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之法~~

訣云:“凡人投胎時,元性居方寸,而識神則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大如桃,有肺以覆翼之(魄),肝以佐之(魂)。

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以至聞驚則跳,聞怒則悶,見死亡則悲,見美色則眩。

腦為神腑,不見腦動而只聞心動。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動?到其動時,便不妙,然亦最妙。凡是人死時方動,此為不妙。最妙者,光已凝結為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

識心、主觀意識,乃是進入修真之門的最大障礙。

所謂明心,就是要修真人明白這一點,並且修德積善、陶冶性情、修持煉己、滌去凡心、復見元神真性。

祖師訣云:“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欲念之性耳。有為者,日用之心;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以有為返於無為,然後以無為而蒞正事,金丹之入門也。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氣質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將生之際,元性始入,父母以情而育我體,故氣質之性每遇物而生情焉。今則徐徐鏟除,主於氣質盡,而本元始見,本元見,而後可以用事。學人但能護元神,則超生陰陽外,不在三界中,此見性方可,所謂本來面目也。修真之要訣,總綱在制服凡心、識神、主觀意識。綱舉目張,繼以靜之一字為敲門磚,能靜則金丹可坐致也。”此兩點實乃修真入門之要訣。

詩曰:

凡心一顆日夜磨,靜裏覓真訣無多。

如能參透此訣理,大羅金仙捨爾何。
 

~~見性之法~~

何謂見性?祖師曰:“天地視人如蜉蝣,大道視天地亦泡影,唯元神真性,則超元會而上之,其精炁則隨天地而敗環矣,然有元神在,即無極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

所謂性,就是指真性,就是元神,就是本來面目。若見元神,必須先見性光,此光乃真性之光,是見真性元神的基礎物質。

元神乃是元精、元炁、元性的聚合,性光乃精、炁、神的升華顯露,無光則難覓真性元神。
性光,有採觀法、送聚法、回照法等方法凝煉。

採觀法,就是外採入內,見則觀之。光之不足送入太虛,聚取宇宙之靈能。亦為回光內照凝煉五行,洗魂煉魄以培元神。

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為無上之寶。精水就是指先天真一之炁,神火就是指性光,意土則為中宮之地,也就是臍輪後面虛無一穴。

修煉即以精水為基本物質和基礎,以意土為體,以神火為用。回光照於丹田氣穴,則五行攢簇,肝所藏之魂,心所藏之神,肺所藏之魄,腎所藏之志,脾所藏之意,在真意性光的統一號令下,凝聚一團達到煉魂、制魄、斷識、全神的煉功效應。

煉盡陰滓以返純乾,消魄全魂、消陰制魄則元神陽氣充足,易出竅矣。

元神之出竅,光弱者難以自見,其陰重質量不純之故,光足而全者則歷歷分明,可內觀到元神在體內的形成、成長、出竅等全過程。必須注意的是元神並非聖嬰,亦不是金身,不可混為一談。

見性之法,有內煉法,也有符咒法。道家以內煉為主,符咒為輔。元神初出,與識神並不同步協調,難以控制,也不必控制,以觀為主,所見所到,一定要重德,注意篩選信息,也不必害怕,非此假死一場,則難入道門。

明心見性,必須明真我,真我即元神,元神一出,真可謂勝券在握,得訣實修,仙業可望矣。

詩曰: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先修心,

性定自然丹性至,心清然後藥苗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
                         |
          西北            坤为地            東北
                      雷地豫| 地山謙
                   水地比  雷山小過 地水師
                 澤地萃  水山蹇| 雷水解  地風升
              山地剥  澤山咸  坎为水  雷風恆  地雷復
            火地晉  艮为山  澤水困| 水風井  震為雷  地火明夷
         風地觀  火山旅  山水蒙  澤風大過  水雷屯  雷火豐  地澤臨
     西──天地否──風山漸-火水未濟-山風蠱|-澤雷随──水火既濟-雷澤歸妹-地天泰──東
         天山遯  風水涣  火風鼎  山雷颐  澤火革  水澤節  雷天大狀
            天水訟  巽为風  火雷噬嗑 山火贲  兑为澤  水天需
              天風姤  風雷益  離为火  山澤損  澤天夬  
                 天雷無妄 風火家人 火澤睽  山天大畜
                   天火同人 風澤中孚 火天大有 
                      天澤履| 風天小畜
          西南            乾为天             東南
                         |

                                                                                        南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孝親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與我,實為一體。
我愛自身,應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榮親。

友愛
兄弟姊妹,手足骨肉,痛癢相關,休戚與共。
兄愛弟敬,和和睦睦,相推相愛,家庭之福。

敬師
師嚴道專,人倫表率,道德學問,是效是則。
養我蒙正,教我嘉謨,不敬其師,何能受益。

擇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相處,有損有益。
益者近之,損者遠之,勸善規過,端賴乎茲。

