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油滋陰補腎,養胃醒脾。

米粥利膈益胃,利尿治淋。

麥麵清暑解熱,麥麸通便降脂。

麥芽消食回乳,飴糖潤肺補脾。

甘薯補益心脾,玉米利尿消腫。

蠶豆建脾止血,大豆補血通絡。

赤豆利尿通乳,清熱解毒。

扁豆建脾止瀉,解毒和中。

刀豆溫中止呃,補腎壯腰。

荠菜涼血止血,芹菜治淋止帶。

苋菜止痢止淋,韭菜宣肺開胃。

香蔥發汗解毒,健胃利氣。

山藥健脾和胃,補益肺腎。

蘿蔔降氣消痰,消食行滯。

茄子祛風通絡,止痛寬腸。

辣椒溫中健胃,馬鈴薯催吐解毒。

木耳潤肺升津,滋陰養胃。

竹筍清熱化痰,並治雀盲。

西瓜解暑除煩,利尿降壓。

冬瓜清熱利尿,治帶通淋。

絲瓜治咳平喘,通絡下乳。

南瓜殺蟲解毒,可治燙傷。

黃瓜清熱利咽,可治燙傷。

苦瓜苦寒滌熱,明目清心。

大棗補脾益血,養心安神。

山碴消食導滯,降脂降壓。

烏梅斂肺澀腸,利膽安蛔。

蘋果生津止渴,和胃止瀉。

梨子化痰止咳,生津止渴。

橘子潤肺止渴,醒酒消食。

橙子清利腸胃,止渴生津。

柿子養陰清熱,和胃降逆。

香蕉健脾止痢,除煩止渴。

甘蔗潤燥止咳,清心除煩。

胡桃補腎壯腰,斂肺定喘。

栗子強壯腰膝,祛淤止痛。

花生潤肺祛痰,消腫止血。

芝麻滋補肝腎,止咳潤腸。

薏米上清肺熱,下滲脾濕。

百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蓮子養心安神,建脾補腎。

藕節涼血散淤,補心益胃。

芡實建脾止瀉,益腎固精。

海帶消疾散結,淡菜理氣消瘿。

蜂蜜潤肺止咳,潤腸通便。

醋可預防流感,並治腸炎。

胡椒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茶葉強心利尿,抗菌去脂。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曰:執心平等,不得自欺。
 

二曰:忠事君師,孝敬天地父母。
 

三曰:慈仁及物,貧儉節身。
 

四曰:清靜端直,不得阿黨。
 

五曰:敬遵上法,深信修身。
 

六曰:敬重鬼神,不得輕侮。
 

七曰:凡所衣食,皆是元始祖氣,不生外想。
 

八曰:灰水蕩穢,不用修飾。
 

九曰:口誦心拜,毋使形勞。
 

十曰:七日大定,神光湛然,見玉清聖境。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個令我感動一生的故事。

三年前,因為工作單位效益不好,我被列入了辭退人員名單。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一下子失去了工作,家中的生活僅靠丈夫一人的工資支撐,困窘而拮据的生活讓我的心裏鬱悶極了。

後來,靠朋友的幫助,我傾其所有在附近租了一間店面,開了個小小的日用雜貨店。

雜貨店開業之後,營業額總是上不去,一天的收入扣除費用後,所剩無幾。生意的不順心,再加上生活的艱辛與沉重,使我的心情壞到了極點。

那年冬天一個下雪的早晨,我一大早打開店門開始營業。大概是因為下雪,這天來買東西的人很少,而我也樂得清閒。

因為在家時跟丈夫吵架,所以我的心情很差,自顧自坐在櫃台裏面憂鬱地想著心事,對進來的每一個顧客都是愛理不理的神態。

快到中午的時候,進來了一男一女兩個盲人,大約三十出頭,男人拄著一根探路棍,牽著女人。他們倆人都穿著破舊而單薄的衣服,寒冷使他們渾身發抖。

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滿是泥水的腳上竟然沒有穿襪子,那縮在破舊的鞋子裏的腳面已經凍得變成了青紫色。從他們的穿著打扮上可以看出,他們是兩個在城市流浪的可憐人。

當我問他們需要什麽時,男人牽著女人摸索著移到櫃台前說:“小姐,我們想買兩雙棉襪,請拿給我們好嗎?我們有錢。”說完,就將手伸進了破棉襖裏掏出了一把零錢。

我數了數這些油膩膩的零鈔,對他們說,這點錢只夠買一雙。我的話,讓這個男人有點為難。

站在他身邊的女人伸手拉了拉他的衣角,說:“他爸,你腿腳不好,要不咱給你買一雙算了,我就不要了。”那男人怪她:“說什麽話,我是個男人,冷點沒關係,我看還是給妳買一雙吧。”

女人正要推讓,那男人將手一揮,說:“就這麽定了,不要再說了。”又對我說:“小姐,麻煩給拿一雙顔色好看一點的。”

我給他們拿了一雙綠色的襪子,那男人用手撫摸著說:“手感還不錯,肯定質量好,小姐,這雙是什麽顔色的?”當我告訴他是綠色的時,他搖了搖頭:“還是拿紅色的吧,我老婆穿紅色的好看。”

他的話,讓我感到有點好笑,兩個人都是瞎子,還講究什麽好不好看!然而,當我將目光投向男人身邊的女人時,看到的卻是令自己感動一生的一幕:

這個緊緊地牽著丈夫衣角的女人,將那雙男人剛剛遞給她的紅棉襪在自己的臉上貼了又貼,而她那張剛進來時還因為寒冷凍得青紫的臉龐,竟然在瞬間泛起了紅暈,再看她那雙渾濁而茫然的眸子裏,卻是掩不住的歡喜與幸福。

那個男人似乎感覺到了女人的幸福,他蹲下身子,將女人腳上那雙沾滿泥水的鞋子脫下來,用自己破舊的衣角擦乾淨了女人的腳,慢慢地給她穿上了那雙紅棉襪,拿起女人滿是泥水的鞋子在地上磕掉了沾在上面的泥水,小心翼翼地穿在了她的腳上。

之後,他站起來,長長地籲了一口氣,摸索著用手理了理女人被風吹亂了的頭髮,仔細地給她繫好圍巾,說:“這下好了,你的腳不冷了,咱們快走吧,晚了恐怕路更難走。”

女人聽後柔順地點了點頭,任由男人牽著走了出去。

聽著他們漸行漸遠的探路棍的“篤篤”聲,我愣在櫃台裏半晌沒回過神來。這大約就是窮人的愛情吧?原來窮人的愛情也可以這樣的美!

這對盲夫婦的行為給了我很大的震撼,使我對所謂的愛情有了更深的領悟。
 
原來真正的愛情與貧富無關,只要心中有愛,苦日子裏也會有無盡的甜蜜。
 
愛一個人就要接受他的全部,包括貧窮與困窘。

比起他們我很慚愧,我的日子不知要好過他們多少倍,但我卻不知道珍惜,不知道體貼自己所愛的人,老是嫌他窮,老是強求他做不願做的事情,相比之下,那對盲夫婦的境界卻比我高出許多。

之後的日子,醒悟過來的我在與命運抗爭中努力改變著自己。

轉眼間三年過去了,當我在婚姻的美滿和生活的幸福中體味著快樂與甜蜜時,我會常常帶著感恩的心想起那對盲夫婦,在想起他們的同時,默默地為他們祝福。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層煉心者,是煉未純之心也。

未純之心,多妄想,多遊思。妄想生於貪欲,遊思起於不覺。學人打坐之際,非不欲摒去塵情,無如妄想才除,遊思忽起。法在止觀,乃可漸漸銷熔。止則止於臍堂之後,命門之前,其中稍下,有個虛無圈子,吾心止於是而內觀之,心照空中,與氣相守,維繫乎規矩之間,來往乎方圓之內,息息歸根,合自然之造化;巍巍不動,立清淨之元基。從此一線心光,與一縷真氣相接,渾渾灏灏,安安閒閒,此煉心養氣之初功也。
 

二層煉心者,是煉入定之心也。

前此一線心光與一縷真氣相接,若能直造窈冥,自當透出玄竅;奈何定心不固,每為識神所遷,心與氣離,仍不能見本來面目。法在心息相依之時,即把知覺泯去,心在氣中而不知,氣包心外而不曉,氤氤氲氲,打成一片,是煉心合氣之功也。
 

三層煉心者,是煉來復之心也。

前此氤氤氲氲,打成一片,重陰之下,一陽來復,是名天地之心,即是玄關一竅。此刻精、氣、神都在先天,鴻蒙初判,並不分真精、真氣、真神,即此是真精、真氣、真神。若能一心不動,便可當下採取運行。無奈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美景現前,茫無措手;心一動而落在後天,遂分為精、氣、神矣。法在玄關初現之時,即刻踏住火雲,走到尾閭,堅其心,柔其息,敲鐵鼓而過三關,休息於崑崙焉,此煉心進氣之功也。
 

四層煉心者,是煉退藏之心也。

前此踏火雲,過三關,心與氣隨,固已入於泥丸矣。然在泥丸宮內,或有識神引動,則氣寒而凝,必不能化為真水,灑濯三宮,前功盡棄矣。法在崑崙頂上,息心主靜,與氣交融,氣乃化為美液,從上顎落下,捲舌承露,吞而送之,注心於絳宮,注心於黃庭,注心於元海,一路響聲直送到底,又待玄關之現焉,此煉心得氣之功也。
 

五層煉心者,是煉築基之心也。

前此入泥丸而歸氣穴,已有河車路徑,從此一心做去,日夜不休,基成何待百日乎?然或有懈心,有欲心,作輟相仍,丹基難固。夫築基所以聚精會神也,功夫不勤,精神仍然散亂,何以延年奉道?法在行憑子午,逐日抽添,取坎填離,積金實腹,此煉心累氣之功也。
 

六層煉心者,是煉了性之心也。

前此河車轉動,聚精會神,則靈根充實矣。從此心液下降,腎氣上升,是為坎離交。杳冥中有信,浩浩如潮,一半水氣,蒙蒙如霧,一半雲氣,是名金水初動,方修玉液還丹。倘用心不專,則盡性之事難了。法在於金水初生之時,由丹田分下湧泉,霎時而合到尾閭,調停真息,鼓之舞之,乃能滔滔逆上,至於天谷;涓涓嚥下,落於黃庭。如此則朝朝灌溉,心地清涼。血化為膏,意凝為土,土中生汞。汞性圓明,遇物不遷,靈劍在手。孟子謂“盡其心者,知其性也”。仙家名為陰丹、內丹,此煉心明性之功也。
 

