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靜坐最好能另覓靜室,假使條件不許可,那末可就在臥室中。窗門宜開,使空氣流通,但有風吹到處不宜坐,門能關閉更好,以免別人的干擾。
(三)在入坐之前,應寬鬆衣帶,使筋肉不受拘束,氣機不致阻滯。
靜坐時的姿勢——調身
一、靜坐時的兩腿
(一)靜坐時的兩腿必須盤起來。先將左脛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將右脛扳上來加到左股的上面,這種坐法普通叫做雙盤膝,也叫做雙跏趺;因為這樣的姿勢,可使兩膝蓋的外側都緊靠著褥墊,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張,坐時自然端直,不至於左右前後的倚斜。不過這種坐法,假使初學和年齡較高的,覺得難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強,可改用下列第二種方法。
(二)盤時可隨各人的習慣,或將左脛加到右股之上,或將右脛加到左股之上,這種坐法普通叫做單盤膝,也叫單跏趺,比較雙盤膝有些缺點,因為假使將左脛加於右股之上,那末左膝蓋外側必落空,不能緊靠著褥墊,身子易向右傾斜,假使將右脛加於左股之上,那末右膝蓋外側必落空,不能緊靠著褥墊,身子易向左傾斜。初學的人,不能雙盤,自以單盤膝為宜,但須注意姿勢端直,能使身體不傾斜,那末功效還是一樣的。也可用自然盤。
(三)初學盤腿的時候,必將發生麻木或酸痛,必須忍耐。練習久後,自然漸進於自然。當麻木到不能忍受時,可將兩腿上下交換,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暫時鬆下,等麻木消失後再放上去。假使能十分忍耐,聽其極端麻木,斯至失去感覺,此後它能反應,自然恢復原狀,經過這樣階段,幾次之後,盤坐時便不會再麻木了。
二、靜坐時的胸部、臀部
(一)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窩降下,所謂心窩降下,就是使橫膈膜鬆弛。胸內肺與胃之間有橫膈膜,恰在胸部兩脅間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窩。我們初學靜坐時,常覺胸膈閉塞不舒.這是說明心窩沒有下降,這時可用下面所說的調心一節,繫心臍間或臍下的辦法使橫膈膜鬆弛,心窩處輕浮而不著力,久後自能降下,而得調適。
(二)臀部宜向後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狀,本來三折如弓,在臀部處,略向外彎,所以坐時臀部宜向後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勢。
三、靜坐時的兩手
(一)兩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兩拇指頭相拄,安放在臍下跏趺之上。
(二)假使單跏趺,是右脛加在左股上,那末應將右掌安放在左掌上。
(三)兩手這樣安放,既自然、安適,且最能助長定力。
四、靜坐時其他部位
(一)頭頸正直,但須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二)兩耳宜如不聞。
(三)眼宜輕閉。也有主張兩眼微開的,這叫做垂簾,大抵坐時易於昏睡的,宜用這個方法。
(四)口宜噤閉,舌抵上顎。
(五)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六)坐時臀部也可墊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適力度,並須使腎囊不受壓迫。
(七)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穩地端正而坐,因為身正則氣正,氣正則心也正。
(八)要求全身放鬆,一鬆而無有不鬆。只有做到全身放鬆,方可處處皆鬆,氣血流行全身,而無絲毫阻滯之患,恢復人身自我調節之天然本能。如此氣血周流,無阻或滯,日日積累,自可堅固形體,保健延年。進一步還可以和合精炁神,達到更高層次的修為。