布衣
衣取遮體,兼以禦寒,大布之衣,惜福養廉。
莫羨綢緞,錦繡華美,折了福壽,自暴自棄。

蔬食
蔬食衛生,肉食傷生,殺時恨心,其毒非輕。
勿貪吃肉,吃了須還,還的時候,真個可憐。

惜字
字為至寶,遠勝金珠,人由字智,否則愚癡。
世若無字,一事莫成,人與禽獸,所異唯名。

惜穀
田中五穀,以養人民,愛惜五穀,即是善心。
修善者存,不善者亡,惜穀獲福,殄穀遭殃。

惜陰
七十古稀,彈指即過,過則已無,何敢懈惰。
努力勤學,立德立業,自利利他,為世作則。

仗義
一舉一動,唯義是取,義之所在,無往不利。
小人見利,即忘其義,雖得小利,究竟吃虧。

清廉
人生福澤,前世所修,非義而取,是食毒物。
清而不污,廉而不貪,世所崇敬,榮無加焉。

知恥
恥之一字,其利無窮,有與聖近,無與獸同。
慚恥之服,無得暫卸,我佛訓誨,莊嚴第一。

盡忠
一秉真誠,不被妄侵,事親接物,了無二心。
祗期盡分,不計人知,如是之人,堪為世儀。

守信
守信之人,言不妄發,說到做到,不矜不伐。
無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厭棄,不如牛馬。

仁慈
仁愛慈悲,心之生機,此心愈真,福澤愈深。
若無此心,勢必殘刻,縱有宿福,折盡受厄。

不殺生
凡屬動物,皆有知覺,貪生怕死,唯命是惜。
若戲頑殺,及殺而食,現生後世,決定報復。

不偷竊
凡有主物,不可偷取,偷小喪品,偷大招禍。
偷人之物,折己之福,欲得便宜,反吃大虧。

不邪淫
淫欲為害,傷身喪志,雖屬夫妻,亦當節制。
若是邪淫,更非所宜,古今志士,無一犯之。

不說謊
言為行表,是本心術,心既不真,行何能正。
望爾後生,切勿妄語,口是心非,終無結局。

不吸煙
煙俱勿吸,以傷衛生,口氣常臭,熏天熏人。
鴉片香煙,其毒極烈,花錢買害,癡人可憐。

不飲酒
酒是狂藥,飲必亂性,醉則反常,越禮犯分。
最好勿吃,免致大喝,聰明智慧,常保清白。

不賭博
賭錢博奕,喪志失時,專心於此,正事棄遺。
有限光陰,送之兒嬉,破家蕩產,罪無了期。

不奢侈
奢侈誇富,買禍買賤,君子下看,盜賊來劫。
布衣蔬食,聖賢儀式,現生後世,人各取則。

不傲慢
傲慢輕人,實自呈短,明人知伊,學養俱罕。
縱到聖位,猶不輕人,絕無凡聖,念存於心。

不嫉妒
人有才德,我當讚嘆,彼於社會,必有貢獻,
若生嫉妒,是謂愚癡,業報奪汝,宿世慧思。

不偏見
人有小智,未聞大道,每執己見,以為最妙。
坐井觀天,所見者小,若登高山,前見自了。

不遷怒
有富貴人,氣量或小,每因拂意,忿怒牢騷。
遷怒無益,自他煩惱,海涵寬恕,是無價寶。

不恥問
能問不能,多問於寡,冀人從己,故先自下。
若是無知,尤當問人,博學審問,造詣方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常生活中,不少患心臟病的老年人對自身早期出現的病症缺乏認識,而一些年輕人對胸悶、心慌等症狀也不是很重視,往往認為沒什麼關係,忍一忍就過去了。殊不知,正是這些想法延誤了最佳治療時間。

心臟病除常見的心悸、心前區疼痛等人們熟知的症狀外,常常還有一些體表徵兆。注意觀察這些先兆症狀,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這些體表徵兆包括:
 

呼吸

做一些輕微活動時,或者處於安靜狀態時,出現呼吸短促現象,但不伴咳嗽、咳痰。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現。
 

臉色

如果臉色灰白而發紫,表情淡漠,這是心臟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臉色呈暗紅色,這是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的特徵。如果呈蒼白色,則有可能是二尖瓣閉鎖不全的徵象。
 

鼻子

如果鼻子硬邦邦的,這表明心臟脂肪累積太多。如果鼻子尖發腫,表明心臟脂肪可能也在腫大或心臟病變正在擴大。此外,紅鼻子也常預示心臟有病。
 

皮膚

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皮膚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皮膚黏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說明心臟缺氧。
 

耳朵

心臟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鳴表現,如果你的耳垂出現一條連貫的皺褶,極有可能是冠狀動脈硬化所致。
 

