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母親的詩》作者:冰心
 
母親,好久以來
 
就想為你寫一首詩
 
但寫了好多次
 
還是沒有寫好
 
母親,為你寫的這首詩
 
我不知道該怎樣開頭
 
不知道該怎樣結尾
 
也不知道該寫些什麼
 
就像兒時面對你嚴厲的巴掌
 
我不知道是該勇敢接受
 
還是該選擇逃避
 
母親,今夜我又想起了你
 
我決定還是要為你寫一首詩
 
哪怕寫得不好
 
哪怕遠在老家的你
 
永遠也讀不到‧‧‧‧‧‧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母親》作者:舒婷
 
你蒼白的指尖理著我的雙鬢
 
我禁不住像兒時一樣
 
緊緊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親
 
為了留住你漸漸隱去的身影
 
雖然晨曦已把夢剪成煙縷
 
我還是久久不敢睜開眼睛
 
我依舊珍藏著那鮮紅的圍巾
 
生怕浣洗會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溫馨
 
呵,母親
 
歲月的流水不也同樣無情
 
生怕記憶也一樣褪色呵
 
我怎敢輕易打開它的畫屏
 
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帶著荊冠,我不敢
 
一聲也不敢呻吟
 
呵,母親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縱然呼喚能夠穿透黃土
 
我怎敢驚動你的安眠
 
我還不敢這樣陳列愛的祭品
 
雖然我寫了許多支歌
 
給花、給海、給黎明
 
呵,母親
 
我的甜柔深謐的懷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聲的枯井
 
 
 
《母親》作者:洛夫
 
母親卑微如青苔,
 
莊嚴如晨曦,
 
柔如江南的水聲,
 
堅如千年的寒玉,
 
舉目時,
 
她是皓皓明月,
 
垂首時,
 
她是莽莽大地。
 
 
 
《母親組詩》
 
(一)
 
您的偉大    凝結了我的血肉
 
您的偉大    塑造了我的靈魂
 
您的一生    是一次愛的航行
 
您用優美的年輪
 
編成一冊散發油墨清香的日曆
 
年年    我都在您的深情裏度過
 
在您的肩膀和膝頭嬉戲
 
(二)
 
您是一棵大樹
 
春天    倚著您幻想
 
夏天    倚著您繁榮
 
秋天    倚著您成熟
 
冬天    倚著您沉思
 
您那高大寬廣的樹冠
 
使四野永不荒野
 
母親    您給了我生命
 
您是撫育我成長的土地
 
(三)
 
在悲傷時    您是慰藉
 
在沮喪時    您是希望
 
在軟弱時    您是力量
 
在您小小海灣中躲避風雨
 
您為我開闊了視野
 
您是我永遠的摯友    生命的動力
 
(四)
 
您懷著愛憐    謹慎地俯身守護
 
您盡情袒露明亮的胸襟
 
您旺盛的精力笑容堅強
 
您沸騰的血液奔流不息
 
(五)
 
讓我沉浸在您的歡樂中
 
讓我享受在您的溫馨中
 
讓我陶醉在您的雙臂間
 
讓我偎依在您的懷抱裏
 
(六)
 
悠悠的雲裏有淡淡的詩
 
淡淡的詩裏有綿綿的愛
 
綿綿的愛裏有深深的情
 
深深的情裏有濃濃的意
 
(七)
 
如果母親是雨    那我就是雨後的虹
 
如果母親是月    那我就是捧月的星
 
母親是我生長的根
 
我是母親理想的果
 
(八)
 
我長大了
 
母親的黑髮卻似楓葉上的寒霜
 
星星點點閃著銀光
 
我深深地吻著那些歲月的痕跡
 
捧掬我一顆心獻給您
 
(九)
 
