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曾見倪振飛先生“元神及其衝舉方式”一文,認為“神識出竅”就是“升仙成佛”,此見地大錯,有必要糾正之。倪先生所實證的是“神識出竅”之事,此事只是修道途中的過程而已,與真正修得道果尚有十萬八千里之遙,更不可能“升仙成佛”。若以此為尊,實為坐井觀天。
 
“神識出竅”也不是什麼“佛道千古不傳的無上秘法”。在道家著作《伍柳仙宗風唱道真言》《性命法訣明指》《性命圭旨》《道鄉集》中都有明確指示。“神識出竅”又分為“陽神出竅”、“陰神出竅”兩種,道書中多有闡述。
 
現錄《唱道真言》說明之:“陽神脫胎之先兆,有光自臍輪外注,有香自鼻口中出。既脫之後,則金光四射,毛竅晶融‧‧‧一聲霹靂,金火交流而陽神出於泥丸矣。出神之後,全看平日工夫。若陽神純是先天靈氣結成,則遇境不染,見物不還,收縱在我,去來自如。一進泥丸,此身便如火熱,金光復從毛竅間出,香氣亦復氖氖,頃刻反到黃庭,雖有如無,不知不覺,此真境也。若平日心地未能虛明,所結之胎,絕非聖胎,所出之神,原帶幾分駁雜,一見可懼則怖生,一見可欲則愛生,殆將流連忘返,墮人魔道。此身既死,不知者以為得仙坐化。誰知陽神一出而不復者,殆不堪問也。”
 
“問:陽神陰神之別如何?師曰:陰未盡而出神太早,謂之陰神。既出之後,亦白逍遙快樂,穿街度巷,陸水登山,但能成形,不能分形,但能遊走人間,不能飛騰變化。若盛夏太陽當空,則陰神畏而避之,是以雖帶仙風,未離鬼趣”。
 
南懷瑾先生對此問題的論述尤為明徹中肯。在與弟子金滿慈合著的《參禪日記》中謂:“所謂陰神,只屬於自己看得見,自己知道,甚至進一步,只可以自己看見聽見,乃至接觸到外界與自身以外,物質世界之種種事物與人物,所以叫做陰神。如是陽神,便是此色身(肉身)之外,確實有具體而且也為別人可見可對‘聚而成形,散而為氣’之變化身”。
 
不知倪先生出的是什麼“神”?而對未徹悟道果而能“神識出竅”者,南先生有如此評價:“即使能使精神飛越,的確如另有一我,可與此身乍離乍合。一般外道~包括瑜伽術等,皆落此偏差,仍認此妄幻為另一真我,甚至可以出神人化。其實皆屬無慧無智之自欺而已”。
 
最重要的是在其弟子金滿慈功用達到開頂衝關超越梵穴輪時(看倪文,此時讓神識出竅,便為“衝舉成仙”),他即刻指示弟子:“此時乃真正開頂衝關超越梵穴輪。如能不隨境轉,捨四大之身而勿把捉,忘時空觀念,即立地圓融。如著意修神識,即有陰神出竅現象,大須仔細。頂軟乃實境,會如嬰兒未封頂時現象。”
 
南懷瑾先生為什麼不讓弟子修神識?為什麼“大須仔細”?南先生是禪宗的一代大德,有真實的見地和豐富的實證經驗,其著作句句珠玉,我們不可不重視之!而倪先生卻以“出神”為能事、樂事,並認為神識一出竅,就是“升仙成佛”,則大癡!大妄!“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饒君聰慧過顏閡,不遇真師莫強猜。只緣丹經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佛經道典早已言之,升仙成佛豈是易事!
 
倪先生說:“當修煉者意識到元神該返航時,即以超光速返回鑽進行者的軀體,行者的肉體即刻恢復了常態知覺。此時,修煉者的驚喜、享樂、解脫之感無法用語言形容。”真正得解脫了嗎?從文中看,對“神識出竅”事,已有了愛戀之心,這是修道解脫的障礙。此處應檢查出來,割捨之,才是真修行!如在此處不慎重,神識出竅,把握不住,散人他趣,現有生命即可失掉,這正是道家所謂“尸解”,不知者以為得道,其實謬也。所出神,被因緣業力牽引,轉入輪迴,來世能否再得人身,都不一定。
 
《楞嚴經》:“有一種仙,‧‧‧是等皆於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人諸趣”。所以人要真修行,真解脫。如今生未成就,臨命終時,自己能作主,投胎奪舍,轉世再修,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怎能說下品?在禪宗《指月錄》中,有神通的和尚不少,但與悟道証果卻了不相干,“神識出竅”又何足道哉!有了點神通,整天在空中飛著玩而求解脫的人,不是佛,而是魔!佛法大戒之!
 