頭頸

如果由鎖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條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肩膀

天氣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內側卻有陣陣酸痛,這有可能是冠心病。
 

手腳
手指末端或趾端明顯粗大,並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狀,常見於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或先天性青紫型心臟病患者。
 

下肢

中老年人下肢水腫,往往是心臟功能不全導致靜脈血回流受阻的表現。如果常心悸、氣喘,只有蹲位才能緩解,這是紫紺性心臟病的特有表現。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

中醫認為,精、氣、神乃人體三寶,精充、氣足、神全是人體健康的標誌。精虧、氣虛、神怯是疾病與衰老的先兆。唐代醫家孫思邈曾指出:“精、氣、神不可損也,損之則傷生”。因此,保養好精、氣、神是我們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古人云:“寡欲以養精,寡言以養氣,寡思以養神”。這“三寡”則是養“三寶”的根本。
 

寡欲以養精

中醫認為,“欲多則損精”。縱欲不但丟失過多的精液,同時也損及五臟之精,“肝精不固,目眩無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腎精不固,神氣減少;脾精不堅,齒浮髮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

歷代醫家都主張,養生之道要以保養精氣為首務。《類經‧攝生》指出:“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

若縱欲,男則遺精、早泄、陽萎、生殖無力,甚至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精神不振、久則成癆。女則腎虛精虧、衝任不固、氣血逆亂、崩漏下血、白帶綿綿而下,不孕或流產、早產,甚至經血虧枯、經閉,面黃消瘦而成勞損之症。

不僅如此,縱欲還可導致機體內分泌紊亂,影響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等。古人把房事過度稱作“伐性之斧”,意指能砍傷人體,可造成年少早亡或未老先衰。因此,清心寡欲是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面。
 

寡言以養氣

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它具有動而不息的特徵,維持和推動著人體的生命活動。養氣的基本要求是少廢話。因為人體內的組織細胞要通過新陳代謝不斷獲得氧氣和排除二氧化碳,而肺泡是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通過血液從肺泡交換來的氧氣,源源不斷地被送到機體的各個組織細胞中。

一個人若是經常喋喋不休地大聲叫喊,就必然要消耗肺氣,影響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體內元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而百病叢生。有些人追求刺激,群聚一起搞惡作劇以取樂,狂呼亂叫,嬉笑不已,這樣只會損精耗氣,使人精神飛馳,血氣流蕩,變生他疾。
 

寡思以養神

寡思,即是讓人不要胡思亂想,以免用腦過度影響大腦皮層的生理活動。“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至也?”中醫裏的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思慮過度則使人氣機鬱結不行,引起種種疾病。

《內經》有“思傷脾”、“思則氣結”、“多思則神殆”之論述,常見心情不快、頭目眩暈、不思飲食、脘腹脹悶,甚則出現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心悸氣短等症。女子因思慮過度,損傷心脾而致月經不調,甚至經閉等病證。久之則百病叢生,諸如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功能紊亂、高血壓病、冠心病,甚至癌症等便接踵而至。

“凡人不能無思”,但要有個限度,不要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苦想冥思,更不要為身外之物煞費心思。這樣才可以把思想負擔儘量減輕,有利於達到“全神息慮”,以防“神慮精散”。
 
 

道家:

道家所稱之“氣”,是一種物質、一種能量,是具有電磁性能的生命力。道家通過氣功修煉,使通常的氣,即空氣,淨化形成一種特殊形式的能量,它在人體的每一細胞、器官內依序流動,這種氣能傳到大腦,轉化成更高級的能量,當這種氣在人體內永恆地循環時,人體即與宇宙化為一體,達到道家所說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精”,道家所指性能也,它與氣一樣,也是一種在人體內流動的看不見的能量;現代醫學認為,它的原始物理形態即存在與男人的精子和女人的卵子裏。它也是一種原始的能量,經道家氣功修煉,它能轉化成更高級的能量,“精髓”。當你性欲激發時,體內的“精”即在體內擴張,使人體充滿一種新的能量,即性的電磁場。

“神”,是跟隨人體的光,是人的辨別能力,是人的知覺,是人的生命。古代道家認為,通過氣功修煉,把宇宙能、食物、空氣中的能量,轉化成精子在體內儲存起來,再與人體生命之氣混合,精煉為神。道家相信,通過修煉,人體就可以利用宇宙中任何形式的物質和能量來培植你的精神,使你能從自己的肉體限制中解脫出來,使人體每一器官、細胞均充滿能量。只要人體需要,人的意識即能吸收加以利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待人處事要能知理、知事、知人和知情,為人處世更要知己、律己,進而要知所應戒。能夠嚴以律己,於道無虧,這是立身處世之要道。處世何事應戒?有四點說明:
 

