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你的福報很大,也可能是魔眾加持。

智悲光尊者說:“修行人如若豐衣足食、住處舒適、施主賢善等樣樣具足,那樣正法還沒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經成就了。”

你條件不太好的話,容易知足少欲,諸多功德自然具足,但有了施主、財富、名聲之後,心就開始散亂,從此沒辦法行持佛法了。

岡波巴尊者也說:“修行人福報越來越大時,魔擾、魔難就漸興起。”

一個道場規模越大,信徒越多,魔子魔孫就會夾雜其中,製造違緣,令修行人漸為貪欲、色欲、名利所毒化。

廣欽老和尚有一次帶弟子去看剛完工的承天禪寺,有個弟子見到金碧輝煌的寺院,驚歎道:“哇!好莊嚴的佛寺啊!”

老和尚當眾開示說:“寺院越雄偉莊嚴,以後的名聞利養就越多,若是把持不住,則會嚴重傷害修行人的法身慧命,所以,沒什麼好高興的。”

可見,魔不在外面,而在我們內心。自心若隨外境而轉,即生修行不會成功,來世也必定墮入旁生、餓鬼、地獄。

在末法時代,有些順緣不一定是順緣,但很多眾生沒有發現,所以作者見到這種現象,生起極為強烈的悲心。

還有,末法時代行為不如法、見解不正的邪師也非常多,稍不注意,就會被其引入惡趣深淵。

《楞嚴經》云:“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是十種魔。”講了很多魔的種種形象,有些以出家相來毀壞佛教,有些聲稱自己有各種“功德”來毀壞佛教。

所以,現在的歧途相當多,若未以正知正念觀察,然後進行細緻取捨,恐怕有些行為不一定如法。

尤其是現在的大城市中,真正的善知識並不多,五花八門的邪魔外道卻比比皆是,我們的心很容易被吸引,進而對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甘露妙法,懷疑重重、半信半疑。

甚至出家人中也有這種現象,雖然表面上威儀莊重,但對佛法的疑惑並沒有解開。

因此,出家人一定要聞思,如果沒有聞思,對佛教的教理根本不懂;居士也一定要聞思,如果沒有聞思,用以前受到的教育、世間知識來修持佛法,這根本不現實。

麥彭仁波切也說:“假如你明明存在一些懷疑,卻在這樣的疑惑下修持佛法,最終是不會成功的。”

在末法時代,修行人經常受眾多魔眾干擾,邪知邪見非常嚴重,對佛法的正知正見不堪一擊,表面上很虔誠,實則對佛教一無所知,尤其是業因果、生死輪迴一點都不懂,對自己的五蘊和生活卻相當執著,這樣的人遍滿天下。

所以,一定要通過聞、思,來遣除對佛教的懷疑,令自己趨入正道。只要真正踏上了解脫的道路,就應該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畢竟,無數的高僧大德也是沿著這條路,最後到達了無上果位的金洲。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的習性雖然柔如水,但力大無窮,可以改變人的內在機制。

善待他人不僅可以延壽、氣血暢通,還可以令面容秀美。

上善若水,養生之本。

中國有句古話叫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許多人對此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宇宙之中,星球皆為圓形,它們的運行軌跡也是圓的(包括橢圓),起點即終點,終點又是起點。宇宙的運行規律如此,必然決定了人間事物運行的軌跡是圓的。

善與惡的意念是一種力,可稱為念力。念力產生之後,必然回歸到發出這一念力的人。

一次,一位著名的歌唱家告訴我,文化大革命中她的腰被一造反派踢傷,留下的腰痛病至今。我說:“可以斷定,那個造反派最終應該腦子生病。”歌唱家講:“他死於腦萎縮。”她又問:“你如何知道此結果?”我回答:“終點必是起點,腎主智通腦,主髓,此人踢壞了你的腎,傷腦也是必然的。”

老子講:“上善若水,居辱得寵。”大海居於最低處,才能使千萬條江河投奔它而去。善的習性雖然柔如水,但力大無窮,可以改變人的內在機制。

科學家做過實驗,給幾十個人放映一部能引起同情心的影片,然後進行檢查,結果是:所有人的免疫功能急劇上升。人免疫力的增強,決定了身體抗病能力,可見善良心態對人養生的重要性。

善良心態似柔和的水,養育著人的臟腑,使之平衡暢通。

中國古代智者最理解善的真諦,所以無論身為君主還是百姓,言行不敢離善。《宋世家》記載:宋景公夢見心被“熒惑”(古代天文學上指火星)包了起來,他叫來星相學專家子韋詢問。

子韋說:“此兆預示可能有大禍降在你頭上。不過,可以將大禍轉移到宰相身上。”

宋景公說:“宰相是我的左右臂,怎麼能為了我,而讓他受禍呢?”