而佛也絕不是倪先生所說:“修到飛行法身的行者”。給佛下定義,是困難的,因為他的境界不是能用常情能夠推測的。勉強來說,佛應是已徹底了悟清凈圓滿的法身本體,修行功德般若智慧都極其圓滿,而能發起無緣之慈、同體之悲的人,才有資格稱為佛。一些自己以為已成了“佛”的人,其實仍是凡夫。而佛家“法身”一詞,有它深廣的含義,不能與道家的“道胎”、“元嬰”、“元神”等名詞生拉硬扯在一起,相互註解。
 
道家大成就確是“衝舉升仙”,而此升仙乃是“化形而仙”,並非倪先生的“出神升仙”。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傳在周王朝太廟的石階前,曾立有三尊人物雕像,分別為“玉人”、“金人”和“石人”的形象。這三座雕像有什麼寓意?為什麼會立於周王朝供奉祖先的太廟前呢?還是先讓我們回顧一下這三尊雕像的風采威儀吧。
 
第一尊為以布匝嘴,表情嚴肅的銅鑄“金人”。用布勒住嘴巴,意為少說多做,惜言如金。胸前勒文“金人”,背後有“無多言,多言必敗;無多事,多事必多患”的銘文。教人慎於言行。
 
第二尊為雙手張開,作侃侃而談狀的“石人”。與“金人”相對而立,此尊雕像的用意是教人要仗義執言,敢於伸張正義,立場堅定。面對異端邪說要不屈從,不阿就,心如磐石。石人胸後勒文“無少言,無少事”。
 
第三尊為一尊“玉人”,為綠衣打扮,象徵玉的溫潤潔凈,“玉人”表情溫恭,謙謹,不動聲色的表情,似是在教導人們面對一切都應心如止水,淡然處之。要人們控制內心的欲念,修身養性,克己復禮,潔身自好,方能守身如玉。
 
歷史滄海橫流,大浪淘沙。這三尊雕像已無跡可考,或毀,或長眠於地下。但據記載,孔子曾立於周朝太廟石階下,撫金人而感嘆。出自《說苑》的成語“三緘其口”,其中“三”現在往往理解為“多”之義。其實,真正的意思可能是來源於,周太廟前用布繞嘴三周的“金人”形象,是對“金人”的客觀描寫。
 
穿越千年,我們彷彿依然能夠看到,周王朝的歷代帝王在裊裊香火中,參拜開創基業的先祖,神情恭敬,莊重肅穆。得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難。先王用目窺千里的睿智,為後代子孫廓清了一條通達之路,使周王朝享祀帝業六百餘年。這不可不謂“玉人”、“金人”和“石人”的教化之功吧。
 
而這三尊湮沒不可考的雕塑,其包含的精神卻源遠流長,孕育了一代代的聖賢。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巧言亂德”、“巧言令色鮮矣仁”、“剛、毅、木、訥近於仁”。重溫這些依然散發著人性光輝的哲言,無不教人慎於言行,管住自己的嘴巴,防止禍從口出。讓那些誇誇其談者原形畢露,褪去假象,再現“金人”風範。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昌黎,觸龍顏,批逆鱗,犯顏上書,諫迎佛骨,結果“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但其仗義執言的精神,震古爍今,與“石人”無異。
 
面對前來勸降的宋恭宗和忽必烈,南宋狀元宰相文天祥脫口吟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這不正是“玉人”所為嗎?守身如玉,高風亮節,纖塵不染,成為彪炳史冊的偉丈夫。
 
“玉人”、“金人”和“石人”所蘊含的精神內質,歷經時光的變遷,不但沒有隨風湮沒,反而歷久彌新,成為儒生、士子、知識分子革命者的精神糧食,不都是“玉人”、“金人”和“石人”三尊雕塑精神的再現嗎?
 
時光荏苒,流年替換。流去的只是蕪雜塵埃,時間淬鍊的思想精華,必將在歷史長河中永續傳承。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譯自英文版
 
MAHA—PARINI BBANA SUTTA AND THE TEACH1NG OF BUDDHA
 
 
在橋薩羅國、裟羅樹林,佛對他的弟子作了最後一次的教誨。
 
佛說:
  
“要自己度自己,不要依靠其他。要為自己作照明、要以我的教義作照明、不要依其他外道教義。”
  
“想一想,我們的形軀,它們都穢汙不凈。‘痛苦’與‘快樂’,都是苦,我們怎可以縱容自己?想一想你的形軀生命,它們都是如此短促非恆;想一想一切物體的本質,所有它們的積習,能不能避免‘無常’和‘腐朽’?不必強求拒絕‘痛苦’,只要依循我的教誨,你們都會解脫。若能這樣做,你們都是我真正的弟子。”~~佛叮嚀
  