第一、傲者惡之魁,故為人勿傲

傲慢是一切罪惡之魁首,有的人常常在言行之間,出言不遜、態度傲慢,令人心生反感,所以本來是多年的好友,因為你的傲慢而慢慢疏遠你;本來是一件美好的善事,因為你的傲慢,別人不和你共事而擱置。

因此做人不要以為自己有錢就可以傲慢,不要自恃有才華就可以傲慢,其實真正成熟的稻穗,頭垂得愈低,所以一個偉大的人必然會更加的謙虛,能夠虛懷若谷,才能涵容一切。
 

第二、詐者德之賊,故處事勿詐

人言為信;言而無信不足為人,故誠實是做人的基本修養。有的人做人虛偽、奸詐,與人來往常常喜歡耍一些小動作、佔一些小便宜,自己還洋洋得意,以為別人不知。其實一次、二次,別人不計較,次數一多,自己的人格破產,別人也不屑與他往來。

因此人際之間,所謂人心難測,靠一 「誠」字能知交;爾虞我詐不但傷和氣,一旦身敗名裂更是划不來,所以待人處事千萬勿詐。
 

第三、諂者行之醜,故接物勿諂

做人不可傲氣,但要有傲骨。所謂傲骨,就是為人正派,不因小利而趨炎附勢,阿諛諂媚。諂媚,是人類最醜陋的行為,善於逢迎諂媚的人,必為正人君子所不齒。所以,智者不以諂媚之言惑人,也不為諂媚之言所動。
 

第四、虛者言之浮,故言談勿虛

《論語》云:「君子不重則不威」。言行虛浮不實的人,很難獲得別人的敬重,舉凡偉大的人物,如玄奘大師「言無名利,行絕虛浮」、澄觀大師「身不行輕浮之為」,他們的行儀至今仍為人所稱道。

所謂「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人必自輕而後人輕之。」因此吾人立身處事,雖不能自傲, 但也不能虛浮自輕。

為人處事,不必患人之不重己,而應患己之不重人。為人只要能堅守自己的分際,不使道德修養、人格操守有虧,自然會獲得別人的重視。
 

所以處世應戒:

第一、傲者惡之魁,故為人勿傲。

第二、詐者德之賊,故處事勿詐。

第三、諂者行之醜,故接物勿諂。

第四、虛者言之浮,故言談勿虛。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使用水晶一定要配合命理的五行,這樣會你感受到水晶的神奇和不可思議。如果不配合五行使用,也會有一些效果,但是,不會像你想像的那樣美好。所以,使用水晶之前我們一定要先了解水晶的五行分類。

對水晶進行五行分類是根據其顏色的五行屬性為標準的。

五行學說認為,白色屬金;青色、綠色屬木;藍色、黑色屬水;紅色屬火;黃色屬土。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就可以把各種常見的水晶進行分類,其對應的五行屬性如下:

金性水晶:乳白水晶、白幽靈、白碧璽、白瑪瑙等。

木性水晶:綠水晶、綠幽靈、綠髮晶、綠碧璽、綠瑪瑙、紫水晶等。

水性水晶:黑水晶、茶水晶、黑幽靈、黑曜石、黑碧璽、藍髮晶、海藍寶、黑瑪瑙等。

火性水晶:紅水晶、紅幽靈、紅髮晶、紅碧璽、紅瑪瑙、石榴石、紫黃晶等。

土性水晶:黃水晶、黃幽靈、黃髮晶、黃碧璽、黃瑪瑙、黃虎眼石、黃玉等。

在水晶的五行分類中,不同的風水師的分類卻略有差異。這是因為每個人對五行的理解深度不一樣。

比如,紫水晶,我把它劃分在“木性水晶”之中,我的一位學生就向我質疑了。她問我,“為什麼很多書認為紫水晶五行屬火而老師認為是屬木呢?”我告訴她,“紫色是木生火過程中產生的顏色,就是木生火但還沒有完成化為火的時候,其本性為木,當同時含有火氣”。她仍然有疑問。我就反問她,“我們經常說紫氣東來,東方的五行屬木,那麼從東方來的氣是不是屬木?如果說紫色五行屬火,我們只能說紫色南來而不是東來了”。經我這麼解釋,她理解了這個道理。

為什麼很多人會把“紫色水晶”劃分為“火性水晶”呢?原因是他們只懂得“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而不懂得五行中各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中藏有“金木水火土”。根據這個原理,物質的五行就有五五二十五種,也就是五行的組合。

就比如地球上的樹木,從整體上講五行是屬木,根據五行“木”的特性,冬季相,春季旺,夏季休,長夏囚,秋季死。“木”在春季就生長得很旺,在秋季就會花落葉敗。但是,地球上所有的樹木都是這樣的嗎?沒有!相反有些樹木在冬季生長的反而很好,有的在夏天生長的好,有的秋天生長的好。

