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與死是事物的始末,從字面來看,生是開始,死是結束,但從因果論來看,生與死誰開始?熟是末?就難下定論了,沒有生那有死,沒有死又怎能生,這是同心圓,互為前後,互為因果。


「未知生,焉知死?」這是我們心中最深處的思維,什麼是生?若突然間把燈光關掉之後,在黝黯神秘而寧靜的氣氛中,每個人開始回到最原始的自我:是有生命的意義價值?或是有活動思考的能力?又或是背負著業報而來謂之生?


那什麼是死?一般人看來是悲傷絕望的,但是當在黑暗中突然開啟了燈,一切回到光明,這時忽地明瞭,原來生並不可喜,死亦不可悲。生與死只不夠是同心圓軌道上的二個點而已。


佛陀在世時,曾有位母親抱著死去的孩子在村子裡,逢人便問:「誰能救救我的孩子?」她無法承受獨生子的死亡,精神幾乎崩潰,直到有人指引她去見佛陀,她哀傷的跟佛陀講了很多孩子不應該死的理由之後,佛陀答應她要救這個孩子,


並說:「在太陽下山之前,麻煩妳到村子裡幫我要三顆芝麻做藥引,但是這三顆芝麻必須從家裡從來沒有死過人的家中取得。」這位母親聽見佛陀願意施救,心裡非常高興,趕快跑到村子裡挨家挨戶的詢問,


最後拖著疲憊的身體空手而回,雖然心裡還是很難過,很失望,但是回到佛陀面前時,她感謝佛陀無言的教導,讓她了解一個事實真象:每個人都會死,死亡是大家共同面對的課題,


這段引喻,正是告訴我們,生死只是一個過程中的始末,每個人都經過不知生了多少遍,死了多少回,生命是永恆的,今生只是一個點而已。


所謂「知因緣不乞求,知因果無怨尤」,在逆境現前時知道離苦得樂的方法和觀念,不再讓自己不自覺的走入死胡同裡,正因為人間苦樂參半,又有色身,才有修行的機會,


其實,每一個起心動念都在六道輪迴之中,唯有妥善照顧自己的心,真正的生命價值,不在於物質名勢上的光鮮亮麗,著實應發心成就社會大眾,時時與菩薩道的精神相應,才可能跳出六道輪迴的生死之苦,正所謂「一念清淨一念見淨土,念念清淨念念見淨土」,


是故,生命是活在當下的喜悅,用心服務於社會大眾,讓大眾從淨化內心做起,讓生命中永存清淨地,共創健康、寧靜的社會,這才是生命的本質。


如果今天問一個問題:在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最想要做的是什麼?或許有人說當下喜悅又何愁未來,但畢竟這是每個人無可逃避的終點站,須真誠的去面對,針對這樣的一個問題,在每個人的想像與生命中會有不同的結論:


有人說,要感謝與感恩,感謝父母給我色身,感恩聖仙佛菩薩給我永恆的生命──法身慧命;有人希望當一天的義工去關愛幫助別人;有人說那最後一天,我只想放下萬象,靜坐觀空,祈向於解脫之路‧‧‧‧‧‧等,


相信這都是很好得觀念,但,我們為何不能及時去做,而須等到生命的最後一天才做呢?活在當下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課題,最踏實的人生,沒有當下,怎能有未來。


生命是什麼?原來就是當下,坦然面對生與死,快樂的做一個關懷大地的慈悲者,讓生命綻放出燦爛的花朵,那怕只是「曇花一現」,總比行屍走肉,爭名奪利,茍延殘喘來得有價值,也唯有生命的火花才是永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