“我的弟於們:我給你們的一切教誨,你們要永遠記著,不要忘記。我的教誨值得你們永遠思維,它們是永恆的財寶。若依循我的教誨,你們永遠快樂。”~~佛繼續叮嚀
  
我的教誨的要點是:你們要降服自己的心,要遠離貪欲。要使自己行於正軌,要使自己清凈,要使自己忠誠。你們要記住:形軀生命是短暫的。若果能夠這樣思維,你們將可以遠離貪欲、嗔恚。你們可以遠離不善。”
  
“當你們發現自己被貪欲引誘的時侯,你們一定要自我降服。你們要做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僕。”
  
“要知道:一個人的心,可以使人成為佛,也可以使人成為畜生。‘心’悟,這人成佛。‘心’迷,這人可以成為邪魔。所以:你們必須降服自心,不要使它離開正軌而入歧途。”
  
“你們要依循我的教誨:你們不要彼此爭辯,要互相敬重。你們不要像‘水’和‘油’彼此排斥,你們要像‘水’和‘乳’互相交融。”
  
“你們要在一起學習,在一起研究,你們要在一起共同修行。你們不要虛耗精力,不要糟蹋時間在那些怠惰的生活和無益的爭論中。你們要以悟道的花朵和果實而為樂,這是法樂。”
  
“一切我的教誨都是由我親證而來。你們要好好地隨順它,在任何情形下,都要依循它的精神而行,如果你們疏忽了它,即使你站在我身旁,但並沒有見到我。如果你依循我的教誨,即使你遠離我,但你實際在我身旁。”
  
“我的弟子們:我最後的時候已經到,我們分別在即。不要悲泣;生命本來就是無常,沒有人能避免。我也一樣。我的形軀生命就要消逝,它像一輛腐朽的車乘終歸敗壞。”
  
“不要作無益的悲泣;要記住生命是短暫、是無常。你們要由此悟證‘空’理,由‘無常’悟證‘真常’。”
  
“貪欲之魔,經常在尋找機會去欺騙人們的‘心’;如果有一條毒蛇住在你的屋子裏,你想得到安寧,你必須首先把它驅逐出去。你必須逐你生命裏的貪欲毒蛇。你必須善自護持你自己的心。”
  
“我的弟子們:我最後的一刻已降臨,你們不要忘記,‘死亡’是形軀生命的消逝。形軀生命由父母而來,由物質糧食而養育,它們不能避免‘老病’和‘死亡’。”
  
“但我的真正生命是法身,不是形軀。形軀會消逝,是無常。法身卻永恆,不生不滅。見到形軀的我,他們未見佛。依循我的教誨,即是見佛。”
  
“在我入滅之後,我的教誨就是你們的老師。依循我的教誨而行,你們一定會見到我。”
  
“在最近的四十五年來,我所有的一切,全都已經教導了你們。我的教誨,沒有秘密、沒有隱藏。一點一滴地、全部地、公開地、清楚地教授了你們。我親愛的弟子們:我的教誨至此亦結束,在短時間內,我就要入涅盤。這就是我的教誨。”
 
  
~~譯於倫敦大學圖書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季節轉變對腸胃的影響~
 
秋冬晝短夜長,陽氣開始收斂,陰氣漸長。中醫認為,陽氣主升,陰氣主降,因此,更容易出現腹瀉的情況。其次,很多人在夏天的時候,因為天氣炎熱往往食欲不佳,到了天氣涼爽的時候,胃口大開,通常吃得比較肥膩,腸胃一下子調整不過來,便出現味覺遲鈍、食欲減退等問題。
 
另外,秋冬早晚溫差較大,稍微不注意就很容易感冒,感冒容易傷肺,肺又和大腸互為表裏,因此感冒、著涼也會帶來很多腸胃問題。
 
 
~秋冬腸胃的抵抗力為何如此薄弱~
 
季節變化令腸胃所面臨的外界環境改變了。影響腸胃健康的兩個關鍵點是:
 
健康的胃黏膜:胃黏膜是胃壁與食物接觸最直接、最多的部位。如果秋冬飲食不注意,再加上壓力、受寒等因素,帶來太多刺激,外部的攻擊增強,胃黏膜保護自身的功能減弱,就容易導致胃黏膜受損的現象。如滾燙的食物和大量的酒精甚至吸煙就很容易造成胃黏膜的健康受損。
 