子韋說:“可以轉移到百姓身上。”

宋景公說:“君王應該愛民。”

子韋說:“可以轉移到年成上。”

宋景公說:“年成不好,民眾挨餓,吾為誰君?既然我天數已盡,就讓它結束吧。”

子韋說:“天雖然高,但對下面的事一清二楚。你講了三句話,道出了你善的本性和崇高的君德,天必賞你三次,延長二十一年的壽數。觀看今夜災星移動便可證實。”

夜裏,那顆星果然移動了三次。

用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解這個寓言,大人物的善念一動非同尋常,每一動七年,三動二十一年。看來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是宇宙整體運動的組成部分。

《列子》記載:宋國有仗義行善者,三代都不鬆懈。突然,他家黑牛生白犢。有人問孔子,孔子說:“這是吉兆。”之後,這家主人眼瞎了。一年過去,黑牛再次生白犢,主人的兒子眼也瞎了。官府給養這個家庭。後來,楚國攻打宋國,宋國的男子當兵參戰,死去過半,這家父子因眼瞎不能充軍而免於一死。待楚宋兩國戰爭結束,這家父子倆的眼睛突然復明。

古往今來,善與養生密不可分。只有懷有善良的心地,才會保持鬆靜的心理,身心鬆靜才會接受宇宙間良好的資訊,才能與天地整體運動和諧,得到照應。這就是上面所講事例的道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統型黑膏藥的製作方法~

黑膏藥係以食用油炸取藥料,去渣後在高溫下與黃丹反應而成的鉛硬膏。
 

一、基質原料的選擇與藥料的處理

1. 植物油:以質地純淨的麻油為最好。其優點是煉時泡沫少,有利於操作。且製成的膏藥色澤光亮,性黏,品質好。亦可以採用棉子油、菜子油、花生油等,不宜用豆油。

2. 黃丹:又稱章丹、鉛丹、紅丹、陶丹,橘黃色,質重,粉末狀,主要成份為四氧化三鉛,純度要求在95%以上。(可在大型藥店或化工行買到)

3. 藥料的處理:藥料可分為一般藥料(粗料)與細料兩類。粗料為一般性的中藥根莖葉等,細料為貴重藥與芳香藥。粗料按處方取好,並進行適當的粉碎,為熬枯去渣作準備。細料如麝香等研成細粉備用,攤塗時撒在膏藥表面;可溶性或揮發性的細料如冰片、樟腦、沒藥、乳香等可先研為細粉備用,在攤塗前投入熔化的膏藥中混勻。(細粉要過120目篩網)
 

二、傳統黑膏藥的製作工藝

1.藥料的提取(熬枯去渣):取植物油置鍋中,微熱後將藥料投入,加熱並不斷攪拌,直至藥料炸至表面深褐色內部焦黃為度。此時溫度可達220度,炸好後可用鐵絲篩網撈去藥渣,去渣後的油為藥油。(鍋最好用銅鍋,控制溫度可用專用高溫溫度計,醫療器材商場都有賣)

2.煉油:取上述藥油繼續熬煉,待油溫度上升到320度(一定要達到溫度,很關鍵),改用中火。煉油的火候:一是看溫度計,達到規定溫度;二是看油煙,開始為淺青色,漸為黑而濃,進而為白色濃煙,無風時白煙直上;三是看油花:沸騰開始時,油花多在鍋壁周邊附近,當油花向鍋中央聚集時為度;四是看滴水成珠:取少許藥油滴於水中,不散開成珠狀為度。(本關最難,一定要煉油到滴水成珠,一定要注意防火,溫度太高)

