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源流與理論~~
“瑜伽”這詞來自梵文的譯音Yoga,也有譯作“瑜珈”的,西藏把這個詞讀作“約噶”。意思是“連接、統一”,中國古代將其譯為“相應”,把精神和肉體結合到最完美的狀態是瑜伽最終目標。
瑜伽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是一門邊緣學科,介於哲學和體育之間,也包含有不少現代稱為“心靈學”或“神秘學”的東西。
瑜伽的原意為“結合”。考究其語言發展,是從yoke(馬車的套子)發展而來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控制自己內心的方法,讓自己駕馭自己。現在這個詞的詞意與原意有了很大區別,有點像中國傳統中所說的“道”這個詞。
瑜伽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結合身、心、靈的教導體系。嚴格來說,瑜伽是東方的一種關於人年的哲學與實踐的綜合體。並非單純從理論或單純從技術的角度才能把握的。
瑜伽是通過很多方法來完成這種人生實踐的,其中包括“體位”、“調息”、“冥想”、“語音”等等,有些極端瑜伽修行中也包括“自傷或斷殘身體”、“斷食”、“強迫不睡眠”等“苦行”一類的方法。這些方法本身只是實現瑜伽的方法,而其本身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瑜伽。
目前從考古資料來看,比較成熟的瑜伽至少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了,關於瑜伽的文字記載大約在三千年。從《薄伽梵歌》中的描述來看,業瑜伽、智瑜伽、信瑜伽、王瑜伽,這四大類瑜伽的雛形已經出現,所以瑜伽流派的出現至少應該在二千年以前。
公元前二世紀,王瑜伽由於其綜合性與理論性的完整系統,以及帕坦伽利的影響而逐漸成為瑜伽的主流學派。《吠陀》時代的早期瑜伽多以苦行為主,記載上多與創世神話結合在一起,基本屬於“通向神”或“與神結合”的方法。
《奧義書》形成以後,瑜伽的理論更加完整而系統化,並明確了至今為止固定的瑜伽理論~~梵我合一。即:梵是世界的本原並創造了世界的一切,梵是無形無象的,無所不在的,因為梵是非物質的,所以無法用感知知識而了解與認識;人的本質就是梵,相對於人來說,創世之梵被稱為“大梵”,而“我”之本質的梵被稱為“我梵”,他們的關係就如同大海與大海中的一滴水的關係。瑜伽的目的就是實現水與大海的徹底溶匯不分,從而達到解脫輪迴,永恆而絕對的存在狀態。
附帶說明:“輪迴”的觀點,是印度普遍的認知觀點(在印度,只有順世論學派,反對輪迴學說)。
普通人的生命過程是“‘行為’造就‘業’,‘業’主導‘靈魂’,‘靈魂’再‘轉世’”這個過程無限循環。瑜伽則通過實踐的方式完成“‘行為’的改變導致‘業’的改變,從而使‘靈魂’最終‘解脫’,而不再‘轉世’”。
瑜伽作為“梵我合一”的代名詞,其全部意義也在於此。所以只有以解脫為目的的實踐才叫瑜伽,而其他只是實現瑜伽的方法,一般並不屬於瑜伽的真實範疇。
在印度,並沒有真正的純瑜伽學派,瑜伽往往是與婆羅門教、印度教、耆那教、密教等宗教合而為一的,尤其是印度的正統學派與瑜伽的追求是基本一致的,所以往往這些學派屬於瑜伽的“官方理論基礎”,而瑜伽則屬於“具體實踐知識”。
以下大類的分類是作者的分類,小類的分類是印度傳統的分類。
~~瑜伽的流派~~
[第一類]人生實踐為主
業瑜伽(Karma Yoga 音譯“羯磨瑜伽” 意譯“行為瑜伽”)
這種瑜伽主要通過改變人的行為而改變業報從而完成解脫的過程,在這種瑜伽中,可能完全不需要任何具體的方法,只注重生活的細節。