平衡的腸道菌群:腸道內的菌群主要分為有益菌、中性菌和有害菌。健康的腸道環境中,有益菌在腸道中佔據優勢,如果不注意保暖,腸道受到太多冷刺激或者是食物不潔帶來有害菌過量增長,腸道菌群的動態平衡被打破,人體就會出現腹痛等不適現象。加上寒冷季節人們往往吃得比較油膩,腸胃面臨的外界刺激增強,加上自身消化壓力大,抵抗力變得薄弱也就在所難免了。
 
 
~火鍋辛辣易誘發腸胃不適~
 
天氣越來越冷,人們更喜歡吃辛辣、刺激、滾燙的食物,但很容易誘發急性腸胃炎、腹瀉等疾病。特別是有些人貪圖鮮嫩,吃火鍋時只把生菜燙一燙,食物中的細菌和寄生蟲沒有被殺死就吃,容易被感染。到了年末,佳節將至,親朋好友在一起免不了要喝酒,冰冷的酒水易刺激消化道,酒精造成胃腸壓力增大,從而導致消化功能紊亂,誘發相關腸胃不適。
 
 
~腸胃幸福的關鍵~
 
對於季節改變帶來的腸胃相應變化,我國古代就有很多習俗。早在唐宋時,人們立秋這天要用井水送下七到十四粒紅小豆,而且必須面朝西站著,也是為了祈求秋天不得腹瀉等症。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即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現在,民間風俗已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但古人順應四時養護腸胃的觀點也可見一斑。
 
中醫主張“人與天地相應”,生活應順應四時,即“順時攝養”,也就是說人體具有順應自然界變化規律的能力。冬天,除了可以借鑒中醫調理身體外,還能在生活的每個環節中,進行相應的調整來促進腸胃健康。
 
 
~合理、科學地安排膳食~
 
過於冰冷、滾燙的食物會刺激胃黏膜健康,因此應當吃溫暖和容易消化的食物,保護胃黏膜和腸道健康。
 
夏季脾胃功能下降,如果一入秋就吃得很油膩,會加重腸胃負擔,不妨先補充一些益氣健脾、理氣和胃的保健品,幫助腸胃調整適應。
 
秋冬早晚溫差大,隨著溫度的降低和升高,要適時加減衣物,防止因氣溫變化引起的感冒帶來各種腸胃不適。
 
注意飲食衛生。不潔食物往往帶有很多有害菌,這些有害菌進入腸道,容易導致有害菌過多,從而打破腸道菌群平衡,引起腸胃不適。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品茶之餘,茶也是秀色可餐。清麗美味的茶點、茶饌,都讓你欲罷不能!
 
 
一、甜配綠,酸配紅
 
休閒時喝茶,搭配茶食可遵循“甜配綠,酸配紅,瓜子配烏龍”的口訣。所謂“甜配綠”,即喝綠茶時搭配甜食,如各式甜糕、鳳梨酥等配綠茶 ;“酸配紅”,即喝紅茶時搭配酸的食品,如用水果、檸檬片、蜜餞等配紅茶 ;“瓜子配烏龍”,即喝烏龍茶時搭配鹹的食物,如用瓜子、花生、橄欖等配烏龍茶。
 
 
二、餐前紅,餐後綠
 
①餐前適合喝普洱茶或紅茶。餐前原則上是空腹,空腹喝刺激性強的茶會引起心悸、頭昏、眼花、心煩的現象,俗稱“茶醉”。同時也會降低血糖,讓人感覺到饑餓。紅茶、普洱茶的深紅湯色和沉穩香氣能促進食欲,培養進餐時的好胃口。
 
②餐後適合喝烏龍茶、綠茶、花茶類。這類茶比較重香氣,餐後喝來,輕鬆愉快。
 
③無論餐前餐後,最好與進餐時間相隔半個小時,才能達到健康飲茶的綠色規則。
 
 
三、茶配菜,要分青紅皂白
 
①並非所有食物都可以搭配茶葉做成菜餚。例如海鮮類、豆腐類,這些含磷、鈣豐富的食物,儘量不要與茶搭配做菜。因為茶與這些食物搭配,會形成草酸鈣,人容易得結石症。
 
②一種食物一般不會適合搭配所有的茶葉入菜。例如:不能以紅茶來炒蝦仁,因為紅茶炒出味來時,蝦仁已經老掉了!以綠茶來配炒蝦仁較合適。清蒸鱸魚以茉莉香片來搭配較適宜,因為茉莉香片較能清除魚腥味。
 