3.下丹成膏:藥油煉成後,離火下丹,一般500克油可加250克左右丹,黃丹在下前先乾燥並過100目篩網。少量加丹,邊加邊攪動,一定要向同方向攪拌。攪成粘稠的膏體,膏藥不黏手,拉絲不斷為好,過硬則老,過黏則嫩。

4. 去火毒:膏藥製成後放入冷水,浸泡,每一日換一次水,七日後膏成。

5. 取膏藥團置於容器中,在水浴或文火上熔化,將細料兌入,攪勻,用竹簽取一定量的膏藥在牛皮紙或膏藥布上即可,麝香等特別貴重的藥可最後撒上。
 

無鉛無丹膏藥的滲透主要靠膏藥的促進滲透劑如麝香、冰片、氮酮等,無鉛無丹膏製作方便,環境衛生,較易為患者接受。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家有名的餐廳,一位有名的廚師,誰都知道最拿手的是最後那道羹:奇鮮無比,妙不可言。後來他的徒弟請教個中奧秘,他只用五個字道出玄機——淡些,再淡些。

學生畢業的謝師會上,學生們一個比一個用華麗的詞藻,聲情並茂地朗讀、謳歌老師。而最後一位學生,未說一字,向老師深深地鞠了一躬,老師頰上立刻有了一道晶瑩的痕光。

羹為何奇鮮無比?因為淡;老師為何這般感動?沒有濃豔的詞,還是因為淡。這讓人想到宋人歐陽修的一句詩:“世好競辛鹹,古味殊淡泊。”

世事都有辯證法在其中,情濃到了極致時,反而成為淡,就像人悲到極點時,常常無淚。而喜到極點時,反而淚雨滂沱。

但在人世間,被世俗凡情所囿,為顯示一種熱烈、刺激,“世好競辛鹹”,然而真正的至味、真情卻在淡中突現。

淡,是生活的品位和藝術的妙諦所在。

有幅很有名的聯語:“品清似水;人淡如菊。”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形容人的品行清透,以此作喻,可窺水之清;人淡如菊,此淡作無味講。菊花無香氣,最顯高潔清雅之氣。

其實,水與菊最根本的相同點在於,都是無味的、清淡的,只有具備了這一點,其“真味”才能顯現出來,才能長久地被人接受。

淡,是綿遠,是層次。

書法中的濃墨不被世所重,清代黑大圓亮的館閣體書法一直為後世攻訐,而書法中的淡墨,以其無窮的變化愈顯雅緻。

在茶中,綠茶沒有花茶濃郁的香氣,但它更有真味,入口後淡淡的清苦愈品愈醇厚。所以,淡不是濃度的稀釋,也不是無味的代名詞,個中禪意頗深。

兩千多年前的莊子曾說過一句至今仍流行的話:“君子之交淡若水。”什麼不淡呢?還有一句話是“酒肉的賓朋,柴米的夫妻”,“酒肉朋友”比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濃烈多了。

但稍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有酒有肉是朋友,無酒無肉是路人,誰也不認識誰了。那麼“淡若水”的君子之交,卻能見真情顯真情。

正如白居易所體悟的:“陽春曲調高難和,淡水交情老始知。”從年輕時一直到老,保持著“淡水交情”,從這漫長的時間跨度來說,未因其“淡”而消失,正因為“淡”而真情能維持這麼久遠。

處世淡些,反而有真味。這很像那道羹湯,聰明的廚師絕不讓它濃濃的、鹹鹹的,而是讓它清清的、淡淡的,鮮味真味反被托出來。

這很像時下的談情說愛,濃煙烈焰灼死人,但不爭的事實是,許多現代版的情愛朝不慮夕,離婚率也不斷攀升;而那靜如潭面、淡若清水的“柴米夫妻”們,卻很有規律、很有感情地生活著,其生活的真味就在這平平淡淡之中流淌著,充溢著。

說到這,似乎可以破解這個淡字了。古人說,淡也者,五味之中也。酸苦甘辛鹹是五味,唯有“淡”能中和這五味,使之濃度降下來,人才能長久地食用。

試想,甜順口,酸適口,天天吃糖喝醋行不行?若要吃怎麼辦,必須使之淡。只有使之淡下來,我們才能下嚥適口,只有淡下來,其原有的真味我們才能品出來。

處世為人欲得真味,別忘了這個字——淡。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古老的傳統,男人娶妻要給聘金,女子出嫁要辦嫁妝。但是現在聘金不流行了,嫁妝的觀念也改變了,現代人固然不需要侍女陪嫁,其他的家具、冰箱、電視,甚至房屋、汽車等,也不再是必備的嫁妝。現代人真正應該具備的嫁妝是什麼呢?
 

