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萬水道路行,
行舟逆向見真情,
情存寬厚容萬物,
物出一轍本同靈。


修道如逆水行舟,須有耐心與毅力才能破除萬難達目的地,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不可冀求一路順風,修道本在逆水中才能見到真情與誠心,有心入聖門求道學道就應有此體悟與磨煉,在磨煉中才能磨去那層塵垢而見真情的光明清淨。


宇宙萬物本同源,一樹那有二樣花,因此,在這滾滾紅塵中,相互之間本應要包容相待,今日相見是有緣,何必相爭相鬥起嗔恨心,誰敢說:對面而來的不是過去的親人,甚至於自己宿世轉生?所以,一切應存有寬容,無論是喜歡或討厭,懂得以寬容待人,人生之路一定是寬而廣。


相反的,好計較,沒有包容的慈悲心者,是把自己的路阻塞,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後是寸步難行,這是必然的道理,世間本對應而非對立,寬以待人,自然得到相同的回應,道理淺白但須真心體悟才能落實於人生之路。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說:「宗教信仰,使人變的消極、悲觀,因為總是強調人生是苦。」也有人說:「宗教講因果,談業力,強調人的一生總是受過去所牽制,成功、失敗、好運、歹運,都受業力影響。」因此,誤以為人生只是聽天由命就好了,又何必打拼,顯現出悲觀的人生。


可是,也有人說:「宗教,使人體認真正的人生,一切唯心造,所以只要經常保有一顆美好的心,就會有美好的結果。」因此認為宗教信仰可使人積極向上,始終有一顆陽光的心,燦爛的人生。


因此,宗教信仰的人是一個樂觀主義者,那麼,宗教究竟是悲觀的或是樂觀的信仰呢?其實宗教信仰既不是消極的悲觀主義者,也不是天真的樂觀主義者,而是實觀主義者。


在宗教信仰中,無論是儒、道、釋,給大家的啟迪,雖然說「人生是苦,在苦海中掙扎」,其目的是為了探究苦的真相,唯有了解其真相,苦之源頭,才能斷除苦根而徹底離苦,


也是為了提醒信仰者能用智慧來判斷,不要一再沉迷於那短暫易逝的感官之樂,應積極追求究竟的解脫之樂,套一句現在流行的語言「反向思考」,因為我們都不斷的追求,在期盼有一個美好的人生,只從物質面去不斷的產生慾望,也許可因而刺激向上的鬥志,


但,多少人能遇挫折之後還能樂觀以對,不都陷入怨天尤人之中,人是那樣的脆弱,尤其是這顆心,也因此,宗教教義中不斷的告誡我們,人生是苦,讓我們從信仰中去領悟如何離苦得樂,


這就是一種「反向思考」,是這種智慧,才不會讓我們陷入失望、絕望的痛苦,你說宗教信仰不就是實觀主義者嗎?


在宗教信仰的領域中,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過去所累積的業力,對我們現前的身心有很大的影響,尤其表現在對事物的思考模式上或行為的反應裡;


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以習慣性的思考方式與行為來呈現,我們稱之為「慣性」,這種情性反應,主要是受到過去業力的影響,


而宗教教義中,尤其是佛法裡,不斷的傳達給我們應重視這種影響力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我們看清自己的身心受到自我業力制約的真相,一方面更要藉此告誡我們:自己的命運是由自己的身心行為所影響和決定的,


因為壞(惡)的業力帶來壞的影響,好(善)的業力則帶來好的影響,所以,當因緣成熟時必須承受過去所累積至今的惡業果報,一方面懂得這是自作自受須坦然受報,另一方面能由此而體認到當下所造作的業力又將影響未來而心生警惕。


而當正在享受由善業所得的福報時,應知惜福,更積極的培福,才能綿延不斷的享福。


我們常言「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這就是人生苦多樂少,但,這些苦又只是一種現象,感官上的感受,只因為我們無法了解苦之究竟而不得解脫,