③重視茶的特性,不能任意添加味精,非不得已不以蔥、薑、蒜、五香粉等重味的作料提味。不要過分花 巧、誇張和虛飾,才合乎茶的本性和健康的標準。
 
④吃牛肉麵時宜於喝綠茶和包種茶。因為牛肉麵含熱量高,而且牛肉麵大多是辣的,吃後容易渾身發熱,這時候喝比較清寒的綠茶或包種茶能達到調和作用。吃雞鴨肉類時,喝烏龍茶比較能調和味道。吃海鮮魚蝦類含磷、鈣豐富的食品時,最好不喝茶。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家說:同船過渡是緣。上船是緣的開始,如果船上什麼事情也沒發生,船一靠岸,各走各的路,也就是緣的結束,那麼這份緣是很淺的了;如果船靠岸時,突然下起雨來。像許仙那樣,把傘借給白娘子,由此而扯出一段姻緣。這一經典故事,是對“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最好的詮釋了。
 
人是隨緣來到世上的,從你誕生的那一天起,誰是你的父母,誰是你的兄弟,這種親緣,是先天註定的,也是無法選擇的。至於後來,你的老師和同學,你的鄰居和同事,走馬燈一樣地在你眼前流動,那也是緣。你可以選擇,但十之八九也是隨緣而聚,隨緣而散。有的你把握了,成了你的好朋友或情人,但更多的卻只能與你擦肩而過,很快就走出了你的視野,成為路人。
 
人際間的緣分,是在生活中邂逅,又在生活中流失。有些人與你,也曾心心相印,也曾相攜相扶,後來隨著空間的阻隔和時間的流逝,那緣分也就由濃而淡,由淡而終至於無了。緣分拒絕功利。它在友誼上表現為真情,在愛情上表現為清純。
 
世事如棋,人海茫茫,人與人之間能夠相遇相知,或是相親相愛,是必然,也是偶然。冥冥之中,自有一種說法或叫緣分的東西。君住江之頭,妾居江之尾,同飲一江水,這是地緣。如果因為愛的傾慕,結成連理,那就叫千里姻緣一線牽了。
 
緣分是一次機遇的把握或流失,是人際間的分分合合,是生活中演繹出的恩恩怨怨,也是似是而非的因果關係。
 
緣分需要呵護。它是無言的默契,是相似心靈的呼喚。因為有緣,它成就了人世間的功名事業,圓滿了愛情婚姻家庭,也繽紛了人際間的來來往往。因為有緣相伴,我們感情的星空裏,才有了[永結同心]的許諾,才有了[在天願做比翼鳥]的浪漫。也因為緣的起滅,才繁衍出人際間的悲歡離合,豐富了我們的多彩人生。
 
人生何處不相逢,相逢就是緣分。
 
人生在世,隨緣而安;緣來不拒,緣去不驚。
 
珍惜緣分,就是珍惜人情的美好。
 
與人和諧相處,廣結善緣,共同收獲人情的美好。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個小偷,每次偷東西都被逮到送進監獄,每次出獄後卻還是照偷不誤。有人就分析說,這種人啊是有偷竊狂,自己也控制不住的。也有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一旦有了什麼不好的習性,要改正過來,還真不是三天兩天的功夫吧。
 
現代社會,有多的不能再多的法律,還有各種機構,幫助犯了錯的人改正錯誤,問題是,如果自己並不真的從心底覺得自己做錯了事,那麼再多的法律、管束,都起不了什麼作用的。任何改變,都要從心出發,才能達到治本的效果吧。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二篇從心改變的故事。首先是這篇:和尚與小偷。
 
以前住在舊居,每次上下班總要經過一個路口,路口邊有一棵不知名的大樹,挺拔屹立,濃蔭蔽天。
 
不論晴天或風雨,不論早晨或黃昏,我總看到一位年輕和尚默默地站在大樹下托缽化緣。儘管路口霓虹閃爍,車馬喧囂,他總是緊閉雙目,紋絲不動地佇立著,他的神態與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
 
樹下常有兩三位蓬頭垢面、敝衣襤褸的小孩在追逐嬉戲。有一次,我無意中發現小孩竟公然竊取和尚缽裏的緣金,而和尚卻視若無睹。
 
往後經我仔細觀察,小孩的偷竊行為並非“偶然”,而是一種“習慣”。和尚的緣金竟成了他們固定的一種收入。我氣憤已極,真想將小孩繩之以法。但幾經思量,最後還是成全了和尚的慈懷。
 
不久我遷了新居,就未曾再經過那個路口,以上的小事也就逐漸在腦海裏淡忘。前天,我無意中又經過了那個路口,發現那位和尚仍然默默地站在那兒化緣,但旁邊多了兩位小沙彌。當我邁前仔細一看,發覺竟是那兩位偷竊緣金的小孩,驟然間,我若有所悟。
 