一、以女德做嫁妝:

過去的社會要求女人要具備“三從四德”,所謂“四德”就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今日女性雖不太講究三從四德,但基本上“女德”還是非常重要。現代女人的嫁妝,所謂“女德”,諸如賢淑、溫柔、嫻靜、和順、勤勞等。

平時和親族相處,要讓大家接受,要有現代治家的知識,通曉家務、善於理家,對家庭收支要有預算的經濟觀念,尤其要有相夫教子的能力。

另外,現代社會雖不講究“書香門第”,但要能帶動家人養成讀書的習慣。自己本身最好能具備一些職業的專長,如會計、護理、教師等專業能力。一個現代女性能具備這些女德,就算是相當風光的嫁妝了。
 

二、以孝親做嫁妝:

自古以來,婆媳相處是一個家庭重大的問題。女性出嫁之前,對方不但要了解你的優缺點,尤其對長輩孝順與否,更是重要的條件。今日社會,雖以小家庭居多,但基本上家庭倫理,婆媳之間仍是關係密切,所以在現代女性的嫁妝裏面,孝親也是重要的項目之一。

初為人媳者應該知道,你所嫁的男人是公婆的兒子,是他們所生所養,經過二、三十年的辛苦,現在忽然轉移給你,如果是一個懂事的媳婦,應該知道要孝順公婆,感恩回報;反之,如果才一結婚,就想把公婆踢開,讓他們情何以堪?當然就難以忍耐了。

一個家庭裏,婆媳相處,當然是雙方面的問題,婆婆應該把媳婦視如女兒一般疼愛,媳婦能把婆婆當成母親一樣侍奉,早晚請安、問候,尤其熱誠更是不可少。婆媳能夠如此真誠以待,家庭必能和樂,這就是最好的嫁妝。
 

三、以巧藝做嫁妝:

現代女性的嫁妝,有形的物質不談,無形的嫁妝:巧藝、專長都必須具備一手。例如,一個女人要控制男人的心,先要掌握他的胃口,所以有好的廚藝,能調理出美味可口的三餐,非常重要。

再者,現代女性雖然不一定要會繡花、縫衣、女紅等才藝,但若具備插花、佈置、彈琴、繪畫、書法、寫作,或是護理、財務、駕駛、烹飪等等,這也是才藝。尤其在待人接物上面,大方有禮,能夠參加適當的社交,這都是巧藝,也是現代女性很重要的嫁妝。
 

四、以信仰做嫁妝:

現代女性出嫁,不但要知書達禮,尤其要把信仰帶到夫家,或者尊重夫家的信仰。因為信仰也是人生重要的部分,進步的人生,信仰是道德的標準,全家人要能同心同德,必須要有相同的信仰。尤其夫妻之間,不管是物質、感情、精神生活,都要能“夫唱婦隨”,如此才能建設幸福美滿的家庭。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功是如何實現培補元氣這一作用呢?《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即是氣功培補元氣的精闢闡述與概括。

中醫學把精、氣、神視為人體的內因,它概括地反映了人體的機能狀態。氣功就是外煉“筋、骨、皮”、內煉“精、氣、神”的動靜結合的自我鍛煉養生法。

“精”包括先天腎精和後天水穀之精兩部份,二者通過肺心脾諸臟,敷佈周身,以保證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等生理活動的實現。氣功對精有著明顯的影響和作用,只要練功得法並持之以恆,對先天精與後天精都有加強充實作用。

男性患者的遺精、早泄、精冷、精稀,女性患者的帶下、崩漏、經少、病理性閉經等現象,都屬於精的病理範圍。這些病理現象,通過煉功都可得到程度不同的醫治,此即是氣功對陰精發揮作用的佐證。