比如,石榴樹存在反季節結果的現象,在秋季往往會萌發許多新枝條,在氣溫較高的年份,樹勢旺盛的番石榴樹還能在秋末冬初開花結果,在春節期間果實就可以成熟。由此可見,石榴木既旺於春季,也旺於秋季。石榴木中藏有秋季的“金氣”。

中國五行家把“庚申、辛酉”年的納音五行定義為“石榴木”。石榴雖本質屬木,但是它味澀、收斂,並旺於秋季,同時兼有金性,可以用來治腹瀉。故說,石榴木是“木中藏金”。

可見,地球上的很多事物都不是單純的一種五行,而是五行中藏有五行,五五相乘,共有二十五種組合。

故《易經》認為,天之數,五五二十五。《黃帝內經》認為,五臟中各藏有五氣,人的五行共有二十種,世界上的人可以劃分為五五二十五種人。

根據傳統的說法,水晶是真陰之物,內含真陽之氣,是屬於“陰陽”這個層次上的地球物質,它已經出了“五行之外”,但仍在“三界之內”。

所以,水晶從本質上講是不具備五行屬性的。但從氣上講,水晶真陰中藏有真陽,與“坎卦”相合,故人們一般把它歸類為五行之“水”。

由於水晶在漫長的形成過程中常常有其他的礦物滲入,使水晶獲得了不同的“五行”的屬性。這種屬性已經不是單純的五行,而是五行互藏。就是“水行”中復藏有“金、木、水、火、土”。

水晶不僅在五行屬性上可以劃分為二十五種,在顏色組合上,也可以有五五二十五種。比如,石榴石既有紅色,又有棕色。了解五行互藏對使用水晶有什麼意義呢?這就會使我們深刻理解各種不同水晶的共性和個性。

在共性上,任何水晶都可以補充人體的“真陰”和“真陽”。“真陰”旺,則人體五臟六腑的陰皆旺;“真陽”旺,則人體五臟六腑的陽皆旺。這是在“陰陽”的層次上進行運氣調理的。

從這個層次上講,任何一種水晶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則但分而言之,滲入不同元素的水晶具有不同的五行屬性,對人體五臟六腑的作用是有強弱差別的。

金性水晶可以旺人的肺和大腸;木性水晶可以旺人的肝和膽;水性水晶可以旺人的腎和膀胱;火性水晶可以旺人的心和小腸;土性水晶可以旺人的脾和胃。所以,當我們要有針對性的調整人的某一種五行的時候,就要考慮到水晶的五行屬性了。

在水晶開運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水晶的五行屬性來選配,也可以直接選擇不具備五行屬性的水晶。這些不在五行中的水晶具有普遍適用性,人人可以使用,並且能量非常強大。這樣的水晶有四種,即白水晶、金鈦晶、金髮晶、銀髮晶。

為什麼說這四種水晶不在五行之中呢?首先說白水晶,很多認為它五行屬金,理由是白水晶是白色的,白色屬金。其實,白水晶雖然有一個“白”字,但它卻是透明無色的。無色屬於什麼五行?什麼五行都不是。白水晶為真陰所結,體陰用陽,故它屬陰陽層次上的物質,而不在五行之中。

同樣,銀髮晶內含銀色髮絲狀的礦物質,但是銀色是月亮的顏色,也是真陰所結,銀色並不是白色,不能把它劃入五行之金。金鈦晶和金髮晶內含金條或金髮狀的礦物質,很多人以為金色的五行屬金,其實,金色是真陽的顏色,不在五行之中。

比如,佛教中佛像的金身,代表的就是真陽。佛身為純陽之體,還在五行之中嗎?

道家認為,“上之日月,下之金玉”。太陽也叫金烏,月亮也叫玉兔。金烏就是真陽,玉兔就是真陰。所以說,金鈦晶和金髮晶內含的金色礦物質就是真陽之物,外面的白水晶就是真陰之物,象徵著日月雙照,日月兼明的。

所以,本人建議大家把金鈦晶和金髮晶稱為金玉水晶,這樣可以使人顧名思義,充分認識這兩種水晶的本質!也就是說,運用金鈦晶、金髮晶開運相當於同時運用黃金與玉石來開運,其效果可想而知。

根據以上的分析,大家已經了解到白水晶、金鈦晶、金髮晶、銀髮晶是不存在五行屬性的了。白水晶、銀髮晶屬於真陰水晶,金鈦晶、金髮晶真陰中藏有真陽,本人極力推薦使用白水晶和金鈦晶,因為它可以直接從陰陽的層次上補充人體真陰和真陽的能量,威力實在是太強了。

西方人對此也有同樣的感受,他們把白水晶稱為水晶之王,把金鈦晶稱為髮晶之王!