古代儒家講“有教無類”,教化對任何人都不應有分別;現代的法律以“判刑”的懲治來約束人們的行動;而佛家主張以慈悲“普渡眾生”,這樣的境界真是深入人靈魂的深處啊。
 
一個人的心一旦被深深的感動了,這樣的感動,才會是引導人走出迷網、走出荒唐的靈丹妙藥。
 
 
接下來,還是一篇跟小偷有關的故事:上帝的談話。
 
約翰是一個小偷,可以說,他的專業技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同行業中,在同出一門的師兄弟中,他是唯一一個沒有被逮住的人。因此,在這一行中,他的聲望相當高。他也口出狂言:天下沒有他拿不到的東西,也沒有他進不了的房子。
 
這天,他在鎮上的酒館裏喝酒,正巧碰到了他的朋友比爾,一個不久前從監獄裏放出來的師弟。先是擁抱了一陣,然後兩人促膝喝酒。比爾告訴他,在這個小鎮教堂對面的那條街的中間,有一戶人家,家中有幾萬美元的現金。並且問約翰:“我的朋友,你敢不敢去?”
 
約翰輕蔑地笑了,回答道:“為什麼不?”
 
“可是他家裏養了一條很兇很兇的狼狗。”比爾提醒道。
 
“這不是問題,我的朋友。”約翰很自信。
 
第二天晚上,約翰就帶上了他的寶貝萬能箱,朝街心走去。很奇怪,整條街都是漆黑的,只有街心有戶人家亮了門燈,而且這家就是他要找的那戶人家。
 
他先把安眠藥塗在肉上,扔在了狗的面前,不一會兒,狗便倒下去了。接著他熟練地打開了內室的門。外屋裏的人還沒有睡,但這並不影響約翰的工作,一個出色的小偷,是不會在意工作時外界的環境如何惡劣的。
 
憑著過人的技術,他很快拿到了錢,確確實實是幾萬美金。他很奇怪,家中有這麼多錢,可這戶人家的防盜措施竟會如此地差。這勾起了他的興趣,他把耳朵“伸”到了外屋門邊,想一探究竟。
 
“我說,老頭子,咱們是不是該花錢請個保姆啊!咱倆的眼睛都瞎了,總這樣過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啊!”屋子裏傳出一個蒼老女人的聲音。約翰的心一驚:“既然是瞎子,又為何整夜亮著門燈? ”
 
“是啊!老婆子,應該這樣,可是,咱們現在的日子都不好過了,哪來的錢請保姆呢?”一個老頭子緊跟著回答。
 
“兒子空難後,航空公司不是賠了幾萬美金嗎?”
 
“你瘋啦老婆子,我們不是說好,用這些錢給鎮上的孤兒們蓋一棟房子嗎?”約翰的心頭一震。
 
“是啊!你看我這記性,老嘍,不中用了。可是,咱們也得省點兒錢啊!門口的燈整夜亮著,很耗電啊!”
 
“沒關係,只要別人在這條街上不摸黑走路就行了。還有咱們的‘兒子’克拉爾,雖然它每天都要啃骨頭,但只要咱們每天多糊兩個小時的紙盒就行了。有了克拉爾,就不用擔心這條街有強盜了啊!”
 
“是啊!早知道今天,還不如當初多領養一個兒子呢!”老婦人抱怨道。
 
“別說了,咱們還有這麼多紙盒要糊,快幹活吧!”
 
當晚,約翰坐在門口流了一夜的淚。他也是孤兒,從小被人領養,但他不服新爸爸的管教,一怒之下,偷跑出來,才幹上這一行的。
 
第二天,老夫婦的門口留下了兩樣東西,一樣是他們的幾萬美金,另一樣則是一個很小巧、很別緻的萬能箱。從此,這個小鎮上再也沒有人看見過約翰了,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裏。
 
朋友,您覺得故事裏的約翰去了哪裏呢?不管他去了哪裏,肯定不會再偷東西了。您有什麼不好的習性想要改掉嗎?我想,任何個性上的轉變,一定要先觸動到心底,才可能發生的,您說是嗎?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功到一定程度的人,都可以發出“外氣”。那麼,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有發放“外氣”的能力呢?只要你在練功的時候,或者平時安靜的時候,輕輕意守十指尖或掌心,能感覺到指尖或掌心有電麻感;兩掌心或指尖相對時,能感覺到有吸引或排斥的力量‧‧‧即知道你有發氣的能力了。
 
另外,練功者在練功時或平時安靜的時候,能感覺身上有明顯的氣流感者,都具有發氣的能力。功夫越深,發出的氣越強,持續的時間也越長,治病的效果也越好,受功者感覺也越明顯。
 