宗教信仰就是要我們從如實觀察苦難真相中走出來,同時也是讓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與應用因果和因緣的如實觀智慧,有效的幫助自己和他人徹底離苦得樂。

 

所以,你認為宗教信仰是悲觀者?抑是樂觀者?或是實觀主義者?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疤在漢傳佛教中也被稱為戒疤,這是漢傳佛教的一個特產,不過在1983年已經被中國佛教協會發文廢止了。在《關於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的文件中說:受戒時在受戒人頭頂燒戒疤的做法並非佛教原有的儀制,因有損身體健康,今後一律廢止。從此以後,新受戒的漢族僧人,頭頂上再也不會有戒疤了。  

為什麼漢傳佛教的出家人頭上以前會有戒疤呢?戒疤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目前比較通用的說法是《中國和尚受戒·香疤考證》所述,相傳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沙門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時,與七眾授戒,燃香於頂,指為終身之誓。此事逐漸演變成慣例。後世中國佛教徒往往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出家眾之燒戒疤更成為是否受戒的辨識方式。

在我十多年前看過的一本佛教書籍中,對戒疤的起源有另外一種解釋,我個人認為這種解釋似乎更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況。宋末,蒙古軍隊一路南征,所到之處青壯年男子要麼被屠殺,要麼被強征服勞役,但是蒙古軍隊對出家的僧人卻從不為難,蓋因當時蒙古上層推崇佛教。因此漢地青壯年紛紛剃髮穿起袈裟,扮作出家人以躲避刀兵劫。出家人陡然增加,令蒙古軍隊無法分辨真偽,因此蒙古統治者以燒戒疤來區分是否是出家人,而且燒了戒疤以後是不允許還俗的。因為燒戒疤要忍受劇烈的疼痛,而且日後無法還俗,因此很多人不得不放棄假出家這種方式。從元朝以後,一直到中國佛教協會廢止燒戒疤止,戒疤稱為了漢傳佛教的一個特色。無論戒疤的起源如何,燒戒疤都不是佛教制度,只為中國所獨有,並未見於其他國家。

有一種說法,說燒戒疤是起自於捨身供養的佛家思想,也被視為斷除我執。舊時出家人受戒時,所燃香疤之數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幾種。十二點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薩戒。在家眾多于受菩薩戒日的前腋、燒戒疤於手腕;出家眾的戒疤多燒于頭頂,成為世俗人眼中和尚的標識之一。

佛門除了剃度(凡是出家當和尚或尼姑的人都要剃光頭髮,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儀式外,還有清心儀式。即入寺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成績優秀者,老和尚會用線香為他們點上僧侶生涯的第一顆戒疤,稱之為清心。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如果表現良好,則有資格得到第二個戒疤,名為樂福。一般而言,如果順利的話,寺裡一些年長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擁有五六個戒疤;而像少林寺等重要寺院的住持,則有八、九乃至十二個戒疤。

廣東省屬例外。在廣東的鼎湖山及其他寺院,燃疤處是在左前臂內側,不是頭上。佈雷特(J. B. Pratt)寫道,和尚依自己的熱忱和勇氣,可以燃三個、九個、或十二個疤。在寶華山卻沒有選擇的餘地,受比丘戒者一律燃十二個疤,不多不少。受優婆塞戒者,九個。沙彌,三個。疤數在江蘇全境內據說相似,但到了他地寺院,數目的確有異。如果某年傳戒師父規定至少要燃九個疤,戒子可以多燃三個疤,以示虔誠。

普利普·摩勒(Prip-Moler)在他所著《中國佛教寺院》(Chinese Bud-dlist Monasteries)書中對於如何燒戒疤有這樣的描述:

沙彌將祈禱毯緊緊裹在頸項上,手拿著在前項典禮領得的小紅袋。袋裡裝著十二到十四顆用艾草作成的黑色小粒艾絨,每顆約一公分高。沙彌面前站著主事和尚中的一位,他把用龍眼乾作成的臘,塗在左手拇指上。從遞來的小紅袋中取出易燃的艾絨後,這位和尚將臘塗在艾絨底部,再一個個放置在沙彌頭皮上點有小圈的部位。接著,他拿起紙撚迅速點燃十二粒艾絨。他一個人,或者再加上一位站在沙彌(現在跪著)身後的助手,用手緊按著沙彌的頭,使頭部固定不動。由於灼痛,沙彌必定會發出不由自主的動作,這時艾絨可能翻滾,烙疤在錯處,因此這道程式以及在頸上裹毯都是必要的。在準備階段,以及艾絨點著、燃燒時,沙彌及助理和尚不停念著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或阿彌陀佛。當十二個熾燃的小點逐漸接近頭皮時,我們幾乎可以根據念佛的節奏,衡量痛楚的程度。佛號在沙彌口中越來越快的重覆,音調也逐漸上揚,最後──通常是火燒著頭皮的刹那──在痛喊聲中停止,艾絨大約燃燒一分鐘左右。筆者見過接受酷刑、毫不退縮的人,也見過老人、小孩用手捶打主事和尚的膝部,仿佛他們同樣都是年輕人。在成人之間觀察時,我不曾見任何女尼或女信徒烙疤時──不論三個或十二個──不出一聲或不顫抖,留意這點是很有趣的。


一時的痛楚,並不是烙疤唯一的不良後果。如果不採取預防措施,並且必然會損及視力與視覺系統。烙疤後睡覺,會引起短暫的血液中毒,然而睡眠幾乎是難以抗拒的。如果沙彌抵擋不了沉沉的睡意,躺下來睡著了,無可挽救的後患將是無法避免的。如視力減弱或失明、頭腫脹等。為幫助沙彌對抗睡意,院方宣佈允許他們隨心所欲漫遊全寺各個角落,見見男人與女人,到客堂、方丈室等等,利用天生的好奇心,幫助他們保持清醒。慧居寺在上午九點燃疤,南京古林寺也一樣,當天整日可見沙彌遊逛各處,窺視或流覽平時絕對禁止他們前往的房舍。晚上九點,方丈下令他們保持清醒,直到午夜十二點。過了十二點,他們才放下心,讓疲倦的漫遊者尋找他們應得而且等待已久的休息。

戒疤,作為漢傳佛教的一個特色,如今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出家人以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斷絕塵緣、皈依佛門的勇氣,是值得我們嘆服的。

今天的人們,如果看見過於年輕的身著僧服的人,恐怕要多留幾個心眼了,前面講過,燒戒疤的制度在1983年就已經全面廢止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滅無常繫因緣,
因緣俱足生命現,
生命有別分善惡,
善惡之有在心田。


人,有生命存在,是本體之一環,生命有變遷,就如輪之迴轉不停,此死彼生,是為輪迴,在過去、現在、未來之三時空之中,皆有因緣之所牽繫,因緣者,由各種條件與因素,彼此如鈎鎖,相環相連,相排相吸。


生命之有,是以自己心識為「親因緣」,此「親因緣」是一種子,藉由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而生生不息,故生命之存在,並非自然而有,未見天地間生物之無因而來者,


因此,眾生應有的體悟是:生命由心識引發的種子而成,此種子是一種力的表現,此力是由心識而來謂之「業力」。


人於世間,各有不同的心識念動,在心理上會有善惡念力之不同,不同之力,發生同類感應之效用,故有天堂、地獄六道異生之分途,聚其因緣之總合,得其果報之應得。


眾生皆是聚其因緣之總合而得此生有善惡之感召,禍福之於身,是故,大家都應時時警惕自己,知道勤種善種子,而斷除一切惡念因緣,讓一切惡皆遠離是為修道之目的,盼眾生都能深悟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格言云:「凡人病根,大抵從傲來,人能先除傲字,眾善自生。」無論是修行之路或是日常生活裡,只要心中有「傲」字,此人必遭疏離。


