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心胸豁達的君子將權勢富貴看的很淡,將個人的得失置之度外,因此,沒有什麼東西的失去,會令他們感到憂慮。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子文三次出任令尹,沒有喜悅的表情;三次被免職,臉上也沒有生氣的神色。魯國大夫柳下惠也是三次被罷官,也沒有心生怨恨。這兩位知命的君子遇到忽得忽失的情況,泰然處之,喜怒不形於色。
 
唐代柳公權家中的銀杯被奴婢們偷走了,詢問時他們卻說不知道,柳公權淡然一笑,說:“銀杯成仙飛走了。”南朝梁人張率在新安時,派家中僕人運三千石米回家,等回到家後,米耗去了一半。問原因,僕人說是老鼠和鳥雀耗去了米,張率笑著說:“好厲害的老鼠和鳥雀啊!”
 
柳公權和張率對失去的財物不加追究,一笑了之,避免了矛盾和麻煩,也顯示了寬厚的胸襟。
 
凡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這是事物的常理。如果一個人總是處於患得患失中,不僅令人覺的他目光短淺、心胸狹窄,而且也給自己平添了許多煩惱。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得也好,失也罷,有一顆平常心最好。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誓山盟,許下一生一世的諾言,戀愛中很多人都會這樣做,可是真正做到的有幾個呢?戀愛中很多話,不可以說,而分手的時候,什麼話最傷人呢?會讓對方久久心裏有著陰影,分手了,為什麼不好聚好散呢?哪些話很短,卻是很傷人?
 
    
●對不起,我對你沒感覺了
 
一句,我對你沒感覺了,比你說,對不起,我愛上別人了,更傷人。努力地付出,得到的卻是沒感覺了,讓人覺得感情的世界,是那麼的可怕,那麼地沒有保障。影響到下次的戀愛。在感情的世界,難道感覺比二個人在一起開心更重要嗎?一句短短的話,傷到痛徹心扉。
 
 
●我愛你,可是我不能和你在一起
 
堅持不該堅持的,固執不該固執的,期待不該期待的,如今才明白,原來不被祝福是那麼痛苦,我愛你,可是我不能和你在一起。誰聽到這樣的話,不痛苦,不難受?比起我不愛你了,這樣的打擊,誰能承受?分手了,為什麼還要說我愛你呢?既然愛,為什麼要分開呢?
 
 
●是我不夠好,你要過得比我幸福
 
分手的時候,假惺惺地說著祝你幸福,失去你,我會幸福嗎?我會開心嗎?為什麼分手了,還要求我,比你過得好?愛你,我沒錯,可是為什麼天使不眷顧自己?短短的一句話,傷到心坎。這樣的分手說詞,只是分手的託辭,想別人記住自己的好,這樣的話,誰會不難受?
 
 
●抱歉,我從來沒有愛過你
 
一句我從來沒有愛過你,讓人覺得自己的付出,自己的情感,都是白費的,自己的時間,自己的青春都是浪費的。你,只是我生命的過客,和一個不愛自己的人在一起那麼久,得到的竟然是這樣的結果,難道不會心痛,不會傷心嗎?
 
 
●我恨你,我希望我從來沒有遇到你
 
情到恨處,可見這段感情,傷人有多深,遇到你是個錯誤,帶給自己的都是折磨,誰會聽了覺得自己不失敗呢?覺得自己得不償失呢?戀愛那麼長時間,換來的只是對自己的恨,希望遇不到自己。這樣的話,誰都會傷心,誰都會難受。可是,緣份盡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等待你的關懷,等到的卻是分手
 
等待是個無奈的話題,是個不得已的苦衷,等待對方的理解,對方的關心,可是等到的卻是分手,誰聽到這樣的話,不會心酸,不會痛苦,可是對方永遠不明白。分手的無奈,對對方很愧疚,可是分手了,也只能這樣,對方心裏一直存在著內疚。
 
 
●我們不合適,沒有共同語言
 
共同語言在二個人的感情中是很重要的,當無話題的時候,感情也慢慢走到終點。分手的時候,聽到這樣的話,更多的是無奈,遺憾,心碎。無法挽回,不合適,比什麼都難挽回。分手時候面對這樣的結局,更多的只是惋惜,惋惜大於心痛。
 
 
分手有很多的無奈,有很多的遺憾,可是分手的時候,為什麼不注意這些呢?避免傷害,畢竟曾經二個人在一起過,無言的結局,為什麼不畫上一個稍微好些的句點呢?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葛煥深先生有篇“談南懷瑾‘還精補腦’之認識”的文章,並提出南懷瑾先生的觀點:“只要做到絕對的清心絕欲,讓它依循生理自然的血液循環而歸於平淡,就可自然而然達到不還之還、不補之補的境界了”。這就是南懷瑾先生所說的“還精補腦”。
 