七層煉心者,是煉已明之性也。

前此金水河車,仙師名為內煉。到此,還有外煉功夫。以外合內,真心乃聚而不散。蓋內體雖明,好飛者汞性。內修雖具,易壞者陰丹。設或保養不純,則心性復滅矣。法在以虛明之心、妙有之性和砂拌土,種在彼家。彼家虛而由我實之,彼家無而自我有之。以有投無,以實入虛。死心不動,霎時間先天一氣從虛無中來。一候為一陽,有如震。二候為二陽,有如兌。時值二候,正宜合丹。那邊吐出一弦真氣,其喻為虎向水中生。這邊落下一點玄光,其喻為龍從火裏出。兩邊龍虎會合,性情交感,一場大戰,宛如天地晦冥,身心兩靜矣。俄而三陽發動,有如乾卦。如潮如火,如霧如煙,如雷如電,如雪如花。身中陽鉛晃耀,我即持劍、掌印、踏罡、步斗,鼓動元和,猛烹極煉,透三關而上泥丸,一身毛竅皆開,比前玉液河車,更不同也。吞而服之,以先天制後天,性命合而為一,即大還也。性屬火,其數七。命屬金,其數九。返本還元,故明七返九還、金液大丹。從此鉛來制汞,其心長明,汞不動搖矣。此煉心存神之功也。
 

八層煉心者,是煉已伏之心,而使之通神也。

前此七返九還,以鉛制汞,心已定矣。但要溫之、養之,要使身中之氣盡化為神,身中之神能遊於外。於是取一年十二月氣候,除卯酉二月為沐浴,餘十月為進退,故名十月溫養,非言要十個月功夫也,否則心雖定而不靈。煉之、鍛之,靈心日見。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故有出神之事,而不為物情所迷。此煉心成神之功也。
 

九層煉心者,是煉已靈之心而使之歸空也。

前此溫養功深,神已出而不惑,隨心所欲,無往不宜,高踏雲霞,遍遊海島,致足樂也。但靈心不虛,則不能包涵萬有,此所以有煉虛一著也。煉虛者,心胸浩蕩,衆有皆無。清空一氣,盤旋天地間。是我非我,是空不空。世界有毀,惟空不毀。乾坤有礙,惟空無礙,此所以神滿虛空,法周沙界也。此煉心之始末也,無以加矣。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通行篇
 
 
1、燒香拜佛‧求簽問卜‧祈消其災‧求滿其願

某些居士,專門喜歡拜廟請香,祈求佛菩薩保佑,或是消除某些具體的災障,或是祈求解決家裏的某些問題,或是祈求升官發財等等,不一而足。

甚至某些居士為了所謂的“吉利”,專門花鉅款在他們認為“特殊的日子”爭做第一功德主,或者燒第一柱香,撞第一下鐘,磕第一個頭等等。如果遂願,就會身心舒泰,認為這一年會如意圓滿,否則會覺得不吉利而垂頭喪氣。

此類居士的錯誤,大多是不明因果,希求佛菩薩直接去除災患,給予名利。分析他們的心態,就是向佛菩薩提條件、要求,比如我頑疾得愈,子孫滿堂,大富大貴以後,再給你們重修廟宇,更塑金身;或者為寺院做些事,一定要立碑刻“功德芳名”;或者先給佛菩薩一些供養,然後希求滿足所願。種種心態、行為和世間做生意沒有任何區別,像討價還價一般。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衆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意思是,佛菩薩不是用水直接洗掉衆生的罪業,也不能用手直接除去衆生的痛苦,更不是將自己所證安樂境界直接轉到衆生身上,而是通過為衆生說法,令衆生依佛法修行,才使衆生獲得解脫的。

因此,佛法只是指引修行的門徑,諸佛菩薩是為衆生開顯這些門徑的導師。大而言之,成佛解脫,必須靠自身的修行去體證;小而言之,希求人天福報,也需要自種善因。不遵循因果的道理,不種善因,唯希求佛菩薩直接把福報送上門來,除去惡果,此種想法恰恰與佛法背道而馳。

燒香禮佛本是好事,經論中也讚嘆香燈供養,禮敬諸佛,但問題的關鍵在於:燒香拜佛,或是為所有衆生之解脫而祈請,以大願而攝持;或是雖然遇到具體的事情或難處,也應以實修為根本而隨緣祈請,才符合因果的根本法則;至於求簽問卜的勾當,本就不是佛法中事,更非真正的修行人所為。
 

2、不明佛理‧一身佛氣‧見人即說‧逢人即勸

某些居士入了佛門,常念幾聲佛號,或者知道些粗淺的佛法名相,卻沒有依止合格的善知識修持。他們對佛法並不真正明瞭,卻以過份的“熱心”四處拉人信佛。如果別人表示感興趣,那就更喋喋不休地介紹自己的經驗,有什麽趕法會、拜“大德”的事情,都會鼓動一起去。

如果別人嫌其囉唆,或流露出不信服的態度,此類居士就會很不舒服,或是瞋心相對,爭論不休,或是“充滿憐憫”地勸別人趕緊懺悔,否則就是“罪孽深重”,“惡報現前 ”等等。

他們的種種言行,不過是執著佛法的表現,仍是“我執”:我信佛,我的佛法好,我修行好,我的師父好等等。他們護法,宣傳法,實際是執著“我”,護“我”,宣傳“我”,否則旁人不聽時,怎麽會有煩惱?

