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失眠的發生率較高,而且失眠成了困擾老年人生活的難題。老年人睡眠障礙,主要表現在入睡時間延長、睡眠不安定、易醒、覺醒次數增加,使睡眠呈現階段化,深睡時間減少。引起老年人失眠的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生理性因素:

年齡越大,睡得越少,這是眾所周知神經細胞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少,而睡眠是腦部的一種活動現象,由於老年人神經細胞的減少,自然就能引起老年人睡眠障礙,而失眠則是最常見的症狀。
 

腦部器質性疾病: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腦動脈硬化程度逐漸加重,或伴有高血壓、腦出血、腦梗塞、癡呆、震顫麻痹等疾病,這些疾病的出現,都可使腦部血流量減少,引起腦代謝失調而產生失眠症狀。
 

全身性疾病:

進入老年,全身性疾病發生率增高。老年人多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以及其他退化性脊椎病、頸椎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木等。這些病,可因為疾病本身或伴有症狀而影響睡眠,加重了老年人的失眠。
 

精神疾病:

有關資料統計,老年人中,有抑鬱狀態及抑鬱傾向的比例明顯高於年輕人。抑鬱症多有失眠、大便不通暢、心慌等症狀,其睡眠障礙主要表現早醒及深睡眠減少。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後半夜睡眠障礙越來越嚴重,主訴多為早醒和醒後難再入睡。
 

心理社會因素:

各種的心理社會因素,均可引起老年人的思考、不安、懷念、憂傷、煩惱、焦慮、痛苦等,都可使老年人產生失眠症。主要特點為入睡困難,腦子裏想的事情總擺脫不掉,以至上床許久、輾轉反側,就是睡不著。或者剛剛睡著,又被周圍的聲響或惡夢驚醒,醒後再難以入睡。
 

環境因素:

這也是引起老年人入睡困難及睡眠不安的原因。比如,屋居臨街、鄰居喧嘩、周圍環境嘈雜等,亦可使老年人難於入睡。環境雜亂不寧,還易將睡眠淺的老年人吵醒而不能再入睡。
 

藥物因素:

睡前服用了引起神經興奮的藥物,如治療結核病的異煙肼,治療喘息的麻黃素、氨茶堿等,易產生興奮而難以入睡。另外左旋多巴、苯妥英鈉等都能引起老年人失眠,左旋多巴能引起失眠,而且還可引起惡夢,擾亂睡眠。夜間服用利尿劑會增加夜尿次數,造成再度入睡困難。
 

睡眠不定:

有的老年人對睡眠有恐懼感,擔心一眠不醒,一旦遇到失眠,心情又十分緊張。情緒一緊張,反過來又影響睡眠;有時即使睡著了,也是惡夢不斷,形成惡性循環。相反,有的老年人認為,自己的睡眠時間太少,加上晚間無所事事,覺得無聊,所以一到天黑就早早上床睡覺,到了夜裏3~4點鐘,就已經睡了7~8小時;醒來以後,想東想西,使自己難以再度入睡。
 

白天睡眠過多:

老年人白天沒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所以白天小睡過多,也是影響夜間老年人睡眠的原因之一。老年人一般瞌睡多,在環境安靜,無所事事的情況下,白天小睡容易增多。適當控制白天睡眠,則能明顯改善夜間的睡眠品質。
 

夜尿增多:

夜尿次數增多是老年人的普遍現象,除了利尿劑會增加夜尿次數外,老年人逼尿肌功能紊亂以及前列腺肥大,膀胱內殘餘尿多,也會導致夜尿次數增多,從而擾亂睡眠。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認為人體內的精、氣、神三寶是確實存在的物質,對於生命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氣功師也是通過這三寶進行工作。

這一理論和艾立斯·貝得的論點相符合,他提出了一個“三重個性”論點:認為精神世界形成了情志世界,情志世界反過來又形成了以太世界。機體的物質是通過物理體產生的,而知覺是它的功能。

中醫進一步提出了知覺的三個起因,即位於小腹、心和頭部的下、中和上丹田,他們通過精、氣、神來認識物質世界。

中醫認為“精”與基因結構關係密切,基因結構是形成機體的組織,沙爾德拉克在他的《生命的新科學》一書中提出了“形態場”的觀點,這是一個振動場,當生物體在組成的時候,振動場包圍及幫助他們的形成。

他認為我們的基因結構不包含一份機體的綜合藍圖,相反,基因結構通過形態基因場轉化成機體的綜合藍圖。實驗室的結果證實了這一觀點,即當我們將一個新的行為教給動物或人的時候,與基因類似的其它結構就與前者分離,與以前相比,他們更快地掌握了新的行為。

看來“精”相當於機體的形態場。“氣”或許是形態場的基礎,形成了“精”,而“神”也是一個場,它形成了“氣”。

從物理學角度來看,“精”是體內浮懸在鹽水中恆定流量中的電子場,腦電圖、肌電圖和心電圖可以測定這一電場的有節奏的運動。

靜電的力量非常大,它完全是可信的,因為這場能通過對某些化學反應的催化作用和在適當的時候使某些份子向適當的場所移動,從而形成了機體。

如果“精”欲達到自由地調制,它就要求有足夠的能量使自由流動的電子在形態場內發生共振,同時為生化反應提供能量。

伊爾亞·普洛吉貢在他的“從無序到有序”一書中指出,生命需要無序,因為它能增加一個系統的能量,使它在更高層次上形成有序。當生化反應耗盡了這一電子潛能,機體就出現感受性遲鈍的現象,從而產生疾病。

我們對長時間的空中飛行作過研究,擁擠的客艙和再循環的客艙空氣降低了電能的可利用性,乘客的精力消耗很大,出現筋疲力竭的現象,這時就容易得病。如果乘客能戴小型的空氣離子器,他們就不再筋疲力竭,也很少會因接觸由空氣傳染的細菌而得病。

“氣”是帶有磁性物質的場,我們可予以測定,因為它可以使機體的電傳導性增強。
 
 Ryodoraku和EAV等診療儀器通過測定經絡的電傳導性能測定“氣”。高傳導性和平衡說明身體健康以及精力充沛,而低傳導性說明疾病和虛弱。

“氣”對機體幾乎不產生直接影響。但“氣”能提高局部的電傳導性,使它變成“精”。針灸師的電針也具有同樣的效應。

柯林攝影術的分析告訴我們,用自來水沖洗雙手能使手的電傳導性大大提高。然而,如果用同樣的水首先通過一個強大的磁場來沖洗手,手的電傳導性也會增強,這一事實首先告訴我們水能儲存和運輸某種磁性物質,其次,這種磁性物質能從人體上移去或加在人體上。

