喘藥》

1. 溫化寒痰藥
半夏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外用消腫止痛。
天南星  燥濕化痰,祛風解痙;外用消腫止痛。
禹白附  祛風痰,燥濕痰,止痙,止痛,解毒散結。
白芥子  溫肺化痰,利氣散結。
皂莢  祛頑痰,通竅開閉,祛風殺蟲。
旋覆花  降氣化痰,降逆止嘔。
白前  降氣化痰。

2.  清化熱痰藥
前胡  降氣化痰,宣散風熱。
桔梗  宣肺化痰,利咽,排膿。
川貝母  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腫。
浙貝母  清熱化痰,開郁散結。
瓜蒌  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潤腸通便。
竹茹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竹瀝  清熱豁痰,定驚利竅。
天竹黃  清熱化痰,清心定驚。
海藻  消痰軟堅,利水消腫。
昆布  消痰軟堅,利水消腫。
黃藥子  消痰軟堅散結,清熱解毒。

3. 止咳平喘藥
苦杏仁  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蘇子  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百部  潤肺止咳,殺蟲。
紫菀  潤肺化痰止咳。
款冬花  潤肺止咳化痰。
馬兜鈴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枇杷葉  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嘔。
桑白皮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葶苈子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白果  斂肺定喘,止帶,縮尿。

《安神藥》

1. 重鎮安神藥
硃砂  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磁石  鎮驚安神,平肝潛陽,聰耳明目,納氣定喘。
龍骨  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
琥珀  鎮驚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2. 養心安神藥
酸棗仁  養心益肝,安神,斂汗。
柏子仁  養心安神,潤腸通便。
遠志  寧心安神,祛痰開竅,消散癰腫。

《平肝息風藥》

1.平抑肝陽藥
石決明  平肝潛陽,清肝明目。
珍珠母  平肝潛陽,清肝明目,鎮心安神。
牡蠣  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收斂固澀。
代赭石  平肝潛陽,重鎮降逆,涼血止血。
刺蒺藜  平肝疏肝,祛風明目。

2.息風止痙藥
羚羊角  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牛黃  息風止痙,化痰開竅,清熱解毒。
鈎藤  息風止痙,清熱平肝。
天麻  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
地龍  清熱息風,通絡,平喘,利尿。
全蠍  息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蜈蚣  息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僵蠶  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

《開竅藥》

麝香  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止痛,催産。
冰片  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蘇和香  開竅醒神,辟穢止痛。
石菖蒲  開竅寧神,化濕和胃。
蟾酥  開竅醒神,止痛,解毒。

《補虛藥》

1. 補氣藥
人參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西洋參  補氣養陰, 清火生津。
黨參  益氣,生津,養血。
太子參  補氣生津。
黃芪  補氣生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
白術  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山藥  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
白扁豆  健脾,化濕,消暑。
甘草  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大棗  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

2. 補陽藥
鹿茸  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衝任,托瘡毒。
巴戟天  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
淫羊藿  溫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
仙茅  溫腎壯陽,強筋骨,祛寒濕。
補骨脂  補腎助陽,固精縮尿,暖脾止瀉,納氣平喘。
益智仁  暖腎固精縮尿,溫脾止瀉攝唾。
肉芙蓉  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
菟絲子  補腎固精,養肝明目,止瀉,安胎。
沙苑子  補腎固精,養肝明目。
杜仲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續斷  補肝腎,強筋骨,止血安胎,療傷續折。
蛤蚧  助腎陽,益精血,補肺氣,定喘嗽。
冬蟲夏草  益腎壯陽,補肺平喘,止血化痰。
紫河車  溫腎補精,益氣養血。

3. 補血藥
當歸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
熟地黃  補血滋陰,益精填髓。
白芍  養血調經,平肝止痛,斂陰止汗。
何首烏  制首烏補益精血,固腎烏須;生首烏截瘧解毒,潤腸通便。
阿膠  補血,止血,滋陰潤燥。

4. 補陰藥
北沙參  養陰清肺,益胃生津。
南沙參  養陰清肺,化痰,益氣。
百合  養陰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麥冬  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天冬  養陰潤燥,清火,生津。
石斛  養陰清熱,益胃生津。
玉竹  養陰潤燥,生津止渴。
黃精  滋腎潤肺,補脾益氣。
枸杞子  補肝腎,明目。
墨旱蓮  補肝腎陰,涼血止血。
女貞子  補肝腎陰,烏鬚明目。
龜甲  滋陰潛陽,益腎健骨,固經止血,養血補心。
鼈甲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

《收澀藥》

1. 固表止汗藥
麻黃根  斂肺止汗。
浮小麥  斂汗,益氣,除熱。
糯稻根鬚  止虛汗,退虛熱。

2. 斂肺澀腸藥
五味子  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
烏梅  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五倍子  斂肺降火,澀腸止瀉,固精止遺,斂汗止血。
罂粟殼  澀腸止瀉,斂肺止咳,止痛。
訶子  澀腸止瀉,斂肺止咳,利咽開音。
石榴皮  澀腸止瀉,殺蟲。
肉豆蔻  澀腸止瀉,溫中行氣。
赤石脂  澀腸止瀉,收斂止血,斂瘡生肌。
禹餘糧  澀腸止瀉,收斂止血,止帶。

3. 固精縮尿止帶藥
山茱萸  補益肝腎,收斂固澀。
桑螵蛸  固精縮尿,補腎助陽。
海螵蛸  固精止帶,收斂止血,制酸止痛,收濕斂瘡。
金櫻子  固精縮尿,澀腸止瀉。
蓮子  益腎固精,補脾止瀉,止帶,養心。
芡實  益腎固精,健脾止瀉,除濕止帶。

《湧吐藥》

常山  湧吐痰涎,截瘧。
瓜蒂  湧吐痰食,祛濕退黃。
膽礬  湧吐痰涎,解毒收濕,祛腐蝕瘡。

《解毒殺蟲燥濕止癢藥》

雄黃  解毒,殺蟲。
硫黃  解毒殺蟲止癢,補火助陽通便。
白礬  外用解毒、殺蟲、止癢;內服化痰、止血 止瀉。
蛇床子  殺蟲止癢,溫腎壯陽。
大風子  攻毒殺蟲,祛風燥濕。
土荊皮  殺蟲止癢。
蜂房  攻毒殺蟲,祛風止痛。
大蒜  解毒殺蟲,消腫,止痢。

《拔毒化腐生肌藥》

升藥  撥毒化腐。
輕粉  攻毒,殺蟲,斂瘡。
砒石  外用蝕瘡去腐,內服劫痰平喘。
鉛丹  拔毒生肌,殺蟲止癢。
爐甘石  解毒明目退翳,收濕生肌斂瘡。
硼砂  外用清熱解毒,內服清肺化痰。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珍惜現在擁有的,不要等到失去才知道珍惜!