真正的佛弟子,應首先身體力行,修證佛法。正所謂“自未調服,調服他者,無有是處”。在自己還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時,當務之急應是依止大善知識精進修持,而不是急急忙忙地去“宣傳”佛法,推銷佛法。

在自身尚不明瞭的情況下,此類居士宣傳的所謂“佛法”,只能使人誤入歧途,誤解佛法,誤解修行人,乃至對佛法産生厭煩和排斥感。此種言行既無益於自身,也危害於他人,必須斷除。

並不是說未明瞭的居士就不能和人交流,就不能勸人信佛。不論是對於佛法有受用的居士,還是尚未明瞭的人,都應隨緣做事。遇到對佛法感興趣,真實希求修行和解脫的衆生,居士們可以和他們交流,將自己的修行體會,及對佛法的理解坦誠相告,或者引薦他們去親近大善知識。這樣做,不僅不妨害自身修行,還善巧地為其他衆生開啓了趣入正法之門。
 

3、接僧集衆‧策劃活動‧刻意操持‧無心修行

某些居士交際能力很強,認識很多“活佛”、“高僧”,常常接待這些僧人,迎來送往,安排吃住,如同世間的辦公室主任一般勞心費神。在這些僧人留住期間,此類居士會通知所有認識的信衆,或開辦法會,結緣灌頂,或組織放生,隨行龐大。他們的大部份時間都耗費在事務操持上,根本沒有時間修行。

既已皈依,即是佛子,應以修行為本,其他的事情當隨緣而做,方為如法。對於僧寶應恭敬承侍,但若以接待和安排活動等為常行,則會忽略或擠佔修行的時間。若不修行如何解脫?更談不到弘法利生,終究不是佛子本色。
 

4、獨霸僧寶‧視為家親‧依己情見‧揀選來人

某些居士和某個活佛、高僧關係很好,常常接到家裏供養,好吃好喝,待如上賓。自己家裏有什麽不順,趕緊祈請活佛、高僧念經加持,簡直把活佛、高僧當成了家中的守護神。

除了家人和關係比較好的朋友外,此類居士不接待任何想親近活佛、高僧的信衆。如果其他信衆得知消息想過來拜見,此類居士往往以“活佛很忙”、“需要休息”等等理由拒絕之。如果有信衆直接登門拜訪,此類居士不好斷然拒絕,但也是老大地不情願,一副要收門票、辦喪事的樣子,對待來訪者冷言冷語,甚至百般刁難。

即使是破戒的僧人,因其身披法衣故,亦能令所見者受益,若干劫之後,依此因緣而能趣入解脫。如果是有修證的高僧大德,對於衆生的利益就更加不可思議了。真正依止了善知識的居士,或者有機會親近高僧大德的居士,應當發心令所有衆生都能親近依止善知識,為所有衆生廣開修行的方便之門。
 
但此類居士心量狹小,分別念重。其做法從表面上看似恭敬,而其客觀結果是把善知識作為自己的私有財産霸佔,不僅使他人喪失了供養承侍善知識的機會,也使自己無法得到加持和法益,因其發心自私的緣故。說得嚴重些,依此行為將令自己更快地墮入惡趣。
 

5、分幫立派‧自高門庭‧厚待同門‧輕慢他人

某些居士依止了某個善知識,或者參加了某個學佛的社團,漸漸形成了固定的圈子、風氣,便排斥其他的信衆。當有其他信衆來請教問題,或請經書法寶時,此類居士就會對其“審查 ”一番。

如果是同宗同門的師兄弟,會非常熱情地接待;如果不是,則是一副傲慢的樣子,一副不耐煩的樣子,讓來訪者感覺的確給他們帶來了許多麻煩,應該自慚形穢。

不論是修行哪個法門,依止什麽樣的師父,均為佛子,共趣解脫。宗門、教下,方便多門,旨趣無別;名師、隱士,手眼各異,悲心一體。作為居士的我們,只要依止的師父是具格的善知識,所修學的佛法是正法,都應當無分別地以隨喜心、平等心去對待其他同修,為他們在修行方面儘量提供方便。
 
即使對於沒有依止的同修、沒有入門的居士,也不能生起我慢心,而應當發廣大悲心,隨緣幫助他們,引領他們依止大善知識,修行正法。此類居士不僅沒有幫助同修,而且目高於頂,小視天下,缺乏起碼的悲心,甚至連世間所提倡的求同存異、和善待人的標準都達不到,真是愧為佛子,忝稱居士。
 

6.以佛道理‧裝扮自己‧虛僞做作‧油嘴滑舌

還有一些居士就是所謂的“佛油子”,學習了一些佛法的道理,不是用來反躬自省而修行,而是用來裝扮粉飾自己。比如,有人心裏明明對他人還有怨恨、輕蔑,可嘴上還要整天掛著“您是佛菩薩,您是佛菩薩,只有我是凡夫……”,以表現自己的心胸有多開闊。

再比如,有人明明對佛法並沒有堅定的信心,卻要表現出一些極端的行為,比如生病不去醫院等等,以顯示自己對因果“堅定的信心”。

特別是一些居士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更是大話連篇,相互吹捧,而吹捧別人的真正目的還是要表現自己,以顯出自己是多麽“謙遜”,多麽“寬容”,對佛法道理是多麽“精通”等等。這些人看似在談論“佛法”,但本質上卻是為了維護一個“我”,正是世間的惡俗習氣。

修行佛法當在身、語、意上下功夫,而不應該執著於自己的“面子工程”。虛華的面子背後掩蓋的正是煩惱輪迴之根——“我執”,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為無明所覆,執於五蘊假和之身心為“實我”,由此造作諸業,沉淪生死無有出期。

如《俱舍論》中說:“由我執力,諸煩惱生,三有輪迴,無容解脫。”可以說,認識我執的過程,貫穿於學佛的始終。真修行人應當時刻檢點自己,所作所為是否真正的離“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還是圖有其表而內心我執增盛,煩惱愈重。
 