許多人以為發放“外氣”對自己損壞很大,其實並不會。功夫比較淺的人適量發放外氣,對自己也是沒有多大影響的;雖然有些人發放“外氣”之後,會覺得疲勞或者有點頭暈,只要休息一會或者練練功,很快就可以恢復正常;而且可以感覺到氣感比原來還要強;有時候病人的“病氣”會順著手指或者手心侵入體內,會感覺到兩手冰涼甚至全身發冷,這也不用害怕,離開病人之後,“病氣”會自動退出來。
 
假如實在是很冷,也可以喝一些熱水熱茶之類的東西,照常練功,“病氣”會自動退出去的,不必特別去排“病氣”,可以意守手指尖或腳趾尖。當“病氣”退完之後,你會覺得全身很熱,氣感比原來要強。功夫高深的人,就有發不完的“外氣”,越發氣覺得氣越強‧‧‧
 
我義務為人治病已經20有餘年了,深知“外氣”治病的妙處,希望練功者學而致用,造福大眾。特將一種最簡單最有效的發氣治病方法介紹如下:
 
病人可以站、坐、臥任何一種姿勢,雙眼輕閉放鬆全身,不必刻意入靜,最好想像自己好像睡著了;假如,大腦老是安靜不下來,就順其自然去想你所想的吧。但切記不要想自己有什麼病、病在什麼地方、能不能治好‧‧‧總之,不要想跟治病有關的事情,想其它的事情就不大有關係。
 
發氣者要心平氣和,一般以站的形式。平時慣用右手的人最好以左手發氣,當然也可以左右手同時發氣。發氣時先意守自己的手指或掌心,等氣感出現後,就對著病人的“病灶”,距離以二十公分到五十公分左右。發氣者要放鬆入靜跟平時練功一樣,不一會兒會感覺到手和病人之間,有一種吸引或排斥的力量,你可以順著這種力量輕輕的推進或者拉開,治療時間長短,看自己的承受能力而定。
 
治療過程中也可以對著病人的手指尖或腳趾尖,發一些氣。治療結束的時候,就對著病人的下丹田或者肚臍發一些氣就行了。我所謂的發氣,其實不用想像氣從手上發出去,只要感應手和病人之間那種吸引或排斥的力量,就會自動傳過去了。這種發氣方法是最有效最正確的。治療結束之後,發氣者輕輕意守下丹田一會兒,然後搓搓雙手就行了。
 
注意事項:一般來說,有病的人首先要去醫院做徹底的檢查,可以用針藥治療的,儘量去用針藥治療;有些慢性病,針藥已經無效了,可以嚐試“外氣治療”;有些病人很有信心,也可以用“外氣治療”配合藥物治療;有些發氣者功夫高深也可單純用“外氣治療”,無需藥物。
 
順便談一談“發放外氣”的真偽辨別:
 
⑴隔空發放。
 
⑵無須外物輔助。
 
⑶外氣能夠穿透一切。
 
⑷外氣治療時,有一定氣感效應。
 
⑸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⑹有功夫的人,不貪錢財,謙虛謹慎,心地善良。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蔑是孔子的侄子,宓子賤是孔子的學生,兩個人都做了縣令。
 
一次,孔子前往孔蔑那裏,當時正值春季農忙時節。孔子在路上看到一些田地荒蕪,百姓站在田邊,樣子非常愁苦,孔子問道:“為什麼不去耕種?”百姓說:“因為半年之內沒有交足稅,按照規定受到不允許種地的處罰。”孔子聽了很憂慮。
 
孔子見到孔蔑後問道:“自從你出仕以來,有何收獲?有何損失?”
 
孔蔑說:“沒有什麼收獲,卻有三樣損失。君王讓人做的事情就像一層一層的衣服一樣那麼多,政務繁忙整日憂心忡忡,哪兒有時間治學?所以,雖然學習也不能夠領悟到什麼道理,這是第一個損失。所得到的俸祿少的像粥裏的米粒一樣,不能照顧到親戚,親友們日益疏遠,這是第二個損失。公務急迫,很多事不能遵照禮節去做,也沒有時間去探視病人,別人又不理解,這是第三個損失。”
 
孔子說:“我聽說,懂的為官之道的人,從‘仁愛’思想出發,明德慎罰。用政令引導,用刑罰約束,這樣做,民眾只想到如何免於刑罰,不會想到是不是可恥。用德行來教化,用禮儀來約束,民眾不但守法知恥而且能明理向善。可使責罰的事情不發生啊!指導思想正確,才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孔子又來到宓子賤那裏,看到當地物阜民豐,百姓誠實、有禮,孔子問宓子賤:“自從你出仕以來,有何收獲?有何損失?”
 