願芳香醇厚的甜蜜縈繞您的生活
 
願我銀鈴般的笑聲盈滿您的眉間
 
願我全部的祝福揉進您的心田
 
一片綠葉    飽含它對根的情誼
 
一首頌歌    濃縮我對您的敬愛
 
讓您心中的花朵盛開如雲
 
讓芬芳伴您走過悠悠歲月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功靜坐時,保持脊往中正的態勢,含胸拔背非常重要,這是練功調身的基本要求,一些練功者入坐時間稍長,脊柱就非正常彎曲,影響練功取效,對身體健康也有害。脊柱非正常彎曲,未能保持中正姿態,表現在頸椎部分是向前探頭或低頭,表現在胸椎部分是弓背,表現在腰椎部分是塌腰。
 
練功時保持脊柱中正,克服脊柱非正常彎曲現象,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調整。
 
一是採取適當的坐姿,坐時儘量採用雙盤,因雙腿盤坐後,雙膝、臀部三點構成一個平面,體態相當穩定。由於雙腿的重力形成一種向前拉上半身的力,上半身則可以保持放鬆、自然伸直的狀態,且腰、臀部肌肉放鬆,不易疲勞。如不能採用雙盤,也可採用單盤,並在臀部下加個小墊子,坐下後抬起臀部,上身前傾,亦可使身體保持正直。也可採用平坐的姿勢。
 
二是人坐時要注意調身。調身的要領是:含胸拔背,下頦微收,頭頸懸空凌頂,頭要正,頸要直。含胸並非要弓背,而是微收心窩處,也不要挺胸,要保持胸椎向後曲的正常狀態,拔背是把背部拉開,使整個脊柱鬆開。下頦微收不是低頭,而是整個頭部向後收,這樣可以使中脈正直,任督兩脈通暢。平時可對著鏡子或讓別人指導著練習。睡覺時枕頭不宜太高,以免影響頸椎的形態。
 
三是用意和運氣。人坐之後,用誘導的方法,意念自己的頭部被吊起,把整個脊柱拉開,脊柱內充滿真氣,使身體保持正直。打坐一段時間後,會感到脊柱疲勞。此時就用目光內視玉枕片刻,待有氣感後就順著脊柱向下看,同時意想整個脊柱像一根透明的日光燈管,裏面充滿真氣。從上向下一直看到尾椎,再向上看,反覆看幾次,回到頭部時收功。隨著觀想,稍微調整體態。邊用意,邊運氣,邊調整身姿,脊柱就會自然伸直鬆正。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曰:人都是一樣的嗎?同一棵樹上結的果子,賣價還不同呢!
 
農者種小麥,先施氮肥、鉀肥、磷肥,中間再補一次氮肥,斷無日日施肥之理!斷無一勞十忽能豐收者!
 
種小麥與黃豆的季節不同,照顧不一,施肥有差,推而論之,播種收獲之理,內涵待人接物、處道明法之大智慧,無怪乎華夏古以來皆“以農為本”,而天意非造此為人身之需要也!悟哉!
 
稻苗枯黃,或因缺水,或因缺肥,肥不可乾施,得有水潤才能入根。遇有病害,必有以護之,最上者能防,其次能救,最下者掩耳盜鈴也。
 
當今之世,人之發心,非私即惡者泰半,借口現代,毀棄倫常,張揚肉欲者公然,心暗魔變者尚振振自辨,賭毒娼行,莫之或止。性亂滲骨,色欲焚心而亂其所為;權政匪化,顛倒黑白而自愚愚民。
 
更有私嫉膨脹,自以為無所不能,一手遮天;迷信於科學而變異人類神性根本者,相勾相結,為私利而狼狽。利益之集團張宣暴力,無所不為,而向來為人群心念倚靠之宗教,偽道猖行,大惡粉言,噫,說其十惡,是譖之乎哉!
 