另外,七彩碧璽是人們對五行的綜合運用。不同的碧璽本來是有不同的顏色的,但是,人們有意地把幾種不同顏色的碧璽圓球共同搭配成一條手鏈,就成了七彩碧璽,代表太陽光的七彩色,象徵著圓滿的意思。

還有一種七彩水晶叫彩虹水晶,也叫國畫水晶。彩虹水晶是一塊水晶石中同時有七種顏色的光芒,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為的顏色搭配。由於水晶在生長時遭受重大壓力,而出現內部的裂縫,形成了特殊的光線折射,所以就出現七彩的光芒。彩虹水晶由於同時具備太陽的七色光,所以也代表著圓滿,也是一種特殊的水晶。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夫人身後有三關:尾閭、夾脊、玉枕是也。

尾閭在夾脊盡頭之處,其關通內腎之竅。

上行乃是一條髓路。名曰漕溪,又曰黃河。此陽氣上升之路。

直上至第七節,與內暖兩相對處,謂之夾脊關。

又上至腦後,謂之玉枕關。

此身後三關也。
 

二、人身前有三田:泥丸、土釜、華池也。

泥丸為上丹田,方圓一寸二分,虛間一穴,乃藏神之所。其穴在眉心,入內一寸為明堂宮,再入內一寸為洞房宮,再入內一寸為泥丸宮,即上丹田。

眉心之下,向口中有二竅。即口內上顎,謂之鼻樑金橋,又曰上雀橋。

舌下亦有二竅,下通氣管喉嚨。蓋領下硬骨為喉,乃內外氣出入之處也。其下軟骨為咽,乃進飲食,通腸胃之所也。其氣管有十二節,名日重樓。直下接肺竅以至於心。

心下有一竅,名曰繹宮,乃龍虎交會之處也。

直下三寸六分,名曰土釜,黃庭宮,為中丹田。左明堂,右洞房,亦是空間一穴,方圓一寸二分。乃藏氣之所,煉丹之鼎。外與臍門相對,約有三寸六分。故曰: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至天至地,八萬四千里。至心至腎入寸四分。天心三寸六分,地腎三寸六分。中丹田一寸二分,總計八寸四分。合天地之全數,人身一天地也。

臍門內號生門,中有七竅,下通外腎。外腎乃精氣走之處。

臍之後,腎之前,中間一穴,名曰堰月爐,又曰氣海。

稍下一寸二分,名曰華池,乃下丹田藏精之所,採藥之處。左明堂,右洞房,亦是虛間一穴,方圓一寸二分。此處有二竅,向上一竅,通內腎。直下一竅,通尾閭。中間名曰:玄關。乃無中生有之處。煉精煉到精滿氣足,自然產出真一之氣,玄關自開。

又云:人身中,有修煉金丹三竅,不可不知也。

上竅離宮心位,外陽而內陰,中藏元神。為性、汞、龍十天山也。

下竅是坎宮腎位,外陰而內陽。中藏元氣。為命、鉛、虎、氣穴也。以及命宮、坤爐、生門、密戶皆此一處。人能憑真意,元神,下凝命宮,自然超生了死。

此上二竅中間,又有養胎一竅,是空洞之所,虛無之窟,乃人身之正中在心下臍上黃庭之處,中丹田是也。此乃人一身之關竅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華文化中,與儒家思想並行互補的是道家。道家的始祖是老子,其聖經叫《老子》,也叫《道德經》。據說老子姓李名耳,老子是尊稱,老先生的意思;亦說他姓老名聃,尊稱為子。還說他當過周朝的國家圖書館長,很有學問;孔子都曾特地登門求教過。

現在我們能讀到的《老子》,全篇總共只有五千來字,但其影響之大,超乎尋常想像。有人統計說,世上被譯成多種不同文字的作品中,基督教《聖經》的語種最多,排第一;排在第二位的,便是《道德經》。

另有一件十分準確的統計是:在古代中國,曾有三位皇帝署名出版過《御注道德經》,他們是:唐玄宗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順治。這一架勢,也算夠可以的了。

可是,嚴格說來,關於老子其人其書,我們的知識,實在並不十分可靠。而且不僅我們,當年司馬遷寫《史記》給老子立傳的時候,就已經不那麼可靠了。

在短短五百字的老子傳裏,司馬遷搬出來過三個名字,難以斷定誰是正身:一個叫老子,與孔子有往還,“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一個叫老萊子,“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還有一位叫太史儋,曾於孔子死後129年見秦獻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蓋老子百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司馬遷弄不清楚的問題,近代一些學者相信能夠弄清楚;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之間,他們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

有人說,傳世的《老子》五千言,不是問答體的語錄,而是專門著述,故應出在《論語》《孟子》以後;因為起先尚無私人著書的習慣。

有人從《老子》書中的某些用語,譬如“王侯”“王公”“萬乘之君”等,證明它不像春秋人的手筆,只能晚出。

由此出發,很自然便轉向了對老子其人的懷疑。有人否定老子長於孔子,否定孔子問禮於老聃,認為那是道家為了抑儒製造出來的謠言。多數人則傾向於認為,應該把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分開:《老子》一書完成的時代雖晚;老子其人卻生活在前,因為儒家書裏也有孔子問禮的故事。