消化功能紊亂、營養障礙的患者通過氣功心腎相交之法,腎陽固秘,脾陽得賢而健運,胃陰也得腎水上濟而滋潤,從而胃腑和降善於納腐,脾運有度、精微充脈,臨床表現為食欲大振、食量增加、消化腺分泌旺盛、合成代謝加強、營養狀態得到改善等等。這都是氣功對水穀之精發揮作用的佐證。

以上是氣功對後天精的作用表現。氣功對先天之精也同樣具有充益作用。先天之精藏於腎,氣功意守丹田命門之法,就是充實精水之術。

先天精依賴於後天精的滋養,通過吸抵撮閉鍛煉,兼備寡欲持滿陶冶,則陰精自然充實而固澀,腎中元精得陰精濡養,則愈加壯益,元精益固,元氣自充。

這就是“練精化氣”的必然趨勢。顯然,氣功益精固水的作用就是氣功培補元氣的機轉。練功元氣充益後,則可更好地激發與推動臟腑進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動,這對維持機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又能進一步發揮練氣化神的作用。神,包括了先天元神和後天識神兩種。元神生化於先天元氣,識神生化於後天之精氣。元神,識神都來源於物質,又皆反作用於物質。

《素問‧移精變氣論》談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指出了神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這是氣功培補元氣的又一重要意義。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的“符籙”是一種特殊的書法藝術。

符籙或謂之“神符”,寫之形似篆書,難以辨認。<<玄門大義>>解釋說:神符“即龍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是也。”道教符籙文字,實則是仿天上“三元五德八會”之氣,自然結成的天書文字。

書符者,以道之精氣,佈之簡墨,會物之精氣,以驅邪偽,輔正真,召會群靈,制馭生死,保持劫運,安鎮五方。

也就是說,道士畫神符,要具有召神劾鬼、鎮邪扶正、消滅祛病、保佑平安的神奇作用,畫符者自身,必須具備高深的內丹修為和完備的道家思想理論精義。

神符是以意念與精氣為載體,溝通人與神靈關係的信息通道。道教中稱“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叫”。神符對於道士來說,是極為神秘和重要的,它是與上天神靈交流的密碼。

道教符籙雖然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但從形式上看,符籙又是一種具有抽象意義的書法藝術。早期道教符籙,基本上是在隸書的基礎上形成的。

後來,道教為了加強神力的玄妙感,按自己的丹功修為和對道的體悟,對漢字作了大膽的變形,突破了字體筆畫的束縛,創造出一種人們難以辨認的文字。但是,符籙也不是隨意所為的蠶產物,而是有著一定規律的獨特文字。

符籙在一般人心中僅是作為道士招神役鬼的一種手段,因為道士用符籙大多伴有神秘的咒語祭神捉鬼的場面,帶有神秘色彩。但是從形式上看,符籙則又是一種具有抽象意義的書法藝術。

從其形態及其有文學解說,不但可以了解古代的書法傳統,而且可以為發現先民如何通過點線的組合,來表達一定心理衝動的思想萌芽。

符,起源於古老的“雲書”。相傳是黃帝所作,並以雲為紀。古人有雲從龍,風從虎之說,意為雲有飛龍變化之狀,狂風有猛虎下山之勢。

雲書早期為巫師所壟斷,作為巫術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黃帝在道教中以天神面目出現,所以雲書又符合神意之意,故有符之稱,因此符籙有模擬雲彩飄動之狀。

籙是道教記錄天曹官屬佐吏之名的一種秘文。因為兩者書寫方式與基本性質大體相似。後來遂歸為一類。

符籙對飄動變化萬端的雲狀的模擬或寫照。與繪畫作品一樣。它們是天地自然物的一種反映,但是隨著道教的發展,符籙的模擬對象便趨於複雜和多樣。從一定程度上隱含藝術反映的自然邏輯。

符籙模擬對象的擴展,其應受到具體的不同層次之制約。符籙的名稱以入品類也變得五花八門。如“玉牒金書”“丹書墨籙”等,都是符籙的變格或名稱。

符籙演變不僅與模擬對象有關,而且與其書寫材料也有密切關係。如“玉牒金書”,據說以紫玉為筒。生金為文,編以金縷,纏以青絲。

從藝術心理上看,符籙模擬的書寫或制畫講究得意自然,道教要求作符時,必須“收視返聽”,攝念存誠,心若太虛,內外貞白,意到運筆,一氣成符,也即要求心無雜念,全神貫注,顯然與古代書法家書寫時的內心要求一致。