但是,我們知道,僅有清心絕欲這一句形容詞,是不能指導道家修煉的。因為在道家修煉中,清心是分幾個步驟的,絕欲又是分幾個層次的,這些是需要詳細說明的。在道家的修煉中,確有許多境界,但卻沒有南懷瑾先生提出的“不還之還、不補之補”的境界。
 
境界是修煉之中的層次說明,每一個境界代表一個高度:如破知障、過玄關、嬰兒現形、嬰兒入鼎等都是境界。在每過一個境界後,人的生理、心理、精神、思想、認識、性情等都會有一個飛躍。而“不還之還、不補之補”指的僅僅是還精之時的一個狀態,還精在修煉中是修身的基本功夫,離入境尚有很大一段距離。因此,“不還之還、不補之補”不能稱為境界,更不能與境界混為一談。
 
還精補腦究竟存不存在,什麼是還精,怎樣補腦,他需要怎樣一個轉換的過程,還精補腦是否就是“精液來補充到腦漿”或什麼物質跑到大腦裏去等等,在修煉之前都必須知曉。否則,修煉只能成為盲目的練習,是不可能練出真功夫的。
 
事實上,還精在修煉中只是一種方法,補腦則是修煉得到的一種結果,從還精到補腦是有一個過程的。還精首先是在身體上的修煉,道家修煉是從身體開始的,第一個階段就是精化氣的過程。精在身體上指精液,精化氣這種轉化,不是一般人認為的精液蒸發了變成了氣(如水變蒸氣),而是如木生火一樣有質的變化,火是一種能量,氣也是一種能量。
 
在“精化氣”這一過程中,隨著不斷地轉化成氣,精液在精囊中逐漸減少,剩下的精液變成了白色塊狀的“固體”,這是沒轉化凈的表現,精液在精囊裏是不動的,並不是一般人認為的讓精液逆行到大腦,或“劫”回去。
 
所謂“勿搖汝精”。“固精”等等都是指精液的不動,如果“精動”就會造成“精搖心動,心動生情,情發心熾”,從而變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合,如果是修煉,男女雙方必須是在不動心的基礎上。試問有誰能夠真正做到?如果不能,就不是真正的性命雙修,只能成為世間之樂,根本無法達到修煉的目的。
 
在修煉中達到精化氣的關鍵就是破除欲念。在欲念中情欲是最難過的一關。人在破除欲念後,再依法修煉即可以精化氣。精在人體上是根本,在修煉之中卻算不了什麼高層次。如鐘離翁曰:“涕唾精津氣血液,七般靈物總皆陰,若將此物為丹質,怎得飛神貫玉京!”一語道破其在道家修煉中,不過是身體上的修煉而已。而在身體中的任何修煉都不過是強身健體而已。
 
在欲念絕了以後,人的一切思想行為不再為欲望所困,即心不隨物轉,又加上身體中的精氣神(此中的精氣神是指在人身上自然存在的精氣神,是沒有質的變化的)充足,這時自然而然地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的修煉,即真精氣神的修煉。
 
進入修煉的第二個階段後,真精即會產生。如張伯端《悟真篇》謂:“陽裏陰精質不剛,獨修一物轉贏。勞形按引皆非道,服氣餐霞總是狂。舉世漫求鉛汞伏,何時得見虎龍降。勸君窮取生身處,返本還源是藥王。”此中指明真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榮衛一身,精為一身之根本。
 
但此時的精已經不是指精液,而是指真精,也可稱為元精,真精的本身是無形無質的東西,如張三豐《無根樹》云:“無根樹,花正佳,月月開時玩月華。金精旺,耀眼花,莫在園中錯揀瓜。五金八石皆為假,萬草千方總是差。金蛤蟆,玉老鴉,認得真時是作家。”此中即指人的真精無形無象,非色非空,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守,只可神會,不可口言。所以在修煉至第二個階段時,已經達到了超越身體,而進入精神境界之中。
 
在第二個階段中,已經進入了無形無質的修煉,此時也可認為是精神中的修煉,也可以稱為入境。在境界中才進入了真正的修煉(佛家或道家)。道家修煉的最終目標是獲得精神上的大自在,達到精神上的大自在所需的基本條件就是悟道(道家的道指事物的本源,一種能生成萬物的東西。事物的本源的實質僅是存在於理論之中)。因此,悟道的過程就是補腦的過程。補腦不是補充腦子,他是得到一種道,一種理,一種智慧。那麼,道家在修煉中是如何補腦(生慧)的呢?筆者試作下列評述。
 
