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佛陀拈花,迦葉微笑。這是禪宗最初的起源。
佛陀以梵王所獻,燦開的金色波羅花示法,為佛理開展無限想像空間。
足庵智鑒禪師詩偈說:“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在禪的境界中,雖是一滴水,卻具足百川味。盡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只在一塵中見。
任何物件都可以代替花來示法,即使是一粒細沙,也可以從中看出一個世界。即“華嚴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
雪峰義存禪師說:“盡大地撮來,如粟米粒大。”
《碧岩錄》中有言:“一塵舉而大地收;一花開而世界起。”
清代皇帝愛新覺羅‧玄燁亦曾題聯:“一粒米中藏世界;半邊鍋內煮乾坤。”
即使是一滴水珠、一片樹葉,也有感覺,只要用心體會,便能通過它們,聽到一條河、一棵樹的故事;而當小河匯入大海、小樹紮根於大地時,我們也同時能夠聽到驚濤拍岸的澎湃、聽到根鬚入土的呢喃。
道無所不在,即體涵用,也正因此,我們能夠在微塵中,窺見整個大地的風貌,而一朵花的開放,也會吐露春風的美麗,而那一粒米,又何嘗不令人合掌致謝呢!
佛門和世俗社會是相通的,就像芥子和須彌山,可以互相包容一樣。我們生活於世俗社會的凡夫俗子,如果胸襟廣闊,沒有私心雜念,便能包容,包容塵世的種種恩恩怨怨、愛恨情仇。
一滴水珠看世界,透過一個微笑,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詮釋了寬容的最高價值和可貴。
箕子發現商紂王的生活越來越腐敗,便經常通過宮中的侍從打聽消息。
一天,他問侍從:“現在,紂王吃飯時還用竹筷子嗎?”侍從說:“不再用竹筷子,已經改用象牙筷子了。”箕子說:“用象牙筷子,還會再使用陶碗嗎?必然要配玉器啊。用象牙筷、玉器皿,還會吃一般的飯菜嗎?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還會住葦草屋子嗎?必然要蓋樓閣啊。”
侍從說:“你分析得很對,現在大王正準備蓋樓閣呢。”箕子說:“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由此可知,商朝怕是不會長久了。”
一滴水珠看世界,透過一雙筷子,箕子預言了商朝的滅亡。所以,有時候,細微的東西,往往反映事物的發展本質,代表著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忽視不得的。也就是說,每天細微的變化,會鑄就我們的將來。
就如同我們的品德,如果不在細枝末梢上注意,就會差之毫厘,而結果卻失之千里。
當我們形容自己的平凡時,常常用沙粒自比,但是沙粒真的平凡嗎?
把它在顯微鏡下放大幾百倍的時候,沙粒上面會有河流,會有樹木,會有山川,會有日月,仔細體會之後,就會感覺到,那山上有遊人往來,那樹木有鳥鳴啁啾,那山川有生靈奔騰,那日月有光輝燦爛‧‧‧就在這平凡之中,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綺麗萬千。
一滴水珠看世界,透過一顆沙粒,我們擁有了無盡的想像與樂趣,看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境界,嗅到了與眾不同的花香。
一滴水珠,一棵小草,一絲清風,一縷陽光,很不起眼,卻在用它們的全部生命,毫不吝惜地為大自然注入無限的活力;一個微笑,一句問候,一次握手,一封短信,也不很起眼,照樣使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心靈變得如此美麗,如此動人。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