(九)處理雜念.靜坐之時滋生雜念,這是初學做功常有的現象,絲毫不值得奇怪。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均無時無刻不在起念,只是不自覺察,常常忽略過去。靜坐之時,卻才感覺雜念紛擾,浮遊亂想,難以制止。有的人做功之後才知道,不做功夫好像什麽都不想,上坐之後什麽都會想起來了,其實這只是人們的一種錯覺而已。其實靜坐之時,分明感覺到了雜念的存在,證明已經初步入靜,這是一種好的現象,並不值得煩惱。猶如明鏡一般,蒙塵日久,失去光明,不照有塵;及至初現光明,方才映出灰塵。人之心體如鏡,雜念如塵,覺察雜念存在,是心體初顯光明之兆。證明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入靜,並非不適合做靜功。須知有一分靜,便有一分光明;有十分靜,便得十分光明。因此,初學靜坐感覺雜念存在,可以不去理它,如果理之,成為一種負擔,反而難以守靜;亦不可故意放縱之。只須稍稍收攝心神,坦然求靜。久則光明自現,雜念自息,恍然一覺,不知物我矣。這一境界,要在做功之中實際印證之。
靜坐時的呼吸——調息
一、呼吸方法的研究
呼吸與我們生活機能,關係很大,一般人只知飲食可以維持生命,不飲不食,勢必餓死,實不知呼吸比飲食更為重要。不過由於飲食非金錢不能獲得,所以覺得可貴,而呼吸是攝收大氣中的氧氣,是“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的,所以不覺得可貴。
我們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
呼吸的方法有自然呼吸和正呼吸兩種:
第一自然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因為在呼吸時,一呼一吸,必須都能達到下腹部。在吸氣時,空氣入肺,充滿周遍,肺底舒張,抑壓橫膈膜,使空氣下降,這時胸部空鬆,腹部外凸;在呼氣時,腹部收縮,橫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濁氣,外散無餘。可見呼吸作用,雖與肺葉有密切關係,但它的伸縮,常須依靠下腹和橫膈膜的運動,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使血液循環流暢。我們不但在靜坐時,須用此法,實際上,不論行、住、坐、臥,應該隨時使用。
關於自然呼吸法的調和方法如下;
(一)呼息時,臍下腹部收縮,橫膈膜向上,胸部緊窄,肺底濁氣可以擠出。
(二)吸息時,從鼻中徐徐吸入新鮮空氣,充滿肺部,橫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三)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漸漸細長,達於下腹。
(四)呼吸漸漸靜細,出入很微,反複練習,久之自己不知不覺,好像無呼吸的狀態。
(五)能做到無呼吸的狀態,那末沒有呼息,也沒有吸息,雖有呼吸器管,好像不必用它;而氣息彷彿從全身毛孔出入,到這一步,可以說達到了調息的極功。不過初學的人,切不可有意去求,必須聽其自然。
第二、正呼吸,這一方法,主張呼吸宜細長,宜達於腹部,以及使橫膈膜上下運動等,都與自然法沒有兩樣。不過呼吸時腹部的張縮完全相反。因為反乎自然呼吸,所以也叫做逆呼吸。
關於正呼吸的調和方法如下:
(一)呼息直緩而長,臍下氣滿,腹部膨脹,胸部空鬆,橫膈膜馳緩。
(二)吸息宜深而長,空氣滿胸,胸部膨脹,這時臍下腹部收縮。
(三)肺部氣滿下壓,腹部收縮上抵,這時橫膈膜上下受壓逼,運動更為靈敏。
(四)在靜坐時,呼息及吸息,宜極靜細,以自己也不聞其聲合宜。
以上兩種呼吸方法,有主張吸息宜比呼息加長的,也有主張呼息宜比吸息加長的,但根據一般實驗,似以長短相等為宜。此外,無論自然呼吸和正呼吸,目的都在使橫膈膜運動。正呼吸是用人工使腹部的張縮逆乎自然,而加強橫膈膜的馳張和收縮,使更易運動。不過,由於這一方法參用人工,學時有宜有不宜,並不是人人可學,總不如自然呼吸的毫無流弊。
二、呼吸的練習
為了使呼吸能夠正常而熟練,皆宜加以練習,靜坐時,必須逐步做到無思無慮,假使注意呼吸,心便不能寧靜,先用短呼吸練習純熟,漸漸加長,最長時每一呼一吸約能佔時一分鐘,但絕不可勉強,務使自然。
呼吸的氣息,宜緩而細,靜而長,徐徐注入到下腹。
呼吸時應用鼻而不可用口,口宜噤閉。
三 調整意念
上坐後雙目微閉,舌抵上顎,全身放鬆,排除雜念.調好呼吸把意念集中在下丹田處。