精化氣:真精本身是一種無形無質的東西,在修煉之時,可以化氣,氣的本身可以看成是“能量”(能量只是一種形象說明,並非真有什麼能量,即使有也不是在人身上的理解)的儲存方式。“精化氣”的目的是為了供給“神‘使用’”的。氣化神:神是一種“用”,他是生命存在的表現。所以氣化神是“能量”再轉化的方式,也是氣這種“能量”的作用。神本身的外在表現,也可以看成“能量”儲存使用的過程。
 
神還虛:虛空中不儲存任何能量,太陽一類的恆星每秒鐘都釋放出很大能量,但這些熱能如果儲存在虛空中,虛空的溫度會不斷上升。事實上虛空的溫度確是恆定的。因此可以說虛空不儲存任何能量。太陽釋放出的能量到哪裏去了?在地球大氣層內就可以收到一小部分。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只有如地球這樣的存在物,才能證明太陽釋放能量的存在。如果沒有地球一樣的存在物,就不能證明太陽釋放能量的存在。事實是太陽釋放能量是經過虛空才到達地球的,而這種經過,虛空本身卻毫無變化,這就是虛空的作用,這是一種永恆。煉神還虛的意義也是如此。神類似於太陽的這種“用”,他如果生生不息地使用下去,必然要損耗殆盡。只有如“虛空”才能永恆。
 
虛人道:神在虛中也只不過是存在的一種形式,這些相互轉化無窮無盡,可以達到一種永恆,而這種相互轉化生生不息的本源,才是真正的永恆。就如知識一樣,他儘管經過了結繩記事、龜甲、木簡、紙張、硬盤、光盤等等,但知識是永恆的,這些只是“知識”的表現方式。因此修煉的本身而達到了又一個高度,入道以後的外在表現,就是達到了悟道的層次,再修煉下去即為神人。
 
縱觀道家的修煉全過程(本文只是依一條線索的淺顯說明,旨在說明補腦的過程),即是悟道的過程,也就是補腦的整個過程,還精補腦是道家修煉的概括說明,他在每個層次中都有不同的所指。因此,只有清楚地認識道家的修煉過程,或經歷過道家修煉的具體行程,才能清楚地認識還精補腦,而不能簡單地認為,還精補腦就是腦中的結構發生變化,或有什麼東西進到腦子裏去。
 
修煉的本身是需要經歷幾個層次的,每一個層次都有嚴格的劃分,而當今治學的最大弊病就是層次不清。如南懷瑾先生前面說到的,“只要做到絕對的清心絕欲,讓它依循生理自然的血液循環而歸於平淡,就可自然而然達到不還之還、不補之補的境界了”。此中“清心絕欲”是道家修煉的入門方法,而“生理自然的血液循環”則又是醫學上的認為,“不還之還、不補之補”又是類似於佛家“入不二法門”的說詞,這樣詮釋“還精補腦”,作文章可以,欣賞也可以,但依此修煉恐怕是不行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人自古注重庭訓家教,曾子殺豬教子、孟母三遷等故事,至今仍耳熟能詳。歷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馬光、歐陽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鄭板橋、曾國藩等等,都留有家訓。還有許多形式的家書、教子詩等等。
 
在這些歷朝歷代的著名家訓家規中,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禮義廉恥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與美德,被不厭其煩的叮嚀後世子孫。
 
北齊士族顏之推,為了告誡子孫不可自恃門第、驕逸怠惰,同時也希望子弟能將士族門風維繫不墜,於是寫下洋洋灑灑二十篇,約四萬多字的《顏氏家訓》。這本家訓在其後的一千三、四百年間傳誦不息,被後世尊為家訓之祖。
 
顏之推的苦心沒有白費,顏家子孫果然爭氣。他的孫子顏師古是唐朝註《漢書》的大學問家,五世孫又出了譽滿書林的顏真卿和名政治家顏杲卿。
 
“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訓的核心內容。
 
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訓》中指出:“有德者雖年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雖年高於我,我必遠之。”意思是說,有德的人雖然年齡比我小,我也會尊敬他;不肖的人,雖年齡比我大,我也必定疏遠他。
 
從中可以看出朱熹對德的重視程度。在朱熹看來,重視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於身體,飲食之於口腹,不可一日無也,不可不慎哉!”
 
