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禪秘法經》卷上說:“沙門法者,應當靜處結跏跌坐,齊整衣服,正坐身端,左手著右手上,閉目以舌抵顎,定心會住,不使分散。”如果加以分析歸納,坐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就是調身、調息和調心。
 

~~調身~~

正腳

一、結半跏趺坐,即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膝齊,右腳指與左膝齊。
 
二、全跏趺坐,先將右腳置於左膝上,再將左腳安於右膝上。古來分別稱為“吉祥坐”與“降魔坐”。禪宗本來沒有這種區別,唯以坐久疲勞時,左右上下交替結跏都無否可,但總以半跏趺坐方為相宜。

寬解衣帶

坐禪時衣帶要適當放鬆,否則妨礙調息,但也不宜解得太寬鬆,防止著涼。

安手

以左手掌置右掌上,兩手大拇指相接,當心而安。照印相說,名為“法界定印”。

正身

先當搖動其身及諸支節,約反覆七八次,如按摩法,勿令手腳差異。如是坐已,則身端坐直,令脊骨勿曲勿聳,不得左傾右斜,前躬後仰。坐時不可依靠牆壁及屏障等物,否則久坐成患。

調正頭頸、眼、舌

坐時頭頸自然不偏,鼻尖正對臍孔,然後兩眼輕閉,使外光不人。同時閉口,舌抵上顎。
 

~~調息~~

調息就是調和呼吸,健康人的呼吸,大都正常;一旦四大不調,或精神異常時,脈搏就會變動,呼吸也就不規則了,這是每一坐禪人都有的經驗。坐禪的時候,呼吸不調,心自然也因之而不調,身體浮動,就不能把心鎮靜下來,不能心安意悅,就不能明淨入定。

息有四種相:一風、二喘、三氣、四息。前三種是不調相,後一種為調相。

坐時鼻中之息,出入有聲,叫做風相。

坐時鼻息的出入,雖無聲音,而息出入結滯不通,是為喘相。

坐時息已無聲,亦不結滯,但出入不細,是為氣相。

坐時鼻息出入無聲音,不結滯,不粗浮,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此是息相。

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則定。

靜坐時有風喘氣三相,是名不調。若用功參究,復為心患,心亦難定。若欲調之,當依三法:一、下住安心,即把心放於氣海丹田(氣海丹田即臍下一寸五分之處)),把心鎮靜下來,將下腹部徐徐用力,使之稍稍向前,精神安住,呼吸自然調順。二、放寬身體,不要矜持,放捨一切,使身體輕鬆愉快。三、想氣從遍身毛孔出入,通行無障。

息調則眾患不生,散心易定。總起來講,無聲音,不結滯,不澀不滑,是息調相。
 

~~調心~~

心就是我們的意念。調心的方法有多種,最簡單的一種方法,就是讓意念和呼吸處於同步的位置。也就是說把意念集中在呼吸上,知道自己在呼氣,知道自己在吸氣,這就是使意念和呼吸處於同步的位置。這種方法比較容易入門。在這種心態下就可以使一切妄念止息,只注意自己的呼吸,很快就可以入靜。

在入靜的時候,眼睛微睜,否則容易昏沈。當然還有其它的調心方法,如觀心,觀察我們每一個心念的起滅,觀到一念不生,整個的內心世界就像月夜天空,皎潔無暇,明明朗朗。作為初步功夫,還是以觀息~觀察呼吸,使意念和呼吸處於同步位置,這種方法比較容易入手。

從每一次坐禪來說,調心有入、住、出三個階段。

所謂入,就是由粗入細,令心安靜,進入禪定的狀態,調伏紛亂的想念,使心念不向外馳求;同時也要讓意念沈、浮、寬、急得當,處於穩定平衡狀態。

所謂住,就是根據每一支香的時間長短,或者是一小時,或者二小時,在這中間要攝念用心,使身、息、心三事調適,安穩正坐,使息道綿綿,若有若無,心神悅豫,定相現前。

所謂出,就是每一支香開靜時,或者是自己坐禪要下座時,應該放鬆意念,轉移注意力,開口放氣,想自己的百脈隨意而散,然後微微搖動身體、兩肩、胳膊、頭、頸,並輕輕放下兩腳,用手從膝蓋至小腿處輕輕按摩,令血脈貫通;然後由前額至後腦勺,按摩數次,使全身在坐禪時產生的熱量舒散開來,然後徐徐經行。這時仍要使意念與呼吸同步,不要丟失坐禪時的安祥心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