符籙還是很好的象形藝術,故以籙書刻成印章,有“籙刻”,籙刻與符籙在製作過程中有一些共同藝術特徵,要求疏密結合,肥瘦均勻,輕重得體,增損自然等。所不同之處,符籙製作中以黑白圓點,曲直修線相交錯,從而體現其水火陰陽之分。作為神界憑信的符,似文非文,似圖非圖。玄奧難解。

“都匠符”由“合明天帝日”五字組成。其中“明”字由四個日字構成,與通常所寫不同。字體已變形,注重線條的流暢,整道符字體和諧,線條平直,表明寫符者,運足元氣,一筆呵成,下筆不拖泥帶水。“合”字為了求得和諧,筆觸更注重圓潤。另有一符,由山、水鬼拼成。其實是“魅”字的變形。字形義為鬼頭、山水合在一起,表示魅是躲在山水之中的。上述道符則略作變形,用鬼字代替了此且移在下面,而“水”字重複書寫,遂使人難以索解。

在早期符文中,文字重疊之跡明顯,比如《太平經》中的複文,就可以看出由多個文字拼成。

複文文字顯然較易辯認,很好的融合了古代書法的特色,不過更注重結構的配和,使人第一眼看上去有整體的感覺,似乎是一個字,而不是多個字的組合。

複文所要求的線條平直,轉角圓潤等,注重運氣功力,同篆文的要求十分相像。

其後,為了顯示符文係雲氣結成,符中線條屈曲纏繞,文字難以辯認。如果雲籙構成的符,沒有附字說明的話,旁人無法理解與想像。這時候的符偏向於對風雲流動的模仿,在書法中彙入繪畫的技巧。

不過,有的學者倒覺得整個符的文字同象形文字十分相像,更能發揮人的想像力。對文字注意的越久,所感受到的不是它的字,而是它的形,如蛇般曲折蜿蜒,如雲般變幻多端,如風般難以捉摸。

有些筆觸十分之長,要求書寫者的定力和運氣,書寫不能有斷筆,否則破壞了整個符的藝術效果和視覺享受。

符中鬼神形象,更加生動有趣,但文字只能意會而不能方述,據鬼神面目表情斷定或揣測符的含義。於是使人覺得這符不能講文字,只能講線條畫,它把鬼神的形體以寥寥數筆給勾勒出來。

書符目的是為了祈福避邪,能與鬼神直接接觸,可有鬼神的超自然神力,所以在書寫時有可能輔之以進入某種境界。他們可能會靈魂遊離在人之外,駕雲馭風,以鳥瞰的方式遊歷山川。

久而久之,由某種模糊的形象進入比較具體的境界。畫符者在欲仙欲人時,把要表達的文字以一種傳達意蘊的方式表達出來。

道教對符的書畫有嚴肅的規定,不僅要求所畫正確,而且常伴有叩齒、捏訣、存想等形體配合的過程,尤重運氣。

他們認為假尺寸之紙,號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對書符者十分虔誠,只有運足元氣,一筆掃去,一氣呵成,將自己的精、氣同感於靈符,方能使符有效驗。

這種說法提示出,書法寫作與人的精神意識,乃至形體相配合的重要性。這對我國的相關藝術創作是具有啟示性的。

籙即記錄,依據籙內容分為兩種:一是道士名冊,稱為登真籙,載明道士的姓名道號,師承和道階:另一種是天神的名錄,說明天神的名諱。

籙是由道教內部秘受的,以其作用同符類似,並常與符相配合,故合稱符籙。符籙是道門傳法的憑信,所以教中秘之又秘。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見地不對。

平常人到廟裏花百元錢,供上香蕉,然後燒香,磕頭,求丈夫女兒好,升官發財,然後把香蕉帶回去,自己慢慢吃。學佛人誤以為沒有這種心理,其實是方式不同而已,也想打坐就能成道,雖不求香蕉,卻在求腿。都喜歡打坐的功夫和境界,只要聽說那個人有功夫,反正好奇就去追求了,至於道與功夫是什麼定義,也搞不清楚,這就是見地不清。
 