柯林對於長時間飛行的科研結果顯示,在乘飛機時磁場降低往往引起中醫所謂的陰虛,加重以下症狀,如煩躁、惡心、頭痛、眩暈和發熱現象。在乘飛機時如能在體上放上一塊磁鐵,提供一個磁性物質的來源,症狀就會緩解。

中醫文獻中把“神”描寫為精神和意識,有時也往往指“光”。如果“神”是光,那麼為什麼我們見不到它呢?現代物理告訴我們,電子實際上就是電磁波,X光是高能光。因此顯而易見光場或電磁能可以在機體周圍發生共振,而且是始終沒法測定的,就像環繞一個原子核的電子軌道除了負荷外無法測定一樣。

在電的激發下,“神”是可見的。健康人的柯林圖像顯示,當負脈衝出現的時候,柯林圖像上呈現一個個小球,當正脈衝出現的時候,圖像上呈現流光,而治療者的手指周圍往往出現流暢的光輝。

有時,有的手指出現流暢的光輝,而其它手指周圍都出現小球和流光。只有那些需要作用的手指始終具有光輝。例如,當一個人主要使用三個手指按摩的時候,我們發現這三個手指周圍產生光輝,而其它手指周圍產生小球或流光。

環繞治療者手指的電子以不同的形式運作,這就使物理學家獲得一個巨大的機會去探索“神”的本質,也使我們能更好地去了解氣功師的特殊功能。

通過物理儀器我們可以測定精、氣、神的存在,因而這也是一個科研的課題。對住院病人而言,監視這些場的能量大小,當能量低時給予補充也許可以縮短康復時間和挽救生命。研究如何加強患者和他本身的形態基因場的共振和減少病程中的形態基因場的共振也是前沿醫學的一個研究課題。

這也許也是氣功師和其它治療者過人的主要領域,對於這一點西醫也許一無所知。東西方的融合將為現代醫學帶來一場革命。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人快到生命終結的時候,為什麼總是懊悔虛度了一生,總是假設如果再給他一次生命,他將如何如何?覺得自己不該失去很多,覺得人生還有潛力,只是加法做得不夠。可是生命是一次單程不歸的旅程,沒有後悔藥!

那麼人生的“加法”是什麼呢?是追求知識、成功、富貴、名利。而生活彷彿是一個容器,總想放很多東西進去來豐富我們的人生,這並沒有錯,關鍵是你要放什麼進去,你要怎麼放。

有一篇叫《生命中的大石頭》的文章,講了一個如何管理時間的小測驗:

先把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放進廣口瓶,直到再也放不下。其實,還可以放礫石來填滿石塊的間隙;還可以倒沙子來填充礫石的間隙;甚至還可以把水倒進玻璃瓶……

可見時間是擠出來的,而人的潛力也是挖掘出來的,所以人生需要加法。只要你努力,不自滿,不自卑,給自己定個高一點的目標,跳起來就能完成。

信仰、學識、技能、事業,都是生命中的大石頭,趁著年輕力壯,早早地放進自己的瓶裏,然後再從容地去享受去遊玩去消遣。如果把這個順序顛倒過來,那麽想裝大石頭就晚了,只能“老大徒傷悲”了。

但仔細想想,一輩子只是拼命地做“加法”,有了金錢,又要美女;有了豪宅,又要名車;有了地位,還要名聲;生怕自己的東西比別人少,沒完沒了,豈能不累?結果可能生活失調,精神崩潰。並不幸福。

見過一篇隨筆《生活的簍子》,很有啓發性:一個生活沉重的人去見智者,智者給他個簍子背在肩上,要他走一步撿塊石頭放進去,看看有什麼感覺。等那人走到終點,累得趴下。智者說,這就是你為什麼感覺生活沉重的道理。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每個人都背著一個空簍子,而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地往自己的簍子裏放東西的過程。如果有了,就想更多,貪得無厭,欲壑難填。只做加法就很悲哀。明智的選擇是做“減法”人生了。

遠離名利、看淡成敗、安於淡泊就是減法,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知足、節制、感恩、惜福、避禍,說的就是人生需要減法。

張良當年歷盡艱辛幫劉邦奪天下,功高蓋世,可他卻毅然辭官不做,歸隱山林,享受淡泊的人生樂趣,得以安度晚年。而韓信也是戰功赫赫,但他對人生的期望值很高,拼搏於官場,最終卻丟了性命。可見減法使人消災。

生命是一道數學題,人的一生不過三萬個日子,活一天就會減少一天。功名和財富卻隨時間推移做著加法。

可是有一天當這兩條曲線交叉時,生命的顯示幕上就會出現零,0乘以任何數都等於0,再多的也都帶不走,這就是生命的數學公式,殘酷而真實。

人生的加法,給我們加入智慧的光芒,加入品格的力量,加入財富的積累,加入親情的溫馨,使人生更加豐盈。

而人生的減法,為我們減去多餘的物質,減去奢侈的欲望,減去心靈的負擔,減去環境的紛擾,合理安排人生的進退取捨,使人生更健康。

因此,加法是一種成長,減法是一種成熟。

它們是生命中的兩個輪子,不可或缺。一個是孔子、孟子“兼濟天下”的歷史使命和社會擔當,一個是莊子、老子“順乎自然”的內在修養和自我完善。加法減法並用,兩個輪子齊轉,生命之旅才會風光無限。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方面,二者互相關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不可分離。長期以來,人們往往重視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

實際上,人們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中,外部環境中的各種因素都可以來影響人的心理健康,這些因素能使人產生愉悅感覺,有益於心理健康;有些則使人產生心理緊張,有損於心理健康。

主動調整自我的心理狀態,使其達到和保持在健康水準,有利於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這是靜坐修學中所必須使用的重要方法。

修練靜坐中所注重的“調神”或“調心”,主要指調整心理狀態。在提高心理健康水準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達到保健作用,與其所要達成的其他目的之效果。

實踐證明,絕大多數人通過修練靜坐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也確有少數人學練靜坐後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障礙。

對靜坐引起精神障礙的臨床現象進行研究,發現這類患者可見於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職業和不同文化程度的練修者。