朱熹進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意思是指善事多麼小也要積極而為,惡事多麼小也不能為之。不要以為自己曾經做過善事,而忽視小惡,就不拘小節。忽視小惡,讓其存在和發展,就會變成大惡。不拘小節也會發展至變節;注意小節,細心修養,才能達到高風亮節。
 
清朝時期曾任大理寺卿的王昶在家規也告誡子弟:見利不能忘義,不能產生貪心;對待別人,不能產生漠視心、欺誆心、徇情心,更不能產生自私自利佔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
 
家訓中首先強調的是“修身”,其次是“齊家”,包括對老人、孩子、妻子、兄弟、僕人的對待之道。再外圍是“睦族”,旁及個人在龐大家族中的本分。出了親族的範圍後,為官之道志在君國,也是家訓中念念不敢忘的。也就是儒家經典“大學”裏所強調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從內容上看,各家家訓中講孝道的篇章極多,還不厭其煩的列舉各項實踐細節。家訓中一再訓誡,取得功名的子孫要分外謙卑感謝,因為若沒有祖先德澤庇蔭,哪輪得到你有今天這份僥倖?同樣道理,子孫努力奮發,為的不是彰顯個人價值,而是光宗耀祖;多做善事,則是“積德以遺子孫”。
 
家訓中份量排名其次的,要算“勤儉”二字了。宋朝司馬光的《訓儉示康》就是一篇經典名作。在這篇家訓中,司馬光強調“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再怎麼幸運的家族,都不可能每一世都做大官,何況落拓不羈的世家子,最容易敗壞先人家業,因此驕奢習氣是絕對要不得的。
 
“一粟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應念物力維艱。”這是《朱子家訓》(亦稱《朱柏廬治家格言》)中傳誦很廣兩句話,全篇訓誡的也是“勤儉”二字。
 
雖然強調“勤儉”,不過許多家訓中可並不贊成“遺厚財給後世子孫”。相反的,他們認為這樣有害無益,因為子孫“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司馬光對此說道:“難道聖人就不管子孫的貧困了嗎?過去那些聖賢留給子孫的是廉潔、儉樸的優良品德。”
 
家訓中再強調的一點就是“恭默”~謹言慎行,寬厚忍讓,不招搖惹事。像諸葛亮“誡子書”強調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點出儒者最嚮往的崇高境界。最戒慎恐懼的,則是子孫驕傲怠慢,好勇鬥狠,結果招人嫉恨,甚至惹禍上身,罪殃家門。
 
恭默的德性,還可以表現在慎交友上,富家子弟唯恐交上酒肉朋友,不要和奸佞之人、刻薄之人、行為怪誕之人交往,以致沾染不良習氣等等。
 
眾多家訓中“修齊之道”談得多,勉學讀書的篇章反倒不算最多。這些自己有著赫赫功名的寫訓者,在家訓中卻常勸子孫不必介意功名,反而視“耕讀傳家”為理想目標。
 
讀聖賢書的目的是學習如何做人,並非是為了做官富貴。顏之推在“教子”篇裏提到,齊朝有一個士大夫,教他十七歲的孩子講鮮卑語和彈琵琶,還很得意孩子能“伏事公卿,無不寵愛”,顏之推對此表示深惡痛絕。
 
清朝石成金寫的《傳家寶全集》也說到,如果把子孫教成“希圖前程,指望富貴”的人,結果當了官貪贓壞法,弄到家破身亡,遺累父祖,這可不是子孫不肖,而是父母當初教得差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捨得”、“捨得”,以“捨”為“得”!這其中的因、緣、果之關係,如果我們不能了然,就不容易明白“以捨為得”的妙用。
 
在田地裏,沒有播種(捨),那裏有收成(得)?對於親戚朋友,你不先跟他們往來,平時沒有送禮致意,怎麼能獲得他們的回禮相贈呢?
 
捨,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別人也回你一句讚美;給人一個笑容,你才能得到別人也對你“回眸一笑”!“捨”和“得”的關係,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捨與得也是互動的。
 
能夠“捨”的人,一定是擁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內心沒有感恩、結緣的性格,他怎麼肯“捨”給人,怎麼能讓人有所“得”呢?他的內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內心蘊藏著無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給你。
 
自己有財,才能捨財;自己有道,才能捨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貪瞋愚癡,他給人的當然也是貪瞋愚癡。所以我們勸人不要把煩惱、愁悶傳染給別人,因為“捨”什麼,就會“得”什麼,這是必然的因果。
 
我國民間有一個故事:父親樂善好施,經常給人,他反而家財萬貫;可惜他的兒女性情貪吝。等到父親去逝之後,兒子掌權,千方百計的搜刮別人的財富,最後天災人禍,家遭不幸,反而一無所有。這父子二人,一給一受,其結果得失有天壤之別,所以“以捨為得”,誠信然也!
 
捨,在佛教裏就是佈施的意思!佈施,就如尼拘陀樹,種一收十、種十收百、種百可以結果千千萬萬。所以吾人在世間上,希望長命百歲、榮華富貴、眷屬和諧、名譽高尚、身體健康、聰明智能,先要問:你有播下春時種嗎?否則秋天怎麼會有收成呢?
 