至於《老子》成書晚到什麼時候,則有說戰國初、有說戰國中、有說戰國末的,更有說是秦漢之際乃至漢文帝時的,參差錯落,莫衷一是。

1973年, 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三號漢墓出土了一大批帛書,其中兩卷是《老子》,分別用帶有隸書筆法的小篆和隸書抄成,被命名為“帛書老子甲本”和“帛書老子乙本”。

帛書本是七八十年代所能見到的最早《老子》版本,和傳世通行本的最大不同是,它沒有分章,而通行本分為八十一章;另外,它雖和通行本一樣,也分為兩編,不過不叫“上”編和“下”編,而叫“德”編和“道”編,而且,它的“德”編相當於通行本的“下”編,“道”編相當於通行本的“上”編,在次序上,正好做個互換。

帛書老子的出土,推翻了《老子》成書秦後的假設。因為它那“德”編在前“道”編在後的順序,正是《韓非子》解老、喻老所本的順序;足見這種版本在韓非時代已經存在了。

此外,在個別字句上,帛書本和通行本也偶見不同、互有高下,那是古籍流行中常有的現象,不足為怪。

至於“德”編在前還是“道”編在前的問題,帛書出土的時候,曾被看成是頭等大事,說是“德”編在前乃法家的傳本,“道”編在前為道家的秘籍,以印證儒法鬥爭的意義等等,現在看來則完全不是事實。

帛書老子出土後整整二十年,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了竹簡老子。這是迄今可見的最早的《道德經》。

簡文抄寫在三種不同長短的竹簡上,整理者依次謂之甲本(長32.3厘米)、乙本(長30.6厘米)和丙本(長26.5厘米)。甲本現存竹簡三十九枝,1090字;乙本現存竹簡十八枝,389字;丙本現存十四枝,270字。總字數與帛書本或通行本相比,約佔三分之一上下,說明它們都還不是足本。

雖然如此,雖然它們加在一起也構不成為足本,但是它們的存在,已足以說明,《老子》之成書或初步成書,至晚也是戰國中期的事,較之《孟子》《莊子》,都要年長得多。

按照今本的分章來看簡本,計簡本甲本為二十章,乙本為八章,丙本為五章,其中乙丙兩本各有一章與甲本相重;剔除重複,共得三十一章,為今本八十一章的三分之一弱。

拿這三十一章去對照一下帛本和今本,便能發現,許多在帛本和今本中分屬德、道編或下、上編的章節,在簡本中卻常排在一起,前後相隨。

以甲本為例,相當於上編的第三十章,緊接在相當於下編的第四十章之後;相當於下編的第六十四章,其前為上編第十五章,其後為上編第三十七章。這表明,簡本並不曾像帛本或今本那樣分編;至於分章,如果有的話,其章序也和後來的不同。

於是,我們就面臨著一堆十分誘人的難題,它們是:現在的簡長不同,是不是意味著分編?否則,為什麼一部不大的書,要抄成三編簡冊?如果這是一種分編的話,劃分的標準又是什麼?或者換個角度來想:當時也許還沒有定本的《老子》,這三冊是來自不同渠道的後來彙成《老子》的原始資料?否則為什麼總共只有五千來字的書,在三冊中都還未能抄完?而用未完成的抄本來殉葬,豈非失禮?

已經有人在試圖回答這些難題了。他們相信甲乙丙本各有主題,就是說,它們是一種有意的分編,其中,甲本側重政治,乙本側重修道,丙本側重治國;它們是為了教學之用,而從五千字的《老子》足本中摘編出來的。

也有人相信,郭店《老子》與今本《老子》不屬一系,各有自己的源流。也有人相信,當時尚無足本,《老子》正在成形中。

筆者相信,這些說法都是認真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只是筆者暫時還難以接受和同意。筆者感興趣的是簡本《老子》所反映出來的儒道關係。

一般認為,儒道兩家是對立的;道家對儒家持激烈批判態度。

譬如今本《老子》中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第十九章)這便是一條典型的道家反儒宣言;它所要求棄絕的,正是儒家所力求奉行的。

其中的聖和智,是儒家所倡導的理性主義;仁和義,是儒家思想的基本核心;巧和利,則是儒家所謂的“正德、利用、厚生”三德之一。現在道家卻斥之為萬惡之源,必欲斬盡殺絕而後已;兩家的差距和對立,可以想見一斑。

可是誰也不會料到,正是這一段文字,在簡本中,竟有著關鍵性的差異: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偽棄慮,民復孝慈。(簡本甲)