7、略通經教‧我慢清高‧顯示賣弄‧爭強好勝

某些居士比別人多看了幾本經書,多知道些佛法名相,便自認為已經通達了佛法,自視甚高且自鳴得意。此類居士常常有技癢的感覺,總有和其他信衆進行交流,向非信衆“普法”的欲望。

如果得到了聽衆的贊許和佩服,此類居士將有醺醺然的滿足感;如果相反,在他們不能說服聽衆,或者所說的不太如法而被指出時,此類居士非但不能虛心聽取意見,而且會為挽回面子爭論不休,甚至會惱羞成怒,惡語相加。

佛法內學,修心為本。正是因為我們的業力習氣重,煩惱貪欲多,才需要我們以正法甘露矯正自心,去除染污。而此類居士的做法,恰恰將佛法作為滿足自身欲望的資糧,到處炫耀,爭取資源,令自身的貪欲極度擴張。在這種貪求沒有得到滿足時,自然是瞋心生起,造業無邊。

佛法和世間的知識學問最大的區別,就是它直接指引衆生應當修行的方法,是自身實踐方可得受用的無上妙寶。如果我們僅僅把它當做學問去研究,當做知識去賣弄,不按照其所教授的方法去行持,結果就是此類居士的狀態,不僅無法受益,反倒把甘露變成了鴆毒,害人害己,深可悲愍。
 

8、所學佛法‧成厭世因‧消極做事‧挑剔待人

某些居士對佛法有些接觸以後,自認為有所領悟,沉浸於自認為的“勝妙清淨”的境界中,對於世間的人和事都看不慣,一種混合著自傲的厭世情緒漸漸滋生。在這種情緒籠罩下,所學的佛法成了一把尺子,一切的人事物都成了這把尺子衡量的對象。

尤其在工作不順心時,會更加強烈地生起“人生無聊”、“一切都沒有意義”的對抗心理,看一切皆“俗”。對於所接觸的人,也常常覺得他們層次或素質低,沒有共同語言,覺得他們都不懂佛法,俗不可耐。

修學佛法,漸漸具足出離心是非常好的,但此類居士的表現恰恰不是出離心。如真正生起無僞的出離心,要麽決意出家修行,決定一心辦道,了無餘事;要麽雖在世間,但見世間一切皆苦,無所貪執。常感暇滿難得,無常迅速,雖依因緣仍做俗務,亦以修行為最重,做事待人均成為修行的增上緣。
 
而此類居士,其實並沒有出家修行的決心,情執深重,俗緣未了,對於世間還有希求。在世間做事又散散漫漫,不能用心。一知半解的一點兒佛法知識,成了逃避責任、懶散習氣的藉口,成了挑剔、埋怨他人及社會的“照妖鏡”。用此“鏡”照來照去,看一切事都不如意,看一切人都粗鄙,但就是忘記返照自己,省察內心。

印光大師常說,看一切衆生是佛菩薩,是善知識。如果我們能夠如此觀察和思維,即使碰到逆境,遇到不如理的人或事,都會從因果的角度去對待,把這些逆境轉變為修行的逆增上緣,不僅可以心平氣和的做好世間的事,更能積聚福慧資糧,令我們更快的成就。
 

9、傳承不全‧見地不徹‧夜郎自大‧妄稱祖師

某些居士求到了法,通過修行得到了一點兒受用,對法性的認識也比普通信衆清晰。但他們所求傳承並不完整,所修法要也並非最直接,見地更是遠未究竟。他們本該再接再厲,一心專修,如此則解脫成佛有望。

可惜他們貪求“祖師”名號,自未圓滿究竟時,便急不可耐地出山“弘法”。或成立講堂,或著書立傳,乃至違反佛制,專以賣弄神通拉攏信衆,甚至還誹謗僧寶,名曰“二寶居士”。其種種言行皆為宣傳“老子天下第一”,得意忘形時竟然連本宗祖師也不放在眼裏,彷彿三界之中唯有他這一脈最究竟,他這一脈中又唯有他一人最高明。

在這種夜郎自大思想支配下,便另立一宗,妄自稱起“祖師”來。從醫學臨床診斷講,這種人就是“偏執性精神分裂症”!他們的弟子也染了這種病,目空一切,認為這世上唯有自己的師父是明瞭者,比佛陀都高明。
 

依止篇
 

1、四處趕場‧求法拜師‧門類博雜‧無法修持

某些居士只要聽說某某高僧或活佛來了,肯定會去拜見,求加持,求灌頂,求傳法。見到了其他同修,也會熱情洋溢地告訴他們,自己見過多少大德,接了多少傳承。但這些傳承,自己修持了沒有,是否真正得了法益,就語焉不詳了。

佛安立八萬四千法門,依據衆生不同的根基和因緣而相應度化。大善知識出現於世,也是依據衆生各自的因緣而接引之。某些衆生見某位大善知識即生無僞信心,但見其他大善知識可能並無覺受。這並不一定是大善知識們的修證有高下差別,而是衆生與善知識的因緣不同故。

簡而言之,四處趕場拜師的居士,應該首先自己具備弟子相,依止一個與自己有緣的大善知識而契入實修,這樣才能在法上受益。否則,拜那麽多師父,最多結個善緣,在身心上很難得到實益。進而言之,對於某些灌頂和傳承,在授法之後如果不能依此修持,是有大過失的。

