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滅後,諸弟子為恐異說邪見,滲入佛法故,為恐三藏教義,日久散失故,乃有結集之舉。

其儀式略如今時之開會,先聚集衆比丘,依戒律法,組織一會,會中選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說,大衆無異議,即算是全體通過,公認為與當時佛說相符,書之於貝葉,成為正式典籍。

今日所流傳的經律,皆經結集而來,故大藏所不錄者,悉係後人僞造,不宜信從。

結集三藏,本來只應有一次,然因歷時既久,邪說暫興,影響教理,由是在佛滅後四百年中,乃有四次結集,後三次皆有其不得已的理由,茲分述之於後:

第一次結集——佛滅後三月,迦葉尊者,得摩竭陀國阿閣世王的贊助,召請阿羅漢千人,集於王舍城外,七葉岩窟中,然後在千人中,再選出五百人,擔任結集三藏事宜,派阿難陀負責經藏,優波離負責律藏,是即所謂上座部結集,亦稱為五百結集。

當時有數萬比丘後至,欲參加岩窟內聽法,迦葉不許,由是乃在岩窟西北二十餘里處,各誦三藏,另行結集。

計分經藏、律藏、論藏、雜集藏、禁咒藏五類,是即所謂大衆部結集。

第二次結集——上座部偏重保守舊制,大衆部則講適應環境,到了距佛滅百年時,乃有苦於戒律太嚴,提議應予重訂者,時長者耶舍,乃邀請賢聖比丘七百人,於毗舍離城,重行結集,將此問題,提付大會討論,以決定之,結果仍贊成恪遵釋尊遺制,否決從寬之議,是為第二結集。
 
第三結集——公元前二百五十年時,阿育王篤信佛法,外道窮於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篡佛典,擾亂教義,佛徒不能辨,被誘入邪見者甚衆。

時有六萬比丘,聚謀挽救之策,結果選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連帝須為上首,集於波吒利弗城(即華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為第三次結集。

第四次結集——公元前七十年,健馱羅國,迦膩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請一僧,入宮說法,同一經題,人人所說互異,王以問脅尊者,尊者說:“去佛日遠,諸師漸以己見,雜入教典中,現當重新結集,以定其議。”

王如言,選阿羅漢五百人,以婆須密或稱世友菩薩為上首,集於迦濕彌羅城,將三藏各制十萬頌,名大毗婆娑論,刻於赤銅牒中,建塔藏之,是為第四次結集。

大乘的結集——上述四次結集,皆為小乘三藏結集。

智度論說,佛滅後,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請阿難陀於鐵圍山結集三藏,謂之菩薩藏,是為大乘佛法的結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