簡本中,“絕聖”變成了“棄辯”;這一變非同小可。我們知道,“聖”之一詞,在儒家體系中,不僅代表著智慧和理性,而且更是其諸多道德範疇中的最上範疇。今本《老子》倡言“絕聖”,本有從根本上否定儒家之意。而簡本原非絕聖,而是“棄辯”,則顯然不是衝著儒家去的。因為,棄辯和絕智,也是儒家的主張,是他們所反對的“巧言佞色”(《論語》)和“鑿”(固執,見《孟子》)。

至於“絕仁棄義”變成了“絕偽(為)棄慮”,認為民之喪失孝慈不是由於仁義,而是由於缺乏誠意,由於矯揉造作,那更與儒家觀點毫無二致了。

需要強調的是,簡本與今本(以及帛本)的這一差別,應該不是抄寫上的差錯;因為其他章中也無公然反儒的詞句。因此,我們可以說,在簡本《老子》時代,道家和儒家的不同,並不像後來那樣厲害。道家之無情撻伐仁義,當是從《莊子》開始的,因為彼時“仁義”的名聲,已經不太好了。

郭店楚簡《老子》帶給我們的這一信息,對於了解中華文明史,有著重要意義。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佛教所說的善惡,到底有什麼看法?與一般世間人所說的善惡,是不是一樣呢?關於善惡的問題,佛法沒有否認世間法,但是佛法與世間法,對善惡的看法有所不同。

一般說善是有順序,依照道理很有規律的對自己、對別人,都是有利益的,而且於將來、於目前,都可以得到利益的這叫做善,比如這個人有慚愧心,很精進、很慈悲,都不會去傷害別人,這屬於做善事、守戒律,這種都是善的一部分。

至於惡是與善相反,是會傷害自己或去傷害別人、違背道理,對於現在或是將來,會引發傷害性的如貪、嗔、癡或無慚愧心,或這個人會去違背戒律,做違背道德的事情,這些都是惡。

一切世間的道理都分作二元化,離不開善惡的分別。但是佛法以究竟來說,大乘佛法裏說善中也有不善、不善中也有善。

它不是說惡,比如這個人現在迷惑做錯事了,但是我們給他覺悟的機會,他將來也會覺悟,他只不過是現在迷惑沒智慧而做錯事,但他可能也有其他的優點,因為人不是十全十美,人都是有業力的。

所以不善裏可能也有善,比如這個人當流氓會傷害別人,很壞會欺負人,但是他可能很有義氣、可能很孝順;另外假如這個人很善良,但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可能也有其他不對的地方。

所以佛法講善與不善,不是強調善與惡的相對,相對法不是佛法,佛法是要從相對裏去認識、去了解、去覺悟,然後表現絕對的。

所以一般說,要種善因,將來才會得到好的結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學佛的人要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而且要自淨其意,清淨自己的意念,對自己的執著、計較、煩惱都要去認識、去了解,才會得到覺悟。

所以佛法所說的道理,就是要如何得到饒益功德!如何從我們的分別心去認識,不要只在計較分別裏打轉、在業裏打轉,而是要轉業成道,不要只是在善惡是非裏打轉。

於善惡、是非,我們應當做對自己的警惕,可以認識是非但不要參與是非;我們認識是非,不要參與別人的是非,把別人的對不對、善惡,都當做自己的一種警惕、一種知識與經驗,自己不要去犯。

因為“不管別人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要趕緊懺悔”,這才是學佛的道理。

所以佛法對世間所說的善惡,基本上不否認世間的說法,但是世間一般認為不好的,於佛法則認為是煩惱。

佛法不說是惡,而說是不善或是煩惱,比如這個人懈怠、不精進、昏沈,他懈怠、不精進並未傷害到別人,以一般世俗來講並不屬於惡的事情,但佛法說這是屬於煩惱,或這個人有貪嗔癡、我慢,有邪知邪見;佛法說這些是根本煩惱,對修行、對生活會造成障礙,在唯識學說是煩惱。

我們要轉煩惱成菩提,不要在煩惱裏打轉,雖然懈怠不傷害別人,於世俗的道理來說並不違反法律,法律上不罰但於佛法來說比較嚴格,凡是起心動念有貪嗔癡、有我慢、有懈怠,這些都要防範,就不能去做。

所以說,佛法的要求比較嚴格,但是希望說從不善轉為善,將來能解脫這才是究竟,不是只在善裏面打轉。因為只行善、執著於善,將來會往生天道享受福報,但是福報享盡了還是會墮落,還是不能得到徹底覺悟、不能出離三界、不能了生脫死,這還是不究竟的,將來還是有犯錯的機會。

所以於佛法而言,要得到究竟必須修行覺悟;要了生脫死,必須行菩薩道,才能成就佛道,這才是究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