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不利於修行的逆境是五毒熾盛。

在此種情況下,嗔恚、貪執、愚癡、疑嫉或傲慢的心非常強烈地湧現。雖然我們擁有了珍貴的人身並且希望修持佛法,但是,有時候這些極為劇烈的煩惱心不斷地升起,使人有完全被淹沒的感覺;這些極為強烈的煩惱障使人想要放棄佛法的修持。當這種情形發生時,一定要很仔細地察看、了解狀況,然後精進不懈的以某種方法加以對治。
 

第二種逆境是惡友的影響。

雖然我們知道佛法的利益,也希望能好好修行,但是卻因為受到惡友的影響而停止修法。縱使我們並不真正想這麼做,但惡友的影響力卻使我們放下修法並從事有害的活動。這對修行是一種極大的危害。我們必須很仔細地審察自己是否有受到惡友影響的傾向,及目前生活中是否有這類的不良影響存在。如果這種危險並不存在,我們應該感到很歡喜,並決定更努力地修持佛法;但是,如果我們覺得這種危險可能存在,那麼,我們應該開始設想如何剷除這種不善的影響。
 

第三種逆境是不能清楚地區別修行的阻力及助力。

不知道什麼可能威脅到修到,什麼可能對修行有利,什麼會導致不知道努力的方向,而錯誤地去除有利的特質並發展有害的特質。如此一來,我們的修行就偏離了正途,並成為正確修行的障礙。所以,我們一定要審察自己,如果這種危險存在的話,就應該加以對治,必須更徹底地學習佛法,並精確地了解要修持什麼、要避免什麼,且如實地去執行。如此一來,我們將會發現修行變得容易許多,因為我們精確地知道應該怎麼做。
 

第四種逆境是受到懶惰的左右。

我們也許很想修行,但是有時候會變得非常懶惰,這種惰性可能會使我們停止修法。縱使我們勉強還在修法,那也很有限,而且總是覺得;“噢,我可以明天再做!”或“我可以等一下再做!”因此,我們的進步很少,最後可能會完全停止修法。所以,如果我們發現這種障礙在阻撓我們的修行,我們必須下決心不受懶惰的控制,不斷地鞭策自己再多添加一分努力,並更加精進地修行。
 

第五種逆境的產生是由於過去生的惡業在今生成熟。

我們可能會發現修行上突然產生很大的問題——例如,突然生病。當這種情形發生時,我們應該想道:這是由於過去生的某些惡行造成的,並試著加以補救。首先,我們應該經由懺悔及清淨的方法去清淨過去的惡業。這對克服困難會有一些幫助。如果問題很大並迫使我們完全停止修法,我們必須繼續祈求困境會迅速了結。然後,當阻止修法的困難消失之後,我們就立刻以最大的精進力量新開始修法。
 

第六種逆境是受到別人的主宰。

雖然我們可能有修持佛法的願望,但是控制我們的人可能想阻止我們修行接近佛法。如果這種情形繼續下去的話,我們應該覺知自己具足一切成就條件的珍貴人身可能因而浪費掉了。對治的方法是去除控制我們的干擾因素,成為自己的主宰,並開始修行。
 

第七種逆境是不清淨的動機。

有些人可能想要或實際上已經在修持佛法,但是修持的動機是不清淨的。當動機不清淨時,修行的結果不會很顯著。不清淨的修行動機包括;“若我不修持佛法,我在來生將會很窮;而我不想成為窮人,所以我將修持佛法。”或“我此生不想生病受苦,所以我要修持佛法。”當然,這些有限的動機然仍會帶來一些利益,但是,真正的利益來自引領眾生得到究竟的、快樂的願望。如果行者發覺自己的修行動機不清淨,他必須試著消除它,或將它轉變為“為利眾生願成佛”的清淨動機。
 