宓子賤說:“沒有什麼損失,卻有三樣收獲。無論做任何事情,即使處理繁冗的公務,都以聖賢之理為指導,把它當作實踐真理的機會,這樣再學習道理就更加透徹明白,這是第一個收獲。俸祿雖然少的像粥裏的米粒一樣,也分散給親戚一些,因此親友關係更加密切,這是第二個收獲。公事雖然緊迫,仍然不忘記遵守禮節,擠時間去慰問病人,因此得到大家的支持,這是第三個收獲。”
 
他們寒暄問候的時候,城中傳來陣陣彈奏琴瑟、演唱詩歌的聲音,孔子笑著說:“治理縣城也用禮樂教化嗎?看來百姓們都很和祥,你是怎樣做的?”
 
宓子賤回答:“您對我們講過‘君子學習道理就應該愛護他人’,我既然跟您學習了禮樂等教化之道,當然要把它應用在實踐中。我以對待父親之禮對待老人,以對待子女的心腸看待孩子們;減輕賦稅,幫助窮困的人;招賢任能,對比我賢能的人,就恭敬的向他們請教治理的方法。”
 
孔子高興的讚嘆說:“子賤真是個君子啊!以仁德服人,以禮樂治世,遵守天命,百姓歸向於你,而神明也會暗中助你。你所治理的地方雖不大,但是你所治理的方法卻很正大,可以說是繼承了堯舜啊,可以治理天下,又何況一個縣城呢?!”
 
宓子賤後來成為歷史上“仁政教化”的名人,一生實踐儒家倡導的“禮樂”之風和“匡時濟世”的理想,使德入民心,史稱“鳴琴而治”。
 
受到同樣的教育,面對同樣的處境,為什麼在孔蔑看來是損失的事情,而在宓子賤看來都是收獲呢?
 
一則是因為兩人學習的態度不同,孔蔑學習歸學習,與生活實踐相脫離,因而無法領悟真理的真諦;而宓子賤則把生活當作實踐真理的機會,進一步領會真理的內涵。
 
二則孔蔑為人處世從自我出發,更多的是考慮自己的得失:政務忙,俸祿少,友道缺。宓子賤卻把政務忙當成實踐理論的機會,俸祿少還想到親友因而密切了親友關係,時間少還去慰問病人所以得到大家支持,他以他人為己念,肯於付出,不計較個人得失,因而才能把損失變成收獲。
 
這樣看來為人處世,即使面對逆境,是能夠堅持實踐真理,仁愛為懷,還是執著自我,裹足不前,這是個思想境界問題。正因為人生境界的不同,才使一個人處世態度、思維與行為方式產生差異,最終導致結果的不同。一切以善為念,正己化人,上合天理,下應民心,如此才會道路越走越寬廣,前程越來越遠大、光明。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生是我在六道輪迴裏面的最後一生。
 
如果我是來還債的,那就儘量多還一點,因為所欠的實在太多了。
 
如果我是來報恩的,那就儘量多報一點,因為今生投胎做人實在不容易。
 
每當我遭遇困境、面對挫折、感覺不被理解、內心不能夠平靜的時候,我就跟自己說:今生已經是最後一生了,我將永遠告別這個娑婆世界,沒有什麼可以長久計較的。雖然一時之間會有抵觸和抱怨,但是很快就可以緩過來。
 
無論我擁有什麼樣的父母、兒女、伴侶,無論我每天跟什麼樣的人混跡一起,我跟他們之間都是最後一次的相遇,最後一次的緣分。在最後的一生當中跟他們相逢,也是應該值得珍惜的。
 
無論我住在什麼樣的樓房裏,在什麼樣的單位上班,從事的職業是否喜歡,拿到的工資是否夠花,這都是前世已定的,走完這一生,我就永遠不再過這樣的生活了。所以再最後一次品嚐做人的滋味吧,雖然味道也許不好,卻是留給自己最後的一道記憶。
 
在這最後一生的日子裏,要緊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好好的念佛,好好的期待著往生。
 
人生不過百年,這一百年的歲月是我在這個山河大地上,作為人這種形式存在的最後一次。最後的一生,成辦最重要的往生大事,不論這一生如何活著,都是最有意義的一生,值得誇耀的一生,值得珍惜的一生。
 
今生是我的最後一生,這是一件天大的喜事。還有什麼值得抱怨的、嘮叨的、遺憾的、痛悔的、嗔恨的呢?如果還有,就是忘記了“最後”這兩個字,或者是對“最後”這兩個字認識不夠、信心不夠。
 
我要時時牢記著~~今生,已經是我的最後一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