一輩子屬於你的人只有一個,抓住就不能鬆手,否則追悔莫急!
 

一個女孩子,小的時候腿有些毛病,常年只能坐在門口看別的孩子玩,很寂寞。

有一年的夏天,鄰居家的城裏親威來玩,帶來了他們的小孩,一個比女孩大五歲的男孩。

因為年齡都小的關係,男孩和附近的小孩很快打成了一片,跟他們一起上山下河,一樣曬得很黑,笑得很開心,不同的是,他不會說粗話,而且,他注意到了一個不會走路的小姑娘。

男孩第一個把捉到的蜻蜓放在女孩的手心,第一個把女孩背到了河邊,第一個對著女孩講起了故事,第一個告訴她她的腿是可以治好的。第一個,仔細想來,也是最後一個。

女孩難得地有了笑容?

夏天要結束的時候,男孩一家人要離開了。女孩眼淚汪汪地來送,在他耳邊小聲地說:“我治好腿以後,嫁給你好嗎?”男孩點點頭。

一轉眼,二十年過去了。男孩由一個天真的孩子長成了成熟的男人。他開一間咖啡店,有了一個未婚妻,生活很普通也很平靜。

有一天,他接到一個電話,一個女子細細的聲音說她的腿好了,她來到了這個城市。一時間,他甚至想不起她是誰。

他早已忘記了童年某個夏天的故事,忘記了那個臉色蒼白的小女孩,更忘記了一個孩子善良的承諾。

可是,他還是收留了她,讓她在店裏幫忙。他發現,她幾乎是終日沉默的。

可是他沒有時間關心她,他的未婚妻懷上了不是他的孩子。他羞憤交加,扔掉了所有準備結婚用的東西,日日酗酒,變得狂暴易怒,連家人都疏遠了他,生意更是無心打理,不久,他就大病一場。

這段時間裏,她一直守在他身邊,照顧他,容忍他酒醉時的打罵,更獨立撐著那片搖搖欲墜的小店。她學到了很多東西,也累得骨瘦如柴,可眼裏,總跳躍著兩點神采。

半年之後,他終於康復了。面對她做的一切,只有感激。他把店送給她,她執意不要,他只好宣佈她是一半的老板。

在她的幫助下,他又慢慢振作了精神,他把她當做是至交的好友,掏心掏腹地對她傾訴,她依然是沉默地聽著。

他不懂她在想什麽,他只是需要一個耐心的聽衆而已。

這樣又過了幾年,他也交了幾個女朋友,都不長。他找不到感覺了。她也是,一直獨身。他發現她其實是很素雅的,風韻天成,不乏追求者。他笑她心高眼高,她只是笑笑。

終有一天,他厭倦了自己平靜的狀態,決定出去走走。拿到護照之前,他把店裏的一切正式交給了她。這一次,她沒再反對,只是說,為他保管,等他回來。

在異鄉飄泊的日子很苦,可是在這苦中,他卻找到了開寬的眼界和胸懷。過去種種悲苦都雲淡風清,他忽然發現,無論疾病或健康,貧窮或富裕,如意或不如意,真正陪在他身邊的,只有她。

他行蹤無定,她的信卻總是跟在身後,隻字片言,輕輕淡淡,卻一直覺著溫暖。他想是時候回去了。

回到家的時候他為她的良苦用心而感動。無論是家裏還是店裏,他的東西他的位置都一直好好保存著,彷彿隨時等著他回來。他大聲叫喚她的名字,卻無人應答。

店裏換了新主管,他告訴他,她因積勞成疾去世已半年了。

按她的吩咐,他一直叫專人注意他的行蹤,把她留下的幾百封信一一寄出,為他管理店裏的事,為他收拾房子,等他回來。

他把她的遺物交給他,一個蜻蜓的標本,還有一卷錄音帶,是她的臨終遺言。

帶子裏只有她迴光返照時宛如少女般的輕語:

“我……嫁給你……好嗎?……”

抛去二十七年的歲月,他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起來。
 

沒有人知道,有時候,一個女人要用她的一生來說這樣一句簡單的話……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氣朝元,內丹學術語。“五氣”指的是心、肝、腎、肺、脾這五臟之氣。 凡俗之人,五臟之氣散居五行所屬之位,未能形成統一的聚合能量。
 

道教內丹家為了超越此等局限,遂探索煉氣法門,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體驗,內丹家提出了“五氣朝元”說。
 

早在漢代的《周易參同契》已經有關於“五氣”的朦朧意識,該書言“土王四季,羅絡始終,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宮,戊己之功”。這雖然沒有出現“五 氣”的概念,但卻以五種顔色作為 象徵,以表明五行的關係。
 
在道教中,五色就是五行的代表,也是五臟的符號象徵。從這個角度來看,《周易參同契》包含著五臟之氣的認識,這是可以得到證實的。
 

不過,在這部書中並沒有明確的“五氣朝元”說法;直接使用這個概念的是《鍾呂傳道集》,該書有《論朝元》一節,提出了五臟之氣隨著陰陽的轉換而有不同朝元方式的觀點,
 

以為日月運行之間,當一陽始生的時候,五臟之氣乃朝於“中元”,所謂“中元”實際上就是以兩乳之間為基準而切入的中丹田;當一陰始生的時候,五臟之液朝於“下元”,所謂“ 下元”就是以肚臍以下一寸三分為基準的下丹田。
 

內丹家以神光察照,以水之壬氣、火之丙氣、金之庚氣為帥導,三陽(壬、丙、庚)上朝於天宮(腦 門)內院,於是心神也返於天宮,五氣也就朝於上元。
 

關於“五氣朝元”的問題,唐末五代以來,道門內丹家作了許多解釋,從宋代的張伯端,到金元時期的邱處機、蕭廷芝等都有論述,《性命圭旨》總結了前人的諸多論述,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五氣朝元”的理論,該書還繪制了“五氣朝元圖”,便於人們明瞭其要領。
 