第八種逆境也是由不清淨的動機造成,就是以立即的目標為修持的動機。

例如,行善的目的是為了成名或得到金錢、獎賞等直接的利益;就如有些人慷慨捐贈財物的目的是為了成名或得到讚揚。所以,當行者持有得獲立即利益的期望而行善或修行時,他的動機就是不清淨的。這種修行非常虛偽,因為這從外表看來很真實,大家也由於這個人在實行善事而認為這是真正的佛法;但是,這只是佯假出來的佛法。所以,當行者發現自己的心態中可能摻雜了一些這種不清淨的成份時,應該不惜一切地離棄它,否則將會浪費了珍貴的人身。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小青龍湯《傷寒論》

組成:麻黃9克、桂枝9克、乾薑9克、細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證。症見惡寒發熱、無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則喘息不得臥或肢面浮腫、口不渴、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方解:本方為解表滌飲方劑。內有水飲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動內飲,水寒射肺則咳痰清稀,喘息胸滿,甚則喘息不得平臥,當內飲外邪得解,裏飲得化。
方中麻黃發汗解表、宣肺行水為主藥。桂枝助麻黃解表,又能溫化陽氣,助麻黃行水為輔藥。芍藥配桂枝以調和營衛。乾薑、細辛溫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歸於肺,肺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故水液能在體內正常運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溫化痰,治已成之水飲;五味子斂肺止咳,並防肺氣耗散太過之弊,以上均為佐藥。甘草調合諸藥,以緩和麻、桂、薑辛溫剛烈之性。諸藥合用,共湊解表滌痰、止咳平喘之功。
臨床運用:
1.本方為溫化痰飲、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劑。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潤者,無論有無惡寒發熱,有汗無汗均可加減運用。如惡寒無汗者,重用麻黃;惡風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薑棗以調和營衛;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黃,加杏仁以加強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臥者,重用細辛、半夏、乾薑以溫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龍加石膏湯(《金匱要略》)。用於本方證兼有熱象者。
3.本方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均有一定療效。
注意事項: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為治咳喘痰飲之要藥。若肺寒停飲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於乾薑、細辛;若寒飲之咳肺虛者,則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二、小柴胡湯《傷寒論》

組成:柴胡9克、黃芩9克、製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薑3片、大棗3枚、黨參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裏,扶正祛邪。
主治:用於少陽證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嘔惡、口苦咽乾、耳聾目弦、舌苔薄白、脈弦而數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裏者宜下,而少陽病是邪在半表半裏之間,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達少陽半衰之邪,黃芩泄半裏之熱。二藥配伍以解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等症。配半夏、生薑和胃降逆以止嘔;配黨參、甘草、大棗益氣扶正祛邪,同時薑、棗相配,可以調和營衛。
臨床應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裏,寒熱往來的病證。若見心中煩悶而無嘔吐者,可去半夏、黨參、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瘧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膽濕熱,如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參、薑、草、加茵陳、龍膽草、川楝子、梔子等。
4.本方可用於婦女經期前後外感、腎盂腎炎、胸膜炎、症見寒熱往來者,均可斟酌使用。
 
 

三、大承氣湯《傷寒論》

組成:大黃12克、厚朴9克、枳實9克、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熱結。
主治:1.腸胃燥熱積滯。證見大便堅實不通,脘腹脹滿,疼痛拒按,高熱神昏,譫語,舌苔焦黃起刺,脈沉實有力。
2.熱結旁流。證見下利清水臭穢,雖利而腹滿脹痛不減,按之堅硬有塊,口乾舌燥,脈滑數。
方解:本方為瀉下之峻刺,有通便瀉熱之功。方中以大黃苦寒泄熱通便、蕩滌腸胃為主藥;輔以芒硝鹹寒瀉熱,軟堅潤燥;積滯不去,由於氣滯不行,故佐以枳實、厚朴消痞除滿,行氣散結,四藥合用,有峻下熱結的功效。對於腸胃燥實、鬱滯不通者能承順胃氣下行,使塞者通,閉者暢,故名承氣。
本方治症是因實熱與燥屎壅結於裏所致。本方主證前入歸納為“痞、滿、燥、實”四字。“痞”是自覺脘有悶塞壓重感;“滿”是脘腹脹滿,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腸中糞便,既燥且堅按之堅硬;“實”是指腸胃有燥糞與熱邪互結,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穢而腹脹滿不減。
臨床應用:
1.本方主治辯證要點以“痞”、“滿”、“燥”、“實”及脈實等。
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氣湯。主治與大承氣湯略同,但證情較輕,便雖硬,秘結尚不如大承氣湯之堅實。
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調胃承氣湯。治陽明證,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堅結、苔黃燥、脈滑數者。
注意事項:
1.本方為瀉下峻劑,如氣虛陰虧,或表證未解,或胃腸無熱結,均不宜用。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過用會損耗正氣,孕婦禁用。
 