因此,不僅在拜師時需要觀察傳法者是否是具格的善知識,是否可以依止,而且還要在傳法儀軌開始前問清楚,受法後如何依法修行,修行時有何注意事項等等。佛法修持非同兒戲,應謹言慎行,一絲不苟,尤其是對於那些喜歡趕法會、見高僧的居士,更是如此。

其實,最簡單的方法是,在我們有幸依止了與自己相應的大善知識後,一切均依照他的教言行持,如此則解脫乃至成佛並非可望而不可及。所有大德的成就,無不是靠如理如法地依止具格的善知識,未曾聞哪位大德是憑著參訪多,趕法會多而成就的。

《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參一位新的善知識,都是在前一位善知識的指導下次第進行的,而不是像趕場一樣到處瞎跑。
 

2、未加斟酌‧草率依止‧輕棄恩師‧違背誓言

某些居士見到善知識後,並沒有認真觀察,也未真實生起無僞的信心,或者是從衆心理,或者出於一時的情感,就草率依止,發誓“絕不捨棄善知識”,甚至痛哭流涕,發願“生生世世作善知識的弟子,身、語、意無餘供養善知識”。

但是此類居士一旦不在善知識的身邊,或聽到一些善知識的反面言論,“信心”立即動搖,深悔自己的眼目不明。在沒有進一步如理觀察的情況下,就輕易地捨棄了所依止的善知識,背棄了當初的誓言。

佛弟子在尋找自己的根本上師時,更需要審慎觀察,只有心中對於善知識的斷證功德生起了真實無僞的信心,視善知識與佛陀無二無別,方可無餘供養,至誠依止乃至生生世世不捨棄。此種依照審慎觀察而生起的真實信心,方能如大地般堅固,解脫、成佛靠的就是這樣的信心。

若對法、對善知識沒有如理觀察,並不了解其內在功德,依止時過於草率,憑的只是世俗的情感或喜好,如此依止則根基必然淺薄脆弱,稍遇風雨就飄搖折枝,根基俱毀。若因此捨棄、誹謗自己的根本上師,必造無邊的過失,累劫沉淪無有出期。
 

3、不觀身份‧不察時機‧強勸依止‧違緣頓起

某些居士在依止了善知識後,覺得無所不好,心中亦能生起歡喜心、感恩心。在自己沾沾自喜後,就不可遏制地到處宣傳,強拉硬勸,誇讚自己的師父如何如何了不起,依止他有如何如何的好處,甚至不顧緣起,對於那些沒有信仰的衆生也強行勸說,直至他們心生反感。其結果不僅沒有達到使人依止的目的,反讓這些人對善知識及其道場産生了種種偏見和疑惑。

衆生宿世因緣不同,根器亦不同,所依止的善知識亦不相同。強勸人依止用心看似良好,希望所有衆生均能依止大善知識而得解脫,但其言行恰恰違背初衷,在客觀上給善知識和道場製造了違緣,從結果上看,與謗師、謗法沒有差別。

因此,已經依止了善知識的居士,應當隨順因緣,不要隨意勸誘他人,對於那些沒有信仰的衆生,更不能不分場合、不察時機“宣揚”、“讚嘆”善知識的功德。
 

4、借師名義‧謀己私利‧師兄師弟‧為做交易

某些居士做“依止”,並非對善知識所授的甚深法要及其斷證功德有信心,而是看中了他的聲望,及其所接引的“人群”。一方面,此類居士打著善知識的旗號到處謀一己之私;另一方面,以同門為藉口,讓師兄弟幫襯其生意,推銷自己的商品。

佛法是教人了生脫死的無上法寶。善知識是諸佛菩薩的總集,是無上妙法的守護者。依止善知識的目的,是為直趣解脫,親證菩提。如果為了俗世的蠅頭小利,看中的是善知識的名望和“關係網”,那簡直是對善知識的輕蔑,對無上妙法的亵瀆。

在末法時期有幸遇到具格的善知識,時刻恭敬承侍,每日精勤修持尤恐不及,哪裏還有心思去鑽營世間名利!此類居士的想法和做法,比買櫝還珠的人不知愚蠢多少倍。
 

5、家事紛爭‧請師調解‧瑣碎凡情‧求師指明

某些居士與燒香拜佛的居士相似,不同之處就是把其依止的善知識看成了活的佛菩薩:求善知識保其家宅平安,求善知識調解婆媳關係,求善知識保佑家人無病無災等等。還有些居士,搬個房子,要請善知識算個好日子;生個孩子,要麻煩善知識取個好名字;出個災病,要求善知識變個好因緣。

善知識在此類居士的心目中,就是家長、神仙或風水先生,有的時候還是老黃曆,反而不是教人了生脫死的載法者。

學佛,唯重修持,豈關俗事;敬師,只願作佛,不求餘物。世間那些雞毛蒜皮的瑣事,家長裏短的紛爭,本無意義,就算是善知識全部替我們解決了,又能怎樣?心執世事,沒有希求解脫之心,即便暫時解決了所有問題,還一定會生出更多的煩惱。

此類居士千憂萬慮,就是沒有慮及自己的生死大事,沒有慮及自身的業果。不知求解脫,不懂因果,根本不是佛弟子。
 

6、師所授法‧未見其妙‧師有“寶物”‧定需求到

某些居士對於佛法沒有正確的認識,即便聽到了善知識所傳的法要,也不能生起真實無僞的信心,反而棄之如敝屣。怎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平實的修行法要不能滿足他們“見光見影”的獵奇之心。