該書從生命發源的問題入手,首先指出了凡俗之人五常(五行)異地而五方異氣的情形,進而說明了修行之人合煉五氣使之朝元的可能與方法門徑。
 

在《性命圭旨》的作者看來,人的五臟本來有青、赤、黃、白、黑五帝鎮守,五帝則以天干、五行、數字及其相互關係來表現其功能。
 

青帝受甲乙木德之三氣,赤帝受丙丁火德之二氣,白帝受庚辛金德之四氣,黑帝受壬癸水德之一氣,黃帝受戊己土德之五氣。
 

修煉之人,就是要促使分散之氣彙通聚合,所謂“攢五簇四會三合二而歸一”就是通過會聚而使朝元的過程。
 

金德之四氣與水德之一氣彙通而成五,木德之三氣與火德之二氣彙通亦成五,中央自有五氣,“三五”相聚,四大安和,五氣則朝元而聚於頂,體現了內丹修煉的一種高級境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靜功止念法靜功的關鍵,在於入靜;入靜的關鍵,在於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後一心一意地去做靜功。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麽念頭都來了。只有通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才可能把靜功做好。

止念之法,可以分為兩種情況講述:

《一》、平時如何止念

我們所講的修煉法,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這和一個日常的生活密不可分,即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可以進行修煉聯繫在一起,當然收益最大。相反,如果一個專門靜坐之時一本正經,下坐之後又去胡思亂想或者大動肝火,不光靜坐得到的益處就此賠個一乾二淨,再去煉功肯定也不會煉好。
 
所以,一個人的煉功生活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要想把止念的功夫煉好,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修心、修性、修德、修念。對於在外部環境之中,平時如何才能做到修養心性?自己內部的心態修養,如何才能保持開闊的胸懷和豁達的人生觀?這一方面,道家的處世哲學和為人之道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道家的三項準則:

(1)欲正人,先正已;欲人敬,先敬人。

為了處理好人際關係,保障個人的功修,首先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從我做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想要修正別人,首先就應當修正自己讓別人接受;想讓別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應當尊重別人。這樣一種推已及人的人生觀,並非是一種軟弱無能的表現,也不是一種自賤自卑的消極態度,而是表現出一種發自內心的曠達胸懷,以道德心,文明待人。以便排除一切外來干擾,精進修持自己的功夫。
 
那麽,如果修正不了別人,也沒有必要生氣上火,相反正是修正自己的良好契機。這種事情本身,就是對於靜功修持者的一種考驗。只有在實際生活之中不斷磨煉心性,才能逐漸增益自己的功修。古人云:“大隱居塵”、“何必深山守靜孤”,就是這個道理。

(2)事情則應,事過則忘。

人生在世,每天都有許多事情要做,那麽,如何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呢?就是要在事情來了之後,應當不慌不忙地坦然去做,並且儘量爭取做得圓滿無缺,這樣心中就不會留下遺憾。
 
同時,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不要去考慮其他的事情,如果背著其他的負擔去做一件事情,就不一定能把這件事情做好,也許節外生枝,反而更加增添了另外的麻煩,同時也擾亂了內心世界的平靜。事情完成之後,有了空閒,就把這件事情徹底忘掉,心中不留任何負擔,就像沒有發生這件事情一樣。這樣事後無心,即可心中無事,思想上沒有負擔,雜念也就同時跟著減少,無形之中功修隨之精進。

(3)得之不喜,失之不憂。

一般人的心理,自己得到什麽就會歡天喜地,自己失去什麽反而煩惱憂傷,自己的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隸,不能自已做主,可是自己又不覺察。修煉的人,內心的境界高尚,一塵不染,萬慮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所謂:“禍福無門,惟人自招”。

一般所自己認為的得與失、禍與福,其實都是自己心中想的,掩蓋了自己的本性真心。而且二者之間的關係並不絕對,可以相互轉化,老子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中國古代有“塞翁失馬”的典故,說是邊塞有位老人,他的一匹馬丟了,鄰居很替他著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也許這是一件好事。”後來這匹馬自動回家了,並且帶來一匹馬,鄰居又向他祝賀,他卻不以為然地說:“也許這不是一件好事。”後來他的兒子騎這匹馬把腿斷了,鄰居又替他難過,他卻不以為然地說:“也許這不是一件壞事。”後來邊疆征兵上前線,他的兒子由於摔斷了腿,就沒有被拉去當炮灰。
 
這個故事說明了“禍福無常”的道理,得到了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一定會是壞事,得與失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關鍵是身心不應當為外界事物所役使。對於修煉的人來說,應當跳出世俗圈子,不為外境所動,以保持身心清靜,增益功修。

從以上所述幾點可知,道家修煉與流行氣功不同,修煉首先要求人們應當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高尚的人,也可以說是首先要做一個好人,先盡人道,再修仙道。修煉有著嚴格的道德標準,即人道為丹道之基,無德則不能培道,這一根基,決定了道家丹法修煉的現實性與真實性,仙道貴實,絕非空談。

《二》、靜功如何止念

初做靜功,雜念紛擾,這種情況對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因為心中有念,早已成為人們的一種心理慣性。以至於有錯誤地認為,心中無念的境界根本不可能達到。其實平時不覺得心中有念,乃至做功之時始覺念頭攪擾,這已經是心中初步進入靜態的一種標誌,因為惟其心中有靜,才能體會到念頭之動。那麽,對於這些起伏不定的念頭如何處理,才能達到一念不生的入靜狀態呢?這裏講述幾種道家修煉所用的辦法:

(1)有念即止

靜坐之中,始終保持警惕,如有雜念生出,隨即除去,這樣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當下無念,即是清靜。或者有的念頭,是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麽可以考慮一下,有了結果馬上停止。這樣心中不抱負擔,停止這後一般不會再來。倘若還有其他事情需要考慮,仍用這個辦法解決之。實在考慮不好的問題,就先放下再說,不必苦思冥想,耽誤做功。這樣逐漸減少,自然達到無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經》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損者減少之意,無念即無為境界。

這種做法的好處,比較便於掌握。就怕雜念太多,腦子不斷地思考問題,此起彼伏,按下葫蘆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旦急躁,雜念更多。所以還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試行,短時間內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2)收回忘掉

這種方法,屬於心法,需要有點思性才能做到。靜坐之時如有雜念,即用微意歸身內,然後忘悼,一忘而雜念自無。可以想像自身如同大冶洪爐,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雜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爐即為消熔。這樣雜念生出,即收歸身內,“忘”了之後,化為烏有。隨生隨收,隨收隨忘。漸漸導心入靜,自臻清靜無為之妙境。
 
為什麽說修煉需要悟性,這個“忘”字需要“悟”(領會)了才能做到。所謂“忘”,非是一般人什麽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對於自性心性層次的一調節,即由雜念叢生的心境,移入一念不存的靜地。
 
