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在於沉澱思緒,穩定性情,去濁見明,我們為了生活,天天忙碌於世俗應事,對於自己無法清楚的了解,延伸而來的是諸苦一波一波的湧進。
當年世尊在菩提樹下睹星悟道時說出一段真理:「奇哉!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証得,若離妄想執著,則一切皆智,自然智即得顯現。」
原來一切有情之物都具有清淨的智慧,可惜被妄想執著遮蔽了,因此,顛倒夢想不得自在。
心是人的一切行為主宰者,念動一起,身體隨之忙碌,所以人心的內涵與質地是一個善惡之異處的區隔,又何謂人心的內涵與質地?
其實,人心是十分微妙的,有時像大海廣大無量,可以包容這個世界,但有時卻心眼小,心燈闇了,整個人生如霧濕樓台,月迷津度,連微塵芥子都無法容納,為什麼同樣的一顆心,卻會有那麼大的差別?
這就是人心的內涵與質地之差別,人心容易沉溺,常自覺或不自覺的困在人情世間的愛恨恩怨俗念浮名中,原有的智慧德相見不到,要如何才能夠見到清淨的智慧?
般若經上說:「於一切法,心為前導,若能知心,悉知眾法。」心為前導,最重要的就是知心,也就是在一切時中觀照自心,觀照自心的煩惱,自心的染濁,自心的慈和與自心的清明,
惟有我們能常行如此觀照,使心燈常明,才能照物才能明境,終能用智慧與慈悲的眼睛來看待、包容這個世間的一切喜怒哀樂。
生活於濁惡憂惱的世間,我們要化煩惱為美麗清淨的智慧,就要從世俗的淪溺中超拔出來,沒有別的方法,只有點亮心燈,
我們也許無法如世尊一樣睹星悟道,卻可以求一個心的自在,心的光明,隨時提醒自己,點亮一盞心燈,在生死長夜中,照見前路,並燃起對人世無限悲憫的關照,讓世間處處是蓮花地。
人性本無善無惡,只因心志不堅受不了滾滾紅塵的引誘,失去了原來所具足的如來智慧,隨波逐流而不知醒,藉以宗教的信仰,重拾原來,回到那清淨自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