印度民族主義理論家辨喜說:“如果一個人發出消極的信息,他會在生活中體驗到壓力和障礙;相反,善的思想會導致快樂。此外,不斷地實踐積極的思想,整個人的身心存在都會變得熱情、有力和快樂。”
因此,業瑜伽著重講的是行為本身,而不是果報,它重視行動,不重視後果,要求人們努力工作、無私奉獻,使心靈純潔。
智瑜伽(Jnana Yoga 音譯“吉納納瑜伽” 意譯“智慧瑜伽”)
這種智慧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智慧,而是指覺悟、證悟宇宙最高本質的智慧。它要求修習者學習古老的經典,理解書中的奧義,並通過“自我探索”的深度實踐,獲得對生命真諦的領悟。
這是一個發現之旅,修習者要一次次詢問“我是誰”、“世界的本原是什麼”等終極問題,透過繁雜的表面現象發現事物的本質。隨著這一探索的深入,一個人的生命會得到淨化,最終他的心靈將變得強大和平靜。
信瑜伽(Bhakti Yoga 音譯“巴克蒂瑜伽” 意譯“奉愛瑜伽”或“愛心服務瑜伽”)
修習者認為神靈主宰著他們的生活,他們通過奉獻的行為,虔誠地信仰來修行,其修行的形式為唱頌、薰香、鮮花典禮等,來表達修煉者的全身心的奉獻。
[第二類]心靈冥想為主
王瑜伽(Raja Yoga 音譯“拉傑瑜伽”或“拉紮瑜伽” 意譯“皇者瑜伽”、“國王瑜伽”或“八支分法瑜伽”)
Raja,是國王或最高權力的意思,這種瑜伽側重通過禁欲、忍耐、自治等方式對內在精神活動進行控制,被認為是最有效、最高級的修習方式。
到了公元前二世紀,帕坦伽利(Pantanjali)著《瑜伽經》將瑜伽定義為:瑜伽就是對心的變化的控制。這個定義嚴格而又明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只有王瑜伽才是真正的瑜伽。由於《瑜伽經》對後世瑜伽的廣泛影響,帕坦伽利被稱為瑜伽之父。
帕坦伽利將王瑜伽修行的步驟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環環相扣,跳過任何一個都無法達到瑜伽修練的最高境界,因此也被稱為八支分法瑜伽。這八個步驟是:
1、禁制:指修習者遵守不殺生、誠實、不偷盜、淨行、不貪的戒律。
2、勸制:遵守清靜、滿足、苦行、誦讀經典和敬神的戒律。
3、坐法:指修行瑜伽的體位。
4、調息:對呼吸的調整和控制。
5、制感:把所有感官的注意力集中到對內在心靈的感知上。
6、執持:使心念專注到一處。
7、靜慮:也叫做禪定,指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於內在心靈產生的階段。
8、三摩地:也叫三昧,指經過堅持不懈地修煉達到最終的極樂境界。
語音冥想瑜伽(Mantra Yoga 音譯“曼特拉瑜伽” 意譯“咒語瑜伽”或“語音冥想瑜伽”)
Mantra這個梵文詞可以分為兩部份,Man的意思是“心靈”,tra的意思是“引開去”,因此這個詞連起來的意思是指把人的心靈從世俗的欲望、思慮、種種擔憂中引離開去的一組特殊語音。
一個人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瑜伽語音上,就能逐漸超越愚昧無知的品質和激動不安的狀態,而處在善良狀態中。其所使用的語音可以是一個音節、一個單詞或一個短語,它要求習練者儘可能多地重複這一語音,從而利用聲波的震動達到身心的和諧,並使思維集中。
密宗瑜伽(Tantric Yoga 音譯“坦特拉瑜伽”、“昆達利尼瑜伽”,傳統音譯“軍荼利瑜伽”)
這種瑜伽可能是最神秘的瑜伽,它認為,在人的尾骨附近盤距著一條蛇,叫做“昆達利尼蛇”,對普通人而言,這條蛇是沉睡著的,通過瑜伽的修持,可以喚醒這條蛇,使它沿著脊柱向上走,從而提升生命的能量。這種瑜伽需要在有經驗的瑜伽老師指導下習練,有一定的危險性。