馬丹陽祖師曾言:“無心者,非同貓狗蠢然無心也。務在存心於清靜之域,耐我邪心也。故俗人無清靜之心,道人無塵垢之心,非所謂俱無心而與木石同也。”此中“無心”即“忘”之本義,“邪心”即邪忘之心,可見“忘”字,非貓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無心之忘,乃是修煉所要深入所要深入的一種境界。以“忘”的境界來行持入靜,這是道家內丹獨有的心法。

(3)順其自然

這種方法,是一種易簡法門,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入靜。假若浮遊亂想,萦繞心懷,雖然雜念不重,但是暗裏許多,一時分辨不清,如同亂絲無頭,用“有念即止”法難以清理,用“收回忘悼”法難以控制。這時就不用管它,只須自己靜坐不動,順其自然,聽其自生自滅。只要自心將其置之不理,這些雜念也就成為“假想”,因為念自心生,心中靜坐不理,雜念失去市場,也就無奈我何,只有仍歸自心,化為靜念。
 
在做功夫中只要身體穩坐不動,任他雜念自動起伏,經過一段時間的“假想”之後,雜念自然也就慢慢地平息下去,而自然歸於清境。中間猛然一覺,雜念全消,此時身心自靜,舒暢難言。就像不聽話孩子,淘氣玩耍,大人勸其回家安份,反而和大人較勁,這時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後,無處可去,不用勸說,自然乖乖地回家了。這種順其自然的辦法,有一點須要注意,倘係惡念,必須馬上用第一種辦法除掉,決不姑息,否則其害更烈。

以上三種辦法,以最末一種辦法為上善之法,第二種辦法為中善之示。因為做功夫的時候,雜念紛擾,已經夠人厭煩,再加上去除念這個心念,又是一個念頭。譬如兩個人在那裏吵架,已經鬧得不可開交,難分難解,旁邊又添上一個強制勸和的人,三個人鬧成一團,如何能夠解決問題?
 
勸和原是好意,總要等他們二人火氣將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動人心,則一勸自然平息。如果勞神費力,強迫壓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這些用法者要因勢利導如果兩人爭吵激烈,非用強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強制使之平息。
 
比較起來,上述的三種方法,第一種“有念即止”,屬於意念法;第三種“順其自然”,屬於無意法,我們練習止念入靜的功夫,當然以不動意念(或微用意念)者為優。故以第一法為下善。根據實際情況,可以相互配合使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不親誰是親   不重父母重何人
 

你若重他十六兩   後代兒孫還一斤
 

千兩黃金萬兩銀   有錢難買父娘身
 

在堂父母百年稀   生時不孝死徒悲
 

在生之時不敬重   死後空勞拜孤墳
 

在家不可言相激   一旦抛離更不回
 

要見面時難得見   要他歸時難得歸
 

若要母父重見面   除非三魂夢裏隨
 

勸君趁早行孝道   定保兒孫世代芳
 

心不明來點甚燈   意不公平誦甚經
 

大斗小秤吃甚素   不孝父母齋甚僧
 

真藥難醫冤薛病   橫財不富命窮人
 

利己害人促壽算   積善修行裕子孫
 

人惡人怕天不怕   人善人欺天不欺
 

暗中陰骘分明有   遠在兒孫近在身
 

守口莫談人過短   自短何曾告與人
 

生事事生君莫怨   害人人害汝休瞋
 

欺心折盡平心福   行短天教一世貧
 

高山平地有黃金   只恐為人不用心
 

天下群洲行過了   勤苦節用莫求人
 

空手求人像問壁   求人像吞三寸劍
 

靠人如上九重天   百般口語不如錢
 

貧人莫去求富親   富親見我是別人
 

不信但見筵中席   杯杯盞盞敬有錢
 

父母不好誰是親   不孝父母敬何人
 

一年一月一日新   三年勝敗幾多人
 

若問此文何人撰   自心隱者勸世人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魏晉南北朝(公元505~508年)的南朝,出現了一位在中國文化史上非常有影響的崇佛皇帝——梁武帝。有一天,梁武帝在龍榻上夢到一位神僧來訪。這位神僧告訴他:“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大齋)普濟群靈?”(宋宗鑒《釋門正統》卷四)

梁武帝夢醒以後,召集朝內的群臣,將自己的夢境告訴群臣,詢問群臣的看法,但群臣間沒有人能明白夢境的含意。這時,南朝國師寶誌禪師認為夢境必有緣由,勸武帝廣尋群經,以求答案。

於是,梁武帝即於法華殿迎請各種佛教經典,早晚和寶誌禪師一道批覽群經,待閱及“阿難遇面燃鬼王”的典故後,才恍然大悟。這個典故是這樣的。

有一天,佛陀的弟子阿難在林間修習禪定時,忽然看見一位渾身皮包骨頭、滿臉火焰熊熊燃燒,痛苦異常的鬼王,來到阿難面前。

阿難問他:“你是誰?為什麽來到這裏?”

鬼王回答:“我叫面燃,特地來告訴你,你三天以後,也將墮落餓鬼道,和我一樣痛苦。”
阿難焦急地問:“那有什麽辦法可以避免這樣的果報呢?”

鬼王告訴阿難:“如果你能在明天佈施百千個餓鬼及百千個娑羅門仙,各施一斛飲食,並供養三寶,仗此功德,即可增壽,避免此果報。”

阿難出定後,內心驚恐不已,忙向佛陀禀報。

佛陀便教阿難《陀羅尼施食法》,使加持過的食物成為法供,可以上奉佛法僧三寶;平等下施餓鬼等衆生。食物經觀想修法後,由少量觀為無邊無量,施食給所有的鬼衆,消除衆鬼的痛苦,令他們捨去鬼身,生於天上。阿難因此獲得解脫。

梁武帝明悉這個緣由後,即與寶誌禪師一道以《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如來陀羅尼》施食法為核心,花了三年時間制成了水陸儀文。

水陸儀文制成後,梁武帝便在宮內修建道場,於佛前不點燈燭,手捧儀文,向佛發願道:“若此水陸儀文能資助六道,廣度有情,符合佛法,願我禮拜後,燈燭自明;否則,則燈燭晦暗如初。”

發願之後,武帝開始在佛前執禮。第一拜拜下,頃刻之間燈燭自然通明,光照大殿;第二拜拜下,宮殿微微晃動,示現安祥;第三拜拜後,天空飄下香花,預示祥瑞。梁武帝因此得大信心。

於是,在當時的二月十五日,在今天的鎮江金山寺,舉行了中國的歷史上第一次水陸法會。從此,水陸法會就在中國流傳開來,並發展成為佛教界最大型的祭祀活動。

梁武帝之後,水陸儀文因周、隋戰亂而逐漸失傳了一百六十餘年,直到唐高宗咸亨年間(公元670~673年),京西法海寺的“英禪師”在夢中得到異人指點,醒後在大覺寺,從一位吳僧義濟之處得到了梁武帝的水陸儀文,水陸法會得以再度盛行天下。