(2)不信因果。

不信六道輪迴、三世因果,學禪也好,學密也好,學淨土也好,根本基礎是錯誤的,等於想在沙灘上建房子,這是不可能的。學佛人在理論上搞清楚的沒有,在事實上求證到的更是沒有。這是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
 

(3)喜歡神通。

佛法道理談得頭頭是道,卻沒有研究心行。多少人說自己的奇經八脈打通了,三脈七輪打通了。打通了又怎樣呢?又比如神通,神通又怎麼樣?先知又怎麼樣?多少個自稱有神通的人死於高血壓、糖尿病。真正的修行,最後就是一個路子:行願。什麼叫行願?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為。
 

(4)好尋明師求法。

我們做功夫、打坐為什麼不能進步呢?大家一定以為方法不對,拼命找明師求方法。不是的。不要自己騙自己。為什麼不能得定?是因為心行沒有轉。學佛的人只高談理論,對於生命根源沒有掌握住,經一萬劫也證不到聖人的境界。
 

(5)不慈悲。

學佛人有一個基本毛病要反省。因為學佛,先看空這個人世間,所以先求出離,跳出來不管。我們口口聲聲談慈悲,自己檢查心理看看,慈悲做到多少呢?
 

(6)傲慢。

據我所知,凡是學了佛的人,或信了其他宗教的人,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傲慢。以為別人不信,就是魔鬼,自己自認是聖人。學佛人同樣犯這種毛病,不過換了一個說法:“他唉呀!很可憐,地獄種子啊!”尤其是有點功夫的人,只要學佛打坐三天,然後 “天上天下,惟我獨尊”起來了,別人的功夫都不行。
 

(7)不謙虛。

易經六十四卦中,沒有一卦全好,也沒有一卦全壞,好中有壞,壞中有好。只有一卦比較起來算是六爻皆吉,那就是謙卦。所以佛家教我們學空,戒律上第一個要做到謙虛。試問幾個人做到了?自己反省一下,誰做到了?
 

(8)神經兮兮。

什麼是修行人?是永遠嚴格檢查自己的人。所以,不要認為有個方法,有個氣功,什麼三脈七輪啊,或念個咒子啊,然後一天到晚神經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
 

(9)不知不覺跟著煩惱轉。

每個人,尤其是學佛人,隨時在煩惱中,一天24小時當中,有幾秒鐘身心都是愉快的?維摩經上講:煩惱即菩提。把煩惱轉過來就是菩提。因煩惱的刺激,引起我們的覺悟,發現自己在煩惱中,知道不對,立刻警覺,這一轉,當下就是菩提。但是我們不知不覺中,總是跟著煩惱在轉。
 

(10)見不得老師罵。

大家都佩服木訥祖師(密勒日巴),但學不到。木訥祖師的教師故意整他,四幢房子蓋起來後要他拆掉,把背上都磨破了,流膿流血,他沒有怨恨。你們天天想要教師傳密法,只要教師開口罵兩句,你們就要罵教師了。像這樣的心行怎麼行嘛!都想自己當祖師、當六祖。可六祖慧能到五祖那裏求法,五祖叫他舂米舂了三年。我們不必舂米,反過來好像老師欠學生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立秋過後,一早一晚的陣陣秋風給人全身輕鬆的感覺。傳統醫學認為,燥主秋令,且燥邪易傷肺,所以秋天來了,養肺要跟上,這樣冬天才能少生病、不生病。
 

笑一笑~~宣肺

中醫有“常笑宣肺”一說。對呼吸系統來說,大笑能使肺擴張,人在笑中還會不自覺地進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暢。人在開懷大笑時,可吸收更多的氧氣進入身體,隨著流暢的血液行遍全身,讓身體的每個細胞都能獲得充足的氧氣。
 

深呼吸~~清肺

適度的呼吸動作有助於清肺。以下是兩種比較簡單有效的呼吸法,不妨一試:

腹式呼吸法~伸開雙臂,儘量擴張胸部,然後用腹部帶動來呼吸,這種呼吸方式的目的是增加肺容量。

縮唇呼吸法~快速吸滿一口氣,呼氣時像吹口哨一樣慢慢“吹”出,目的是讓空氣在肺裏停留的時間長一些,讓肺部氣體交換更充分,支氣管炎病人可常做。

上述呼吸法最好每天早晚各練一種,每種次數可量力而行。
 

按摩操~~護肺

按迎香穴: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有熱感後,用拇指外側沿鼻樑、鼻翼兩側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後,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 (位於鼻唇溝與鼻翼交界處) 20次,每天早晚各做一至兩種。