 

四、五苓散《傷寒論》

組成:茯苓9克、豬苓9克、澤瀉12克、白术9克、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滲濕,健脾化氣。
主治: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痰飲病而見咳嗽、吐痰清稀,眩暈心悸等證。
方解:方中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為主藥;白术健脾運濕,與茯苓配合更增強健脾去濕之作用,為輔藥;桂枝溫陽以助膀胱氣化,氣化則水自行,為佐藥。諸藥合用,既可淡滲以利水濕,也可健脾以運水濕,氣化以行水濕,故對水濕內停所致的各種水濕證均可治之。
臨床運用:
(1)本方化氣利水,健脾祛濕,為治水濕內停、小便不利而致水瀉、泄瀉等證的常用方。加減變化後,可治多種病證,如濕傷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濕困脾,脘腹脹痛泄瀉,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湯(本方與平胃散合方);若水腫較甚,可酌加桑白皮、陳皮、大腹皮等化氣利水藥,以增加利尿消腫的功效;如治濕鬱黃疸,小便不利,偏於濕重者,可用茵陳五苓散(本方加茵陳)。現用於治療慢性腎炎水腫、急性腸炎的水泄、胃無力或幽門梗阻的振水音等屬水濕內停者。據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較其中各單味藥均強,服用後能使尿量明顯增加,並有排鈉及增加腎血流量的作用。
(2)《傷寒論》中本方原治太陽經證表邪未解,內傳太陽膀胱腑證,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蓄水證。證見頭痛發熱、煩渴欲飲、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脈浮等。
 
 

五、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當歸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亦可將上藥共為散,每次6克,生薑、薄荷少許水煎湯沖服。日三次。
功用:疏肝養血健脾。
主治:肝鬱血虛脾弱所致的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乾、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虛者。
方解:柴胡疏肝解鬱,當歸、白芍養血柔肝,三藥配合,補肝體而助肝用,共為方中主藥;白术、茯苓健脾和中,為方中輔藥;佐薄荷、生薑助本方疏散條達之力;炙甘草調和諸藥為方中使藥。諸藥合用,使肝鬱得解,血虛得養,脾弱得健,則諸症自癒。
臨床應用:
1.本方常用於辯證屬肝鬱血虛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腸功能紊亂、神經官能症,月經不調等病症。
2.本方治證見虛熱徵象明顯時,加用丹皮、炒梔子,名為丹梔逍遙散。
3.治療肝鬱血虛之痛經,加用生地黃或熟地黃,名為黑逍遙散。
 
 

六、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組成:當歸9克、生地黃9克、桃仁12、紅花9克、枳殼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暢所致的胸痛、頭痛、日久不癒,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熱煩悶、心悸失眠、入暮漸熱。舌質暗紅、有瘀斑或瘀點,脈澀或弦緊。
方解:方中桃仁、紅花、川芎活血祛瘀為主藥;當歸、赤芍養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脈並引血下行,三藥助主藥以活血祛瘀為輔藥;生地黃配當歸養血和血,使祛瘀而不傷陰血,柴胡、枳殼、桔梗寬胸中之氣滯,治療氣滯兼證,並使氣行血亦行,共為方中佐藥;甘草協調諸藥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諸症之癒。
臨床應用:
1.以胸痛、舌暗紅、脈澀或弦緊為辯證要點。
2.血瘀經閉、痛經,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澤蘭等;脅下痞塊屬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參等;兼有氣虛見症加黨參。
 
 