可一旦他們聽說善知識有什麽甘露丸、開過光的佛像等等,就會趨之若鶩,百般諂媚,乞求善知識賜予。自己家裏擺個佛堂,請尊佛像,甚至買個念珠,也會不辭辛勞的請善知識灑淨,加持。

具格的善知識是諸佛菩薩的總集,之所以令萬人欽仰,累劫頂戴,就是因為他們具有清淨的傳承,及可令衆生解脫成佛的甚深法要。如果依止這樣的大德,卻不求法,或者在授法後不如法修持,簡直如同棄摩尼寶珠於糞坑。

此類居士,不知為何要依止善知識,更不清楚善知識所傳法要的殊勝性,他們已經習慣於以自己凡夫的分別念,以外道的神通、“氣場”等邪知見去看待善知識所傳的法,以此種心思去妄測,自然覺得善知識所授法沒有什麽了不起。

善知識隨緣賜予的甘露丸、加持品等,只有因緣相契,才有不可思議的功效。但僅靠這些加持品,而不契入實修,終究不能解脫,更不可能成佛。沒有聽說哪位大德是靠吃加持品成就的,也沒有聽說哪位居士是因為善知識灑淨、開光而解脫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助人為樂。

被助者受惠,助人者也樂在其中;這不是謀求回報,而是一種情趣,一種共享;有時甚至比自己達到某種目標更感到寬慰和快樂。
 

天倫之樂。

“不一定家財萬貫,不一定花園別墅,粗茶淡飯,闔家團聚,夫妻恩愛,父慈子孝,”這也是千金難買的。
 

知足常樂。

這並非是不求上進,而是不要過份追求享樂。更不要為追求享樂,不擇手段。
 

自得其樂。

法國作家大仲馬說得好:“人生是一串無數的小煩惱組成的念珠。達觀的人總是笑著數完這串念珠”。如果終日在煩悶的圈子裏,不能自拔,這也不如意,那也不稱心,結果是自討苦吃。要學會自我調節,自得其樂!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原書18卷。其中9卷名《素問》;另外9卷無書名,漢晉時被稱為《九卷》或《針經》,唐以後被稱為《靈樞》,非一人一時之作,主要部份形成於戰國至東漢時期。每部份各為81篇,共162篇。

《素問》主要論述了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人與自然的關係等;《靈樞》的核心內容為臟腑經絡學說。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傳統醫學巨著。

它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曆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

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臟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反映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難經》

中醫理論著作。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3卷。原題秦越人撰,。“難”是“問難”之義,或作“疑難”解。“經”乃指《內經》,即問難《內經》。作者把自己認為難點和疑點提出,然後逐一解釋闡發,部份問題做出了發揮性闡解。

全書共分八十一難,對人體腑臟功能形態、診法脈象、經脈針法等諸多問題逐一論述。但據考證,該書是一部托名之作。約成書於東漢以前(一說在秦漢之際)。

該書以問難的形式,亦即假設問答,解釋疑難的體例予以編纂,故名為《難經》。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俞穴,針刺等基礎理論,同時也列述了一些病證。

該書以基礎理論為主,結合部份臨床醫學,在基礎理論中更以脈診、臟腑、經脈、俞穴為重點。其中1~22難論脈;23~29難論經絡;30~47難論臟腑,48~61難論病;62~68難論俞穴;69~81難論針法。

書中對命門和三焦的學術見解以及所論七沖門(消化道的7個沖要部位)和八會(臟、腑、筋、髓、血、骨、脈、氣等精氣會合處)等名目,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

該書還明確提出“傷寒有五”(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並對五臟之積,泄痢等病多有闡發,為後世醫家所重視。全書內容簡扼,辨析精微,在中醫學典籍中常與《內經》並提,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古典醫籍之一。有多種刊本和注釋本。
 

《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為東漢張仲景所著。張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名機,字仲景,南陽人。
 

《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服靈丹,餌仙藥,白日飛昇成仙的事,只聽說沒有見過,至於煉氣之術,甚近養生之道,人稟血氣而生,所以攝生之要道,無非除去有害的生命種種,真人所編的去病歌,採納各家養生的要訣為言,如果依照行事,可獲得安樂,若盡其妙,可望長生。
 