用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MMPI 量表)測驗結果顯示,這類患者有明顯的精神分裂和人格方面的障礙、情緒抑鬱和易激動,比正常人更容易接受暗示,依賴性強,表現為對自身軀體功能的過份關心和疑病主訴。

另外有社會交際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維障礙和幻覺等特徵。這種與修行有關的精神障礙在現代精神醫學中尚未見詳盡描述。

臨床症狀表現為類神經症性、類精神分裂症性、情感性和偏執性等精神障礙,臨床症狀群具有氣功療法的某些特徵,往往不能歸入現有的精神疾病分類,應視為與中華特殊文化傳統和觀念體系有關的一種跨文化性精神障礙。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學修出偏所致的精神障礙,除了與某些修練功法不夠完善和盲目自練,缺乏指導有關外,還與患者練修前的心理素質、個性缺陷等心理因素有關。

在深沉入靜狀態下,人的心理活動有很大的變化,既可能有正常的心理效應,也可能有異常的心理效應。練修者如果不注意加強精神修養,提高心理健康水準,即“修身養性”,只是強行入靜,並過份暗示解除自我控制,當入靜到一定程度,恐怕或會導致不良之後果。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個年輕美麗的女孩,出身豪門,家產豐厚,又多才多藝,日子過得很好,媒婆也快把她家的門檻給踩爛了,但她一直不想結婚,因為她覺得還沒見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個男孩。

直到有一天,她去一個廟會散心,於萬千擁擠的人群中,看見了一個年輕的男人,不用多說什麼,反正女孩覺得那個男人就是她苦苦等待的結果了。

可惜,廟會太擠了,她無法走到那個男人的身邊,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那個男人消失在人群中。

後來的兩年裏,女孩四處去尋找那個男人,但這人就像蒸發了一樣,無影無蹤。女孩每天都向佛祖祈禱,希望能再見到那個男人。她的誠心打動了佛祖,佛祖顯靈了。

佛祖說:“你想再看到那個男人嗎?”

女孩說:“是的!我只想再看他一眼!”

佛祖:“你要放棄你現在的一切,包括愛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

女孩:“我能放棄!”

佛祖:“你還必須修煉五百年道行,才能見他一面。你不後悔?”

女孩:“我不後悔!”

女孩變成了一塊大石頭,躺在荒郊野外,四百多年的風吹日曬,苦不堪言,但女孩都覺得沒什麼,難受的是這四百多年都沒看到一個人,看不見一點點希望,這讓她都快崩潰了。

最後一年,一個採石隊來了,看中了她的巨大,把她鑿成一塊巨大的條石,運進了城裏,他們正在建一座石橋,於是,女孩變成了石橋的護欄。

就在石橋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見了,那個她等了五百年的男人!他行色匆匆,像有什麼急事,很快地從石橋的正中走過了,當然,他不會發覺有一塊石頭正目不轉睛地望著他。男人又一次消失了。

再次出現的是佛祖。

佛祖:“你滿意了嗎?”

女孩:“不!為什麼?為什麼我只是橋的護欄?如果我被鋪在橋的正中,我就能碰到他了,我就能摸他一下!”

佛祖:“你想摸他一下?那你還得修煉五百年!”

女孩:“我願意!”

佛祖:“你吃了這麼多苦,不後悔?”

女孩:“不後悔!”

女孩變成了一棵大樹,立在一條人來人往的官道上,這裏每天都有很多人經過,女孩每天都在近處觀望,但這更難受,因為無數次滿懷希望的看見一個人走來,又無數次希望破滅。

若不是有前五百年的修煉,相信女孩早就崩潰了!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女孩的心逐漸平靜了,她知道,不到最後一天,他是不會出現的。又是一個五百年啊!最後一天,女孩知道他會來了,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動。

來了!他來了!他還是穿著他最喜歡的白色長衫,臉還是那麼俊美,女孩癡癡地望著他。這一次,他沒有急匆匆的走過,因為,天太熱了。他注意到路邊有一棵大樹,那濃密的樹蔭很誘人,休息一下吧,他這樣想。

他走到大樹腳下,靠著樹根,微微的閉上了雙眼,他睡著了。女孩摸到他了!他就靠在她的身邊!但是,她無法告訴他,這千年的相思。她只有盡力把樹蔭聚集起來,為他擋住毒辣的陽光。

千年的柔情啊!

男人只是小睡了一刻,因為他還有事要辦,他站起身來,拍拍長衫上的灰塵,在動身的前一刻,他回頭看了看這棵大樹,又微微地撫摸了一下樹幹,大概是為了感謝大樹為他帶來清涼吧。然後,他頭也不回地走了!

就在他消失在她的視線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現了。

佛祖:“你是不是還想做他的妻子?那你還得再修煉。”

女孩平靜地打斷了佛祖的話:“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佛祖:“哦?”

女孩:“這樣已經很好了,愛他,並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佛祖:“哦!”

女孩:“他現在的妻子也像我這樣受過苦嗎?”

佛祖微微地點點頭。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在這一刻,女孩發現佛祖微微地嘆了一口氣,或者是說,佛祖輕輕地鬆了一口氣。

女孩有幾分詫異:“佛祖也有心事?”

佛祖的臉上綻開了一個笑容:“因為這樣很好,有個男孩可以少等一千年了,他為了能夠看你一眼,已經修煉了兩千年。”

生命總是平衡的,以一種我們了解或是不了解的方式。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繼承傳統諸家氣功功法,予以發展豐富,開闢了多種多樣的氣功入靜法門。道教文獻中所見的氣功方法,多達百數十種,既有靜功,又有動功、動靜功,而以靜功為主。

道教氣功靜功入靜法,大略可分為煉神、煉氣、存思、守竅、內丹五大類。
 

一、煉神類。

此類方法源出老莊,從調心入手,以空虛心念、令契合於虛無之道為修習之要,有守道、守神、守一、心齋、定觀、澄心、觀心、坐忘、煉神還虛、煉神合道等名目。

大概出於魏晉意的《西升經》,承老莊之說,貴養神而賦養形,闡述了以清靜自心、收心離境、冥思絕虛為要的“養神”、“守一”、“思道”、“守神”之道。該經《身心章》云:“常以虛為身,亦以無為心,此兩者同謂之無身之身,無心之心,可謂守神”。“守神”原出《莊子·刻意》、《齋戒箓》等道書中還以《莊子》中的“心齋”為道教徒所修的齋法之一。“心齋”以除嗜欲、絕思慮為要,符箓道派把這種功夫作為祈神、齋醮之前的必要準備工作。

