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教的“符籙”是一種特殊的書法藝術。

符籙或謂之“神符”,寫之形似篆書,難以辨認。<<玄門大義>>解釋說:神符“即龍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是也。”道教符籙文字,實則是仿天上“三元五德八會”之氣,自然結成的天書文字。

書符者,以道之精氣,佈之簡墨,會物之精氣,以驅邪偽,輔正真,召會群靈,制馭生死,保持劫運,安鎮五方。

也就是說,道士畫神符,要具有召神劾鬼、鎮邪扶正、消滅祛病、保佑平安的神奇作用,畫符者自身,必須具備高深的內丹修為和完備的道家思想理論精義。

神符是以意念與精氣為載體,溝通人與神靈關係的信息通道。道教中稱“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叫”。神符對於道士來說,是極為神秘和重要的,它是與上天神靈交流的密碼。

道教符籙雖然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但從形式上看,符籙又是一種具有抽象意義的書法藝術。早期道教符籙,基本上是在隸書的基礎上形成的。

後來,道教為了加強神力的玄妙感,按自己的丹功修為和對道的體悟,對漢字作了大膽的變形,突破了字體筆畫的束縛,創造出一種人們難以辨認的文字。但是,符籙也不是隨意所為的蠶產物,而是有著一定規律的獨特文字。

符籙在一般人心中僅是作為道士招神役鬼的一種手段,因為道士用符籙大多伴有神秘的咒語祭神捉鬼的場面,帶有神秘色彩。但是從形式上看,符籙則又是一種具有抽象意義的書法藝術。

從其形態及其有文學解說,不但可以了解古代的書法傳統,而且可以為發現先民如何通過點線的組合,來表達一定心理衝動的思想萌芽。

符,起源於古老的“雲書”。相傳是黃帝所作,並以雲為紀。古人有雲從龍,風從虎之說,意為雲有飛龍變化之狀,狂風有猛虎下山之勢。

雲書早期為巫師所壟斷,作為巫術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黃帝在道教中以天神面目出現,所以雲書又符合神意之意,故有符之稱,因此符籙有模擬雲彩飄動之狀。

籙是道教記錄天曹官屬佐吏之名的一種秘文。因為兩者書寫方式與基本性質大體相似。後來遂歸為一類。

符籙對飄動變化萬端的雲狀的模擬或寫照。與繪畫作品一樣。它們是天地自然物的一種反映,但是隨著道教的發展,符籙的模擬對象便趨於複雜和多樣。從一定程度上隱含藝術反映的自然邏輯。

符籙模擬對象的擴展,其應受到具體的不同層次之制約。符籙的名稱以入品類也變得五花八門。如“玉牒金書”“丹書墨籙”等,都是符籙的變格或名稱。

符籙演變不僅與模擬對象有關,而且與其書寫材料也有密切關係。如“玉牒金書”,據說以紫玉為筒。生金為文,編以金縷,纏以青絲。

從藝術心理上看,符籙模擬的書寫或制畫講究得意自然,道教要求作符時,必須“收視返聽”,攝念存誠,心若太虛,內外貞白,意到運筆,一氣成符,也即要求心無雜念,全神貫注,顯然與古代書法家書寫時的內心要求一致。

符籙還是很好的象形藝術,故以籙書刻成印章,有“籙刻”,籙刻與符籙在製作過程中有一些共同藝術特徵,要求疏密結合,肥瘦均勻,輕重得體,增損自然等。所不同之處,符籙製作中以黑白圓點,曲直修線相交錯,從而體現其水火陰陽之分。作為神界憑信的符,似文非文,似圖非圖。玄奧難解。

“都匠符”由“合明天帝日”五字組成。其中“明”字由四個日字構成,與通常所寫不同。字體已變形,注重線條的流暢,整道符字體和諧,線條平直,表明寫符者,運足元氣,一筆呵成,下筆不拖泥帶水。“合”字為了求得和諧,筆觸更注重圓潤。另有一符,由山、水鬼拼成。其實是“魅”字的變形。字形義為鬼頭、山水合在一起,表示魅是躲在山水之中的。上述道符則略作變形,用鬼字代替了此且移在下面,而“水”字重複書寫,遂使人難以索解。

在早期符文中,文字重疊之跡明顯,比如《太平經》中的複文,就可以看出由多個文字拼成。

複文文字顯然較易辯認,很好的融合了古代書法的特色,不過更注重結構的配和,使人第一眼看上去有整體的感覺,似乎是一個字,而不是多個字的組合。

複文所要求的線條平直,轉角圓潤等,注重運氣功力,同篆文的要求十分相像。

其後,為了顯示符文係雲氣結成,符中線條屈曲纏繞,文字難以辯認。如果雲籙構成的符,沒有附字說明的話,旁人無法理解與想像。這時候的符偏向於對風雲流動的模仿,在書法中彙入繪畫的技巧。

不過,有的學者倒覺得整個符的文字同象形文字十分相像,更能發揮人的想像力。對文字注意的越久,所感受到的不是它的字,而是它的形,如蛇般曲折蜿蜒,如雲般變幻多端,如風般難以捉摸。

有些筆觸十分之長,要求書寫者的定力和運氣,書寫不能有斷筆,否則破壞了整個符的藝術效果和視覺享受。

符中鬼神形象,更加生動有趣,但文字只能意會而不能方述,據鬼神面目表情斷定或揣測符的含義。於是使人覺得這符不能講文字,只能講線條畫,它把鬼神的形體以寥寥數筆給勾勒出來。

書符目的是為了祈福避邪,能與鬼神直接接觸,可有鬼神的超自然神力,所以在書寫時有可能輔之以進入某種境界。他們可能會靈魂遊離在人之外,駕雲馭風,以鳥瞰的方式遊歷山川。

久而久之,由某種模糊的形象進入比較具體的境界。畫符者在欲仙欲人時,把要表達的文字以一種傳達意蘊的方式表達出來。

道教對符的書畫有嚴肅的規定,不僅要求所畫正確,而且常伴有叩齒、捏訣、存想等形體配合的過程,尤重運氣。

他們認為假尺寸之紙,號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對書符者十分虔誠,只有運足元氣,一筆掃去,一氣呵成,將自己的精、氣同感於靈符,方能使符有效驗。

這種說法提示出,書法寫作與人的精神意識,乃至形體相配合的重要性。這對我國的相關藝術創作是具有啟示性的。

籙即記錄,依據籙內容分為兩種:一是道士名冊,稱為登真籙,載明道士的姓名道號,師承和道階:另一種是天神的名錄,說明天神的名諱。

籙是由道教內部秘受的,以其作用同符類似,並常與符相配合,故合稱符籙。符籙是道門傳法的憑信,所以教中秘之又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