萬物唯人為最貴,百歲光陰如旅寄,自非留意修養中,未免病苦為心累,

何必食霞餌火藥,妄意延齡守龜鶴,僵於瓷食嗜欲間,去其甚者將安樂,

飯後徐徐行百步,兩手摩脅並腹肚,片刻轉手摩腎堂,謂之運動水與土,

搖頭並仰面仍呵,自然食毒深消磨,醉眠飽臥俱無益,渴飲餓食猶戒多,

食不欲粗並欲速,只可少食相後續,自死牲宰皆勿食,慢頭閉氣宜少食,

生會偏招脾胃疾,炸醬胎卵兼油膩,陳臭醃菜盡陰類,老衰莫欲更食之,

是借寇兵無以異,炙饌之物須冷吃,不然損齒傷血脈,晚食常宜申酉前,

向夜徒勞滯胸膈,飲酒莫教令大醉,大醉傷神損心志,渴來飲水並喝茶,

腰腳自然成腫腿,嘗聞避風如避箭,坐臥切記預防患,況因食後毛孔開,

風線一入成癱瘓,視聽行座不可久,五癆七傷從此有,人體亦欲礙小勞,

暫如戶挖終不朽,臥不厭側覺貴舒,飽則入浴饑則梳,梳多浴少益心目,

默寢暗眠神宴如。四時唯夏難將攝,伐陰在內腹冷滑,精腎藥湯不可無,

飯菜稍冷休哺吃,心旺神衰何所忌?特忌蔬通泄精氣,寢處尤宜綿密間,

夜宴靜慮和心氣,沐浴洗擦宜暖水,匮冷枕涼俱勿喜,瓜果生菜不宜吃,

不獨秋來多瀉痢,伏陽在內三冬日,切忌汗多陽氣泄,不聞四時俱熱酒,

大藥不須難入口,五味貪多不益人,感隨臟腑成殃咎,陰霧之中無遠行,

暴雨震雷宜速避,道家更有頰生旨,第一令人少生怒,秋冬日出始求衣,

吸新吐故無人悟,口咽玉泉還養胎,置摩手心燙兩眼,頻頻指擦額與面,

兩手時將摩鼻莖,左右耳根全數遍,更能乾絡遍身間,按時須扭兩肩脅,

縱有風勞諸冷禁,何尤腰膝復拘舉,行行之人分六字,稍知尊節乃無衍,

閉精息氣宜聞早,莫使羽苞火中燒,有能操履存方正,功名無貪利無競,

縱向坎中未能行,百行周身亦無病。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一種,而熱帶氣旋是指熱帶地區形成的一種低壓。它不斷旋轉,並伴隨著大風和強降雨天氣。

熱帶氣旋按其中心附近風力大小劃分為4種類型:中心風力在7級和7級以下的稱熱帶低壓,8到9級稱熱帶風暴,10到11級稱強熱帶風暴,12級和12級以上稱颱風。這4種類型熱帶氣旋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相互轉化。

根據颱風委員會1998年12月1日至7日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31屆會議的決議,從2000年1月1日起,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對西北大西洋和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進行命名,旨在幫助人們對熱帶氣旋提高警覺,增強警報效果。
 
同時,保留原有熱帶氣旋編號。該方法將用於颱風委員會成員向國際社會發佈的公報中。也供各成員用當地語言發佈熱帶氣旋警報時使用。

第31屆颱風委員會通過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香港、澳門、日本、老撾、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和越南等14個成員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名字)。

這140個名字分成10組;每組裏的14個名字(每個成員提供1個名字),按每個成員的字母順序依次排列。命名表按順序、循環使用。

根據規定,一個熱帶氣旋在其整個生命過程中無論加強或減弱,始終保持名字不變。

這些名字大都出自提供國和地區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等。例如中國提供的名字是:“龍王”、“玉兔”、“風神”、“杜鵑”、“海馬”、“悟空”、“海燕”、“海神”、“電母”和“海棠”。

颱風在危害人類的同時,也在保護人類。颱風給人類送來了淡水資源,大大緩解了全球水荒。一次直徑不算太大的颱風,登陸時可帶來30億噸降水。

另外,颱風還使世界各地冷熱保持相對均衡。赤道地區氣候炎熱,若不是颱風驅散這些熱量,熱帶會更熱,寒帶會更冷,溫帶也會從地球上消失。

一句話,颱風太大、太多不行,沒有也不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坐在大連國際機場的候機室裏,我歸心似箭,這一次,我將通過北京轉機回家,大廳裏的人頭湧動在我眼中仿似幻象,我眼前全是家的影子。

身旁的兩位老年婦女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位稍年長的神色憔悴,坐在輪椅上打盹兒;另一位則顯得非常焦急,不時捶捏長者的後背,看樣子,輪椅上的老人怕是坐不住了。

見此情景,我忙找來服務員,幫她們詢問有沒有休息的場所,一問才知道,走廊的盡頭有一間專供老弱病殘休息的小廳。

我一說,兩位老人都同意和我一起去,聊了一會兒我清楚了,她們是姐妹,坐輪椅的反而是妹妹,由於多年染疾,她才如此蒼老虛弱,這趟是去北京做手術的。

兩姐妹的表現大相徑庭,姐姐開朗精神飽滿,妹妹呢,自始至終沒用正眼看我,就在我幫著推輪椅進屋後,她對我也沒有絲毫感激,眼中射出一股冷意。

我問姐姐,怎麽不找年輕人陪著去呢?姐姐的話戛然而止,那一瞬間,妹妹臉上掠過的一絲悲哀讓我心一緊,趕緊換了個話題。幾分鐘後,老姐姐要上廁所,把妹妹交代給我,我誠惶誠恐地守護著老人。

突然,輪椅上的老人對我伸出四根指頭,我還以為她需要幫助,湊近她嘴邊,我才依稀聽到斷續的一句話,老人虛弱地說:“四十年,她照顧了我四十年。”

說完,老人又閉目養神了,好像什麽話都沒說過一樣。

由於我們是同一班飛機,從幫著姐妹倆走出大廳,到登機結束,輪椅上的妹妹就再沒和我說過一句話,倒是她姐姐一路和我說個不停,大致意思是,希望手術能成功,讓妹妹早日康復起來。

到北京國際機場時,老人下機遇到點麻煩,聯絡不到地勤人員,我和那位空中少爺一前一後把妹妹抬下機艙,姐姐則拖著折疊好的輪椅緩緩下行。

我突然看見妹妹的臉上露出一絲微笑,她對我說:“我沒打算再回去,她太辛苦了。”

那一刻的震撼一直陪著我回到家中,我不敢揣測兩位老人的命運如何,但我所目睹的姐妹深情讓我不時感動,在我印象中,“至死不渝”這個詞是多用來形容戀人的。

經歷那一幕後,我感覺這個崇高的詞彙應該獻給她們,人到垂暮還不散的關懷,人之將逝還存留的感激,這老姐妹倆做了最好的詮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