七、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組成:黃芪15克、白术10克、黨參15克、當歸6克、陳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功效:調補脾胃、益氣升陽。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氣虛及氣陷。症見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脈虛或身熱有汗、渴喜熱飲、或脫肛、子宮脫垂、久痢、久瘧等證。
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主藥;黨參、白术、炙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輔藥;脾胃為氣血營衛生化之源;脾虛易致氣滯,故用陳皮理氣化滯;升麻、柴胡協同芪、參升陽陷;氣虛則血虛,故用當歸補血和營,均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湊補中益氣,升陽固表,強健脾胃之功。
臨床應用:
1.素體氣虛,易患感冒,或氣虛外感發熱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療。
2.本方亦可用於氣虛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腎下垂、眼瞼下垂等證。若加入積殼或積實可使內臟平滑肌收縮有力,肌張力增強,效果更好。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見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少氣懶言,自汗體倦,動則氣促,舌淡脈虛等,亦可加減使用。
 
 

八、歸脾湯《濟生方》

組成:白术9克、茯神10克、黃芪12克、龍眼肉10克、酸棗仁10克、黨參12克、炙甘草5克、當歸10克、遠志10克、木香10克。
用法:加生薑6克大棗3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養心,益氣補血。
主治:
1.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色淡白、脈弱。
2.脾虛不攝所致的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證。
方解:方中四君子湯補氣健脾,使脾胃強健、則氣血自出、氣能統血為主藥;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使氣固血充,為輔藥;龍眼肉,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均為佐藥;生薑、大棗調和營衛,為使藥。諸藥合用,共湊益氣健脾、補血養心之效。
臨床應用:
1.用於心脾兩虛的心悸、失眠;對於脾虛血少的血證,可加入阿膠、首烏、鹿角霜等補血、止血藥同用。
2.月經後期,色淡量少,或停經再生,淋瀝不斷,以及月經過多,伴有頭暈、心悸、體倦等心脾兩虛見症,可用本方治療。
3.可用於久病體虛遺精、盜汗、自汗、臟躁等證。
 
 

九、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熟地黃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藥120克、澤瀉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用法:研未,煉蜜為丸或作湯劑煎服。
功效:滋補肝腎。
主治: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或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消渴、虛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紅苔少、脈細數。
方解:方中熟地黃滋腎填精,為主藥;輔以山藥補脾固精,山萸肉養肝澀精,稱為三補。又用澤瀉清瀉腎火,並防熟地黃之滋膩;茯苓淡滲脾濕,以助山藥之健運,丹皮清泄肝火,並制山萸肉之溫,共為經使藥,謂之三瀉。六藥合用,補中有瀉,寓瀉於補,相輔相成,補大於瀉,共湊滋補肝腎之效。
臨床應用:
1.本方為補陰之代表方,加黃柏、知母,名知柏地黃丸,其滋陰降火之力更大,用於陰虛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熱、盜汗等證;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黃丸,著重滋補肝腎以明目,用於肝腎不足所致之視物不清及眼睛澀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氣丸,用於腎虛氣喘、呃逆等症;若加麥冬、五味子,名麥味地黃丸,用於肺腎陰虛,咳嗽吐血,潮熱盜汗等症。
2.本方對於神經衰弱、肺結核、糖尿病、甲狀機能亢進、腎結核、高血壓,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屬於肝腎陰虛者,均可加減使用。
3.本方加入當歸、柴胡、五味子等治療球後視神經炎,中心性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有一定療效。
 
 

十、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實6克、陳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薑3克、大棗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虛煩不眠,或嘔吐呃逆,以及驚悸不寧,癲癇等證。
方解:方中以半夏為君,降逆和胃,燥濕化痰。以竹茹為臣,清熱化痰,止嘔除煩;枳實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佐以陳皮理氣燥濕,茯苓健脾滲濕,俾濕去痰消。使以薑、棗、甘草益脾和胃而協調諸藥。綜合全方,共奏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效。
臨床應用:
1、本方治證為濕痰微有化熱之象。以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滑或略數者為證治要點。
2、若心內煩熱者,加黃連、麥冬以清熱除煩;口燥舌乾者,去半夏,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生津;癲癇抽搐,可加膽南星、鉤藤、全蠍以熄風止痙。
3、適用於神經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美尼爾綜合徵、妊娠嘔吐等屬痰熱內擾與膽胃不和者。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營養學家一致公認,在主食中,玉米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是十分突出的。