“捨”,要能以慈、以利,亦即要能給人善法,要能給人利益。
 
《四十二章經》說:“仰天吐唾,唾不至天,還墮己面;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施捨亦如送禮給人,如果我們所送的禮物不恰當,對方不肯接受,那就只有自己收回,所以我們應該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喜歡冬陽,因為冬陽給我們光熱;我們喜歡大樹,因為大樹給我們蔭涼;我們喜歡兒女,因為兒女給我們孝養;我們喜歡朋友,因為朋友給我們幫助。如果太陽、大樹、兒女、朋友都不給我們利益,我們怎麼會歡喜他們呢?
 
如果情愛是束縛,你能捨去情愛,自然就會得到自在;如果驕慢是煩惱,你能捨去驕慢,不就能得到清涼了嗎?如果妄想是虛妄,你能捨去妄想,不就能得到真實了嗎?如果掛礙是痛苦,你能捨去掛礙,不就能得到輕鬆了嗎?所以能捨什麼,就能得什麼,這是必然道理。
 
走路時,不“捨”去後面的一步,便無法跨出向前的一步;作文時,不“捨”去冗長的贅語,便無法成為精簡的短文;庭院裏的花草樹木,如果你“捨”不得剪去枯枝敗葉,它就無法長出嫩葉的新芽;都市中,如果你“捨”不得破壞簡陋的違章建築,便無法建設市容整齊的現代大都會。
 
出家僧侶“出家無家處處家”,如果不能割愛“捨”親,怎麼能出家學道?怎麼能雲遊四海、弘法利生呢?古聖先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果不能“捨”己為人,又怎麼能名垂千古、留芳青史呢?
 
佛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為他能夠“割肉餵鷹,捨身飼虎”,所以才能成就佛道;雪山童子為了一句偈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因為他能捨身為道,終能如願得道。
 
一個人,如果不能捨去陳舊的陋習,如何能更新、進步呢?學佛,就是要“捨迷入悟、捨小獲大、捨妄歸真、捨虛由實”。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就是“捨”,不捨,如何成佛?
 
總之,以捨為得,妙用無窮。吾人要能學習“捨”的性格,金錢物質、知識技能,能將其捨給別人,你必然會得到金錢物質、知識技能。捨給別人好的,會得到好的;捨去性格上壞的,也會得到好的。當我們把煩惱、悲傷、無明、妄想都捨了,自然就會得到人生另外的一番新境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很多人學習針灸,可是很難深入,其原因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剛開始接觸針灸時,便被課本或者老師灌輸了一些常識性的知識,而這些知識是構成很多人理論體系的基礎,但是如果基本的概念都是錯的,就如同蓋樓地基打歪了,那樓是高不起來。我知道如果對很多人根深蒂固的基礎知識進行改動,必然會感覺不舒服,可是我真的想讓針灸興盛,想讓迷途中的針灸大夫清醒,真心勸告放下所學的知識,好好看看古人的記載。
 
 
一、關於得氣的錯誤認識
 
現在將酸麻脹視為得氣,已經成為很多針灸師揮之不去的基本概念,而實際上將酸麻脹視為得氣,最早始於清代的一本不出名的針灸著作,具體書名記不清了。在宋代與明代的針灸書中一直以針下如魚吞勾為得氣。在《內經》裏將氣至定義為患者脈象的改變。因此我個人觀點針灸不必在乎患者的感覺,只要專注於自己針下的變化,和患者脈象的變化便可。我在臨床中亦反覆驗證,得出的結論是無論患者是否出現酸麻脹的感覺,只要醫者手下有如魚吞勾的得氣感,便必然有療效,當然在很多情況下,醫者手下有了如魚吞勾的氣感,同時患者也有了酸麻脹的感覺。
 
 
二、關於留針時間的錯誤認識
 
現在針灸都需要留針半小時,甚至有留針時間更長的,不妨看看古代的針灸著作,《針灸甲乙經》對每個穴位留針時間的記載均是留幾呼(一般為一至十個呼吸不等),再看後世的針灸書,對穴位留針均記載為留幾呼,幾呼便是幾個呼吸,十個呼吸最多也就大半分鐘,因此針灸在古代是不留針。雖然在《靈樞‧九針十二原》補瀉手法中對補法雖要求“靜以久留”但同時也要求“持針勿置”(置即放置),即要求醫者在針灸過程中要求手不能放下針,半個小時不放針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古代針灸中久留最多也就一分鐘。
 