叩肺俞穴:每晚臨睡前端坐椅上,兩膝自然分開,雙手放在大腿上,頭正目閉,全身放鬆,意守丹田。吸氣於胸中,兩手握成空心拳,輕叩背部肺俞穴(位置在背後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數十下,同時抬手用掌從兩側背部由下至上輕拍,持續約10分鐘。這種方法可以舒暢胸中之氣,有健肺養肺之功效。
 

常咳嗽~~淨肺

隨著工業污染和城市汽車排放量的增加,大氣污染也隨之加大。人體吸入空氣中的污染物後,輕者可引起支氣管、肺泡的炎症,重者可引起中毒,甚至癌變。因此,秋日應注意經常開窗通風換氣,每日早晚應選擇空氣清新處主動咳嗽,清除呼吸道及肺部的污染物,減少肺部損害。
 

去登山~~健肺

登山是立秋之後戶外運動的不錯選擇。登山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臟收縮力增大。此外,立秋後郊遊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氣中更多的負氧離子,對人的神經系統具有良好的營養和調節作用。有骨關節炎的患者不適宜進行此項運動。
 

多喝水~~益肺

秋季氣候乾燥,使人體大量丟失水分。要及時補足這些損失,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還可直接將水“攝”入呼吸道,方法是將熱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對準杯口吸入,每次10分鐘,每日2~3次即可。
 

重食療~~潤肺

蓮子、芡實、魚鰾、蜂蜜等有滋陰潤肺作用,冰糖銀耳湯、黃精秋梨湯、雪梨膏、百合蓮子湯、山藥蓮子湯、芡實山藥羹等也有養陰潤肺作用,不妨常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膏藥是一種製劑,一種經皮給藥的製劑,俗話說就是外用藥的一種。
 

一、吸收原理

皮膚表面並不是鐵板一塊,在顯微鏡下看,有很多毛孔。這些毛孔無一不“聯通”著我們的體循環,因此這也是一種用藥的通道。

君不見,鄉下有人噴灑農藥時中毒,並沒有喝進體內,其實就是皮膚的吸收作用所致。

又例,我們不提倡經常用手接觸洗滌劑之類的東西,也是考慮這東西會經皮膚表面吸收,一則損壞手部皮膚,二則進入體內引起病變。
 

二、藥物原理

膏藥和外用的消毒劑又不同:消毒劑多是殺病原之用,也會被吸收進入人體,但殺菌是主要矛盾,利大於弊的。

當然有些傳統的外用紫藥水已不提倡用了,就是因為研究發現它的經皮吸收後的副作用較大。

但膏藥是治療作用,目的就是利用經皮吸收途徑使藥物進入人體。同時該藥物有一定的緩釋作用,作用時間相對較長。

例如活血類膏藥,緩釋期可達1-3天。(為什麼能緩釋,是膏藥所用的輔料所致,輔料包裹著藥物,使慢慢滲出至皮膚表面被慢慢吸收,)
 

目前治療鐵打損傷較有效的一些膏藥:各種活血止痛膏都有效果,當然雲南白藥膏藥(止血強)、麝香類膏藥(化淤強)最有名氣。

在受傷的12小時內,由於肌肉局部受傷,會有微血管出血或淤血,這時是保持原狀較好,不要急於貼這種活血止痛膏。

等出血終止,也就是穩定了,一般是4-12小時之後,並出現紅腫,這時可以貼活血止痛膏。活血止痛膏中的一些活性成份就會以經皮吸收途徑,滲透到附近肌肉組織,開始它的活血化淤作用。

用法也有次序: 開始宜用藥性平和的普通活血止痛膏,第二天起可視情況用藥性“生猛”一些的,例如含麝香的那種,用二天後再換成藥性平和的。

當然前提應該是:(1)膏藥不是假藥!;(2)只是軟組織損傷或肌腱勞損,而不是有骨折或內部大出血!!有骨折或內部大出血應送醫院處理,貼膏藥只會延誤病情。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