宋代水陸法會遍行全國,特別成為戰爭以後朝野舉行的一種超渡法會。著名的水陸法會有宋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蘇軾為亡妻宋氏設水陸道場,並撰寫《水陸法像贊》十六篇,稱為“眉山水陸”。

宋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宗頤刪補詳定諸家所集,完成《水陸儀文》四卷(今已失傳),普勸四衆,依法崇修。

元代在朝廷的扶持下,水陸法會的規模達到空前的盛大。元代延佑三年(公元1613年),朝廷於金山寺設立的水陸大會,參加的僧衆達一千五百多人。

明代因開國皇帝朱元璋為沙門出身,登基後對佛法以朝廷之力極力宏揚,水陸法會不僅因此規模宏大,而且儀軌定型。明末高僧宏依照志磐的《新儀》(南水陸,而金山舊儀,時稱北水陸)稍加修改後,完成《水陸修齋儀軌》六卷,風行於世。

清代高僧儀潤又依宏之意,詳述水陸法會的作法與規則,撰成的《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儀軌會本》六卷,成為流傳至今的打水陸的通用版本,簡稱《水陸儀軌會本》,共四冊。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上有一大戶人家的女兒,愛上了家裏的一個佃農,姑娘因此而懷了身孕。

族人對此不守婦道女子懲以裝豬籠沉海底之罰,刑前衆人一起責問姑娘,腹中胎兒是誰之過,姑娘寧死不願說出心愛的人,只得隨口推說是東邊廟裏的和尚。

衆人忿然大怒,和尚不守戒律,勾引凡塵女子,如此傷風敗德豈能視若無睹。於是,大夥手持扁擔、鋤頭蜂擁來到廟裏,不由分說便將和尚毒打了一頓。

半死之中,和尚開口問原由,聽完後雙膝跪地說:各位鄉親,千錯萬錯是我之錯,我一命微不足道,只懇請各位鄉親饒了姑娘和腹中胎兒,聲淚俱下。
 
衆人見此情景,將和尚逐出廟去,令其無處棲身,且留下姑娘一人二命。

姑娘因未婚先孕,只能下嫁家裏的佃農,生下一子,一家人樂也融融。

可憐和尚漂泊流浪,冬寒夏烤,將老之時在當年被逐的廟旁搭了間草屋,了此餘生。

一日,姑娘聽聞草屋裏的老人就是當年被逐的和尚。便帶了丈夫兒子前來拜謝當年救命之恩。

見到和尚,姑娘淚如雨下,問:您可還認得我?您一生的苦難全是因為我。老和尚看了姑娘半晌說:老納不記得了!
 
姑娘接著說:我給你建座廟,報答救命之恩。和尚說:素不相識,請回吧。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帝內經》的《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

歧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充脈盛,月事以時下。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充脈哀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生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竭於上,面焦,髮鬃鬢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渴,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髮餘。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鬓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簾曰:“有其年已者而有子者何也?”

歧伯曰:“此其天壽過渡,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過百歲,能有子乎?”

歧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根據上述人體生長衰老及生育能力的發生與消失等生理過程,道家修真者把人分為童體、漏體、破體、衰體及弱體等幾種。男性在16歲以前,女性在14歲以前為童體,童體修真則無須築基,可以直接修煉上乘大法。男性在16歲,女性在14歲時,男女天癸就都産生了,為漏體。漏體修真,就必須先還原補漏築基,方可修煉上乘大法。男女相合,生兒育女後,為破體。破體修真,須先固精血,補漏體,再還原築基,還為童體,方可修大法。男的到56歲,女的到42歲,則為衰體。男的到64歲.女的到49歲,則為弱體。衰體和弱體修真,須先花12倍的氣力,先盜天地之精華以補己的衰弱之體。蓄養精氣.增強活力。然後,補固精血,補漏體,再築基,還為童體。此後.方可修煉大法。

《道藏輯要》曰:“欲修《靈寶畢法》(即《三仙功》)、《女丹功》,必須先修‘引仙法’,”“引仙法”是修煉道家上乘修真大法的中乘補漏、還原和築基之功。“引仙法”是從無極修到九宮的修煉方法。

第一法:收心靜坐

修煉者邀兩三個知已結伴入靜室端正盤坐(自然盤、單盤、雙盤都可以)。兩手十指分開,掌心向下,輕輕地放在膝蓋上。嘴唇微閉,牙齒輕叩,舌抵上顎,閉目收心。調身調息,靜神虛無。含眼光,凝耳韻,緘舌氣,聽心息,以合四象。心無所想,神無所事,萬慮俱忘,其心靜坐。無視無思,無聽無慮,無將無迎,無內無外。清虛空默,忘物虛無,象裏無極。

解釋:
引仙第一法“收心靜坐”是根據“內經修真圖”的第一步來的,修煉者用人身三萬六千毛孔呼氣吸氣,通過收心收體,自成宇宙。在自身宇宙中尋求天地,並以此來感應身外之天地,出現太極。“收心靜坐”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坐住。照此深居靜室,冥心靜坐,積神生氣,積氣生精。積之日久,下田溫暖,飯食漸增,四肢輕快。

第二法:調身

調整身軀,活動全身。方法是在盤坐時以腰為軸轉動身體,活動腰、肩、臂、肘、腕、頭、脊柱等。活動到全身輕軟鬆散時,便紋絲不動。底盤坐穩,脊柱挺直,使上鬆下緊。閉目平視.行功於調息靜神之中。吸氣時,意想吸天邊之氣從四面八方通過全身毛孔進入體內,呼氣時意想體內之氣通過全身毛孔向四面八方發射。

以心身為上下兩弦:心隨息功為之上弦,身形不動為之下弦;

以神氣別冬夏兩至:神如冬寒凝物之態,燕如夏伏陽氣上升,

謂之兩個極端;

以形神占坎離兩卦:外形不動屬陰為坎卦,內動生神屬陽為離卦,坎離相合,找出先天方位,以東魂之木(肝)、西魄之金(肺)、南神之火(心)、北精之水(腎)、中意之土(脾)來攢簇五行。

第三法:無視無聽

閉目做功,眼中無物,謂之無視。修煉者本不應聽萬物之聲,但耳為傳神入神之地,非聽不可。故修煉者應做到聽之不出心.心不動則安神,謂之無聽。

無視無聽制兩耳。要做到:

眼不視而魂在肝。
耳不聞而精在腎,
舌不生而神在心,
鼻不香而魄在肺,
四肢不動意在脾。
故曰:“五氣朝元”。

解釋:
這是“五氣朝元”的第一步。五行歸中,明竅也就穩定了。明竅穩定後,用明竅調整內臟,只需微調(古稱微妙之處)、就可使內臟有較大的動作,從而實現調整內臟的目的。例如:做功時感到心慌,就可以馬上檢查舌頭,看石尖是否脫離上腭;心臟不好的.就可以活動活動舌頭,動一動手指頭,即可得到緩解。練功時.通過慢慢調整,先找出最敏感的竅位,這就是內臟的薄弱環節。

第四法:收視返聽

修煉者在修煉中,本意想往無思無慮,無將無邊,無內無外,無念無欲。但人生在世,心機在兩目。兩目可視萬物,這是人的本能。修煉者要想解此困難.就要做列端坐冥心,收視返聽。收視先要制兩目。第一步.從遠處往回收,把神光收回到自身字宙的邊緣(即伸臂拳一臂拳遠);第二步,從外往內收,把神光收入體內.內視自身宇宙第一大竅,即全身毛孔。人體全身毛孔每時每刻都在與天地交換先天和後天之氣,進行陰陽匹配。

修煉者通過用全身毛孔呼吸,一吸元氣入,使氣轉化為氣,一呼元氣出,使氣轉化成氣,吸則收身,收回自身宇宙,呼則外放,放入先天宇宙。如此周而復始,行功於自然宇宙之中。返聽第一步是聽人心,即自己心臟的跳動;第二步是聽道心,即地球的震動,第三步是聽天心,即宇宙的震動。

第五法:調凡息

凡息就是自然呼吸。要求一呼一吸要有規律,呼吸要求勻、深、細、長,做到輕鬆自然。冥心在心息。如果能坐住,就把自己的思維回收到自身宇宙之中,聽自己心臟的跳動,即聽心息。如果坐不住,就要用自己的意念強行控制呼吸(即武火),方法還是冥心在心息。

修煉“引仙法”時到此為第一關,即坐關。冥心在心息的目的是使修煉者能坐住。在這“關中沒有靜,並且這時人也不能靜而應行功於導引術之中,

第六法:安神三步功

神乃心之主,心乃神之宅。舌為心苗,心裏藏神。故舌不動則心安,心安則生神。修煉者要想心不動,則必須舌抵上腮。舌體不動心有定則安神。安神有三步功,即分三步進行。現把三種方法分述如下:
 .
1.如果做功坐不住時,就應首先檢查一下自己的舌頭,看是否是舌頭掉下來沒頂上。舌頭一頂上,舌不動心有定則生神。

2.要安神就要閉兩目。目乃肝臟之明竅:睜著眼睛煉功,肝臟會出現陽亢。兩目乃傳神入神之竅,兩目內視則生神,神生定要把神收。收神內視自身宇宙之邊,觀察全身有無動態。身形動,心無主,則神不安;四肢動,意在脾,則神也不安。眼不外視人心定,人心有定則神安。

3.人心有定則生神,神生定要把神收。收神機關在兩耳收視返聽方安神。生神神生把神安,陰神圓滿陽神顯。

第七法:調真息

真息並不是口鼻呼吸,而是體內真氣之動。凡息在外,真息在內。凡息停而真息動,即凡息停止而元氣出入,自身體內的真息才能出現,真息動而真氣運生。調真息的步驟是:

第一步:以凡息帶真息。在凡息調整到勻、深、細、長之後,就轉入吸氣過臍下,呼氣不出心,以凡息帶真息,息息歸根。

第二步:吸氣,收身收宇宙,也就是吸自然宇宙之氣從四面八方向全身毛孔擠壓,同時,氣過臍下呼氣外放,也就是呼自身宇宙之氣向四面八方外放,同時,氣不出心。這是兩重意念,要把握好協調性。

第三步:吸氣,收身收體收宇宙,也就是吸自然宇宙之氣和人體宇宙之氣從四面八方向全身毛孔擠壓,同時.氣過臍下達下田;呼氣外放,也就是呼自身宇宙之氣向四面八方外放,放成圓形,即形成由氣組成的圓形,同時氣不出心,這不僅是兩重意念,還是做到內裏成線.外面成圓。調真息要求做24次。一呼一吸為一次,一次兩分鐘最好調真息的目的:

· 吸氣,氣過臍下,達下田;呼氣,氣不出心。這樣片刻之功.就可自得寂定。真乃反聽自身真息而不聞,耳不聞而腎生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故曰:“三花聚頂”。由此可見,這樣修煉的目的是為了“三花聚頂”。

解釋:
臍下,即小腹處;呼氣不出心,是指呼氣時內氣不能超過胸腹腔之間的橫隔膜(即胸膜)。整個以凡息帶真息的過程要以文火帶武火進行修煉。意念要夠,要有魄力和透力。要用好“常以有欲觀其竅”這句話。在第二、第三步的呼吸過程中,思維一定要提高,要協調好各種呼吸。吸氣過臍下,不借助於外界的壓力,氣到不了下田;呼氣不出心,如果沒有線路,氣就會從氣管中出去。因此,以凡息帶真息時,吸氣,要縮小自身宇宙場.以便在壓力的作用下,使氣達下田。呼氣,要擴大自身宇宙場.以便在拉力的作用下,使氣不出氣管,而在裏面行走。

這一步如果完成不了,則周天難轉,重樓難過.因為前面沒有線路,也就過不去十二重樓(大重樓是12根肋骨.小重樓有12個節骨)。在體外形成圓形氣場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外界壓力,促使氣達下田。這一步如果完成不了,臍下便無田可言。不調真息,胎息就不會形成。

胎息的第一步是毛孔呼吸,即封死上七竅,堵住下面底竅(即下二陰)、用全身毛孔進行呼吸;第二步是關閉全身毛孔,開啓天元之竅---肚臍,以仿嬰兒之態,用肚臍吐故納新。這才是真正的胎息。修煉胎息必須用雙盤。要想使肚臍供養,就必須互相壓動臍中的兩個點。嬰兒出生後,臍帶一斷,這兩個點就不動了。要修煉胎息,就還得返回這兩個點。返回的方法便是以凡息帶真息,調整真息。