煉神一類功夫,本與佛教止觀多所相通。南北朝以來,道教在源於老莊的守道、守神說的基礎上,吸收佛教天台止觀及禪宗禪法,形成一類佛、道融合的煉神之道。

《洞玄靈寶定觀經》所說“定觀”,實即佛教“止觀”的改頭換面,泠虛子注云:“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動;觀者慧觀也,如天常照。定體無念,慧照無邊,定慧等修,故名定觀。”

修習方法,以靜坐冥思為要,若覺念起,即時用內觀覺照之法遣除,“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攝念持心,須掌握法度,勿令太急而致報狂顛,心達寂定時,又須放任,寬急得所,方能漸入靜亦定、動亦定,“處喧無惡,涉事無惱”的“真定”,貌定而生智慧。

唐代名道士司馬承禎的《坐忘論》所述“坐忘”之道,本出《莊子》,修習以“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為要,以達“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遣”的靜定之境為成就。

入門分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七步,調心防斷、任、放、縱四種偏執,既不可住有,又不可住空,“但心不著物,又得不動,此為真正定基”。

這類“坐忘”法,可謂佛教止觀與老莊坐忘之道融合的產物。

被全真道奉為重要經典的《清靜經》,則以“澄心遣欲”為宗,以內觀“心無其心”、外觀“形無其形”、遠觀“物無其物”為遣欲的訣要,以達“寂無所寂”的“重玄”境界為究竟,佛教止觀的氣味更濃。

大概唐代所出的《三論元旨》,依“重玄”哲學,分煉神入定的了階次為“攝心歸一”(安定)、“灰心忘一”(滅定)、“悟心真一”(泰定)三階。初以一念攝萬念,“內靜觀心,澄彼紛葩,歸乎寂泊”,若心念浮燥難收,用“放心遠觀”之法,縱心遠觀四方無極世界,至無可觀處,然後攝歸,從頭至足,觀身體虛假無常。

又可心依氣息而觀,或“怡神而已,精照一源”,由此達寂定不動。次“忘心遣觀”,連寂定的心念也泯滅,使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境智雙忘,謂之“灰心忘一”。次由忘一而達真一,心與道合,因忘而明,因明而達,“悟心真一”,達《莊子》所云“宇泰定則發天光”的最高境界。

《坐忘論》等還把修習者心身隨功夫漸進而生的效應,總結為“五時七候”,五時,指心由動多靜少、靜少動多、動靜相半、靜多動少,漸次達一向純靜,有事無事,觸亦不動的“真定”。由此升入七候,身體漸生變化,由宿疾皆消、身輕心暢,進而返老還童、心悅神安,乃至“延壽千歲”,成為仙人、神人、至人。

宋代以來,道教煉神之道進一步與禪宗之禪融合,提倡明心見性,被稱為内丹中的“上品丹法”、“最上一乘頓法”。
 

二、煉氣類。

此類方法源出先秦的吐納食氣、行氣,以調制呼吸為主,有行氣、閉氣、胎息、吐納、服氣、食氣等名目。修習大體分閉息、多入少出、服咽內元氣、服食外氣等法。

閉息,在《抱樸子·釋滯》稱“行炁”,法為從鼻中吸氣,然後閉而不呼,逐漸延長閉息時間,於閉息時默數數,從一數至一百二十,漸增至千。不可閉抑時,從口中微微吐氣出。氣之出入,皆須深細綿密,“不欲令己耳聞其出入之聲,當令充入多出少,以鴻毛著口鼻之上,吐炁而鴻毛不動為侯也。”

《養性延命錄》亦述此法,謂行氣須於夜半子時至午時天地之炁生時行之,強調“欲學行炁,皆當以漸”,不可勉強閉噎口鼻,急於求成,而致瘡癤等疾。

這種行氣法練起來易生弊端,故隋唐以來頗有人反對,如《王說山人服氣新訣》說:“大都不得閉氣,若閉氣則疾生。”《胎息精微論》等亦反對強行閉氣。

多少入出的服氣法,以調息令多入少出為要。如《太清調氣經》云:“鼻長引氣,口滿即嚥,然後一吐,須少,每引須多。”《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訣》方法為入五吐一。《太清五老口傳服氣法》為息入後閉停少時,呼時三分氣中出二分,留一分,亦住少時,又有“三五七九氣法”等,皆屬此類。

存服外氣,為存思與服氣的結合,有服五芽、六氣、霧、三氣、紫氣等多種方法。

五芽,指五方所生的五色氣,道教認為外五氣與內五臟五氣相應,面向五方,存服五氣,有補益臟氣、健身延年之效。存服之法,據《太上養生胎息氣經》等所說,先面東平坐握固,閉目叩齒三通,存想東方青氣(青芽)入於我口,納氣服嚥九次,以舌舐唇漱津嚥下三次,存想青氣入己肝臟中,氤氲盤旋,循行諸脈。次存服南方赤氣(丹芽)、中央黃氣(黃芽)、西方白氣(素芽)、北方黑氣(黑芽)。

服三氣法,是於日初出時,面向日,存想日下有青白赤三色氣,直下入我口中,服嚥其氣九十度,服霧法,為存想有五色雲氣郁郁然,口納其氣服嚥五十度。服紫氣法為存想自己泥丸宮中有紫氣出,勃勃衝天,採服此氣。

存服內元氣法之內元氣,指吐氣時從自己氣海丹田中上升的氣,當此氣升入口中時,閉口連連鼓咽,想其聲汩汩,直入氣海。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等分其法為進取、淘氣、調氣、嚥氣、行氣、煉氣、委氣、閉氣、佈氣等十餘訣,其中嚥氣指服咽內元氣,行氣指內元氣嚥下後,以意領氣,從下丹田後穿夾脊,循脊柱上升至頭頂,然後降下,遍行於毛髮、頭面、頸項、手臂、十指、五臟、兩腿、足心,最後想周身病氣瘀血被正氣蕩滌,從手足端散出,謂之“散氣”。這種服氣法再發展一步,便走向了內丹。
 