愛,不須學習,只須感動。不須感動,只需誠真。
 
走出“對錯”的學習,天道大門洞開。你對我錯,我對你錯,論於事情,有何意義?論於道境,只見境界,只見人心純雜,以上觀芸芸,天下滿目春。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韓愈雖然是位倡儒排佛者,但通過“夕貶潮州路八千”的經歷,使他思想上有了深刻的反思,並且由排佛而向佛,這種思想轉變過程與他在潮州和大顛禪師交往有著密切關係。  當時潮州處於南地,文化落後,人民生活完全處於農業的自發自耕之中,更談不上文人的文化活動了。韓愈匯處於文化孤獨和饑渴之中,聽說大顛禪師道行高超,佛法無邊,深受大眾所推崇,於是韓愈很想去見見這位高僧。
 
大顛寶通禪師,廣東潮陽人,法號寶通,自號大顛和尚。據載大歷年間,大顛禪師與藥山惟儼禪師一同在西山師事惠照禪師,受戒後,往南嶽參謁石頭希遷禪師,大悟宗旨,得曹溪之法。唐貞元初年,入羅浮,雲遊潮州西幽嶺。見靈山林木茂密,山青水秀,大有地傑山靈之氣,於是大顛在此修建寺廟。他經多年的努力,在周圍鄉親的幫助下,終於建成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廟,並取名曰“靈山寺”。
 
一天,韓愈特地來到靈山寺,可大顛正在參禪入定,沒有理會韓愈的到來,韓愈出於禮貌,第一次相見也不敢上前問話,便在旁邊靜靜地等候,等了許久,也不見禪師有接見之意,心裏便生出幾分不耐煩,想一走了之。侍者見此,便走到禪師身邊,用引磬在禪師的耳邊敲了三下,並輕聲對禪師說:“先以定動,後以智拔。”韓愈在旁聽到侍者的話語,便立刻行禮告退,並客客氣氣地說:“幸於侍者口邊得個消息。”
 
原來韓愈聽到侍者所說,知道大顛是故意以禪定來挫傷自己的傲氣,並且還要用智能點化,所以他不如主動告辭,以免自討沒趣。但回頭一想,感到自己平時確有對佛教狂言漫語之舉,心裏不由生出自責之情。
 
過了幾天,韓愈再次來到靈山寺,想找大顛禪師請教。見面後他便客氣地問道:“請問和尚春秋多少?”禪師不急不緩地以手拈著念珠回答說:“會麼?”韓愈不得其意,只得老實地說:“不會。”大顛和尚說:“晝夜—百八。”便不再理會韓愈。韓愈仍然不明白其中含意。
 
第二天他再來請教,當他走到門口時,看到一位小沙彌,就上前問:“和尚春秋有多少?”小沙彌閉口不答,卻扣齒三下,韓愈如墜雲霧中。當謁見大顛禪師,請求開示,禪師也同樣扣齒三下。韓愈方才若有所悟地說:“原來佛法無兩般,都是—樣的。”
 
自此之後,韓愈與大顛禪師有了密切的往來,韓愈在叩齒庵居住許久,每日與大顛品茗論道,促膝長談,使得韓愈對佛教有新的認識,並且有了向佛之心。以後韓愈從佛教觀點出發,提出了“心性論”,這不能不說是大顛對他的影響。
 
當韓愈離開潮州時,去靈山寺向大顛和尚告別,並把自己的衣服留給大顛作紀念,大顛便在此建“留衣亭”,此亭及碑至今尚存。可想韓愈與大顛的交情了。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韓愈,在筆架山修築韓祠,並塑其像供奉。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刻於碑上。到宋哲宗趙煦元佑年間,潮州人士請當時名人蘇軾為韓文公廟撰寫碑文。蘇軾想到韓愈秉性剛直,博學多才,弘揚古文運動,文章氣勢充沛,博大多姿,如泰山北斗的偉大形象,欣然命筆,寫下了“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的碑文。這篇著名的《韓文公廟碑》也被鐫刻於石,至今仍時時激勵後人。
 
韓愈與大顛禪師那段交往,也常常被後人們所稱頌,古今許多名人慕名謁叩齒古寺,而留下耐人尋味的詩篇。如宋代大理學家周敦頤在大顛堂題詩曰:
 