 
三、關於針刺深度的錯誤認識
 
現在針灸穴位普遍偏深,一般穴位針灸大夫都針一寸深以上,放下成見看古代針灸著作,《針灸甲乙經》對穴位深度要求都是針幾分,沒有針很深的,再看後世的針灸書,對穴位的要求也是針幾分,很少有用寸來記載的。而且在《內經》中反覆強調針太深則邪氣反入,如果仔細注意醫者在施術過程中針下的的感覺,很容易在針入幾分深的地方感覺到如魚吞勾的得氣感覺,這個得氣的感覺便是“機”之所在,在《靈樞‧九針十二原》裏要求“知機之道,不可掛以發”(最後一字“發”在古字中為“頭髮”的“髮”,不是“發財”的“發”,兩字在古字中寫法不同,簡化字則相同),如果找的了這個“機”絕對不能再往裏深,到了這個機之後連掛一根頭髮的力都不可再加。我曾試過在得到機的時候繼續往下一用力,病人病情馬
上由好轉改為加重,而且此機不可失,失則難再來。“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當然大部分針灸師找不到這個機,也就很難有較高的療效,同時也不會有太大的過失。
 
 
以上為我臨時想到的幾個,現在針灸師與古代針灸的幾個大的不同,當然還有很多細節、小的問題無暇細寫。如關於軀幹穴位的歸經問題,在《內經》中軀幹的穴位並未歸入經穴之中,為後世方便記憶或出於其他目的,將經絡所行的穴位歸為該經中。在《內經》裏只有肘膝關節以下的五輸穴,及絡穴等特定穴歸入經絡之中,也就是只有這些穴位有調整該所過經絡臟腑的作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飲食不熬頓。
 
有些中年人因工作忙、學習緊張或工作脫不開身,經常連水都顧不得喝,不吃早飯更是常事。經常造成饑不進食。只有定時定量按餐按頓進食,才能使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分析等能力,處於較為理想的狀態。
 
 
二、起居不熬夜。
 
人到中年,如果工作上長期硬拼,生活上長期熬夜,就會引起神經系統過度緊張,而導致神經衰弱、潰瘍病、高血壓和冠心病等。長期睡眠不足,還會使大腦受損,導致腦力早衰。
 
 
三、玩樂不熬神。
 
玩樂過度,會使體內維生素A消耗過多,造成視力下降,神經疲勞。如長期聽狂躁音樂,會使耳膜過度緊張,影響聽力;整夜打牌、下棋、搓麻將,會過多消耗腦力和精力,傷身勞神、影響健康。故玩樂也應適度,更應注意文明雅趣和輕鬆舒暢。
 
 
四、運動不熬勁。
 
適當的體育鍛煉可增強體質,有益身心健康。但過量的運動會使熱能大量消耗,造成乳酸等代謝物在血液中堆積,還會造成心律不整,影響肝臟功能,導致筋骨和肌肉酸軟,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
 
 
五、病痛不熬拖。
 
不少中年人感到身體不適時,仍滿不在乎地拖熬,結果小病熬成大病,輕病拖成重病。中年是承受事業壓力、家庭壓力、角色壓力最重的階段,同時又是處於許多重要轉折的時期。人們常說中年是多事之秋,恰恰是中年人身體變化的生動寫照。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生活環境的好與壞,與人的心靈境界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一個人的內心真誠、善良、寬容,那他的周圍就充滿了良性的信息,其心態和人生也必定是美好的。如果一個人的內心醜惡、貪婪、自私,相反就會招來各種惡性的因素,霉運接二連三,在痛苦不堪的生活環境中掙扎。
 
我國古代的思想家荀子說過:“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佛家則說:“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心生。”其實一個人的幸福和煩惱,都是由他自己的心態所決定的。
 
人世間一切的痛苦,都源自於心靈的不滿足。於是才出現一些富有的人,整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而以苦為樂的人,卻能在貧窮中自享其樂。
 
人們眼中看到的景物的好壞,同樣與人的心情的好壞有很大的關係,人所見所感的境況的好壞優劣,完全是由他自己的心境所決定的。面對同一種境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心情和理解。有人失意悲觀,發出痛苦或失落的感嘆;有人滿懷激情,產生振奮向上的感覺。
 
以前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天上有隻鳥在飛,一位拄著鋤頭的農夫嘆口氣道:“它真苦,四處飛翔為覓一口食。”另一位依窗的少女也正好看到這隻鳥,但是她卻嘆口氣說:“它真幸福,有一對美麗的翅膀。”
 
善良是驅除消沉者心靈的良藥,善良能使人們看到生活的美麗,看到希望之光。善良也是消融失意者心靈的陽光,能使人們信心百倍、勇氣陡增。一個高尚的人可能很貧窮,但他的精神永遠是富有的,因為他的善心讓他的生命變得豐滿而充盈。
 
因此,人世間一切真正的幸福與快樂,都源自於善心,善心常在就能遠離憂愁、悲傷和煩惱。心懷寬容慈悲,其心境自然寧靜祥和,美好的人生自在而逍遙。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條:異性朋友要慎交
 