三、存思類。

存思,略同佛教所謂“觀想”,為持續想像某種形相之意,是符箓派道教主要的修煉方法,源出緯書。道教徒修煉時存思的對象,大體可分為具宗教內容與不具宗教內容者兩類。

具宗教內容者,如身內外的神祗、仙境、天宮等,存思的神祗,有《太平經》所述五臟神、身中二十四神,《大洞真經》所言三十九神真,及日月、五星、北斗等神,而以存思身內三丹田中神真為主,《抱樸子》等名曰“守真一”。

另有“三一九宮法”、“默朝上帝”等,以上丹田中被認為居主宰地位的太一帝君等神為存思對象。這類存思法滲透了有神論及飛升出世的宗教內容,但其修煉的過程,從客觀上來看,無疑有氣功的內核。

不具宗教內容的存思法,有內視法、存服日月光華法、服三色氣法、服元氣法、酥沐法、服紫霄法等。

如《丹書紫字三五順行經》述內視法為:端坐內視,存想自身中臟腑腸胃,了了分明,久行之能真內見臟腑。《紫度炎光經》所述內視法,為令耳目遙注於百里、千里之外。謂久行之能見聞遠方之事,得遙視遙聽之能。

又如《雲笈七簽》卷四五“服日月芒法”:常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銅錢,赤色九芒,從心中出喉,至口中,復返還於胃。存思良久,吐氣嚥津若干次。服月華法為存思腦中有月象,放白光,下照入喉,服嚥其光。

服元氣法,乃存想空中元和之氣郁然而下,如雲如雨,流潤自身,透皮肉,入骨髓,四肢五臟皆受其浸潤,有如流水滲入地中。

酥沐法:想像頭頂有酥團融化,流注入腦,下溉心間,周行四肢。以上二法有補益虛損之特效。

服三氣、服雲氣、服紫霄等法,為存服赤白黑紫等各色氣、光,有通過想像吸收外界生命能量的意味。
 

四、守竅類。

此類方法以意守丹田為門徑,有“守一”、“胎息”、“存神煉氣”等名目。如唐代孫思邈《存神煉氣銘》云:“欲學此術,先須結粒,安心氣海,存神丹田,攝心靜慮”。幻真先生《胎息經注》釋“胎從伏氣中結”云:“修道者常伏氣於臍下,守其神於身內,神氣相合而生玄胎。”此類方法,入手門徑與內丹基本相同。
 

五、內丹。

晚唐以來,內丹一般指了自身先天精氣神為藥物,在身中煉“丹”的系統方法。道教煉養諸法中,內丹的理論最是精稱,方法最為周密,堪稱道教氣功的代表、精髓。內丹方法先後多達十餘家,皆以性命二字為綱宗,就修習的次第而言,可分為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先修性後修命及先修命後修性三類。

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稱“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煉神之道與禪宗之禪的融合,入手既逕直煉神還虛,絕情忘念,明心見性。如《修真十書·謝張紫陽書》云:“人但能心中無心,念中無念,純清絕點,謂之純陽。”但能保持此心,動靜不亂,則自然與道合真。

清代黃元吉《樂育堂語錄》說:“上品丹法,以神入於虛無中,不著色,不著空,空色兩忘,久之渾然融化,連虛無二字亦用不著,此即《莊子》所謂‘上神乘光’者也。”

先修性後修命,為全真道北守宗所倡。此法從除情去欲、收心止念、明心見性入手,以一切時中念念清淨心地、不被欲塵妄念迷亂為要。至念住心息,再依次煉化精氣,了徹命功。

明末伍守陽將這種丹法的修習分為四個階段:一築基,以煉己還虛、做對境無心的功夫為主。二煉精化炁,稱初關、百日關。三煉炁化神,稱中關、十月關。四煉神還虛。稱九年關。

先修命後修性,為南宗所倡。其法從鍾呂派內丹的傳統方法入手,守竅調息,循序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至煉神階段,參究禪宗性理,以“打破虛空為了當”。

從修煉方式講,內丹又分為清修、雙修二派。清修派主張陰陽具足於自身,只可自己清修,這是內丹的主流。雙修派認為陰陽分具於異性之身,主張男女合修,取藥於“同類彼體”。這類方法實屬秦漢以來房中術的進一步發展。

道教還認為男女生理不同,故煉丹的方法應有所區別。宋元以來,出現了不少“女丹”著述,一般都認為女命在乳房,從意守膻中而“煉體”入手。

除靜功外,道教還繼承發展先秦秦漢的導引、按摩術,輔以叩齒、嚥津、鳴天鼓等,作為治病健身、益壽延年乃至成仙得道的重要方法。

導引、按摩,以動搖肢體為法,最初相當簡單,多摹仿動物的姿勢,如《抱樸子》所言“龍導虎引、熊經龜嚥、燕飛蛇屈鳥伸、天伏地仰”等,五禽戲、八段錦等,皆屬此類。這類鍛煉方法,多與調息、閉氣、冥思、存想結合,成為氣功動功、動靜功。

其動作姿勢,愈演愈繁,如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所述導引法多達數十式,與印度瑜伽體位法頗多相類。服氣、叩齒、鳴天鼓相配合,動靜相兼,成為道教氣功功法的一大特色。

道教氣功煉養,還往往與避穀、服餌、房中術相配合。避穀以進入氣功態為基礎,又被認為是氣功功夫深湛的表現,或被作為進入氣功態的手段。避穀大多服藥,服氣、內丹等氣功,也多服用藥物以為輔助。

道教的各種煉養之道,對房中術皆十分重視,房中術既包含有性生活方面的衛生知識,又有氣功的內容,或被當作氣功的修煉途徑。

道教從養生健身、延壽成仙的宗旨出發,全面繼承發展中華傳統諸家的各種煉養方法,吸收外來佛教、印度教煉養學的精華,形成了自家多渠道、多層次的氣功養生體系。

較之以精神解脫為根本宗旨的佛教及以道德修養為根本立場的儒家,道教顯然更長於養生,獨具佛、儒二家所缺的動功、避穀、服餌、房中等術,具動靜兼備、內外結合的特點。

較之以治病為根本宗旨的醫家以及技擊為根本宗旨的武術氣功,道教氣功更富高層次的功法及精深系統的理論。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儒釋道等諸家中,道教被公認最擅長於養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許多封建帝王奉為信條。

道教氣功的功法,除具宗教性內容的存思神真一類外,其它方法,從客觀方面看來,都很少或不具宗教內容,只要修習者不帶有長生成仙的信仰,完全可以視之為氣功。即存思神真、仙境一類方法,也可以發行為不具宗教內容的氣功功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謂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一、生苦:

生之苦,人多不復記憶,事實上,十月胎獄之苦,且不必說,即出生之際,一個六磅八磅重的嬰兒,通過狹窄的生門,這痛苦已非言語所可形容。

脫離母體之後,為外界灼熱或寒冷的空氣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來提去,這對嬰兒細嫩的肌膚而言,其痛苦較皮鞭抽體尤有過之。嬰兒出生後呱呱大哭,實是肉體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

唐人詩云:“公道人間唯白髮,貴人頭上不會饒。”老,是任何人無以避免的。韓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賦過人,或攝生有術,到了七十歲八十歲,上述現象總會發生。

又何況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數十年之後,除了生理機能衰退外,因過去勞苦積累而貽留的腰酸背痛風濕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至於衰老對於女人,則更為殘酷,因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著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齒,傾城傾國而雞皮鶴髮,老態龍鍾,固然使人感慨,但誰又能逃出這個老的公例?
 