退之自謂如大廣,原道深排佛老非;不識大顛何似者,數書珍重更留衣。
 
清代知名學者,邑人陳衍虞題詩云:
 
踏破青煙陟峻台,千里虹指凈纖埃;山僧錯會留衣意,十笏精藍傍廟開。
 
從這些詩中,可以看到佛法影響著一代又—代人,既使像韓愈那樣以前排斥佛教,但仍在佛法的感召下而改變自己的觀點。只要自己有向佛之心,為善之本,就會像韓愈離開潮州時,贈大顛禪師詩所說的那樣:
 
吏部文章日月光,平生忠義著南荒;肯因一轉山僧話,換卻從來鐵心腸。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分化程度:
 
良性腫瘤~分化程度高,異型性小,與其起源組織相似,核分裂象無或少。
 
惡性腫瘤~分化程度低,異型性大,與其起源組織相差明顯,核分裂象多,並可見病理性核分裂。
 
 
 
二、生長速度
 
良性腫瘤~慢,很少發生出血、壞死,常有退行性變化。
 
惡性腫瘤~快,常發生出血、壞死,突出表現為失控制性或不協調性生長。
 
 
 
三、生長方式
 
良性腫瘤~膨脹性生長,常有包膜,分界清楚,常可推動。
 
惡性腫瘤~浸潤性生長,多無包膜,分界不清楚,常固定而不能推動。
 
 
 
四、轉移
 
良性腫瘤~不轉移。
 
惡性腫瘤~常易發生轉移。
 
 
 
五、復發
 
良性腫瘤~術後很少復發。
 
惡性腫瘤~術後常易復發。
 
 
 
六、對機體影響
 
良性腫瘤~危害小,除生長在要害部位外,一般不會危及機體生命。僅因局部壓迫及阻塞等而影響機體。
 
惡性腫瘤~危害性大,可破壞機體正常器官功能,甚至導致惡病質,最終可引起機體死亡。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句說法“一天一個蘋果,醫生遠離你”,可見吃蘋果對於身體健康是有著非常好的益處的。
 
一、蘋果減肥,只需三日即可減肥,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採取多種方法仍未取得成果的人們,可能會以為是天方夜譚。當你懂得了本篇所講述的內容後,一定會堅定自己的信心。
 
二、蘋果還是簡略易行的美容良法。一顆蘋果打成汁,加進一小匙的綠茶粉,早晚各喝一次,要連蘋果渣一起喝進,就能讓你窈窕又美麗。而這你只要花一點點小錢就辦的到。
 
三、含五克纖維和二十克碳水化合物,正合適作為一次甜點。
 
四、蘋果的纖維、果膠、抗氧化物和其他成分,能下降體內壞膽固醇並提高好膽固醇含量。
 
五、蘋果中的養分成分及其他植物化學成分,有助於抗呼吸道疾病及結腸癌。
 
六、蘋果還含硼,硼是一種有助於堅持骨密度,和掩護心臟免得心臟病的礦物質。
 
七、蘋果裏鞣酸能達到掩護牙齒防止蛀牙,和發生牙齦炎的作用,並能防止泌尿系統感染。
 
八、天天吃一個蘋果(最好連皮吃)還能防止中風。而天天吃兩個蘋果可下降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含量,而中性脂肪是造成血管硬化的罪魁禍首。
 
九、蘋果所含的一些有效物資及維生素C,能達到抗癌作用。
 
十、蘋果富含葉酸,葉酸是維生素B的主要成分,它有助於防止心臟病的發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本需要凝視與傾聽,凝視朝來暮去,看興亡多少事;傾聽物語人聲,思聚散豈無憑!
 