玉米中的維生素含量非常高,為稻米、麵粉的數倍。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胡蘿蔔素外,玉米還含有多種礦物質、維生素E、核黃素等營養物質。

玉米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亞油酸的含量高達60%以上,它和玉米胚芽中的維生素E協同作用,可降低血液膽固醇濃度,並防止其沉積於血管壁。這些物質對預防心臟病、癌症等疾病有很大好處。

玉米中還含有一種長壽因子~~谷胱甘肽,它在硒的參與下,生成谷胱甘肽氧化酶,具有延緩衰老的功能。

不同顏色的玉米,保健功效略有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它們含有的色素品種不一樣。

與白色玉米相比,紫玉米中多了花青素,因而具有抗氧化、防衰老的功效。

黃色玉米含有胡蘿蔔素和玉米黃素,對於維持視力健康有好處。

不同口感的玉米,營養價值也有區別。甜玉米香甜可口,受人喜愛,更有一種“水果型甜玉米”,可以像水果一樣生吃。

這種甜玉米的蛋白質、脂肪及維生素含量比普通玉米高一至二倍,硒的含量則高八至十倍,其所含有的十七種氨基酸中,有十三種高於普通玉米。但甜玉米含糖量高,大部份是蔗糖、葡萄糖,易引起血糖升高。

糯玉米蛋白質含量較高,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B1等,其中支鏈澱粉含量非常高,不適合糖尿病人食用。

而老玉米中粗纖維含量較高,可溶性糖含量低,對於減肥人群、糖尿病人群是非常好的選擇。

怎樣吃玉米最有營養呢?

首先要吃鮮,鮮玉米的水分、活性物、維生素等各種營養成份比老熟玉米高很多。
 
烹調後的玉米雖然會損失部份維生素C,但卻能釋放出更多的營養物質,尤其是一種酚類化合物賴氨酸,對癌症等疾病具有一定療效。

不少人在煮玉米的時候,喜歡把玉米鬚、玉米葉弄得乾乾淨淨,其實很可惜。玉米鬚能利膽、利尿、降血糖,玉米梗芯還能止汗。

夏季正是泌尿系統感染的高發季節,而煮過玉米的水則具有防感染的功效。
 
啃玉米時把白色的胚芽部分吃乾淨最好。玉米胚芽可是玉米的精華,它對保護心腦血管,抗老化都非常好。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境界:忍界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話,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氣,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

忍是一種眼光,忍是一種胸懷,忍是一種領悟,忍是一種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種規則的智慧。

忍有時是怯懦的表現,有時則完全是剛強的外衣。忍有時是環境和機遇對人性的社會要求,有時則是心靈深處對人性魔邪的一種自律。

學會忍,是人生的一種基本謀生課程。懂得忍,遊走人生方容易得心應手。當忍處,俯首躬耕,勤力勞作,無語自顯品質。不當忍處,拍案而起,奔走呼號,剛烈激昂,自溢英豪之氣。

懂得忍,才會知道何為不忍。只知道不忍的人,就像手舞木棒的孩子,一直把自己揮舞得筋疲力盡,卻不知道大多數的揮舞動作,只是在不斷地浪費自己的體力而已。

有所忍,必有所不忍。明忍,始易明不忍。是故忍界其實也是不忍之界。
 

第二種境界:持界
   
人只有兩隻手,能抓多少東西?抓住一樣東西,就意味著放棄了更多的東西。放棄和失去,其實始終是人生的大局。

不要以為得到了什麼,其實人時時刻刻都是在失去,失去時間,失去生命,失去更多的財富,失去更多的機會。不要抓得太緊。抓得越緊,丟失的會越多。

持到手的,莫要沾沾自喜。未持到手的,也莫要灰心喪氣。生命的旅程太短,世間的精彩太多,持有什麼,不持有什麼,都不是人生過程的主要關鍵,關鍵是選擇。

選擇,是人生過程中最精彩也最具有誘惑的課題。而持有,只是選擇之後的一種隨機或必然的結果。

當選擇的命題被完成之後,所選擇事物的結果於個體的生命來說,雖然影響可能很大,但已不是生命的個體所能完全左右的了,所以也就無足輕重了。畢竟,那已經脫離了生命個體的願望軌道,而進入了事物發展規律的軌道。