三、病苦:

人自呱呱墮地之日起,就與病結下不解之緣。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潰瘍肺結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壓心臟病,也許有人說,科學進步,新藥日出,只要有錢,何愁治不好病?其實不然,特效藥固然層出不窮,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見,如小兒麻痹症,癌症,在近年來日漸增多。

進一步說,即是藥物能治癒身體上的疾患,但由於社會競爭劇烈而致精神緊張焦慮所引起的神經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鬱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豈是藥石所能奏效的?

本來四大假合之身,難免有寒熱失調的時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時間還好受,倘長年纏綿病榻,日與藥物為伍,這種痛苦,豈可言喻?
 

四、死苦:

一部鋼鐵鑄成的機器,其壽命也不過由數年到數十年,一個血肉之軀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漢武求長生之藥,只留下千古笑柄。蓋宇宙萬象,生住異滅,周而復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壞,法爾如是,安有例外?佛經上說,非想非非想天,壽長八萬四千大劫,但報終仍當墮落,不出六道輪迴。

既然如此,則死之於人,也就不足為異了!無奈“壯志未酬身先死”,每一個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壯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時死前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離,呼吸困難,心裏有千言萬語,一句也說不出來。

這時嬌姿稚子,環繞榻前,生死離別,淒慘無比,尤以將死未死之際,這一生所作所為,善善惡惡,一一自腦海映過。

對於那些善的,無愧於心的,會感到欣慰寧靜,但對那些惡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將會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這時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獄相見,神識受業力牽引,墮入惡道,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之痛苦,尚有甚於此者乎?
 

五、愛別離苦:

語云“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生死離別,人間慘事,青春喪偶,中年喪子,固然悲痛萬分,即使不是死別,或為謀求衣食,或因迫於形勢,與相親相愛的人生離,也將感到痛苦。

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亦難得終身相守,又何況其他呢?萬法無常,愛別離之苦,是誰也無可避免的。
 

六、怨憎會苦:

和愛別離苦相對的,是怨憎會苦。意氣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愛人,恩愛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歡的子女,或生離,或死別,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語言乏味;或利害衝突,兩不相容的人,偏又聚會在一起。

像這些可厭可憎的人,能夠終身不見,豈不眼前清淨?無奈社會上人事問題,繁雜萬端,“不是怨家不聚頭”,在某些形勢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隨形,好像再也沒有分散的時間,這豈不是令人苦惱萬分?
 

七、求不得苦:

想獲得某一件東西,經濟力量達不到;想謀求某一個位置,僧多粥少謀不到。甲男愛上了乙女,乙女卻屬意於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電子行業精英,但為了吃飯卻不得不委曲在網咖做侍應生。這些都是求不得苦。

莫說求不得,即使第一個願望求得,第二個願望又立即生出來。山谷易滿,人欲難平,誰會感覺到自己一切都滿足了呢?不滿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豈不苦惱?
 

八、五陰熾盛苦:

五陰即是五蘊,五陰集聚成身,如火熾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陰’熾盛,四大不調,而有疾病之苦。‘受陰’熾盛,領納分別,使諸苦轉本加極:‘想陰’熾盛,想相追求,而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諸苦。‘行陰’熾盛,起造諸業,又為後來得報之因,且因行而遷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識陰’熾盛,起惑造業,三世流轉,而有生死之苦。
 

佛教中有時又把苦分為苦苦、壞苦、行苦的三類。
 

苦苦:

是我們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經中既使沒有指出,我們也是認為是苦的,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變的痛苦、死亡的痛苦;由社會環境引起的愛別離苦:即親愛的人不能廝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能如願;怨憎會苦:是怨家路窄,低頭不見抬頭見。以及五蘊熾盛苦:即五蘊身心不平衡的痛苦。
 

壞苦:

是指我們通常快樂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來看,我們所謂的快樂受並非真正的快樂,其實質也是痛苦的。

例如我們饑餓時想吃,吃飽了就覺得快樂,但如果繼續吃下去,還會覺得快樂嗎?身體髒了,洗澡覺得快樂,但長時間在水裏泡著覺得快樂嗎?無聊時看電視覺得快樂,但沒日沒夜的看下去覺得快樂嗎?

由此可見我們的所謂快樂,是因為我們有了某種欲望之後,通過外境的刺激得到滿足心理上出現暫時的平衡,於是我們覺得快樂。

然而吃飯的實質並非快樂,倘若吃飯的實質是快樂的話,無論吃多少都應該覺得快樂,然而事實不然,當我們帶著強烈的欲望吃饅頭時,吃一個、兩個、三個感到快樂,吃到四個、五個、六個時,你會發現此時已由原來的快樂轉變為痛苦了。

吃飯是這樣,世間上一切通過欲望得到的快樂莫不如此,因為這種樂受能變壞,因此稱為壞苦。
 

行苦:

行,是遷流變化義。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變化,這乃是宇宙人生之規律。

但世人不識這種規律,追求永恆:希望身體永恆、家庭永恆、婚姻永恆、事業永恆、人際關係永恆、愛情永恆,事實上世間沒有一樣永恆的東西,世事無常,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由於我們的認識與世間的事實~~行,相違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總之,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如果把我們的身體比作一輛汽車,那麽肺就像汽車引擎,讓人體通過呼吸氧氣來獲得生命的燃料;肝臟和腎臟好比機油濾清器,及時清除體內代謝的廢物殘渣,延長發動機的壽命;胃就像油箱,我們每天吃的食物經過口腔的粗加工後,先進入胃部消化吸收;而腸道可以看成汽車排氣管,經過胃部“加工”的食物,進入腸道進行二次處理後,再排出體外。然而,像汽車一樣,如果我們的內臟沒有被好好保養,就會讓它們變髒甚至受傷。
 