[第三類]身體運動為主
哈他瑜伽(Hatha Yoga 音譯““哈他瑜伽” 意譯“日月瑜伽”)
Hatha這個詞中Ha代表太陽,tha代表月亮,因此它代表著陽與陰、日與夜、熱與冷、正與負,以及其它任何相輔相成的兩個對立面的平衡。哈他瑜伽是所有瑜伽流派中最實用的,也是現代西方和中國最熟知的一個流派。
它包括了一系列的練習,通過身體的姿式、呼吸和放鬆的技巧,來達到訓練的目的,這些技巧對身體的神經系統、各種腺體和內臟器官都大有益處。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古老的哈他瑜伽受到西方世界的廣泛歡迎,現在西方世界中盛行的威尼瑜伽、艾揚格瑜伽、力量瑜伽、熱瑜伽等都屬於哈他瑜伽。
哈他瑜伽實際出現較晚,其淵源則是起於苦行,早期瑜伽的苦行往往比較極端,例如通過割傷自己、吊掛、閉語(不說話)等方式,來體驗並完成肉體的次要性,從而強調並達到靈魂的昇華,有時這種極端性會以“自殘”、“自焚”等方式表現。
而哈他瑜伽則將這種極端柔化從而形成了“柔和的苦行”方式。嚴格的說,哈他瑜伽並不能算瑜伽的主要方式,而且隨著瑜伽理論與方法的完善與綜合,哈他瑜伽本身也離瑜伽本身越來越遠。
~~藏傳佛教中的瑜伽~~
這是個瑜伽的個例,從方法上說,這種瑜伽中可以找到除哈他瑜伽以外的所有印度瑜伽的影子,但由於它只是佛教的修行方法,所以其內容龐複、儀式性內容繁雜。其與印度傳統瑜伽的差別主要是:
1、基本世界觀不同:
這和佛教與印度傳統學派的理論差異有關,佛教反對神創世及主宰說、反對靈魂觀念,也反對永恆與絕對的存在,所以從根本上,與印度瑜伽的目的與性質存在了完全不同的區別。
2、對人體結構的描述不同從而導致方法的差異
三脈位置不同:中脈在印度瑜伽中的觀點是在脊骨之內,而藏傳佛教瑜伽的觀點是在人體中線上。
輪的數量與位置不同:印度瑜伽所說是七輪,而藏傳佛教瑜伽講五輪,即“頂輪、喉輪、心輪、臍輪、腹輪”;根據與中醫理論的對照,以及現代人體科學的研究結果來看,藏密的“三脈五輪”說則更接近實際情況。
從昆達利尼瑜伽的角度看,靈熱(即靈蛇)的起點不同,印度瑜伽是從尾骨(中脈根處)燃起,而藏傳佛教瑜伽是從臍下四指(稱“生法宮”,即腹輪位置)燃起。
在印度語音冥想瑜伽中,只是有限的幾個語音,但在密宗修行中,類似語音的咒語、真言數量龐大,而且多與具體而複雜的觀想相結合。
印度瑜伽的調息方法比較複雜,而藏傳佛教的瑜伽的調息(如“九節風”)比較簡化。
印度瑜伽的冥想一般就是進入相對的無思維狀態即可,而藏傳佛教瑜伽中的觀想非常複雜。例如有的觀想,不但要觀出數百名佛菩薩等的形象,而且包括這些具體人物的每一個細節,如衣著的質地、顏色、花紋,仍至人物的每一根毛髮都要觀想得很清晰具體。一般人在沒有長時間觀看相關圖畫或實物造像的基礎上,是無法完成觀想內容的。
~~近代印度瑜伽的發展~~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印度哲學家奧羅賓多就提出綜合瑜伽(整體瑜伽)的思想,他認為,每種瑜伽都是喚醒心靈的一種方法,需要把這些方法綜合起來,促進整個生命的優化。
近代聖雄甘地的理論也把瑜伽的修行重新拉回到了“愛”的本位之上,同時泰戈爾等高層文化人士對印度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改革也給瑜伽在具體方法上產生了較大影響。
瑜伽的核心理念正在逐步成為實際方法的,真正的瑜伽修行者,只是心的修習過程,所以一切體位與冥想之類的方法在瑜伽中的地位已經不再如以前那麼重要。
一顆追求真理的心與博愛的行為,這種無畏的過程,就是真正的瑜伽。而不看其表面是否在打坐與彎腰。瑜伽正在從形式上回歸其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