第八法:修無漏

“飲啄不止身不輕,思慮不止氣不清,聲色不止心不寧,欲念不止神不靈。”修無漏的下手之功在於先制兩目,再制兩耳。兩目、兩耳乃藏神傳神之地。收視返聽則心不生,由心不生則念不起。靜坐修煉之中,眼不視萬物,耳不聽聲色,心不思慮萬事,一味回光返韻.以凡息帶真息,息息歸根。元神自守全身第一大氣穴,而得身心大定。此時,

魂在肝而不從眼漏;
精在腎而不從耳漏,
神在心而不從口漏;
魄在肺而不從鼻漏;
意在脾而不從四肢孔竅漏。

故曰:“無漏”。

呂洞賓祖師曰:“修成一個無漏身是也*

解釋:
要想使身心無泄漏,就得封住下三陰和上七竅。要封往下三陰,男的要把住暗道機關,女的要封住鐵門兩扇。

具體方法是:在盤坐時,用毛巾卷成柱形,塞緊前陰和會陰,並移動臀部,壓緊肛門,即可封住下三陰。

下三陰封住以後,體內氣化得特別快,尤其是在組場帶功時抽骨髓,脈路周天就過得比較快。但是下三陰封緊封住以後,腿上的經脈就處於不通的狀態。“不通則痛”,故腿特別疼。這時,要求修煉者身體不要動,最好外形一點也不要動,上七竅也不要動,否則內臟也會跟著動,再疼也要挺住。這時的疼的感覺與平時疼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封上七竅的入手之功是制兩目,再制兩耳。

第九法:內視返聽

呂祖曰:

“修得一個無漏身,無漏功成要內視,內視則應細返聽,內視返聽運五行。”

修煉者身心已定,就開始默運五行。五行相生運化,可化精為氣。氣化成象,形狀各異,古時稱為內景。人相物景,皆栩栩如生。功能漸增,景象漸變,妙不可言。氣動有音,音用為咒.古時稱為吐音。九種真氣,各有其能。內有歌鳴.外有噴吐。現在流傳的“六字訣”,即由此而來。氣聚為液,液行成丹,謂之還丹。

內走暗線,外達七竅。調整明竅,內臟有應,謂之微妙;調整暗竅,七竅相安,謂之巧妙。正所謂“竅巧竅,微妙微微妙”。

內視返聽自身宇宙,五行相生妙在其中;
運氣化照百象逐生,欲告功成寂照凝神*

第十法:凝神寂照

《玄機直指》中說:“凝神者,收己清之心,而入其內也。”意即聚精會神於氣穴之中,與之相合不離。一念不起謂之寂,念起即覺謂之照。寂照,就是念心不起,照心不滅。身體不動,形體相合。凝神寂照的下手之功就是凝神入氣穴。這裏說的氣穴,就是自身宇宙的全身毛孔。要想凝神寂照,就得調息煉神,調身煉形。

故曰:
“調息要調真息息,煉神要煉不神神,
凡息停而真息動,真息生而內氣行;
識神斷而真神生,真神生而煉元神,
陰神全而陽神生,目空心空見真性。”

解釋:
真正做到了凡息止,真息現,機會難得。這時,寧可不睡覺.也要堅持做下去。這時候人能坐住,腿也不疼,比平時能坐的時間要長。如果能找出一個敏感點或薄弱環節,修煉就會平穩地像階梯一樣往上升。這時,陰神會出現,即出現沒有規律的幻聽、幻覺、幻視,這就要求修煉者必須用自己的思維控制住它。要記住,我是君主,我說了算。如果自己控制不了自己.那就別煉了。在這個階段,也有可能出現陽神。

如何理解“煉神要煉不神神”?在神的意識下,看到或想到的是人為的。在不神神支配下的潛意識下,出現的景象才是真的。比如,運化五行到肝時,眼前突然出現一片藍光,這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出現的,這就是不神神.說明肝已經和天幹聯系上了,也就是與人體宇宙內的天地人聯系上了。這時.手千萬別離開肝,而是要不斷地運化肝。到顔色開始變化時,手馬上往心臟運化。這是修煉不神神的一個方法。

如何理解“凡息停而真息動,真息生而內氣行”?比如,吸氣從膀胱提氣到肝,閉氣自養默念口訣,這時,肝膽會出現內氣運行,這就是真息動之故。“識神斷而真神生”,就是人想像的東西一斷,真神就出現了。

第十一法:聽息隨息

呂祖曰:
“凝神寂照再調息,五官七竅聽真息
聽息隨息最重要.人心道心兩相依。
凡息停止真息起,綿綿若存無意中,
真息停止凡息起,息息歸根入下田。
自身宇宙有天地,心比天來腎比地,
呼氣皆入天元根,吸氣皆入地元中。
呼不出心吸過臍,本是調息一真理,
真心真息常相依,神氣相依大定中。”

解釋: ’
聽息隨息不僅要用耳朵聽,還要用眼、鼻、口去聽。不僅要聽人心,還要聽道心。聽自己真息而不停,使人心道心相依,使人進入無意識狀態。這時候,自身宇宙才能體驗到哪是最低點,哪是最高點,哪是天元,哪是地中。也只有這樣,到“三仙功”’時才好安爐設鼎。到此,默運五行才算結束。真心為自身字宙之心,是本體之心。身者心之宅.心者身之主。這時,就會出現真陰和真陽,古時稱之為兩物,亦即鉛和汞。由此,才開始築基。人要大定,就需要沐浴。

第十二法;養心沐浴

“真心真息兩相助,神氣自然會相依
心息神氣常相依,行者自然入大定;
大定之後有一關,養心沐浴少人知,
養心沐浴到定中,靈寶畢法是真身。’

解釋:
調真息時,要用所有的感覺器官去體查內臟和外形的變化。兩相助就是用思維感覺去體查內臟。內臟要盡量放鬆,以便於接應和維護它。

“煉精者煉元精,煉氣者煉元氣,煉神者煉元神。”因此,精、氣、神與天地同其根,與萬事同其體。得之則生,失之則死。以陽火煉之則化為陽氣,以陰符煉(風)養之則化為陰精。故曰:“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

修煉者將元神凝入氣穴中,聽息隨息,時刻收神意入內,迴光返照。真好像雞孵卵。也好像龍養珠一般。溫溫火火時刻不變。那時神氣充盈,真陽之氣旺發,真乃奧妙無窮,實為道家修真最重要之功。煉精化傑,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就在此功。

這時,修煉者心液下降,腎氣上升,真神下照,元陽內生,神氣相合,子母相戀,水火既濟,混合於中宮而為一。此乃是修仙第一法:“引仙法”。收心乃心火降於下田之中,為鐵牛犁田開一條路。“引仙法”的結局是“三仙功”的開始。到此,修煉者在明師的指導下,方可正式近入“三仙功”的修煉。

