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柔克剛是太極拳中最重要的法則之一,說起太極拳,一定要知道太極拳的創始人是武當真人張三豐,據說他在武當山的玉真宮修煉時,從窗戶看見外邊有隻大鵲鳥,與地上盤踞的蛇爭鬥不止,蛇在地上以靜待動,每當看見飛鵲俯身來攻擊時,蛇就蜿蜿輕身,搖首閃避,不被擊中,蛇和大鵲就這樣來來回回,生死爭鬥。
三豐道人由此悟通玄機,根據道教陰陽變化的道理,創立了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後發先治的內家拳暨太極拳原理。太極拳的“行如蛇,動如羽”就是此道理。
在太極拳和現實生活中,以柔克剛的道理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在拳擊中,兩個人都用拳頭擊打,如果兩拳相擊,雙方都會疼痛,太極拳的原理就是,當你拳頭擊過來時,太極拳高手會巧妙地躲過你的拳頭,然後借力使力,一出手就會順勢將你擊倒。
中國道家的鼻祖老子最早在《道德經》中提出人的“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老子還說:“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就是說:兵太強了,就會樹敵太多,高大強壯的樹木容易引人砍伐,也很容易被大風摧折,而柔弱的小草卻能隨風飄搖,永遠不會折斷。
烈風可以吹斷幾個人才能抱得過來的大樹,卻奈何不了一根細細的小草,鐵錘可以砸碎硬硬的石塊,但捶不壞軟軟的棉被。軟綿綿的太極拳卻能無敵於天下,這就是柔弱勝剛強的道理。
老子嘆息道,這種柔勝剛、弱勝強的現象,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很少有人能從中得到啟迪,從而真正認識到以柔克剛對人生的意義。相反,人們卻常常自我表現、自以為是、自我誇耀、自稱天下第一,“強梁者不得其死”,這是老子教人處世的警語。
老子首先說出人最高本性應該是:“上善若水”。天下最柔弱的東西是水,水,它沒有硬度、沒有形狀,總是處萬物之下,但是以水來攻克堅強的東西,卻沒有什麼能承受得住。滴水可以穿石,洪水泛濫時高山丘陵為之崩垮,大樹也能被連根拔起。
自然界和人世間共同遵循的道理:弱勝強、柔勝剛。既然這個道理這麼簡單,大家也都能從水這個自然界的實例中,看到這個道理確實是正確的,可為什麼按照這個道理去實踐的人很少呢?
有的人走路的時候,總是趾高氣揚,認為自己是天上地下唯一正確的人;有的人總夢想能夠當上一個大官,能夠去役使別人,讓別人看著自己的臉色行事。有的人總希望自己創辦一個企業,周圍圍著一大群人,能夠獲得人們的尊重和信任。有的人總希望自己能成為名人,能夠在公眾場合頻頻露面,贏得大把的人氣值。有的人總希望自己又帥又靚,回頭率高得不得了‧‧‧現實社會的誘惑太大了,個人的利益難以放棄。個人的欲望太難滿足了。
現在有的年輕人不知什麼叫剛強,什麼叫柔軟,年輕氣盛,現實生活中,常常看到有的人為一點小的摩擦,就大動干戈,雙方為爭一個高低,就動刀動棒,結果肯定是兩敗俱傷、一失足成千古恨。
為什麼這麼多人明明知道柔弱能勝剛強,可為什麼偏偏喜歡去追求剛強呢?是因為有征服感,有求勝的心理,有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態。
在家庭和生活中,也應該常常運用以柔克剛的道理,人和人之間,夫妻之間,同事之間沒有更多的高低之分。人和人之間更多的是理解和融讓。一方即使沒有道理也要以理服人。不要爭個高低。即使一方是錯的,也要留情面,學會以柔克剛。
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產生衝突,可是怎麼處理呢,如果兩人都要固執己見,以強對強,勢必傷害彼此,對自己人際關係及由此而引發的其他影響巨大。
用大吵大鬧固然痛快乾脆,但是對自己的損害大大超過了一時的風光和快意,而迂迴的、間接的、柔弱的方式完全也可以以理服人、達到目的,且不至於留下隱患,為什麼不採用呢?
即使你是個成功人士,就算你有吞吐天地之志,包含宇宙之才,也要懂得斂陽剛於陰柔之中,含雄奇於淡遠之裏。因為,皓皓者易污。在時機沒有到來時應懂得韜光養晦,養精蓄銳。到時機來時就能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道理。
請你記住,老子告訴你“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同;不自矜,故長”的道理。
不自以為能看見,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所以就可以是非分明了。不自伐,就是不自我炫耀,在功勞面前不居功自傲,不居功自傲才更有功德。你不用多說,大家都看得見。不自矜,就是不自高自大,自高自大則不思進取,而大道是無止境的。始終保持謙遜的態度,不搞個人崇拜,並深明功成身退的哲理。
永遠記住:樹大招風,物壯則老。
張良為人柔弱,從不強顏逆主,而是能夠順其自然,所以無事不辦,幫助劉邦安定了大漢的三百年江山,自己卻功成身退,同樣智略超群的韓信,幫助漢王打下了江山,卻因為自己性格剛強高傲,招來無盡的猜忌和誹謗,最後把自己的性命都丟了。在死的一剎那,韓信才明白這個道理,強硬的他來不及抖落一身的硝煙,就匆匆走完了一生,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鄭板橋也說過一句名言:難得糊塗。聰明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而近代的文學家林語堂也為此作詩一首:愚者有智慧,緩者有雅致,鈍者有機巧,隱者有益處。
放眼一看,原來美國同樣有這樣的俚語:別太精明。(Don’t be too smart)由此可見,最有智慧的人也是最會裝傻的人。
“守柔居弱”,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有很多地方談到,強調要自覺置身於柔弱的地位,處事要低調,辦事要節儉。柔弱勝剛強。“堅強處下,柔弱處上”;還有“哀兵必勝”等等,為什麼老子要如此強調守柔居弱呢?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柔與弱能量最小,因而也是最穩定的,最有前途的。應該說,“守柔居弱”正是“相反相成,物極必反”這一規律的重要體現。
老子在其哲學體系中賦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無窮無盡,是因為它的本性是柔弱。這個觀點運用到做人和管理方面,就是“以柔克剛”。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