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蒲輔周先生(1888~1975)是現代著名的中醫學家。他出生於中醫世家,在從事中醫工作七十年的生涯中,勤學苦研,博採眾長,精於內、婦、兒科,尤擅治急性熱病。

綜觀先生的臨證學術特點,概括而言,有三點:一是注意時病要因時制宜,二是強調治病求本,三是注意保胃氣、存津液。
 

~~時病要因時制宜~~

中醫學認為,人和自然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無論是氣候季節的變化,地理水土的不同,還是人本身體質的差異,都會對疾病的發生產生一定的影響。蒲老生前以善治時病著稱,他認為在臨證時,注意掌握季節性,按一年十二月、二十四節氣靈活地辨證施治是提高時病臨床療效的一個重要環節。

他將四季節候分為初之氣、二之氣直至終之氣共六種。

從大寒到驚蟄,是冬盡春回之時,叫初之氣,如見風溫、春溫或氣候應溫反寒而病寒疫者,初起應於辛涼解肌方中加辛溫之品透邪外出。

春分到立夏,天氣趨轉熱,為二之氣,應於宣透中稍佐苦寒清熱或甘寒生津之品。

小滿到小暑,氣候炎熱,病多暑邪,為三之氣,暑證則宜清熱,熱甚津傷,可加益氣養陰藥。

大暑到白露,濕熱交蒸季節,為四之氣,又當視濕重或熱重區別論治。

秋分到立冬,交肅殺之令,萬物乾枯,燥氣刑肺,為五之氣,須分涼燥或溫燥,以清宣滋潤為主加減。

小雪到小寒,天氣寒冷,為終之氣,多感風寒,或應寒反溫則為冬溫,治療有用溫散,有宜涼解,總須透表外達。

蒲老的這些臨證經驗,充分體現了其治療時病“必先歲氣,重視天候地氣”和“外感熱病必須掌握季節性”的學術觀點。
 

~~治病求本~~

蒲老認為,治病求本是中醫各種辨證方法的共同目標。所謂“本”是指本質的東西,即疾病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標”是指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

如以正邪關係來說,正氣是本,邪氣是標;以疾病的發生來說,病因為本,症狀是標;以疾病的部位來說,內臟是本,體表是標;以疾病的先後而言,先病為本,後病為標等。“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為妄行”。處理複雜疾病,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蒲老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儘管極其複雜,但歸納起來不外是陽證與陰證兩大類;病位的深淺,不在表,就在裏;疾病的性質,不是熱,便是寒;正邪的盛衰,正衰為虛,邪盛為實。

蒲老正是在辨證施治過程中,首先抓住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轉歸的一般規律性,即疾病的共性,又靈活掌握了氣候的寒熱、患者體質的強弱等疾病的個性,通過脈證互參,綜合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從而達到了“治病必求於本”的目的。
 

~~保胃氣‧存津液~~

胃為後天之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蒲老認為凡病脾胃生氣受戕,則損怯難復。慢性病尤要以胃氣為本,如內傷低燒,脾胃已弱,藥量宜輕,寧可再劑,不可重劑;用之則欲速不達,反傷中氣。

他還認為,“凡攻擊之藥,病重則脾受,病輕則胃受之而傷矣,是謂誅伐無過,須扶脾胃正氣,待其自化。”

人體陰津,不僅有潤澤皮毛、肌膚,滋潤臟腑、經脈,充養骨髓、腦髓,潤滑孔竅和滑利關節的作用,而且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蒲老認為熱性病未有不灼傷津液的,所以防其傷陰為溫病治療的第一要義。

他主張一般熱病初、中期宜祛邪散熱以存陰,不投養陰之品而寓養陰之義;熱盛津傷,宜清熱養陰;熱微津傷,宜益胃生津;邪去八九,陰竭欲脫,宜滋液熄風。蒲老保胃氣,存津液的觀點,體現了他重視正氣的學術思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