生命本需要寧靜與淡泊,寧靜時擁有一份睿智,淡泊處自有一份從容。
 
匆匆又一年,可曾想過歲月的流逝中,我們是否還擁有這樣一個心靈,我們是否還有這樣一個思想的天空。
 
我們似乎忘記了這個世界除了人,還有草木;除了腳印,還有思想;除了活著,還有道義;更忘記了除了這個世界之外,還有浩瀚的宇宙。
 
匆忙之中,親情的表達變成了一道程序;友情被鋪排成前行的階梯;愛情有如快餐式的品茗,並在天平上尋求著它的平衡。我們走在人群中,可還聽得到別人真誠的問候,看得見別人無助的請求?是否忘記了自己的尋覓其實就在回首處,漂泊的最後,望盡的唯有歸家的路?
 
匆忙之中,也曾去探問花草與名勝,然而,大自然的恩賜妝點著踐踏者的門庭;靈感與慰藉換成了附庸風雅的無知與鄙陋。匆匆的腳步代替了心靈去遊歷這個世界,最後只空留“到此一遊”。我們生活在天地間,可還看得見大自然的警示,聽得見上天的震怒?
 
匆忙之中,忙不擇路,趨之若鶩,為的是攀榮求富;絞盡腦汁,不是為了思想,只為了追逐別人的追逐。忘記了審視自己,學會了尋找藉口;忘記了自己是誰,學會了冷漠與麻木。浮生若夢,可否想過,人生本不是一味收獲的旅程,有誰不是在放棄中選擇與前行?
 
匆忙之中,已無暇去叩問良知的有無,也無心傾聽善意的勸說。先人的捨生取義被演繹為神話,大善大忍都被小人們拿來戲說。然而,生命的尊嚴,本如高山之巍峨。上天賦予的思想,是讓我們用它來分辨善惡;若是沒有了良知,何異於朽木一棵;如果放棄了思想,又豈止是不可雕琢?
 
朋友啊,想一想,一路走來,我們的世界已被物欲佔滿,我們的生活只有步履匆匆,我們的心靈已是荒草叢生。可否願意給自己的心靈一份淡泊與寧靜,讓自己的腳步從容;可曾想過讓自己的未來真正美好,讓自己的世界清澈澄明。
 
請點亮心中的明燈,去凝視與傾聽,尋回我們生命深處那份真誠、善良與寬容。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禮記‧樂記》云:樂者,德之華也。 《孝經》上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關於音樂,我國的古書《禮記‧樂記》都有很深入的探討和記載。它說:人情有所樂,則發之於聲,寄之於音,故自生民以來,即有聲樂。心有喜怒哀樂,則音有和厲淒清。
 
我們的先祖,創造了音樂這門藝術,設立五音(宮、商、角、徵、羽)。在人們日常生活、社交、禮儀、祭祀當中普遍運用。因其獨具的感染魅力,能抒發情志,陶冶情操,烘托氣氛,廣為大家所鍾愛。
 
雅正的音樂,能凈化心靈,使其返璞歸真,所以音樂自古有教化的作用。而中華文化,致廣大而盡精微,物有萬類而相交感通,莫不有所相應。《靈樞‧邪客》:脾應宮,其聲漫而緩;肺應商,其聲促以清;肝應角,其聲呼以長;心應徵,其聲雄以明;腎應羽,其聲沉以細,此為五臟正音。
 
五音是通過五情相應調節五臟,《內經‧素問》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所以正聲雅樂使喜怒憂思恐歸於和平,調和身心,又可以達到治病保健的作用。不僅如此,五音與八卦五行、五方、五色、五味都有相應,所以古人說:「不知《易》,無以為醫。」
 
生命的氣機秉承天地合氣,隨一日四時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作周而復始的圓運動。人體元陽也在五臟之間升降沉浮,五行相生相剋,運化無窮,如果陰陽平衡,五氣祥和,則人體健康安適。
 
其正調雅樂,調度五情,如能全身放鬆,聆聽音樂,觀想氣行至所屬臟器(如演奏宮樂時,則觀想著氣行至脾臟),如此氣隨意走,從而有調理全身氣血和臟腑的作用。
 
當前社會,人們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何來調適身心,獲得健康?選擇聆聽正聲雅樂,不失為一種時尚、實惠的方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開始練功的朋友,靜坐時很容易頭腦昏沉,腦內雜亂無章。究其原因,不外乎形體不正,放鬆不夠或者是睡眠不足,此為練功所忌。現介紹克制昏沉之法三種:
 