一個人若常受到人家的讚美,容易迷失自我,高估自己,所以要時時刻刻謙虛,因為學無止境,德無邊際,道亦無量無盡,如此的浩瀚無際,人是何等渺小,所知何等有限,那又有何值得高傲的。


人最怕的事就是自大,一個人如果有了驕慢心,一定會被人群排斥,因為自我貢高就會產生藐視他人,而表現出高傲的態度,當然會成為與人疏離。


語云:「大智若愚」真有才華的人是內斂的,不表於外,如成熟且飽滿的稻穗。


故賢者懷才不露,守巧若拙,不自誇其才,不妄逞其能。


戰國時代,在平原君門下有食客三千多人,趙,孝成王時,秦國派兵攻打趙國,平原君奉命往楚國求救,於是召集門下食客,欲選二十個文武兼備的人同行,然而,選來選去,就只選出十九人,尚缺一人。


就在平原君傷腦筋之際,有一位在下座的客人開口:「像我這樣,可以同行嗎?」平原君問了他的姓名,笑著說:「夫,賢士處世,如錐處於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居此三年,左右未有所稱,是先生無所有也。」


(毛遂)說:「初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也。」平原君聽了他的話,覺得他的口才還不錯,就允許他同行。


到了楚國,平原君與楚王談合縱之利,自早晨到午後,仍然不能有所決定。


此時,(毛遂)乃按劍劫楚王,說以利害,楚王遂許派兵救趙,解除邯鄲之圍。


平原君說:「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是賢者不露也。」


這一則故事正告訴我們鋒芒不露,大智若愚的意涵,惟世人都喜露才揚己,自作聰明,以致招來無妄之災。


在(羅)狀元(洪先)的勸世詩中有云:「聰明莫把聰明使,來日陰晴未可知。」值得我們深思的一首詩。


修身學道本在縮小自我,擴大心胸,虛心求取知識,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無不是我們應該接受容納的教育,此即是(孔)聖人教我們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之理,


因此,我們必須自謙禮讓,心胸開闊,如同宇宙虛空包容一切,唯有能包容才能為大,如百川之匯於大海,包容、接納而成海之大,


人生與自然界的情境一樣,須懂得學習縮小自己,消除貢高、傲慢的心,天下之大才能任遨遊。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  貫古今萬世長,
德  存乾坤飄儒香,
天  慈降道世宇中,
尊  聖奉道善德揚。


「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萬物莫不由道生,所以,天地萬物與道是息息相繫,離道即失、即歿。


道是有生命力,絕不是一團沒有意志、思想的虛理或器具,牠化育天地萬物看似自然無為,沒有留下一絲絲痕跡,其實,純任自然,無為而為,正是道之妙用,亦可証其浩瀚無窮,學道者須先有此覺悟、體認。


萬物皆由道而妙化而有,因此,萬物也依循著道而生滅變化,周行不殆,人之於萬物中,亦由道而生滅,亦依循道而行,若不遵「道」,則人之生命、生活皆因而生亂;道之不弘,則病、亂叢生,生命自然無法長久,生活也會陷入苦憂困境,這道理,世人不能不知,更不可逆道而行。


自古及今,生物不滅,是因道之長存,天地有道,故四時有序,孕育萬物生生不息,國有君,體制分明,有道遵行,故國強民安;人由道來,其關係猶如樹根之於枝葉,水源之於流水,更猶如母之與子,本末相繫為一體,有不可分離的關係,


是故,父母子女為己之身上肉,加以疼惜、照顧,而子女尊敬父母長上,亦知反哺報恩,這就是道之行,一家得以和樂幸福,若違道而行,父母視子女為討債鬼,子女仇視父母,這個家一定是支離破碎。


盼有緣大眾好好悟之,一切要知「道」,要行「道」,才是真正的「修道」。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進了佛堂,每個人都能很主動的放下身段,不分身份或地位,大家分工合作,互相幫忙互相鼓勵,呈現一片祥和的大家庭,然而,有多少人能將這顆柔軟心,無分別的心帶進佛堂外的生活呢?