每次練功半小時至1小時後,即可收功,坐畢將起,盤腿打坐之後,兩腿疲勞,注意不可馬上下坐,最傷筋骨。有人辛辛苦苦坐了一輩子,就在這個關口不知注意,坐完馬上下地,到老落下毛病,筋骨難伸,舉步維艱,悔之遲矣!我們不可重蹈此覆轍。
如果打坐之中,遇到其他事情,只要不是火燒眉毛,就不要勿忙下地,應在收功之後再作處理。因此做功一定要選擇在自己說了算好的時間進行,以防碰到其他外來干擾。
過去道家有“三不起”之說,其中有一條就是“打坐不起”,意思是說,打坐之時,無論遇到何人來叫,也不起身招呼 。
然後行收功法,吸氣時隨著慢慢的吸氣意念想將身體外四周圍能量吸入下丹田,呼氣時把能量存在下丹田封閉起來不讓外出,而此三次,再以雙手掌互相搓擦至熱後,輕擦顔面頭部手腳各18次,放鬆全身肌肉,慢睜開眼精,漸漸動身及舒放兩臂,然後放足,用手按摩足部畢,緩緩起身。
道家養生重三寶。三寶者:精、氣、神也。
道家長生法要“煉精化氣, 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等一貫工程,總是以此三寶為基礎,為材料。
精氣神三者是相互關聯、相互轉化的,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主體,存則俱存,亡則俱亡。氣功鍛煉歸根到底就是這個根本。精化氣,氣化神,神滋精。
一、練功要有三心———恒心、誠心、信心。
二、練功要具備三個條件———鬆、靜、自然。
三、練功的三個基本要素———調形、調息、調心。
形正則息調,息調則心靜。練功的關鍵在於調心,靜就是練功,恍恍惚惚的虛靜態即為氣功態。致虛極,守靜篤.長生無妙藥,只在一靜中。 靜能生定,定能生慧。定是深度的入靜態,慧是能夠洞徹宇宙本原的大智慧,即大徹大悟。靜,是練氣功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氣功産生超常能力的必修手段,無論什麽功法最後都要歸結到“靜”上。
道家修煉,貴乎煉炁。《黃帝內經素問》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種種氣的變化,可謂詳明,但是這裏所講的“氣”,均屬後天情志所生之氣。
獨有一句,醫家不知,而為道家所秘,這就是——道家修煉的基本原理。蓋種種內情外感,傷人內炁, 道家寡欲,而抱神守靜。靜則內炁得養,生機蘊藏,自會再生真炁,而為丹本。真炁發生,自有景象,須親身體驗,非字面可得。
再者,修真過程之中,一切炁的變化,都要求對境無心,不假人為,方合先天,倘無持靜之訓煉,謂之煉意不淨,功夫難以達到高層次。因此道家修煉,須以靜功入手。
練功的一個基本原則———重德為本。
“有德無功,終究一場空;有功無德,早晚要著魔。”練功必修德,德功要雙修。每積一功德,功力就長一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因果循環,報應不爽。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遭惡報。練功是根本,修德是保證,得道是目的.立大志,發宏願,這樣才會有大成就。
傳統道家學說認為,人的先天真性,本與太虛同體,清靜潔白,空洞虛無。下生之後,産生種種後天妄心,如雲遮月,蒙蔽真性,造成修道障礙,念想難除,妨害道修。
修德的目的,從靜修的角度來講,是要培養個人謙虛、柔和、忘我、不爭的坦蕩胸懷,淨化心靈,去妄歸真,再去下功,則入靜易而進功深,所謂:“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相反,若無修德之熔煉,則心神不清,性地不純,如此心態,去做修煉功夫,無異沙地造廈。
所以修煉強調修德,乃與個人的修功息息相關,有德就有道,無德即失道,道以德為基,德高道更高。從社會意義上來說,提倡修德,使人與人之間形成團結、互助、真誠、和睦的關係,有益於社會風氣的好轉和生活環境的安定。
《老子》云:“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出世的修真之學,與入世的為人之道,“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二者並不抵觸,而是互補協調的統一。 明白了修德,大道就在眼前,人人可為,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