《肺》
  
在所有器官中,肺的自我保護能力最差,可以說是最受委屈的一個器官。肺癌診療中心的專家稱,吸煙是肺部最大的污染源,其次是空氣污染。你呼吸的每一口空氣都可能將漂浮的顆粒、有害氣體帶進體內。雖然肺葉上排列的細小纖毛能將一些污染物、細菌清掃出去。但如果長時間處於空氣污染的環境中,即使再堅強的肺,也會受不了。

清潔方法:多吃蘋果。研究表明,經常吃蘋果的人咳嗽、生痰的機率比不經常吃的人低33%,這是因為蘋果皮中的果膠和抗氧化物能減輕肺部的炎症反應。如果經常處於吸煙環境,一定要多喝水,可以加速排出體內有害物質。
 

《腸》
  
腸道中棲息著數以億計的細菌,比如,益生菌和致病菌等,前者的作用在於平衡各菌群,維持腸道健康,但如果飲食不規律,人體抵抗力下降,這些益生菌就會轉變為致病菌,引起腹瀉、胃潰瘍等疾病。經常打嗝、腹脹、放屁多而臭等現象,就是腸胃中的“髒東西”在作祟。此外,體內最終代謝的廢物,也就是大便會進入大腸中。尤其對便秘的人來說,大便中的多種毒素會被腸道反複吸收,通過血液循環到達人體的各個部位,導致面色晦暗、毛孔擴張、痤瘡等。

清潔方法:最重要的是保持腸道通暢。比如,多吃蘋果、香蕉等水果,主食不要過於精細,多吃粗糧;工作壓力大、久坐會導致便秘,因此最好每天都運動一下,可以喝一些蜂蜜。
 

《胃》
  
胃裏有一種名為幽門螺旋杆菌的細菌,不乾淨的飲食是它的主要源頭,全世界約50%的人胃部都有這種細菌繁殖。大部份胃癌、胃炎、胃潰瘍患者體內都有幽門螺旋杆菌存在。大多數人感染後沒有什麼症狀,但10%—15%的感染者會得胃潰瘍。

清潔方法:不熬夜,保持好心情。當精神緊張、過度疲勞、情緒不佳時,會使胃酸分泌增多,會有反酸水、燒心、惡心等不適。此外,要少吃過甜、鹹、辣、酸、冷、燙的食物。
 

《闌尾》
  
闌尾處於大腸的起始部位,就像一個被單獨分離出來的死胡同。因此,一些糞塊、糞石進去後很難出來,腸道細菌更容易繁殖,使其繼發感染,引起炎症。可以說大腸有多髒,闌尾就有多髒,甚至程度更深!

清潔方法:跟腸道一樣。
 

《肝》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也是最大的腺體。其實肝臟就像一個化工廠,除了能分解攝入體內的酒精外,至少還有250種功能。它有一根重要的血管通往腸道,將腸道中不易吸收的代謝物質帶回肝臟進行“解毒”。如果經常喝酒或者大口、連著喝,分解速度跟不上,就可能造成酒精中毒。除了酒精,暴飲暴食、吃得過於油膩等飲食習慣會使肝臟變得很“髒”。

清潔方法:每天運動十分鐘,就能保證肝臟在最好狀態下工作。喝酒時速度要慢,最好用小杯。一日三餐按點吃,少吃脂肪、糖含量高的食物。
 

《膽囊》
  
膽囊具有儲存膽汁的作用,用來幫助消化脂肪,還可以吸收其中的水分,讓精華物質發揮最大的作用。愛吃肉、久坐等習慣容易讓膽囊產生廢物~~膽結石,最常見的有膽固醇結石和膽紅素結石,前者易形成堅硬如石的物質,而後者多呈泥沙狀,多與膽管內入侵的細菌等“髒物”有關。

清潔方法:多吃高纖維的食物,如芹菜、穀物、紅薯等。少吃動物內臟、蛋黃等富含膽固醇的食物。要少坐多活動。否則容易引起腹壁鬆弛,內臟下垂,時間久了會壓迫膽管,使膽汁排泄不暢、沉積而形成結石。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美容,是指在中醫學基礎理論指導下,運用中醫技術與藥物及其製品來美化人們自身體形、體態和容貌的醫學實踐活動。中醫美容經歷了秦漢時期的萌發和晉唐時期興盛的發展歷程。尤其晉唐時期,此時中醫美容已具有較高水平,初步形成了獨立的學科。

秦漢~~中醫美容之萌發

戰國後期出書的《韓非子集·顯學》中就有“脂以染唇,澤以染髮,粉以敷面,黛以畫眉”的生動描述。由於當時社會經濟,科學文化進步較快,人們對美的追求除開始講究簡單的衣著,化妝的不斷改進外,還從傳統醫學的角度對影響人體容貌美、形體美的各種證狀進行了探索,各類具有駐顏美容作用的方藥、技法及理論應運而生,就此使美容與中醫中藥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國現存最早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基礎,雖未專篇論述美容,但對於人體體形、顏面五官、毛髮皮膚等涉及美容的理論卻大量散見於各篇中,《黃帝內經》不僅為後世的整體美容、養生美容、調神美容、氣功美容、飲食美容等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對針灸、按摩、氣功、藥物、食物等美容保健方法的實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醫聖張仲景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傾畢生精力,總結我國漢以前的醫學經驗,著《傷寒雜病論》,該書十分重視養慎調攝,祛病強身,與《內經》養生保健一脈相承。它所總結的辨證論治綱領及原則,成為中醫辨證美容的理論支柱,一直沿用至今。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成書於東漢時代,該書對各種藥物在美容方面的作用有較為詳盡的論述,如白芷能“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面脂”;白僵蠶能“滅黑斑,令人面色好”等等。同時還收錄了生姜、大棗、芝麻、蜂蜜等二十多種食物的美容作用,指出蜂蜜“久服令人光澤、好顏色、不老”;生姜“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書中提到了美容藥品的獨特劑型~面脂,它的出現標誌著中醫美容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晉唐~~中醫美容之興盛期