當後腳根離開了佛堂,那顆計較、爭奪、怨怒的心馬上又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而起舞。


多少人在蒲團上打坐時,顯得是那麼自在平穩,但當離座下了蒲團,那顆心又開始動個不停了。


想在生活中保持一顆如如不動心是相當不容易;平時,我們的六根接觸六塵時,心就會隨著外境而動,一切的喜怒哀樂,都讓我們無法平靜,生活受其干擾而不自在,這都是我們受制於心動而起之執相,


因此,我們應在平常生活中練習不動情緒,就如同坐在蒲團上的平靜,如果心不動,那與人互動中就不會掉入情緒用事,就會更順利圓滿了。


無論是風動的現象或是心動的情緒起伏,都是因我們無法了解到這一切皆是幻相的道理,何謂真正的不動?


在「顯宗記」中就提到「如如不動,動用無窮」,當中所謂的「如如不動」是告訴我們「不動」就是心離了分別和期望,當分別、期望不見了,自然能呈現我們本來的覺性,這就是「如如不動」,


如同我們在打坐時,一心期待心不動的安定感,但當生起這種期待時,心就愈會生起著急波動,有了波動反而無法讓心平靜下來。


「圓覺經」裡提到:幻身、幻心滅了之後,「非幻不滅」這個時候就是真正的不動。


所以,凡事不要刻意把心放在動作、感覺上,只要能斷分別,滅虛妄,自然就能練就如如不動。


其實,人與人之互動,或是如如不動的修練都應從因果的觀點來體認,試想:如果因不和諧的心態面對,卻希望得到和諧的氣氛,是否可能呢?


因為自己的心生了波動,這時環境亦隨之引發起波,人與人自然不能平穩不能和諧,這正是因果對待。


又如當在斥責別人時,自己的心是激動的,是處在不安靜的環境中,這種結果即使對方因此表面上有了些許的改變,但內心仍是不平的,因為對方被你那種不友善的磁波所干擾而起波動。


如果我們期待和諧,自己本身的心應該要先平靜下來,情緒是最容易破壞和諧的,所以在人、我對待中,應該營造平靜的心,因為平靜的心會散發出平靜的氣息,這樣才能創造出和諧圓滿的氣氛。


與人互動,不以對錯去分別,而是要讓自己的心不動,能以自己的「如如不動」引發他人的「如如不動」,才能「動用無窮」,共創一個光明、和諧的生活空間。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澤普施惠群生,
地生萬物養萬靈,
人遵綱常行正道,
融合一氣大同境。


修道無分儒道釋,
學道無二誠為師,
心誠意堅滌塵濁,
澈理悟道照慧室。


上天本有好生之德。德,是為仁心,是仁民而愛物,宗門聖道教人要盡己之性,性也,是原有之光明至善的德性,


因之,眾生能把仁心擴展至善,無有復加,則心涵天地萬物,仁心相互感通,自然能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是為証道稱聖也。


眾生因緣雖有別,富貴貧賤或窮通禍福際遇各不同,但,儘管命運與際遇不同,身上都具有同質同量的天命德性,就如同佛家所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只要有誠心與堅定的誓願努力修行,同心體悟,都能証道而成聖、成仙、成佛。


上天賦予每個人具有同樣光明至善的德性,然而,有人能「悟」道,有人卻「誤」道,這樣的際遇與不同的結果,皆是「誠」之所用。


誠心不足,容易半途而廢,也容易受外界境物牽引而迷失,所以,今之求道者眾,成道者稀,因之所在也。


修道學道沒有教派之分,而是自己的「誠心」夠不夠,誠才能堅定信心,誠才能依願而行,終得悟道成道。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迦牟尼佛在自性初明時,覺悟到人生是苦,因此,發心修行以得覺悟證道──自覺;自覺而後覺他;能自覺、覺他即為覺行圓滿的圓覺,這就是學佛修行的三個階段程序。