人生關鍵的課題是選擇,但人生最難的卻是人要不停地選擇。有時候剛完成一個選擇,又得進行另一個選擇。有時在開頭選擇對了,在第二步卻可能選擇錯。有時一直都做了適合自己的選擇,到最後一個選擇前卻走到了另一條不適合自己的道上。

是故,持界不是講持有什麼,而是講選擇什麼,放棄什麼。我們應該明確我們不需要什麼。畢竟我們心的欲望太大,而我們的手太少。只有學會放棄,才能更好地持有。放棄才是人生的大學問。持界其實更是一種棄界。
 

第三種境界:悟界

當火會燙手被教給小孩子時,仍然會有很多被燙得縮回去的動作在歷史中不斷被重複。而沒有被教給的東西,也有很多被小孩子所發現。

人的悟性,是一種神奇的事物。不同的悟性,同樣的環境,同一個事件可能會有很多種不同的結果。心鶩神遊,不可預知,奇妙無比。

眼睛,心靈,表現,人生的過程其實是不斷悟的過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可見悟是一直到生命結束都在不斷進行的。

悟界不是指教別人的做秀和個人英雄的自我表現,而是不斷完善自我心智的內修。悟界更是一種自省和自律。悟界它更多的本意,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

但是首先要通過改造自我或者主觀世界,然後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地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是故悟界不單純是一種心智的活動,更是一種言行的活動。悟界也是一種做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快的船~~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

最害羞的人~~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

最多的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最消瘦的人~~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

最憔悴的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的人憔悴。(柳永)

最憂愁的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眼力最差的人~~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最高的樓~~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李白)

最大的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

最深的雪~~夜來城外三尺雪,曉架碳車碾冰轍。(白居易)

最長的頭髮~~白髮三千丈,緣何似個長。(李白)

被風吹的最遠的房子~~茅飛渡江撒江郊,高者掛之長林梢。(杜甫)

最窮的夫人~~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白居易)

世上最長的馬臉~~去年一滴相思淚,今年剛流到腮邊。(蘇東坡戲謔蘇小妹句)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玄關,是修習道家丹法者談論較多的一個話題,然其論述多半缺乏通透地理論研究和實踐佐證。觀其文章,大多屬一知半解,憑穿鑿附會、猜測臆度、人云亦云而著書立說者,比比皆是,恰似以盲導盲,其謬誤及危害可想而知。

玄關又名玄牝、祖竅、歸根竅、眾妙門、復命關等,然何為玄關?玄關一竅究竟在何處?卻從未得到過明確或公認,或云眼前出現一團白光或金光,即是玄關出現。此外,尚有“血玄關”、“正玄關”之說,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但大體上都認定玄關是有形可觀、有相可得,或在身內,或在身外。考諸道書丹經,每每及此,總是語焉不詳,頗為令人費解。以筆者參悟,所謂玄關及其別名,不過都是代名詞罷了,它大致相當於釋門所說的真如、自性、法身、真空、本來面目。

說真實,無形可觀,無相可得;說其虛,內有無量功德,用之不竭。故微妙無相不可言有,備應萬形不可言無,瀰綸八極不可言小,細入無間不可言大。它圓滿、清靜、光明。須注意的是,這裏的光明也並非白光、金光等光色,而是慧光,是指智慧的開發。

眾多修習道家丹法者,當氣機達到腦部時,常可見多種光色,不過,這並非性光的顯現,乃是體內潛伏疾病的象徵。若就此而生迷戀、執著之心,那就非走火入魔不可。

總之,玄關只有在行者真正修持到全身氣暢通,達人我一空,動靜兩忘之境,才可以證得。引時性光顯現,智慧開發,與天地一體,萬物同宗,悟入無生法忍,覺知本來面目,這才是真正的玄關。