據調查,“藍顏知己”“紅顏知己”已經成了夫妻離婚的主要原因之一。老話說:日久生情,異性朋友在一起久了,很容易出現分寸錯亂,會讓自己的配偶不放心、不愉快。所以,婚後,杜絕過於親密的異性關係是很必要的。
 
對那些明顯對自己有好感,或對自己不懷好心的異性朋友,要主動疏遠,以理智來處理感情糾葛。最好的辦法是儘量少參加一些,只有自己一個人出席的社交活動,即使無法拒絕,也提出攜配偶一同出席的要求。
 
一場美滿的婚姻,需要婚姻雙方的誠懇和責任心,也需要面對具體事情的小技巧和小方法。這兩方面結合,一定能將婚姻打造得堅固而快樂。
 
第二條:不挑菜的味道
 
“你這菜不是讓人吃的?”
 
“不喜歡,下次你來做”
 
誰在吃飯時挑剔菜的味道,經常會遇到這樣硬邦邦地回答。這實在不能怪做菜人的態度不友好,要知道,做菜吃飯,是每天必須的功課。不見得多麼疲勞辛苦,還是得洗菜做飯,而且,好不容易做出來的東西,又被吃掉倒掉,一點成就感都沒有。如果此時,再遇到對方不體諒地指責菜的味道,誰都會無名火起,勃然大怒。
 
所以,如果菜的味道在可忍受的範圍內,就一定要讚揚幾句。即使確實難吃,想批評,也應婉轉一些。如果太鹹了可說“再淡點更好了”,給人一種體諒的感覺。
 
第三條:尊重雙方的父母
 
這點是女性更需要注意的。因為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男人都很孝敬岳父、岳母。可是妻子,對婆家經常會有敬而遠之的心態。這當然與我國過去盛行的不和諧的婆媳文化導致,更主要的是現在的妻子,不相信婆婆的善意有關。其實男人是很希望妻子孝敬公婆的。
 
男人比較隨性,對老人的心思不夠細膩,如果做為妻子,能夠懷著誠意尊敬照顧自己的父母,作為男人,會覺得很貼心、很感激的。一旦妻子與父母之間產生矛盾,夾在中間的丈夫會很難堪,嚴重者會導致離婚或丈夫婚外戀的悲劇。
 
第四條:別把不快帶回家
 
人生常有不如意,朋友的誤解、上司的批評、旁人的冷嘲、自我的懊悔,都會使人情緒不佳、低沉,回到家裏就應該忘掉這些不快之事,在享受天倫之樂中恢復自信、重振精神。如把不快帶回家,拿配偶當“出氣筒”,會刺傷配偶的心,反過來也使自己心情更差。
 
第五條:夫妻吵架別怕“輸”
 
夫妻間的吵吵鬧鬧在所難免,聰明的夫婦都能根據吵架後的情勢,選擇自己扮演的“角色”。一方可以通過買個對方喜歡的小禮物、說一句幽默的話,或者做一件讓對方高興的事。根據吵架事情的不同,角色是要互相轉換的,今天你“求和”,明天可能就要輪到我“求和”了,婚姻裏的“長勝將軍”是沒有意義的,反而加深怨恨情緒,傷害兩人的感情。
 
第六條:經濟問題要注意
 
如果不能搞好收支平衡,就會出現家庭財政危機,影響夫妻感情。有些家庭,錢歸一方總管,如果不能財務公開,當一方經濟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也會產生家庭矛盾。因此,要夫妻共同理財,堅持量入為出的持家原則,勤儉節約,精打細算。手中要始終留有一些機動經費,以防不測之用。這樣,就能防財務危機於未然,拒感情危機於千里。
 
第七條:不提以前的糗事
 
“你買房買賠,炒股炒虧,基金也樣樣在跌,你這樣的人,還想搞投資,不如直接將錢捐獻出去!”
 
“你穿衣就是沒品味,上次參加什麼會議,門衛以為你是修理工,將你擋到外面,不記得了?”
 
“你以為你有什麼本事,鄉裏來的,又沒錢又沒房,要不是跪到我面前,我早把你甩了!”
 
‧‧‧‧‧‧
 
以上這些過急的話,吵架時,你們說過嗎?平時好好的,可是一旦爭吵起來,大家心裏想的,就是怎麼一句話嗆死對方,好讓自己獲得完全的勝利。結果吵下來後發現,除了感情受到傷害,誰也沒有說服誰。
 
其實夫妻之間生氣、拌嘴、吵架往往因為一些生活瑣事,處理這些小事,不妨糊塗一點。你可以用一些寬慰、詼諧、逗趣的話來緩解緊張的氣氛,一句詼諧幽默的話,就可以使對方的怒氣得到化解。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守意明目
 