 
一、返照玄關竅:
 
玄關一竅在兩眼之間,連於上丹性宮,返照於此,可偶見慧中有一形圓如乒乓球略大的金環(即玄關)一閃。能夠使陽氣上升,驅逐陰氣,頭腦自然清醒。另外也可開眼或閉眼意守於眼前半尺內的空中,這樣也能夠凝神止念。
 
 
二、停閉深呼吸:
 
吸氣和呼氣時盡力吸滿或呼盡,但不要過於用力。在吸或呼氣後,略作停閉,再行吸氣或呼氣。這樣,由於深長的腹式呼吸對大腦造成的刺激,以及專注於呼吸的意念,昏沉雜念自然排除。但此法很容易出現腹脹、胸悶、脅痛之類的現象,雖然不嚴重,但患者很不舒服,所以還是必須注意。糾正的方法是:1、單指點叩膻中穴三至五分鐘,再順逆點轉三圈。2、用上法點湧泉穴。3、練功時應注意上體正直以及胸腰背部的放鬆。4、呼吸不要過猛過急。
 
 
三、強烈控制法:
 
雙眼睜開,眼球翻轉向上猛瞪,視物與否均可。然後意念一束白光由頸下往頭頂上衝,將腦內渾濁之氣與雜念統統排除體外。此法可在幾分鐘之內使頭腦神氣清爽。黑夜練習,效果尤其顯著。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子是哲學家,兩次公開強調自己的思想“一以貫之”,但是《論語》所記多為簡單對話,無由彰顯任何完整的觀念系統。幸好他有一位喜歡思辨及批評的學生宰我,提出挑戰性的問題,使他有機會說明外在規範,內心感受,生命成長三者之間的連貫性,從而為儒家人性論奠下了基礎。
 
首先,宰我質疑“三年之喪”,認為守喪期間不行禮樂,將使禮壞樂崩,人文世界隨之瓦解;同時,自然世界一年為循環之期。那麼守喪何不也以一年為期?他的意思是:外在規範是相對的,可以更改的。
 
孔子不與他討論人文與自然這些外緣條件,卻把焦點直接指向人心。如果守了一年之喪之後,就恢復平日的生活享受,請問:“於女(同汝)安乎?”(《陽貨》)你心裏安不安呢?換言之,孔子認為守喪三年才會心安。外在規範是為了適當表達內心感受而制定的。
 
問題又來了。既然談到內心感受,如何避免主觀上的自由心證呢?宰我當場就讓孔子下不了台。他回答:“安!”孔子只好說:“女(同汝)安,則為之。”一個人如果對父母的感恩之情不深,任何外在規範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但是,為何孔子認定“不守喪三年,心就不安”呢?在宰我離開教室後,孔子接著談到理由:“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這十二個字正是我們了解儒家人性論的出發點。人心對父母的深情,原來是由具體的成長經驗所孕生的。小孩子生下來到了三歲,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孔子的觀察居然如此平實。可見偉大的哲學必由平實的經驗開始。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洞識能夠針對人心之安與不安。
 
容我重述如下。“三年之喪“代表倫理。“於女(同汝)安乎”代表心理,“子生三年”代表生理。人性是由生理,心理,倫理三者連貫而成。生理上一旦長成大人,未必記得幼時所受照顧,倫理上的規範終究是相對的,但是心理上的感應能力卻是終身不可忘的。
 
因此,儒家人性論的焦點在於“心”之自覺能力,它是以生理為基礎,並以倫理為發用的。由於心之安與不安確有程度之不同,所以說“人性是向善的”,儒家的教育目標即在助人恢復本心的向善自覺,同時以政治及社會各種合理的規範,來助人完成心之要求。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