佛陀証悟之後肯定眾生本具佛性,本性是清淨,因而人人皆可修行而自覺,點亮心燈,顯露真如。


在密嚴經上說:「體性清淨,若有置於日月之中,隨具所應,各雨其物。」可知人心清淨,可保自覺敏銳,能生般若正智。


我們每個人原有自性清淨心,但受塵欲三毒──貪、嗔、痴所污染,而生三業(身業、口業、意業)。


人生受此三業之牽纏而墮入輪迴受苦受難,若企求三業清淨而脫苦海,則需入得門,見自本性,六祖壇經上說:「自有本覺將正見度,既悟正見,般若之知,除卻愚癡迷妄。」所以要掃除妄心,真心獨照,須賴自覺。


六祖壇經亦云:「人有利鈍,迷則漸修,悟入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既無差別,不悟即長劫輪迴。」


人之本性本清淨,所以端賴自覺以識見本心,則人人可以向善。常使星空如明鏡,自然無污垢可容。


在佛經中,心又稱為「意」或稱為「識」。佛法說:「萬法唯識」「三界唯心」,皆清楚的告知我們修行不離心,一切法一切行由心之念動所生,


能讓心如明鏡,方可朗徹洞照萬事萬物,所以神秀和尚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時時持戒修行,精進不懈怠,塵埃自然除,


然,修行路途可真是「路遙知馬力」,沒有恆修與毅力終是無功而返,能堅持力行,必能達此空靈無罣的自覺圓滿境界。


世人皆如,一切如同,同具清淨性,猶如青天,照耀於人間塵宇,然,招惹塵埃,致使昏昧不明,沉淪不覺,般若正智已塵封,修行無非是要去除這層塵土,使其本性復明,如此之思,欲使心靈澄清,莫若自覺,


因自覺而見本性,這就正如指月錄上說:「一切眾生,無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何異。」人人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明心見性即為自覺圓滿,唯此一心即是佛。


「若要覓佛,直須見性,佛是自在人,無事自作人,人若不見性,終日忙忙,向外馳求,覓佛原來不得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諄諄教誨著金篇,
字裡行間皆良言,
勸化眾生慈心抱,
遵行孝義效古賢。


清貧不移孝椿萱,
終日勤勞無怨言,
反哺雙親本子職,
蒼天感應子孫賢。


「孝道」,永不變的道理,也是永不滅的正道。


在今日道德日沒,親情日薄,所以天下亂矣。


飲水思源,大家都能朗朗上口,但真心而行者有幾何?人稟陰陽生,父精母血而成,飲水知思緣,世上最重父母恩,母愛的偉大,猶如浩瀚無垠的大海,更似無涯蒼穹,她如春風般的呵護,更如日霖滋潤萬物。


多少古哲先賢,有誰不是來自慈母懷抱,含莘茹苦照拂下,孕育了多少佛子,多少聖賢,延續生命,繼起未來,更為倫理道統作了無言的見証,功不可歿。


「人欲養而親不待」,多麼無奈與感傷,但,世人之通病,不知珍惜相聚時,總是讓生命凋零之後才來空遺恨。


「祭之豐,不如養之薄」,與其靈前祭品豐盛,不如平日孝心一顆,古今証道者,大都是有著赤誠行孝的心,因這些証道者已能體悟人本之源,所以誠心而力行孝道,又得上天垂護,孝而感動天,因而福祿天賜來,子孫代代賢才出。


端正社會風氣就從發揚「孝道」做起,知孝者,其心與行自然能合乎於倫理正道,人人之言行舉止都能持有一顆赤誠的心,社稷的風氣自能回歸正道。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