晉代醫學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首次將中醫美容列為專篇論述,設“治面疱髮禿身臭心鄙醜方第五十二”篇,載有駐顏美容及治療各種損美性疾病諸方共三十五首,還有手脂、澡豆(淨身、手、面用)、熏衣香、染髮、蠟澤飾髮,香津澤塗髮方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葛洪還首創多種面膜調製法,即以新鮮雞蛋清,或以豬蹄熬漬,或用鹿角熬成膠體狀物作面膜,敷貼面部,以治療面部瘢痕,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面膜製劑了。更讓人驚異的是,在晉代已能做兔唇修補術,如《晉書·魏詠之傳》云:“魏詠之,生而缺唇,年十八……醫曰,可割而補之”。

南朝陶宏景精於醫術,兼通佛道,所著《養性延命錄》為現存最早的養生保健駐顏專著。書中論及多種養生之道,皆俱健身養顏之效,尤其在“導引按摩篇”中總結出一整套氣功導引按摩美容法,簡便易行,效果顯著,為後世醫家所推崇,因而流傳下來,直至清代,甚至二十世紀初期的一些養生駐顏書中均記載,傳授該法。

唐代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是美容發展的興旺時代。這期間孫思邈的《千金方》與王焘的《外台秘要》堪稱集中醫美容大成之著。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分別闢有“面藥”和“婦人面藥”專篇。分別載美容方劑八十一首和三十九首,而在其他篇章中,還散載有保健及美容內服,外用方各一百五十首和四十四首。

這些美容方內容豐富,有“治唇焦枯無潤”的潤脾膏,有治“面黑不淨”的澡豆洗手面方,有“令面光悅,卻老去皺的面膏方”,有“治髮脫落”的髮落生髮方,還有“治面生黑斑”、“治面皮粗澀”、“治手皺、乾燥少潤”、“治口及身臭令香”等等許多美容及治療方劑。

它們製作精良,劑型多樣,內服的有丸、散、膏、湯、酒等,外用的包括面脂、面膜、面膏、口脂、唇脂、洗面液、洗頭液、洗手液、沐藥、染髮劑等。此外,該書還收集了針灸美容法,膳食美容法,氣功美容法,按摩美容法等內容。

從美容作用看,涉及到潤膚、悅色、增白、除皺、生眉、烏髮、固齒、肥健、祛斑及防治各種損美性皮膚病;從美容部位看:涉及到顏面、牙齒、口唇、眼眉、頭髮、手足、肌肉等;從美容方法看:以辨證內服中藥和外用中藥製劑為主,並結合按摩、氣功、食療、針灸、調神等多種手段綜合調理;從美容對象看:以婦人為主,但也涉及到小兒、老人、男性;從治療病種看:涉及到了類似現代醫學的黃褐斑、黑斑病、色素痣、痤瘡、酒渣鼻、脂溢性皮炎、斑禿、頭癬、白癜風、手足皲裂、瘢痕疙瘩、腋臭等多種損美性疾病。

總之,該書有關中醫美容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的問題廣泛,在中醫美容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唐·王焘所著之《外台秘要》,晚於《千金要方》數十年,王焘很不滿於當時許多美容方法只為“士人貴勝,皆是所要”,而醫門則“極為秘惜,不許弟子泄漏一法”的狀況,其利用自己供職於“弘文館”(相當於國家圖書館)的方便,廣泛收集各種美容秘方,載於書中,公諸於世,“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

書中專設“面部面脂藥頭膏髮鬢衣香澡豆等三十四門”,載方二百二十首,還收集了胭脂和口紅等化妝品的製法,口紅甚至有紫色、肉色、朱色之分,其香料、色素全取中藥精製而成,同時還增加了藥薰、貼敷、泥療、水浴等多種外治法,進一步充實了中醫美容的內容。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不過“收、放”二字。人們往往重於收,圍繞名譽、地位、金錢……把個“收”字發揮得淋漓盡致,可說無所不用其極,乃至為財死、為權傷、為食亡者摩肩接踵,前仆後繼。

然而,在很多時候的許多場合,人們卻忽視了“放”,對於放下可能意味的捨棄、淡泊、減少總不適應,茫然若失,甚至憂心忡忡。實際上,這還是不知道不理解不體會“放”字之妙。

一個“放”字,著法於天地自然,牽動於人生來去。“放”是一種為人執事、循道蹈理的大法度,也是一種隨心自如的大自在。

“放”無所不在,無所不用。譬如,養心就是要學會“放下”。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幾乎每人都有煩惱事,每戶都有難念經,每天都有惆悵情,痛苦作為幸福的影子經常不期而至,煩惱原本是快樂的伴娘隨時結對而來。

為人如若不知“放下”,那就痛苦如山,煩惱如雲,鬱悶如海,壓得你直不起腰,憋得你喘不上氣,愁得你活不下來。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只有那些遇事能夠擔當,能夠拾得起、放得下的人,才應該是心胸寬廣的君子。

處事要學會放棄。在社會大舞台上,人們交往處事,很多時候是以利益為目的聯結的。在以競爭為環境的人際處事交往中,能否把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處置得當,將直接關涉到逆順進退。

不少時候需要放棄,放棄就是放下包袱、輕裝上陣;許多時候應該放棄,放棄就是解脫羈絆,退一進三;許多時候只能放棄,放棄就是天高地闊、自由自在。

養生要學會放懷。或說,生命在於運動;或說,生命在於粗荼淡飯;或說,生命在於適時補養;甚或說,生命在於酒池肉林、汽車洋房、錢財無數、美女如雲等。

所說或許都有道理。然而,養生之道,運乎一心,就是“放懷”。放懷不是放縱。養生先養心,心理健康是所有健康之首。

有些病因心而生,妒忌心、失落心、計較心、分辨心、煩躁心、惱怒心都可能生出五雜病症。有些病因心而死,有些病因心而劇,如有的因患絕症驚嚇而死,有的懼病怕疾、貪生怕死最後反倒自尋其死。

凡事要有肚量,放其懷,大其襟,敞其心,正所謂放萬物於自然,集天地於一心。心懷放開,百毒不侵。遍視健康長壽的百歲壽者,莫不“隨遇而安人,胸懷坦蕩翁”。

人生的“收、放”對立統一,既不可無收,也不能無放。二者互為因果,收為放基礎,放為收前提,缺一不可。

有收無放者無果,有放無收者無蔓。目前殘缺者為“放”,欲要生命之樹常青,當從心始放開去。心到放到,不要自要。慈愛方便,萬妙自現。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