故玄關的境界,即是禪悟的境界,即是明心見性。此境思慮不能及,言語不能攝,它超言絕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誠如詩曰:“恍惚陰陽初變化,氤氲天地乍迥旋;中有些子好光景,安得妙筆入語言。”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朝和案都是山。離穴近而小的稱案,高而大者稱朝。案,如人據案之義。朝,如賓主抗禮之義。

風水師看朝山,有專門的歌訣:

點穴先須要識朝,朝山不識術非高,縱有真龍朝對惡,亦須凶報不相饒。

朝山有各種分類:

兩水夾來為特朝,朝山此格最清高,尖秀方圓當面起,子孫將相玉橫腰。

其次還求橫朝山,橫開帳幔於其間,或作排衙並唱喀,亦須情意兩相關。

偽朝之山形不一,過我門兮不入室,翻身側面向他人,空使有凶而無吉。

平原看局取回環,高一寸兮即是山,但得水纏看下手,窩鉗乳突是元關。

風水師看案山,也有專門的歌訣:

面前有案值千金,遠喜齊眉近應心。案若不來為曠蕩,中房破敗禍相侵。

案山最喜是三台,玉璣橫琴亦壯哉。筆架眠弓並席帽,鳳凰池上錦衣回。

案山雖有亦嫌粗,臃腫斜飛不若無。壓穴巉岩並醜惡,出人凶狠更頑愚。

案山順水本非良,過穴灣環大吉昌,若有外砂來接應,舉人榜上姓名香。

外山作案亦堪求,關抱元辰氣不流。縱有穴情無近案,中房顛沛走他州。

為什麼風水師要講究朝案呢?他們認為,有近案則穴前收拾周密,無明堂太曠、氣不融聚之患;有遠朝則有配對,有證應,無逼窄窒塞之弊。

實際上,“朝案”觀念是封建倫理思想的反映。他們把那些達官貴人生前享受的禮儀運用到喪葬中,使陵墓的四周仍然體現尊卑秩序。所謂朝案,就是講究有情有禮,賓見主,臣見君,子奉父,妻從夫,貴賤分明。

那些達官貴人葬在突出的山上,山前有案,如玉璣、橫琴;倒笛、按劍;山遠處有林立的朝山,如賓、臣、子、妻,這是何等的威儀!

“朝案”觀念在山區盛行,在平原得不到響應。為了使更多的人相信這一套,風水師又提出:平原上如果無朝案,就以一寸高田為山,以田埂為朝。明朝不如暗拱,平原是暗拱,勝過山區的明朝。

這樣一來,平原的人也有信奉朝案的。無山卻說有朝案,有山卻說是為陵墓作朝案的,這些都違背自然常識,是人為的附會,也是荒唐無稽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將佛、法、僧稱之為“寶”呢?《究竟一乘寶性論》中,特別就這一問題作了說明:三寶所以為“寶”,具有六層意思。
 

一為稀有難得。

在這個世間,真正能開啟這一寶藏者寥寥無幾。儘管人人皆具三寶自性,卻深藏不露,雖有若無,無法對生命改善起任何作用。
 

二為清淨。

三寶自性乃遠離一切的無垢法。三寶有形式和實質的區別,《寶性論》所指為後者,即三寶內在的覺悟、解脫等自性,是無垢、無漏的。
 

三為勢力。

三寶具有強大力量,可化解一切煩惱、執著。當生命內在的三寶自性發生作用時,困擾當下瓦解,就像雪花落入火爐,立刻消融得無影無蹤。
 

四為莊嚴。

一者,三寶能淨化心靈煩惱。世間垢淨是隨人心垢淨而顯現,因為內心充滿煩惱,故世界就成了五濁惡世。因而,淨化世間不僅要清理環境,更要依三寶力量淨化內心。再者,三寶自性蘊涵無盡功德,十方諸佛國土的清淨莊嚴,正是依佛菩薩的清淨心而顯現。
 