自然站立,兩腿與兩肩平行,自然呼吸,仰首望天大約一分鐘,再低頭望地一分鐘。然後合目靜坐。坐時以三分之一臀部坐於凳子上,兩腿分開與肩平,膝關節成30度角,兩臂下垂,兩手掌自然放於膝關節,十指鬆開,勞宮穴對準髕骨之上。合目時,上眼皮輕輕放下。舌頂上齶,意守上丹田(印堂穴)、閉目養神,使眼睛清涼,視力倍增,意守二分鐘後開目,雙目微開,引光入目,可滋補眼珠。
 
 
二、視物明目
 
自然站立,舌頂上齶通任督,意守天目穴。然後向遠方找一目標(樹木,房舍等)瞪大眼睛遠視半分鐘,再近視(亦找一目標)半分鐘。如此交替進行,使晶體增厚變薄,牽引晶體睫狀肌受到刺激,逐漸變為柔軟,使其恢復調節遠近功能。
 
 
三、引氣熨目
 
1、自然站立,左腳向左前方跨出一大步,略寬於肩,兩臂從體側慢慢揚起,舌頂上齶,兩臂再向左右胸前成前平舉,翻掌,使掌心向上,十指鬆開,意守勞宮,兩肘微曲,彎肘關節,兩臂向頭部提舉,使兩手臂勞宮穴對準攢竹穴、魚腰穴,絲竹空穴貫氣十五秒鐘,兩手掌離眼睛5釐米,合目。然後兩臂緩緩恢復原姿勢。如此反覆十二次。外氣運於眼球,手掌心與眼中均產生熱脹感覺,此乃外氣進入眼中通達氣血的效應。十二次貫氣完後,即以兩手掌覆蓋於兩眼之上,手指在上,默數三十,然後收功。
 
2、收功:將覆蓋眼睛之兩手掌沿兩邊面頰而下至下頜時,合掌,左右手食指在承漿穴部位相對。然後十指向下,沿胸前任脈往下至腰間帶脈,向左右分開,沿腿兩側放上,張目。
 
 
四、鬆緊吐納
 
自然站立,兩足與肩平行,舌頂上齶,意念雙眼。開始合目靜坐,自然呼吸,鼻吸口呼,吸氣時眼球收緊,呼氣時眼球放鬆,反覆三十六次。
 
 
五、點穴吐納
 
合目靜坐,意念雙眼,舌頂上齶,自然呼吸。
 
1、按攢竹:以兩手拇指尖同時取穴,手法從輕到重。按時吸氣,鬆時呼氣,共三十六次,然後輕揉三十六次。
 
2、按睛明:食指尖點按睛明穴,按時吸氣,鬆時呼氣,共三十六次,然後輕揉三十六次。
 
3、按絲竹空:以兩手拇指同時取穴,手法從輕到重。按時吸氣,鬆時呼氣,共三十六次,然後輕揉三十六次。
 
4、按瞳子繆:以左右手拇指取瞳子繆穴,向順時針按十八次,逆時針點按十八次,意念將外氣貫入該穴。
 
5、按天應:以兩手拇指同時取穴,按時吸氣,鬆時呼氣,共三十六次,然後輕揉三十六次。
 
6、按睛明:以兩手拇指同時取穴,按時吸氣,鬆時呼氣,共三十六次,然後輕揉三十六次。
 
7、按承泣:以兩手拇指尖同時取按承泣穴,按時吸氣,鬆時呼氣,共三十六次,輕揉三十六次。
 
8、按四白:以兩手拇指尖同時點按四白穴,按時吸氣,鬆時呼氣,共三十六次,然後輕揉三十六次。
 
9、旋轉定穿眼:合目凝神,眼球向左右轉動十四次,定神片刻,雙眼忽然睜開,注視前一點約三十秒鐘。
 
10、按太陽:合目凝神,自然呼吸,以兩手拇指輕揉雙側太陽穴各三十六次。
 
11、浴面:將兩手掌心搓熱,吸氣,兩手由承漿穴沿鼻柱直上至百會穴,經後腦按風池穴,過後頸,沿兩腮返承漿穴,呼氣為一周,共三十六次。
 
12、收功:合目,以左右手大拇指按住太陽穴,定位不動,以左右手指輕揉左右眼皮共十六次,然後張目起立。
 
 
六、輔助功
 
點耳穴以左右手大拇指取點以下穴位:
 
腎穴一分鐘,肝穴二分鐘,脾穴二分鐘,內分泌區一分鐘,目穴一分鐘,眼穴二分鐘。點耳穴時間在早上、晚飯後、睡前,每天練功三次,一個月為一療程。
 
 
七、練功要求
 
1、練功要思想集中,無雜念,各式均要合目為宜。
 
2、每天早起晚睡各練一次。如視物疲勞,可隨時增加練功次數。
 
3、取穴要準確,練功後穴位以達到微熱及酸麻感為宜。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