養心沐浴有忘字篇、寡字訣和氣字訣:

忘宇篇

忘物可以養心,忘情可以養性,
忘靜可以養神,忘色可以養精,
忘欲可以養形,忘形可以養氣 ,
忘我可以養虛,忘事可以養道,

寡字訣

寡言可以養氣,寡事可以養命,
寡聽可以養聰,寡思可以養心,
寡欲可以養性,寡動可以養神,
寡德可以養精,

氣字訣

少言語可以養內氣,
薄滋味可以養血氣,
戒嗔怒可以養肝氣 ,
均胎息可以養肺氣 ,
不漏精可以養腎氣 ,
寡色欲可以養精氣,
抑津液可以養臟氣,
節飲食可以養胃氣,
少思慮可以養心氣,
謹行藏可以養神氣。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狀元(1504-1564),名洪先,字達夫,號念庵,族譜稱彥明公,江西吉水人。生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卒於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明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狀元,《明史》卷二八三有傳。
 
南嶽高台寺住持楚石和尚是其方外好友,他二人共同植下一棵黃山松,至今仍矗立在碧蘿峰右側的山坡上。其曾撰有《醒世詩》勸導世人。
 
羅狀元出生未及兩月,父親就死了。母四十多歲,生了子亡了夫,禍福相連,家庭生活,勉強過得。她於苦難中,養育了他。他很聰明,喜歡念書,念過的都能背誦。二十多歲時,考到頭名進士。為人公正,人格高尚,辦理事務,忠直殷勤。
 
龍庫國師,法號樵雲,明代高僧。洪先受了他的指點,而證得道果。羅狀元圓寂後,皇帝封他為“光祿少卿”,追諡“文莊”。他因歎息世人迷妄,而發出醒世的警語,裨益社會、後世的功德,無量無邊矣!
 
 

欲無煩惱須念佛,知有因緣不羨人;諸事隨時如流水,此懷無處不春風;
 
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浮生若夢誰非寄,到處能安便是家;
 
舉世盡從忙裏過,誰人肯向死前修;沒有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心至虛時能受益,是非經過不知難;靜坐常思自己過,閒談莫論他人非;
 
有時靜念千聲佛,無事閒看數卷經;理念深處塵念少,世情淡處道情濃;
 
佛心本是凡心轉,世味何如道味長;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富貴百年難保守,輪迴六道易循環;勸君早辦修行路,一失人身萬劫難;
 
世間最大惟生死,白玉黃金盡枉然;寬性寬懷過幾年,人生人死在眼前;
 
家富家貧休歎息,自有自無總由天;平生衣食隨緣過,才能清閒便是仙;
 
世世紛紛如電閃,輪迴滾滾似雲飛;今日不知明日事,哪有功夫理是非;
 
算起萬般渾是夢,不如急早念彌陀;榮辱紛紛滿眼前,不如安份且隨緣。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皈依佛法僧三寶,不皈依邪魔外道,是佛弟子必須恪守的信條。但有一些佛門弟子入佛修行後,並不能正確或達到理解這一點,凡事都把自己同現實生活和衆生隔離開來,總以為自己高高在上,犯不著再學習世俗知識和其它宗教方面的東西,繼而不堪與衆生結歡喜緣,動輒板著面孔與衆生論是非長短,沒有隨喜的心腸和善巧方便等等,這些都是非常不妥當的。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曾要求弟子們學習“五明”:1、聲明,即聲韻學和語文學;2、工巧明,即一切工藝、技術、算學、曆數等;3、醫方明,即醫藥學;4、因明,即邏輯學、哲學;5、果明,宗教和佛學。

“學處廣大,悲心懇切”是做菩薩的基本條件。

大乘佛教號召難學能學,盡一切學。佛門不僅鼓勵佛弟子博學多聞,還認為懷疑與比較是修行的第一步,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才有大悟。比較之後,我們才知道什麽是究竟的正法。

禁止別人懷疑和進行比較是武斷與不自信的表現,這樣拒絕、迴避一切而得出的信仰也不是真信仰,其道心也不會堅固。就像一些外道法師或邪教法師總是禁止其信徒排斥和拒絕別的書籍與學理,這是非常武斷的。

而佛弟子舍利弗質疑佛的傳法時,佛還非常高興地說了一句:“善哉”。認為這是誠實的表現。沒有心開意解時切不可自欺欺人,懷疑往往是悟入真理的動因之一。

釋迦牟尼佛將化世的法門分為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人天乘(人道和天道)是修行佛學的基礎,也是一切宗教(邪教除外)、外道的共通法門,同時也是世俗各人文學科、自然科學所提倡的共通的善法。

因此,真正的佛弟子不能排斥其它善法(這恰是入佛的基礎),若謗毀世俗科學、外道和其它宗教就更不應該了。因為萬法圓融,世俗智慧、科學文明也好,外道氣功也罷,必有可取之長處,而且有的成就還非常高。

從相對意義上講,它們都是有情衆生一定的智慧的産物,是究竟善法予世俗中的某種依托或體現。一樣是妙有真空,一樣是緣起性空。

原本般若波羅蜜多溶於一切,好的修行者,不僅可以識別一切緣起法的不究竟之處,還能虛心學習它們的長處。善法不一定非依止“佛”這種語境出現,相反是“佛”的這種語義語境背後的東西同一切善法本身就是一體。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說:“佛以法為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可見法的尊貴並不下於佛。釋迦牟佛也得依法才得以解脫生死,乃於成佛。佛弟子當然也得依止於最究竟和根本的善法,才能得到究竟圓滿的果報。

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多年依法證悟成佛後所傳下的這個法,則是為我們提供了這個究竟圓滿的可能性。於是,自此世上(我們這個時空)才有了“佛”及“佛法”這種語義下的概念名相。其內核卻是究竟的善法,是般若波羅密多。

佛說過有一種修行境界的人叫“獨覺”,比阿羅漢境界還要高,可證“辟支佛”果位。

這種人雖生生世世都可能無緣遇佛駐世,不曾聽聞佛的傳法,但他一直都堅持獨自修行,且能以“心法” 為重,常觀“無常”,從而悟出了一定的善法(叫“十二因緣”),並證得了一定的智慧,所以叫“獨覺”。即獨自覺悟之義。如“獨覺”遇佛駐世則叫“緣覺”,得究竟善法後進步很快,成就也會更大。

因此,佛門無門,萬法圓融,萬法歸宗,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不僅不會謗毀、貶斥世俗科學和別的宗教,還會向一切宗教、外道氣功師、世俗科學虛心地學習,學人之長,補己之短。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