五為最勝。

包括兩方面:其一,三寶自性極為殊勝,清淨無漏;其二,擁有化解一切煩惱的能力。
 

六為不變。

在有為、有漏的世間,充滿著變化和不穩定。返觀內心,所呈現的也無非是散亂的想法和情緒。因而,生命只是混亂不安、漂泊無定的綜合體。但在多變的層面下,心還具有不變的層面,那正是內在的三寶自性,遍知一切、悲願無盡。
 

因為俱備這六重內涵,故稱之為“寶”。形式上的三寶,如佛像、經書、僧團,甚至包括如來的色身等等,雖也都是“寶”,終究還不圓滿,不是究竟意義上的“寶”。

我們皈依三寶,必須了解其殊勝處究竟何在,如是,才能對三寶生起決定信心。而這種信,正是成功之鑰。若不能生起決定信解,我們的心將徘徊於凡夫心中,掙扎於各種想法和情緒中。學佛,自然難有預期進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心經用藥歌:

助陽桂附與細辛,瀉火黃連栀子心,龍眼熟地補心血,生地膠冬養心陰,人參五味益心氣,硃砂琥珀安心神,通竅菖蒲蘇合香,豁痰牛黃竹瀝臨,欲化瘀阻急性子,桃仁川芎與丹參。
 
  
二、肝經用藥歌:

羚角鈎丁熄肝風,鎮肝赭石與決明,龍膽蘆薈瀉肝火,滋養肝血首烏貞,柴胡鬱金疏肝鬱,柔肝止痛歸芍靈,香附青皮理肝氣,丹皮薑黃血瘀通。
 

三、脾經用藥歌:

脾氣不足參术山,導滯枳實厚樸添,溫脾乾薑吳茱萸,中陽衰微薑附安,升清升麻與荷葉,清瀉大黃與黃連,濕盛蒼术薏苡苓,醒脾藿蔻與佩蘭。
 

四、肺經用藥歌:

麻杏紫蘇散風寒,清肺黃芩地骨前。葶藶白前瀉肺飲,乾薑細辛化寒痰,杷葉瓜蒌肅肺氣,款冬紫菀潤肺全,參芷五味益肺氣,沙參二冬肺陰添,熱痰貝母天花粉,斂肺百合銀杏安。
 
 
五、腎經用藥歌:

助陽肉桂與附子,益火之源消陰翳,黃柏知母瀉腎火,壯水之主益精液,五味蛤蚧納腎氣,壯陽起痿問肭臍,陽起石與淫羊藿,菟絲潼蒺鹽巴戟,金櫻鎖陽固精關,枸杞熟地精血添,強筋健骨壯腰膝,鹿茸龜板補骨脂。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講究食療養生,我們也不妨學學“吃”掉濕氣的方法,不僅簡單易行,還易於長時間堅持。

體內濕氣的運化,要依靠脾來進行,因此,健脾化濕的食物都在可選之列。

比如,白扁豆、山藥、薏苡仁等。此外,紅豆可以煮粥;綠豆可以熬湯;冬瓜適合略有水腫的人;荷葉能生脾胃陽氣,建議買些新鮮荷葉,在粥快煮開時放入,燜一會兒即可食用。

喜歡喝茶的人,到中藥店買些藿香、佩蘭、蒼术泡茶,同樣有祛濕之效。

吃薑也是化解體內濕氣的一種好方法。生薑有解表化濕功效,可將其帶皮切下五六片,放入滾開的水中,待幾分鐘後就可飲用了。如果覺得生薑水味道難以下嚥,還可加入一些紅糖調味,對於畏寒痛經的人尤其有好處。

值得提醒的是,僅在做菜中放入生薑調味,是無法達到化濕作用的;辣椒雖然也能開胃助消化,但在祛濕方面卻功效一般。

健脾化濕的同時,更需要減少內濕形成。因此,肥甘厚味的油膩食物,西瓜等涼性水果、冰品等生冷食物都應少吃。

在烹飪生菜、大白菜、苦瓜等涼性蔬菜時,最好加入蔥、薑,以降低其寒涼性質。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